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周边旅游线路报价:关于中国刀剑鉴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46:23
中国刀剑鉴赏概说
作者:许耀华
摘自《轻兵器》2002年 第九期
[图片与实物提供:中国刀剑艺术网,转载必究.] 2002/09/12
古刀剑源起与传说
据传,中国最早发明武器的人是神农氏,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神农以石材制造武器,其后又用玉材制作武器,由于玉材质脆不适用于实战,只能用于仪仗。而后发明了青铜兵器,形制有剑、戈、矛。传说是由蚩尤所发明,蚩尤灭诸侯扩大了领地,进而想当皇帝。终于与黄帝的军队在涿鹿(今河北境内)发生激战,虽然最终蚩尤战败,被皇帝处死,然而蚩尤英勇善战并发明金属制武器被后人尊为"军神"崇拜而流传千古。



* 上图为宋辽时代钢锏,铜配件。整体与局部写真。
武器的分类 由于武器的种类繁多,最通行的一种分类法是以武器的"动能"来做区分,以火药为能量的称为火器,如步枪、火炮等。其他除火力之外以人力、兽力、 机械力等为动能的称为冷兵器。另有以远距离伤敌的称为远射兵器,如弓弩类。带长杆的称为长兵器,如枪、矛;带短柄的短兵器,如刀、剑等。而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区分通常以其长度是否超过成人男子的眉为准。超过的为长兵器,反之为短兵器。此外也有依武器使用方法分类的,如棍棒为打击兵器,九节鞭为软兵器,流星锤为绳系兵器,趁人不备攻其不意的叫做暗器等。总之,分类不一而足,至于哪种分类方法才合乎科学性则见仁见智,由于我国在兵器史上因流传下来的实物种类繁杂,历年来又缺乏系统的整理、,所以在考证与分类研究上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因此提供爱好者有广大的探索空间。



护手特写,阴刻错金工艺,与日本平安时期类似。
* 唐代古剑,刀刃已经锈蚀殆尽,铁锈成片脱落,但仍可看到千锤百炼的锻造痕迹,阴刻青铜装具,
护手错金,是日本刀的原始典范.(整体与局部写真)
生产与制造 我国在历朝代都拥有庞大的军队,人数通常在数十万之谱,隋炀帝在远征高丽的时候,就有一百多万兵员,要把这么庞大的部队武装起来,必须有大规模武器生产系统支应,因此设有专职机构,不仅由国家直属的机关制造兵器,还大力推出民间及地方的武器制造业。对工匠进行严格的规范与专业培训,在唐代规定刀匠的培训时间为二年,箭簇为一年。从汉代到明代我国不仅在数量上超越各国,而且在钢铁冶炼技术上也居领先地位。汉朝刀剑冶炼锻造技术已达成熟阶段,这种成熟的技术取决于一、开发1200度以上的高温炉,从而进行高温下的精炼。二、发明了鼓风炉能够在冶炼过程中持续提供充分的空气,始终维持炉内高温以达到精炼的效果。三、成功的运用煤炭,利用煤炭作为炼铁的原料可以迅速的获得高温效果,如果在八、九百度的环境下熔化,铁矿含碳就低,炼出来的质量太过柔软,通过加热将铁进行锻冶,去除杂质,提高含碳量增加铁的硬度。这种炼钢技术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地步。从实践中发现了来回折叠锻打可增加钢材的弹性,淬火可以加强硬度,于是有了"百炼钢"或"百劈刀"的用词。把加热的铁急剧冷却提高硬度的淬火技术早为中国人所掌握,并普遍采用这种热处理方式来提高刀具的硬度,尤其是刃口部位。在淬火处理过程中对于水温的控制与水质的挑选特别讲究,到了公元六世纪时除了水之外,有些还选用野兽的尿液或油脂作为淬火材质。铁经过淬火处理后虽然提高了硬度但是也变脆了,到了北宋开始采用冷煅法进行加工,随着提高了刀具的强度。
铁制九节鞭,每节环环相扣,手执一端,另一端形状尖锐如子弹头借此伤敌,是一种软兵器.
关于花纹钢的探讨 所谓花纹钢是指刀具为了增加强度与韧性,经反复折叠锤炼而在刀面上所呈现的肌理纹路,纹路的原始意义在于实用,而后发展成一种艺术,纹路的艺术水平自然悠关作品的价值。花纹钢一词是近代人习惯用语,又称为大马士革钢,其实都不确切,在我国南方地区称为"锻纹"。在日本称为"地肌" ,刀刃上的锻造纹路在我国应称为锻纹比较能够衬托出科学意涵与工序方法。现代人对花纹钢似乎怀有神秘与崇拜心理,其实兵刃纹路是在锻冶过程中所留下的工序痕迹,而产生附加的艺术价值,不应该视为何等神器,除了我国之外,亚洲各国古兵刃大多都是所谓的"花纹钢"所做,其中以伊斯兰国家、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纹路最为绚丽。就我国古刀具而言只要以传统工序制作的大多数是花纹钢。但由于材质与锻冶方式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因此纹路不易显现 ,而不是没有纹路。现代人由于热烈的追求纹路,于是采用一定比例的酸性液体涂抹刀具表面使花纹呈现出来,如果用酸过量会使刀面发乌失其应有的光芒并伤及质量,因此在追求花纹钢的过程中应重视的是锻造的质量与纹路的美术效果,而不是有纹路就是宝刀,因为古刀几乎每把都有纹路,甚至现代遵古法制造的作品其纹路的花俏与灿烂并不亚于古刀,如能明白这一点应当能理解作品本身只有古今 、良窳 、材质之别,而无真假之分。 锻纹呈现的效果与研磨材质及技术有着绝大的关系,在日本使用叫做的"地艳"的磨石处理淬火波纹"刃文",用"地艳"呈现出细致的锻纹,用钢铁材质所做的"磨棒"处理出如钻石般的钢铁光芒,使用稻草灰、鹿角粉、牛涎等特殊材质处理出晶化现象,如星点如水云的纹路。中国刀具如能在研磨材质与技术上有所突破,传说中宝刀的光泽与锋利势必再现。

