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反应堆的注意事项: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197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2: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xxxx年)

            1972年(农历壬子年. 鼠年)

本年度重大事件:陈毅元帅逝世;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中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中国民航首航纽约;撤销“三支两军”机构和人员;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

1月1日――我国杰出的外交家、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章汉夫同志遭“四人帮”残酷迫害在上海狱中逝世,享年66岁。

章汉夫,原名谢启泰,1905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早年留学美国。1927年参加美国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美国旧金山中国支部书记。1928年转赴苏联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并任翻译和共产国际东方部研究员。1931年回国后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1932年6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9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33年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出狱后长期在上海进行文化写作。1937年9月任上海文艺界抗日救亡协会秘书。11月到武汉,出任《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编辑。1938年12月到重庆《新华日报》社,任新闻编辑部主任、总编辑。由于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宣传方针和政策,使《新华日报》成为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要喉舌。1945年5月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任中国代表团秘书。1946年5月调往上海,任中共上海工委副书记,并负责在上海、南京筹备出版《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10月转移至香港,先后任中共香港工委书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委员。1948年10月到中央汇报工作后,留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1949年初到天津,任天津市军管会委员、外事研究组组长。4月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外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在外交部工作,任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并兼任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外事小组第一副组长。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58年3月任外交部党组副书记。他在长期的外交工作中,忠实执行党的外交路线和政策,为我国的外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还受中共中央委托,负责《毛泽东选集》第1至4卷英译本的定稿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诬陷和迫害,含冤去世。1979年被平反昭雪。

――同日,铁道部原副部长石志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石志仁,1897年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1928年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曾任机械系主任教授。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获机械科学士。1922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留学,1926年获机械科硕士学位。回国后相继任北洋大学、东北大学教授,曾任津浦铁路 机务处处长兼全国铁路总机厂总工程师,湘桂铁路管理局局长、平津铁路局局长,辽宁省皇姑屯机械厂副厂长。建国后任铁道部副部长、国家科技委机械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月6日晚11时55分――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因患肠癌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71岁。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1901年8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劳动镇。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负 责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1928年随朱德一起率部上井冈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十二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二十二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遗著编为《陈毅诗稿》、《陈毅诗词选集》。

1月7日――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我国彝族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强-5甲飞机,成功地投掷了我国第一枚实用氢弹,使这次核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同日,中国民航首航纽约成功航程15800公里。

1月8日――北京军区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索立波同志逝世,享年66岁。

索立波,原名李波,蒙古族,1906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其养父是大同辛亥革命主要领导人宋世杰。1925年参加西北国民军,任排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唐山、天津等地从事工人运动。1936年参加牺盟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西北工人武装自卫纵队纵队长,绥蒙挺进支队司令员。国共谈判判间,任军调部驻大同13小组中共代表。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副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长后兼华北7纵参谋长,河北军区参谋长。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和清风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参谋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副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遭到不公正待遇,含冤逝世。1979年北京军区为其平反昭雪。

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中国近代建筑科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逝世,享年72岁。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其父为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他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1923年和夫人林徽因一同赴美留学,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获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他去了条件十分艰苦的东北大学,并在那里创办了我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他率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的建筑进行了分析研究,为中国的建筑史研究开拓了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并用英文为外国读者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中国建筑史图录》,让中国建筑在国际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深感国家建筑人才的缺乏,因而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他立即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指导整修了怀仁堂。他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思想、城市规划理论方面都提出了不少超前的新观点,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47年,他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同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因他在中国建筑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他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月10日――陈毅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参加追悼会,周恩来致悼词。

1月19日――著名起义将领高树勋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高树勋,字建侯,1898年8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盐山县高金庄。8岁时,入私塾读书,读了4年,后家道中落,回乡务农。1914年,到天津、北京等地学徒谋生。后又投奔在四川绵阳冯玉祥部当兵的舅舅。1917年,他因作战勇敢被升为手枪连班长。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升任直属队机枪营营长。1925年8月,又升任团长,军衔为陆军上校。1926年9月17日,冯玉样在五原誓师,宣布全军加入国民党,他成为国民党员。此后,随冯玉祥四处征战,官职也一路高升,一直到官居青海省代省长的要职。1931年,参加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被红军击败。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他又到该部当骑兵师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出任河北省保安处副处长。。1940年4月,石友三在冀南战斗中遭到八路军的毁灭性打击,遂转而投靠日军,在开封与日本驻军司令佐佐木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并准备在联合消灭八路军后向日军投降。可是,作为石友三结义兄弟的他不愿做汉奸,遂密谋暗杀石友三。12月1日,他请石的老长官孙良诚以开会为名,邀请石前往濮阳,在会中将其绑架后用麻绳套住石友三的脖子活埋于黄河岸边。1945年9至10月,国民党发动了进攻解放区的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又称邯郸战役)。刘伯承、邓小平在进行平汉战役的同时,开展了秘密争取他率部起义的政治攻势。他对蒋介石在国民党军队内部排斥异己、挑起内战的行动表示不满和反感。1945年9月上旬,他派人秘密面见刘伯承、邓小平,商谈和平事宜。10月30日,他率新8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起义,以通电形式向全国发出了《停止内战团结建国的起义宣言》,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他率部起义后的11月2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他发来了贺电。11月10日起义部队改称民主建国军。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他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他由邓小平、薄一波介绍,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于11月13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起义对于蒋介石及其统帅部引起较大的震动,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有爱国心、厌恶内战的广大官兵的一面旗帜,他们在此后的国民党内战前线大批倒戈起义,加速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新中国建立前夕,他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工作。建国以后,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河北省民革副主委,并长期担任河北省副省长职务。1955年,毛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授予他一级解放勋章。

――同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报告,决定进口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国家计委又提出了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四三方案”,扩大了对外经济交流,开始打破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状态。

