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海清:薄熙来的三次讲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9:11:53

薄熙来的三次讲话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22 11:00:43     / 个人分类:综合

查看( 824 ) / 评论( 1 ) / 评分( 0 / 0 )

 

  薄熙来在重庆的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很有水平,又切合重庆实际,特作整理分享。

  围绕“314”总体部署在大开放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讲话

  薄熙来

  (2007月20日)

  同志们: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的主要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深入研究我市扩大开放的各项工作,努力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确保圆满完成中央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会,讲七个方面的意见。

  一、扩大开放是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必由之路

  重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在重要位置。邓小平、刘伯承等老前辈主政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国防工业、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如此,成为中央市、肩负百万三峡移民重任、推进西部大开发亦如此。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好“重庆问题”,虽然是针对重庆而言,但都已超重庆本身的意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既是对重庆的关怀,更是中央从大局着眼,对重庆寄予的厚望。

  “314”总体部署,是指导重庆今后10年甚至30年的发展方针。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实现宏伟的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站在直辖市又一个十年新的历史起点上,瞻望未来20年、30年后,重庆什么样子?今后5年重庆能否真正成为西部大开发破口,取决于我们这些人现在怎么想,怎么干,能否看得远,抓得实,做得科学。

  实现“314”总体部署,解决好“重庆问题”,出路在哪里?实践证明,今天的重庆必须扩大开放,通过开放让我们所有的区县、部门、企业和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投身到市场化、国际化的大潮之中,把一切可为我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汇聚重庆,让一切新新创造创业的种子都能在重庆开花结果。

  历史上,中华民族在经历血与火的惨痛后,得出一条刻骨铭心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而如何发展?近30年的历程已经充分说明:当今世界,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经济全球化大势所趋,唯有顺应潮流,才能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在开放中实现共赢。环顾周边,兄弟省区市的开放已潮涌神州。东部沿海地区正在掀起新一轮竞相开放的热潮,叫板世界一流;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风生水起,已将视野扩大到东南亚;东北老工业基地,短短几年就凭借开放,甩掉包袱,调整结构,重振雄风;内蒙不沿江、不靠海,却依托开放,创造了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的骄人业绩。

  对照“314'’总体部署,审视自身,重庆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综合竞争力不强,与“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GDP仅占全国的1.7%,排在第24位,大体是上海的1/3,广东的1/8,GDP总量和过去5年增速均列西部第6位,处于“中游”。无论总量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重庆要成为增长极实属不易。二是功能不完善,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的要求不相适应。与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上海相比,重庆进出口总额是上海的1/38,集装箱吞吐量为1/50,空港客运人次为1/4,融交易额不到2%。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叠加。农村面积和人口分别是京津沪总和的2.4倍和2倍,城镇化率48.3%,排在全国第12位,而京津沪分别达到84。5%、76.3%和89%。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1,而我市高达3.9:1,“一圈”人均GDP为“两翼”2.4倍。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小康实现程度仅为65.3%,低于全国4.5个百分点,主要标在西部均没有“率先”。人均GDP为14622元,列西部第3,不及全国80%,而京津沪已经分别达到56044元、45829元、65348元。我们还有14个国家级和4市级贫困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镇低保人员和低入者数量比京津沪的总和还多很多。实现“率先”目标困难重重。

  成后来居上之事,须非同寻常之举。落实“314缩小差距,只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有可能,这就需强大的经济动力。动力在哪里?通观近30年发达省区的腾飞,却是靠三部大马力的发动机,即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年,重庆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对推动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在渝中央企业数量不算多,比四川少19家, 比天津少20多家,而且经济规模不算大。我市民营经济有发展,但规模不算大,企业不算强。近1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同期,京津沪分别达到356亿美元、311亿美元、536亿美元,深圳和苏州更高歌猛进,分别达到了341亿美元、521亿美元。近10年,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1/4以上的工业投资、接近40%的工业增加值和新增就业、60%的出口由外资企业创造。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当一个系统自身活力发挥到极限,要实现更好更快、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借助外力,在封闭系统内难以发生突变。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开放之路。只有扩大开放,营造优良的开放环境,才能引进更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效汇聚并优化配置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要素;只有扩大开放,把重庆置身于西部、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的市场,才能在更宽舞台、更高平台上参与竞争,与强手交锋,与良师对话,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分享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才能激发内部活力,加快建设中国内陆开放示范区,才能站在西部开发开放的前沿,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水平。不在主动开放中受益,就将在被动开放中失利。总之,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谁更开放,谁就更能抢占先机、跑在前边,谁就可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开放跨越的可能性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长期远离国际市场,交通运输成本高,扩大开放确有难度;全市幅员面积75%是山区农村,一些地方几十年面貌依旧,实现跨越式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但也要看到,过去30年特别是直辖10年来,重庆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为推进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由沿海向内陆延伸,重庆扩大开放的独特优势正日益显现。重庆实现大开放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第一,中央赋予的战略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的“314”总体部署,明确要求加快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在西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温家宝总理就解决“重庆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要把重庆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更加重视和支持重庆发展。中央赋予重庆以全局性战略定位,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内陆开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过去30年我国由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和东北地区从南到北梯次开放之后,我国由东向西,由沿海到内陆的对外开放也将加快进程。中央对重庆的战略定位就反映了这一全国开放的大趋势。

