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卡不显示网络:古玉器鉴赏原理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2:56:47
     

玉器鉴赏原理解析   
        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起源。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近万年的时间沉淀了丰厚的玉文化内涵,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逐步形成了中国人崇玉、爱玉、玩玉、藏玉的传统。在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在中国各历史时代均有大批精美的玉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由于玉的数量终归有限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它,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进入汉代以后,玉以其优良的化学、物理性能,作为一种优质材料被皇家和富豪广泛的应用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我们以往对古玉的研究不够,理论陈旧,相关知识不普及,国家收藏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大量古玉在民间流落,毁于不经意间,实在是令人心痛。最为可惜的是,由于文物鉴定程序不规范,方式不科学,使得真正的古玉被个别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所谓专家判为仿品,导致千载难逢的古物得不到及时的保护。更有甚者,我们的瑰宝要到国外转一圈,才会在国内价值倍增。换句话说就是要得到外国专家的首肯,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考验。我们的鉴赏能力太弱了,不知道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又怎么能对本民族的古代瑰宝实施有效的保护呢?在近现代,更是有投资能力、有收藏热情的人,有缺乏相关知识,真正的古玉放在眼前,也不能认定,与古玉失之交臂。加之真正的古玉在市场上并不多,淘宝也就成为空谈。这正是本文想探讨、解决和追求的目标。旨在提高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鉴赏水平。由于受本人学识和鉴赏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在这里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节 识玉             
识玉,是古玉器收藏的必修课。不能准确掌握什么是玉,玉器收藏就无从谈起。玉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谈到古玉,首先要对玉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在一般人看来玉就是石头。以矿物学分类,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也称软玉。还有一种是单链状硅酸盐碱性单斜辉石,又叫硬玉(如翡翠)。中国传统的古玉大多是软玉,包括新疆玉,岫玉等,只是在清代初年吴三桂追击南明永历皇帝进入并控制了云南及缅甸北部盛产翡翠的矿区之后,硬玉才正式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笔者比较赞同采用玉----石之美者的广义概念。因为,在漫长的中华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真正大量使用翡翠、和阗玉的时期很短暂。在许多科学发掘中出土的大量古玉器,都很难确定玉石具体出处。由于古代受交通、政治、商贸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古玉器的制作多为就地取材。由于软玉是键状硅酸盐中的角闪石组成的非均衡体,因此,用肉眼观察就可以判别。在受侵蚀较重的部位可以看到链绳壮的结晶体,未受沁的地方可以透亮看到色彩不均衡的矿物分布。
广义的玉,可以划分硬玉、软玉和其它天然玉石。
硬玉通常指翡翠,是一种天然矿石,色彩以绿色、红色为主。红色为翡,绿色为翠,故名翡翠。这里不作叙述。国内玉常见的其他玉种按产地分有新疆和田玉、辽宁岫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等,其中以新疆和田玉最为名贵,称为软玉,其主要成分为钙镁硅酸盐。和田玉在中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作为进贡皇帝的珍品,它被赋予了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内涵,是中国玉石文化的主体。和田玉质地十分细腻,光洁滋润,颜色均一,柔和如脂。和田玉颜色不同,可分为白玉、青玉、墨玉、黄玉和碧玉,以羊脂白玉为其上好之品。黄玉、碧玉要注意与同名的矿物名称区别开。品种按成因产状分山料玉、仔料玉和山流水玉。其它天然玉石按矿物组成和外部特征分有:黄玉、欧泊、玛瑙、绿松石、孔雀石、蛇纹石玉、石英岩玉、青金岩、独山玉、透闪石、阳起石、硅孔雀石、查罗石、橄榄石、锆石、尖晶石、电气石、石榴子石、月光石、日光石、光谱石、萤石、透辉石、方柱石、冰洲石、黝帘石、辰砂、雄黄、黄铁矿、磷灰石、钇铝榴石、澳玉、虎睛石、东陵石、京白玉、马来西亚玉、菱锰矿、钨钢石、梅花玉、百合玉、汉白玉、丁香紫、京粉翠、蜜蜡黄玉、菊花石、碧玉等。一般来说玉质以白玉(特别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为上,黄玉次之,青玉再次,杂玉为下。近年来俄罗斯玉、阿富汗玉进入了我国市场。伪品多用劣质的辽宁岫玉、陕西蓝田玉、河南独山玉、地方的其他玉种以及俄罗斯玉、阿富汗玉料仿制。主要原因是造假的成本低。因此,没有一定经验,这类玉种还是不碰为好。


