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取的什么经:呼唤教师的独立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13:07
呼唤教师的独立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边建松 |  浏览(769) 评论 (6)  | 发布时间:2007-06-26 09:33:07 最后更新时间:2007-06-26 09:37:10
本作品所属分类:日常记录 文章类型:转载推送到圈子 |推荐给好友|我要举报|收入我的网摘
呼唤教师的独立精神
黄玉峰
(一)
当前,教师素质中最缺少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人说是“爱”,对学生的爱;有人说是敬业精神;有人说是教育的理想。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我指的是“最”,最缺少的是什么?
我以为,是独立的精神,是教师的自主意识以及由此而实施的自主的教学。教师是知识分子的一员,知识分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知识分子,最可贵的是具备独立的精神。教师是我们民族的一员,我们民族最缺少的也正是独立精神!教育关乎祖国民族的未来,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如果没有独立精神,便没有教育的现代化,便没有民族的未来!
教师的独立精神,是教育之“魂”。
正因为缺少,自古以来,不断有人在呼唤这种精神,呼唤这个“魂”!
庄子也许是最早明确提出“独立精神”的。他热情赞扬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说他“定乎内外之分,辫乎荣辱之境。”
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嵇康、韩愈、王安石、苏轼、李贽、徐渭、黄宗羲、龚自珍等都多多少少有着这种精神的闪光。
鲁迅的呼唤最为强烈,早在求学时期,他便在《破恶声论》中提出“不和众嚣”,“独立特行”的主张。胡适是富有独立精神的佼佼者,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分证据,只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说十分话”的怀疑精神与求实的态度,正是这种独立意识的最生动具体的阐述。
49年以后,这样的人凤毛麟角。陈寅恪是其中的代表。2000年春,我送三位学子破格直升清华。在先生为王国维写的碑文前久久伫立,陈寅恪在碑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表率,是教师的楷模!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态度,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里已十分清楚的说明:代替旧制度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要每个人自由发展,教师必须走在最前面。
(二)
然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何其难?
赵薇的军旗事件,其实是在“侮辱”他国,可是“举国上下”却一再谴责赵薇“卖国”,而无人出来说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实是经过斯大林团伙一再删改而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培养毫无温情的铁血杀手,孵育“人体炸弹” ,可是仍一再被选入课本,却未有人提出异议。动不动就说“什么什么要从娃娃抓起”,结果是误导孩子,加重负担,……一会儿提倡双语教育,一会儿又说要减负;一会儿要搞研究性学习,一会儿又说反对超纲;一会儿是H版S版,一会儿又匆匆上马二期课改的新教材;一会儿讲抓好四十五分钟,一会儿又来检查第二课堂……何其速变乃尔,何其无特操之于此极!如果你没有独立精神,没有定力,奴性十分,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真不知如何措手足了!
我们要学生有独立性,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立性,要学生有创造性,教师自己首先不能封闭保守。
(三)
在培养目标上教师应有独立见解。
“一切为了进大学,进大学就是一切”。只要能进大学,进好的大学,可以不顾一切。在9月初上海电视台的一档《有话大家说》的节日中,一位家长振振有词地说“我就是为了孩子出人头地,我就是为了让他将来赚更多的钱,其余什么都不管。”这代表了大多数家长学生的心态,这是当前教育乃至于社会的突出的问题。然而,家长可以这样想,教师却不可以这样想,更不能这样做!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这种心态缺少一种平常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健全的人,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人,但不一定都进大学。其实,持这种心态的人,即使进了大学,也不一定都幸福快乐。马家爵事件便是一个典型。2003年考入清华的浙江理科状元入学不到一年便休学,也是一个典型。关于这方面,鲁迅在《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全面。他说:
要用全副精神,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由此可见,对一个教师来说,必须有两个关怀。既要关怀他们的分数成绩,更要关怀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成长,给他们打下终身发展的精神底子。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
(四)
在教育理念上也应有独立见解。现在有好多耳熟能详的口号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人们常说,“要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这话不错。但这里面就隐含着一个错误的观点:以为“渔”可以脱离“鱼”而得到。以为大量支离破碎的分析,大量讲授一些“规律”“方法”就等于“授之以渔”了。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听千曲而后知音”。作为规律和方法的“渔”还是要从大量的吃“鱼”过程中获得。离开“鱼”,或者“鱼”抓得少,吃得少,怎么能得到“渔”呢?而所谓抓“鱼”吃“鱼”,便是大量积累,大量阅读,甚至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犹太人在总结自己的基础教育时,自傲地宣称自己用的是“生吞之功”,其实“生吞之功”,就是我们祖先的“死记硬背”罢了。抓紧在儿童时期多读多背,不但能积累大量语言和思想材料,以便将来的感悟、运用,而且还可以开发大脑的功能。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大体上是违背这“积累——感悟——运用”的规律的。
