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桨飞机模型怎样飞: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微博的信息传播优势、问题与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39:04

摘  要:“碎片化”的时代,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信息的传播语境也是碎片化的,社会传播的模式、信息流动的本质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微博因其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连接的广泛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增值的特质,顺应了碎片化传播“轻、快”的要求,成为当下最活跃、最有力的传播媒介。同时,微博强大的自主性和传播力,助长了不良信息泛滥,弱化了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压制了群体外的声音。但只要对症下药,顺应碎片化语境的要求,利用好“意见领袖”、传播节点,构建公平的辩论平台,就能扬长避短,进一步挖掘微博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价值。

关 键 词:碎片化;微博客;信息传播

作者简介:钟颖,女,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引言

 

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

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漫长转型期间,“碎片化”成为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被更细致地分割,空间转换频率不断提升。

“碎片化”时代之下,信息的传播语境也是碎片化的。社会传播的模式、信息流动的本质都因此改变。微博客因其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连接的广泛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保值和裂变增值的特质,顺应了碎片化传播“轻、快”的要求,成为当下最活跃、最有力的传播媒介。

微博的传播优势是突出的,与优势相伴随的是不可忽视的明显弊端。所幸,弊端终可以治理;碎片化语境之下,微博的传播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发掘。

 

碎片化的传播语境

 

1.1 传播领域的碎片化

传播领域的碎片化即分众化。社会传播不再仅仅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态延伸:社交网络平台上,被人际交往格式化的大众传播、立足小众的群体传播……都是碎片化传播时代的新篇章。

互联网络打破时空的间隔,也割开原来的“大众”整体,分化传播者的受众。但这绝不是传播力的倒退。传播领域的“分众化”是一场过渡,“分众”背后的真正意义是新的“聚众”;“分众化”是一个打散重聚的过程,最后实现的是新传播模式的建构。“分”,是将个性特征鲜明的小族群从面目模糊的大众总体分出;“聚”,则是以某种传播手段和平台把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个性等相近的众多个体聚合到一起。先细分,再归聚,如此形成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特征清晰明确,传播者从此能够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1.2 阅读的碎片化

有限的时间被快节奏和移动化的生活方式细致分割,不允许现代人享有太多完整阅读的机会;而在计算机屏幕前成长起来的人们,也更适应一目十行的跳跃式阅读。因而,内容简短、重点突出、价值明确的信息才能博得受众青睐;能高效率整合信息碎片,优化信息呈现结构,便于垂直吸收的传播媒介才能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

1.3 表达的碎片化

网络计量学专家麦克·德尔沃(Mike Thelwall)曾对Myspaee中6859条评论的长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显示,其中有接近95%的评论长度为仅有57或57以下个单词[1]。有限的时间、感性的思维方式,促使简短、精炼的表达成为大势所趋。

除简洁之外,文本的后现代特征和多元化趋势也是碎片化表达的表现方式之一。强调否定、破坏、反正统、不确定……的后现代叙述范式,书面语和口语混同,新词与短语齐飞,才足以跟上跳跃的思维节奏和瞬间变动的情绪。

 

碎片化传播语境下的“微传播”

 

2.1 碎片化时代下的微博大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是社交网站和IM(即时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联接移动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伟大创举。凭借“140字”的限数表达和移动性的手机终端,微博以“前无古人”的气势深入到现代人的碎片时间和社会活动领域,深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

截至2010年1月,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Twitter,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在中国,截至2010年10月,微博服务的访问用户规模已达到1.2亿人,活跃的注册用户数突破6500万个;并且,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分析预测,2011年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到1亿。

“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2]

2.2 微博特性决定“微传播”优势

威尔伯·施拉姆在《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The Process and E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书中提出“选择分子式”来说明个体依据什么来选择信息媒介。他认为,人们会衡量特定的媒介或讯息的回报程度(满意度)与想要得到这些回报必需付出的努力的值(分子式:回报期望值/必需的努力),然后做出选择[3]

微博发展势头之所以如此迅猛,在于其能“最大程度地激发用户贡献内容,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呈现结构进行优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整合和利用”;使现代人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信息传播效果。