我认识的一位古玩家,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通过包衣来鉴别古玩。这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有失偏颇,却在民间收藏活动的实际中很实用。无论是什么古旧的物件,都会有一层或几层包衣。这也是物件经历的见证。包衣的种类和他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认识包衣要有悟性。包衣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玉质比较坚实的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层明亮牢固的包衣,这种包衣一经摩擦,即产生较亮的光泽。第二种就是有珠光或者叫舍利光的包衣,这种包衣没有上千年不能形成,最为名贵,并且稀少。对于包衣的理解,我认为是这样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热容量大的固体物质,特别是玉石,在自然环境下,由于早晚温差会在表面形成露水。露水可以吸附空气当中的微粒。天长日久的干湿交替,在固体表面水与微粒形成一层化学上称为胶体的物质。这层物质的形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组成成分不同。有的透明,有的混浊。如果周围环境发生扰动,包衣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甚至一些细小的杂质也会被包裹在里面。胶体的附着能力很强,又是日积月累。用棉布等细软之物擦拭,不容易擦掉,而且有类似抛光的作用,越擦越亮,泛出温润的油脂光泽,类似珍珠的光泽,柔美光亮,精光内含,这就是宝光,也叫舍利光。如果用鬃刷长时间盘刷,组成包衣的那些微小颗粒就会弥漫的空气中,久久不散,这就是宝气,味甘咸柔和。这样的古玉往往让人爱不释手。三是在人的经常把玩和擦拭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汗液、油脂与细小灰尘所形成的包衣,不洁净,乌黑发亮,俗称和尚光,与在密闭环境下,所形成的洁净精光四溢的宝光,有很大不同,人们多不喜欢。
在没有形成包衣的条件下,或者包衣作用的过程没有其他作用强烈时,则包衣过程与酸碱盐的腐蚀过程同时进行。哪一种过程更强烈,其表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就偏向于哪一种结果。酸碱盐的腐蚀作用过于强烈,则不能形成有宝光的包衣,表现为以沁色主的腐蚀现象。多是在玉器表面形成以鸡骨白为主的受沁层,比较常见,也多有仿造。二是而未受腐蚀的地方,保留着玉的原本质特征和包衣,则称为“开窗”。传世品,由于玉石质地的不同,松软的部位,容易受酸碱盐的腐蚀,腐蚀作用强烈,沁色重,有的甚至钙化、分化成土。而在质地坚硬密实的部位,则可以不受侵蚀。笔者认为这就是同一块玉出现不同受沁情况、不同沁色的原因。古玉包衣出土后有的由于富含铁质,而出现氧化的现象,这不足为奇。
上面所阐述的只是某种单一的情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往往由于自然和人为扰动下,有多种情况交替反复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表现出多层包衣,包衣熔融重新凝结,甚至包衣消融而表现为酸碱盐的腐蚀作用。这也是古玉的沁色和包衣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原因。

