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墨宝 住持: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0:47:34
一、             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A、教育现代化保障
1、教育思想和战略规划
(1)教育思想
(2)战略规划
2、人才资源★
(3)师资队伍
(4)学校管理队伍
(5)教育行政队伍
3、经费投入★
(6)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
(7)经费投入水平
(8)经费使用的监测与效益评估
4、办学条件★
(9)幼儿园
(10)义务教育学校
(11)高中阶段学校
(12)社会教育机构
5、教育体系
(13)国民教育体系
(14)终身教育体系
6、教育信息化
(15)信息技术普及
(16)信息化建设
(17)教育信息化成效
7、教育国际化
(18)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9)跨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B、教育现代化实践
8、学生培养★
(20)培养模式
(21)素质教育
9、教育管理
(22)学校管理
(23)教育行政管理
(24)教育法治
(25)教育与督导评估
10、教育改革
(26)改革理念
(27)改革研究
(28)改革成效
C、教育现代化成就
11、教育质量★
(29)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30)升学率与就业率
12、教育效益★
(31)教育对县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13、教育公平★
(32)教育资源配置
(33)适龄常住人口入学(园)率
(34)辍学率
(35)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36)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37)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38)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系数
(39)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
(40)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41)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系数
14、教育特色
(42)特色的适切性
(43)特色的影响力
二、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方案(试行)
一级
指标
二级
指标
主要
观测点
等 级 标 准
备  注
A
C
A、教育现代化保障
1、教育思想和战略规划
(1)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科学,素质教育观牢固确立;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刻,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思路明确,质量意识强。
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素质教育观受到重视,对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比较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视安排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思路比较清晰,质量意识较强。
提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县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等)。
(2)战略规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了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保障有力、效果明显;教育规划意识强,规划科学并得到切实落实,能有力地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习型组织、社区、村镇的建设成效明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了教育发展战略,基本能够统筹协调教育发展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规划意识较强,规划比较合理,使教育发展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2、人才资源★
(3)师资队伍
95%的学校师生比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暂行规定》的要求。
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比例,普通高中不低于90%、初中不低于90%、小学不低于9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辅人员与学校教职工的比例不低于85%,双师型专业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60%以上;有特殊教育学生的学校配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康复等工作的专任教师,所有学校都配齐从事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图书资料、实验室等方面工作的教辅人员。
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90%、100%,初中本科率达60%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或具有硕士同等学力,包括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比例达到18%以上。
“名师培养工程”的实施卓有成效,培养了一定数量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名校长”、“名教师”。所有学校都建立了校本培训制度,执行有力。
80%的学校师生比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暂行规定》的要求。
80%的学校配齐卫生健康、心理辅导、图书资料、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方面的教辅人员。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且小学教师大专率7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40%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硕士(或具有硕士同等学力,包括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率达到10%以上。
专任教师100%持有《教师资格证书》。
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名师培养工程”,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较高。 80%以上的学校都建立了教师的校本培训制度。
(1)提供县(市、区)及各学校师资队伍情况统计详表;
(2)提供县(市、区)师资培养文件、各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4)学校管理队伍
校长素质高,办学理念先进,改革意识和决策能力强。
学校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分工合作协调好,政策水平高。法治意识和能力强,政策理解和执行力强,为学生、教师和教学的服务意识强。能正确把握、规划学校发展方向并善于拓展学校发展机遇。
校长素质较高,办学理念比较先进,改革意识和决策能力较强。小学校长具有大专学历或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中学校长具有本科学历或中学一级教师职称。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具有本科学历、高级职称,持有中职校长上岗证。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健全了相关制度。
学校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分工合作比较协调,梯队建设较受重视,政策水平较高,为学生、教师和教学的服务意识较强。
(5)教育行政队伍
整体素质高。教育行政人员100%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或具有硕士同等学力,包括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率达到18%以上。勤政廉政,开拓创新,工作业绩好。
政策水平高,能富有创造性地把握政策法规精神,制订切合区域教育发展需要的政策;能运用政策为区域教育寻找和创造发展空间。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意识强,服务质量高。
行政能力强。建立了完善的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质量监控效果好。能及时针对新问题、新难题、新挑战提出有效的对策。
整体素质较高。80%以上教育行政人员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或具有硕士同等学力,包括硕士课程班)率达到10%以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无教育腐败行为。
政策水平较高,为学校和师生服务的意识较强,服务质量较高。
行政能力较强。教育教学指导、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较为完善,质量监控方式较为科学,质量监控行动常规化、制度化,质量监控行为较为有力。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3、经费投入★
(6)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
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合理,经费投入稳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满足公共教育不断增长的经费需求,能为区域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鼓励实行职业教育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按省定比例用于教育发展,依法依规征收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发展,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创新教育经费筹措方式的成效显著,为落实教育事业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更为通畅、便捷的办事程序;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合理、成效明显。
根据县域具体情况,确定并切实保证民办教育的增长比例,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根据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政府切实承担教育投入责任,财政预算单独列项、优先保障教育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为主,其他各种资助积极参与,多元、灵活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按省定比例用于教育发展,依法依规征收使用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全部用于教育发展,其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
