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公安局副局长照片:了解“生”与“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4:43:13

了解“生”与“死”

 

在有生命时了解死亡,把心带回心性的家,也就是带回生命具有的本源,让自己了解自己。这是每一个人很少思考的问题,能否做到让每一个生命都认识自己?做到在生命鲜活时了知死亡?这的确是生命健康时为人很少想过的事情。正因如此,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精进进取。”之后,自然会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功及“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一切如意”心满意足。甚而会为自己已将生前的住所、死后的墓地修整的富丽堂皇而洋洋得意!世人就是在这样一种“活着是给别人看”的状态下生存着……却忘记(其实很多人是不知道。)人生中还有另外一件大事、对自己来说还是一片空白。不知道正是这样一件事情主宰着自己生命延续的未来。更不知道,生时的浮夸与死后的遗骸,只是本质(体)也就是物质的幻化而已,而至于“本体”是什么?却从无了知!因此,让每一个活着的你,在生时了解死,了解,“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显得更加尤为重要。

 

 

什么是生死?

 

追忆自己的人生历程,虽然充满险阻和艰辛,但最多的还是幸运!特别是生在这物质和欲望高涨的时代,能有缘结识诸多的上师和禅修圣者,能在这五浊恶世中找到回家的路,不能不说是诸佛的加持和怙佑。

 

  一些年以来,随着修行越向前走越觉得身心轻松;越向前走越觉得无比的愧疚;越向前走越觉得信心十足而任重道远。

 

    回想自己的修行路程,无论是禅净、还是密修。总会在关键的时候获得意外的收获。学习经纶时这样,修持密法时这样,参禅时还这样,特别是当用心去体悟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后,再看生死是那么的自然而平静。是的,面对死亡,不应惧怕,应该反省,反省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智慧可以使我们面对死亡获得解脱。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当我们超越了对生死的恐惧之后,心里会充满着从未有过的真实和轻松。但超越就意味着付出!只有付出而所得之后才能领悟和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很久了,我一直在思索,人们忙忙碌碌的究竟要做什么?没钱的想钱,有钱的说没劲;有病的想健康,健康人说太烦;平淡者想刺激,而弄潮者说心寒;没入门的想修行,而入了门的更贪。总之,无论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说的做的,心里想的,怎么就那么说是不是,不是还是呢?其实他们哪里懂得,说“没劲”证明你什么也不缺;说“太烦”是因为你生活的很好;说“心寒”证明你摔了跟头,对以往的生活升起疑点;说“更贪”是因为你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岂不知,没劲、太烦、心寒和更贪。正是生活完美的写照吗?试想一下,倘若一个生命垂危、病魔缠身的人,还能够有心情和时间牢骚和抱怨什么吗?他们一定很羡慕,并且渴望这种没劲,情愿这样的烦。因为“没劲”和“太烦”正是正常生活的充分体现。平淡才是真实,真实才会完美,完美是“中”、是“道”、是“圆融”,是修行追求的顶点。

 

    似乎我们把话题扯开的太远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只有懂得了平淡才能更深的懂得生死。

 

    生死原本是件平淡的事情。是我们人为的复杂了,其实平心而论我们的生和死与猪狗的生死又有什么区别呢?也只不过是臭肉一堆,化作泥土好护花,不是吗?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没有大病过的人,不懂得珍惜平淡是幸福。没经历死而复活的人又怎么能体会的出生的美好呢?往往大病或经历了死而复活的人,会彻底改变他原来的人生观,或许会由一个狭隘的人变得善解人意而遇事豁达。自然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从生死中体悟到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活着不能只为自己,“不为自己”与“修行”扯在一起,就是在消除自我的私利。一个人少了利己自然就多了利他,无疑,这就是在自然而然的归回原位,因为性本善良。

 

  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老病死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喜、怒、哀、乐的变化。人生苦长,人生苦短,无论你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人生,生死始终与我们相伴,所以怎样的面对生死,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很久了,我心中一直萌动着一种期望。很想和大家坐在一起谈谈生死,即谈谈我们生前死后的事情,无奈这种因缘总像一片散沙,横溢四处不能集聚,是啊!在生命鲜活而旺盛时,有谁会想到死呢?请问,有多少事业有成,身体健康的人(30-50)岁的人为自己的死后之事做过打算呢?想过吗?恐怕很少吧?可是要想啊!因为生死,不是只属于某一个人的专利,生死是所有众生的事情。因为生死由不得我们的选择,今天的你或许明天已经不存在了,死亡面前绝对的平等。显赫与贫穷,才华与愚昧在这里没有区别;吃斋与杀生,造业、修福在这里没有区别;行善积德,有无信仰在这里没有区别,因为谁都无法逃离死的检阅,所不同的是付出不同,结果不同,去处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是的,无论我们有无信仰,都要经历死亡,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了解、熟知死亡。为的是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它。说到死。在历经生生世世的穿梭与轮回之后,我们自以为了解和认识了死,但事实上我们了解的只是它的某个层面。是个错误的句号。换句话说,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死,正因为不懂得所以才会心生恐惧。恐惧则来自我们对肉体消失后的不知所措。其实我们理解的死,只是肉体的分解,倘若我们把看还给色,把听还给声,把呼吸还给空气,把毛发皮肉还给大地,你看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或许有人会说:“一无所有”。却不知正是在这一无所有中还有个不死而永恒的你啊!只是你从来没有静下来用心去体验过!用心,懂吗?因而我说,了解生死是心性上的事情。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圣者释迦牟尼,在北印度的菩提树下悟出的正是这个道理。也就是缘起性空,心性不死。只是由于人我的心性被名誉、地位、金钱、权利所遮蔽着体会不到它。这个遮蔽和障碍我们的东西,在佛学修行上称它为贪、嗔、痴、慢、疑。正是被贪、嗔、痴所障碍所以心性无法显漏出来发挥作用。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在梦中梦见妈妈死了,于是哭啊,哭!以至于我一连几天望着妈妈发呆,我当时的心里怯恸哭、好害怕,我不时的问自己,假如世上没有了妈妈该怎么办?但我只会心神恍惚的恐惧、只会哭。哭除了哭我找不出答案。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在当时,对于一个弱小的孩子那几乎成了承受不了的事情。没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那样的心情?记得当时有好一段时间,每每走进家门看不到妈的影子,就会害怕和恐惧,就会坐在那里不吃不睡的等。正是从那时起对死亡升起的恐惧深深的埋在我心里。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为了寻求“了死”的答案。我开始进入浩瀚的法海而不知疲厌的阅读不知疲厌的寻求。答案竟是那么出奇的与续论和自己学到的东西不相同。特别是偶尔与父亲的一次谈话改变了我修行的航向。记得当时父亲总问:“你说真有个极乐么?”我说:经典中说有啊!父亲又说:这些人信仰的很迷茫,我看想去西方的人才最贪啊!那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正常思维的人谁相信?可是父亲明明很虔诚的礼拜啊!可是?父亲说:“我那是礼敬我心中的佛。其实父亲当时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想法,“你说西方好,以什么为凭证,谁去过?”是的,我不仅说服不了父亲,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因为我面对着许多问题,无法解答,那段时间是我最烦恼、苦闷、疑虑和彷徨的日子,虽然接受了佛法,但我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虽然外表看似修行,但我心中却对未来有着说不出的迷茫和恐惧。就像被吊在伸手四处都抓不到东西的空中。那种孤立无援、心中没底儿的滋味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后来随着对佛法的了解和深入,方才懂得佛法是我们了解生死,解脱自我,带心回家的唯一方法和途径。

 

   “了知生死,带心回家!”仅这一句话就够今人迷惑不解的了。是不是?生,就是心脏的跳动。死,就是停止。难到除此之外还会另外有个生死吗?心,也可以带来带去的到处跑么?普通人似乎难以接受、也不想接受这样的论点,认为这些都是迷信的无稽之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有着许多说不清,理还乱的东西,譬如,无论你相不相信死后有无生命轮回,我们都在经历着生命的过去与现在;无论你相不相信,生命的轮回分分秒秒也从未停歇过;无论你相不相信,我们迟早都会面对这样的答案;那就是死后即有生命,又有来生!所不同的是智者在生时便了知了这一切。而凡夫只能在肉体死亡的中阴时刻才能了知生命的确不是死如灯灭的消失。

 

    有着肉体的人类啊!请在活着的时候多了解一些自己吧,多了解一些生死和心性上的事情。心性,懂吗?要知道,一切的恐惧和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于心!我认识这样一位朋友,几十岁的人了竟然不敢独处一室,走到哪里都需要有人陪着,问其原由,答:“害怕。害怕一个人呆着,怕突然的死去。”其实他的此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我小时候怕妈妈突然离去是一样的恐惧。可话又说回来,有谁又不怕死呢?记得曾有一个时期我非常的恐怖死亡,时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思索,死就是消失,死就意味着我永远的不存在了,我的修行,生活,肉体等等,死,那将意味着离开我所拥有得一切,那怎么能行?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恐惧。有一个时期竟使得内向好静的我,总爱往人多的地方扎,怕下雨,怕阴天,怕夜晚,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天啊!这样下去还怎么修行?我感到自己就像飘在虚空中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来飘去,即累又无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死的陌生和无知,普天之下,似我一样的人又何止千万?究其根底是因为心胸狭隘,太唯我而自私,岂不知自私而狭隘就如失去阳光的花朵、果实,无论你多么娇美和诱人,都逃不过最后的枯萎和腐烂。因此敞开心扉,释放自我,解开心结恢复心性原本的清明。这才是我们生命轮回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啊!

