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中药学》9章第3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5:18

《中药学》9章第3节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质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主要适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在临床用药时,应根据各种证候的不同表现及兼证,结合具体药物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应用。并应根据病情的需要给以相应的配伍。如热毒在血分者,可配伍清热凉血药;火热炽盛者,可配伍清热泻火药;夹有湿邪者,可配伍利湿、燥湿、化湿药;疮痈肿毒、咽喉肿痛者,可配伍活血消肿药或软坚散结药;热毒血痢、里急后重者,可配伍活血行气药等。

本类药物易伤脾胃,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金  银  花  Jinyinhua

《新修本草》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d.、红腺忍冬L.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 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南、山东等省。夏初花开放前采摘,阴干。生用,炒用或制成露剂使用。

【性能】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

1.痈肿疔疮。本品甘寒,清热解毒,散痈消肿,为治一切内痈外痈之要药。治疗痈疮初起,红肿热痛者,可单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处,亦可与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仙方活命饮(《妇人大全良方》);用治疔疮肿毒,坚硬根深者,常与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肠痈腹痛者,常与当归、地榆、黄芩配伍,如清肠饮(《辨证录》);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桃仁等同用,以清肺排脓。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透热达表,常与连翘、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身热头痛,咽痛口渴,如银翘散(《温病条辨》);本品善清心、胃热毒,有透营转气之功,配伍水牛角、生地、黄连等药,可治热入营血,舌绛神昏,心烦少寐,如清营汤(《温病条辨》);若与香薷、厚朴、连翘同用,又可治疗暑温,发热烦渴,头痛无汗,如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3.热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故常用治热毒痢疾,下利脓血,单用浓煎口服即可奏效;亦可与黄芩、黄连、白头翁等药同用,以增强止痢效果。

此外,尚可用治咽喉肿痛、小儿热疮及痱子。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热毒、血痢、水痢、浓煎服之。”

2.《本草纲目》:“一切风湿气,及诸肿毒、痈疽疥癣、杨梅诸恶疮。散热解毒。”

3.《本经逢原》:“金银花,解毒去脓,泻中有补,痈疽溃后之圣药。但气虚脓清,食少便泻者勿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挥发油、木犀草素、环己六醇、黄酮类、肌醇、皂苷、鞣质等。分离出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本品抗菌的主要成分。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流感病毒及致病霉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亦有抑制作用;金银花煎剂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有明显的抗炎及解热作用。本品有一定降低胆固醇作用。其水及酒浸液对肉瘤180及艾氏腹水瘤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此外大量口服对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对中枢神经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以金银花为主制成注射剂、气雾剂或粉针剂,临床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咽喉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慢性前列腺炎及阴道炎等疾病。据报道,金银花尚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以金银花为主适当配伍,可治疗肝癌、白血病、淋巴肉瘤、肺癌、鼻咽癌等多种癌症,可使症状缓解、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抗癌治验本草1994:397);口服金银花露还可用于肿瘤放、化疗后口干症,治疗978例,有效率为80%(江苏中医1992,6:15);用金银花水煎服,治疗急性肾盂肾炎60例,总有效率86.66%(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67);用金银花花蕾干燥为末,于每日早晚餐前口服,用于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48例,总有效率为72.9%(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4:284)。此外,金银花尚可用于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复发性口疮、牙周炎、荨麻疹、银屑病及高脂血症等,还可用于烧伤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控制感染。

4.不良反应:本品所含的绿原酸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变态反应,但口服一般无此反应。

 

附药   忍冬藤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d.的干燥茎枝,又名银花藤。秋冬割取带叶的嫩枝,晒干,生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其功效与金银花相似。本品解毒作用不及金银花,但有清热疏风,通络止痛的作用,故常用于温病发热,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煎服,9~30g。

连    翘  Lianqiao

《神农本草经》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的干燥果实。产于我国东北、华北、长江流域至云南。秋季果实初熟尚带绿色时采收,除去杂质,蒸熟,晒干,习称“青翘”;果实熟透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习称“老翘”或“黄翘”。青翘采得后即蒸熟晒干,筛取籽实作“连翘心”用。生用。

【性能】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

1.痈肿疮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主入心经,既能清心火,解疮毒,又能消散痈肿结聚,故有“疮家圣药”之称。用治痈肿疮毒,常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解毒消肿之品同用,若疮痈红肿未溃,常与穿山甲、皂角刺配伍,如加减消毒饮(《外科真铨》);若疮疡脓出、红肿溃烂,常与牡丹皮、天花粉同用,如连翘解毒汤(《疡医大全》);用治痰火郁结,瘰疬痰核,常与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牡蛎等同用,共奏清肝散结,化痰消肿之效。

2.风热外感,温病初起。本品苦能清泄,寒能清热,入心、肺二经,长于清心火,散上焦风热,常与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治疗风热外感或温病初起,头痛发热、口渴咽痛,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用连翘心与麦冬、莲子心等配伍,尚可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高热神昏,如清宫汤(《温病条辨》);本品又有透热转气之功,与水牛角、生地、金银花等同用,还可治疗热入营血之舌绛神昏,烦热斑疹,如清营汤(《温病条辨》)。     

3.热淋涩痛。本品苦寒通降,兼有清心利尿之功,多与车前子、白茅根、竹叶、木通等药配伍,治疗湿热壅滞所致之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如如圣散(《杂病源流犀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用。

【鉴别用药】连翘临床有青翘、老翘及连翘心之分。青翘,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老翘,长于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连翘心,长于清心泻火,常用治邪入心包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连翘与金银花,均有清热解毒作用,既能透热达表,又能清里热而解毒。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疮疡等证常相须为用。然区别点是: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亦治瘰疬痰核;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后善于凉血止痢,用治热毒血痢。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2.《日华子本草》:“治疮疖止痛。”

3.《珍珠囊》:“连翘之用有三: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家圣药,三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皂苷,果皮含甾醇、连翘酚、生物碱、皂苷、齐墩果酸、香豆精类,还有丰富的维生素P及少量挥发油。

2.药理作用:连翘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其他致病菌、流感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有抗炎、解热作用。所含齐墩果酸有强心、利尿及降血压作用;所含维生素P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脆性,防止溶血。其煎剂有镇吐和抗肝损伤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连翘除常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急性皮肤化脓性感染外,还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以连翘配合黄芩、延胡索、冰片、紫草等药混合研末,撒吹于溃疡面,治疗小儿口腔溃疡126例,总有效率为88%(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5,12:29);用连翘为主配伍黄芩、大青叶,制成注射液,肌注,治疗银屑病60例,总有效率80%,且未见不良反应(中药临床新用2001:324);用连翘水煎于饭前口服,每日3次,治疗视网膜动静脉血栓阻塞283例,其中216例为黄斑区出血,用药后明显提高视力,改善偏盲症状,有效率为93%(中医药学报1998,3:37)。此外,连翘尚可用治颈淋巴结核、急性传染性肝炎、过敏性紫癜、急性肾炎以及呕吐、便秘等。               

穿  心  莲  Chuanxinlian

《岭南采药录》

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现云南、四川、江西、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等地均有栽培。秋初茎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生用,或鲜用。

【性能】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应用】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故凡温热之邪所引起的病证皆可应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可单用,如穿心莲片(《中国药典》);亦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同用。

2.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本品善清肺火,凉血消肿,故常与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合用,治疗肺热咳嗽气喘;与鱼腥草、桔梗、冬瓜仁等药同用,则治肺痈咳吐脓痰;若与玄参、牛蒡子、板蓝根等药同用,常用治咽喉肿痛。

3.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本品苦燥性寒,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功效,故凡湿热诸证均可应用。主治胃肠湿热,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者,可单用,或与苦参、木香等同用;用治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多与车前子、白茅根、黄柏等药合用;治湿疹瘙痒,可以本品为末,甘油调涂患处。亦可用于湿热黄疸,湿热带下等证。

4.痈肿疮毒,蛇虫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痈,故可用治火热毒邪诸证。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者,可单用或配金银花、野菊花、蚤休等同用,并用鲜品捣烂外敷;若治蛇虫咬伤者,可与墨旱莲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叶含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穿心莲烷、穿心莲酮、穿心莲甾醇等,根还含多种黄酮类成分。

2.药理作用:穿心莲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增强人体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有解热,抗炎,抗肿瘤,利胆保肝,抗蛇毒及毒 蕈碱样作用;并有终止妊娠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穿心莲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其中以肠道及呼吸道感染者疗效为佳,还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穿心莲总内酯片及穿心莲甲、乙、丙素片共先后治疗钩端螺旋体病81例,治愈71例(四川中草药通讯1972,3:12,新医药学杂志1973,7:7);用穿心莲注射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60例,治愈47例(中华医学杂志1977,12:755);用穿心莲水煎液加入食醋熏洗坐浴,治疗肛门肿痛,疗效满意(中国肛肠病杂志1991,2:40)。此外,穿心莲尚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肾盂肾炎、传染性结膜炎、急性黄疸型肝炎以及神经性皮炎、湿疹等。

4.不良反应:穿心莲及其多种制剂口服较大剂量可致胃肠不适,食欲减退。有报道,穿心莲片、穿心莲注射液可引起药疹、上腹痛、过敏性休克,严重者可致死亡。临床用药应当注意用量,出现不良反应当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大  青  叶  Daqingye    

《名医别录》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叶片。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冬季栽培,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略洗,切碎,鲜用或晒干生用。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