  第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世界范围的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大量向我国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争相来华。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经过30年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环境和劳动成本的压力逐步显现,加工制造业具有加快转移的内在动力。据测算,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就将高达1.4万亿元。由于要素成本较低,投资回报稳定性高,可预见性强,国内外企业均看好西部发展前景。重庆因综合要素优势,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近年,巴斯夫、霍尼韦尔、惠普、茂德等一批“大块头”相继入渝布局,已佐证了这种转承之势。

  第三、承东启西、接转南北的区位优势

  重庆地处中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拥有可供开拓的纵深腹地,依托重庆可辐射周边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6省共3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在国内外企业纷纷“西进”的情况下,重庆可望成为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重要支撑点。重庆可以水路和陆路与长三角相连,以西南出海通道与珠三角相接;尤其是重庆拥有1/4的长江干线航道,三峡175米水位蓄水后万吨级船队可直达主城,可望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成本低的明显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枢纽。

  第四、历史积淀的发展势能

  重庆文明3000年,得名800年,辟为内陆通商口岸100年,建市80年,伴随一次又一次发展,积累了比较厚实的技术基础、商业文化和丰富的人脉。抗战“陪都”期间,沿海大量企业内迁,重庆成为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当年去台湾的200万人中,有60万曾在重庆生活过。“三线建设”期间,中央将众多工业项目向重庆转移,使重庆成为全国性工业基地。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人均GDP跨过2000美元门槛;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大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雏形显现;国企改革“浴火重生”,现代产业高地初具规模。全市有百万专业人才、百万产业工人、62万高校在校生,有实现跨越的人力和人才资源。

  第五,直辖的体制优势

  中西部占中国领土面积的81.7%,而重庆是其唯一的直辖市。8.24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两翼”山高沟深,确有发展之难,但也有在较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人才、市场、土地、山林等资源之利。中央在改革开放方面已经并将继续赋予重庆先行先试权,探索的空间大,开放的领域广,也能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行政体制上,实行市直接对区县的扁平管理,行政体制精干,便于全市开放工作的统筹协调。

  当然,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是西部省市共有的,有些特点是利弊兼在的;而且如果看不准,抓不住,机遇可以丧失,优势也可以转化为劣势。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迎难而上。

  三、扩大开放的目标

  我市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要素。力争用5年时间,构造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从2008年到2012年:

  ——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180亿

  ——实际利用内资年均增长40%,累计完成6000亿

  ——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0%,累计完成800亿美元;

  ——集装箱实际吞吐量年均增长36%,从去年的43万标箱增加到200万标箱。

  建成大西南综合交通枢纽。着眼于改善重庆与外部的时空格局,提速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到2012年实现市内高速公路4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8小时通达;2015年实观周边省会城市铁路4小时通达,长三角、珠三角、东南亚8小时通达。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西部内陆出海主通道。江北机场成为国际性空港。

  建成开放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中央商务区、区县中心商圈、商业特色街和乡镇商业点四个层次的商品体系功能全面提升,建成5个“百亿商圈”和8个“百亿市场”,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功能完善,形成贯通城乡、辐射西南、服务全国的大市场。

  建成西部现代产业高地。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中国大经济区的产业合作,加快建设5个千亿级、10个百亿级重点产业园区,以北部新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长寿化工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为依托,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旧城改造,高水平搞好新区的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城市绿化,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主城区不堵车。发展体育、文化、休闲、娱乐。建成生活方便舒适、居家安逸安全、环境优美清洁的生态宜居城市。

  建成节能环保、耕地保护的模范城市。采取综合举措,单位GDP能耗下降20%,成为中国最节能的城市之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3000万亩耕地不减少,成为中国最节地的城市之一。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50万吨。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的天数达到305天以上,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三峡库区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建成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四、构建内陆开放高地的四大支撑体系

  要闯出一条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必须加快建设完善交通、市场、园区、行政管理四大体系,形成对外开放的坚实基础和强大支撑。

  (一)交通体系:直通周边6大市和三大出海口。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综合交通体系,是重庆实现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解决内陆运输成本偏高、影响投资者意向必须跨过的坎。直辖以来,重庆交通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8小时重庆”。下一步,要加快高速公路、铁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打通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大通道和出海大通道。今后5年,至少各有一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连接成都、贵阳、昆明、西安、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实现“8小时周边”。进一步打通三大出海通道,即向东至上海连接长三角,向东南至深港连接珠三角,向南至广西连接北部湾,加快推进“8小时出海”目标。着手开辟郑渝昆铁路连接东南亚、兰渝铁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两条陆路出境大通道。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广泛聚集周边生产要素之势。