1月29日――著名寄生物学和医学昆虫学家冯兰洲先生逝世,享年70岁。

冯兰洲,1903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田峪口村。1920至1922年在齐鲁大学读医前期(大学一、二年级),实行勤工俭学。1922至1924年休学一年半在本校生物系做助教工作。1924年到医正科上学。1925年夏暑假,英国皇家学会黑热病考察团欣德尔(Hindle)等人到济南做该病的研究工作,他被介绍给他们做了两年助理。1927年复学,1929年医科毕业,并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任北平协和医学院助理住院医师;11月起担任寄生虫学助教。1933年8月被派赴英国利物浦热带病与热带卫生学院进修热带病学与热带卫生学,1934年4月结业,成绩优良,并取得了两项证书。后又在伦敦自然博物馆研究蚊虫,先后去到汉堡热带病研究所、巴黎巴斯特研究所、罗马疟疾研究所、印度加苏里中央研究所和加尔各答热带病学院等处参观学习。8月回国。1934年7月至1938年6月任协和副教(讲师);1938年7月至1942年2月为助教授(副教授)。1938年8月,他应邀赴欧洲,分别参加在8月于德国柏林举行的国际昆虫学会、9月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热带病与疟疾学学会的年会。他在前者报告了《中国蚊虫的地理分布》;在后者宣读了3篇论文:《中国丝虫病的分布与传播》、《中国疟疾的流行病学》和《钝缘软蜱对回归热螺旋体的传染方法》,都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会后他曾赴美国考察。1942年5月至1947年6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为祖国培养了不少医学人才。1947年7月协和医学院重开,他又回该院任教。1950年中央军委接收了协和后,他开过几期寄生物学及医学昆虫学专业师资训练班。当时他兰洲撰写的讲义,经赵振声整理后已由科学出版社以《医学昆虫学》为书名于1983年6月出版。抗美援朝时期,他曾为反对美帝的细菌战而竭尽心力。1958年,他赴上海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后来主要在中国医科大学从事教授和科学研究工作,直到逝世。他毕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他确定了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主要蚊虫媒介,并对媒介白蛉传播黑热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防治我国主要的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参加拟定了《寄生物学名词》、《无脊椎动物名词》、《昆虫学名词》、《蜱螨学名词》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他曾主编《寄生虫学报》,并审阅《昆虫学报》、《动物学报》、《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的有关寄生虫学和昆虫学的中文和英文论文。关于中华按蚊在自然情况下传染马来丝虫的研究成果,曾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三等奖。他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论著,如《医学昆虫学》、《我国血丝虫病之分布及其传染法》、《厦门之疟疾及其传染之研究》、《我国浙江省马来微丝蚴的中间宿主》、《我国蚊虫名录》、《通过白蛉将狗的黑热病传给地鼠的实验研究》、《中华按蚊传染马来丝虫的进一步研究》,主编了《中国蚊虫描述汇编》等,颇受国内外推崇。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月31日――我国与马耳他建交。

2月1日――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我国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胡经甫先生逝世,享年76岁。

胡经甫,1896年11月2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三水。他1917年毕业于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兼读研究生,1919年获硕士学位。之后,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讲师,不久通过了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美国的考试。1920年秋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以20个月时间修完博士生课程,撰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好水平的“襀翅目形态解剖及生活史研究”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和自然科学Sigma Xi金钥匙奖。1922年回国任国立东南大学农学院教授,次年回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授。1926~1941年任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其间1933年去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昆虫系任客座教授一年。他在20、30年代曾被选为美国寄生虫学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学会员、中华海产生物学会会长、中国动物学会会长等职。1941年再次出国讲学途中,因珍珠港事件羁留马尼拉,此时45岁的他立志学医,就读于菲律宾大学医学院,1945年回国后在重庆实习,获得了湘雅医学院毕业证书。1951年他应聘到军事医学科学院任研究员,从事医学昆虫学的研究工作。1954年应中国科学院之聘,任中国动物图谱编辑委员会委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在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接受了全面的专业训练,常野营露宿采集各种生物标本,并专修了动物学、植物学、藻类学、昆虫学、生物技术等课程,均取得良好成绩。他在毕业那年发表了“生物学与中国之关系”的评述性论文,表达了他立志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心愿。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东吴大学学术季刊上发表了数篇论文。1922年,他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昆虫形态解剖学的力作。在这篇论文中,以叉襀属的代表种 Nemoural vallicularia 为模式,从外部形态结构、内部解剖,全面地描绘了骨骼、神经、消化、循环、排泄、肌肉、呼吸、分泌、生殖等九大系统,其中对头胸骨片、口器、外生殖器的描述尤为详细。与此同时,他发现该种襀翅虫稚虫期9个月内,有22个龄期,并记述了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等行为特征以及幼虫的栖息、活动、取食、休眠、寿命乃至天敌和体外寄生虫等都做了详尽的记载。这项成果是把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系统研究的一个范例,在当时具有世界最高水平。回国后,他对中国襀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研究,1938年发表了名著《中国襀翅目昆虫志》一书,系统总结了中国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襀翅目昆虫5科、4亚科、32属和3亚属的139种。这不仅是中国襀翅目昆虫研究的里程碑,它与其博士论文一样,同是襀翅目昆虫研究的世界权威之作。他的巨著《中国昆虫名录》是他对中国昆虫学研究史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从1929年开始编写到1933年完成初稿,到1941年历经12个春秋全部陆续出版。其间他用一年时间,踏遍美、英、法、德、意、比与瑞士等国家的博物馆,查对标本与资料。该书首次以现代生物科学分类学的理论,对中国昆虫作了系统、全面整理,记载了见于我国的昆虫25目、392科,4968属,共20069种及其有关文献资料。后来他又参加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为填补我国医学昆虫学的一些空白领域作出了贡献。他在教学工作中也做出了卓著成绩。他先后在东大、东吴、燕大、康乃尔四所大学任教,为我国生物学界、医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讲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吸引力。他编写的讲义,取材新颖,内容充实,很受学生欢迎。如他写的《无脊椎动物学》和《无脊椎动物实验》等,均被视为当时国内优秀的大学教材。

2月15日――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女士逝世,享年63岁。

丁果仙,原名于步云,小名果子,艺名果子红,女,1909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王口镇农村的一个钱姓贫苦农民家中,小名“果子”。3岁丧父,她四岁时因家中生活艰难,被卖与山西太原的丁家。七岁开始了她的学艺生涯。始学青衣,后改须生,九岁清唱卖艺,十三岁正式登台演出。在无情的责打下,她每天披星戴月地练功。并选择了胡子生的行当。她在生活中潜心观察男人的声情举止,有时还把自己装扮成男子汉,留短发,着男装,学骑马,大模大样地出现在太原街上。由于山西梆子中把“胡子生”这个行当称做“红”,所以“果子红”也就成了她的艺名。她一投身艺海,便选择了一条从未有人涉足而又充满风险道路。以往在晋剧舞台还没有女扮男装的先例,她由青衣改学须生,一心想要打破常规,以一个男子汉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过许多艰辛的磨炼,终于在她十七八岁时一唱成名。她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20年代中期,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唱片,因此获得“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誉而名驰海内。她在她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吸收前辈艺人不同风格的唱腔,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她还注意学习其名剧种中典雅俊逸的精华,剔除晋剧中粗俗纷杂的缺点。在道白上,她一改土音而吸收了京韵,对晋剧是一大改革。经过艺术的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她那嗓音高昂宏亮,刚柔相济,朴实深沉,气息运用自如,咬字清晰纯正的演唱风格,达到了刚劲典雅、朴实华美的艺术境地,创造了她独具一格的晋剧须生“丁派”唱腔艺术。她演出的《空城计》、《捉放曹》、《太白醉酒》等戏,塑造了一批儒雅俊逸的人物形象,显露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抗日战争期间,中止舞台生涯,隐居忻县山村。建国后,她的生命和艺术才得以重新发出光辉。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她率领晋剧艺人参加民主改革,组成了以她为首的新型文艺团体-太原新新晋剧团。参加赴朝鲜和福建前线的慰问演出。在艺术上,她精进不懈。她塑造的被侮辱被损害而富于正义感的苍头院公—白髯青衫角色;居官廉正而仕途坎坷的七品县令-官衣纱帽角色,被誉为晋剧“绝技”。1952年她以演出的《打金枝》、《蝴蝶杯》等剧目参加全国第一次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一等奖。1955年,她主演的《打金枝》被拍摄成了电影。1956年,她受到毛主席接见,并给毛主席清唱了晋剧移植剧目《屈原》中的“桔颂”一段。昆剧《十五贯》在北京上演时,周总理指名邀请她到中南海参加会议。聆听了周总理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从此,她积极投身晋剧改革活动,对现代戏的演出作了许多尝试。在《血泪仇》里她扮演的老贫农王仁厚,在《红旗下的花朵》里扮演的老教师,在《小女婿》里她反串的丑旦陈快腿等,都博得观众的好评。1962年,山西省暨太原市文艺界隆重地举办了“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周年纪念活动”,表彰她的艺术功绩。她在解放后曾历任太原市晋剧团团长、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太原市戏曲学校校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