1.热入营血,温毒发斑。本品苦寒,善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又入血分而能凉血消斑,气血两清,故可用治温热病心胃毒盛,热入营血,气血两燔,高热神昏,发斑发疹,常与水牛角、玄参、栀子等同用,如犀角大青汤(《医学心悟》)。本品功善清热解毒,若与葛根、连翘等药同用,便能表里同治,故可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口渴咽痛等,如清温解毒丸(《中国药典》2000年版)。

2.喉痹口疮,痄腮丹毒。本品苦寒,既能清心胃实火,又善解瘟疫时毒,有解毒利咽,凉血消肿之效。用治心胃火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者,常与生地、大黄、升麻同用,如大青汤(《圣济总录》);若瘟毒上攻,发热头痛,痄腮,喉痹者,可与金银花、大黄、拳参同用;用治血热毒盛,丹毒红肿者,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等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 

2.《本草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

3.《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斑,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菘蓝叶含色氨酸、靛玉红B、葡萄糖芸苔素、新葡萄糖芸苔素、葡萄糖芸苔素-1-磺酸盐及靛蓝。

2.药理作用:菘蓝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大青叶对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流感病毒亚甲型均有抑制作用。靛玉红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大青叶在临床上多用于流行性感冒持续高热、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对急性菌痢、肠炎、牙周炎、宫颈炎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此外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大青叶所含有效成份靛玉红制成片剂或用靛玉红合成产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0例,总有效率为90%(中医杂志1987,10:24);用大青叶、板蓝根、金钱草、大黄水煎液,口服、熏洗及湿热外敷患处,治疗男性尖锐湿疣28例,疗效确切(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9:537);用大青叶、板蓝根、白花蛇舌草各等药水煎服,治疗掌跖脓疱病56例,疗效满意(中医杂志1995,6:338)。

4.不良反应:大青叶的大剂量长期毒性实验,可使肝脏发生肝窦扩张瘀血、肝细胞普遍萎缩和肝细胞肿胀变性的两种形式的变化。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菘蓝叶定为大青叶的正品,将蓼科植物蓼蓝Po1ygonum tinctorium  Ait.的干燥叶定名为蓼大青叶。此外,爵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马蓝Baphicacanthuscsia (Nees) Bremek、马鞭草科落叶灌木路边青Clerodendron  cyrtophyllum  Turcz等在不同地区亦做大青叶使用,功用、主治基本相同。

 

 

板  蓝  根 Banlangen

《新修本草》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地。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

1.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本品苦寒,入心、胃经,善于清解实热火毒,有类似于大青叶的清热解毒之功,而更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用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咽痛,可单味使用,或与金银花、荆芥等疏散风热药同用;若风热上攻,咽喉肿痛,常与玄参、马勃、牛蒡子等同用。

2.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本品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主治多种瘟疫热毒之证。用治时行温病,温毒发斑,舌绛紫暗者,常与生地、紫草、黄芩同用,如神犀丹(《温热经纬》);若用治丹毒、痄腮、大头瘟疫,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者,常配伍玄参、连翘、牛蒡子等,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 9~15g。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

2.《本草便读》:“板蓝根即靛青根,其功用性味与靛青叶同,能入肝胃血分,不过清热、解毒、辟疫、杀虫四者而已。但叶主散,根主降,此又同中之异耳。”

3.《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菘蓝根含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棕榈酸、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青黛酮和胡萝卜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流感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强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解热效果。本品所含靛玉红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板蓝根多糖能降低实验动物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降低MDA含量,从而证明本品有抗氧化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板蓝根在临床上是治疗急性喉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肝炎的常用药物,对其他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如:用板蓝根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大疮性鼓膜炎42例,全部治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3:27);用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薏苡仁等药研末,水调糊状外敷,治疗扁平疣104例,有99例痊愈(中医杂志1994,10:616);用板蓝根水煎剂或用其注射液静滴,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06例,治愈率为95.3%(中药临床新用2001:374)。此外,以板蓝根为主的多种制剂,尚可用于治疗尖锐湿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结膜炎及角膜炎等。

4.不良反应:有报道板蓝根口服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或引起溶血反应;其注射液可致过敏反应,如引起荨麻疹、多形性红斑、过敏性皮炎、多发性肉芽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应引起注意。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定为板蓝根正品,而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根茎及根,在南方地区亦作为板蓝根使用,前者习称“北板蓝根”,后者习称“南板蓝根”。二者药性、功效、应用基本相同。

                          

青  黛  Qingdai  

《药性论》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1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福建所产品质最优,称“建青黛”。秋季采收以上植物的落叶,加水浸泡,至叶腐烂,叶落脱皮时,捞去落叶,加适量石灰乳,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为深红色时,捞取液面泡沫,晒干而成。研细用。

【性能】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应用】

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本品寒能清热,咸以入血,故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斑之效。善治温毒发斑,常与生地、生石膏、栀子等药同用,如青黛石膏汤(《通俗伤寒论》);若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常与生地、牡丹皮、白茅根等药同用。

2.咽痛口疮,火毒疮疡。本品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用治热毒炽盛,咽喉肿痛,喉痹者,常与板蓝根、甘草同用;若口舌生疮,多与冰片同用,撒敷患处;用治火毒疮疡,痄腮肿痛,可与寒水石共研为末,外敷患处,如青金散(《普济方》)。  

3.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本品咸寒,主清肝火,又泻肺热,且能凉血止血。故主治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常与海蛤粉同用,如黛蛤散(《卫生鸿宝》)。若肺热咳嗽,痰黄而稠者,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青黛海石丸(《证因脉治》)。

4.暑热惊痫,惊风抽搐。本品咸寒,善清肝火,祛暑热,有息风止痉之功。用治暑热惊痫,常与甘草、滑石同用,如碧玉散(《宣明论方》);用治小儿惊风抽搐,多与钩藤、牛黄等同用,如凉惊丸(《小儿药证直诀》)。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鉴别用药】大青叶为菘蓝叶;板蓝根为菘蓝或马蓝的根;青黛为马蓝、蓼蓝或菘蓝的茎叶经加工制得的粉未。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相比较而言,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

2.《本经逢原》:“青黛,泻肝胆,散郁火,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靛蓝,靛玉红,靛棕,靛黄,鞣酸,β-谷甾醇,蛋白质和大量无机盐。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抗癌作用,其有效成分靛玉红,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均有抗菌作用。靛蓝尚有一定的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青黛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青黛粉15g,以大黄水煎液冲洗后保留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15例,均获痊愈(国医论坛1997,4:27);用青黛、冰片、沉香等研末混合,蜂蜜调匀,置舌根部以唾液徐徐咽下,缓解食道贲门癌梗阻51例,46例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江苏中医,1996,2:20);用青黛与白矾以6:1之比例组方,炼蜜为丸,口服,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12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4例,临床效果显著,且未见毒副反应(新中医2000,3:41)。此外,青黛尚可治疗间接胆红素增高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癫痫、鼻前庭炎、消化道出血、褥疮、睾丸炎、肛门湿疹以及老年性阴道炎等。

4.不良反应:靛玉红可引起强烈腹泻和便血。

 

 

贯  众  Guanzhong   

《神农本草经》

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  的带叶柄基部的干燥根茎。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山区,习称“东北贯众”或“绵马贯众”。秋季采挖,洗净,除去叶柄及须根,晒干。 切片生用或炒炭用。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应用】

1.风热感冒,温毒发斑。本品苦寒,既能清气分之实热,又能解血分之热毒,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常与黄连、甘草等同用,如贯众散(《普济方》)。单用本品或配桑叶、金银花等可防治风热感冒;若与板蓝根、大青叶、紫草等药配伍,又可用于痄腮、温毒发斑、发疹等病证。

2.血热出血。本品味苦微寒,主入肝经,有凉血止血之功,主治血热所致之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尤善治崩漏下血。如《本草图经》治衄血,可单味药研未调服;若与黄连为伍,研末糯米饮调服,可治吐血,如贯众散(《圣济总录》);治便血可配伍侧柏叶;治崩漏下血可与五灵脂同用。

3.虫疾。本品有杀虫之功。用于驱杀绦虫、钩虫、蛲虫、蛔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可与驱虫药配伍使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烧烫伤及妇人带下等病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

2.《名医别录》:”去寸白,破癥瘕,除头风、止金疮。”

3.《本草纲目》:“治下血、崩中、带下,产后血气胀痛,斑疹、漆毒、骨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绵马素、三叉蕨酚、黄三叉蕨酸、绵马次酸、挥发油、绵马鞣质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绵马酸、黄绵马酸有较强的驱虫作用,对绦虫有强烈毒性,可使绦虫麻痹而排出,也有驱除绦虫、蛔虫等寄生虫的作用。实验证明本品可强烈抑制流感病毒,对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脑病毒等亦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外用有止血、镇痛、消炎作用。其煎剂及提取物对家兔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绵马素有毒,能麻痹随意肌、对胃肠道有刺激,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及伤害视神经,中毒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见震颤、惊厥乃至延脑麻痹。绵马素一般在肠道不吸收,但肠中有过多脂肪时,可促进吸收而至中毒。

3.临床研究:据临床报道,贯众对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好疗效,广泛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治疗。贯众又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用贯众、玉米须、白茅根各30g,水煎服治疗乳糜尿35例,总有效率为91.4%(中医杂志1995,5:276);用贯众30g、穿山甲12g、珍珠末6g、冰片3g等共研细末,外用撒于患处,治疗婴幼儿脐炎121例,全部有效(新中医1997,1:21);用贯众为主配伍萆薢、党参、鸡血藤水煎服,治疗慢性铅中毒11例,全部有效(中药临床新用2001:434)。此外,还可用于胆道蛔虫症、急性睾丸炎,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性肝炎及妇科出血等。