 

    然而,我们所欠缺的正是无私和爱的释放,记得六十年代的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油水大的东西和白面是节日里才能看到的东西。那时,人们生活简朴而守本分,邻里关系礼尚往来,一家有事会牵动着许多人的心,尊老助幼,似乎天经地义。倘若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会遭到所有人的斥责,仅凭那分舆论也会令其再也抬不起头来。因此这份道德舆论的本身就起到了对坏人坏事的制约作用,那时的人不坑人,不骗人,许多人家的家训中都要求后人不经商不买卖。“无商不奸!” 过去以骗人赚钱为耻,而今却以此为本事。一句话,随着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伦的道德水平却越来越低下了。倘若长此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分出耻和荣的区别吗?几千年的礼仪之邦,倘若成了不知廉耻的国土,不能不说是整个华夏的悲哀,遗憾的是此时此刻的如此时代,人们只管体现自我的价值,却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未来道德存亡的价值,由此可知寻找追回远离的心性,使之从贪欲,竞争和执着中醒悟是多么的重要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相处于时代与世纪相交的我们又是多么的任重道远啊!是妥协,降服还是勇往向前?,一句话,是释放自我将心带回家,还是随波逐流?这是每一个龙的子孙都应思考的问题。怎么办?爱这个世界吧!伸出你的手释放你心中的爱,你会发现关心,爱护帮助别人是件很惬意的事情;你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你会感到身心的轻松和自在,渴了的人水才甜,饿了的人饭才香,付出了才会珍惜。是的,一个健康的人体会不出病者的痛苦;一个被爱陶醉的人体会不出失去爱的悲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体会不出老者对青春的向往和无奈,让我们在健康,青春的年华中了解自性,释放爱心,带心回家吧!归回我们自性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死亡恐惧,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的面对生与死。我的话题似乎是岔开的太远了。还是让我们重新归到生死的问题上来吧!

 

    大凡说到死,许多人都不能坦然面对和正视这个问题。总认为死是分离,悲伤,痛苦和失去的代名词。死,就意味着丧失拥有的一切;死,就意味着从地球上消失。因此说到死,无论是权贵还是百姓,都不免有种莫名其妙的害怕和恐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太不了解死亡,太不了解自己。太不懂得唯有大乘才是成就者的出路。

 

    每每说到死,人们往往会用“据说、可能、也许”这样的词语,“据说行善,死了能升天。”“据说做恶会下地狱。”“据说修行可往升西方。”可又有谁真的见过天堂、地狱和西方呢?问题到了关键时人们总会用“也许、可能、管他呢”来遮挡内心里对生死的模糊,岂不知,正是这个抽象的天堂、地狱和西方,使得人们猜疑,于是更多的人采取了折中而实现的态度,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不知,往往我们忽视的正是生命中最至关重要的东西,不信请你告诉我,你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无论你有没有信仰,无论你怎样的才华横溢,不妨问一问自己对生前死后的事情,究竟知道多少?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面对自己生前死后的事情,陌生的一无所知。正如一位智者所言,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这话道出了所有人的要害,是的,“我是谁?我们是谁?”答案是困惑,迷茫而陌生的。却不知正是这种陌生,拉开了我们与死亡的距离,使得我们面对死亡或当死亡来临时,惊慌恐怖不已,其实面对死亡不必惊慌,也无需恐惧,因为死亡只是生命的延续,所以当死亡来临时,不必沮丧,也不用哀伤,死亡只是生命的事实,只要你不甘寂寞,勇于寻找无常后面的秘密,告诉你,体悟心性是了解脱离生死的钥匙。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虽然怕死,但却不关心,不了解自己生前死后的事,他们把死亡当作儿戏,明明知道死亡随时会来到,却一味的玩着蒙住双眼,自己看不见,以为别人也看不见的游戏,一代跟着一代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一旦死神真的到来,面对临终的最后时刻,才恍然感悟到生的珍贵和对死的无知,可悲的是活着的时候没有准备,此刻已经太迟。任何懊悔都已无济于事,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一生。

 

    虽然人身难得,但生命对于这些虚度者又有什么意义?来的无明,活得愚昧,去的糊涂。难道生命的意义只限于这无味的轮回与死亡吗?当然不!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时能了悟自我,了悟无常,了悟不死而真实的心性。

 

    生命纤脆,生命短暂,生命无常。但有多少人真的明白,懂得这个道理呢?无论你是谁?无论曾怎样显赫一时,但当死亡来的时候,死亡是那么公平而不姑息,可叹的是,为人不了解自我的生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而更为遗憾的是人们对无常死亡的误解和逃避,以为死就是失去生命,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与来生,于是醉生梦死,放浪形骸,使得生命如浪花般汹涌澎湃之后悄然而去。但失去生命真的就意味着自我的结束和终止吗?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除了茫然,还是茫然。其实,死亡并不是什么可悲、可怕、可惧的事情,因为死亡不是“真我”的终止,死亡只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就如同四季的转换,秋的落叶是为了迎接下一个秋更浓郁茂密的到来,这是万物赋予生的使命,小草以这样的姿态相连而成为宽广的草原;树以这样的姿态茁壮而沐浴成林;万物以这样的姿态延续装点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运转。人的生命亦复如是,死,只是生命长河里的一个段,一个点。死,就如同穿旧了的衣服和鞋子,衣服破旧了自然要更换,只不过我们这件衣服的名字叫肉体。当这个肉体多病、衰老、破旧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另一个健康的来取而代之,这个生命转换的过程,化作语言我们称它为生死。就这么简单,原本简单的事情,却人为的复杂了,答案是因为我们对生死的无知,更确切的说,是我们只在乎生而忽略了死。要知道倘若没有死,哪里会有生呢?就如同没有太阳的炎热,怎么会显出月光下的清凉呢?因此,死才是生的开始,因为从我们呱呱落地那一刹那起,我们就已步入了死亡,长大一天,死亡也就临近一天,因而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延伸,生死相依,谁也逃避不了这一自然规律。醒悟啊!我的父老兄弟,坦然的面对生与死吧,不要以为自己充满生命的活力,其实那只不过是一具会移动的尸体,放下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恐惧,对金钱,地位,权利的贪欲吧,这些都是过眼的烟云,一但死亡到来,你的离去和你来时一样赤裸无助,一无所有,这是真实的事情,因而在生的岁月,多一点时间了解正视死亡吧!只有充分准备好了死,才能活得惬意,从容,平静,因为在生死的长河里没有终止。

 

    至爱的人们啊!勇敢的面对死亡吧!死亡不可怕,只要你敢于和它面对面的交朋友,你会发现就如同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面对一群陌生的人,这些人或许是些土匪,强盗,起初也许会很害怕,但相处久了,却发现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好,甚而比一般的人更友善,死亡亦复如是,当你真正了解认识了什么是死,你会体悟出其实死和生一样都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点,将点点相聚便汇成生命的河,沿着生命的河,我们驾着心性的舟驶向涅槃的海!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事情,那就随它去吧!何况我们风华正茂,热血而年轻。是的,没有经历过痛苦所带来的那分无奈,怎么会懂得生命的脆弱?没有被病魔拜访过的人,怎么会懂得健康得可贵?似乎,这些对于朝气蓬勃得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遥远得事情。其实不然,只要静一静浮躁的心,你会发现,电视电台,无时不在报导死亡的消息,这些人当中或许有人比你更年轻而才华横溢,他们也未曾想过死,更确切的说,未来得及思考什么是死。然,就这么的突然的某一天,在对死亡无丝毫准备的情况下,生命不复存在了。是的,死神不会因为你年轻便会远离,我们每一个人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还会活着睡在这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在清醒时做好死的准备,以平静的心态去迎接死神的洗礼!

 

   生死原本就是唇齿相依的事情。不管我们多么的不愿接受死亡的到来;不管我们多么的害怕与恐惧;不管我们多么渴望一切都恒长不变;不管我们多么希望生命的永恒,不管我们有着多少个不管,然,生命无常,四季无常,世界无常。万事、万物那怕是一个微小的元素,没有哪一个不在变化无常;时间,光线,环境包括我的写和你的读,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随心情,随天气,随环境不固定的变来变去,没有谁能够停止它,就如同我们从呱呱落地就步入死亡一样,不管你愿不愿意,你每次的呼吸都是在向死亡靠近,同样死亡决不会因为你今天神清气爽而调慢它的步伐,也不会因为你垂头丧气而改变他的冷酷。因此在我们分分秒秒都在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必须清醒,我们必须在死亡到来的前夕了解无常!了解生无常,死无常,善恶无常,了解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无常。

 

    面对无常,是退缩还是向前,这是勇士(大丈夫)与懦夫的较量,勇士虽然也会有恐惧的时候,但他却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痛苦,认清恐怖迎接挑战,无畏向前,把困难和障碍化作力量的源泉。这是勇士的胸怀,勇士会将无常变成朋友。而懦夫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只会苟且偷安,自惜自怜成为习气的奴隶。

让我们以勇士大无畏的精神战胜悲观,唯我而自私的人生观吧,以众生的利益为己任;以爱这个世界,爱父母,爱大家,爱人类为起点,以开悟了脱为导引,沿着中庸的道路向前走,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我们狭隘的人生观,才能够真正的走出死亡的恐惧,从而获得真正的身心自由和解放。

 

    放下自我的执著吧!放下是通往自由的路;接受死亡吧!接受死亡可以改变人生的态度;让我们平静、喜悦、从容的踏上新的路程吧,这条路可以将心带回家!