――同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在日内瓦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大学后曾在报社工作。1928年到中国上海,担任上海《密勒民译论》编辑,兼任《芝加哥论坛报》等报驻华记者,在中国各地采访。1933-1938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1936年访问陕北,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接见,后来写了《西行漫记》一书,向美国和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41年返回美国。后又多次访问中国,写了大量介绍中国的报道,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做出了贡献。斯诺是记者,更是战士,哪里是战斗的第一线,斯诺就奔赴哪里,用自己的笔,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真相:“九.一八”事变以后,斯诺立即奔赴东北前线,在沈阳亲自采访了东北军司令张学良,从哈尔滨到齐齐哈尔,他亲临现场采访,报道了侵略者的罪行。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斯诺又冒着生命危险,迎着枪弹和炮火,采访奋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写出了一篇篇出色的战地报道,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一.二九”运动爆发时,担任燕京大学教授的斯诺和爱国学生一起参加了游行,并向纽约《太阳报》发了一条独家新闻,热情称颂“一.二九”运动是又一次“五四”运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新闻封锁并放出种种诬蔑、谣言,而斯诺冲破层层障碍,亲赴陕北苏区,采访红色中国的真相,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革命领袖,到红军的普通战士,斯诺都进行了直接的交谈和生动描绘。而这时他的感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深深感到:“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刻,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斯诺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向全世界第一次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震撼了整个世界。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发起新的反共高潮以后,斯诺立即从香港发出急电,向全世界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为此国民党反动政府取消了斯诺的记者资格,他被迫离开了自己深深热爱的中国。但是,斯诺始终怀恋着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三次访华,热情地报道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他在弥留之际说“我热爱中国”。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斯诺之爱中国,远胜于有些同胞自己”。斯诺逝世后,斯诺夫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元帅的手书:“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来中国访问。21日,尼克松总统及其夫人一行到达北京。当天,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尼克松。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双方联合公报。联合公报说:尼克松总统和周恩来总理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态度。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联合公报又说: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美双方联合公报的发表,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日后不断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前景,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28日,尼克松一行离开上海回国。

3月2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公安部部长,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谢富治逝世,终年63岁。

谢富治,190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区。1930年参加工人纠察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起,在红四方面军任宣传队队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九军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共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参加长征,曾任红九军政治部主任、中共懋功中心县委书记。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政治处主任、政委,三八五旅政委,中共太行第六地委书记,主岳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岳纵队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政委。1947年与陈赓司令员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通称陈谢兵团),强渡黄河,进军豫西。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三兵团政委,参加渡江、西南等战役。1952年起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西南军区副政委、云南军区(后为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后任国家公安部部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62年改为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1965年任国务院副总理。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1966年8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候补委员。1967年任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军区政委,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196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71年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第一政委。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1年1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他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3月26日――云南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亓伟在渡口煤炭指挥部医院逝世,终年60岁。

亓伟,别名纯祖、维祖, 1911年10月出生于山东莱芜县汝南镇东汶南村。1938年1月参加革命,1939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八路军中当过战士、司务长、供给处主任等职务。1943年起历任山东解放区泰安县长、华东工商干校校长等职务。全国解放后,先后在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矿务局、华东煤管局、煤炭部徐州基建局等单位任训练部主任、处长、济南煤矿基建局副局长等职。1958年调云南省,先后担任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云南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等职。

3月31日――爱国侨胞、民国时期的航运业巨头顾宗瑞先生在香港逝世1886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镇海县(今北仑区)大碶头村。13岁辍学到上海当学徒。后工作于海关,担任报关员。办事认真仔细,不久就得提升,升任主管。1920年,他辞职自己创业,创立了泰昌祥报关行。因经营有方,涉足当时新兴的航运业,期间并学会了英文。1928年至1930年,购入永升号、永亨号、新祥泰号等新式蒸汽轮船。不久后规模进一步扩大,旋购入永敏号、永耀号、泰生号等轮船。1946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泰昌祥轮船公司,拥有新式轮船13艘,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经营航运,成为当时国内航运界翘楚。20世纪30年代,他涉足纺织业和食品业。他在上海创立了瑞泰毛纺织厂,并在宁波创办了通记酱园,经营调味品业。国共内战时期,中国经济产业遭到破坏。他遂将泰昌祥公司迁往香港,继续在航运界谋求发展。他来到香港后,抓住了世界航运业迅猛发展的先机,企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在世界各地如日本、美国、新加坡建立了分支机构。在港期间,他仍念念不忘故土,慈善支持家乡建设。他是香港首任特首董建华的外公。

4月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大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

4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战员、中共第一任江西省委书记、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正人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65岁。

陈正人,原名陈林,曾用名胡思义,1907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龙泉县(今遂川县)盆珠乡大屋村。在吉安读书期间因支援“五卅”运动而遭到反动派通缉。192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春转为中共党员。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初中。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江西省吉安市学联和吉安总工会做宣传工作。9月任中共江西万安县特别支部书记,年底改任中共江西地方执委会秘书。1926年12月起任中共江西遂川特别支部书记。1927年9月起任中共万安县委宣传部部长、暴动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和发动万安暴动,10月至11月任万安农民自卫军政治指导员,11月起任赣西工农革命军第五纵队党代表,12月起任中共遂川县委书记。1928年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委员,同年10月起任特委副书记。1930年1月起任中共安福中心县委书记,10月起任吉安地区北路行动委员会书记,江西省行动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委会委员。1931年1月起任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1月起任中共江西省委代书记、省委组织部部长、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常委,同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中央执委会委员。1932年5月至1933年12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7年到延安,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副部长。同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副厅长。1939年9月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1939年11月至1945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1943年1月起任西北局常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1946年7月起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吉林军区政治委员,东北军政大学东满(吉林)分校政治委员、东北铁路管理总局政治委员。1949年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 1949年6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1949年12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3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0年9月至1952年12月任江西省政协主席。1952年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部长、党组书记。1954年12月、1959年4月相继当选为政协第二届、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1月至195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兼部秘书长(1957年8月起)。1955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农林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8月至1965年1月任农业机械部部长、党组书记、党委书记。1965年1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在北京逝世。1980年得到平反。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4月10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潘梓年同志病故,享年79岁。