微博传播的优势,是其特性所决定的。

2.2.1“去一体化”精准定位群体传播

去一体化,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量身定制信息服务,从而构建出最适合自身的“唯一”个性化信息平台。而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媒体能在“去一体化”上做得比微博更好。微博给用户提供了完全自主选择的机会,用户通过选择“关注”其信任的人、感兴趣的媒体或行业精英等来获取信息。这种完全以自主筛选为前提的信息获取方式,最大程度地为用户过滤了对自身无效的信息,高效地集合了对用户有效的碎片信息,实现了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的垂直对应,传播效率因此得到提高。

“去一体化”顺应了因传播领域碎片化而产生的“分众传播”的要求。“去一体化”的程度越高,受众个体的特征就越明显,“分众”的划分也就能越精确,细分后归聚起的新目标群体的特征也就越清晰。可以说,微博的高“去一体化”为高效开展以分众传播为基础的群体传播进行了精准定位。

2.2.2“背对脸”无限扩大群体传播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认为:两个彼此陌生的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

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是“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这是一种“背对脸”式的陪伴式关系。微博用户间不需要进行双向的好友确认,只需要选择“关注”,就可以让微博用户以单向跟随或被跟随的关系相联结,即时获取被关注对象的信息,或通过评论、私信进行互动;而这种“关注”关系也可以随时单方面取消。微博用户间简化的开放性社交关系,赋予了“六度分隔理论”无限广大的实践空间:从理论上来说,一个微博用户可以凭借既有的社交关系,通过微博关注到这世界上每一个感兴趣的对象,加入到每一个有共同关注点的小群体中。

“去一体化”精确划分了受众个体;“单向性”的用户关联方式最大限度地将个体归聚到特征清晰的新群体中;“背对脸”用户间的“弱关系”则使各群体间产生大量重叠的“传播节点”,使群体传播的传播范围有无限横向扩展的可能。

我们把亲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认为是强关系,朋友的朋友就是弱关系。通过单向“关注”联结起来的微博用户间普遍存在的就是“弱关系。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曾提出“弱关系的强势”(Strength of Weak Tie)这一假设,他认为,弱关系能够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从而充当了沟通不同群体的“关系桥”,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4]。互联网络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存在于各个群体当中,成为关联两个或多个群体间的重叠部分。从理论上来说,微博“背对脸”的用户关系特质,使微博用户可以通过“弱关系”拥有无限的传播节点;在隐私设置允许的条件下,信息也能够通过不同群体间的“传播节点”横向发散到微博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

此外,“背对脸”的用户关系也使微博用户间保持了适度的距离感,削弱了暗示信息接受者进行回复的力度,这实际上促进了信息高效、即时的扩散。并且在微博传播中,“弱关系”的存在使得原本互不相识的微博用户间也能产生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感”,从而达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2.2.3“跨媒体+限数表达”练就实时交互

跨媒体是微博最显著、最优势的特征之一: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等各种传播介质来使用;API技术还允许微博用户利用接口将微博援引、绑定到自己的博客、MSN等等上。开放性的技术使微博能沟通不同媒体,融合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多种功能,从而具备超凡的传播优势。此外,微博还有“限数表达”这一显著特征:通常情况下,每条微博的字数被限定在140字(或140个单词)以内。这使得一条微博的最大信息含量基本等同于一条新闻导语,故而写微博多少该像写新闻导语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重要的信息。微博为“三言两语”的碎片化表达提供了最好的温床,信息以爆炸性增长的速度和方式被生产、传播。

微博凭借手机终端的移动性、技术操作的便捷性和信息表达的简练性,成为具备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特质的流动互联平台:信息高效传播,发布、接收、反馈的“零时间”成为可能。

梅尔文·德弗勒的“媒介依赖论”指出,当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突发性事件)而情况不明时,受众急于了解情况,谁快他就异常依赖谁[5]。微博凭实时交互开展直播,“向时间要时间”,凭借“一秒钟现场”的优势,在新闻报道中早于传统媒体起跑。