 

一、   生死的四大中阴

了解生死,是指我们每一个人,应在生时了解准备好生前死后的事情,(在这里不分信仰和肤色,没有种族和差别,面对的只有一个问题,怎样的死!)

虽然许多修行圣者,教导指引我们如何修行和解脱,但真正谈到如何面对和如何准备死的著作并不多。据我所知,最有说服力的是《西藏度亡经》也就是《中阴闻教得度》得解说。此书虽然流通,但与之有缘者并不是很多,记得多年以前,我有缘与此书结缘,而且非常喜欢,推荐给他人,结果是了无回音。甚而有几次在修行人家的佛堂里看到此书摆放佛堂,一时兴起,大谈而特讲,但却引不起听者多大的兴趣,究其原因,简略有二:

 

1、书中充满宗教专有名词,涉及许多我们经验和领域之外的东西。譬如,亡者的境界(中阴)本来对于我们(生者)来说就是陌生的,何况又弄出那么多红发蓝脸的忿怒尊,这对不熟知密法的汉地人来说更加不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复杂烦琐的中阴境界,什么“地光明”“母光明”的,对于缺少修持而又没有上师的人来说实在是越看越烦越乱。

 

2、汉地人,大多念佛,只信西方,认为只有西方极乐是最好的归宿。除此以外别无它求,正是这种执著和追求,使得许许多多的人遇之殊胜因缘而措之交臂,了脱无期。

 

基于以上的原因,至使得许许多多的修行人,面对临终束手无策,错失良机,成为终生的憾事,试想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样事情还少吗?为了早一天结束这种局面;为了前人的憾事不再发生;为了让更多的修行人踏上回归的路,我们必须在生时准备好死,即了解死亡及死亡的过程,莲花生大士说“人类面临两种死亡的原因,过早的死亡和自然寿命耗尽的死亡……”过早的死亡,可以通过修持延寿的法门加以改变。但倘若是自然寿命耗尽时,便没有办法可以改变,因此你必须准备走,说到走,也就是死时,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中阴”及中阴的四个组成部分:

 

①   生时的自然中阴;

②   临终的痛苦中阴;

③   死后的法性中阴;

④   转世时的受生中阴。

 

中阴”是指死亡和转世之间的过度时期。许多的人以为,随着呼吸的停止我们的一切也就不存在了。但从佛教的角度去认识,死亡应该是另一个时期的开始,不仅仅佛教这样认为,许多宗教对这一观点都加以认可,即便是传统和习俗也尊重这方面的事实。譬如,中国人,大凡亲属、朋友、近邻死后为了表示怀念,都要烧烧纸,特别是亲人去后,家家注重烧几七纸,在过去常有守孝几年的事情,这说明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死后中阴的事情,这不仅仅是为了孝,而是充满着浓厚的生死哲理。只可惜,先人的哲理传到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手里,只是空有一些形式了,而真实的用意大都不甚明了。岂不知,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民风民俗,我们丢掉的是祖先的经验和智慧。是我们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历史中的某一部分。

 

前不久,电视新闻中说:从我国某地挖掘出了大批的铜器文物,据考证这些文物,都远远早于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科学家们说:这批文物的出土,印证了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是些传说和神话的事件是存在的。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今天的事实也可能成为千百年后的传说,因此,我说传说,特别是经久不衰的传说,往往都是真实的,而且传的远久,可信之度也就越大。譬如,我们现在只知“烧纸”,却不知为什么而烧?那是因为亡者在受生中阴时,每过七天的同一天,都要重复经历死亡时的那种经验。因此每隔七天为他修破瓦法和其它法门,以此来帮助和导引他们向善,把他们从死亡混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知道,亡者在受生中阴的意识中,他的觉察力是生前的七倍,所以在这时可以带给他们极大的痛苦或利益。像这么重要的事情,到如今还有多少人能知道呢?再过几千年还会有人知道吗?可见了知生死,对我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不过,许多人由于福报不够没有办法接触到现世中的中阴身得度的法典“中阴教法!”之所以说没有福报,并不是说你没有因缘得到殊胜的法和伟大的上师。而是因为你自己的业力福报不具,即便是殊胜的东西摆放在你面前,你也会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譬如:西藏佛教有一本关于中阴求度的书《中阴闻教得度》(此书是莲花生大士留给后人伏藏品之一)。也有译为《西藏度亡经》的。或许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但对此书究竟有多大的信任呢?这当然要看个人的福份和因缘了,大凡汉地的人接受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原因有三①大凡汉地人都傲。自以为比藏人聪明,因此遇人于事都爱用心机、耍聪明,岂不知正是这种所谓的聪明降低了自身的恭敬程度,在修法和求法当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看你有多大的虔诚和恭敬心,此虔诚和恭敬心与你所求之法是成正比的,汉人往往在这一点上表现极差。②对西藏佛法的不甚了解。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佛法不传汉地,汉地了解西藏佛法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③由于传承不同,汉地大多数人接触的都是禅净的东西,南方行“禅”北方行“净”,以致于到了近代形成了全国一片“净”的局面。我不能说这个过失归于谁,或许说是共业更为恰当,由于许多修者受其影响狭隘而片面,除了念佛法门以外的东西,如禅和密概不接受。因此对于中阴解度中的一些忿怒相部尊的现显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却不知真的到了生死路上,往往正是这些忿怒饮血的圣众诸尊可以帮助我们解脱苦海恶趣。无奈由于生时对这些圣众诸尊不甚了解,往往到了中阴身时,特别是受生中阴时,会被这些形象所恐惧,以至于错过良机,不能往生。即便是我在这里大谈特讲的时候,有多少人真的懂得该怎样了脱生死获得解脱呢?大多数修行人一想到死,就会想到西方三圣前来接引,脚踩祥云,头顶放光,相貌庄严。倘若此刻来的是一位赤发蓝脸,眼大如灯的人来接你,你是否会跟着走呢?你是否想过会有这样的圣尊来接引你呢?恐怕许多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可这确实是真的,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发生在你我身上。可是由于我们在生的时候不了解,熟知每一圣尊的忿怒形象,倘若临终或死后忿怒圣尊前来接引,我们岂不是会错过大好的机缘而遗憾无数吗?是的,由于我们在生的时候偏知偏见偏学,至使在死时也会错过机会,可见佛法的圆融有多么重要。可惜的是大多数修法的人,特别是念佛的人都处于树立自己排斥他法的立场上,岂不知这样的修行,离释迦佛法的本意相差太远太远了吗?佛法之所以称圆,就是因为他不二,因此,禅净密的不二就是佛法的圆,否则缺一不可称圆称道称中!

 

在生时了解死,就是从现在开始,在我们生命健康的时候,做好一切对死亡的准备。这样,不管是生是死,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我们在生时准备好了死!请问有多少人准备好了死呢?即便是修行人,知道有个西方极乐,但你对自己死后去西方究竟有多大把握呢?以什么为印证呢?你连死亡时所出现的一切症状都不熟知,怎么会有勇气去面对呢?真是痴人说梦。或许有人对我之说很不服气,心想“某某大德说了除了某些经以外的经不要看,只要一句什么什么就能如何如何了,难道你的话还能和大德相比吗?”请问?什么叫“大德”?就是能够带领,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人。做不到这一点不配为“德”。何况修行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艰辛,只讲付出,不讲索取的事情,岂能是坐在什么地方干嚎几声就能解脱的事情?不证得慈悲喜舍,六度万行,没有忏悔加愿力,做不到“无我”怎么解脱?当然,我们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想法,只是希望你耐心看完,什么是生死?生死的四个中阴及慈悲无限了生死之后再谈,再看,再衡量你对自己的生死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许多人一谈到生死的事情都心生恐怖。即便是修行人,真的懂得生死之事的人也不是很多,因此我说如今的修行人,大都盲从而迷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不正确,因何不正确?一、许多的修行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往生西方。二、临终时,能够预知时至,身无病痛,死的痛快!乍一看,也没有什么不对,而实质却是极端唯我而自私的,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去掉过一点点我,我预知时至,我离苦得乐,我往生西方。此种的自私而我执,此种的缺少慈悲,此种的恬不知耻,也能离苦得乐吗?岂不知众生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具备这样的无限慈悲的菩萨行你怎么解脱?唉,心中不能视众生如父母儿女的修行人是成就不了无上菩提的。何况是那些自私自利缺少闻思修的人呢?做了鬼怪不知道怎么做的,亏了你还修,修到地狱里去了也说不定啊!

