大众传媒的优缺点: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9:16:33

眼下,假如你跑去街上到处说:“未来房价会跌去50%!”你得提防路人当你是精神病人。这话你1992至1995年在海南街上说,也会被人当你有病。人们总是相信政策万能,相信调控万能,相信人能战胜自然、驾驭市场,就是不相信经济周期,不相信高涨本身就播种下了萧条,不相信通胀与通缩的钟摆均衡,尽管它历来就是这么摆动的。哈耶克说:“危机和萧条是高涨阶段播下种子的必然结果,要阻止萧条的到来,唯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稳定经济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免除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但你我都知道,眼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全靠政府投资支撑的地步,政府的赤字透支已经到了超量印钱的地步,也到了人为制造并隐藏通胀的地步。

 

海南当年就是三年大通胀加上十年大萧条的。乌鸦嘴总能不幸言中:2000年至2005

年的海南房价,比泡沫价位时跌去了远不止50%,而是跌去了80%——当年5千/每平的房子跌至每平/1千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无力预见未来?因为泡沫之所以叫泡沫,就是虚假战胜了真实。经济泡沫的本质特征,就是表象遮蔽了真相,否则,怎么能叫泡沫?泡沫是难以降解的经济垃圾。但充斥市场的泡沫都是人有意无意地吹出来的,人们会把垃圾扫进地毯底下佯装看不见,坚称经济又好又快,没有病态。

 

高房价的“荒谬、行为不当和极度违背常理”(斯密语),往往是人事后才能反省到的。

但你也别以为,当年投身海南房地产泡沫的被套者们,都是些罔顾预警、不谙风险的懵懂人。你也别以为,只要你足够小心,足够机警,就能够像潘石屹、冯仑那样掘得满桶金后安然逃离投机风险。以我18年前惊心动魄的亲历,深知当年投资者们最广泛、最浅显的共识,就是在“击鼓传花”的游戏中快速出手,别弄得花落自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人都在规避“炒股炒成股东,炒房炒成房东”的风险。也就是说,当年海南的投资者们多是有预警、有防范的投机者,并不缺乏偷食鸟儿般的风险意识。但为什么最后还是人人被套,不得不破财脱身?为什么?为什么泡沫虽有预警,大家也难脱身呢?

 

我认为当年的“击鼓传花”游戏,早已不是善意获利,而是恶意起哄了。回想当年炒作者们为吹泡泡而传播的利好消息,全都接近于造谣,要多荒诞就有多荒诞:什么“邓小平将视察海南”呀,什么“封琼州海峡为境内关外”呀,什么“特区房价要赶上香港”呀等等,我至今想起来都脸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民谚,挖苦的是人的利令智昏。利令智昏,就是靠虚妄与欺骗赚钱,就是不道德地赚钱,跟今天的房地产一样。利令智昏会使市场法则一再失灵,人至痞则无敌于天下。但终究,它还是会败于市场法则。只不过对于财富的贪婪,会“败坏良知,麻木心灵,使人失去对环境的理解力。”(阿克顿勋爵语)以致明知是泡沫,也按捺不住自己的贪欲,先赚后赔,飞蛾扑火。由此我认为,恶意投机才是虽有预警,也难脱身的根本原因。

 

“人类追求不劳而获的愚蠢愿望像鼠疫病菌一样,一有机会就发作。人们不甘于一般商品与服务价格基本稳定下的工薪收入,把资产价格炒至暴涨,愚蠢地期望坐地发财,摇身蜕变为富翁。”(野口悠纪雄语)所以,任何泡沫经济都是投机行为的产物。择机而动,学会投机,是由于缺乏法治的市场是个缺乏可预期的市场,也是个靠潜规则摸着石头过河的市场,是个只有投机、只能投机、不得不投机才能牟利的游戏场。实用主义哲学统治下的中国市场,肯定是盛行短期行为的市场。“择机而动”的实质是明天不可预期,就是凯恩斯的话:“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也就是“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能赚就赚,赚到手再说。

 

短期行为的市场形同赌场或不如赌场,相信炒股、炒楼的人都有亲历:大家最后玩成了零和游戏,玩成了非合作博弈。什么叫非合作博弈?就是以邻为壑,谁都想白吃别人的午餐。纳什均衡就是指非合作博弈均衡,指人从利己目的出发,也会弄出损人不利己的后果。个人追求利己的行为,最终却导致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出现了零和游戏或双输的游戏,实在是人的愚蠢。海南当年的炒风属于双输游戏,现在也不记教训,预警也无效。杨连宁的新书《谁都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也是预警,但能否提醒人们逃离泡沫,全身而退?我看也未必。(以上引语均引自原书)

                     谈小正(海南泡沫的亲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