  努力激活长江黄金水道。目前长江运能潜力仅开发了1/10,利用率仅为密西西比河的1/7。水运成本低,只有铁路1/6、公路1/28、航空1/78。在长江干流3640公里通航里程中,重庆占了16.5%,但水上货运量不到5%。今年三峡水库蓄水到175米水位,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主城。要发挥大运力、低成本的水运优势,争取2012年港口实际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为西部省区借船出海提供方便。要推动水铁联运、江海联运,争取全市水运货运量5年翻一番。加快建设内陆保税港区,高起点布局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宽的产业项目。

  (二)市场体系:西南重要的商品、土地、金融、技术、人才市场

  大开放需要大市场。重庆的经济腹地和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主城区将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而只有大市场才有大消费,以大市场、大消费为背景,才可能成长为有活力、有前途的观代大都市。

  今后5年,要以各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市场、区域市场为着力点,加快构建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城乡一体、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实现商品、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

  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商贸物流中心;着眼于扩大国内消费,引进一流商业品牌和新型业态,建设国际化的城市商业;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大型交易市场,打造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争取设立以生猪为主的畜产品远期交易所、OTC市场和全国性电子票据交易中心,建设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和西部地区资金集散地;探索建立土地综合交易所,为城乡统筹发展创造条件。

  (三)园区发展体系:北部新区、特色工业园、区县工业园形成分层次、布局合理的产业基地

  园区是行之有效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既能集约利用土地、能源和基础设施,又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北部新区、长寿化工园、西永微电园和46个区县园区,其工业用地占全市建设用地不到1.2%,却贡献了50%的工业增加值。要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5个产值超过l000亿的重点产业园,10个产值超过200亿的特色产业园,形成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材料冶金、电子信息、综合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等7大产业集群,大幅提升重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部新区,要担当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龙头”。浦东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上海的42%,GDP占1/5;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天津的74.3%,GDP占47%,而北部新区目前只占我市GDP的7.3%。要以一流的开放环境创一流的引资业绩,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国际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国家部委和跨国公司深度合作,真正成为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和中关村比肩的产业引擎、创新高地和内陆开放区。

  长寿化工园、西永被电园、西彭工业园等具有千亿级工业产出潜能的园区,要打造一流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一流的服务和办事效率,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落户重庆。尤其要利用好重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优势,争取与台湾直航,全面加强与台湾产业界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台资、台企。

  万州、黔江、涪陵、永川、江津、合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园区,要布局一批牵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发挥承接、分担主城区产业功能的作用,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其他区县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要“特”字优先,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积极发展并承接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加工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行政体系:高效、开明的行政管理体系

  重庆要建成内陆开放城市,必须走“软硬兼备”、“以软补硬”的路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最好的投资环境就是让投资者受益的环境。一家企业挣了钱,其他企业就会趋之若鹜,不请自来。

  要建立透明、公正、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公平享受政策和服务,大幅降低“人际关系成本”。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推进政务公开,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许可,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对重点项目进行全程“陪护”,使重庆成为内陆审批少、服务好的城市。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无序性,确保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积极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强化“兑现比承诺更重要”的意识,不折不扣兑现承诺和优惠政策,让投资者安心、顺心。

  五、对外开放中需要特别重视的几个问题

  结合重庆的市情,在对外开放中必须特别重视区县的开放、“两翼”和农村的开放、服务外包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几个问题。

  (一)把区县作为对外开放的主战场

  重庆直接由40个区县组成,区县是重庆发展的根基,扩大开放的难点也在区县。目前我市40个区县中还有20个区县没有外资,很多区县仍然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还是自我循环、自给自足。如果40个区县都能成为对外开放的“小老虎”,重庆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为把区县推向开放第一线,市委、市政府此次给区县配套了实实在在的7条政策。到2012年7我市“西部百强县”要由7个增加到10个,力争1个晋级“中国百强县”;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区县实现零的突破,达到5个;实际利用内资超过100亿元区县实现零的突破,达到10个。

  项目是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等多种要素的综合载体,是跨越发展的关键。市级各部门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都要眼睛向下,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帮助区县引进项目。市里将筹资50亿元,支持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区县建设标准产业园区;设立一个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区县重点项目的投资。本届政府内,由市财政出资,每年分别给予主城之外的31个区县2500万元,支持县(区)城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区)域经济中心。

  (二)让农村、“两翼”和库区在开放中得到发展

  重庆农村面积占了全市面积的99%,农村户籍人口占了全市的73%,“三农”问题不解决,重庆的发展就大受局限,“重庆问题”就难以破解。必须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并精心设计,全力去抓。我市“两翼”都是连片贫困地区和山区,还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条件较差,产业薄弱。三峡库区百万移民“搬得出”已基本结束,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才刚刚开始,库区产业空虚、移民就业问题依然突出。但“两翼”扩大开放有三个优势:一是特惠政策集中,是西部开发、库区移民、少数民族发展政策的“合订本”。二是有国家部委、沿海省市、主城各区“三位一体”对口支援的优势。三是具有特色农产品、劳动力资源和水能、矿产、旅游等优势。只要深度挖掘这些优势,配套相关支持政策,就能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要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把城市日益发育的市场要素注入农村,将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联系起来。要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区县的农业开放,帮助引进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市场“双建”工程和城市社区“双进”工程,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

