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灏扮演者:【华裔诺奖得主简介】李政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8:25:47

李政道(Tsung-Dao Lee ,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后经商,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是位有文化知识的女性,50年代逝于台湾,五男一女六个孩子均大学毕业,李政道排行第三;李政道自幼酷爱读书,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和江西联合中学,因抗战中学未能毕业,1943年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从此走上物理学之路;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毛遂自荐找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经吴大猷教授推荐,1946年公派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6年与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一同发现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原理,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二人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年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57年还获得了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同年成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2年继续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同年成为美国哲学学会院士;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同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60年代后期提出场代数理论,1969 年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继而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1972年回国访问,1977年再度荣获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1979年获伽利略奖章;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1982年成为意大利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94年获和平科学奖,同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获中国国际合作奖,1997年344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李政道星,同年获纽约市科学奖,1999年获教皇保罗奖章,1999年获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2000年获纽约科学院奖,2007年获日本旭日重光奖章等;如今耄耋之年的李政道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主要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物理的挑战》等。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