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和pps哪个好:新疆十八怪之兵团姑娘不对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7:38:42
新疆十八怪之兵团姑娘不对外 发表日期:2012-2-1 10:19:00 出处:中广网 作者:未知 发布人:ydhy 已被访问 7   没有到过新疆的人,早已听说新疆有个“生产建设兵团”;到新疆旅游,自然也就想认识一下生产建设兵团。说兵团,话兵团,得从它的源头说起。

    1949年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全国除台湾省外都胜利解放了。当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的两个军在王震将军率领下进驻新疆,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原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在乌鲁木齐胜利会师。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疆开始了一个民族团结、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2年,毛主席命令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部队(其中有保卫过延安的著名的三五、九旅,有改编为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原国民党起义部队和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的原三区革命民族军的一部分)集体转业,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赋予他们“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这是一支在世界上从未有过的特殊的部队,指战员们放下枪杆,拿起坎土曼;放下坦克、装甲车,开起了马车、拖拉机,从组织上仍保留着军队的师、团、连的建制,以战斗姿态向荒原、戈壁进军,去创建一个个大型农场、牧场和工厂。这些农牧场、厂矿星罗棋布,分布在天山南北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那里多半曾经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战士们刨地搭起“地窝子”(半凹入地下的土房子),开渠凿井引来高山雪水,手执锄镐和用肩扛人拉犁的方式,开荒种地,营造树林,修建水库。官兵不分上下,都满手血泡,挥洒汗水来浇灌这片片沃土,在准噶尔、塔里木的亘古荒原上创造了碱滩变良田,荒漠变绿洲的奇迹。十万军垦战士在那艰苦的年代、艰苦的条件下,战斗在边疆最艰苦的地方,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战士们的思想正像他们当年爱唱的一首歌曲那样坚定、单纯:“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这支军垦大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已开拓出9.3万公顷的耕地,修建了4770条水渠和105座水库,营造了12万公顷的绿色林带,建成了172个国营农、牧、林场,创建了石河子、奎屯、阿拉尔等园林式的新城市。如今,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玛纳斯河畔,在昆仑山下,在紧靠国境的伊犁河谷地和阿尔泰山麓,都分布有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生产连队、那里成了棉花似银海、稻麦翻金浪、瓜果飘清香、牛羊漫山野的“塞外江南”。全兵团人口也由刚建立时的17.5万人民展到现在的220多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报国的巾帼英雄,他们乘着西去的列车,在高昂的歌声中,用青春谱写了壮丽的人生。20世纪50年代“八千湘女进天山”、一批批山东、河南、四川姑娘到新疆以及60年代上海、南京、天津、武汉支边青年涌入塔里木、准噶尔盆地的历史,都成为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史上的光辉彩页。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离开可爱的家乡,来到遥远而偏僻的边疆屯垦戍边,逐渐融入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斗生活洪流,随后大多数在这里找了对象、结婚安家。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当年的无私奉献,就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今天。

    谈起这段军垦历史,老兵团人至今还会记起五六十年代流传在民间的一段顺口溜:“兵团兵团三大怪:汽车上坡比下坡快,粗粮吃、细粮卖,兵团的姑娘不对外。”这里的第一句,说的是艰苦创业的兵团人崇尚勤俭节约,驾驶汽车走下坡路往往采取熄火滑行的方法,因而上坡反而比下坡块。第二句说的是兵团人时刻不忘国家,尽量把细粮交售给国家,自己宁愿顿顿吃粗粮。在60年代初期因天灾人祸,国家遭受经济困难、人民缺吃少穿时期,兵团人的主食中90%都是包谷面、高梁面等粗粮杂粮。第三句说的是兵团的姑娘不愿嫁到外地去。通过这一点反映了兵团人热爱兵团,兵团姑娘更喜爱兵团中那些一身戎装,为边疆生产投入火热青春的小伙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当年创业的老一代官兵,如今都已鬓发斑斑,息迹林下。其中的“奶奶”辈,很多就是当年远离家乡、支援边疆的内地姑娘,他们同后来结合成亲的兵团男战友,曾经为遵从党的号召,为屯垦戍边、开发新疆、富国强民的事业,在天山南北的土地上艰苦奋斗,默默无闻的奉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正象人们常说的,新疆老一带军垦战士是“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的儿孙两代如今大部分仍战斗生活在兵团的农场、牧场、厂矿、企业中,继续发扬“老军垦”的优良传统作风,展示“新军垦”的知识才华、以改革开放精神,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生产建设兵团的宏伟事业。他们的共同口号是“重塑兵团,再造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