未经酸处理的流云锻纹及烧刃纹(实物局部放大)。

各种不同的刃纹
中国刀剑的鉴赏 刀剑鉴赏必须朝向多角度与多层次的思考,而不能从单一角度着手,如单以锋利或锻纹来界定一把刃物的优劣是不够全面也不够科学。大体上应分为刃部及装具两大部分。刃部:首先看锻工是否精良,折锻是否精密扎实,刃身的弹性刃口的硬度及纹路的美术性。鉴赏刃部的过程只能用眼力,不能试刀。而后看整体刀形刀姿 所谓的"体佩",平衡与重心的结构,察看有无刀工锻造时所留下的是纰缝等工序瑕疵或后天人为的损伤,刀体表面的研磨水平等。如带雕刻更得细看雕工,如题材雕刻或血槽都得钜细靡遗的审视。雕刻通常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如雕工失败则如同画蛇添足,反倒降低了作品价值。装具:对于整套装具的设计、施工、材质是否具有艺术性完整性及稀有性,对于各种材质是否能掌握其特性并发挥其特性使各种材质能展示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使作品具备生命力并合乎美学原理。在欣赏之余能使人感受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互动,简单的说就是找寻特殊的感觉与气质,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如果能多看实物、书籍、图片及相互讨论,自然就能养成鉴赏功底,切勿以讹传讹道听途说,以免误入其途。总之,除了与同好相互切磋外更要寻找好的资料与好的环境好的氛围,这些都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中国刀剑艺术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精品与资料都略显不足,中国古兵刃的鉴赏学习无法像现代刀具那么易学又快速,爱好者得胆大心细,以科学的态度加上艺术素养,切忌燥进,假以时日必有暂获。


明代中型单手腰刀,刀身细长,直锻纹如流水飞瀑,大漆握把,寿字铜装具,品位高雅。(整体与局部写真)

明朝镖局用刀,钢质坚硬,刃口锋利,理石锻纹,
刀尖部位呈双刃造型。
其他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