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腰拾起你的尊严:“梁林故居”被拆,一团迷雾 钱江晚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26:39

“梁林故居”被拆,一团迷雾

明明是文物为何还敢拆
明明是百姓私宅为何成名人故居

  据京华时报、北京晨报

  新年伊始,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小院引发舆论关注,因为这是已经经过持续两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的梁林故居,竟然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惨遭拆除了。

  建设单位是否违规?监管部门职责何在?“维修性拆除”说是否成立?甚至,被拆的是否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在各方你来我往的描述中,这个小院简直是笼罩在一团迷雾之下,面目模糊。

疑问一 拆迁单位为何如此“大胆”

  1月28日,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就此事作出回应,称建设单位(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东城区文化委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

  对于建设单位“未经报批违规拆除”一说,一位不愿具名的民间文保人士表示不解:华润哪来这么大的胆子?该人士表示,如果是一处普通的建筑被违规拆除,似乎也能理解。但作为曾引发媒体论战和各级文保部门极大关注的梁林故居,已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保人士人人喊‘保’,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拆除,建设单位为何还会公然违抗相关部门政令,不经报批擅自拆除?作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央企,华润集团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他们底气何在? ”

  事后,华润集团北京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对于是否存在“违规拆除”,公司持保留意见。

  建设单位违规与否,一个核心情节在于华润方面对梁林故居“下手”之前,到底有没有履行相关报批手续。记者就此致函华润集团有关项目负责人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获任何回应。

疑问二 免拆“护身符”为何没用

  “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曾经平息了那场始于2009年7月关于梁林故居的激烈论战。2010年1月,有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相关身份认定事宜“正在走程序”。民间文保人士一度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期望这一身份能成为梁林故居免遭拆迁的“护身符”。

  那么,梁林故居“临终”之前到底是什么身份?东城区文化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梁林故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确被列为新登录项目,但未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汪源说,依据文物法规定,虽然文物普查项目保护级别较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略低,但仍属于文物建筑,即便要迁移和拆除,也必须在征得东城区政府和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后才能进行。从众声喧哗中暂得保全到“无人知晓”中惨遭拆除,梁林故居的免拆“护身符”为何没有降临,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疑问三 “维修性拆除”说是否成立

  1月27日,东城区文化委在向北京市文物局解释此事时表示,建设单位考虑到梁林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拆除是由于建设单位为防止房屋在过节期间出现险情,而提前对房屋进行的“落架维修”,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

  对此,著名文保专家谢辰生表示,作为 “维修性拆除”,建设单位必须对整个拆除过程进行严谨的记录,甚至每一块砖头都应该编号记录,所有梁架的位置都要逐一记录,相关录像、绘图、测绘必不可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日后科学复原。“有就拿出来,如果没有那就是拆除,叫什么维修?”

  东城区文化委曾表示,他们已经通知建设单位,要妥善保护所有被拆除的建筑材料。然而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院内满是碎砖烂瓦,与一般拆迁现场并无二致,外来人员均可随意进入。

疑问四 到底该谁为文物被拆负责

  对于下一步工作,北京市文物局表示,无论是“维修性拆除”还是其他原因,文物修缮必须先报文保部门批准。

  文物局已责成东城区文化委到现场检查拆除单位保存的砖瓦木料,按照文保要求进行编号保存,为复建留存历史依据。同时,由东城区文化委督促、委托有文物设计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拆除建筑按照文物建筑规范进行修复设计,东城区文化委应监督复建全过程。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上述意见已下达给东城区文化委,并向北京市政府和国家文物局上报。东城区文化委则表示,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但对“违规拆除”结论持保留意见的华润集团北京公司将为此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目前不得而知。

  据现居于此的住户介绍,梁林故居的倒座房和第二进北房其实早在去年10月左右就被拆掉了,并非春节期间所为。然而直到数日前媒体向北京市文物局了解此事,得到的答复仍然是“不知情”。

  有评论就此追问:文保部门如此“后知后觉”,在监管上是否存在失职?他们又该为梁林故居之死承担什么责任?

疑问五 真正故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拆了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王珏(化名)向记者反映,此前媒体所报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弄成名人故居纯属“乌龙”。据她介绍,真正的故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

  王珏告诉记者,从2007年北总布胡同开始拆迁,“家里就不得安宁,不少媒体过来采访,每天一开门,门前就有人问这事,天天如此,后来我们就搬走了。”对此,王珏十分困扰。

  王珏说,整个四合院被分成了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两部分,自己家是26号,位于四合院的南侧,就是媒体拍摄的坐北朝南的四间平房。而“梁林故居”在24号院,没拆之前是一个三层楼和一些平房。“刚进院子有一个门楼,那是整个四合院的大门。向东走一点就是我家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直被误认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房子。”

  “其实故居早就不存在了,现在24号院的房子,是在我小时候盖起来的。这个院子里的房子,数我家的房子最老。”王珏告诉记者,自己祖上当年买下了北总布胡同26号的地皮,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盖起了这四间瓦房。至今,房产证都是由他们自己持有。“这可以证明,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王珏告诉记者,梁氏夫妇曾以租户的身份在此住过7年,房产也并非梁氏所有。

  “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梁思成故居。只能说,梁思成曾在这个院子住过。”王珏对故居是如何界定的表示不解,“只要名人住过就是故居?”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理事韩硕认为,梁氏夫妇曾多次搬家,二人住过的房子都被后人定为故居,“故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韩硕表示,如果将要复建故居,也是后人出于对名人的尊敬。

还有多少类似“文物”

  “这件事让人想起来就觉得后怕! ”对于梁林故居被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间文保人士表示,目前在东城区乃至全北京,类似普查登录保护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很多,很多都和梁林故居一样,处在等待身份认定的过程中,如果都像梁林故居这样不知不觉悄然被拆,又有几处这种最低保护等级的文物能有机会得以复建呢?

  去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具体普查数据。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全国范围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其中,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梁林故居此次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同时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要求普查工作完成后,各地将陆续公布名录,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