4.不良反应:粗茎鳞毛蕨根茎所含多种间苯三酚衍生物有一定毒性。绵马酸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时可损害视神经,引起失明,大脑白质也可受损。中毒的主要表现为:轻者头痛,头晕,腹泻,腹痛,呼吸困难,黄视或短暂失明,重者有谵妄、昏迷、黄疸、肾功能损伤;最后四肢强直,阵发性惊厥,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中毒后恢复缓慢,可造成永久性失明。本品中毒原因主要是用量过大,其次是临床用药前未经品种鉴定,误用毒性大的贯众,或没有掌握应用宜忌等。本品中毒救治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如服用盐类泻药,以促进肠道内的毒物排出;但禁用油类泻剂如蓖麻油等;发生惊厥时,可静脉注射巴比妥盐类控制之;出现呼吸困难时,可给氧,用呼吸兴奋剂,或采用人工呼吸;输液以补偿因呕吐或腹泻而丢失的体液和电解质;服通用解毒剂也有一定效果。预防中毒应注意剂量,尤其小儿用于驱虫时,应按公斤体重计算;孕妇、体质虚弱、肝肾功能不全、消化道溃疡者禁用;因其品种复杂,毒性不一,故应进行品种鉴定以防中毒;另外脂肪可加速有毒成分的吸收而使毒性增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

【其他】贯众的品种历代复杂,《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以上品为正品。另外,紫萁科植物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L.) Todaro。,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Blechnum orientaieL,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  (L.f.)Sm.,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Hook.)J.Sm,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Lunathyrium acrostichoides(Sw.)Ching等的带叶柄残基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亦作贯众入药。

 

 

蒲  公  英  Pugongying

 《新修本草》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夏至秋季花初开时采挖,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应用】

1.痈肿疔毒,乳痈内痈。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主治内外热毒疮痈诸证,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治疗乳痈之要药。用治乳痈肿痛,可单用本品浓煎内服;或以鲜品捣汁内服,渣敷患处;也可与全瓜蒌、金银花、牛蒡子等药同用;用治疔毒肿痛,常与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药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肠痈腹痛,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等同用;用治肺痈吐脓,常与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等同用。本品解毒消肿散结,与板蓝根、玄参等配伍,还可用治咽喉肿痛;鲜品外敷还可用治毒蛇咬伤。

2.热淋涩痛,湿热黄疸。本品苦、甘而寒,能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对湿热引起的淋证、黄疸等有较好的疗效。用治热淋涩痛,常与白茅根、金钱草、车前子等同用,以加强利尿通淋的效果;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栀子、大黄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以治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肿痛,可单用取汁点眼,或浓煎内服;亦可与菊花、夏枯草、黄芩等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用量过大,可致缓泻。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2.《本草备要》:“专治痈肿、疔毒,亦为通淋妙品。”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蒲公英固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肌醇和莴苣醇、蒲公英赛醇、咖啡酸及树脂等。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或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卡他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和TMP(磺胺增效剂)之间有增效作用。尚有利胆、保肝、抗内毒素及利尿作用,其利胆效果较茵陈煎剂更为显著。蒲公英地上部分水提取物能活化巨噬细胞,有抗肿瘤作用。体外试验提示本品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

3.临床研究:据报道,蒲公英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蒲公英与山楂、桑寄生、黄芪、五味子同用,可治疗高血脂症37例,其中35例均获良效(新中医1988,2:28);另用蒲公英配伍乌梅、大黄、五味子等药水煎服,治疗乙型肝炎44例,HbsAg转阴者36例,效果良好(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5:43);用蒲公英与大黄、茯苓、砂仁水煎服,治疗表浅性胃炎42例,显效36例,有效5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2:64)。此外,蒲公英还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盆腔炎、泌尿系结石、小儿热性便秘以及多种感染性炎症。

4.不良反应:蒲公英副作用较少见。口服煎剂偶见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及轻度泄泻等胃肠道反应,亦有出现全身瘙痒、荨麻疹等。服用酒浸剂有头晕、恶心、多汗等反应,少数病人出现荨麻疹并发结膜炎,停药后消失。部分病人服片剂后有胃部发热感。个别病例在静脉滴注蒲公英注射液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青紫及精神症状;肌注可致局部疼痛。

紫 花 地 丁  Zihuadiding

《本草纲目》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鲜用或干燥生用。

【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

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毒蛇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2.《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焮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苷类、黄酮类。全草含棕榈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四酞对羟基苯乙胺、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苷和蜡,蜡中含饱和酸、不饱和酸、醇类及烃。

2.药理作用:本品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实验证明,其提取液对内毒素有直接摧毁作用。本品尚有解热、消炎、消肿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紫花地丁临床多与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水煎内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肺炎、肺心病肺部感染以及外科化脓性炎症。如有用紫花地丁配以野菊花、金银花、皂刺等药,水煎内服,治疗化脓性腱鞘炎36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98,4:229)。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上药定为紫花地丁药材的正品。本品药材商品较为复杂,异物同名品甚多。在不同地区还有将豆科植物米口袋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unge和小米口袋G. verna(Georgi)Boriss.的全草亦作为紫花地丁使用,又称甜地丁。另有罂粟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作为苦地丁使用,不属此类,应予鉴别。

 

 

野  菊  花  Yejuhua

《本草正》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安徽、广东、山东等地。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生用。

【性能】苦、辛,微寒。归肝、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

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本品辛散苦降,其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消肿止痛力胜,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用治热毒蕴结,疔疖丹毒,痈疽疮疡,咽喉肿痛,均可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同用,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本品味苦入肝,清泻肝火;味辛性寒,兼散风热,常与金银花、密蒙花、夏枯草等同用,治疗风火上攻之目赤肿痛;若与决明子同用,可用治肝火上炎之头痛眩晕。

此外,本品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治湿疹、湿疮、风疹痒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鉴别用药】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但野菊花苦寒之性尤胜,长于解毒消痈,疮痈疔毒肿痛多用之;而菊花辛散之力较强,长于清热疏风,上焦头目风热多用之。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瘜。”

2.《本草汇言》:“破血疏肝,解疔散毒。主妇人腹内宿血,解天行火毒丹疔。洗疮疥,又能去风杀虫。”

3.《本草求真》:“凡痈毒疔肿,瘰疬,眼目热痛,妇人瘀血等证,无不得此则治。”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槐素-7-鼠李糖葡萄糖苷、野菊花内脂、苦味素、挥发油、维生素A及维生素B1等。

    2.药理作用: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野菊花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但其所含抗炎成分及机理不同,其挥发油对化学性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强,而其水提物则对异性蛋白致炎因子引起的炎症作用较好。此外尚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野菊花水溶液经直肠离子透入,并辅以甘草锌口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8例,均获良效(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3:29);另用野菊花、白花蛇舌草、柳叶等份水煎浓缩为片剂,治疗肺结核221例,总有效率为75.5%(中药临床新用2001:562)。此外,野菊花尚可用于高血压病、丹毒以及多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4.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口服野菊花煎剂或醇浸膏可致胃部不适、胃纳欠佳、肠鸣、便溏等消化道反应。注射液肌注亦有偶尔引起轻泻者。

 

 

重   楼Chonglou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 (Franch.) Hand.-Mazz或七叶一枝花P. p. S. Var.  chinensis (F.) Hara的干燥根茎。又名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主产于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应用】

1.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苦以降泄,寒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为治痈肿疔毒,毒蛇咬伤的常用药。用治痈肿疔毒,可单用为末,醋调外敷,亦可与黄连、赤芍、金银花等同用,如夺命汤(《外科全生集》);用治咽喉肿痛,痄腮,喉痹,常与牛蒡子、连翘、板蓝根等同用;若治瘰疬痰核,可与夏枯草、牡蛎、大贝母等同用;单用本品研末冲服,另用其鲜根捣烂外敷患处,治疗毒蛇咬伤,红肿疼痛,也常与半边莲配伍使用。

    2.惊风抽搐。本品苦寒入肝,有凉肝泻火,息风定惊之功。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或与钩藤、菊花、蝉蜕等配伍,用于小儿热极生风,手足抽搐等均有良效。

    3.跌打损伤。本品入肝经血分,能消肿止痛,化瘀止血,可单用研末冲服,治疗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也可配三七、血竭、自然铜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体虚、无实火热毒者、孕妇及患阴证疮疡者均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摇头弄舌,热气在腹中,癫疾,痈疮,阴蚀,下三虫,去蛇毒。”

    2.《本草汇言》:“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为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蚤休苷、薯蓣皂苷,单宁酸及18种氨基酸,肌酸酐,生物碱,黄酮,甾酮,蜕皮激素,胡萝卜苷等。

2.药理作用:蚤休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化脓性球菌的抑制作用优于黄连;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含甾体皂苷和氨基酸有抗蛇毒作用;蚤休苷有镇静、镇痛作用;本品的水煎剂或乙醇提取物有明显的镇咳、平喘作用;蚤休粉有明显的止血作用;此外,还有抗肿瘤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本品解毒消肿力强,现在临床上常配伍相应的药物广泛用于多种癌症,如食道癌、喉癌、直肠癌、肺癌、肝癌、脑瘤、宫颈癌、急性白血病等,均有一定疗效(抗癌治验本草1994:64)。蚤休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蚤休、瓜蒌炒黄研末内服,白糖水冲服,同时又用上药以白糖水调敷神阙穴,治疗小儿癫痫9例,8例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94,11:522);有用蚤休虎杖丸(蚤休70g、虎杖70g,配伍皂刺、连翘、当归等药及雷米封片0.1g×100片)炼蜜为丸,治疗卵巢囊肿96例,总有效率为92%(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3:35);另有用蚤休、青黛,配以石膏、黄芩等药,治疗婴幼儿疱疹性口腔炎38例,全部治愈(时珍国医国药1999,4:291)。此外,蚤休尚能治疗腮腺炎、咽喉炎、牙痛、虫咬皮炎、宫颈糜烂以及皮肤感染性炎症等。