潘梓年,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不断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党所领导的进步组织上海文委和互济总会工作。1933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政治上是坚定的,表现是好的。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他任社长近十年之久。在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他团结报社同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解放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等职。1954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 9?l) .L L­  潘梓年同志关心和热爱哲学研究事业,早在他坐牢期间,就为写《逻辑与逻辑学》一书而努力。这本书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好评。此外,他还写过许多理论文章,是我党一位很有造诣的哲学工作者。潘梓年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宣传、理论、教育等方面是有贡献的。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4月16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同志心脏病突发经过抢救无效逝世,享年72岁。

曾山,乳名洛生,原名曾如柏,又名修生、宪朴、曾珊、唐古,1899年12月出生于江西吉安县永和镇白沙锦源村。工人出身。1925年随兄曾延生参加农民运动。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当选吉安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参与组织全县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军南征到广东。同年冬入教导团当上士、事务长,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回家乡,任中共支部书记、吉安西区区委书记,组织发动农民参加赣南武装起义。同年冬任中共吉水县委书记。1929年1月任中共赣西特委组织部部长。3月会见毛泽东、朱德,此后随红四军开展地方工作。6月被选为赣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2月被选为中共红四、五、六军共同前委常务委员。3月被选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常务委员,同时被选为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6月兼任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并任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被选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并任中共江西省委常务委员。参与领导赣西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领导江西苏维埃政权建设,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1931年1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苏区中央局委员。同年11月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动员组织赣南革命根据地群众,支援主力红军取得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2年11月受到“左”倾领导者不公正的批判,改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部长。1934年2月再次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担任中央政府内务部部长。1934年9月担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江西军区政治委员。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率江西省党政军机关坚持原地斗争,1935年指挥机关人员和少数部队分散进行游击活动。5月游击队失败后潜往上海,找到党组织,后被派赴苏联。同年8月入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冬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并兼新四军驻江西办事处主任。协助项英组建新四军开展江西地区的抗日民主运动。1939年东南分局改为东南局,任中共中央东南局组织部部长。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组织部部长,参与领导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坚持华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组织部部长兼财经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华东财经办事处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并兼上海市副市长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参与领导华东地区财政经济工作,动员大批人力物资支援前线,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兼纺织工业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商业部部长、中共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内务部部长等职。被选为中共第八、九届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逝世时,毛泽东主席送了花圈,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参加了追悼会,叶剑英副主席致悼词,高度评价了他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4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卫生部长李德全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李德全,女,1896年出生于北京通县(现北京市通州区)。1904年在教会的资助下开始读书,1915年升入北京私立协和女子大学。1919年毕业后,回到贝满女子中学任教。1921年担任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早年就参加反帝反封建民主运动。1924年与冯玉祥将军结婚。一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培养人才、兴办学校;发起组织妇女学术研究会,从事妇女和社会问题研究等。1936年,在南京组织“首都女子学术研究”。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妇女,发起组织“战时儿童保育委员会”,并但任该会副理事长。中苏文协妇委会主任。抗战结束后,她又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任该会理事会主席。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校场口事件”中被国民党特务殴打致伤。1948年1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11月,她出席了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她于195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卫生部部长兼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历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后改为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一至三届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经周恩来审查同意的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社论指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一切犯错误的同志,都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正确方针。并强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

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大会,通过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决议。

5月17日――山东大学校长、《文史哲》杂志社社长华岗同志在济南含冤去世,享年69岁。

华岗,原名华少峰,又名延年、西园,曾用名刘少陵、林少侯,笔名林石父、林石夫、晓风,1905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1923年在衢州浙江省第八师范读书时,为反对学校干涉学生运动被开除。后改名少峰转入宁波浙江省第四中学。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青年团宁波地委宣传部长,参加编辑进步刊物《火曜》。1925年6月,任青年团南京地委书记。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断学业,从事职业革命活动,历任青年团上海沪西区委书记、浙江省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和顺直(河北)省委书记。1928年5月,去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同时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后任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主编、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党中央华北巡视员。1932年9月,任中共满洲特委书记,化名刘少陵,于赴任途中被捕,判刑5年,关押山东第一监狱。1937年10月,经组织营救出狱,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长,筹办武汉《新华日报》,任总编辑,兼《群众》周刊主编。1943年初,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宣传部长,派赴云南做统战工作,化名林少侯,应聘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参加组织西南文化研究会,团结李公朴、闻一多、费孝通、吴晗等著名人士开展爱国民主运动。1945年8月,任国共谈判中央代表团顾问。1946年5月,任中共上海工作委员会书记。1950年4月,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党委书记,《哲学研究》编委,创办《文史哲》杂志并任社长。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8月,受诬陷被捕入狱。1972年含冤去世。1980年3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早年在广大青年中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生入死,积极为党工作。在敌人法庭上和监狱里,立场坚定,坚贞不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从事党的宣传统战工作。建国后,在山东大学卓有建树,被师生誉为“懂政策、有能力、会办学”的好校长。在被错误关押期间,仍坚信党、坚信马列主义,写下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史等论著近百万字。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战争史》、《五四运动史》、《自然科学发展史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纲》、《苏联外交史》、《中国历史翻案》、《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辩证唯物论大纲》《辩证唯物论知识和物理学》、狱中遗著《美学论要》、《规律论》等专著15部,论文166篇,未发表文稿4部。译著有《共产党宣言》。

5月22日――我国原驻苏联大使潘自力同志由于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在山西含冤逝世,享年68岁。

潘自力, 1904年出生于陕西省华县,1923年参加革命,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他参加了陕西渭华暴动。1936年西安事变时,他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负责群众工作,为解决西安事变作出了贡献。他历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陕西省委书记,川陕苏区省委宣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主任,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全国解放后,他历任宁夏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西北局委员,陕西省委书记、省政府副主席,我驻朝鲜、印度、尼泊尔、苏联特命全权大使。他曾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一届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在英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在转战华北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尽艰险,忠心耿耿,为全国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6月17日――抗日名将翁照垣先生逝世,享年80岁。

