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蝶腭神经节视频:阳光下的罪恶:艾滋病扩散悬案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5:17:48

阳光下的罪恶:艾滋病扩散悬案之一


作者:冷眼向洋看世界

阳光下的罪恶:艾滋病扩散悬案之一

 

2003年,美国媒体刊登了一篇报道,揭露了四家美国医药公司为了利润把艾滋病毒发送到第三世界国家的丑闻。非常遗憾,中文媒体甚少提及,多数中国人对此毫不知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四家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凝血VIII因子(factor VIII concentrate)被HIV和丙肝病毒污染,导致大量使用该药品的患者(主要是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和丙肝。卷入此事的公司有阿穆尔制药公司(Armour Pharmaceutical Company)、拜耳公司及其卡特生物部(Bayer Corporation and its Cutter Biological division)、佰特国际公司及其海兰制药部(Baxter International and its Hyland Pharmaceutical division)和阿尔法治疗公司(Alpha Therapeutic Corporation)。

《纽约时报》重点披露了拜耳公司的具体情况:

   1981年6月13日:纽约市八名同性恋青年被诊断出感染卡波氏肉瘤,这是世界上首批官方报道的艾滋病病例。

1982年7月,艾滋病正式命名。

1982年7月16日,美国疾病防控中心(CDC)报告3名血友病患者感染了艾滋病毒,CDC正式获悉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制品传播。

1983年1月,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在明知上述危险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未经加热灭毒的凝血因子。

1983年3月,CDC正式警告制药公司,血友病患者通过血液制品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1983年5月,法国决定停止进口美国血液制品。

1983年6月,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向法国等21个国家去函,声称公司十分关心药品的安全问题。

1983年8月,法国恢复使用美国凝血因子。

1984年2月29日,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获得销售新的凝血因子(通过高温处理杀死艾滋病毒的产品),此前另外三家公司已经获得批准。至迟到1983年1月,这些药品公司已经知道旧方法生产的凝血因子存在传播艾滋病毒的巨大危险。

1984年8月,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仍然在制造旧产品(未经高温处理杀死艾滋病毒,因而高度危险),主要原因是旧品有更高的利润。

1984年10月,CDC公布,与卡特生物部合作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可以杀死凝血因子中的艾滋病毒,而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凝血因子的血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毒的比率高达74%。

1984年11月,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通知香港的分销商,必须把库存的旧产品用完,才能提供新的更安全的产品。

1984年11月5日,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的新药品脱销,但此后的1985年1月到3月,他们仍然在销售旧品。

在开始生产新品之后,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向美国之外销售了超过10万瓶旧品,约合400万美元。

 

1985年7月,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终于开始只分装新药品。

 

1984年2月之后,拜耳公司卡特生物部仍向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日本、阿根廷、香港、台湾销售旧品。仅在香港和台湾,超过100名血友病患者因使用美国凝血因子而感染艾滋病,其中许多人已经死亡。

四家美国公司的危险制品,主要卖给了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

 

另外,早在1983年1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识到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当时在美国有四大凝血因子生产厂家:Alpha理疗公司、Armour制药公司、Bayer公司、和Baxter健康护理公司。不知从何时开始,艾滋病病毒藏身于凝血因子中,最终导致约1.6万名的美国血友病患者中有超过半数的人感染艾滋病。由于美国政府偏袒制药商,美国HIV阳性血友病人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维权索赔之路,直到1996年四家厂商才在不承认有过错的前提下答应支付6.4亿美元的赔偿,其中4000万美元用于律师费用。 

我国大陆地区最早的艾滋病患者,也是使用了美国阿穆尔制药公司(Armour Pharmaceutical Company)的血液制品而感染的,未听说是否得到过赔偿。

 

重点提示

美国(甚至全球)只有四家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的凝血VIII因子,在明知(CDC在1983年即通知该四家公司)凝血因子不经加热处理能够传播艾滋病毒的情况下,不约而同地把危险产品大量发往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是否仅仅是一种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