2.2.4信息增值传播还原“现场真实”

微博中信息的传播过程就如同细胞分裂的过程,是一种裂变式的传播:微博用户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终端将信息发布到自己的微博首页上,其关注者通过各种微博终端获取到这一信息,如果信息被认为有传播价值,就可能被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与自己的关注者分享,新的关注者又可以再度转发……微博的“转发”是“原文转发”,这一功能可以将原始微博的全文在传播过程中保存下来:当关注者点击“转发”,再添加上自己的评论,就能在自己微博主页上形成一条“评论+原始博文”的新微博;如果此微博被再次转发,原转发者的评论还能被保留下来,成为“再转发者”新微博中的一部分内容。微博的“原文转发”功能使微博原文能以原貌到达每一个新关注者的面前,避免了信息在传播中的耗损,提高了信息的到达率,实现了信息的保值。

导演冯小刚称自己的微博为“自己的报纸”:“在那上面说话很放心,既不会被断章取义,语言也不会被嫁接,它就是我的‘冯通社’。”不论被转发多少次,微博“原始发布者”的言论总能以最原始、最本真的的姿态到达广大接收者面前。没有了信息的耗损,就避免了由信息损失带来的误读,这让每个接收者都能与“原始发布者”直接对话。这样的传播,最接近传播的本质,接近“现场真实”;也拉近发布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发布者对接收者影响力。

上文提到,微博的“原文转发”功能可以将原始博文和上一级关注者的相关评论一同转发,形成新的微博。根据罗杰斯和金凯德(Lawrence and Kincaid)的“辐合传播模式”可以知道: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以意义。在微博裂变传播的过程中,除原文外,新的信息不断被添加或删除,信息通过不断被补充或被质疑消解来不断的优化重组,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信息增值过程中,因为更多的消息源和观点参与到传播过程中,使信息越来越丰满,也越来越接近事实本身;经碎片式交流讨论来补充形成的信息,也具备更强的现场感。

 

3        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微传播”的问题和对策

 

微博的传播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如果用二律背反的眼光来看,造成优势的特性也可能生成弊端,弊端与优势同样突出。发现了优势,我们还必须认识问题,如此才能谈扬长避短,削弱坏的影响,进一步发掘优势的价值。

 

3.1 问题

3.1.1“群体”被强化造成“自我圈禁”

麦克卢汉在“地球村”概念中,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使人们形成新的自我封闭,都市中人往往甚至都不知隔壁邻居是男是女;但社交网站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的重新部落化,这种“部落化”超出了时空的束缚,以个体的喜好或特性等为纽带形成的。上文提到,在微博网络上,个体被精确划分,重聚成特征清晰的群体,群体功能、群体传播被空前强化。

这种强化放大了人们的选择性认知和选择性记忆,固化了人们以“我”为中心的认知圈。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主动认知愿意认知的信息,不能“嵌入”自我认知圈的信息,哪怕你狂轰滥炸,也很难进入被人们知觉。同时,群体传播的强化,放大了群体内部的声音,压低了群体外的声音,使群体中人过于自信自我的社会选择,而对于自己有异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不屑一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强化会导致个体在信息传播中的“自我圈禁”,将个体的知觉世界狭隘化。

3.1.2“把关”简化导致假新闻和不良信息泛滥

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提出了“把关”(gatekeeping)和“把关人”(gatekeeper)的理论。所谓“把关”,就是传播过程中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的行为[6]。在传统媒体中,“把关”通常是由“记者+编辑”进行,双层把关保证了信息的质量。而在微博传播中,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人合二为一;且大部分微博用户不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把关本身的力度被弱化。虽然信息在微博的裂变式传播中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把关环节的简化和力度的弱化还是使不良信息乃至假新闻有可趁之机。

2010年12月6日晚,“金庸去世”消息震动了新浪微博;一些经过身份认证的名人和媒体微博账号也参与到哀悼活动中,大批网民加入围观和转发的行列。直到晚8:40分,闾丘露薇的微博发帖辟谣,谣言才逐渐平息。国内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饭否”,也是因为在石首事件、瓮安事件、新疆骚乱事件中言论过度自由、缺乏监管而被彻底关闭。

