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中间体:再强大的赵括也改变不了长平战败的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00:56

再强大的赵括也改变不了长平战败的结果

标签: 长平之战  长平  赵括  白起  2012-02-13 12:24

  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规模战役。期间,秦赵两军对峙整整三年,双方都拥有六七十万军队在上党,如此对峙三年也就意味着两国都六七十万青壮年劳动力脱离生产,并且由国家承担他们的日常消耗和军备所需,这不是一笔小开支!

  孙子兵法所云“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十万之师的费用尚且如此庞大,更何况六七十万的军队呢?

  胡服骑射的赵国,从军力上讲,与秦国不分上下,但是国力毕竟大大不如商鞅变法后由弱而强近百年,国力人口和粮食军需储备都足以俯视列强的秦国。因此,秦国上将军白起为了避免直接与赵国展开只有50%希望的生死大战,而使用对峙的方法与赵国先打消耗战--拖垮赵国。

  

  这一方略,在三年的消耗战中,使赵国的国力殆尽,迫使赵国放弃高垒深沟的牢固防守,转而为攻。然后秦军一举歼灭了赵国整整七十万的主力军队,消灭了赵国3/4的男丁。即管如此,秦国还是付出了四五十万伤亡的巨大代价。因此,把长平大战赵国的失败单单归咎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之过其实是历史对赵括的不公平!廉颇与秦军对峙了整整三年之久,而双方均寸土、颗粒未获,赵国国内的粮食都已经吃光,向齐国借粮未果,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所以,赵国在长平大战之败应该要追溯到,第一,赵国变法革新不彻底,综合国力逊秦国远矣;第二,赵国当时的对外斡旋工作不力--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而赵国当时负责这项工作的蔺相如没有很好的完成;第三,廉颇一开始决定采用防守战略时,大大忽视了防守可能持续的时间和中间的军需等必要因素,只能说廉颇是员稳将,但不是不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第四,每一场战争都具备着战略和战术两大方面,赵国君臣无可避免地要承担战略上的巨大失误,赵括要对当时战术上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卓卓有名的《孙子兵法》十三章里面的“计篇”“形篇”“势篇”“谋攻篇”“军争篇”“虚实篇”“九变篇”等篇章都非常有条理地论述战争的战略战术,而且战略性论述排在前面,由此可见,战略比战术更为重要,对战争的最终胜负所起到的作用更为重要。

  无论如何,长平大战的最终得益者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因为秦国之所以发动如此庞大的战争,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拖垮并战胜赵国--这个在战国后期勉强可以与秦国并肩而立的诸侯国,为数十年以后秦始皇一统华夏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长平大战补充:

  二战当中的德、日两强的最后失败与其说是军力的不济,不如说是国力不堪重负所致!德国在欧洲的东西两条战线同时开展,东线深入前苏联,苏联地理上的大纵深让德国军队如孙子所说的“千里溃粮”,苦不堪言!再就是美国的对德宣战,与英国、加拿大共同发动了闻名于世的“若曼底登陆战”,与苏联一道东西夹击,德国军队一溃千里!日本的战败和德国如出一辙!所以,战争历来就是国力的较量,而非一战一胜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