4.不良反应:据报道,本品中毒量为60~90g,中毒潜伏期约1~3个小时,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严重者可导致痉挛。临床用药当引起注意。

 

 

拳    参  Quanshen 

《本草图经》

    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茎。又名紫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及湖北等地。春季发芽时或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除去须根。切片生用。

【性能】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肝息风。

【应用】

    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本品苦泄寒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消肿散结,故常用本品捣烂敷于患处,或煎汤外洗,治疗疮痈肿痛、瘰疬、痔疮、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亦可配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

    2.热病神昏,惊痫抽搐。本品苦寒入肝,镇惊息风,多与钩藤、全蝎、僵蚕、牛黄等配伍,用治热病高热神昏,惊痫抽搐以及破伤风等。

3.热泻热痢。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止痢,且兼涩肠止泻之功,可单独制成片剂使用,治疗赤痢脓血,湿热泄泻可配银花炭、白头翁、秦皮及黄连等同用。

4.血热出血。本品苦而微寒,入肝经血分而能凉血止血,常与贯众、白茅根、大蓟、生地等同用,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证。

    此外,本品还能利湿,也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无实火热毒者不宜使用。阴证疮疡患者忌服。

【古籍摘要】

    《本草图经》:“捣末,淋渫肿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拳参根茎含鞣质、淀粉、糖类及果酸、树胶、粘液质、蒽醌衍生物、树脂等。鞣质中有可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尚含有没食子酸、鞣花酸。另含β-谷甾醇的异构体和葡萄糖等。     

    2.药理作用:拳参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动物抑制性肿瘤的生长。外用有一定的止血作用。

3.临床研究: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拳参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将拳参配伍其他药物水煎服或制成多种制剂,可治疗鼻咽癌、直肠癌、宫颈癌等(抗癌治验本草1994:515);也可治疗食管癌、胰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抗癌中药 1996:423)。此外据记载拳参尚可治疗肺结核、慢性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银屑病、细菌性痢疾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漏  芦  Loulu

 《神农本草经》

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的干燥根。在我国北方各省多有分布,主产东北、华北、西北;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应用】

1.乳痈肿痛,瘰疬疮毒。本品苦寒降泄,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又因其能通经下乳,故尤为治乳痈之良药。常与瓜蒌、蛇蜕同用,主治乳痈肿痛,如漏芦散(《和剂局方》);若用治热毒壅聚,痈肿疮毒,常与大黄、连翘、紫花地丁等药同用,如漏芦汤(《千金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瘰疬欲破者,可与海藻、玄参、连翘等药同用,也如漏芦汤(《圣济总录》);《本草汇言》又以漏芦与荆芥、苦参、白鲜皮、当归等浸酒蒸饮,治疗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等。

2.乳汁不下。本品味苦降泄,有良好的通经下乳之功,为产后乳汁不通的常用药。多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房胀痛,欲作乳痈者,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若为气血亏虚,乳少清稀者,当与黄芪、鹿角胶等同用。

3.湿痹拘挛。本品性善通利,有舒筋通脉活络之功,常与地龙配伍,治疗湿痹,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如古圣散(《圣济总录》)。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平塌者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2.《本经逢原》:“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

    3.《本草正义》:“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祁州漏芦根中含挥发油,根的脂溶性部分含牛蒡子醛、牛蒡子醇、棕榈酸,β-谷甾醇、硬脂酸乙酯、蜕皮甾酮、土克甾酮、漏芦甾酮。

    2.药理作用: 祁州漏芦水煎剂,在体内、外实验均能抑制动物血清及肝、脑等脏器过氧化脂质的生成,故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可降低血胆固醇和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能恢复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平衡,减少白细胞在动脉壁的浸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及水提取物均能显著增强小鼠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能显著抑制单胺氧化酶(MAO-B)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漏芦蜕皮甾醇,能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

3.临床研究:据报道,漏芦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漏芦、决明子、泽泻、荷叶、汉防己各15g等,水煎浓缩至100ml,每日分2次口服,治疗肥胖症51例,服药1周,48例体重减轻,有效率为94%(河南中医1988,2:30);用漏芦制成复方制剂,共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191例,痊愈124例,有效61例,疗效满意(中药学2001:551);有漏芦、黄柏、白茅根、山楂、甘草各20g,水煎服,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效果良好(四川中医1987,2:41)。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上药定为漏芦正品,将同科植物蓝刺头Echin0ps  Iatifolius  Tausch.的干燥根定名为禹州漏芦,蓝刺头在我国南方各省多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其传统功用、主治与漏芦大体相同,一些地区均作为漏芦使用。而二者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所不同。禹州漏芦根含联塞吩,卡多帕亭;还含有卅一烷,蒲公英萜醇醋酸酯,β-谷甾醇,胡萝卜苷,脂肪醇混合物以及蓝刺头碱等。蓝刺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者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也有治疗作用。本品所含蓝刺头碱,小剂量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大剂量导致痉挛、后则出现全身抑制;同时引起血压下降,心肌收缩力增强,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在收缩期。中毒量为常用量的二倍。据报道,有内服漏芦30g通乳而引起严重中毒者。因此,应用漏芦必须注意品种鉴别和使用剂量,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土  茯  苓  Tufuling   

《本草纲目》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块茎。长江流域及南部各省均有分布。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生用。

【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

    1.杨梅毒疮,肢体拘挛。本品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可单用本品水煎服,如土萆薢汤(《景岳全书》);也可与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同用;若因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常与薏苡仁、防风、木瓜等配伍治之,如搜风解毒汤(《本草纲目》)。

    2.淋浊带下,湿疹瘙痒。本品甘淡渗利,解毒利湿,故可用于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湿疹湿疮等证。常与木通、萹蓄、蒲公英、车前子同用,治疗热淋;《滇南本草》单用本品水煎服,治疗阴痒带下;若与生地、赤芍、地肤子、白鲜皮、茵陈等配伍,又可用于湿热皮肤瘙痒。

3.痈肿疮毒。本品清热解毒,兼可消肿散结,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为细末,好醋调敷,治疗痈疮红肿溃烂;《积德堂经验方》将本品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治疗瘰疬溃烂;亦常与苍术、黄柏、苦参等药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服药时忌茶。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2.《本草备要》:“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3,5,4’-三羟基芪、(-)表儿茶精L、琥珀酸、β-谷甾醇等皂苷、鞣质、黄酮、树脂类等,还含有挥发油、多糖、淀粉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落新妇苷有明显的利尿、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和炭疽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大鼠肝癌及移植性肿瘤有一定抑制作用;经动物试验推断:本品可通过影响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炎症过程而选择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此外尚能缓解汞中毒;明显拮抗棉酚毒性。

3.临床研究:土茯苓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常用于梅毒和淋病,无论是改善临床症状或血清变化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近年土茯苓又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用土茯苓30g,配伍野菊花、忍冬藤、虎杖、透骨草,水煎浸泡熏洗患处,治疗类丹毒79例(从事鱼、肉类加工人员由于猪丹毒杆菌经皮损侵入所引起的如丹毒样皮肤急性感染性疾病),痊愈72例,好转6例(中医杂志2001,11:649);用土茯苓研末与仙人掌按2:1比例捣烂加少许鸡蛋清混匀为膏状敷患处,用于急性睾丸炎红、肿、热、痛而无脓液者,治疗26例,均获痊愈(中医杂志2001,11:64);用土茯苓合剂(土茯苓、薏苡仁、麦芽、谷芽、乌梅、瓜蒌等),治疗食道贲门癌28例,能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期,疗效显著(基层中药杂志2000,1:57)。此外,土茯苓尚可用于心律失常、痛风症、银屑病、扁平疣、滴虫性阴道炎、肾盂肾炎、乙型肝炎、急性扁桃体炎、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治疗慢性铅中毒,缓解激素撤减困难和鸦片依赖症状等。

 鱼  腥  草  Yuxingcao    

《名医别录》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热毒疮毒。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

2.《本草经疏》:“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3.《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臌胀。”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槲皮苷、氯化钾等。

2.药理作用: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用乙醚提取的非挥发物,还有抗病毒作用。本品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钾盐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因而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3.临床研究:临床可用鱼腥草鲜品煎服,或捣泥外敷,或入复方,或制成注射液供治疗选用。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及肺脓疡等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对五官科的化脓性炎症和皮肤科感染性炎症以及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也均有较好疗效。

据报道,鱼腥草注射液还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其冷喷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56例,总有效率达98.2%(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3:198);用其静脉滴注,配合抗组胺药治疗小儿急性荨麻疹217例,总有效率92.63%(湖北中医杂志2000,5:33);将其与生理盐水混合,在150mmHg压力下缓慢注射入宫腔及输卵管内,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210例,200例分别在1年内怀孕,治愈率为95.52%(陕西中医2000,12:540);用其进行尿道冲洗,保留灌注,治疗淋菌性尿道炎(NU)56例,均为男性,治愈率86.6%,淋菌清除率100%,且不产生耐药性(中国中医急症2000,1:19)。此外,鱼腥草及其制剂还可用于百日咳、急性流行性角膜炎,急性化脓性睾丸炎,急慢性盆腔炎,肛乳头炎、肛周脓肿等肛肠疾病,带状疱疹,前列腺炎,红斑狼疮以及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等。