积极创新教育经费筹措方式。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事业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和其他相关税收的优惠政策,支持非义务教育学校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初步建立起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不断优化资助方式。
提供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审计报告等相关文件;
(7)经费投入水平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教师工资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提高,教师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社会保障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依法保证教师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工资水平,城乡教师工资水平相一致;建立并严格执行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县(市、区)长负责制,确保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
提交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专项材料,相关数据应经过教育、财政部门审核确认
(8)经费使用的监测与效益评估
县域教育及各学校的财务公开制度健全,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监测制度完善、执行有力,教育系统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的审计监督网络运转正常、审计有力。
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科学,教育经费在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两个方面的比例合理。评估制度健全,执行有力。
建立了财务公开制度,形成了体系化的教育经费事前预算、事中核查、事后审计制度,强化了违规收费行为的社会公布制度,杜绝对教育经费的截留、挪用、克扣。建立起县域教育经费的“校财局管”的体制。
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科学,教育经费在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两个方面的比例比较合理。评估制度比较健全,执行较好。
提供县域监测、评估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的相关文件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4、办学条件★
(9)幼儿园
幼儿教育规范,质量高,社会信誉好。60%以上的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
100%幼儿园达到基本办学标准,且40%以上的公办幼儿园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的办学条件。
(1)提供幼儿园、义务阶段学校、高中阶段办学条件(主要统计各学校所达到的等级标准)统计详表;
(2)提供社会教育机构及其教育活动、教育项目的统计详表
(10)义务教育学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100%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90%以上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的要求。
(11)高中阶段学校
建有数量足够,普职结构合理,条件达标规范的高中阶段学校。100%的高中成为优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100%的公办中职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要求,建设1所以上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
建有数量足够,普职结构合理,条件达标规范的高中阶段学校。80%以上高中成为优质普通高中,创建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规模有效扩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90%以上的公办中职学校达到省级以上重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实训条件要求,建设1所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
(12)社会教育机构
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良好,运作规范,能高质量地满足区域常住人口的教育需求。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等机构健全,设施完备,公共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根据需要设置了成人职业培训机构、社区学校(学院)等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较好,能承担成人职业培训、休闲教育等职责。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美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体育中心等机构健全,设施较完备,公共教育功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5、教育体系
(13)国民教育体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完整、衔接合理、运行灵活,不断巩固、提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质量。国民教育的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合理,小学、初中、高中的规模彼此衔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社会需求。公立、民办学校的比例和结构合理,能有效激发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实现职业教育战略性调整,职业教育规模每年增长15%以上。不断优化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能满足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60万以上人口的县(市、区)原则上建立1所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
基本形成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教育办学层次结构、类型结构比较合理,小学、初中、高中的规模基本衔接,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满足社会需求。公立、民办学校之间的比例和结构比较合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比较适当,中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联合办学,完成省下达的招收欠发达地区生源任务,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公众的教育需求。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需要能够通过随班就读、进入独立设置的特殊学校等方式基本得到满足,弱智、聋哑、盲人等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逐步得到提高。
(14)终身教育体系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教育机构齐全,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管理规范,社会信誉好,经费保障有力。终身教育体系比较完善。
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校等教育机构基本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管理较规范,社会信誉较好,经费有保障。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6、教育信息化
(15)信息技术普及
中小学按照课时标准开足上好信息技术课。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95%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
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80%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
提供统计资料,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16)信息化建设
财政投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成本地教育专网。学校100%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95%以上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县资源库建设卓有成效,教师教学用资源库和学生的学习资源库比较丰富。
中小学的人机比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低于6∶1;初中不低于8∶1;小学不低于12∶1。
积极采用信息教育新技术,不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财政投入比较充足,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学校90%以上实现与省基础教育网络互联,80%以上的学校建立了学校网站。高度重视学校数据资源库建设,并且具有成效。
中小学的人机比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不低于8∶1;初中不低于9∶1;小学不低于14∶1。
提供县(市、区)及各学校的生机比统计表,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17)教育信息化成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程度高,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达到85%以上。
10%以上的学校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广泛实行电子政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100%。