   (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据预测,全球离岸服务外包潜在规模每年达4650亿美元,目前仅9%实现离岸外包,我国只获取了22.8亿美元的份额,而重庆大约只有4000万美元。当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正加速向亚洲尤其是我国转移。服务外包是白领就业的大市场,不受运输条件限制,适合内陆城市发展,还可以大量吸纳白领就业。在重庆的高等院校有56所,在校生62万,潜力很大。商务部已经正式授牌重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吸引国外服务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把重庆建成外资进入西部服务市场的“桥头堡”,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和高端就业渠道。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是新一轮开放的重点,对于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外部资源意义重大。“走出去”有国家优惠政策支持,有大宗美元外汇储备作保障。近年来,我国中建、中水、路桥,华为、中兴、海尔,以及四川的东方电气、甘肃的金川等很多企业通过“走出去,,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成绩斐然,实惠多多。我市的博赛也已走出去。

  要尽快研究制定“走出去”的规划,建立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体系。要推动有优势的汽车摩托车、机电、建材等企业,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支持餐饮企业到境外开餐馆、发展连锁店;支持房地产企业到国外成片开发住宅小区;支持建筑企业到国外承接道路、桥梁、电站和大型建筑等定单,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目前并购已经占到跨国投资的70%左右,既可利用好并购方式引进跨国企业,也可鼓励有实力的重庆企业到国外实施并购。

  六、建设以人为本、安商助商的综合环境

  扩大开放,搞好软硬环境是基本功。只有真正优化环境,才能产生吸引力,从而抢占先机,争到好项目。必须从长计议,从基础做起,从中外企业和各类人才对环境的主要需求做起,逐渐形成有重庆特色的综合环境优势。

  (一)建设“宜居重庆”

  所谓“开放高地”,最高境界是对各类人才的强烈吸引。良好的城市环境,就可以形成“人往高处走”的态势,可以从整体上降低重庆引进人才的成本。“宜居重庆”的基本要求:一是较宽敞的居住条件。目前重庆主城楼房过高过密,渝中区每平方公里居住5万人,将近北京、上海的两倍;还有不少住房已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决定三年内改造1000万平米以上危旧房,并使搬迁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增加55%,达到15平方米以上,是一项硬碰硬的攻坚战。二是清净环保的城市环境。要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严格治理道路开挖、乱搭乱建等行为;要加快推进以江河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垃圾、污水的收集和处理;提高减排标准,三年内使全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要使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05天,噪音控制在平均55分贝以下。三是足够的绿地空间。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降低容积率,多建一些广场、绿地,努力为重庆市民增加公共空间。四是较高的文化品位。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地域文化,保护历史遗迹,彰显重庆城市特色。科学规划建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五是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注重完善社区医院和中小学教育,适当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

  (二)建设“畅通重庆”

  通畅便捷的城市交通是城市效率的综合指标,是集节能、环保、健康于一体的绿色工程,可以降低商务成本,也能给外来者留下美好的印象。重庆是山城,人密、坡陡、路窄,交通建设和管理难度大。全市有私人小汽车16万辆,虽然远少于京津沪的141、37、45万辆,但近年来增长很快。解决城市交通要有超前意识,创新管理方式,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要结合旧城改造,尽量扩宽城市道路;坚持公交优先,在主城区规划建设城区快速路网、轻轨和地铁;要合理布局换乘枢纽,加快建设隧道、桥梁、立交,引进先进的城交管理技术、设备,实现“半小时主城”。建设城郊高速公路和城郊铁路,逐步形成城内城外科学衔接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要加快构建万州一涪陵一黔江交通环网,这对于促进“一圈两翼”三大板块之间经济交流互动意义重大。要建设主要工业园区之间及其到港口、车站、机场的高速公路,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创造条件。要把高速公路延伸到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为旅游业大发展创造条件。

  (三)建设“森林重庆”

  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重庆山地面积占75%,主城九区内就有四条山脉,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中最有条件培育森林的,这也是重庆的特有优势。建设“森林重庆”会缓解“雾都”、“火炉”的气候,减少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促进国土资源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综合效益可观。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子孙后代,“前人多栽树,后人好乘凉”,力争奋斗5年,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

  其他区县的森林建设要把沿高速公路、铁路绿化带作为突破口,不适宜发展农业的山地、坡地都要大规模植树造林。“两翼”的森林建设,要科学确定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渝东北要抓好沿江绿化带建设,以保护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渝东南要结合林浆纸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速生丰产林;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千千万万的农民上山造林,同时吸引市内外企业、个人参与造林,收到唤醒大山、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效果。

  (四)建设“平安重庆”

  对投资者来说,生命财产安全是基本的要求,是底线。
虽然我市社会治安环境总体稳定,但不容乐观,按照高标准来要求还有距离。我市每万人口发案数50.6起9在西部排第二位。近年来治安案件每年在10万件以上,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社会影响恶劣。一个地区越是开放越要加强法制建设,越要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一定要把“平安重庆”作为重庆的开放品牌来打造,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渝投资、创业。