4.不良反应:鱼腥草素的副作用一般轻微,口服有鱼腥味,肌内注射时少数病人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时,个别病例会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停药后均消失。另有报道,少数患者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有引起大疱性药物性皮炎、末梢神经炎等,甚或导致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金  荞  麦  Jinqiaomai 

《新修本草》

    为蓼科植物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的干燥根茎。产于陕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南、河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冬季采挖,除去茎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成厚片,生用。

【性能】微辛、涩,凉。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应用】

1.肺痈,肺热咳嗽。本品辛凉,既可清热解毒,又善排脓祛瘀,并能清肺化痰,故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咳吐脓血为其所长,可单用,或与鱼腥草、金银花、芦根等配伍应用;若治肺热咳嗽,可与天花粉、矮地茶、射干等同用。

2.瘰疬疮疖,咽喉肿痛。本品凉以清热,辛以散结,有解毒、消痈、利咽、消肿之效,若与何首乌等药配伍,可用治瘰疬痰核;若配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药,可用治疮痈疖肿或毒蛇咬伤;若与射干、山豆根同用,可用治咽喉肿痛。

此外,本品尚有健脾消食之功,与茯苓、麦芽等同用,可用治腹胀食少,疳积消瘦等症。

【用法用量】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赤白冷热诸痢,断血破血,带下赤白,生肌肉。”

2.《本草纲目拾遗》:“治喉闭,喉风喉毒,用醋磨漱喉。治白浊,捣汁冲酒服。”

3.《本草拾遗》:“主痈疽恶疮毒肿,赤白游疹,虫、蚕、蛇、犬咬,并醋摩敷疮上,亦捣茎叶敷之;恐毒入腹,煮汁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茎含香豆酸、阿魏酸等。

2.药理作用:有祛痰、解热、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体外实验虽无明显抗菌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凝固酶、溶血素及绿脓杆菌内毒素有对抗作用。

3.临床研究:金荞麦及其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肺脓肿、胸膜炎等疾病,对于疖肿、皮肤外伤感染、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等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水煎内服或鲜品捣敷患处,均有较好疗效。另据报道,用本品治疗妇科疾患疗效显著,如用金荞麦大剂量(40~50g)与益母草、鸡血藤配伍治疗闭经;一般剂量(20~30g)与仙鹤草、乌梅、旱莲草等同用治疗子宫肌瘤、行经量多;若与木香、香附子配伍,则可用于痛经;与土茯苓、败酱草同用,又可治疗急、慢性阴道炎,盆腔炎等(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42:60)。此外,金荞麦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用其乙醇提取物制口服胶囊,治疗肺癌,总有效率达71%,并能缓解放疗、化疗的副作用;外用可治疗宫颈癌(中草药2000,9:716)。

 大血藤  Daxueteng

《本草图经》

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1s.的干燥藤茎。又称红藤。主产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地区。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切厚片,生用。

【性能】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应用】

1.肠痈腹痛,热毒疮疡。本品苦降开泄,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止痛,又入大肠经,善散肠中瘀滞,为治肠痈要药,也可用于其他热毒疮疡。用治肠痈腹痛,常与桃仁、大黄等药同用;用治热毒疮疡,常与连翘、金银花、贝母等药同用,如连翘金贝煎(《景岳全书》)。

2.跌打损伤,经闭痛经。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骨碎补、续断、赤芍等药同用;用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药同用。

3.风湿痹痛。本品有活血化瘀,祛风活络止痛之作用,广泛用于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关节不利,常与独活、牛膝、防风等药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古籍摘要】

1.《本草图经》:“攻血,治血块。”

2.《简易草药》:“治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壮阳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胡萝卜苷、硬脂酸、毛柳苷、右旋丁香树脂酚二葡萄糖苷,右旋二氢愈创木脂酸,大黄酚,香草酸以及对香豆酸-对羟基苯乙醇酯和红藤多糖、鞣质。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链球菌及绿脓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水溶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流量,抑制血栓形成,提高血浆cAMP水平,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扩张冠状动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本品及其制剂广泛用于急性单纯性、早期化脓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以及粘连性肠梗阻,有较好疗效。红藤尚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用红藤20g与活血化瘀药同用,内服并结合灌肠治疗盆腔炎122例,总有效率97.54%(浙江中医杂志1998,5:211);用红藤合剂(红藤、败酱草、紫草为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80例,使痛经消失,子宫、附件肿块缩小,总有效率为90.63%,CA-125卵巢癌相关抗原转阴率为70%(中医杂志1999,9:547);以红藤为主药配合枳实、大黄、生山楂等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可靠(中药临床新用,2001:51)。此外,红藤还可用于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卵巢囊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胆道蛔虫、风湿性关节炎等。

 败  酱  草  Baijiangcao

《神农本草经》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败酱P. villose  Juss.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夏、秋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应用】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本品辛散苦泄寒凉,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用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若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本品还可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若治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均效。

2.产后瘀阻腹痛。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煎服,或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配伍,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中刺痛。

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2.《本草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

3.《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惟宜于实热之体。”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黄花龙芽苷、胡萝卜苷及多种皂苷;含挥发油,其中以败酱烯和异败酱烯含量最高;亦含生物碱、鞣质等。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苷等;根和根茎中含莫罗念冬苷、番木鳖苷、白花败酱苷等。

2.药理作用:黄花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肝炎病毒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细胞变性,改善肝功能。尚有抗肿瘤作用。其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均有明显镇静作用。

3.临床研究:败酱草常用于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对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慢性盆腔炎、急性胰腺炎、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较好疗效。据报道,本品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败酱草鲜品大剂量水煎服,或水煎熏洗坐浴,或以鲜品捣烂外敷,治疗肛周脓肿、嵌顿痔、肛裂、肛瘘炎性期、痔出血、血栓痔炎、术后肛门水肿等肛肠疾患均获满意疗效(四川中医1998,7:44);另用本品水煎液洗浴治疗痱毒及化脓性皮炎48例,疗效显著(中医外治杂志1999,2:14);也有以鲜败酱草叶捣烂成糊状外敷或取汁涂擦患处,或将鲜叶中乳白色汁涂擦患处,治疗扁平疣,1~2周疣体即可消退(新中医1999,9:42)。此外败酱草还可用于克山病,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肾积水,肾绞痛等。

4.不良反应:据报道,个别病人服黄花败酱后有口干和胃部不适等反应。大量应用,易引起暂时性白细胞减少和头昏、恶心。在用白花败酱注射液试治的134例急性细菌性炎症中,有3例分别于用药的2、5、7天时白细胞降至2200~2800之间,停药一周左右恢复正常。

【其他】据本草记载,上述败酱科植物应为败酱草正品,但在北方地区习惯将菊科植物苣荬菜(北败酱)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带根全草作为本品使用;在南方地区习惯将十字花科植物菥蓂(苏败酱)Thiaspi  arvense  L.的带果全草做为败酱草使用。应注意鉴别。

附药  墓头回

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Patrinia  heterophylla  Bunge及糙叶败酱P. seabra  Bunge,的根。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秋季采挖,去净茎苗,晒干。味辛、苦,性微寒。效用与败酱草相似,兼有止血、止带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等证。用法用量同败酱草。

 射  干  Shegan

《神农本草经》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春初刚发芽或秋末茎叶枯萎时采挖,以秋季采收为佳。除去苗茎、须根及泥沙,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主入肺经,有清肺泻火,利咽消肿之功,为治咽喉肿痛常用之品。主治热毒痰火郁结,咽喉肿痛,可单用,如射干汤(《圣济总录》);或与升麻、甘草等同用。若治外感风热,咽痛音哑,常与荆芥、连翘、牛蒡子同用。

2.痰盛咳喘。本品善清肺火,降气消痰,以平喘止咳。常与桑白皮、马兜铃、桔梗等药同用,治疗肺热咳喘,痰多而黄;若与麻黄、细辛、生姜、半夏等药配伍,则可治疗寒痰咳喘,痰多清稀,如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孕妇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结气,腹中邪逆,食饮大热。”

2.《滇南本草》:“治咽喉肿痛,咽闭喉风,乳蛾,痄腮红肿,牙根肿烂,攻散疮痈一切热毒等症。”

3.《本草纲目》:“射干,能降火,故古方治喉痹咽痛为要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射干定、鸢尾苷、鸢尾黄酮苷、鸢尾黄酮、射干酮、紫檀素、草夹竹桃苷及多种二环三萜及其衍生物和苯酚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射干对常见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外感及咽喉疾患中的某些病毒(腺病毒、ECHO11)也有抑制作用;有抗炎、解热及止痛作用;尚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射干临床常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咽喉炎等多种急性感染,均有良好疗效。也可用于其他疾病,如:用射干、山豆根,配伍辛夷、细辛等药水煎服,治疗慢性鼻窦炎50例,痊愈32例,好转16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2:36);另用射干水煎加糖适量口服,治疗乳糜尿104例,痊愈94例(中医杂志1981,5:44);用射干、甘松各3g研末以白酒冲服,治疗阳痿效果好(山西中医1994,2:4)。此外,射干还可治疗稻田性皮炎、咽喉癌、胃痛等。

 山  豆  根  Shandougen

《开宝本草》

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又名广豆根。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全年可采,以秋季采挖者为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大苦大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凡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者均可用之。轻者可单用,如《永类钤方》单用本品磨醋噙服;重者常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如清凉散(《增补万病回春》);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花粉、麦冬等药,如山豆根汤(《慈幼新书》)。

2.牙龈肿痛。本品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炎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牡丹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人及马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2.《本草图经》:“采根用,今人寸截含之,以解咽喉肿痛极妙。”