 

一谈到地狱,许许多多的修行人同样恐惧害怕,是的,有谁不怕下地狱呢?也许会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你怕下地狱吗?”倘若真的有人这样问我,我会坦然回答他,地狱对我来说也是陌生的,倘若我下地狱,能够使如父母的众生快乐和幸福,我愿意!倘若我下地狱,能够换来如父母的众生心灵上的觉悟,我愿意!!倘若我下地狱,能够使如父母的众生永不下地狱,我愿意!!!我愿地狱只属于我一个人,为的是所有众生都不再来!然而,我如父母的众生却不知,尽管我碎尸万段,而你自身的无明不去,愚昧不除,心性不开又怎么能够脱离苦海恶趣而常乐自在呢?岂不知禁固我们心性的地狱正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吗?是我们自己用唯我而执著的自私修造着地狱的墓坑,因此,“我执”不除,地狱无处不在。倘若不信,试想一下,都说极乐世界好,譬如现在把你送向极乐,你是否就没有了自身的烦恼和爱恨了呢?是否不再牵挂年迈的父母和即将升学、工作的儿女?就不牵挂自己的爱人和事业了呢?倘若做不到,请问你去否极乐和这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我说不是去哪里的问题,而是“我执”不除,西方也是地狱,除去“我执”地狱也是极乐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西方和地狱与我们只有一线之隔,自私、唯我、执著,就是地狱。无私、奉献、爱众生就是极乐。倘若与修行连在一起,一句话,我们修行就是为了“去我”。除去“我执”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而全部的佛法意义也正是为了这一件事。因此我说“去我执”是我们唯一的目的,而战胜“我执”最有力的武器是爱心!爱是除去“我执”的催化剂,也是通向成就的铺路石。因此,你选择怎样的法门修行并不重要,你有什么样的信仰也不是问题,只要能够释放爱,爱亲人,爱朋友,爱同事,爱仇人,你就是在实践慈悲喜舍,六度万行!否则,倘若做不到,做不到即便是行遍虚空大地,何处又不是地狱,不被敖煎呢?难道我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地狱景象还算少吗?譬如:身患绝症,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痛苦不堪;譬如,少年丧父,中年丧夫(妇),老年丧子,妻离子散;譬如,意外事故,生死离别,倍受折磨,触目惊心;一桩桩,一件件生不如死的体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把生和死分开,以为只有死才是可怕而悲哀的事情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我们在生时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地狱的考验。譬如,恨之狱,爱之狱,烦之狱,苦之狱,求不得之狱等等,无数的牢狱将我们紧紧的围困,使我们饱受肉体与“业力”所织造的网的束缚,几时不醒悟(找回自我)几时不能证得觉悟,几时就无法冲破这执著与唯我的黑暗。正是:我执而贪婪,人间无光线;无我而奉献,地狱也灿烂。

 

其实,世上原本就没有地狱和人间的区别,一切都是我们的分别妄想所为。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活着时体验死。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示现着这一变化,这种活着时对死的体验及生活中示现的死亡,我们称它为自然中阴。自然中阴,也就是在活着时体验死。正如中阴教法精确的告诉我们:如果在我们还活着的现在拒绝死亡,那么我们的一生,死亡的那一刻和死亡之后,都会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当我们了解了自然中阴后,便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程序: 临终的痛苦中阴,也就是死亡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非常简单,用在这个两句话就概括了:①外分解。(外分解指五根和五大的分解)②内分解。(指粗细意念和情绪的分解)但似乎这种解释简略却不甚明了。特别是对于一些闻法初修的人,更觉得应该对中阴教法有某种程度的认识。更何况即便是修法多年的人,也不见得熟知这个死亡的过程,之所以说不熟知,并不是说你不懂,而是说很少能够这样联系,因为许许多多的人,即便是修行人,对死亡的准备也是非常仓促的,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不信,大家可以问一问“我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死?”答案我想是令人吃惊的。

 

好在现在还不算晚,只要有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报接触中阴教法的)从现在开始,了解认识死亡的意义,并在死亡的那一刻,地光明出现时,能够认证我们的心性,那么中阴解度也就起到它应有的意义了,关键是我们是否能够认证它?许许多多的修行人,特别是念佛人,在这个问题上太依赖于外力和诸佛菩萨了。在他们认为,阿弥陀佛,西方三圣应该包揽他们的一切,即主宰他们的生死。却不知十方诸佛菩萨都是我们修行中的工具和方便,目的是让我们证得自己心性上的觉悟,从而带心回家。倘若你找不到,认证不了心性,而只是一味的寄生、依赖于什么的话,你将永远的了脱无期。所以请你永远的打消因念了多少声佛号,诵了多少遍经文,做了多少次早晚课便会预知时至,死无痛苦的念头。因为倘若我们对于死亡的过程毫无准备的话,死亡对于我们来说会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验。即便是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死亡可能也是痛苦的,除非你能够把握“本初地”(原本具足的那个东西)“地光明”出现时能够认证心性。否则你便失去了机会从而接受五大即地水火风空的分解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在西藏有一位叫桑腾的喇嘛,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后来,他突然的病了,病情急剧的恶化,因而他的死很痛苦,但他死的很平静,很有信心,因为有他殊胜的上师在他身边。(在上师面前去世,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左顿喇嘛的死和桑腾之死,有着很大区别,他不需要别人帮助他,当康卓·慈玲、秋珑仁波切要去为他请蒋扬·钦哲仁波切时,他微笑着说:“不要烦他,没有必要。”“我与上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话刚说完,他凝视天空,过去了。

 

当蒋扬·钦哲来到左顿面前望着左顿喇嘛的脸咯咯的笑了起来,“拉根”(拉根是藏语老喇嘛的意思),“拉根,不要停在那个境界了。”(把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虚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让我引导你。”于是左顿喇嘛真的复活了,跟着蒋扬钦哲上师修完了破瓦法,仁波切引导他在临终前的神识走过死亡。

 

之所以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桑腾和左顿喇嘛的死截然不同,差别就在于桑腾虽然是一个好出家人,但他却不是悟者,而左顿喇嘛是一个来去自如的悟者。

桑腾虽然虔诚,而充满信心,但由于修持证悟的能力不够,所以只能以平凡而痛苦的方式死去。

 

左顿喇嘛是一个体证比较多的修行人,由于能够做的了主,所以在死亡时能展示他的来去自如。话至此,不妨扪心问上一句“我们是否能够做的了主呢?”或许这句话能够提醒你,下面应该做什么。

 

是的,优秀的修行人,在他们去世时,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普通人却做不到。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告诉大家,死亡随时会来临,还是让我们在它到来之前,做好一切的准备吧,否则便是自欺欺人。

 

既然了解死亡,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人体的存在是由地水风火空五大元素构成的。当死亡来临时,也就是构成整个身心的五大开始分解,我们将这种分解称为外分解。

首先是五根(眼、耳、鼻、舌、身)停止动作,譬如临终者此时虽然也会听到床边亲友在讲话的声音,却分辨不出在讲些什么,这表明耳识已停止了作用;虽然能够看到东西,却看不清楚,这说明眼识在停止作用。接下来,鼻、舌、身会发生同样的情况。随着五根作用的停止,地、水、风、火,四大便开始了分解,此时,我们的身体开始变的没有力气,坐不住挺不直,手脚开始不听使唤,脚不能移动,手也无法握住任何东西,脸色苍白,两颊下陷,眼晴变得难以睁开或闭上,这是地大分解,溶于水大的象征。(心中出现闪闪发光的幻象)

 

此时,我们开始流鼻水、流口水、眼睛发涩,舌头僵化,大小便失禁,嘴和喉像被塞住,非常口渴,身体出现热和冷的感觉,心态变得模糊,暴躁和紧张,这是水大溶入火大的现象。(心中出现雾气)

 

此时,身上的温度开始降低,手脚开始冷起,嘴和鼻子完全干涩。当呼吸过鼻和口已经是冷的,当“想蕴”在分解时,人变的(心)一下子清明,一下子混乱,这时临终者已记不得分不清谁是谁了。一句话,越来越难以认知身外的一切了。此时,对临终的人来说,内心如火焚身,好像堕入熊熊烈火之中,这是火大溶入水大的象征。(心中出现闪闪发光的红火花,如莹火虫一般)

 

随着风大的分解,临终者变得呼吸越来越困难,吸气短粗,呼气变长,呼吸变粗,开始喘气且费力,“行蕴”开始分解,心变昏乱,对处界事物毫无所知,与物质环境接触的感觉正在流失。开始心生幻想,如果平生做过许多坏事,此刻会心感恐怖,如果平生有善,便会看到一切美好,甚至天堂,西方极乐等快乐景象,所以善人死时没有恐怖只有安祥。(心中出现燃烧的火炬或灯,发出红色的光芒。)

 

随着风大的分解过程,临终者变得吸气越来越短促,呼气则变得越来越长,从密宗的角度讲,这时,血集中起来,进入心轮(生命脉)的三滴血聚集起来,一滴接着一滴,产生三个长长的,最终的呼吸,然后,突然间呼吸停止了,只有微温还留在亡者的心上。此刻医学上会断定,此人死了。但从修行的角度上讲,此刻只是外分解的结束,其实内呼吸还在进行,内呼吸要比外在的呼吸晚二十分钟左右,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身为修行人最好是尊重后一点以至于使亡者获得内外呼吸的结束。(希望修者能够在此刻认证心性了脱自我)

 

至此,外分解的过程全部结束了,随着五大分解的消失,我们的凡夫心和愚昧都跟着死亡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肉体是“五大”构成的,而肉体的生命又是滋养贪嗔痴的摇蓝。如今随着五大的分解,肉体的死去,贪嗔痴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换句话说,随着贪嗔痴三毒的死亡,我们的身心被解放了,就好像回到了(恢复了)我们原有的本来面目,即自然,纯净,朴素的真如自性显露了出来了,我们把它叫佛性的自然显现,许多开悟见性的人,证悟的也正是这个东西。倘若亡者此刻有因缘得遇殊胜上师,在上师的引导下便会获得解脱。所以说,中阴是促成解脱的最好机会,也是通往开悟的关键,只是你是否有这个因缘把握它?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机会啊,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信仰,不分是否修行,在这里绝对的平等,因为无论是谁都要经历这个过程,都要显现这个时期,都有这个机会,只要你在活着时,了解了什么是中阴解度,相信中阴解度,你便会向中阴教法所说的终有一天会“有如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一样,终得解脱。愿所有的众生都能珍惜,认证这个机会并通过这个机会得到解脱。