3.1.3碎片化传播方式加速语言和思维的碎片化

碎片化信息固然有“轻、快”的传播优势;碎片化阅读固然能节省大量时间,尽可能多的接收信息有价值,但从长远看来,不适应人类语言和思维的良性发展。碎片化的文字往往只表达字面上的意思;碎片化的信息较之系统表达更不容易被人知觉、记忆;碎片化的传播弱化了深入思维的能力,削弱了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代之以思维的跳跃性和碎片化发展。

一名资深微博主曾笑侃写微博就是:“拼短语、拼新词、拼反应、拼杀伤、拼不说人话。”当多元、跳跃的碎片化文本全面占领人们的阅读空间,受众会陷入到无意义信息的语境中,甚至被“娱乐至死”。

3.1.4核心用户掌握话语权扩大“沉默的螺旋”

纵然微博的低门槛为“草根”提供了最平民的话语平台,但事实表明,微博还没有发展都能让所有草根发声的阶段,微博的话语权,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2011年1月,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使用在线调查公司SSI的在线样本库,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沈阳、西安、杭州8座城市共4306个微博用户开展了调查。调查显示,七成以上(74%)微博用户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年轻、高学历的职业人群体是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

1980年,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全面概括了“沉默螺旋理论”。她指出,个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人们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往往要对其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就倾向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之,就会屈从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如此,对“优势”意见的支持会越来越多,对“劣势”意见的支持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形成一个沉默的螺旋[7]。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无疑是微博传播的主力,他们的观点也成为微博传播中的主流观点。当这样的观点被微博的传播优势所放大,其他的观点就会被压低;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沉默的螺旋”有可能被扩大。

2009年6月,伊朗德黑兰大选之后发生骚乱。因为德黑兰封锁了手机短信传送并屏蔽了若干网站,Twitter成为伊朗人交流骚乱信息和对外发声的有限渠道之一。这使得骚乱的消息“像野火一样”在Twitter上传播,并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然而,Twitter上的信息和言论是有偏向的。在伊朗,使用Twitter的多是家境富裕的年轻人、城市人,这部分人群多支持反对派;这使得Twitter上的言论倾向“伊朗要革命”,乡郊大量保守民众的想法被集体陷入了“沉默”。Twitter的创办人之一的Biz Stone就坦承:“使用Twitter的只是一小部分伊朗人,未必能反映主流意见。”

3.2 对策

3.2.1扶植“意见领袖”,培养“传播节点”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正式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8]。“意见领袖”对传播效果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主要被“认证用户”、名人明星和各类娱乐段子“提供者”所担当。

针对微博“强化”群体,“固化”认知圈的问题,适度培养一些能嵌入人们普遍生活逻辑、工作逻辑和社会逻辑,掌握“合意空间”(即利益、需求及价值表达的交集部分)信息的“微博意见领袖”,不失为一个扩大大众传播效果、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

这部分“意见领袖”可以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或者国家官员。一方面,这些对象作为直接的新闻源,手中往往掌握着大量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加之本身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容易获取用户“关注”,天生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能够成为重要的“传播节点”。另一方面,这些对象的传播质量是可控的,所代表的舆论通常是正向的,他们参与到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有利于舆论的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公共机构或者国家官员一旦走上微博平台,公共信息的传播效率、官民之间的沟通效率都将得到跨越式的提升;对政府“亲和力”和“公信力”的培养也大有助益。

3.2.2重点把关“认证用户”

微博主的“被关注数”和微博的“被转载数”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识别微博中的“意见领袖”。“认证用户”是微博“意见领袖”的主要担当者。

微博主身份的真实性,使现实人际传播中的信任关系被导入微博传播过程中,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经由“认证用户”来传播,相信的人会很多;反之,经由“认证用户”否认,其传播力往往就到头了。所以,通过后台技术手段等,对这些在微博平台上有着影响力的“认证用户”进行重点“把关”,监控其信息质量和流向,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微舆论”的走向,及时过滤、澄清虚假不良信息。