现在人们大量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这当然是件好事,它为教学增加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但不能不加分析地要求每课必用,或者认为用得越多就越好。应该看到“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带有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性的东西,便是学生与书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现场交流,现场碰撞——多方位的碰撞。多媒体技术如果操作不当,或用得过多过烂,或者甚至只是为了偷懒,那往往会成了这种碰撞的阻隔,成了多元交流的第三者!反而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我上课比较喜欢板书,板书有一种现场的动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增进学生的记忆,即兴的漂亮的板书更有一种出人意料的综合效果。有一次,我在讲课时,突然联想到《春江花月夜》,因为我记得很熟,因为我的板书既快又美,所以便趁兴写了一黑板,学生边看边读边抄,印象极深。事后一位同学说,我们得到一种激情的享受
施教过程是感情的交流,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一定要反映出老师独特的个性。你爱书法,我爱绘画,你爱音乐,我爱旅游,你熟悉古典诗歌,我了解外国文学,这些特长都可以而且应该渗透到个性化教学过程中,怕就怕老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特长,没有什么爱好,自己都没有被文本打动。而作为教师,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动别人。有一位青年教师,喜欢电影。他上蒙田的《热爱生命》,通过反复阅读,自己被深深打动了,于是他探究了自己被打动的原因,他把有关热爱生命的事实、名言搜集起来,制成多媒体课件。上课时一边点击,一边模仿电影的旁白,深情朗诵。这堂课容量极大,同学们完全沉浸其中,师生一句话没说,都被深深地打动了。
有位青年老师酷爱音乐,他上诗歌《悼念一棵枫树》,整个过程选了“神秘园”中的曲子作背景音乐,时重时轻,一遍又一遍。老师只是稍加点拨、提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朗诵,同学们便似乎完全理解了诗的内容和体验到了诗的情绪,不必多说一句话了。
再比如,对传承和创新的理解和实践,人们往往肯定后者而忽视前者。因此对课堂教学笼统地不负责任地批评“满堂灌”,而过分地强调启发式(所谓启发式往往是满堂问)、讨论式。其实,“满堂灌”应该是授课中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与启发、讨论并不矛盾,讲授本身便具有启智、撞击的作用。而且因为一讲到底,内容就很丰富而浓缩。这是最基本的课堂教育法,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当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关键在教师本身,简单地反对某一种方法,没有个性的搬用别人的教学方法,都是缺乏独立精神的表现。
在作文教学中,也是如此。笔者的《重批高考满分作文》一书,对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及没批满分而应得满分的作文,作了一个全面的审视。我这样做,不是说我的看法一定正确,而是希望在作文批改中提倡独立的精神。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认清了这一点,教育改革才不是一句空话。
(五)
如何处理新教材,如何上好新教材的问题,更应该体现老师的独立精神。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课本,课本,乃一课之本。但是对教材我们同样不能人云亦云。教材不过是为我提供了教学的方便,但哪一篇该教,哪一篇可以不教,主动权仍应该在教师手中。事实上,编者也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明智的编者希望我们不是“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材编得再好也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也不可能完全符合“这一个班级”“这一位老师”的特点。何况,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教材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包括新教材也仍有很多不足。课堂之外,有万水千山,课本之外,有万紫千红,教材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可能把最新发表的鲜活的好文章收进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发扬独立的精神,及时地遴选好文章,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最鲜活的营养品提供给孩子们。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见识和胆魄,需要教师有相当学问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处理教材,主要是删和增两种方法。
比如,如今的初中教材中,还在选《谁是最可爱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丰碑》等文章。在我看来,都在可删之列。《谁是》充满了恐怖血腥的镜头,如此残酷的情景描绘给学生看,到底有什么好处?而且也不完全符合史实,有很多宣传成分在。《钢铁》已如前说,它们没有教育人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爱他人的生命,爱自己的生命;只有革命,只有斗争,只有献身,只有牺牲。老实说,这作为恐怖分子的培训资料也未尝不可。《丰碑》有许多情节也不合常理,同样是为了政治宣传,更谈不上什么文学价值。从根本上说,这些作品仍然跳不出鲁迅所说的瞒、骗、哄。
再比如,高中新课本选的《跨远百年的美丽》,文字尚可,但片面强调“科学精神”,强调“艰苦奋斗”,强调“勤奋好学”,不公正地批评“爱美的心理”,把爱美与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对立起来。而事实上也不符合居里夫人的实际。请看下面的段落:
男同学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随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这哪里是居里夫人,分明是一个装腔作势的修女!不用看传记,只要是用脑子而不是用脚底板想一想,就可以发现这话有多荒唐。再看下面一段,更是离谱:
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了,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
为了宣传教条,真是连常识都不顾了。文章最后为说教服务的那段文字更是不伦不类,语无伦次。请看这几句: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再战火中打了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力,不逐于力,不持于技。—— 正是莫名其妙,这与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何干系!