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学校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有效预防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师能将根据学科、课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较好地借助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并使信息技术的课堂覆盖率(即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的课堂比例)达到70%以上。
5%以上的学校成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推行电子政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应用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学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学校通过建立相关制度,并开展相关教育,努力预防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提供统计材料,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A、教育现代化保障
(续)
7、教育国际化
(18)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利用成效明显。
跨国(境)教育科研交流和合作活动的成效明显。
根据区域实际需要,与境外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依法积极引进和利用包括名校、外籍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及技术等在内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跨国(境)教育科研交流和合作活动。
(19)跨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得到加强,学生的国际视野比较开阔,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能力、民族包容意识较强,学会共处的素质较高。
学生在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环境好,教育质量高。
开展跨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并在教学计划中有体现。
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并取得较好成绩。
积极解决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问题。
(1)提供有关统计材料,接受评估专家的抽样调查
(2)提供学生参与国际性竞赛的统计材料
B、教育现代化实践
8、学生培养★
(20)培养模式
县域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教育机构制订的人才培养政策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且实施措施落实。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水平不断提高。
县域教育主管部门与有关教育机构围绕人才培养问题制订系列政策,并有相应的落实措施。逐步建立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21)素质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育人机制,成效明显。
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成效明显,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形成了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高标准地保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所规定的水平。按教育部中学、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配足、配齐学校体育所需物质。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5%、95%和30%以上。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水平高,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保证。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全面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全面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各年级艺术(音、美)考核合格率达95%以上。80%以上中小学成立3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体育或艺术活动小组。
劳动课、劳动技能课得到高度重视,生产劳动教育的制度化建设卓有成效,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公益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方面表现良好。
中小学全面开展国防教育,高中阶段全面开展军训工作。
学校德育全员参与、教育教学全程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较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质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逐渐形成。小学生、中学生操行评定优良率80%以上,犯罪率低于万分之零点三。
智育受到重视。能开齐开足课程课时。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强,教学方法比较科学。学生的知识积累水平较高,学会学习的能力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
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积极贯彻并100%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按教育部中学、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要求配足、配齐学校体育所需物质。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学生体育课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分别达到90%、90%和20%以上。全民健身运动受到重视,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基本得到保证。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积极推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各年级艺术(音、美)考核合格率达80%。
小学劳动课有保障,学生参加基本的劳动实践;中学开设劳动技能课,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
中小学较好地开展国防教育,高中阶段基本能开展军训工作。
提供县(市、区)及各学校在德、智、体、卫、艺、劳等各个方面情况的统计详表
B、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9、教育管理
(22)学校管理
办学目标明确,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实施有力。
学校的法人地位明确,以依法、科学、民主、人本、高效、开放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比较完善。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优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科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开放办学程度高,学校与家长、所在社区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合作机制,国内外校际交流频繁且成效高;学校品牌、社会形象建设的效果明显,社会声望高。
办学目标比较明确,发展规划比较合理,并能付诸实施。
学校的法人地位明确,现代学校制度初步建立。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较好,校园自然环境绿化、整洁、美观、有序,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科学性,且有一定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比较活跃。
开放办学程度较高,学校与家长、所在社区之间的合作比较广泛,国内外校际交流比较频繁且成效较高;重视学校品牌、社会形象建设,社会声望较高。
学校规划应包括: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23)教育行政管理
健全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各级政府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镇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实绩考核制度,并执行有力;党政一把手对县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负总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设置等重要问题,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政府的教育领导和管理行为合理、有力,学校的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配清晰、明确。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设置健全,分工明确;政府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教育领导和管理职能明确、职责清晰,且各司其职;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效能高。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效发展方面,政府富有作为,成效显著。
决策过程民主化、决策程序规范化、决策方法科学化。决策方案总体适应区域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决策执行有力,决策执行的成效能得到及时、全面的评价、监督,决策失误能得到及时纠正。
确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建立各级政府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镇区党政主要领导教育实绩考核制度。党政一把手办好教育的决心大、责任心强,施政措施有力,施政效果较好。
政府在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和权责分配比较适当,学校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分配比较清晰;教育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分工比较明确;教育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珠三角地区以县为主,东西两翼和山区以地级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注重专家咨询、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关注决策的执行和落实,建立了执行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相关文件及实践落实的专项自评报告
