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稳定的无线路由:天台懺法之研究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5:01:22

釋大睿著

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目  次

通序…………………釋聖嚴

李序…………………李志夫

自序…………………釋大睿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近代研究成果述要

 

第二章 中國佛教早期的懺罪思想

第一節 中國佛教懺悔思想興起之時代背景

一、儒家的悔過思想

二、道教的悔過思想

三、時代及王室背景

第二節 中國佛教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一、懺罪思想之理論根據

二、東漢至六朝時期懺儀的運作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智者大師的思想背景與懺罪思想

第一節 智者大師思想之形成背景

一、生涯及時代背景

二、師承背景

第二節 智者大師的罪業觀與戒律觀

一、罪業形成之原因與種類

二、對戒學之定位與種類

第三節 智者大師之懺悔原理與方法

一、罪性本空與三種懺悔法

二、懺罪與除罪相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智者大師所制四部懺法

第一節 法華三昧懺儀

一、《法華三昧懺儀》之形成背景

二、成立時期

三、《法華三昧懺儀》之結構與內容分析

四、《法華三昧懺儀》與《法華經》、《普賢觀經》之關係

五、《法華三昧懺儀》之特色

六、《法華三昧懺儀》之影響

七、小結

第二節 方等三昧懺法

一、《方等三昧懺法》之形成背景

二、《方等三昧懺》之版本及作者問題

三、成立時期

四、儀軌組織與內容分析

五、〈方等三昧〉、〈方等懺法〉與《方等三昧行法》三

        部著作之比較

六、《方等三昧懺法》之特質

七、小結

第三節 請觀音懺法

一、〈請觀音懺法〉之形成背景

二、〈請觀音懺法〉之成立時期

三、儀軌組織與修習大要

四、〈請觀音懺法〉與《請觀音經》之關係

五、〈請觀音懺法〉之特質

六、小結

第四節 金光明懺法

一、〈金光明懺法〉之形成背景

二、〈金光明懺法〉之成立時期

三、儀軌組織與修習大要

四、經典與儀軌之關係

五、〈金光明懺法〉之特質

六、小結

第五節 智者大師之懺法特質

一、智者大師所制四部懺法之比較

二、智者大師所制懺法之特質

 

第五章 唐代天台懺法

第一節 唐代天台宗之興衰與弘傳人物

第二節 湛然法師之思想及其影響

第三節 唐代天台懺法之運作及其特質

第四節 天台懺法對唐代諸宗懺儀之影響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宋代天台懺法

第一節 宋代佛教學風及特色

第二節 宋代天台學人及其特質

第三節 宋代天台學人之修懺與制懺

一、《大悲懺法》

二、《金光明最勝懺儀》

三、〈禮法華經儀式〉

四、〈金光明懺法補助儀〉

五、《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六、《往生淨土懺願儀》

七、〈小淨土懺〉

八、《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三昧儀》

九、〈智者大師齋忌禮讚文〉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宋代以後之天台懺法

第一節 元明清佛教概況與天台思想之傳承遞變

一、元代

二、明代

三、清代

第二節 元明清時代天台懺法之創制與實踐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一、天台懺法之意義與價值

二、天台懺法之種類與特質

三、天台懺法之影響

四、對中國佛教懺法盛行之反省

 

參考文獻

 

 

通  序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的佛學研究所,自一九六八年起,發行《華岡佛學學報》,至一九七三年,先後出版了三期學報。一九七八年十月,本人應聘為該所所長;一九八年十月,發行第四期《華岡佛學學報》。至一九八五年十月,發行到第八期之後,即因學院已昇格為中國文化大學,政策改變,著令該所停止招生。於是,我假台北市郊新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自創中華佛學研究所;一九八七年三月,以年刊方式,發行《中華佛學學報》,迄一九九四年秋,已出版至第七期。這兩種學報,在現代中國的佛學研究史上,對於學術的貢獻和它所代表的地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應該是最有份量的期刊了。

  本所自一九八一年秋季開始,招收研究生,同時聘請專職的研究人員。一九八六年三月,便委託東初出版社(現名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研究論集──惠敏法師的《中觀與瑜珈》;一九八七年三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畢業論文──果祥法師的《紫柏大師研究》;一九八九年五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佳作選《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接著於一九九年,出版了研究員的研究論著──曹仕邦博士的《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及冉雲華教授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到目前為止,本所已出版的佛教學術論著,除了東初老人及我寫的不算之外,已達二十多種。

  本所是教育機構,更是學術的研究機構;本所的教師群也都是研究人員,他們除了擔任授課工作,每年均有研究的撰著成果。本所的研究生中,每年也有幾篇具有相當水準的畢業論文,自從一九八九年以來,本所獎助國內各大學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佛學論文,每年總有數篇很有內容的作品。同時,本所也接受了若干部大陸學者們的著作,給與補助。這四種的佛學著作,在內容的性質上,包括了佛教史、佛教文獻、佛教藝術、佛教語文、佛學思想等各方面的論著。

  由於教育、研究以及獎助的結果,便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著作成品,那就必須提供出版的服務。經過多方多次的討論,決定將這些論著,陸續精選出版,總名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Series of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SCIBS)。凡本所研究人員的專題研究、研究生的碩士畢業論文、本所舉辦的博碩士徵文、大陸學者的徵文、特約邀稿,以及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等,透過中華佛學研究所編審委員會嚴格的審查通過,交由法鼓文化以此論叢名義出版、發行。本所希望經由嚴格的審核程序,從各種來源中得到好書、出版好書,俾為佛教學術界提供好書。

