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有什么品质:自我效能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44:30
一、概述 :(一)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也叫功效期待。换句话说,自我效能感指个体能成功地执行特定情境要求的行为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如果评定了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即让人们明确地预测成功地进行某一行动的能力,就能够预测他相关的行为。这表明一个人关于胜任的自我知觉和他实际上胜任地行动的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和愿意冒的风险,人们感知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选择的目标越高,在从事目标中的毅力也越强。相反,那些认为自己缺乏应付生活能力的人容易焦虑,可能形成回避倾向,面对逆境时也容易抑郁,在应付不能控制的压力时免疫系统容易受到损害。相比之下,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能够坚持,轻易不放弃。 

(二)三元交互决定论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三元交互决定论的逻辑产物。班杜拉提出了环境(E)、人(P)和行为(B)三者的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结果;人的认知不仅会影响行为的组织,而且行为的反馈又会使人产生对结果的认知与调节功能提高;人的行为不仅改变着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图8-2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该理论主要涉及个人的认知因素在三元相互作用模型中的作用──认知对感情和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感情和环境事件对认知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所有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过程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起作用。自我效能感的最初定义为相当具体的期待类型,即关于个人对自己执行产生某一结果所要求的特定行为的能力信念。然而,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已经扩展,指“人们对自己控制生活事件的能力的信念”,“动员任务所需要的动机、认知资源或行动过程的能力信念”。因而,自我效能感“不是关于个人拥有的技能,而是关于个人对自己使用已有技能所能做的判断”。根据班杜拉的观点,人们加工、权衡和整合关于自己能力的不同信息来源,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的程度。因而,自我效能感决定目标的选择和指向目标的行动、在从事目标中花费的努力、面对逆境的坚持性,以及情绪体验。

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以往绝大多数关于自我评价的概念是综合性的,如自我概念是关于自我的全部信念,自尊是对这些信念的全部评价即一个人对自己作为个人价值的评定。然而,一般的自我概念和自尊测量对特定行为或情境中的心理社会功能的了解没有太大的帮助。大量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证明,特定的认知测量比综合性的特质或动机测量能更准确地预测特定的行为。由于这一原因,自我效能感并不作为个性特质,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针对特定行为的测量。测量自我效能感的准确水平由任务性质和情境决定。 

虽然自我效能感有时指个人的一般胜任和效能感,但是在特定背景中定义、操作和测量特定的行为或行为系列时,自我效能感术语最有用。研究者已经编制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量表。研究表明预测抽烟者成功放弃香烟的最好方法是测量他停止抽烟的自我效能感,不是他的自尊。如果能够测量吸烟者在特定情境下能够抑制吸烟的期待(在聚会上、吃饭后、和吸烟者在一起),测量停止吸烟的自我效能感更成功。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让人表明能做某一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来评定自我效能感。例如,班杜拉和同事评定心脏病发作病人的恢复。给病人描述许多任务,如在附近开车行驶几站、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在狭窄山路上开车等。可以从诱发紧张情绪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见表8-7示例),对于每个条目,回答需表明自己能做相应任务的自信水平。

自我效能感对预测相关行为的准确性很高。例如,评定的自我效能感和人们接受治疗之后对以前恐惧的物体的接近程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

表8-7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下面所列的是能激起焦虑、烦恼和愤怒的情境。想象在每种情境中你可能有的感觉,如你的心脏跳动更快、你的肌肉紧张。指出你现在是否能容忍每种情境引起的紧张情绪。

在“能做”栏下面,选择(画“√”)你期待现在能做的任务或活动。

对“能做”下面你选择的任务,在标记自信栏中指出你对你能做的任务有多自信。使用下面量表上10至100的一个数字评定你的自信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相当不确信     中等确信    确信能做   自信

参加你一个人也不认识的社交聚会。

在社交聚会上,接近一群陌生人、介绍你自己、加入谈话。

在社交聚会上,与观点和你极不相同的人们讨论有争议的主题(政治、宗教、生活哲学等)。

由一个让人不愉快的售货员、收银员或者侍者为你提供服务。

向没有同情心的商人或修理工抱怨差的服务。

抱怨差的服务时,如果不满意坚持见经理。

在公众场所,要求陌生人停止烦扰你的事,如加塞、在看电影时说话或者在无烟区吸烟。

要求邻居改正错误行为,如在晚上制造噪声或不控制儿童和宠物。 

在工作时,斥责一个不合作的下级。

三、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活动的选择、努力程度、坚持性、归因方式和情绪反应等,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与怀疑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生相比,对完成一项任务有高自我效能感的那些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更努力,遇到困难时坚持更久。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的选择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往往受制于个体的效能判断。人们往往选择自己觉得能够胜任和有信心完成的活动任务,而避开那些他们认为超出自己能力的任务。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行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人们容易选择这方面的任务,反之人们会避开那些活动任务。与此同时,自我效能感也制约着任务难度的选择,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有较强的自信,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又具有挑战性和难度大的活动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活动任务。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行为的努力程度与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会在任务完成中更加投入,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而且面对挑战与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坚持不懈,努力完成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面对任务,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常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在困难面前会退缩,没有经过努力,就自我放弃、自我失败。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在任务完成中过多地考虑个人的缺陷与能力不足,把困难想象得比实际更大,这种信念会使个体产生压抑、抑郁的情绪反应,过多地考虑失败的消极影响,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狭窄,这就削弱了他们对自己所拥有能力的有效发挥,从而影响行为任务的完成。相反,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任务完成中,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充分认识和估价面对任务的性质和所遇到的困难等,对信息进行深层加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少受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的困扰。