  (五)建设“健康重庆”

  “健康重庆”既是市民的追求,是城市的精气神,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所谓“健康”,
一是体质健康。毛主席青年时期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主张。要加强城乡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每个区县的重点中学都要建400米的塑胶跑道。要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在机关、工厂和学校普及广播体操;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课要由原来每周2节增加到4节课。到2012年,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要达到88%,居民人均寿命、青少年平均身高等各项指标在西南地区要名列前茅。二是生理健康。要加强城乡卫生基础建设,大力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2012年社区卫生服务要覆盖全市所有人口。三是心理健康。要以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倡精神文明,传唱健康向上的经典歌曲,提升市民精神健康的水平,使“健康重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七、努力为扩大开放提供坚强的保障

  能不能搞好扩大开放,关键在领导,核心在干部。领导干部是开放的第一品牌、第一形象。重庆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宝贵,稍纵即逝;责任重大,马虎不得。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营造清正和谐、积极创业的党风、行风和民风。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扩大开放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开放力度和发展速度。没有不称职的百姓,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有什么样的书记、市长,就有什么样的市民!重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解放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才能适应并有效地推进开放的工作?

  一要有开拓精神,“想干事”。当领导干部,首先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要有创业的激情和“心劲”,要有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志气,绝不能满足于当个“太平官”,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能只是上班来,下班走,得过且过。

  二要有科学态度,“会干事”。扩大开放是硬碰硬的实战,竞争激烈,市场无情,必须有过硬的本领,真正了解市场、企业和政策,从而科学地干。讲究科学就是把握经济规律,为此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必须加强现代经济和对外开放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工作的成功率。

  三要有操作能力,“干成事”。小平同志讲:“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那种浮在表面,坐而论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的干部,老百姓不欢迎。领导干部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既有前瞻的思维,又有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才能“干成事”。

  第二,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从事扩大开放的大事业,一定要有来自五湖四海、人才荟萃的干部队伍。为此要做4件事:

  一是提高现有干部。我们的干部队伍是值得信赖的,但还要提高。目前,市级部门领导干部中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占34%,区县领导干部为23%。在当今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受过国民高等教育的干部,也需要继续学习或“回炉”补课。因此,要实施“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大培训”计划,而培训干部就是爱护干部,目的是让大家在新征途上不掉队。要在交流中提高干部。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一个干部十年八年不挪窝,工作面、知识面就比较窄,思想就容易僵化,活力就可能衰减。据了解,我市有35名厅局级干部、490名处级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已达10年以上。要通过交流,使干部队伍成为一池活水,使干部在新的领域获得实战和学习的机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开放工作和发展实绩的考核权重,从而形成干事有责、成事有功、误事有过、赏罚分明的浓厚氛围。

  二是引进优秀干部。引进外来优秀干部有助于带来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优化干部结构、激发活力。目前在上海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有7万余人,而重庆只有3115人,为上海的4%;深圳有60%的市管干部从省外交流引进,而我市引进的仅占1.8%。要建设内陆开放型的城市,首先要有开放的人才观,必须坚持五湖四海,广招贤达。历史上的重庆曾有“千里为重、广大为庆”的美名,荟萃了各方人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庆需要进一步弘扬包容精神,不但要大量引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也要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党政领导人才,从而把重庆打造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的干部人才集聚高地。相信我们干部的胸怀是广阔的,对外来的优秀干部是欢迎的。不管是本地干部还是外来干部,只要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各级党委和政府就都要一视同仁地使用。

  三是培养年轻干部。目前,市管班子中40岁以下的干部只有186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3人,仅占0.6%。因此,要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做到既出事业、也出干部。要把优秀年轻干部送出去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练本领。 最近,市委集中选派了60名年轻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是着眼于重庆的未来。要做好选派大学生任“村官”的工作。市委、市政府已决定5年拿出5个亿,选派32500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工作,这既能改善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更能让大学生了解农村,在艰苦的基层锻炼成长。李源潮同志对这个计划充分肯定,认为重庆的办法很好。我市今年第一次招录“村官”,就有20665名大学生报考,报考人数是招考计划的4倍多。各区县一定要把这项工作抓好,加强对他们的培养锻炼。

  四是汇聚各方力量。推进重庆大开放大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干部的力量。市人大要做好立法和监督工作,抓好《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的调研、论证和起草工作,为大开放提供法制保障。市政协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组织引导各界人士围绕全市大开放大发展参政议政、献计出力。830位政协委员面向40个区县开展工作、推进开放就是好办法。各级群团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重庆建设发展,形成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着力营造良好的开放风气

  开放的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形成万商云集、竞相创业的社会氛围。开放风气也体现在行风、民风和党风之中。

  行风:公平诚信、善待八方。近年来,我们在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遇事推诿扯皮,让投资者费尽周折;比如乱收费、乱罚款,甚至敲竹杠;又比如“不给好处不办事,人情不到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对这些问题,如果放任下去,就会让有实力、讲规则的企业望而却步,那些不法商人却可以大行其道。健康的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人际关系成本抬高”就会形成逆向淘汰,就会“好的进不来,坏的大发财”。因此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净化土壤,清洁行风,让外来投资者即使在重庆“举目无亲”,也能凭自己的本领和实力生根、开花,也能长成参天大树。