3.《本草备要》:“泻热解毒,去肺大肠风热,含之咽汁,止喉痛、齿肿、齿痛。”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生物碱及黄酮化合物。生物碱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等;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其他尚含紫檀素、山槐素、红车轴草根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癌作用,所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肿瘤均呈抑制作用。有抗溃疡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对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臭豆碱、金雀花碱能反射性地兴奋呼吸,氧化苦参碱和槐果碱有较强的平喘作用;此外,本品还有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作用、抗炎作用及保肝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山豆根在临床上尚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用山豆根、桔梗各4.5g,生甘草3g,治疗小儿寻常型银屑病300例,总有效率95%(北京中医1990,2:23);用肝炎注射液(山豆根提取物)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各80例,总有效率CPH组82.5%,CAH组77.5%,降酶效果显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2:68);此外,还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病、白细胞减少症、痢疾、心律失常、宫颈糜烂以及绒毛膜上皮癌等。

4.不良反应:大剂量广豆根总碱对心脏呈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和心肌复极化障碍,对呼吸中枢先兴奋后抑制。中毒成分可能是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以及槐果碱。中毒时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四肢无力,心悸,胸闷;重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颤抖、麻木,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步态不稳等;继则呼吸急促、浅表,四肢抽搐,面唇青紫,瞳孔散大,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山豆根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超剂量用药(大于10g)。因此,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一般以3~6g为宜。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服药超过4小时,可导泻,并服活性炭。重度中毒者须用维生素c和654—2静脉滴注,或用维生素B6静脉注射。若抽搐痉挛者用氯丙嗪;腹痛剧烈者注射阿托品;昏迷者给氯酯醒,吸氧;合并血压下降、肺水肿、呼吸衰竭者则用升压、利尿和呼吸兴奋药,同时加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附药    北豆根

为防已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干燥根茎。切片生用,为北方地区所习用。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用于热毒壅盛,咽喉肿痛,泄泻痢疾及风湿痹痛。煎服,3~10g。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马    勃  Mabo 

《名医别录》

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 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  (Batsch  ex  Pers.)Lloyd或紫色马勃Calvatia  li1acina  (Mont. et  Berk.) Lloyd的干燥子实体。脱皮马勃主产于辽宁、甘肃、湖北、江苏、湖南、广西、安徽;大马勃主产于内蒙古、河北、青海、吉林、湖北;紫色马勃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北、江苏、安徽。夏、秋二季子实体成熟时及时采收,除去泥沙,干燥。除去外层硬皮,切成方块,或研成粉,生用。

【性能】辛,平。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应用】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本品味辛质轻,入肺经。既能宣散肺经风热,又能清泻肺经实火,长于解毒利咽,为治咽喉肿痛的常用药。本品又能止血敛疮,故对喉证有出血和溃烂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及肺火所致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常与牛蒡子、玄参、板蓝根等同用,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吐血衄血,外伤出血。本品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功,用治火邪迫肺,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可单用,如《袖珍方》中以本品与砂糖为丸,治血热吐血,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使用;用治外伤出血,可用马勃粉撒敷伤口。

【用法用量】煎服,1.5~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

【使用注意】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恶疮,马疥。”

2.《本草纲目》:“清肺,散血热,解毒。”“马勃轻虚,上焦肺经药也。故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紫颓马勃酸、马勃素、马勃素葡萄糖苷、尿素、麦角甾醇、亮氨酸、酪氨酸、磷酸钠、砷及α—直链淀粉酶。

2.药理作用:脱皮马勃有止血作用,对口腔及鼻出血有明显的止血效果。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少数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马勃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出血、外伤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外科手术止血等,均有较好效果。马勃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另有用马勃适量敷盖或填塞清疮后的患处,治疗糖尿病坏疽,均获治愈(吉林中医药1991,5:10);用干燥马勃撕成1~3cm块状,高压消毒,直接覆盖于清疮消毒后的外伤疮面,加压包扎,治疗外伤性创面191例,5~10日内疮面脱痂痊愈(辽宁中医杂志 1995,4:171);用马勃粉高压消毒后,撒于患处,治疗溃破的冻疮132例,治愈率为95%;用马勃配黄连、明矾等,煎汤保留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取得良效(中药临床新用2001:76)。

4.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偶有身热、头昏、倦怠、呕吐、腹痛或失眠,尿频及皮肤过敏等,一般在1~2周内可消失,严重者停药后即可愈。

 

 青  果  Qingguo

《日华子本草》

为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成熟果实。又名橄榄。我国南方及西南各地多有生产,主产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打碎生用。

【性能】甘、酸,平。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应用】

1.咽喉肿痛,咳嗽烦渴。本品性平偏寒,功能清热解毒、生津利咽、化痰止咳。用治风热上袭或热毒蕴结而致咽喉肿痛,常与硼砂、冰片、青黛等同用;若用治咽干口燥,烦渴音哑,咳嗽痰粘,可单用鲜品熬膏服用,亦可与金银花、桔梗、芦根等同用。

2.鱼蟹中毒。本品甘平解毒,《随息居饮食谱》单用鲜品榨汁或煎浓汤饮用,可解河豚之毒;本品又有解毒醒酒之效,《本草汇言》单用青果十枚,煎汤饮服,用于饮酒过度。

【用法用量】煎服,4.5~9g;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

2.《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

3.《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果实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抗坏血酸等;种子含挥发油以及香树脂醇等。

2.药理作用:青果提取物对半乳糖胺引起的肝细胞中毒有保护作用;亦能缓解四氯化碳对肝脏的损害。本品又能兴奋唾液腺,使唾液分泌增加,故有助消化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青果还可治疗其他疾病,如:用青果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及减少渗出的作用(中药学2001:538);用30%的清咽雾化液(青果、大黄、牛蒡子、玄参等)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咽喉炎95例,疗效明显优于庆大霉素对照组(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43)。此外,青果还可治疗口疮、癫痫等。

【其他】本品与藏青果非同科属植物,后者又称西青果,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幼果。藏青果的效用与本品基本相同。

 锦  灯  笼  Jindenglong

《神农本草经》

为茄科植物酸浆Physalis  alkekengi  L. var.  franchetii  (Mast.) Makino的干燥宿萼或带果实的宿萼。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以东北、华北产量大、质量好。秋季果实成熟、宿萼呈红色或橙红色时采收,干燥。

【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通淋。

【应用】

1.咽痛音哑,痰热咳嗽。本品味苦性寒,主入肺经,能清热解毒,并长于利咽化痰。善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常与山豆根、桔梗、牛蒡子等同用;也可将本品与冰片共研末,吹喉,以治喉痛音哑。若与前胡、瓜蒌等清热化痰止咳药同用,可治疗痰热咳嗽。

2.小便不利,热淋涩痛。本品苦寒降泄,又具利尿通淋之功。常与车前子、木通、萹蓄、金钱草等配伍,用于小便短赤,或淋沥涩痛;《贵阳民间药草》以本品与龙胆草、赤茯苓、车前草等配用,治疗砂淋、石淋。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者及孕妇忌用。

【鉴别用药】锦灯笼与青果,皆能清热解毒利咽,而治咽喉肿痛。但前者偏于化痰利咽,宜治痰热咳嗽,咽痛音哑;而后者偏于生津利咽,宜治咽干口燥,烦渴音哑。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治烦热,定志益气,利水道。”

  2.《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玉茎痛。攻疮毒,治腹痈,破血,破气。”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柠檬酸、枸橼酸、草酸、维生素C及酸浆红素等,另含有甾醇类及多种氨基酸。

2.药理作用:本品果实水提物有抗癌作用,对小鼠Ehrlich腹水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果实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也有抑制作用。此外,本品醚溶性、水溶性成分对蛙心均有加强其收缩的作用,并能引起微弱的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本品注射液临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191例,其中化脓性扁桃体炎169,疱疹性咽炎6例,其他16例,治疗结果:痊愈145例,有效36例(北京中医1986,3:30);还有用花萼2~3个或全草10~15g,煎服或冲茶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32例,全部治愈(新医学1972,11:55)。

 金  果  榄  Jinguo1an

《本草纲目拾遗》

为防己科植物青牛胆Tinospora  sagittata  Gagn.或金果榄T. capillipes  Gagn.的干燥块根。主产于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切片,生用。

【性能】苦,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应用】

1.咽喉肿痛。本品苦寒,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效,《百草镜》单用本品煎服,或与冰片共研粉吹喉,用治肺胃蕴热,咽喉肿痛;也可与栀子、青果、甘草等同用。

2.痈肿疔毒。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四川中药志》将本品与鲜苍耳草,捣汁服用,治疗热毒蕴结,疔毒疮痈,红肿疼痛;《百草镜》则将本品醋磨后,外敷患处。

本品尚有清热止痛作用,还可用于胃脘热痛及泻痢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引《药性考》:“解毒。咽喉痹急,口烂宜服。痈疽发背,焮赤疔□,蛇蝎虫伤,磨涂。治目痛,耳胀,热嗽,岚瘴,吐衄,一切外症。”

2.《本草再新》:“滋阴降火,止渴生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生物碱类,有防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等。另含有萜类及甾醇类。

2.药理作用: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酸性分枝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所含掌叶防己碱能使幼年小鼠胸腺萎缩;有抗肾上腺素作用;并有相当强的抗胆碱酯酶的作用。水或醇的提取物中的苦味成分能降低空腹血糖,并增加葡萄糖耐量,其作用原理可能是促进胰岛素分泌及增加糖摄取,同时抑制外周糖的释放。此外还有解毒、止痛及兴奋子宫的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临床上常用金果榄与青蒿、钩藤同用,制成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胆道感染、皮肤化脓性感染所致的中度以上发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且有消炎镇痛的作用(新医药简讯1972,7:17)。此外,以金果榄为主,还可治疗其他疾病,如:金果榄配伍川芎、黄柏、黄药子等药,共研细末,水调外敷,可用于五步蛇咬伤的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5,1:1;将本品以75%乙醇浸泡,制成金果榄浸液,治疗输液性静脉炎78例,总有效率为97.44%(中医外治杂志1999,6:25)。