 

至此,简略的“临终中阴”结束了。我们将进入下一个中阴“法性的光明中阴”,但有一点我要在这里说明,倘若你是一个已觉悟的圣者,便不会经历“中阴”之苦了。在整个死亡过程到来之前,便完成了自我的解脱。所以圣者不会遭受四大分解的痛苦。同样,倘若你在临终中阴获得了解脱,便不会进入下一个中阴了,中阴是连续不断的,“只有你在上一个中阴期没有获得解脱才会进入下一个中阴期,直至受生中阴(转世)为止”。

 

随着身体和感官的分解;随着地水风火的消失和凡夫心(肉体)的死去,我们的贪嗔痴一切烦恼也都跟着死去,此时,遮挡和包裹我们原本具足觉悟心的东西全部分解了。于是清净的本觉显露了出来,它是那么的纯净清明而赤裸,所以索甲仁波切言说:“它有如纯净无云的天空。”而我却把它譬喻成放映的屏幕,不过我们这个屏幕是无边无际的宇宙。我们的一生善恶美丑象画面一样被放射到屏幕上,使得屏幕有了色彩和内容,当画面停止,(我们死亡时)屏幕又恢复到它原有的样子,干净而无染。我们把生死中的这种显现称为“地光明”。在死亡那一刻显露的“地光明是解脱的大好机会”。可惜的是虽然“地光明”自然显现给每一个人,但因为大多数人在活着时,没有体验过如何认证心性(开悟),所以在死亡时都无法认识什么是“地光明”,可见在活着时见性开悟有多重要。所以莲花生大士说:“一切众生已经生,死和再生无数次,虽然他们一再经验到那个不可言说的“光明”,但由于受到无明的障蔽,他们就无止尽地在无限的轮回中流浪”。

 

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说:“无明会引生恶业,恶业会形成种种习气,而一切习气都储藏在凡夫心的基础地中”。这个基础地就象隔着明亮干净的玻璃观赏外面的景色,你感觉不出你和天空,花草之间有什么阻隔,但倘若你真的想要走出去和他们身处一地时,你会被玻璃阻隔而碰到鼻子,也就是说,凡夫心的基础地阻止了我们的心性进入天空,不但如此,而且倘若你用手去触摸,你会看到玻璃表面留有你的指印,这个指痕,我们把它比作我们的习气,那么习气越重,玻璃也会越脏,最后脏的连外面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了。也就是说凡夫的基础地会聚集和贮藏我们的一切业力和习气,所以我们必须要持续擦拭,随着我们的擦拭玻璃会越来越薄,终有一天会磨穿,出现小孔,以至最后粉碎分解,这个分解的过程,就是我们的修行。透过修行,我们的习气越分解,我们的禅定和日常生活的差异就越小,总有一天我们的禅定和日常生活会贴切的融在一起,这就是我们通过修行完全突破自我,让外面的新鲜空气进来,这时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的,穿越花园(心性)越来越轻松的安住在心性之中了。

 

有许多人(禅修者)经常把对凡夫心经历的基础地,误以为是经历了心性的显露,就如同在明亮而巨大的玻璃房子内观望天空一样,根本就感觉不出与在旷野外观望天空有什么不同,只是当你真的想走出去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与外面有种阻隔,是玻璃的阻隔。你一直以为你和天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存在的想法是错误的,这一发现虽然会使你很沮丧。但沮丧之后,你会重新振作精神,这时所谓的凡夫心的基础地会变得薄弱起来,而觉悟心逐渐的显露出来,只是这个觉悟的长短完全取决于我们修行的稳定度,也就是我们能把心性这头牛能看住多久?看住了,就能够发现并改掉自己的习气。看丢了,就是我们的心又回到了习性中去,所以说积习难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感到力不从心的原因所在了,许多人这样说“我也想改,也知道自己错了,就是关键时刻控制不了自己”等等,这个“控制不了”,就是旧习复发。如同喝酒的人,喝多他也难受,难受时心想以后再也不喝了,每次难受每次这样想,然而过后仍旧还是会喝,虽然能够改掉一会儿,但受到诱惑,便又会旧性复发,修行亦复如是,所以要经常不断的持续净化自我,使得自我更进一步的完善,而这种完善最好的地方,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必须透过生活中的持续修习,不断的加深和稳定自己对心性的认证。而这种认证需要修者用终生努力和付出,否则很难确保你能够在去世时做到自然地认证地光明并与它结合。说来说去这最后一句话是最主要的,我们安住心性的目的,就是能够使我们有更长的时间来认证地光明。使修者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得解脱。

 

一般人的地光明,只能有刹那间的闪现,而对修行人来说,只要他能够安住在心性之中,地光明就会持续显现。这是密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宁玛巴(红教)大圆满法修习的最后成果,认证两种光明的结合,也称为母光明和子光明的结合。

 

①“母光明”也叫“地光明”是一切万物的基本和内在性质,也就是万物的基础,虽然这样,但我们并不认识它。

 

②“子光明”也叫“道光明”是我们的心性。如果经由上师的帮助,一但我们认证,我们便可逐渐透过禅定来稳定它,同时越来越完整地溶入日常生活中,当心性完全(整)的溶入时,认证也就完成,觉性(悟)也就发生了。一但认证了子光明,我们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认证“地光明”的门,就可以自由的出入穿越玻璃门而进入花园观赏大自然了。

 

当“地光明”显现时,一个有很好禅修经验的修行人,在死亡时能够保持稳定的心性,即能够安住于心性之中,并与它结合在一起,从而证得解脱。倘若在这个时候无法认证地光明,我们就会进入下一个中阴时期“法性的光明中阴”。

 

法性中阴的教法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大圆满之法门;几世纪以来一直是密法中最神圣的教法,也是大圆满法的核心。许多密法修者以毕生的修行都不能得知(获得)。因为要讲因缘;因为高深的法门要有具足的上师来开示和指导;因为要纯净的信服传法的上师。仅这三点使得许多人没有机缘亲近这殊胜的法,但这三点倘若不具备,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修成功的。

 

法性中阴分为四个阶段:1、空大溶入光明之中;2、光明溶入结合之中;3、结合溶入智慧之中;4、智慧溶入自发性的现前之中。

 

法性是一切万物的本质。

 

譬如:我们的“临终”、“分解”及分解过程的结束,地光明显现,这一切都在呈现着一个崭新的开始。倘若把临终比做(临终的分解过程)夜晚的话,那么地光明就是黎明前的晨曦,而法性就如同冉冉上升的太阳,我们把这种在地光明的无边虚空中生起的法性中阴光明的形貌称为“自发性的现前”。

 

法性中阴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代表一个解脱的机会,如果前一个机会没有把握,下一个阶段就会展现出来,要说明的是必须透过高深的“顿超”光明法门,才能真正了解法性中阴的真正意义。

 

“顿超”是大圆满中非常高深的禅定法门,通过顿超的修行,可以稳定我们的心性,即,可以提高我们安住在心性之中的能力。关于这一点仅用语言是不能描述它的过程的,即便有描述也只是概念性的,就如同和没见性的谈见性,没悟道的人谈悟道是一个样,语言只能描述所发生的事,而无法让他也有这个体验,因为体验必须是自己的,要自己去认证才行。

 

在法性中阴之中,首先经历的是①“空大溶入光明之中。”你会被一个光的世界所包围,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平常景象,此刻都溶入一个广袤的光世界中,它的各种颜色,是心的固有元素的自然显现;空大是蓝光,水大是白光,地大是黄光,火大是红光,风大是绿光。这些多彩之光在法性中阴的稳定度,完全取决于修者在修持“顿超”时所证得的稳定度。

 

倘若你不能认证这就是本觉自发性的显现,这些光和色便开始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的光点或光球,在巨大的光球或光点(也叫明点)几乎充满整个虚空时,“喜乐部和忿怒部圣尊的曼达拉”将出现于明点中,他们也就是《中阴闻教得度》中描述的四十二位喜乐部和五十八位忿怒部圣尊。这时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②“光明溶入结合之中。”这时光明以各种体积颜色形象,以佛或圣尊像显现,他手拿各种宝物,散发着耀眼光芒,声音巨大如雷怒吼,这是一种比较强烈而又有些恐怖害怕的景象,倘若你无法认证它们的真相,剧烈的恐惧和盲目的痛苦会吓昏你自己,使你失去这第二机会。

 

当你不能认证和获得稳定性时,下一个阶段 ③“结合溶入智慧之中”便开始了。

 

一道细光从你的心中发出,形成光束,从光束又展开巨大的景象,同时以舒展开的光毡和灿烂、球状、光明的明点出现。

 

深蓝色的光毡上,在宝蓝色闪烁的明点以五个一组的形式出现。它上面是白色的光毡,有水晶般雪白的亮丽明点出现;在它上面的黄色光毡上,有金黄色的明点出现;它上面的红色光毡上,有红宝石颜色的明点出现;它们被明亮的球体罩住,像由孔雀毛制成的顶盖。

 