B、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24)教育法治
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成效显著。教育法治观念普遍增强,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健全,教育执法与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总体上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局面。
地方教育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完善,做到有章可循。
依法保障各类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民办学校出资人、校长的合法权益。教育投诉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基本杜绝师生权益遭受侵害的现象。
教育行政机关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重大决策的专家咨询和公众听证制度、学校对机关工作评议制度、定期调查研究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教育纪检监察工作富有成效。
根据需要制定了必要的地方性教育政策,与上位法律有抵触的地方政策得到及时清理和废止。
坚持依法办学的原则,制定学校章程,学校依照章程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学校与政府、与家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提供相关文件及其实践落实的专项自评报告
(25)教育督导与评估
深化督学,规范办学行为,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办学基本标准,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评估方式多样化,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上级评估、中介机构评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实现教育评估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
强化督政,积极督促党政主要领导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
建立高水平的“普九”督导制度和标准,抓好初中生“防流”、“控流”工作,巩固“普九”成果。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量监测督导制度,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估制度。能借助专业性教育评估机构、专业化教育评估专家队伍进行县域教育评估,积极推进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工作。
加强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建设,督导工作网络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
B、教育现代化实践(续)
10、教育改革
(26)改革理念
改革意识强烈,改革的指导思想先进、科学,能敏锐发现和深刻把握教育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抓住改革的核心矛盾,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时予以解决。
改革意识较为强烈,改革进程比较理性,改革的指导思想比较科学,基本符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
(27)改革研究
教育科研机构实力雄厚,研究能力强。县域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机整合各中小学的科研力量,协同研究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县(市、区)近五年教育科研课题立项、科研成果获奖的级别和数量都有较大增长。教育科研方法科学、有效,有意识地加强校本研究、县域研究,重点围绕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课程开发等方面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实证研究。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做出了具有县域特色、有助于推进县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能较好地应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建立了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县(市、区)拥有不少于4个在编人员的专职科研队伍,注意建设兼职科研队伍,形成了包括教师、教育行政和督导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在内的三支科研队伍。重视整合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力量,进行协同攻关。
县(市、区)拨出的教育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建立了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制度;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较高。
县(市、区)近五年中至少获得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教育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专著、调研报告等)水平较高,近五年至少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能自觉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提供课题立项、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统计详表
(28)改革成效
改革的创新性特征明显、成效非常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行政水平,明显地促进县域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社会公众、教育部门以及受教育者对教育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能较好地防止改革带来教育的不稳定。
改革成效比较显著,有助于提高县域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行政水平,促进县域教育不断发展。
C、教育现代化成就
11、教育质量★
(29)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设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体高。
普通高中80%以上的学校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无不合格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体高。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双证率”98%(艺术、体育专业70%)以上。(未开考科目除外)。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建设成为“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体较高。
普通高中60%以上的学校在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无不合格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总体较高。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95%(艺术、体育专业60%)以上。(未开考科目除外)。
提供各学校及县域整体情况的统计详表
(30)升学率与就业率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5%。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0%。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
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0%。
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12、教育效益★
(31)教育对县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幼儿园、小学、中学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80%以上的社区建有标准化文化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社区娱乐中心。学校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地方财政划拨专款适当补贴场地修补、器械维修费用;积极抓好社区内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有效推进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建设。
幼儿园、小学、中学参与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建设,尝试建设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国家、省、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关注社区内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C、教育现代化成就(续)
13、教育公平★
(32)教育资源配置
学校布局合理;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教育对口帮扶制度比较完善,基本实现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教学水平相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大力扶持薄弱学校,普遍实行生均拨款,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教育对口帮扶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实现城乡之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之间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基本相当。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没有择校现象,没有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没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提供相关文件及实践落实的专项自评报告