 

 

木  蝴  蝶  Muhudie

《本草纲目拾遗》

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 Vent.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为千张纸,玉蝴蝶,云故纸。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省,福建、广东、四川也有分布。秋、冬二季采收成熟果实,曝晒至果实开裂,取出种子,晒干。生用。

【性能】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功效】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应用】

    1.喉痹音哑,肺热咳嗽。本品苦甘寒凉,具有清肺热,利咽喉之功效,为治咽喉肿痛之常用药。多与玄参、麦冬、冰片等配伍,治疗邪热伤阴,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本品又具清肺化痰止咳之功,常与桔梗、桑白皮、款冬花等配伍,用治肺热咳嗽,或小儿百日咳,如止咳糖浆(《现代实用中药》)。

2.肝胃气痛。本品甘缓苦泄,入肝、胃二经,能疏肝和胃止痛,《本草纲目拾遗》单用本品研末,酒调送服,治疗肝气郁滞,肝胃气痛,脘腹、胁肋胀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治心气痛,肝气痛,下部湿热。又项秋子云,凡痈毒不收口,以此贴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木蝴蝶的种子含木蝴蝶甲素、乙素,脂肪油,黄芩苷元,特土苷,木蝴蝶苷A、B,白杨素及苯甲酸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其白内障形成过程中的代谢紊乱有阻止和纠正作用。木蝴蝶对离体胃壁粘膜有基因毒性和细胞增殖活性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木蝴蝶尚可治疗其他疾病,如:用木蝴蝶、蒲黄、五灵脂、乌贼骨水煎服,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7例,总有效率达97%(中医药研究1993,3:28);用木蝴蝶、黑木耳为主药治疗多种精神、神经性疾病,疗效满意(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7,4:14);以木蝴蝶为主,随证加味,分别配伍天花粉、金银花、苏子、竹茹等药,治疗不同证型的慢性咽炎36例,总有效率为80.56%(时珍国医国药2000,7:657)。此外,另有报道用木蝴蝶治疗声带息肉、癔球症、百日咳等,均获良效。

 

 

白  头  翁  Baitouweng

《神农本草经》

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Bge.)  Regel的干燥根。主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绒毛,晒干。切薄片,生用。

【性能】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

1.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治热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可单用,或配伍黄连、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若为赤痢下血,日久不愈,腹内冷痛,则以本品与阿胶、干姜、赤石脂等药同用,亦如白头翁汤(《千金方》)。

2.疮痈肿毒。本品苦寒,主入阳明,有解毒凉血消肿之功,可与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药同用,以治疗痄腮、瘰疬、疮痈肿痛等证。

本品若与秦皮等配伍,煎汤外洗,又可治疗阴痒带下。此外尚可用于血热出血以及温疟发热烦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泄痢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2.《药性论》:“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

3.《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皂苷,水解产生三萜皂苷、葡萄糖、鼠李糖等,并含白头翁素、23-羟基白桦酸、胡萝卜素等。

2.药理作用:白头翁鲜汁、煎剂、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肤真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煎剂及所含皂苷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本品对阴道滴虫有明显的杀灭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轻度抑制作用。另外,尚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及抗惊厥作用,其地上部分具有强心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本品常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对阿米巴性肝脓肿也有一定疗效,但需多法配合和随证加减(中药药理与应用 2000:343);近年来白头翁尚可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用白头翁水煎,沉淀过滤浓缩口服,治疗久治不愈、尚未溃破的淋巴结核52例,总治愈率84.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用白头翁、夏枯草、玄参、生大黄水煎取汁,做超声雾化,治疗绿脓杆菌性肺炎7例,6例有效,痰培养转阴(中医杂志1996,12:103);以白头翁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盆腔炎36例,其中急性期22例,慢性期14例,疗效显著(长春市中医学院学报1998,3:34)。此外,以原白头翁素静脉注射,对肺部鳞癌、未分化癌及黑色素瘤等有一定效果;本品尚可用治消化性溃疡、神经性皮炎、急性肾盂肾炎、坏死性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4.不良反应:鲜白头翁全草捣烂后因原白头翁素逸出而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对皮肤粘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眼部可引起流泪;吸入可引起喷嚏、咳嗽;内服可引起流涎、胃肠炎症、呕吐、腹痛、肾炎、血尿及心衰,并可因呼吸衰竭而死。干燥久贮者局部刺激作用大为降低。

          

 

马  齿  苋  Machixian

《本草经集注》

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olaca  oleracea  L.的干燥地上部分。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残根和杂质,洗净,鲜用;或略蒸或烫后晒干后,切段入药。

【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应用】

1.热毒血痢。本品性寒质滑,酸能收敛,入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为治痢疾的常用药物,单用水煎服即效。亦常与粳米煮粥,空腹服食,治疗热毒血痢,如马齿粥(《圣惠方》);《经效产宝》单用鲜品捣汁入蜜调服,治疗产后血痢;若与黄芩、黄连等药配伍可治疗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者。

2.热毒疮疡。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功。用治血热毒盛,痈肿疮疡,丹毒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并外洗,再以鲜品捣烂外敷,如马齿苋膏(《医宗金鉴》);也可与其他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

3.崩漏,便血。本品味酸而寒,入肝经血分,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之效。故用治血热妄行,崩漏下血,可单味药捣汁服;若用治大肠湿热,便血痔血,可与地榆、槐角、凤尾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淋证、带下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新修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癥瘕,小儿尤良;……”

2.《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三萜醇类,黄酮类,氨基酸,有机酸及其盐,还有钙、磷、铁、硒、硝酸钾、硫酸钾等微量元素及其无机盐,以及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B1、A,β-卜胡萝卜素、蔗糖、葡萄糖、果糖等。本品尚含有大量的L-去甲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少量的多巴。

    2.药理作用:本品乙醇提取物及水煎液对痢疾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杜盎氏小芽孢癣菌也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本品鲜汁和沸水提取物可增加动物离体回肠的紧张度,增强肠蠕动,又可剂量依赖性地松弛结肠、十二指肠;口服或腹腔注射其水提物,可使骨胳肌松弛。本品提取液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延缓衰老和润肤美容的功效。其注射液对子宫平滑肌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本品能升高血钾浓度;尚对心肌收缩力呈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此外,还有利尿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马齿苋是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腹泻的常用药,对多种化脓性皮肤病和外科感染,如乳痈、疖肿、丹毒、蜂窝组织炎、足癣感染等也均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马齿苋还广泛用于治疗其他多种疾病,如:用鲜马齿苋为主,配伍苦参、紫草、土茯苓等药,随证加减,水煎服,再用鲜马齿苋煎水洗患处,治疗银屑病119例,治愈率63%,总有效率86%(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2 :89);用马齿苋、砂仁,枳实、白术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患者56例,近期临床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85.7%,(福建中医药1996,3:8);用鲜马齿苋捣取鲜汁加蜂蜜兑服,治疗胆道蛔虫所导致的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服药后约10余分钟缓解(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总42期:61)。此外,马齿苋还可治疗钩虫病、泌尿系感染、带状疱疹等。

 

 

鸦  胆  子  Yadanzi

《本草纲目拾遗》

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广西、广东等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去壳取仁,生用。

【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应用】

1.热毒血痢,冷积久痢。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尤善清大肠蕴热,凉血止痢,故可用治热毒血痢,便下脓血,里急后重等症。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单用本品去皮25~50粒,白糖水送服。本品又有燥湿杀虫止痢之功,可用治冷积久痢,采取口服与灌肠并用的方法,疗效较佳;若用治久痢久泻,迁延不愈者,可与诃子肉、乌梅肉、木香等同用。

2.各型疟疾。本品苦寒,入肝经,能清肝胆湿热,有杀虫截疟之功,对各种类型的疟疾均可应用,尤以间日疟及三日疟效果较好,对恶性疟疾也有效。

3.鸡眼赘疣。本品外用有腐蚀作用。用治鸡眼、寻常疣等,可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患处,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如《经验方》至圣丹,即以鸦胆子仁20个,同烧酒捣烂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治疗鸡眼;《医学衷中参西录》亦用上法,治疣。

【用法用量】内服,0.5~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内服需严格控制剂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刺激。孕妇及小儿慎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治冷痢久泻……外无烦热燥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利,小便清长。”

2.《医学衷中参西录》:“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痢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中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捣烂醋调敷疔毒。善治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苦木苦味素类,生物碱(鸦胆子碱、鸦胆宁等),苷类(鸦胆灵、鸦胆子苷等),酚性成分,黄酮类成分,香草酸,鸦胆子甲素以及鸦胆子油等。

   2.药理作用:鸦胆子仁及其有效成分对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对其他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及阴道滴虫等也有驱杀作用;所含苦木苦味素有显著的抗疟作用;并具有抗肿瘤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赘疣细胞可使细胞核固缩,细胞坏死、脱落。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本品连皮带仁共研细末,加入65%乙醇100ml内,浸泡10天,用治传染性软疣,在局部消毒后,剥开软疣表皮,将鸦胆子酊点滴于软疣表面,每日1次,多数在4~9天软疣自行干枯脱落,共治疗196例,总治愈率100%,无全身毒性反应(中医外治杂志 2001,  3:56);另用鸦胆子复方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疗效显著(四川中医1996,10:21);近年来用鸦胆子油乳制剂,口服或局部注射,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癌、食管癌、胃癌、脑瘤、肝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大肠癌以及五官科肿瘤等多种癌症。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给药途径,对中晚期癌可明显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如鸦胆子油乳联合抗癌药顺铂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腹水30例,较单纯用顺铂治疗者,疗效明显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杂志2001,9:569)。此外,尚有用鸦胆子油口服乳液治疗银屑病,亦收到良好效果。

