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的韩国玩法:三败俱伤的句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1:42:20
2006-09-05 10:21:37大 中 小    三败俱伤的句号     劲飚
       《第一财经日报》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经磋商后,于2006年9月3日发布联合声明,富士康科技集团表示从声明之日起撤销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诉讼。双方向对方“表示尊敬”,“双方对该事件给对方所造成的困扰互致歉意”,并且“双方同意携手合作为创建和谐社会,并增进劳工权益而努力。”该案似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围观者”似乎也该散去休息了,因为当事人都“和谐”了,旁人还多什么嘴?
       有人在评论此案时猜测:在该案中谁是赢家?有的说是“双赢”,有的说是“三赢”(包括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有的说“没有赢家”。
       《第一财经日报》和它的记者,被起诉当被告,还被冻结了财产,担心受怕,付出了巨大的精神代价,虽然最后鸿富锦公司发了“善心”,诉讼标的从3000万元变成了1元,要求法院解了冻,没事了,“体现了郭先生的决策水准”,也“恢复对郭先生(鸿富锦老板郭台铭)的敬意”,但当初记者这个报道如果不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那发表它干什么?如果是,这样奴颜婢膝的表白能够实现原来发表该报道的初衷吗?发表此言论者,能够得到原来所想得到的吗?所以,恐怕不能说是“赢家”。
       鸿富锦公司挖空心思“单挑”记者起诉,冻结了记者的财产,提出了“天价索赔”,向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人举起了“杀威棒”,也由此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为了能够使本不该受理的案件能够立案并且快速进行财产保全,不知道化出了多少“力气”(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然而,虽然它有的是钱,可以“摆平一切”,毕竟摆不平大多数人们心中的良知和正义感。有评论指出:“富士康若是期待噤若寒蝉般的‘寒蝉效应’在其他媒体普遍发生,今后媒体记者不敢再继续揭露‘血汗工厂’,这大抵是痴人做梦,是在羞辱中国媒体的良知与智商,是注定不可能‘圆梦’的。”低估别人智商的人,自己的智商肯定也高不到哪里去的。鸿富锦公司留给社会的印象能由于这场“风波”、由于翁记者的“冰释前嫌,坦诚相待”而“立地成佛”了吗?那就太小看了现在人们的分析能力了。所以,它也不可能是“赢家”。
      有人认为,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此案中既由于积极操作立案、财产保全而深得老板们的欢心;又在其中不可能不得到某些“报答、实惠”,应该是“旱涝保收”的“赢家”,其实不然。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若无其事地声称:“程序上没有一点瑕疵和问题”,也可以推说“法院应该尊重当事人的诉权”,但从老百姓到法学专家都明白:鸿富锦公司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震慑、淫威,是要用这样一种方式使其他的媒体产生一种寒蝉效应。”那么,在实施这样的“震慑、淫威”行动中,作为“法律尊严的维护者”和“公平正义的体现者”的人民法院,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它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尽管这里面可能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哑谜”,但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并不完全都是“法盲”的人民群众是不可能不明白的。更重要的是:千万不要低估了中央反对腐败、加强法制建设的决心。因此,它也不可能是什么“赢家”。
      “打官司”也好,“名誉权诉讼”也好,人们见得多了。鸿富锦公司与《第一财经日报》及其记者的诉讼案件,如果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本来应该是不值得引起人们这样关注的案件。这个案件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这样关注,有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案件是由于记者的报道涉及维护劳动群众权益这个全社会密切关注的敏感问题,而原告这个问题的对立方却主动采取了“以攻为守”、“天价索赔”、“杀鸡儆猴”的策略,以抵制舆论的监督和批评,这就必然惹恼了广大老百姓和新闻媒体;二是鸿富锦公司在“依法维护企业权利”的行为中,在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打交道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以让人们理解的违反逻辑、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正是因为这些反常现象的出现,才产生了这样的“轰动效应”。有人担心:有“金钱审判”,有“权力审判”,会不会再出来个“舆论审判”?笔者认为:舆论是没有实质上的审判权的。虽然舆论的压力有可能使非正义的审判稍有收敛,但决不可能去左右真正的依法进行的审判的。我们的舆论监督现在不是多了,而是还差得很远,所以大可不必担心。
       现在,诉讼已经画上了句号,原告、被告、法院三家也已经实现了“和谐”。但是,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在这个案件中,我们的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工会组织到哪里去了?千千万万位先烈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是为了能够确保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政权机构、我们的工会组织能够实现对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强有力的保护。这才应该是真正的“中国特色”。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我们不能不担心: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和谐”能因此而实现吗?
                                2006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