(33)适龄常住人口入学(园)率
0—3岁婴儿教育参与率50%以上,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0—6岁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县域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及学校具体实施的科学育儿的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保持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8%以上。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逐步建立灵活多样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以上。
小学阶段教育入学率和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小学五年保留率达到99.9%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6%以上。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提供相关文件及县域总体情况统计详表、专项自评报告
(34)辍学率
非正常辍学率初中低于1%。
非正常辍学率小学低于1%,初中低于2%。
(35)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1。
高中阶段:0.95。
义务教育阶段:1。
高中阶段:0.85。
(36)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农村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积极提高农村适龄人口的入学机会,使其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37)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女性适龄人口的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积极提高女性适龄人口的入学机会,使其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38)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
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积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39)贫困生教育机会
扶贫助学工作卓有成效,形成了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适应的扶贫助学制度。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杜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切实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扩大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推广范围;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政策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开展捐赠助学和“一帮一”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40)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学校和师资建设。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97。
重视特殊教育的师资建设,通过随班就读、建立独立的特殊学校等方式,保证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41)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系数高标准地保持1。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充分,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14、教育特色
(42)特色的适切性
教育、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系统的成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特色明显,并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紧密契合。
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某些项目的特色比较明显,基本能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相契合。
提供专项自评报告
(43)特色的影响力
教育特色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不但具有较强的县域地方性,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普适性意义。
教育特色具有较强的县域地方性。
附1:指标体系的使用指南
一、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
现代化的县域教育,必须是科学、优质、法治、公平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必须能够提供普及、均衡、优质、协调的基础教育。无论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各个具体方面的各项指标及其等级标准,还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都必须以此为指导,充分体现和全面回应这些价值诉求。
二、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
这套方案包括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其中7项为必达指标,用★标出)、43个主要观测点。各项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从高到低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估方案描述了A、C二级参考标准,介于A、C之间的为B,低于C级的为D。B、D两级,在自评和复评中可比较参照A、C的参考标准予以确定。
对于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一级指标。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程度是否得到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如何评价,至少要从教育发展的保障、教育发展的实践、教育发展的成就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此为依据,进而提炼形成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3项一级指标。划分出3项一级指标的意义有二:一是它按照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能力、从动力到结果、从现实能力到未来发展可能的逻辑,形成了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它们可以分别表征县域教育在现代化的保障、实践、成就等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一级指标及其内部的指标体系,可以分别用于对县域教育的发展保障、发展实践、发展成就等不同方面开展专项评估。
2.二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包含14项二级指标,其中7项为必达指标(用★标出)。在评估方案中,二级指标是相对独立的评估单元,单独计算;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评估,以二级指标获得A、B、C、D不同等级的数量为依据。
二级指标中的7项必达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意义。即必达指标如果不能达到A级水平,县域教育就不能被评定为“实现现代化”。
3.主要观测点和等级标准。各主要观测点是对二级指标更为详细的界定。确定主要观测点有如下意义:一是表明它们对于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表明它们是影响二级指标达到什么等级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一个主要观测点未达到某等级水平,那么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就不能被评为该等级水平,比如只要有一个主要观测点没有达到A级水平,二级指标就不能被评为A。
由于各项指标的等级划分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各主要观测点进行描述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必达性关系,即有些指标在A、C不同等级条件下都必须达到某些共同要求,如在二级指标“2、人才资源★”的“(3)师资队伍”观测点中,等级标准无论是A级还是C级,都必须达到“专任教师100%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在等级标准描述中只在C级标准列出,A级标准略去。
第二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发展性关系,即有些指标在A、C等不同等级标准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该有所发展。比如,二级指标“11、教育质量★”的主要观测点之一“(30)升学率与就业率”,其C、A不同等级标准分别确定为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5%”。
第三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扩展性关系,即A级标准不仅要包括B、C、D等其他等级标准的所有要求,而且另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二级指标“2、人才资源”的主要观测点之一“(4)学校管理队伍”中,C级标准的部分描述是“政策水平较高”,而在A级标准中,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策理解和执行力强”,“善于拓展学校发展机遇”等。
在对主要观测点评定等级水平时,采取完全性评定方式,即只有当观测点完全满足某等级标准才能被评为该等级水平。
三、评估方案的使用方法
1、评估方案以接受评估的县域自评(根据指标体系撰写详细的自评报告、并为各项二级指标给出自评等级)为基础,强调县域自评与专家、领导小组的复评相结合,借助自评与复评的互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最终实现县域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对县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概括,而不是对具体学校特定情况的简单描述,需要在抽样调查、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做出评价。对这些指标,将以县域自评报告为基础,由专家组及评估领导小组进行抽样检查、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县域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进行评估。