翁照垣,又名翁嘉添、翁辉脂、腾辉,字以行,1892年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惠来县葵潭圩镇。青年时入伍从军,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到1926年止,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旅长、支队司令和中将指挥官。他任第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旅长时,孤军坚守吴淞炮台,被传为佳话,战后升至中将指挥官。1927年10月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0期骑兵科学习军事,1929年毕业。1930年又入法国摩拉纳航空学校学习。1931年毕业回国后,先后任中央警卫军旅长和第十九路军第78师156旅旅长。“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担任过上海大中学校抗日集训部代主任。1932年初,面对日寇挑衅闸北,不待军命,奋起抗击,打响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第一枪,是这场震撼中外的国际战事第一阶段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淞沪停战后赴南洋宣传抗日并为发展中国空军募款。1933年参加福建事变,任军委委员、第六军军长,同年又北上抗日,先后任东北军第11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副军长。1935年任桂军纵队司令。“七.七”事变后先后任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及第十战区东江游击司令。抗战胜利后返回汕头,投身实业,从事农牧工商业,组建运通筑路行车有限公司,并被推举为汕头救济院董事长。1949年移居香港,直至逝世。

6月19日――中国漫画的先驱者、著名漫画家、民国画家、谜家丁悚先生逝世,享年82岁。

丁悚,字慕琴,1891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今上海枫泾)。典当朝奉出身。自幼喜绘画。曾师从周湘,在周氏创办的图画传习所习画。初攻西画,善于素描,继研习国画,擅长描绘人物、仕女和佛像。他师承周湘,初攻西画,继研国画,历任学校教员,刊物编辑,尤擅讽刺画。其漫画作品从技法上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画法,在内容上多以讽刺、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百性生活片断。1926年冬与黄文农、张光宇、鲁少飞、叶浅予等发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漫画团体漫画会。他还善制画谜。他曾历任上海美专、同济、晏摩氏、神州、进德等校的教授,并为上海《申报》、《新闻报》,《神州日报》等重要报刊作插图,还兼任《上海画报》、《健康家庭》等刊物的编务工作。抗战期间封笔蛰居直至1947年。他是上海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著名画家、上海漫画界和月份牌画界的中心人物和组织者,为中国早期的漫画事业做出过贡献。代表作有《中国最近之悲观》、《豺狼当道》、《民国九年六月里的上海人民》等。

6月27日――东江纵队抗日老战士黄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

黄玲,女,1927年出生于福建省惠州市城区步行街五四路。1944年,她17岁,刚毕业于广州一间初师学校,面对当时国家受到日寇入侵,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她毅然离开小康家庭,上了罗浮山,参加成立仅数月的东江纵队。后参加两广纵队,所在的部队编入三野后,她参加了开封、诸祀、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1949年她转业地方后在南海县工作。全国解放后,她北上北京参加工业建设,先后在一机部、八机部、农机部的秘书和人事部门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干部。

7月3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民族干部,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副省长兼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自治州州长朱德海同志逝世,享年62岁。

朱德海, 原名吴基涉,1911年出生于俄罗斯远东的双城子,原籍吉林省延吉市。1920年3月迁到我国吉林省和龙定居。朝鲜族。贫苦农民家庭出身。1930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1932任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于家屯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密山县锅全村党支部书记。1934年任抗日联军第四军二团后方留守处党支部书记。1936年去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1939年9月回到延安,任八路军三五九旅八团特务连指导员和八团供给处指导员。1941年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海外研究班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1943年参加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的筹建工作,任校党委委员、总务处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随革命军政学校开赴东北。12月,任义勇军第三支队政委,配合兄弟部队担负消灭土匪、发动群众、建立和巩固后方根据地的任务。1948年4月调任东北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处处长。1949年3月,任吉林省延边公署专员和中共延边地委书记。1949年6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成立,当选为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区委书记、自治区主席。1955年12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改为自治州,任州委第一书记、自治州州长、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州政协主席等职,同时任吉林省副省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他长期主持延边地区工作,重视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与大汉族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作斗争,重视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为延边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打击和迫害,1969年被迫下放到湖北农场劳动。于1972年逝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延边自治州州委作出决定,为他平反,恢复名誉。

7月22日――著名历史学家、东方学家、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所研究员朱谦之先生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

朱谦之,字情牵,1899年10月15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幼时父母双亡,由姑母抚养成人。民国初,入省立第一中学学习,熟读经史,曾自编《中国上古史》,并发表《英雄祟拜论》等小册子,因而知名于乡里。17岁中学毕业,以全省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朱谚之到京后,改入北京大学法预科学习,第二年又转入北大哲学系攻读,直至毕业。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参加学生运动,1920年被捕入狱,经营救出狱。1929年.他获中央研究院资助赴日本进修两年,潜心于历史哲学的研究。在日本,他首次接触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难物主义,他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学说加以研究。1931年归国后任暨南大学教授。他在暨大主编《历史哲学》丛书,并为丛书撰写了《黑格尔主义与孔德主义》、《历史哲学大纲》等文。1932年起至广州解放止.他一直在中山大学任教授.历任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主任、历史学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任教授、研究员。他在历史研究特别是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中作出特殊贡献,取得国标性荣誉。郭沫若曾说他和向达教授是我国治中外交通史方面最杰出的学者。早年曾出版《革命哲学》一书,推崇虚无主义,以后又著《周易哲学》等书。1931年后,专攻历史和哲学史研究。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重要的有:《日本的朱子学》、《老子校释》、《中国景教》、《历史哲学大纲》、《文化哲学》、《孔德的历史哲学》、《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扶桑国考证》、《太平天国革命文化史》、《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中国古代乐律对希腊之影响》、《扶桑国考》、《哥伦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考》、《中国景教》等。译有《中国禅学思想史》、《朝鲜禅教史》等。

7月23日――著名报人曹聚仁先生在澳门逝世,享年72岁。

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笔名陈思、阿挺、尾生、丁舟等,1900年6月26日出生于浦江蒋畈村(今属兰溪)。父梦岐,清末秀才,在家兴办育才学园。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时,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毕业后,在上海真如女中任教,常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将听章太炎讲学的笔记整理成《国学概论》,又撰文批判章太炎扼杀白话诗的言论;编著《国故学大纲(上册)》,批判胡适派学术主张。1923年后,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教授,并在复旦、光华、同济、大夏等大学兼教国文、历史、新闻学。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任上海救亡协会理事。1932年8月,创办《涛声》周刊,刊头以乌鸦为记,讽刺当局。不久即以“袒护左翼,诽谤中央”的罪名遭查禁,同时被暨南大学解聘。1934年6月,与陈望道、叶圣陶、夏丏尊等人提倡“大众语”,反对当局提倡的读经复古。继与陈望道、徐懋庸等合办《太白》、《芒种》杂志,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战地记者,为《申报》、《立报》、《社会日报》采访战地新闻。上海沦陷后,任中央通讯社特派员,采访报道淞沪抗战、台儿庄会战,专访叶挺、陈毅诸将领,向海外报纸揭露“皖南事变”真相。其后应蒋经国之邀,一度至江西赣州主持《正气日报》编务。1945年,任《前线周报》主编,宣传新理性主义。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任《前线日报》总编辑、香港《星岛日报》驻沪特约记者。1950年夏去香港,任《星岛日报》编辑,以“从光明中来”为题,如实报道新中国情况;后为《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6年至1959年间,6次回大陆参观访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1959年,与林蔼民合作,创办并任《循环日报》主笔。著作成集有《鲁迅评传》、《万里行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文坛五十年》、《蒋畈六十年》、《国学十二讲》等50余种,并辑有《现代中国剧曲影艺集成》。晚年计划编写《现代中国通鉴》,着手撰写自传式回忆录《我与我的世界》,惜皆未完稿。