(四)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也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差的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的归因于能力的缺乏。 

总之,自我效能感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与行为,支配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与调节,强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提高行为任务的完成与工作质量。具有强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会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对活动任务的完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确立一个挑战性的目标,付出充分的努力与投入,运用更多的认知策略,并在失败后容易恢复自信,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心情平静,能够冷静的思考和处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得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紧张、抑郁、思路狭窄。

四、自我效能感的维度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有三个维度:数量、强度和普遍性。

自我效能感的数量,指在行为等级中,提高难度或认为自己能够做的数量。例如,一个想戒烟的人可能认为,在没有其他人吸烟的条件下,自己能坚持不吸烟。然而,他怀疑在其他人吸烟的情况下自己坚持不吸烟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的强度指个人确信自己能够执行一种行为的绝对值。例如,两个吸烟者可能都认为自己在晚会上能放弃吸烟,但是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对这一信念更自信。自我效能感的强度与面对挫折、痛苦时的坚持性有关。

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指成功或失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程度,或者自我效能感的变化是否可扩展到类似的行为和背景。例如,戒烟者在高风险情境中(如在有人吸烟的酒吧中)戒烟成功了,可能把他的自我效能感扩展到其他背景中,如戒酒或减肥等。

虽然分析自我效能感需要评定它的数量、强度和普遍性,然而在实际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仅测量自我效能感的强度维度即对个人在某些条件下执行一种行为的能力的自信。

五、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提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成绩经验,替代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生理唤起,情绪状态。

(一)成绩经验(performance experience)

成绩经验尤其是明显的成功或者失败,是最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成功经验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但是一旦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败就不可能有更大的影响。例如,试图一整天不吸烟而失败的人们很可能怀疑自己未来一整天不吸烟的能力,而能够一整天不吸烟的人可能对另一天不吸烟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这意味着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训练的。如果能让儿童获得成功,儿童就可能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二)替代经验(vicarious experience)

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替代经验(观察学习、示范、模仿)影响自我效能感。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类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提高或降低。观察到那些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够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而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示范者的失败会降低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的影响取决于这样的一些因素,如观察者对自己和榜样之间类似性的知觉、榜样的数量和种类、榜样的力量、观察者和榜样面对问题的类似性。替代经验一般比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要小。

观察到同伴成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学生,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地完成同类任务。这一原理是重要的,示范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如让一个儿童给另一个儿童示范。

(三)想象经验(imaginative experience)

人们能够通过想象自己或他人在未来情境中有效或无效地行动,而产生关于个人功效或无效的信念。这样的想象可能产生于对类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经验或者被口头说服所诱发,如系统脱敏和示范。然而,想象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动,不可能像实际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那样对自我效能感有强烈的影响。

(四)口头说服(verbal persuasion)

口头说服是比成绩经验和替代经验的强度要弱一些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口头说服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来源,它的力量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说服者的技能、可信度和吸引力。实验研究表明,口头说服是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中等有效方法。

学生常常从教师和父母那里接受说服信息,如“你能做”。积极的反馈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后的努力证明是无效的,它的作用是暂时的。像示范一样,说服可能让一个人尝试某一活动,但是必须带来实际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生理状态(physiological states)

当人们把厌恶的生理唤起和差的行为表现、不胜任和失败联系起来时,生理状态将影响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唤起时,比生理状态愉快或中性时更可能怀疑自己的胜任力。同样,舒适的生理感觉可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学生从生理反应获得功效信息(如心率、出汗),焦虑症状可能意味着一个人缺乏技能。

(六)情绪状态(emotional states)

生理线索是情绪的重要成分,但情绪体验并不仅仅是生理唤起的结果。因而,情绪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当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感情时,更可能对成绩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虑和抑郁对自我效能感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情绪唤起能够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在悲哀、抑郁或者对某一活动过度焦虑时,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时那样高。人们学习把情绪作为自我效能感的线索,如“我今天不能应付”,是某一情绪体验的结果。

从以上六个来源获得的信息并不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而主要通过认知评价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个体会权衡各种因素,如能力知觉、任务难度、花费的努力、接受的外界帮助数量、成功和失败的数量、与榜样的相似性以及说服者的可信性并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