3、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重要的指标,备注栏要求提供有关佐证材料。
四、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等级划分
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结论,按照二级指标被评定为A、B、C、D等四个级别的数量,划分为“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县域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标准:A≥12,C =0,D =0,且所有必达指标为A;
县域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A≥9,C≤1,D=0,且所有必达指标为A。
附2:评估指标的统计口径及其内涵与说明
1、在我国,县(市、区)级区域所辖教育一般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教育、培训,等等。
2、区县域教育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区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校改革与发展规划(至少包括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等)。
3、中小学教职工的基本编制,按《广东省中小学教职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试行)》(粤机编办[2008]73号文)标准评估。
中小学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教师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职员是指学校校长和其他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学校中从事教学实验、图书、电化教育以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工勤人员是指学校后勤服务人员。
《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构编制标准暂行规定》规定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员生比: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包括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教师,是指直接从事文化理论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指导课等课程的教育教学人员。职员,是指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教学辅助人员,是指从事教学实验、实习技术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图书资料及卫生保健等教学辅助工作的人员。
4、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区域预算内公用教育经费/区域内常住适龄在学人口。其中,常住人口的统计,以公安局的统计为准。
以下有关常住人口的统计皆以此为依据。
5、          优质普通高中指地市一级学校以上(含地市级)标准的高中,优质幼儿园指地市一级以上标准的幼儿园。
6、          根据我国各级政府举办教育的权利和责任的规定,县域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以下的各教育阶段。
7、          教育研究成果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调研报告、咨询报告以及论文、专著等。
8、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的评估依据是《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9、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依据是《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
10、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指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及格及以上成绩的学生所占比率。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双证率” 指毕业生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的比例。
11、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所用分子数为高级中学招生数,包括:普通高中招生数、职业高中招生数、技工学校招生数、普通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数、普通中专举办的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及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高中升学率为高等院校招生数与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数
之比。
12、      入学率=所有适龄在学人数/适龄人口总数×100%
13、      区域学位供给能力=区域学位总数/(区域常住适龄人口总数×预期适龄人口入学率),其中,区域学位总数=区域教育经费总投入/生均教育成本,而区域教育经费总投入包括政府、家庭、个人以及其他所有投入区域教育的经费总额,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学位总数=公立学校的学位+合格民办学校的学位。
14、       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农村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农村适龄人口总数)/(城镇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城镇适龄人口总数)
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女性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女性适龄人口总数)/(男性适龄人口在校生数/男性适龄人口总数)
特困生教育机会系数=(特困生适龄人口在校生数/特困生适龄人口总数)/(普通家庭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普通家庭适龄人口总数)
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残障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残障适龄人口总数)/(健全适龄人口在校生数/健全适龄人口总数)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系数=(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在校生数/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人口总数)/(本地适龄人口在校生数/本地适龄人口总数)
16、   教育特色是指在长期举办教育的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优于其它区域的独特特征。特色应当直接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且效果显著;特色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方面:如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素质的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策略措施,等等。
三、县域教育现代化
程度评估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A、教育现代化保障
1、教育思想和战略规划
(1)教育思想
(2)战略规划
2、人才资源★
(3)师资队伍
(4)学校管理队伍
(5)教育行政队伍
3、经费投入★
(6)经费投入体制和机制
(7)经费投入水平
(8)经费使用的监测与效益评估
4、办学条件★
(9)幼儿园
(10)义务教育学校
(11)高中阶段学校
(12)社会教育机构
5、教育体系
(13)国民教育体系
(14)终身教育体系
6、教育信息化
(15)信息技术普及
(16)信息化建设
(17)教育信息化成效
7、教育国际化
(18)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19)双语教育、跨文化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
B、教育现代化实践
8、学生培养★
(20)培养模式
(21)素质教育
9、教育管理
(22)学校管理
(23)教育行政管理
(24)教育法治
(25)教育与督导评估
10、教育改革
(26)改革理念
(27)改革研究
(28)改革成效
C、教育现代化成就
11、教育质量★
(29)学校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
(30)升学率与就业率
12、教育效益★
(31)教育对县域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13、教育公平★
(32)教育资源配置
(33)适龄常住人口入学(园)率
(34)辍学率
(35)区域学位供给能力
(36)农村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37)女性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38)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教育机会系数
(39)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
(40)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
(41)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系数
14、教育特色
(42)特色的适切性
(43)特色的影响力
自评结果:
各项指标评估结果
总体评价结论
A
B
C
D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县域(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
(   )基本实现现代化
(   )实现现代化
复评结果:
各项指标评估结果
总体评价结论
A
B
C
D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县域(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
(   )基本实现现代化
(   )实现现代化
注:
1、  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合计栏中,填写二级指标获得A、B、C、D不同等级评价的数目;
2、  县域(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情况栏中,是综合各项指标所获得的评价结果。参照指标体系的使用指南,最终做出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等级划分,并据此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等不同评估结论中进行选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