  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的目的,除了出版好的學術作品,更是鼓勵佛教研究風氣,希望由作者、讀者中能培養更多有志於佛教學術研究的人才。此外,更期望藉由本所與法鼓文化合作出版的學術論著,與國際各佛學研究機構的出版品相互交流,進而提高國內佛教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一九九四年七月三十日 序於台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

 

 

 

李  序

 

  孔子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又說:「獲罪於天,無可禱也」!儒家消除罪過的方法是自反、自省。如孔子之:「吾日三『省』吾身」;如孟子之「『自反』而不縮,吾往也」。

  猶太一系之宗教以為人有原罪,消除原罪的方法是依靠上帝的「救贖」。要絕對信仰上帝。

  印度一系之宗教,包括佛教在內,認為眾生都是依自己之業力而流轉生死;但解脫此一業力之歸趣、方式或有所不同;但必須依靠自己之懺悔則又是一致的。

  早期佛教僧團之布薩,乃至沙門之結夏安居,都是印度宗教傳統以來懺悔儀式之一;大乘佛教更進一步,增加了禮拜、讚佛、頌戒等儀式。這樣便與「戒、定、慧三無漏學」次第相應了。

  懺罪之文獻經東漢、六朝之傳譯,已形成了中土佛教之重要儀規;再經智者大師集其大成,而形成「四部懺法」。唐、宋以降,乃至今日中國佛教仍受其影響。

  宋明以後中國之懺法融於禪、淨雙修,由之而涉有依他力之「救贖」思想。歷代之懺法多少有些變動;但都與其當代之政治、社會變化均有關聯。

  正因為如此,本書作者雖以「天台懺法」作為研究主題;同時也勾勒出佛教思想與政治、社會變遷史之輪廓;更擴大了懺法研究之視野。

  本書以懺法史為經;以比較研究為緯,作有整體之觀照。其精義可參閱其〈緒論〉第一節作者自擬之「五問」;其答案則已躍然全書。此為作者所欲先吐而後快者;諒亦將為讀者所亟期待的答案。

  懺悔可使我們常人探取良知;亦有助智者超凡入聖,為人天師表。本書作者大睿法師道心玲瓏、悲心四溢,以願力撰就本書,良有以也。

  尤以其筆觸細密、思想深邃,繁要處列表對照,使讀者一目了然。其所蒐集參考資料,極為充實,有助於有意研究懺儀之讀者續其餘貂。總之,本書是目前研究天台懺法比較完備之著作。

  本書原為大睿法師在中華佛學研究所之畢業論文;後經修正、補充為文大哲研所之碩士論文,在陳英善博士指導下完成的。即將付梓之際,特為其師生祝賀。本人有幸,曾兩度附冀口試;既索序於我,特樂予為序。

 

李志夫 序於中華佛學研究所

200077

 

 

自  序

 

  本書是筆者在中華佛學研究所修學期間所完成的畢業論文。後來考入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就讀,又將原文加以修正,增加若干內容與比較分析。因此,也真實呈顯筆者在此間的學習軌跡。尤其初炙天台教觀體系的好樂欣喜與竭力思索,進而反省中國佛教儀式化趨勢對佛教本質精神之增益、斲喪等等,在筆者的學思過程中,誠是意義非凡。而因緣際會,在選修冉雲華教授「中國佛教齋懺文獻研究」課程中,發現天台觀行之三昧修持,與中國佛教行之久遠的懺法禮拜竟是息息相關,甚至中國懺法的精神意涵與實踐要領皆源於天台的教觀思想。天台一貫懺罪悔過、持戒清淨、得定發慧的三昧修持是筆者衷心關注與戮力實踐的目標。因此,抱持著解明天台圓教思想與觀行要領的虔敬動機,勉力完成此篇論文。 

  儘管三年來,囿於個人資糧貧乏,面對浩瀚法海,只能汲取一瓢,但佛研所期間之學習與論文撰寫,確實令自己開闊修行與佛學研究的視野。更相信可以此篇為基礎,砥礪未來,自利化他,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當然,這必須感恩此段學習過程中的一切人、事、物。從創辦人聖嚴法師、常住法師、所有師長、行政人員、護法居士,乃至同學間的相互砌磋,無一不是成就此修學的勝緣。此外,最當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陳英善老師的悉心教益,若非其長期關懷與諸多啟迪,論文恐難順利完成。其次,幸蒙大航法師及所長李志夫教授,於百忙中不吝為論文審核、口試,及提供參考意見,特此致上最高謝忱。還有含辛養育、成就出家的父母﹔出家以來,培育法身慧命的僧團﹔以及提供寫作、修行道場的杜麗枝居士全家等等,皆當一併感謝。

  如今,此書承蒙佛研所師長評審、法鼓文化出版公司不棄鄙陋,慨允付梓出版,勉勵後學,特致感恩之意。然因個人學力、智慧、時間之限,文中難免諸多缺漏,亦祈願各方大德學者慈悲指教。

  世間森羅萬象,猶如夢幻空華,中華佛研所三年,乃至區區文章,亦如風跡月影,過而不留。於此,唯期許自己的是菩薩道上的勇於承當與終不退轉!

釋大睿 謹誌於北投維越精舍20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