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监控服务器 ssh:“四问”:六中全会解读| 主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42:42

“四问”:六中全会解读

0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对于资本主义只是空想,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2012年01月11日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各地各部门都兴起了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热潮。为推进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本刊“大讲堂”栏目将陆续推出系列解读文章,敬请关注本期《“四问”:六中全会解读》。

  一问:为什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自己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我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及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必须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丰富经验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改革发展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第二,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总要求,并对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部署。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符合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不容置疑,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束缚文化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能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扭转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问: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是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启动的。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就开始完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也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坚定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仅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走上历史舞台,而且一直以代表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

  正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现,近代中国之所以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之腐朽没落,在于小农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在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掠夺。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世界文化发展前沿,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高扬主旋律,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使中华文化在现代以来奏响了堪称华夏五千年文明历程的辉煌乐章。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走在发展先进文化的前列,在实践中把党对发展先进文化的意志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领导能力、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我们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三问:怎么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根本问题。它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强调自己是一个以先进文化武装的现代政党。在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者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时候,就已经指出共产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他们所进行的理论工作,都是为工人阶级政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列宁更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而且必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明确自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工人阶级政党。他把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为“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她必然要不懈地追求和选择顺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具备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角色特征和本质属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展示自己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先进性,努力建设和弘扬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方向,反映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要求的先进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问:如何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下一步的发展,关键是要攻克长期形成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是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实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肯定和认同,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总体上看,中华文化走出去还存在很多障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我国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更是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不相称。通过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借鉴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给我们提出的紧迫课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权益保障意识日益增强,期待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要求日益突出,期待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们期待中华文化具有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我国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要求,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只有同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才能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期待,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创造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民族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中华民族以巍然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良好局面。

  (据新华社资料整理)

  【大家谈】
  “软实力”日益凸显
  袁浩(组织系统干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硬实力”逐渐增强的同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支持才能走得更稳、更久,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从自身的历史传统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增长点,形成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思想、风尚与范式,这样才能使经济和文化这两条腿协调并进。因此我们在做好经济转型的同时,对文化的转型须臾不能停歇。

  对于文化转型,有人提出要打一场“文化攻坚战”。这是极为错误的。文化不是做工程,也不是打仗,是移风易俗,慢慢地“文”、渐渐地“化”,是与人的精神风尚相关的社会演化过程。文化发展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才会有长期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据专家测算,我国目前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我们的供给能力尚不足1万亿元。我们必须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从扩大总需求、保障总供给两个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也是发展力
  白峰(新闻评论员)

  文化与经济、科技一起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文化的力量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尽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繁荣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要力量。而且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而文化的活力就是吸引力,更是向心力,也是发展力,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勇前行。

  吸引力是文化的主要特征,可以团结人民大众,更是吸引人民大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走的更加充实,生活更加美好,生活更幸福,从而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种永不停息,持续前进的动力。决定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当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就是一种发展观:促进文化建设繁荣,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支部生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