7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巴人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

巴人,原名王任叔,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县。1920年宁波第四师范毕业后在宁波等地任小学教师,发表了许多白话诗和小说。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发表的小说《疲惫集》,叙述了一个农民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沦为乞丐的故事,被茅盾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1928年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完成了长篇小说《莽秀才造反记》初稿。1929年赴日本留学,第二年回国到上海,加入“左联”。1935年起,写作重点从小说转向杂文、评论。1938年前后编辑《译报》副刊《爝火》和《大家谈》、《申报》副刊《自由谈》,并与郑振铎、许广平等人共同编辑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发表了许多文艺理论文章、杂文、剧本及译作。1940年出版的《文学读本》,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文艺理论专著。解放后曾两次修改充实更名《文学初步》、《文学论稿》重新出版,较有影响。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避居苏门答腊乡下,1947年辗转到香港,不久进入解放区。1950年出任中国驻印度泥西亚大使。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编委。1957年发表杂文《论人情》,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性问题,为此受到批判。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编译室,埋头编写《印泥史稿》。1970年初,被遣送回原籍,后在原籍逝世。1979年,被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7月26日——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林汉达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林汉达,曾化名林涛,1900年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1908年,入读家乡私塾。1914年,入读上虞崇仁小学。1915年,转学入读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任观城约翰小学助教。1917年,入读崇信中学。毕业后在上虞、宁波任教。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1924年,毕业,任宁波四明中学教师。1928年,任上海世界书局编辑,后出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1937年,赴美国留学,考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民众教育系,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华东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出任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45年底,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常务理事。曾任关东文协理事长,大连市新文字协会主任,光华书店总编辑,辽北省教育厅长,辽北学院副院长等职。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会议筹备工作,后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解放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研究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1958年,被错划“右派”,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1972年逝世。1979年7月23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追悼大会,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著作丰富,涉及面广,颇有影响。教育方面的著作有《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等;文字改革方面有《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等;通俗历史读物有《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等,共达六十余种,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的通俗历史读物,深受几代青少年读者的欢迎。主要著作有,教育类:《向传统教育挑战》、《西洋教育史讲话》;文字改革类:《中国拼音文字的出路》、《中国拼音文字的整理》;通俗历史读物类:《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年》(与曹余章合著)等。

8月1日――国防部为庆祝建国45周年举行盛大招待会。叶剑英发表讲话。陈云、王震、滕代远等一批被迫害的老干部出席了招待会。

8月5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固桐晟先生在长春市家中逝世,享年69岁。

固桐晟,原名固松年,学名有德,曾用名张静泉,镶蓝旗满族,1903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市西单。其先辈是没落的清室镶蓝旗贵族,其侄赵佩茹是著名相声演员。他七岁起读书,1921年来到沈阳,喜听李庆魁说书。1924年父亲逝世。1926年来到锦州,登台讲述《燕山外史》,名声鹊起。在此时间内,他苦学政论、史论、奏折、书序、传记、杂说等样式,丰富学识才情;试论国家大事、历史教训、山川风貌、社会习俗,使说书纵横捭阖且波澜起伏,转接之间意外难测。二十八岁时开始说自编的《清宫外史(九龙祚)》。全书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活灵活现,尤其是对清宫的典章制度、风俗礼节均有批解。1932年,在沈阳小西门里西龙海饭庄正式拜李庆魁为师。此后在东北及天津等地说书。1934年认陈士和为义父,学说《聊斋》。后辗转于铁岭、辽源、沈阳、营口、天津一带,得到“高台教化”、“艺术超群”、“苦口婆心”、“谈古论今”等赞语。1948年在天津电台播讲《东周列国志》、《东汉》等专章。1952年到长春,参加吉林省曲艺团;1958年加入长春市曲艺团。老舍、郭沫若、陶钝都很关心《清宫秘史》,1961年曾有专人记录整理达四十余万字,但不幸在“文革”中散失。他先后被选为长春市曲艺团团长,市人民代表,吉林省人民代表,省、市先进文艺工作者,省曲协副主席,并出席了全国第三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他以净、洁、脆、快、领、卖、乍、惊的风格演说宫廷朝政,边疆烽火,社会家庭,人情世故以及刻画各类人物;其评书是以杂学、民俗学著称于书坛,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以书外书名扬于世。他说书注重一个“评”字,“说评书要替群众评论评书中的是非,言不在多,要画龙点睛,三分说七分评,说的是书,评的是理,说书的要讲理,正理歪理都能讲”。此外,他的贯口、判词和奏折也是一绝。一生说过《列国》、《西汉》、《东汉》、《三国》、《水浒》、《千古疑案》、《明史》、《海瑞》、《聊斋》、《儒林外史》等二十多部古今评书。现仅存《清宫秘史.泥打西太后》和《聊斋.二班》的录音以及《缇萦救父》、《西门豹治邺》和《范进中举》的评书文字稿。出版评书作品:《西门豹治邺》(吉林人民版)等。

8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附《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草案中规定,在已建立党委的地方和单位,撤销三支两军的机构和人员。  

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声明对美国飞机于8月22日炸毁停泊在越南义安省宇岛附近海面的中国商船“红旗151号”所属的一艘救生艇,炸死5名中国船员的严重挑衅行动,提出强烈抗议。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新闻司发言人奉命发表谈话,对美国企图抵赖炸毁中国救生艇的罪责进行驳斥。

9月1日――中国著名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艺术家、画家和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何香凝女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何香凝,原名瑞谏,又名谏,笔名双清楼主,女,1878年6月2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原籍广东南海(今广州市芳村区)。她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2年赴日本,入东京目白女子大学攻读博物科,后改学绘画。1911年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最早的女会员。1916年随孙中山、廖仲恺回国,在粤沪奔走革命。1924年参加改组国民党的“一大”,会后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翌年,孙中山逝世时是遗嘱见 证人。此后作为左派领袖,积极主张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7年,国民党当局反共后愤然与之决裂,长期居住南洋和德国。“九一八”事变后赶回国内鼓动团结抗日。1937年上海失陷后移居香港,1942年初由港脱险后,居住于广西农村,拒不去重庆任职。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于1948年初在香港参加组建“民革”。1949年赴北京参加新政协,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她以其特殊身份与积极实践,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与参与者。