如果你在此时不能安住心性并由此而证得解脱,各种光毡和明点,以及你的本觉都会溶入明亮的光球中,由此便会进入法性中阴的最后一个阶段 “智慧溶入自发性的现前之中。”

 

这个阶段,整个实相以惊人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是本初清凉的状态,然后是喜乐部和忿怒部诸圣尊的出现,接着是诸佛的清净佛土,在下来是生死的轮回六道。

这时候的你,发现自己具有天眼通,宿命通的能力,甚至你可以回忆起曾经听过的一切教法,就连未曾听过的教法也将在你心中唤起。此时,如果你有稳定性,就可认证这些显现无非都是自己的本觉“自光”的显现,并从而获得解脱。(本觉自光,心性显现的能量。)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阴解度期间,特别是《中阴闻教得度》一书中提到的关于亡者得以体验的法性中阴的天数,并非指一天二十四小时,认为在法性中,我们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这些日子是以“禅定日”即我们安住在心性中的时间长度来计算的,如果禅修功夫不够,这些日子可能就像一分钟那么短。所以各部圣尊及我们可以得度的每一个时期出现的也就会十分快速,甚至我们还没来得及把握,它们已经生起。因此禅修的功夫,对每一个修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切记。

 

总结以上,简略如下:

1、 地光明显现,认证它是证得解脱的钥匙。

2、 法性中阴四个部分是再次获得解脱的四个解脱机会。

3、 中阴期的时间不应以二十四小时计算,而是以“禅定日” 即我们安住在心性

    中的时间长度来计算。

 

最后必须强调的一点,地光明的显现,法性中阴的显现,并不等于证得解脱,如果我们活着时,并未认证和固定心的法性,我们积累和执着的习气,在这时候就会开始苏醒,一至它醒来工作,习气就会引诱我们去投生。至于投生到那一道则由主宰我们的业和心流的烦恼而定,因此,在活着时,见性开悟了解生死,突破法门之见,一切为我所用,走禅净密圆融的道路,是每一个修者必须做到的事情,否则,很难解脱和成就。

 

由于没有认证出“地光明”和“法性中阴”,我们便会进入死亡的第三期中阴,“受生中阴”时期。受生中阴,就是由于我们没有认证地光明和法性中阴,没有通过地光明和法性的四个阶段得到解脱。这时,我们一切习气的种子重新开始苏醒,这个种子重新苏醒和进入下一世胚胎之间的中阴期我们称它为受生中阴。在这个时期,由于心已不在受肉身的限制或障碍。“受生”分“意生身”和“内在心”。

 

受生中阴时有外在的“意生身”和内存在的心。而“心”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譬如,在法性中阴中是“本觉”之内显现,因此在法性中阴中,我们有光身。而在受生中阴中我们有意生身。什么是“意生身”呢?简而言之,意生身如同八、九岁的孩子的大小,由于没有肉身,能够通过墙壁或高山之类的固体障碍物。意生身,能够阅读别人的心识,能看穿三度空间的物体,它可以看到其它中阴身生命,却无法被活的生命看见 (精深禅定功夫者除外)。意生身的知觉力是我们活着时的七倍,它不仅有最基本的清晰觉察力,也具有一切知觉的作用,它活动、透明而轻灵,意生身以气味为食,从燃烧的供品中吸取养份。

 

在受生中阴阶段“心”非常的清明,也具有无限的活动力,但它所移动有方向,完全取决于过去业力的习气,所以说在受生中阴时,“内的心”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进入受生中阴后“心”在它展现的过程中,已经从最纯净的状态,(地光明)和经历了它的光和能量(法性中阴的显现)进入到又一个新的受生中阴的阶段,这个阶段所发生的正好是分解过程的相反及风大再度出现,同时与贪嗔痴有关的思想状态也随着风大而来。然后,过去的业报身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开始历历如新。在受生中阴里,我们会重演过去世的一切经验、生活细节,造访所有的地方等。

 

受生中阴时,每七天我们都会被迫接受,经历死亡时的痛苦经验,如果是安详的去逝(心境)就会重现安详,如果是痛苦的去逝,就会重现痛苦的心境。总而言之,由于贪嗔痴的复苏,我们的饥饿、忧愁、恐惧、痛苦、渴望肉体等等一切习气又再度出现。此时我们又在死后直接或间接的经历一切的痛苦。

 

受生中阴期间,平均长达四十九天(最短是一个星期)情况各有不同,就如同有些人可以活一百岁,有些人很早就去逝是一个道理。有些人甚至会陷在受生中阴里,成为精灵或鬼魂。

 

在受生中阴里前二十一天,有很强的前世印象,所以这是生者帮助亡者的重要时刻。

 

有两种人不必在中阴身等待,一种是大善之人,由于善和精进,他们的证悟力可以使他们直接到善道转生,一种是大恶之人,他们会迅速的堕到恶道转生。(三恶道转生)

 

因此,有时我们把受生中阴时期形容成“生命的回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你的好与坏,都会重复在你的受生中阴里,这很象个审判的场面,所不同的是被告、原告和主审都是你自己,你的一生在你面前重现,你自己审判自己,你能宽恕自己生前所做而没做的事吗?这就是审判。在受生中阴里,一个正面的念头可以把我们直接带入证悟。同样一个负面的念头也会使我们产生不幸的后果。因此,在受生中阴时,帮助你解脱的人,必须是你信赖的人,否则,单是他们的声音就能激怒你,使你从而产生毁灭性的后果。在受生中阴阶段,每当你能突然觉醒时,即使是一刹那,都要立刻以你全部的力量启请自己的上师或本尊帮助你,加持你,使你的心灵获得解脱。祈祷在这一世也许只带来很小的果,但在中阴时,它的影响力却空前的强大。因此,请记住:心一定不要乱!

 

在受生中阴之中,当再生的时间越来越接近时,你就越加渴望肉身的支持,所以开始寻找可以去投生的对象。此时,各种颜色的光从六道中射出,你一旦被拉向其中的某一色光,就很难再回来,这个能够左右你的六道之光取决于你心中最强大的烦恼是什么。

 

在这个时候,有两种方法可以阻止再生。①把你的父母看成是上师或本尊,因为往往我们再生时会看到父母做爱的场面,看到他们情绪立刻就被拉住,并由对母亲产生的爱或对父亲产生的恨来决定我们下一生的转生性别。所以把父母看作上师本尊(观想成)就可以产生对贪欲的舍离心。②就是关闭再生之门,有缘者可请教上师,有专门关闭再生之门的咒。

 

如果你能够成功的将心导向人道,便完整的走了一圈。你再一次进入此生的自然中阴,当看到父母做爱时,心被拉进去,入胎投生。这时象征着受生中阴结束了。而我们的心将快速的重新经验分解的过程和地光明的现前,然后,完全证得黑暗经验再度生起,同时进入新的胚胎,正如索甲仁波切所说:“因此,生命结束于地光明,也开始于地光明。”

 

致此,生命的四个中阴全部的完成了,不知大家于修行可有什么想法?是否还是那么无知的去理解,念佛和修行呢?是否还会懈怠自我的时间,而一味的听信只要怎么怎么地就能怎么怎么地的原有想法呢?仁者啊!生命可贵,生命短暂,生命如同我们去往彼岸的渡船,怎样完成这一生的航行?愿你在生的时候找到答案。

 

一、   慈悲无限了生死

 

我们在前面谈到了生死,其实我们恐惧生死的原因归纳起来只有两点:①我们不了解自己。②不能释放爱心奉献自我。

 

一个人在不了解自己又不能用爱心去面对众生的情况下,怎么能将真正的慈悲心落实到生活中去呢?譬如:当你与他人矛盾而生烦恼的时候;譬如,当你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是否会站在对方的利益,以对方的心情去体会他对整个事件的直接感受呢?你或许会说:“这怎么可能,我傻疯了不成?当我生气,心情不好时,凭什么替他人去想?”岂不知一个不能在仇恨的地方播种爱;在伤痛的地方播下宽恕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安慰别人,而不求被安慰,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爱别人而不求被爱的。所以你的这种想法正是问题的关键。

 