毕淑敏的《我很重要》,题目颇有震撼力,文章确实不错,也曾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效果。但深究一下,也有些问题,文章讲的仍然不是“我”本身很重要,而是“我”对于别人,对于社会来说很重要。不信你多读几遍。
当然,这些文章也不一定要删,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出某方面的不足。如前所说教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糊涂,不是教学生做书本的奴隶,而是要让学生清醒,要给学生启蒙,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成为真的人
补充增加课文,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教师不可或缺的任务。我在每学期都增加了大量内容,从诗歌到小说,从经典到时文,根据学生精神成长需要,自由地认真地取舍。我甚至选了鲁迅的《文化偏至论》,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同学们往往对我的选文特别感兴趣。比如,我选了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结合自己对人生的体验,谈了对幸福的理解,同学们兴致盎然,深深地被打动了。从此,有些同学还学起了写新诗。
高中新教材是按主题编选文章的,这是一个突破。但毕竟缺乏线索,无法照顾到“工具性”。这便需要老师主动地有意识有计划并且灵活地穿插。把文章学、修辞学、文学史、语法等知识很自然地熔入教学中,既讲清了文本,又接触了有关语文知识。
末了,我要说,教师有独立精神,当然不仅表现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我有一个命题叫做 “我即教材” (“教师即教材”)!一个奴性十足的教师,一个只会亦步亦趋、人云我云的教师是不会有个人魅力的,这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成长。
“任重而道远”。为了出色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每个教师都必须具备把自己铸造成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的大写的人!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从我做起!
分享到:腾讯微博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阁下对赵薇军旗事件的理解跟我一样。我觉得把别国军旗做成裙子穿着,恰恰是对着国家的蔑视,怎么会有相反的议论呢?比如,我把日本国旗做条裤头穿着,绝对不是喜欢这国家。
文章很好,有思想的诗人比较可怕。
发布者 :刘加民 (2007-06-27 17:46:13)

恭喜文章被推荐到博客首页!
发布者 :匿名 (2007-06-27 11:23:25)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不仅是做人做学问的一种态度,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境界。 老师就是应该达到这种境界!
发布者 :匿名:5 (2007-06-26 23:08:17)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从我做起!坚决支持!
发布者 :匿名 (2007-06-26 22:59:00)

国外的老师与中国老师对比
中国老师说“放假也不能放松,利用假期好好为自己充充电,把没学来得都补上,开学就考试,年级排名,家长会通报成绩!”
外国老师说“明天就要放假了大家很期待吧”
学生问“有作业吗?”
外国老师说“放假就是放假,怎么会有作业呢?好好休息一下,回来大家交流一下假期都怎么过的哦!”
。。。。。。
中国老师说“昨天的考试一塌糊涂,下面我来报分!。。。。。。XX,就考这点分,还象话啊,还对得起我啊,自己好好想想!出去不要说是我的学生!丢人啊!”
外国老师说“上个星期的考试分数下来了,大家很努力,虽然有些不足,我希望你们不要泄气,找出错误即使订正,保证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老师说“卷子发回家一道题一道题在本子上给我订正,黑色笔和红色笔,然后家长签字,不许只签个名字,我要看的是评语!别给我耍花样,是不是家长的笔记我看的出来!”
外国老师说“回家把错题看看,准备明天新的课题学习!”
。。。。。。
中国老师说“这么小小年纪就谈恋爱,思想那么复杂,你们看看啊,一男一女走在一起象什么样,还穿着校服,真给学校丢脸哦!对于班上一批同学我要找你们家长好好谈谈!“
外国老师说“假期过的怎么样啊?有没有和男朋友出去逛街啊?呵呵。。。”
。。。。。。
中国老师说“女生不许化妆,头发不许散着,不准带任何首饰,在班上不许吃东西,衣服都拉好了,不要懒懒散散的!”
外国老师说“XX今天的耳环挺漂亮的,在哪里买的?。。。。。。要吃巧克力的自己来拿,我放在这里了。。。。。。把外衣脱掉吧,有暖气,不冷。。。。。。”
。。。。。。
我和外国老师说我在中国的学习生活
外国老师吃了一大惊,对所有的学生来了一句“你看你们多幸福啊!”
我同学说“还好我不在中国”
发布者 :刘云 (2007-06-26 15:54:16)

本文已推荐到精英博客首页《教育》栏目与博友共赏,您可以登录http://blog.voc.com.cn/进行查看。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http://liu_yun.blog.voc.com.cn期待看到您的更多精彩文章!谢谢!
精英博客编辑 刘云
发布者 :刘云 (2007-06-26 11: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