3.2.3主动构建“更正与答辩”平台

约翰·弥尔顿曾说:“让真理和虚伪放胆交手吧,她的驳斥就是最好的和最可靠的压制。”[9]真理总是越辩越明,在互联网络这一相对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若要在言论自由和媒介监控中找一个平衡点,主动构建一个“更正与答辩”的平台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更正,是指新闻报道中具体事项的交代出现失实,相关人有权要求传媒作出更正,传媒自身也有责任在发现差错时主动更正。答辩,是指被新闻报道提及的相关人,有权对报道内容的公正性或全面性进行答辩。”[10]

在微博广场或是每个用户的微博首页醒目的位置(两侧或弹窗),可以设置显示一个微博言论的“更正与答辩平台”。一面公示那些经核实后确定是虚假微博原帖和删帖启事;一面向用户开放部分平台,允许有争议的“虚假信息”的相关人等在该平台上持相关证据及核实材料进行答辩。这样认真处理典型性的微博争议信息,也有益于提升微博的媒介公信力。

3.2.4提高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

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是从本质上提高传播媒介利用效率、发挥媒介功能的方式。

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列维斯和汤普生共同提出了媒介素养概念。所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就是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包括理性批判能力建设和新媒体交往能力建设,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促使人们更积极地使用媒介,成为更理性、更积极、更有效的媒介用户。

要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一方面要推进媒介研究的发展,一方面要将媒介教育深入到公民的基础教育之中,而以上这两者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

 

4        结论

 

在碎片化传播语境之下,微博因其特性顺应时代的要求,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传播的面貌,使社会传播不再仅仅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形态延伸。其跨媒体和低门槛的技术特性,“背对脸”式的用户关系和裂变式信息传播方式,极大限度地扩张了传播范围、提高了传播效率,优化了传播效果。

同时,优势也带来问题。强大的自主性和传播力,“圈禁”了人们的认知,使不良信息泛滥,弱化了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压制了群体外的声音……但只要对症下药,顺应碎片化语境的要求,利用好“意见领袖”、传播节点,构建公平的辩论平台,就能扬长避短,进一步挖掘微博的优势价值。

 

注释:

[1]刘兰,徐树维:微内容及微内容环境下未来图书馆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3:34

[2]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 .浙江大学,2010

[3]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56

[4] 王伟,靖继鹏: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7,7

[5] [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M].新华出版社,1990:346-353

[6] 吴飞:传媒影响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9-221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9-221

[9] 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R].商务印书馆,1987

[10] 陈力丹:更正与答辩——一个被忽视的国际公认的新闻职业规范[J].国际新闻界,2003,5.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新媒体究竟在改变着什么?[J] .中关村,2010,6:92

[2]  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 .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3]  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73~74

[4]  杜海宝.传统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传播过程中的变异[J].运城学院学报,2010,8:101~103

[5]  廖福生,江昀.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模式及其发展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4~6

[6]  魏小令.微博:碎片化时代的高效整合通道[J].广告主市场观察,2011,2:36~37

[7]  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 .浙江大学,2010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9~221

 [9]  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6~271

[10]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79~238

[11]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2~71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Solutions of Conmunication of Microblog under the Situation of Fragmentation

ABSTRACTIn the era of Fragmentation, time is divided more particularity. Things such as traditional human spirit and credit system are collapsed; furthermore, they are instead of different demands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um, interest groups and cultural races.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of information also fragmented, thus, the mode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information flow are changed.

Microblog has the character of convenience, wide range of users, and information can keep it value in communicating and gain more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fission. It meets the request of "fast” and "light”, then become the most activity and strongest media nowadays.Meantime,the powerful Microblog stricted the recognition of people, and spread bad information, weakened the continuum of human thinking, repressed voices out-group. However, as long as we find the key words of the problems, and adapt the trend of Fragmentation, and make good use of "opinion leaders” and communication nodes, build the platform of fair communication, we may find out the advantage values of Microblog i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fragmentation;microblog;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