9月11日――现代中医学家程门雪先生逝世,享年70岁。

程门雪,又名振辉,号壶公、九如,自称“皖南程氏”, 1902出生于下溪头人。少年在沪,从学于名医汪莲石、丁甘仁,在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丁去世后,留校任教。后该校改名为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受聘任教务长,并兼上海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离校后,曾自设诊所行医。1955年,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次年起,转任新成立的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僵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56年,补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又当选为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为丁氏医学的继传人之一,擅长中医内科,对《伤寒论》和温热病学说颇有研究。毕生自学不厌,诲人不倦,桃李满园,为中医教学事业作出了贡献。且喜著述、金石、书画、诗词,精于书法和古体诗。

9月13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学校党委副书记兼校长武克明同志逝世,享年58岁。

武克明,原名联鹏,字腾九,1914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县六区武庄。幼年在本村读书,十六岁考入德县英烈街职业学校。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急公好义,颇具侠风。1931年,职业学校解散,他考入德县师范讲习所,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32年毕业后,在德县六区王蛮街小学任教。1937年“芦沟桥事变”, 他投笔从戎,跟着李玉双、宋达民在德县、吴桥一带农村进行抗日活动。1938年春,在吴桥县认识了王哲,一同参加了张国基的学生队。不久,德县、吴桥、德平三县地方武装,组成了“冀鲁边区抗日同盟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他在德县九区三保店成立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二游击队”。 他为大队长。11月他经王哲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在德县九区翟家,以挺纵第二游击大队为基础,成立了德县抗日民主政府,游击大队改编为县大队,王哲为县长兼县大队长,他为县大队副大队长。后县大队升级,他改任动委会主任。1941年春,他调冀鲁边区第二专员公署任秘书。1942年,德县环境恶化,他调回德县任副县长。1944年春,他被调胶东党校学习。1946年春,调至渤海行署任秘书。1947年,调至山东黄河河务局任工程处长。1953年,调至水利委员会水利学校(校址在河南郑州),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他在“十年动乱”期间被打成“走资派”,多次批斗,备受摧残,忧郁成疾,医治无效逝世,半生风雨,含冤九泉,直到1974年2月28日始获昭雪,移葬于烈士陵园。

9月17日――钱币收藏大家李伟先先生因肺气肿导致心力衰竭逝世,享年80岁。

李伟先,别号宕涛,1892年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石岐镇。他长期担任上海永安纺织印染厂总会计师,将祖上遗产和自己一生的积蓄全部用于钱币收藏。20世纪40年代,是我国钱币收藏、研究的昌盛时期。上海是我国泉界精英聚集之地,经营和兼营钱币买卖的商铺有l0家左右。他从一枚三鸟币开始,踏上了收藏钱币的漫漫之路,成了收藏钱币的大家。他利用闲暇到处探宝寻友,但所遇者不是过于重利,就是钱识浅薄,一时未有深交者。他是一位酷爱钱币、刻苦钻研、知识渊博、鉴伪功底扎实的人,为人忠厚、以诚信为本是他的经营作风。

9月18日――我国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家孔另境先生含冤逝世,享年68岁。

孔另境,原名令俊,字若君,笔名东方曦,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他是茅盾先生的夫人孔德沚之弟。192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广州参加国民革命,随北伐军北上,任武昌前敌指挥部宣传科长。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任中共杭县县委宣传部秘书。其后武装暴动失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次年去上海,从事写作。1929年春,至天津南开中学任教,旋转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出版部主任兼《好报》编辑。后因为中共党组织传递来自苏联之革命书刊而被捕。后经鲁迅托人营救,由李霁野、台静农保释出狱返沪。30年代初,出版散文、小说集《斧声集》、《秋窗集》。1935年编成《中国小说史料》后,着手编辑《现代作家书简》,协助茅盾编辑《中国的一日》。是年冬,任上海华华中学教导主任。1938年,创办华光戏剧专科学校。谢晋、上官云珠等曾就读于该校。又与郑振铎、王任叔(巴人)主编《大时代文艺丛书》1套10册,内有所著杂文、随笔《横眉集》。1942年,至苏北抗日根据地,筹办垦区中学,不久因日军扫荡,奉命遣散。翌年回沪,在世界书局主编《剧本丛刊》5辑凡50册。著有《李太白》、《蛊惑》、《春秋怨》、《凤还巢》、《沉箱记》5种。后又改编出版《红楼二尤》。1945年初,任新中国艺术学院教务长。5月,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惨遭迫害。日本投降前夕获释,出任《改造日报》编辑。1946年,出版《庸园集》、《青年写作讲话》,并为大地出版社主编《新文学丛刊》,为春明书店主编《今文学丛刊》。1948年,任教于江湾中学,参加反内战斗争。解放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校长、山东齐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春明书店总编辑。在春明书店时主编《新名词辞典》,深受读者欢迎。后调任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61年起任上海出版文献资料编辑所编审。其著作有:《现代作家书简》、《中国小说史料》、《五卅运动史料》、《中学国文教材丛书》、《忠王李秀成》等。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非法拘禁,身心备受摧残,含冤逝世。1979年6月被平反昭雪。

9月25日至9月30日――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和田中角荣以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为中心,就两国间的各项问题,以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先后举行多次会谈。27日,毛泽东会见了田中角荣。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联合声明宣布: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政府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日两国政府同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10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题为《夺取新的胜利》的社论。其中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继续落实毛主席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经济政策等各项无产阶级政策”;“要提倡又红又专,在无产阶级政治统帅下,为革命学业务、文化和技术”。这篇社论表达了周恩来恢复党的八大的正确路线和方针的意图。      

10月6日――《光明日报》发表北京大学负责人、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根据周恩来的意见写的文章,强调要重视和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张春桥、姚文元却指使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文汇报》攻击这篇文章,并要追查周培源的后台。 

10月14日――《人民日报》根据周恩来于8、9月间两次批判极“左”思潮的讲话精神组织发表了《无政府主义是假马克思主义骗子的反革命工具》等3篇批判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的文章,指出林彪是煽动极“左”思潮的罪魁祸首。这是1967年2月前后许多中央领导同志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这一正确主张的继续和发展。但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攻击《人民日报》的3篇文章是毒草,并在《人民日报》社内大批所谓“修正主义”“右倾回潮”。12月17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林彪“是极右修正主义,分裂,阴谋诡计,叛党叛国”。此后,就只准批林彪的极右,不准再批“左”。

10月17日――不屈的爱国民主主义者和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世桢先生逝世,享年77岁。