岂不知你的这种想法正是对你修学佛法的全盘否认,即,在实践的考试中你是失败者。试想,平日里谈禅论佛条条是道,且嘴上也说自己如何精进,如何慈悲,如何将众生为父母,但到了关键时刻你却成了别人的爷,还名其曰“心情不好,事太烦。”岂不知,正是在你烦别人也烦,你火别人也火情况下才需要你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啊,因为每每这时,气愤、烦恼的不仅仅是你自己,对方也在经历着和你一样的烦,而且他比你会更气、更烦。必竟你是一个有着佛学教养的人,而他不是,因而会生死气,不是吗?这时只要你冷静一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一下他对整个事物的感触,你会发现,对方对整个事件的气愤、伤心、痛苦程度比你只有过之。而我们往往在这些日常小事上做的非常不好,似乎我们所谓的念佛、修行、慈悲是有限量的,即,跪在佛前时才会想到修行,为了好人做事才叫慈悲,盘起腿来叫打坐,喊起佛号来叫念佛,一边做着这无味的事情,一边说着自己在深深海底行,天哪,天底下倘若都是这样的释迦后人。请问天下还有佛法吗?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我和他们不一样。我现在对什么都看的开,对什么都不住,只想一个人静静的好好的修,老天爷,这样的人也叫慈悲?“还看的开,无所住?”我说你那是空,那是狂,那是自利、自私的大我执,拿不出爱心来给予众生的人,怎么会将慈悲付诸于行动呢?何况众生要的也不是我们挂在嘴上的慈悲,那么什么是真实的慈悲呢?就是以自己的欢乐与众生的苦难相互交换,就是把众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反之,儿女对父母的虽深,但是有限量,而父母对儿女只有无私的付出,这一点儿女往往做不到,因而我说爱众生如孩子。就是说,应做到无条件的爱众生,一句话,将利益自己转化成利益众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而真实的去做却太难了,可是往往一些修行人,特别是一些开悟见性以后的修行人,都在犯着同一个光说不做,而自己以为在做的错误。就如同没见性的人,以为自己见性了,于是见人就说自己如何如何,却不知他的话语只能欺骗那些和他一样没有找到家的人,和内行人一说就知道,他自以为是其实不是,至今还是个朦着眼的瞎子。见性后的人光说不做的道理亦复如是。因为从空到有,从有到空仍至空有不二,这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修者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进行的,这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用行为去证明,也就是禅宗大德们所说的由高高山顶立,到深深海底行,成为即能山顶立又能海底行,许多见性开悟后的修者在这个时候,最容易犯急躁情绪,譬如:刚刚打七见性的人,往往迫不急待的想参加下一次打七,目的是想在下一次打七时有所收获,聪明点的是想翻过来,糊涂点的以为见性以后还应该有个什么,一句话,二者都是有所求,岂不知悟道不是求来的,悟道靠的是实实在在、真真实实、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甘为众生做马牛的资粮换来的。并不是说,谁想翻就翻得的过来的。见性后,要有资粮的积累,就如同你的粮食在见性的时候用完了,需要再积累,而这种积累时间的长短要看你在生活中践行了多少来定夺,而不是靠嘴上的空谈,换句话来说,从见性到悟道路程的快慢要以你为众生承担了多少痛苦并把你的快乐。幸福,喜悦和安详给予了他们多少而言,一句话,即,你为众生付出了多少慈悲和爱,而且这种慈悲和爱是自他交换的,即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痛苦和苦难由自己来承当。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是行持在菩提道路上了,或许有人会说这太难了。是的,对于私心者来说这确实有些难;或许有人说这些我能做到,那么请问你是否能够做到愿天下所有的绝症、苦难、悲伤、痛苦都落在我一人身上?我替他人得癌,我替他人瘫痪,我去替人患爱滋病,让所有的病人都痊愈,只让我一个人去忍受病痛的折磨。倘若你做不到,那么请你闭嘴,少说多做,从今天开始!

 

其实倘若你真的悟道了就会明白,内心里发出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心)是由不得自己的。当你看到别人痛苦时,你不会分别他是你的亲人或是仇人还是畜生,你只会愿尽一切可能来帮助或代替他去痛苦,当你看到别人快乐喜悦时,你会和他一起欢笑而快乐无比,你爱父母、爱家庭、爱儿女,但同样你也爱别人的家庭,父母和儿女,他们遇到挫折和悲痛时,你的心也会跟着悲痛而难过。因此我给它起了名字叫“由不得”,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要受过,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痛苦,由不得自己的去替人承担悲哀,即便是快死的人,你也愿替他承受死亡前的痛苦为的是让他少些恐惧害怕,多些关怀和爱。面对着所有的病痛,悲哀和死亡,你甘心情愿的去承当,其实有时所发生的事情根本由不得你,往往你肉体还没有做好准备时而该承担的早已承担了,一句话由不得你自私。因此此时的你表里如一透明而清净,你不要以为这是在为他们(众生)做什么,不要以为你是在帮助他们其实正好相反,是他们在帮助成就你,因为正是他们给了你充分表达慈悲心的场所,正是他们帮助你发展了慈悲的心,而正是这种慈悲心的发展净化和治疗,成就了你自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你越慈悲(真性的慈悲)越真实,你的慈悲心越广大无边,岂不知正是这种广大无边的力量成就了我们的佛心吗?!

 

直至此刻,我才理解了什么是慈悲心,但真正做到了多少?这正是我扪心自问而深感惭愧的事情。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懂得了如何发慈悲心;即,将一切的苦难我来承担,将一切的欢乐留给别人。话到此,我不得不加上几句,一个不觉悟的人所说的发慈悲心都是假发心,之所以说假,是指所谓的发心是表皮上的,虽有心去做,但发心与自己的利益相矛盾时往往你会被私心所左右由不得自己,这时的“由不得”和前面所说的由不得正好相反,前面的由不得是“无我”而这里的由不得是因为“我执”,因此“我执”“我爱”“唯我”是障碍慈悲心的根源。这个根源不去掉,你怎么能够无私发心呢?所以我说,你所谓的那点慈悲心,是表层上,虚浮的,虚浮就是不实在,不实在就是假,不是吗?

 

没有觉悟的人没有资格谈慈悲心,而悟了道的人也只能说开始了实践慈悲心,这种实践(真实的发心)的进度和自己悟道的程度成正比,所以老师说:“禅七的结束也是禅七的开始。”成就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在利益他人,净化自我的同时而直向无上菩提的。这条路即漫长、艰辛、不讲条件,又光明、喜悦而幸福。因为你在付出的同时,成就了自己,所以一切能让你付出的因缘,你都要心怀感激,岂不知带给我们痛苦和磨难的人,正是我们释放着无限的慈悲,帮助我们完成迈向成佛目标的人吗!因此我们应以极大的恭敬心来尊敬自己认为厌恶的东西,正是他们成全了我们。

 

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佛陀在觉悟之前一个前世的事情,一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佛陀那时是最小的王子,名为摩诃萨埵。他天性可爱,心怀慈悲虽然还是个孩子,却把一切众生都看成他的子女。

 

有一天国王领他们到森林野餐,王子们到树林中玩耍,遇到一头刚刚生下小虎的母虎,它又累又饿,几乎要吃掉它自己的小虎了,摩诃萨埵问自己的哥哥们:“现在母虎需要吃什么才会活下去?”“只有肉或血。”哥哥们回答。“谁能把他的肉或血给它吃,来拯救它和虎子呢?”他问。“谁肯呢?”哥哥们回答。

 

母虎和虎子的痛苦深深触动了摩诃萨埵,他想,生生世世以来,我总在轮回里无用的流浪,由于自己的贪嗔痴,我很少帮助其他众生,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了。

 

于是摩诃萨埵告诉两位哥哥:“你们先走,我随后赶上。”于是他静静地潜到虎母身边,要给母虎食物。虎母看着他,但虚弱的连嘴都张不开,这时,王子找来一根尖尖的棍子,往自己身上戳了一个深口血流出来,虎母吸了血得到了力气,张开大口把他吃掉了。

 

摩诃萨埵为拯救虎子,把自己布施给了虎母,由于这种大悲心的功德他转生到较高的境界,继续迈向他终于觉悟成佛的大道。他的行为不仅帮助了自己,也净化了虎母和虎子业力,后来在佛陀成佛的这一世他们转生为佛陀悟道后初转法轮的五比丘。可见慈悲心的力量是多么广大而无边啊!

 

其实这个故事,我已看过多遍,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更理解和更靠近佛的心,过去我只是为佛之壮举所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想学他那样做,但却不知该如何去做,而今我似乎听到了佛陀在说:修行,就是能够利益你接触的所有众生,并帮助他们,转化他们的痛苦和生命。而帮助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你要觉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即,为了众生的利益我要成佛;为了众生的快乐我要成佛;为了众生的觉悟我要成佛!虽然我的悲心和愿力还不够,但我会努力,正如一句伟大的祷词所说:“加持我,让我变得有用。”因为六道中的每个众生,都曾经在某一世是我的父亲或母亲,愿他们一起证悟圆满的本觉。

 

曾一个时期,我非常的苦恼和沮丧,特别是当看到就连跟着自己这些修者,在遇到问题时都如此的放不下,如此的难以战胜自己。并不是说他们修行上没有进步,与许许多多身处无明中的修行比,他们确实已走在了前面,这的确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与其解脱自我,成就涅槃来说,才只是迈进了万里中的第一步,可惜的是大家迈出这第一步后便想休歇,甚而不再向前了。更可悲的是大家停而不觉,自以为还在如何的精进,如何刻苦,如何的进步,如何的走在了别人的前头,从此各自为政,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貌似修行,其实已是一片散沙,任其自流了。看到这样

痛心之下,好想退却,娑婆众生如我,真的,刚烈而难以调伏,真的好想退避三舍,从此不再耳闻,任其自生自灭吧,何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机因缘,你急、你痛又有什么用?说实话,这种思虑,一直困绕着我,好长一段不能自拔,直到有一天,我从康卓·慈玲、秋珑上师慈悲而询问的目光中找出答案才感到,不是大家在远离我,而是我自身的慈悲喜舍之心不够,更确切的说是自己证悟慈悲喜舍的资粮不充足,面对着饥饿的人群,当你拿不出食物时,有谁还会信任你呢?此一刻我好恨自己无力帮助这些如父如母的人们,我好悔自己的修行不精进,倘若我生生世世的精进修行,有足够的资粮来帮助我如父母的众生,他们怎么还会远离正法,去追求别的什么东西呢?因而我发誓为如父如母的众生而精进,因而我祈求上师的加持,以他伟大的力量帮助这些人迷途知返,那怕这个人曾有一点向法之心也让他倍受佛陀光芒的抚慰与摄受,使他有悔过之心,精进之举,永远走在正信的路上,直至成就,为了这一点,我虔诚而恭敬的持诵伟大上师的心咒,嗡啊吽,班杂咕噜叭嘛悉地吽!为了我们的解脱和成就让我们一起来持诵金刚上师咒,嗡啊吽,班杂咕噜叭嘛悉地吽!让这咒声穿越虚空,大地无处不在,让这咒声加持每一个众生的心,让这咒声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让这咒声生生世世永远活在众生心里!

