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佳人电影 乐:【传播国医文化】【六】关于中医辨火症病因简介初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01:18

关于中医辨火症病因简介初识:

火和热只是程度的不同,火与热常互称,火证常见热象。火为热之极,热乃火之渐,所以火是热的进一步亢盛。

外感火(热)邪,是导致急性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急性传染病,中医一般叫做“温病”或“温热病”。导致温热病的致病因素,叫做“温邪”。此外,中医外科中,一些红肿热痛之症,也称为“火毒”或“热毒”。

火虽属六淫之一,但在临床上,很少把它看作一种直接致病的外邪,实际上火多是在体内化生的。外感风、寒、暑、湿、燥五邪,都能化火,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之说。大怒气逆,则火起于肝;悲哀働中,则火起于肺;醉胞过伤,则火起于脾;房劳过度,则火起于肾;思虑过度,则火起于心;此火出于人为。

而各种精神活动过度(指七情所伤)也能化火。故有“五志化火”之说。七情能使五脏生病,然七情之动,出于五志。

《内经》云:“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此为五志”。五志过激,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影响脏腑气血正常运行,而成为致病的因素。

医籍曰:“火之为病,不独在五脏十二经中,凡气有余,莫非火也。”

火分为虚火和实火两种。

火的主要见证:

火的性质与特点:火为热极,其性炎上,消灼津液,迫血妄行。凡五气所化之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容易灼阴动血,有耗气伤津的特性,故其致病有如下特点:

1火性炎上,其症状常以不同脏腑而异,如心火上炎,可见心烦不眠,口舌糜烂等;肝火上炎,可见头痛易怒,目赤肿痛,口苦等;胃火上炎,可见齿龈肿痛,吐血,衄血,呕吐等;如表邪入里化火,以胃、肠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秘等。由此可见,火邪伤人之后,多有上炎的症状表现,此外,亦有五志之火,兼有五气所化之火。故有“火曰炎上”之说。

2火属阳邪,其性急迫,容易动血。火邪动血之后,则气亢动速,气迫血妄行,血随气溢而外出,即可以发生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皮肤斑疹等。故《血证论》说:“气迫则血走。”又说:“火升则血升,火降则血降。”

3火邪易于伤阴动风。故火证多见高热烦渴,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阴伤的症状。若进一步发展,筋脉失其阴液的滋养,可见抽搐、角弓反张等证候。这就是“化火动风”的征象。

4实火表现:多直接感受邪热(外感),或它邪化火而成。病势急,病程短,多壮热。

头眩体倦手足心热,三焦火动也,柴胡主之。

火在上焦,症见咽干、面赤目赤,头胀,心烦懊憹,咽喉肿痛,牙痛。喜冷饮,甚者狂躁,谵语,神昏。唇焦,苔黄燥。

火在中焦,消渴、善饥;

火在下焦:症见小便赤涩,大便闭结等。

五志化火:

1】心火:诸痛疮疡,口舌生疮,烦心,掌热,口舌糜烂,心火动也,黄连主之;黄连甘草、导赤散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癃闭淋沥,赤白带浊,小肠火动也,木通主之;

2】肺火:诸气愤郁,干咳鼻衄,咳血,咽干,鼻干,鼻衄,肺火动也,栀子、黄芩主之;黄芩泻肺火;舌苔喉痛,便秘不通,大肠火动也,黄芩、大黄主之;

3】肝火:诸风掉眩,头胀,多怒,目赤,胁痛,肝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柴胡、黄连,白芍泻肝火;目黄口苦,坐卧不宁,胆火动也,柴胡、黄连主之。

4】脾火:诸湿肿胀,口疮口臭,能食,嘈杂,口唇赤肿;脾火动也,芍药主之;石膏泻胃火;牙疼齿龈宣,颧腮颐肿,胃火动也,石膏主之;

5】肾火:遗精梦泄,赤白便浊,骨弱,尿赤淋浊,梦遗。肾火动也,知母主之;知母泻肾火;知母坚肾,黄柏补肾,泽泻泄肾;小便不利,小腹作痛,膀胱火动也。黄柏主之。黄柏泻膀胱火;阳事频举,精溺不止,命门火动也,黄柏主之。凡此皆苦寒之药,但能泻有余之火耳。

5辨火的要点:

1)火有各种热的症状。有干燥的症状,因火性上炎,故火象现于头面部较多。火盛最容易伤津动血燥阴,消耗真气,克伤肺金。火症一经发病,一般多在很短的时间内,酿成燎原之势。

2)辨火应先区别实火与虚火的不同。实火多系先火旺而后水亏,其来势急,即实火有明显的火盛症状但阴伤的症状不明显。一般实火舌苔多黄或黑,干燥或起芒刺,脉多洪数有力。虚火则多系先水亏而后火旺,其来势缓。而虚火则阴伤症状明显,并带有虚热症状。

3)辨火应了解火与温、热的关系,三则异名同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一般以温热之邪属外感,火气属内生。

4)辨火证,应分辨其部位和有无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