何世桢,字思毅,号干臣,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城关吉水镇。1921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同年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东吴大学教授、上海大学教务员、私立持志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安徽省教育厅长、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院长兼上诉法院院长。1924年,他被孙中山圈定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他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1925年 “五卅运动”中,宋庆龄召集各界代表成立后援会,指定他为法律组副主任。 同年八年,廖仲恺被刺,胡汉民被罢黜,他列名于反蒋通电中,次年,他被选为中国律师代表,赴马尼拉参加国际律师协会,并被选为该会司库。1928年夏,他出任上海公共租界临时法院院长,对内坚持司法独立,对外维护国际法权。并承担风险,以“依法无罪”为由,断然释放包括任弼时在内的27名政治嫌疑犯。1929年至1930年,他又积极支持宋庆龄营救被国民党扣押的李济深、胡汉民和被捕的邓演达等人,因此被列入军统特务的黑名单中,险遭毒手。1939年,汪精卫从越南河内潜来上海,要求他与其合作,出任汪伪政权要职,当即遭到他的坚决拒绝。上海解放前夕,军统特务头子王宠惠力劝何世桢去台湾,他断然拒绝并坚持留在大陆。解放后,由于“极左”思潮与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牵连,他屡遭迫害与不公正的待遇,并于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拘留审杳,1972年因病被假释回家,不久含冤逝世。1979年,上海市公安局予以平反昭雪,恢复政治名誉。

11月12日――广东海军抗曰名将、民国海军少将李庆文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 岁。

李庆文,字善余,1889年出生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镇盛镇联唐村人。1905年考入广东官立高州中学第一届读书,1911年高州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黄埔海军学校第十五期读书,1916年毕业后分配在广东海军任职。1927年起任广东海防副司令、第一舰队副司令,是民国海军少将。1932年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海军处副处长,兼第一集团军舰队副司令,1932年间曾任短期司令。1935年任广东江防司令部副司令。1935年6月18日兼任黄埔海军学校校长至1939年该校停办,其间曾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中高级军官暑期训练团学习。1935年6月18曰由广东海军副司令兼黄埔海军学校校长。抗战期间,1937年曰寇飞机轰炸广州、黄埔。10月,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学生由他率领,迁校于连滩。1938年,黄埔海军学校在长洲岛的校舍为曰机炸毁。10月,由连滩迁校至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学校奉蒋介石之令停办。23、24期学生88人并入四川万县青岛海校第5期和中央军校。1937年起率部参加抗曰战争。抗曰期间兼任西南航运局专门委员。他在带领学生迁校同时协助冯焯勋指挥“虎门海战”,协助黄文田指挥了“马口海战”,并取得辉煌战果,打击曰寇气焰,保证抗曰物资通道畅通,功勋彪炳史册。1941年广东江防司令部改称粤桂江防司令部,他任西南航运局专员兼任副司令。抗战胜利后,他任政府少将参议(负责船舶调配),不久被选为广州市航海技师公会荣誉会长。1948年,黄埔海军学校再次复办,他任校长。1949年,迁居香港。1972年逝世。

11月17日――著名画家汪慎生逝世,享年76岁。

汪慎生,名溶,字慎生,号满川村人,1896年出生于安徽歙县里东乡满川村。幼喜丹青,17岁至上海学画肖像,19岁任浙江小学美术教师,20岁至北京,以卖画为生。1934年起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北京辅仁大学美术系、北平师范学院任美术系教授。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7年任北京中国画院画师、院务委员等职,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水则宗法黄公望,沈周诸家,雅致古朴。工诗词,擅题咏。作品多次选国内大型美术作品展览。他擅花鸟、山水,尤以花鸟著名,能工笔亦能写意,而以小写意最富影响。其画法,师陈白阳、华新罗、任伯年等,笔致生动,有平朴含蓄之致。汪氏在解放初所画《番茄丰收》表现出高超的写实能力,被认为是以传统画法表现新意新情的范例。学生有张其翼、孙其峰等。

11月26日――著名教育家邓萃英先生在台北病逝。

邓萃英,字芝园,1885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区台江乡竹屿村。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后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与林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一起参加同盟会,曾担任东京同盟会福建支部长。毕业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深造。辛亥革命后回闽执教,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孙中山到福州视事,萃英晋谒,起誓:“此生愿遵守同盟会誓约精神,专心从事教育”。1920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30年任福建厦门大学校长,之后担任河南大学校长。他还当过福建省督学、教育厅科长、教育部首席参事、次长、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等行政职务。1949年到台湾后仍从事教育工作,同时兼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被推崇为“当代儒宗”和“新闻学”的代表人物。

12月1日――咏春拳宗师叶问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叶问,1892年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桑园,祖籍为佛山罗村联星潭头村,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在他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陈华顺,为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与他年龄相差40岁之多,故他也以华公相称,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他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他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华公逝世后,他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他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外文,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后随梁壁(梁赞之子)学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内传授咏春拳术,从而一举成名。成为真正的功夫良才、伟大的武术家。

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刘涌同志逝世,享年58岁。

刘涌,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五里亭乡。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宣传队分队长,师直属队通信连长、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团、第4师11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2团政治委员兼营长,第2支队支队长,滨海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纵队第2旅5团团长。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警备第4旅旅长,第6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师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第32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兵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八、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2月1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同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农业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闽西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邓子恢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邓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1913年入龙岩中学学习。五四运动中受到革命洗礼,创办进步刊物《岩声》,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闽西暴动副总指挥、第七军第十九师第五十七团党代表,领导了闽西农民起义和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闽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31年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5年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领导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历任华中军区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等职,参加领导华东、中原、中南地区的解放战争及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计委副主席等职,领导了中南地区的土改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出了发展农村社会主义经济的正确方针,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正确意见,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出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受到不公正对待。“文革”期间惨遭迫害,因病逝世。1981年3月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 第八、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2月14日――我国选派16名留学生赴英国学习英语,连同是年派赴法国的留学生20人,共派出留学生36人。这是自1966年停止派出留学生以来,首批派出的留学生。

――同日,国学大师栾调甫先生逝世,享年83岁。

栾调甫,名延梅,以字行,号山东侉子,书斋曰“三经堂”,1889年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历任齐鲁大学教授,主持齐鲁大学文学院和国学研究所;建国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先生以研究墨学闻名于世,号称当代四大墨师之一,同时又精于经学、文字学、金石学、版本目录学、农学。在上世纪中前期与王献唐、路大荒等共同高举朴素求真的“齐鲁学派”大旗,就学术成就与私人交往而言,可并称为“山左三杰”。他逝世后安葬在济南英雄山。

――同日,毛泽东根据被拘押干部的家属反映的情况,批评监狱实行“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18日,周恩来指示公安部会同北京卫戍区彻底清查北京监狱待遇问题,并要他们当着在押“犯人”的面,公开宣布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和虐待、殴打行为,“如有犯者,当依法惩治”,并容许“犯人”控诉。

本年度代表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本集 (完)

                                                                               日志作者:吴锦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