  民风:奋发向上、积极创业。重庆这片热土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期,重庆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比肩京津沪,不能没有一股精气神。要结合红歌传唱活动提气提神,激发全市人民振奋精神,负重自强,开拓开放。要培育良好的创业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社会意识,大力宣传创业典型,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引导群众勇立潮头,敢闯敢冒,靠创业谋发展、奔小康。要培育诚实守信的风尚,强化市民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要培育文明礼貌的风尚,引导市民草除陈规陋习,知荣辱、守礼节、重信义。要培育海纳百川的风尚,用热情、友善、真诚营造宽容、和谐的开放环境。

  党风:清正廉洁、风正劲足。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风无时无刻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民风和行风。清正廉洁的党风关系到我市新一轮开放的兴衰成败。今年l-6月,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案件838件7特别是查办去年“9·23”和“3·23”等大要案件,严肃查处唐文峰、蒋勇、黄云、梁晓琦、王斌等腐败分子,起到了刹风正气的作用。这些害群之马,不仅给重庆经济带来很大损失,也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伤了百姓的心。半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还建立健全了澄清机制,为464名党员领导干部澄清了反映不实的信访问题,保护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从严治党。为此,要抓“龙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苗头”,及时发现党员干部存在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抓“源头”,堵塞体制机制上存在的漏洞。

  在不久前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奋不顾身,我市全体党员干部都慷慨解囊,交上了特殊党费,展现了危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党性,再次赢得了人民的好评,培育了清正为民的党风。

  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3200万各族人民,开拓开放,继续“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好势头,为实现“314”总体部署,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开放高地而努力奋斗!

  薄熙来同志在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上的报告

  2009-4-14

      这次市委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重庆农村改革发展和统筹城乡试验,加快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同时,向全委会报告市委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

  下面,我代表市委常委会,讲三个问题。

      一、一年来市委常委会的工作

      市委三届二次全委会以来,市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的决策和要求,围绕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务实工作,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实现了重庆直辖第二个10年的良好开局。

      (一)召开“两会”:贯彻十七大精神,确立发展目标,圆满完成换届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市委立即组织全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共轮训处以上干部2.5万人,党员130万人。在十七大精神指导下,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在总结直辖10年发展的基础上,科学谋划下一个10年的发展。召开“两会”,确立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思路,提出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综合交通枢纽、自主创新高地、教育人才高地和文化高地“6个功能”领先西部,优化城乡产业、就业、城镇和区域“4个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上“两大台阶”。

      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营造民主公正的选举风气,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和市法检“两长”,把中央及市委的意图转化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意愿,巩固发展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大家一致反映,这次“两会”,作了一个好报告、选了一个好班子、定了一套好思路、有了干事创业的好氛围,为重庆新一个10年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扩大开放: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市委三次全会决定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市委常委会认为,重庆要加快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市委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提出用“三把尺子”衡量重庆发展,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组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活动,率领市级部门和区县主要负责人到长三角、珠三角五省市学习取经,市管领导干部撰写了500多篇考察体会文章;开展“潮涌神州”大型系列报道,通过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系统介绍20个省市、230个县市的改革开放经验,并组织市直委局和区县16支辩论队参加电视辩论;举办首届“开放论坛”,邀请1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重庆发展献计献策。通过以上系列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思想成果,为扩大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

      在此基础上,市委于7月召开三届三次全委会,出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确立了建设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设交通、市场、园区和高效行政管理4大支撑体系,明确以区县、“两翼”、服务外包、“走出去”为新一轮开放重点,提出围绕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重庆,打造一流开放环境。

      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扎实推进。7月以来,先后举办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知名国企、知名民营企业、台湾IT企业等与我市对接的十大经贸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增长2.4倍,其中南岸、江北、渝北等区增长5倍以上;实际利用内资501亿元,增长82 %,其中城口、渝中、合川、秀山、奉节等区县增长3倍以上;全市进出口总额74亿美元,增长39%,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三)统筹城乡: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部市合作

      12项政策。制定并上报了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着眼于重庆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提出了12项需要中央支持的政策建议,先后向家宝总理、克强和国强常委、德江和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充分理解和支持。按照家宝总理的指示,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牵头,中央48个部门、219人组成的国家调研组,分成17个小组,分赴我市40个区县,集中10天时间进行调研,对12项政策建议给予积极回应,并帮助提出了10项新建议。目前这些政策建议基本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同意和支持。

  34个合作协议。今年以来,大力推进部市合作,已先后与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商务部、卫生部、文化部、民政部、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林业局等34个部委和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部分合作项目已落实到位。接待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来渝视察指导工作24人次,中央和国家部委领导来渝177批次,均对我市相关工作进行了认真汇报。