第二节 识旧   
    
          我认识的一位古玩家,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就是通过包衣来鉴别古玩。这当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有失偏颇,却在民间收藏活动的实际中很实用。无论是什么古旧的物件,都会有一层或几层包衣。这也是物件经历的见证。包衣的种类和他所处的环境关系密切,认识包衣要有悟性。包衣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玉质比较坚实的玉器表面形成的一层明亮牢固的包衣,这种包衣一经摩擦,即产生较亮的光泽。第二种就是有珠光或者叫舍利光的包衣,这种包衣没有上千年不能形成,最为名贵,并且稀少。对于包衣的理解,我认为是这样的,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热容量大的固体物质,特别是玉石,在自然环境下,由于早晚温差会在表面形成露水。露水可以吸附空气当中的微粒。天长日久的干湿交替,在固体表面水与微粒形成一层化学上称为胶体的物质。这层物质的形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组成成分不同。有的透明,有的混浊。如果周围环境发生扰动,包衣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甚至一些细小的杂质也会被包裹在里面。胶体的附着能力很强,又是日积月累。用棉布等细软之物擦拭,不容易擦掉,而且有类似抛光的作用,越擦越亮,泛出温润的油脂光泽,类似珍珠的光泽,柔美光亮,精光内含,这就是宝光,也叫舍利光。如果用鬃刷长时间盘刷,组成包衣的那些微小颗粒就会弥漫的空气中,久久不散,这就是宝气,味甘咸柔和。这样的古玉往往让人爱不释手。三是在人的经常把玩和擦拭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汗液、油脂与细小灰尘所形成的包衣,不洁净,乌黑发亮,俗称和尚光,与在密闭环境下,所形成的洁净精光四溢的宝光,有很大不同,人们多不喜欢。
在没有形成包衣的条件下,或者包衣作用的过程没有其他作用强烈时,则包衣过程与酸碱盐的腐蚀过程同时进行。哪一种过程更强烈,其表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就偏向于哪一种结果。酸碱盐的腐蚀作用过于强烈,则不能形成有宝光的包衣,表现为以沁色主的腐蚀现象。多是在玉器表面形成以鸡骨白为主的受沁层,比较常见,也多有仿造。二是而未受腐蚀的地方,保留着玉的原本质特征和包衣,则称为“开窗”。传世品,由于玉石质地的不同,松软的部位,容易受酸碱盐的腐蚀,腐蚀作用强烈,沁色重,有的甚至钙化、分化成土。而在质地坚硬密实的部位,则可以不受侵蚀。笔者认为这就是同一块玉出现不同受沁情况、不同沁色的原因。古玉包衣出土后有的由于富含铁质,而出现氧化的现象,这不足为奇。
上面所阐述的只是某种单一的情况。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往往由于自然和人为扰动下,有多种情况交替反复出现,错综复杂的情况。表现出多层包衣,包衣熔融重新凝结,甚至包衣消融而表现为酸碱盐的腐蚀作用。这也是古玉的沁色和包衣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原因。