 

正是在这种心情之下,我深深懂得了,证悟慈悲喜舍才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欠缺的也正是这一点,我们以为自己在做着的所谓的慈悲喜舍却不过是表象上的东西,而不是真实的践行,那么什么是真实的践行呢?就是把一切的利益和好处给别人,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自己承担。诚如寂天菩萨所说:

 

还需要多说什么呢?

幼稚者谋求自己的利益。

一切诸佛谋求别人的利益。

看看他们是多么的不同。

 

如果我不把我的快乐

与别人的痛苦交换

我就无法成佛

即使在轮回里我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道理我明白,我也正是这样做。岂不知,我们所谓的慈悲喜舍只是说在嘴上而行动上恰恰相反,譬如,当你倍受病痛折磨之时,你是否能放下自我的痛苦不顾而去管别人要求你做的一件无关疼痒的小事而不起烦恼呢?譬如,当你身陷自我的烦恼、苦闷而心处逆境时是否有心情去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呢?譬如,当你禅坐在一个喜悦而超然的境界中突然传来敲门声,当你拉开门却原来是打听邻居家消息的小事,你刹那间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呢?譬如,有着无数的譬如,譬如你正被书中的慈悲感动的热泪盈眶,而掩卷流泪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电话铃声,你刹那间的会想“这电话来的真不是时候。”因为电话铃声打扰了你的心情,至此,你会说:“对,对,你说的这些有道理,不过这些小事我会处理好。

 

正在这时你的儿子突然闯进来,“妈,快点去医院,我姐姐被姐夫打了。”不知你此刻的心中想些什么?是否依然的坦然平静呢?

 

在远久的时候,伟大的圣者,无著正在山中闭关,他热切地希望能够见到弥勒菩萨,并从他那里领授教法,因此无著艰苦的做了六年禅修,希望能达成得见弥勒的愿望,但他连一次吉兆的梦也没有,因此他沮丧极了,并放弃了闭关,准备下山。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有人用丝绸摩擦铁捧,不解的问道:“你在做什么?”“我在磨针。”对方答。无著惊讶的心想即使他磨上一百年又有什么用呢?可同时无著又被他如此对待事物的态度,而且做如此荒谬的事这么专心所感动。“自己是在做真正有价值的修行却如此的不专心”。想来很是惭愧,于是调头又回到山上闭关修行起来。

 

三年过去了,无著仍然没有看到弥勒菩萨,于是心想“我或许永远不会成功了”,于是又离开关房,准备下山。当走到山路转弯处,看到一块巨大的岩石下有人用羽毛沾着水刷岩石,于是问“你在干什么?”“这块石头挡住我家的阳光,我要把他弄掉。”无著被此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振奋,对自己缺少决心而感到可耻,于是他又回到关房修行。

 

又是三年过去了,他仍是没有看到弥勒菩萨,这次他彻底的死心了决定永远离开闭关房,当天下午他在路上遇到一条下半身已经腐烂掉而且长满蛆的狗,它只有两只前脚,虽然很可怜,可还是紧紧咬住过路的人不放。

 

无著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给狗吃,然后蹲下身要把狗身上的蛆给它抓掉,但又怕伤害到它们。于是就用舌去吮,无著跪下就去吮,却触到了地上,他睁开眼一看那只狗已经不在了,在同样的地方出现了弥勒菩萨,四周是闪闪发光的光轮。无著说:“我终于看到了,为什么从前你不显示给我看呢?”弥勒菩萨说:“我一直都在跟着你,是你的业障使你看不到我,你十二年的修行,慢慢融化掉了你的业障,因此你才能看到那只狗。又由于你真诚感人的慈悲,一切业障都完全去掉了,你也就能够用自己的眼睛看到我了,如果你不相信把我放在你肩上,看别人能不能看到我。”于是无著把弥勒放在右肩上,看到人就问:“我肩上有什么?”大多数人回答“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位业障稍稍净化的老妇人说:“你肩上只有一只腐烂的老狗而已。”

 

通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无著和老妇人”经过努力的修行,净化了自身的业力,才能够看到那只腐烂的老狗。而普通的人在业力障蔽下却什么也看不到,注意啊,无处不佛,是我们的业力使我们看不到。

 

无著用了十二年的苦修,仍然没有达到目的。然,当他真心而不厌弃的用嘴去吮烂狗身上的蛆虫时,弥勒菩萨却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见真实的慈悲能够消除,净化我们的业力,否则倘若没有佛菩萨的慈悲,怎么会有我们的今天呢?

 

是的,诸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度化我们,只因我们业障深重而不能识得。可见净化和转变业障有多么的重要,不然当你业力得不到转化时,即便佛菩萨站在你对面,又怎么能够认得出来呢?再次请大家一起来看下面的故事。

 

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名叫“依赖喜悦”老的乞丐,每当看到国王、王子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时,她最大的希望莫过于有一天自己也能供养佛陀了,所以,她就去四处乞讨,可要来要去只要了一个铜板,于是她拿着铜板去买油,油商告诉她,这么少的钱什么也买不到,后来油商知道她买油是来供佛时,对她起了怜悯心,把她所要油给了她,她拿着油来到寺庙,点了灯,她把灯放在佛前许愿说:“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的了,但透过这种供养,希望将来能获得智慧之灯,愿我能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愿我能净化他们的一切业障,引导他们开悟。”你们看,老人家多伟大,在关键时刻她想到的却是众生,这就是真实的慈悲心,是无我的智慧。

 

当所有的灯,灯油都烧光了时,这盏灯却还在烧着,油满满的。当佛陀的弟子目健连前来汇集所有的灯时,他想为什么白天这盏灯还燃着,于是试着吹熄,但灯却依然燃着,他又试着用手去掐掉烛花,也没有成功,于是他又用袈裟去闷熄,但仍没能熄灭,这盏灯一直燃着,佛陀一直看在眼里,就说:“目健连,你想熄灭那盏灯吗?你是办不到的。你甚至无法移动它,何况是熄灭!即使你把所有大海里的水都浇到这盏灯上它也不会熄灭。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诚心、清净心供养得来的,那种动机,使得它有巨大的功德。”佛陀说完这句话,那位乞丐老婆婆走向他,佛陀为她授记将来必定成佛,名曰“灯光佛”。

 

每每看到这个故事,我都会热泪盈眶,愿我真诚的泪化作供灯之油,愿这智慧之灯长明,照亮解除所有众生的黑暗,使他们脱离苦难,获得无比快乐,愿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获得解脱和无余涅槃。

 

到此,我不禁想到,佛陀的慈悲喜舍是真实的为了众生,而我们所谓的慈悲喜舍只用在嘴上,不信?你能够做到以自己的欢乐与众生的苦难相互交换吗?能够做到把一切的好处和利益留给别人,把一切的损失和失败由你一个人承担吗?记得一个同修对我说,他每天为一个街上流浪的傻子洗手擦脸,为她理发给她吃喝。请扪心问一下,“我能够做到吗?”

 

我们整日的谈修行,谈慈悲喜舍,除了书本、理论和说佛,论禅之外究竟在生活中做到了多少呢?当我们面对矛盾、烦恼、痛苦、悲伤的时候,又替别人想过多少呢?倘若我们的矛盾,我们的烦恼,我们的利益,我们的痛苦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们有多少是替对方着想的呢?我们是否把别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把别人的烦恼、不幸、苦闷、悲哀看作是自己的烦恼、不幸、苦闷和悲哀呢?

 

做不到这一点,又怎么说我们是在实践慈悲喜舍呢?即使我们尝试着把慈悲付于行动,我们也是有分别和交换条件的,因为我们的慈悲只愿给予那些善良、可怜和软弱的人,却不愿付给那些卑鄙、可恶和缺少道德的人,岂不知慈悲是不分等级的,倘若诸佛菩萨也用这样的慈悲救度众生的话,还会有我们吗?我们这些卑鄙而可恶的人,不正是因为诸佛菩萨无分别的慈悲才识得了佛法甘味的吗?我们追随佛学不就是要帮助那些恶趣众生离苦得乐的吗?我们哪一个回向文中不是这样说:愿众生离苦得乐!这个“众生”难道不包括恶人吗?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为恶人施舍了多少慈悲呢?因此我说,我们所谓的慈悲是假的,是有分别的,这样说不知大家服不服气儿,不服可以讲出来探讨,服,就要转换自我的态度,慢慢来。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转换的开始。转什么?转“我”为“无”。因为正是自我和执着阻碍了我们的慈悲心,记住:众生都是父母。因此以自己的欢乐与众生的苦难相互交换,这是我生生世世的愿力,也希望是大家的,为了众生的利益,奉献自己给别人,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生生世世的穿梭,正是不停的重复着同一件事!用爱的奉献和无我的慈悲来战胜虚假而自我的执著,让无我的智慧燃尽我所有的自私和欲望,使我在觉悟中与轮回告别,丢掉自我,承受起众生的苦难,让所有的如父母的众生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这是我生生世世的心愿!

 

愿所有读者都能获得无止尽的利益。

愿法界中的每一个众生都能证得圆满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