      8个调研课题。市委针对重庆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围绕推进城乡统筹,确定了探索贫困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致富新路子、推进林业发展、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土地流转、解决农民工问题、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施造地工程等8个重点课题,组织40个部门和单位,抽调专门力量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

      (四)关注民生:改造危旧房,万人大下访,低保提标

      改造危旧房。重庆主城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住着30多年前建的危旧房。市委市政府下决心3年内对全市10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并提出和谐迁建、让利于民的原则,作为民生工程和环境工程来抓。市政府统筹规划,科学运作,主城各区克服困难,目前已筹资142亿元,完成拆迁2万户、164万平方米,落实安置房3万多套、207万平方米,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

      万人大下访。按照中央部署,从7月初开始,集中半年时间,深入开展“万名机关干部大下访”活动。市委加强领导,10名市领导分片分线指导,由市直机关干部200人组成的40个督导组分赴各区县。各区县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接访75000多人次,立足于息访息诉,解决了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4.7亿元,解决新老信访案件18000多件,其中重点信访老案1000多件,使一大批积压多年、群众反映强烈的遗留问题得以化解。中央交办的第一批69件涉法涉诉、重信重访案件全部办结息诉,第二批99件已办结70%,居全国前列。

      低保提标。今年以来,我市城市低保标准每月提高了50—55元,失业救济金标准每月上调160元。推进农村低保,已有78万人获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8.4个百分点,达到85%以上。对近50万贫困住宿学生进行了春季生活补助,对200多万受灾困难群众给予春荒和低温雪灾救助。

      解决出租车问题。针对主城区发生的出租车大规模停运,市委、市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座谈会和新闻发布会,采取公开透明、面对面商谈的方式予以化解,坚持以改进部门工作、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探索了化解危机的有效方式。目前,新增天然气供气量、打击“黑车”、增设停车站点和公厕等措施正相继落实。

      (五)振兴“两翼”:支持区县发展,圆满完成四期移民

      区县是全市发展的基础。今年以来,市委集中时间深入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逐县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剖析贫困县、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发展特色农业、林业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等脱贫致富的思路和措施。针对“两翼”区县底子薄、能力弱的状况,推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招商项目库、搭建招商平台、给予财税优惠等多项政策,并设立100亿元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县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股权投资。为增强各区县对外合作的能力,完善县城功能,市政府给主城外的31个区县各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区县城公共设施的建设,现已启动61个重要项目。筹资50亿元,帮助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今年前三季度,渝东南、渝东北地区GDP分别为190亿元、550亿元,增幅达到16.9%和17.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呈现出提速发展的好势头。

      今年是三峡工程四期移民决战决胜之年。市委、市政府到库区开展调研,加强工作督导,及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圆满完成四期移民任务,一次性通过国家验收,使三峡工程提前一年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大力解决前期移民中积累的问题。今年以来,库区招商引资协议投资300亿元,新解决城乡移民就业6万人,库区安稳致富迈出新步伐。

      (六)抗震救灾:一手抓自救、一手抓援川,对口支援崇州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市委果断决策、迅速行动,调集力量支援梁平县,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近18万人;市政府组织对全市矿山、桥梁、隧道、水库、学校等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安全排查,查出危房近19万栋、4700多万平方米,及时采取排险措施,防止了次生、衍生灾害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组织全市人民全力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先后派出各类抢险救援人员约9000人次,搜救幸存人员62人,现场救治伤员2.3万人次,转移受灾群众6000多人。主动请战,收治灾区转运来渝伤员2300多人,占全国转运伤员总数的1/5。向灾区捐款捐物10.4亿元,我市55家餐饮企业、275名厨师,在灾区设立42家“粥棚”,免费供餐83万份,深受灾区人民好评。率先提出并建成近2万套、30多万平方米简易活动板房,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居住问题。抢修疏通17条公路和3座桥涵,运送救灾物资1.3万吨。

      响应中央号召,开展对口支援崇州灾后重建,编制规划,建立机制,已向崇州捐赠资金2.2亿元,援助教学设备、救护车、家用电器等急需物资2600多万元。在这次援川救灾中,涌现出了重庆市公安消防总队、市公安局特警总队、重庆建工集团、第三军医大学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我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创造了“九个第一”,充分体现了“巴山蜀水、手足情深”,得到中央领导和各部的充分肯定。危难时刻,重庆人民无私奉献、倾囊相助的重义之风体现得淋漓尽致!