第三节 识沁   
作者:德泉缘     时间:2006-03-03 11:17:09     
F21

古玉器跨越千年,难免在某一时期内入土。因此,研究、认识古玉的沁色是识别真伪的方便而简捷的好办法。埋入地下的玉器,一定时间后,由于玉本身矿物组成、矿物晶格不同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内应力的作用,就会产生一些质的变化,表现在颜色、图案等方面,玉器行家称之为 “沁色”。 玉之沁色千变万化,据文献载,古玉有十三彩和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之说。一般五色沁即指:白色的水沁,黄色的土沁,红色的血沁,绿色的铜沁,黑色的水银沁。十三彩则是更为形象、细致的描绘。如:酱紫斑、紫灵芝、枣皮红、黑漆古、丹顶红、金貂颜、梨花白、娥眉黛、牛毛纹、鹧鸪斑、石榴子、熊胆绿、王甘   黄、老王甘 黄等等。还有以玉的沁色所形成的图案来描绘的。如:日贯长虹、蟠龙闹海、金星望月、极地风光、春秋战国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玉本身矿物结构分布不同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内应力的作用,致使玉质内部某类物质积聚、分散,形成不同的图像,并无定式,只是上述情况较为常见罢了。古玉沁,如果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我想应该是:玉器在新的特定环境下,玉质内部物质发生重组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知道玉主要是阳起石和透闪石组成的混合物。在酸、碱、盐、温度、压力等外界环境的作用下,有重组的倾向。正是这种重组,造就了千变万化精美的沁色及图案。伪沁,无论是羊玉、狗玉、风玉,还是老提油、新提油以及一些密而不宣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不可避免的特点就是想在一两年时间里,或更短的时间里,模仿上千年所形成的变化。这样,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也不可能完全象。之所以让很多人打眼,是因为大家对真玉沁了解不多、认知的不清,模糊。这样一种状况下,加上经济方面的压力,就不能正确的作出判断。让宝贝从手边遛走或吃药就是难免的事了。从某种角度讲,让宝贝遛走比吃药更可悲。因为是你学艺不精,而让国宝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有违藏家的宗旨。
古玉因有沁色而突显古朴、神秘。同时,也是古玉经历岁月沧桑、斗转星移的见证。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认为沁色的形成是玉质本身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水沁、土沁、血沁、铜沁、水银沁已直接说明了这些沁的形成,与其周围的水、土、盐碱、腐植酸、氧化铜、水银等环境有关。其中有的红色的血沁出土后,还有一个氧化过程,大概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氧化后颜色变为棕红色。而十三彩的形成,除了外部环境的作用,则更多的是由于玉质内部晶体排列、晶格间隙以及承受压力的不同物质积聚、分散而形成的。笔者发现在同一块古玉饰上,同时出现丹顶红和石榴子两种沁色以及其不同沁色他相伴的情况。这说明在外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同的沁色。这只能解释为由于玉质内部细微结构不同等玉质本身的差异所形成的。也可能是在外界环境变化的不同时期形成的。另外,古玉器受沁的程度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颜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这种现象在古玉中常见。自然沁与伪沁有着很大不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很容易的加以区别。此外,笔者在赏玩过程中发现玉质好的玉器和部位受沁程度低;在受撞击和易受摩擦的部位在入土后沁比较严重,可能是由于玉质内部受隐伤,耐腐蚀能力下降所致。古玉受沁后,其硬度也发生变化,由大变小,经蛇纹石化直至风化为土。玉是集合体,具纤维交织毡壮结构,在玉器受沁部位,这种结构突现,有助于用肉眼辨别玉质及真伪。有的古玉器表面无沁光滑,但是透过表面可以看到玉骨有受沁的情况,一些古玩家认为是玉质本身的瑕疵。笔者不这样认为。因为在新玉器中几乎没有这种情况,而在古玉器中则比较普遍的存在。此外,新的玉器中的瑕疵也与受沁所呈现出来的观感视觉效果明显不同。附牛毛纹


古玉沁色之间的辨证关系   
    
一般而言,沁色的真伪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一件(套)古玉上会有两种以上的沁色。沁与纹饰、器型亦是相通的,这样就可以扩大我们的认知领域。这里所说的沁色不仅仅是指红、黄、白、黑、绿的五种沁色,而是包括上述介绍的所有种类。如果有两种以上真沁即可判定为真品。(当然是以真玉为前提的,合成玉的情况复杂些。)根据笔者对香港、深圳、北京等地古玩市场的考察,目前造假者尚没有同时作伪两种以上接近真沁的能力,甚至仿一种沁仿的也很蹩脚。这也是我投入较多资金从事古玉收藏的原因之一。古玉器上常见的沁色有鸡骨白、枣皮红、棕红、白化、土沁、冰雪花、鹧鸪斑、横贯长虹、黑漆古、牛毛纹等。这是由玉质本身的结构和周围环境所造成的,也是造假竟相模仿的种类。但是,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手段,都与真沁有较大差异。因此,爱好古玉收藏的朋友们要把真正的沁色机理熟记于心。如果一件(套)玉器上只有一种沁或者无沁,就要格外小心,必须结合玉材、包衣、琢工综合判断。有些朋友喜欢花点小钱收点小玩意,这在初学时是必要的,熟悉、把握一下玉的感觉。但是,真正搞收藏要收藏完整器,要收精品。收藏是一份心情、一种情怀,要有一点修养、一点悟性和一点缘分。不能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要潜下心来,认真搞懂一些问题,才能有所收获。我在这里普及古玉知识,就是想提高大家对古玉的鉴赏水平,把流落在民间的真正国宝收藏、保护起来,同时也为您自己增添一些玉的美德、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