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按钮:道德状况:怎么看?怎么办??(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0:30:47
道德状况:怎么看?怎么办? (4)2012年01月13日18:32   来源:《红旗文稿》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对道德领域出现的问题要有深刻认识

  ◎ 葛晨虹

  对目前道德状况总体判断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滑坡、道德爬坡来判断。社会中有“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路人,但也有“最美妈妈”们。有极端事件存在,但慈善组织、志愿者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我们的城市文明、民主法制意识、环保意识、道德理论等方面都在不断提升。

  但道德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应充分看到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一是道德底线频频失守,“毒奶粉”、“地沟油”、“假证”、“假药”、“假鸡蛋”、“道德冷漠”、“体坛黑幕”、“权力腐败”、“潜规则”、“桥垮垮”、“楼脆脆”等各种热词和现象的出现,在显示无德行为和缺德事件在社会许多领域普遍存在的同时,也刺痛了人们的良知神经。二是民众的心态,从网络中可以看出,很多人认为个体的缺德现象越来越开始蔓延为普遍现象,甚至有人说“全民逐利”,把唯利是图当成一个价值取向。社会上尤其是网络间存在一种不安、失望、甚至怨恨的心态。三是社会信任度低的问题。假话不信,真话也受到质疑,质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西方市场经济已发展几百年,仍然不断出现各种问题,中国市场经济才发展几十年,各方面尚不完善,也会导致各种各样问题的产生。二是制度、机制、法制管理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各种制度规则秩序都处在建立过程中,许多环节的法律规范、制度机制都有漏洞或缺失,需要进一步完善建构。一个社会如果在制度安排方面不能有效地去引导道德取向,不道德的现象就一定会出现。三是理论文化建设上的问题。多元价值观、中西新旧各种理论交错,导致社会现实中是非模糊,善恶不明,荣辱错位。主旋律声音很清晰,但现实语境中又有许多其他声音,社会文化及扬善抑恶舆论软约束机制还需作更多建设工作。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应该对我国的道德建设进行回顾和梳理

  ◎ 陈立思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一年,因为这一年不仅召开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而且正好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出台10周年。所以,此时我们应该对我国的道德建设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我国道德建设的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有信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没有过时,但在一些具体的提法上,要充分考虑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一些补充或者修订。例如,《纲要》中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条原则的阐释,就应该做一定的理论上的补充,增加“应该注意解决好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问题”的内容。如果光讲适应性,而不讲超越性,那么,道德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容易被解读为迎合市场经济。比如,当前我们要不要、能不能倡导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共产主义理想和道德对于现阶段来讲肯定具有超越性,但不讲这些恐怕不行。又如,有的人提出,物质利益是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只有关心大学生的物质利益,他才会听得进道德教育。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多大学生做志愿者,并非完全都是出于利益需要,这说明他们是可以超越个人利益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事业是光荣的,是有价值的。新中国成立前,那么多出身豪门的人抛弃舒适的生活,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有理想。雷锋精神今天以自愿服务精神的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得到继承、弘扬,就是因为人不仅是脚踩大地,也是仰望星空的。

  当前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忧虑。提高道德水平需要各种社会条件。许多道德问题是在诸多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以年轻人“啃老”的问题为例。现在的年轻人承受着各种社会压力,如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而他们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不完整的,缺少朋友和单位的支持,主要就是靠父母的支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谴责“啃老”不道德。道德建设应该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力量整体参与的过程,不能单单依靠教育和宣传部门。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