      (七)抓发展: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很大,市委先后7次重点研究分析经济形势,把握调控经济的主动权,市政府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年初,针对物价上涨过快、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研究实施财政补贴、扶持农产品生产、增加商品供应等措施,稳定物价。为防止经济下滑,于4月份出台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电煤价差补助、出口补贴等措施,化解不利因素。国务院召开扩大内需紧急会议后,立即召开常委会研究贯彻,提出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目标。通过冷静观察,正确判断,上下同心,及时应对,我市经济“风景这边稍好”,1—10月,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155亿元,同比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9亿元,同比增长32.9%;固定资产投资2848亿元,同比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6亿元,同比增长24.5%;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33.7%。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

      (八)抓稳定:搞好奥运火炬传递,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整治

      扎实开展平安奥运创建活动。坚持专群结合、多措并举,妥善处置700多件可能影响奥运稳定的重点信访事项,对2300多名重点人员进行稳控。奥运火炬在重庆主城和万州安全顺利传递,得到了中央和北京奥组委充分肯定。

  为保一方平安,市和区县政法机关密切配合,组织了夏季治安综合整治,80天内成功破获了一批当期和积压的刑事案件,其中毒品案件1130起,杀人、抢劫、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4300多起,公诉犯罪嫌疑人1.2万人。收缴枪支1.3万支、管制刀具近2万把,打掉黑恶势力团伙95个,消除了一批社会安全隐患,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为实现“平安重庆”,市委分别到政法委、高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国安局专题调研,对政法队伍提出了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总体要求。支持政法机关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形象”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对全市22个行政执法部门和区县12万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专项教育培训。市高法院推出“四个一律”,市检察院、公安局推出“十条禁令”,全市查究政法队伍违规违纪行为230余起,对违纪违法干警给予严肃处理。

      (九)抓队伍:加强培训交流,提高用人公信度,强化基层组织,开展反腐倡廉

      落实“314”部署,干部、人才是关键。市委实施了“万名干部开放型经济管理知识培训”计划,举办2期“领导干部现代经济知识强化培训”、3期“招商引资人才专题培训”等13个培训班。全市培训9.9万人。

      公开选人用人。在全国率先出台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严肃人事纪律等规定,坚持靠制度选人、用人、管人。采取“公推票决”、“四差额选拔”、“干部比选”、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办法,任用市管干部458名,公选干部184名,竞争上岗297名。最近又对12名市管职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干部群众对用人的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88.6%,对考核办法的满意率达到84%。李源潮同志批示,要在全国推广重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做法。

      推进干部双向流动。今年以来交流市管领导干部186名。选派113名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京津沪粤苏浙鲁闽挂职任职。从全国各地引进725名高层次人才。从区县选派175名干部到市级部门挂职锻炼。“一圈”与“两翼” 共互派200名干部交流挂职。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集中整顿了1000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向2021个村每村选派1名大学生任村官,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招录乡镇公务员80名。创新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全市共有103万党员主动缴纳特殊党费1.38亿元。

      坚持反腐倡廉,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297件,处分1212人,其中厅局级干部12人,县处级干部140人。严肃查处了影响恶劣的“7·26”和“3·23”等大案要案,王政、蒋勇、梁晓琦、黄云等被绳之以法,起到了祛邪正风的警示作用。

      (十)抓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10月,按照中央的部署,市委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组建了13个指导检查组,59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联系点。举办科学发展观专题培训班7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49000多名。组建宣讲团,巡回宣讲100多场次,听众达12000人。整理汇编了《重庆实践科学发展观100问》等学习教材。确定重点调研课题590多个,2100多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20多篇。中央指导检查组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市委召开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座谈会,听取全市10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制定了我市人文社科的发展规划。组织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价值取向及西部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课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动态调查,发放11万份调查问卷,基本摸清了我市干部群众的思想状况。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村文化站(室)建设进展顺利。大力推进文学艺术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累计放映32万场,观众6780万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部电影”。

      加强传统教育,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唱红色经典歌曲等活动,向全市大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推荐27首经典革命歌曲和18首现代歌曲,组织重大节日歌咏活动,学校、社区和军营纷纷热情传唱,提振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投入5000多万元,对全市18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建成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红岩魂陈列总馆,改善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和赵世炎、杨闇公故居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小学加强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增开了体育课和音乐课。

      (十一)全面实施“森林重庆”,正式启动“畅通重庆”

      制定了森林工程建设规划,出台了森林重庆建设的决定,争取到国家林业局100亿元的资金支持。着力推进高速公路景观林带、库区生态屏障等森林工程,继大规模春季植树活动之后,掀起秋冬造林高潮。今年8月以来,全市累计造林103万亩;栽植树木8700余万株,其中胸径5公分以上的大树大苗458万株;参加造林人员1000万人次;建设苗圃11.2万亩,培育苗木3.6亿株。争取国家投资24亿多元,市级财政投入相当于直辖10年的总和。

      11月又正式启动了畅通重庆建设。为此争取中央支持,调剂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到2012年,全市将投入3000亿元,以确保实现“半小时主城”、“4小时重庆”、“8小时周边”、“8小时出海”的目标。

      (十二)凝心聚力,各方共谋发展

      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尊重并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市人大制定五年立法规划,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倾力推进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的立法,制定了《重庆市开放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促开放、保开放。市政府认真贯彻市委决策,围绕扩大开放、城乡统筹、区县发展、危旧房改造、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任务,考虑周密,调度有方,操作得力,落实到位,效果明显。市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当好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助推发展的生力军,就内陆开放型经济等重大问题开展专题协商;组织830名市政协委员对口助推40个区县。市人大和市政协还争取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支持我市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和12条政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也积极献计出力。比如,农工民主党中央开展的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调研,得到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批示。警备区与驻渝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建设,踊跃参加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