4.不良反应:鸦胆子壳及种子均有毒,临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为剧烈的细胞原浆毒,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对肝肾实质有损害作用,并能使内脏动脉显著扩张,引起出血。其挥发油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据临床报道,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险。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昏,乏力,腹痛,便血,胃肠道充血,尿量减少,体温增高,眼结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瘫痪,昏迷,抽搐等。局部应用对皮肤和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鸦胆子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过大;二是口服时直接吞服或嚼服。因此,应用鸦胆子必须严格掌握好用量,且按正确方法服用,以保证用药安全。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早期催吐、洗胃,口服牛奶或蛋清,酌用泻药;静脉点滴葡萄糖、盐水及注射维生素;在昏睡、呼吸困难时,酌情给予中枢兴奋剂,必要时可行人工呼吸。

 

 

地  锦  草 Dijincao

《嘉祐本草》

为大戟科植物地锦Euphorbia  humifusa  Willd.或斑地锦E. maculata  L.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为多。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辛,平。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应用】

1.热毒泻痢。本品有清热解毒止痢,凉血止血之功效,故常用于湿热、热毒所致的泻痢不止、血痢、便血。如《经验方》以本品研末,米饮服之,用治湿热泻痢;若用治血痢、便下脓血者,可与马齿苋、地榆等配伍以增强疗效。

2.血热出血证。本品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故用于多种内外出血证。如用治妇女崩漏,可单用为末,姜、酒调服(《世医得效方》);若治外伤肿痛出血,可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本品既能止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常与白茅根、小蓟等药同用,治疗尿血、血淋。

3.湿热黄疸。本品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湿退黄。可单用本品煎服,治疗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或与茵陈、栀子、黄柏等同用。

4.热毒疮肿,毒蛇咬伤。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具凉血消肿之功,故可用于热毒所致之疮疡痈肿、毒蛇咬伤等证,常取鲜品捣烂外敷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9~2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嘉祐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2.《本草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外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3.《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黄酮类,如槲皮素及其单糖苷、异槲皮苷、黄芪苷等;香豆素类,有东莨菪素、伞形花内酯、泽兰内酯;有机酸类,有没食子酸及棕榈酸等。尚含有肌醇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地锦草鲜汁、水煎剂以及水煎浓缩乙醇提取物等体外实验均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等多种致病性球菌及杆菌有明显抑菌作用;同时具有中和毒素作用。本品尚有止血作用及抗炎、止泻作用;其制剂若与镇静剂、止痛剂或抗组胺剂合用时,可产生解痉、镇静或催眠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斑地锦水提液对急性炎证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显著缩短小鼠眼血液凝血时间,止血作用明显。

3.临床研究:据报道,地锦草及其制剂对细菌性痢疾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品还可治疗其他疾病,如:用鲜地锦草全草30~50g加红糖15g水煎内服,治疗乳糜尿、小便混浊,疗效较好(浙江中医杂志1994,11:522);用地锦草、铁苋菜、海金沙、青香薷水煎服或用鲜品捣汁,直接服用,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96例,总有效率97%(江西中医药1996,6:11);用地锦草、煨葛根,配伍黄连、木香、党参、白术等水煎内服,治疗慢性结肠炎58例(其中经纤维肠镜检查:粘膜充血及水肿27例,糜烂或溃疡者8例),总有效率96.6%(吉林中医药2000,5:24);此外,地锦草还可用于治疗钩虫感染性皮炎、急性支气管炎等。

 

 

 

委  陵  菜  Weilingcai

《救荒本草》

为蔷薇科植物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Ser.的干燥全草。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以山东、河南为最多。春季未抽茎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切段,生用。

【药性】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

1.热毒泻痢。本品苦寒,清热解毒,长于清泻大肠热毒,可单用本品研末冲服,治疗热毒泻痢或湿热泻痢,下痢脓血,发热腹痛,里急后重,久痢不止等症;亦与黄柏、白头翁、马齿苋同用。

2.血热出血。本品寒凉,入肝经血分,能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单用本品研末,或用鲜品捣烂外敷患处,均可用治痔疮出血、刀伤出血;亦常与贯众、白茅根、茜草、大蓟、小蓟等同用,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崩漏、月经过多、尿血、便血等证。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痈肿疮毒,风湿痹证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山奈素、槲皮素、α-儿茶酚等黄酮类;熊果酸等三萜类;还有有机酸类、维生素C、蛋白质、脂肪、纤维等。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没食子酸、槲皮素是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阿米巴滋养体以及阴道滴虫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品对实验动物的离体心脏、离体及在体肠管均呈抑制作用,而对离体支气管则是扩张作用,对其离体子宫起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本品尚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如:取委陵菜干根制成20%溶液口服,或制成注射剂肌内注射,同时用20%溶液60m1,行保留灌肠,共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64例,治愈59例,好转5例;用委陵菜煎剂,成人每日20~30g(生药量)并以10%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27例,疗效良好(中药大辞典1986:1370);用委陵菜煎剂 (每10ml生药7.5g)口服,每日3次,每次30ml,治疗肠道鞭毛虫病204例,总有效率达98.53%,除8例患者出现轻度厌食、恶心外,均未见副作用(福建中医药 1995,1:5)。

【其他】委陵菜有翻白草之别名,有些地区作翻白草入药,然正品翻白草为同科植物翻白草的干燥全草或根。二者功效大体相同,唯品种不同,以委陵菜效佳。

 

翻  白  草  Fanbaicao

《救荒本草》

为蔷薇科植物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ge的带根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河北、安徽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未开花前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生用。

【药性】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止痢。

【应用】

1.湿热泻痢。本品苦寒,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故常用于热痢、血痢,单用翻白草鲜品30~60g浓煎,日分3次内服治疗赤白痢疾。

    2.痈肿疮毒。本品苦以降泄,寒能清热,解毒消肿,常用治热毒壅盛所致之痈肿疮毒,如《本草纲目》单用翻白草酒煎服治疗疔毒初起;《保寿堂经验方》以翻白草煎汤熏洗治疗臁疮溃烂;也可将翻白草干根用烧酒磨汁外涂患处治疗痄腮等,也可以鲜品捣敷患处,或配伍金银花等清热解毒消痈药同用。

    3.血热出血。本品苦寒清热,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故常用治血热所致的吐血、便血、崩漏下血以及外伤出血,可单用翻白草水煎内服,或将鲜品捣烂外敷出血处,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配伍使用。

    4.肺热咳喘。本品苦寒,有清泻肺热之功,常单用或配伍鱼腥草、桔梗、芦根等药,治疗肺热咳嗽痰喘及肺痈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

    2.《本草始原》:“主无名肿毒,疔毒疥癞,臁疮溃烂。”

    3.《本草便读》:“清利肠胃,除风湿。治赤白久痢成疳,涂恶犬咬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鞣质及黄酮类。

2.药理作用:本品全草煎剂对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近来实验研究表明,用大剂量翻白草灌胃给药7天,对正常家兔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其机制是翻白草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槲皮素有抑制非酶糖化作用,并通过抑制蛋白糖化来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

3.临床研究:本品在临床多用于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以及急性肠炎等。据报道,还可用于其他疾病,如:有用鲜翻白草捣烂取汁含咽可治疗急性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有用翻白草15g、地丁12g,水煎服,可治疗慢性鼻炎;也有以翻白草(连根)45g、益母草10g,水煎加红糖、黄酒,用治痛经(中华本草精选本 1998:782);另有用翻白草与黄酒红糖同用,治疗颈淋巴结核11例,8例颈淋巴结周围炎症消退,肿块消失,2例症状减轻(中药大辞典 缩印本1986:2706);⑤近年有报道,以翻白草为主制成合剂用于治疗乙型糖尿病,疗效良好(山东中医杂志2001,5:588)。此外,翻白草尚可用于急性气管炎,急性肺炎以及肺脓疡之咳吐脓血,急性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创伤出血以及血友病等。

 

半  边  莲  Banbianlian

《本草纲目》

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的干燥全草。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广东、浙江、四川、安徽、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夏季采收,拔起全草,除去杂质,切段,晒干。鲜用或生用。

【性能】辛,平。归心、小肠、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

1.疮痈肿毒,蛇虫咬伤。本品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是治疗毒热所致的疮痈肿毒诸证之常用药。内服外用均可,尤以鲜品捣烂外敷疗效更佳。如单用鲜品捣烂,加酒外敷患处,治疗疔疮肿毒;亦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疗乳痈肿痛;若用于毒蛇咬伤、蜂蝎螫伤,常与白花蛇舌草、虎杖、茜草等同用。

2.腹胀水肿。本品有利水消肿之功,故可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如常以本品与金钱草、大黄、枳实相配,治疗水湿停蓄,大腹水肿;或以本品与白茅根配伍,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3.湿疮湿疹。本品既有清热解毒作用,又兼有利水祛湿之功,对皮肤湿疮湿疹及手足疥癣均有较好疗效。可单味水煎,局部湿敷或外搽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证水肿忌用。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蛇虺伤,捣汁饮,以滓围涂之。”

    2.《生草药性备要》:“敷疮消肿毒。”

    3.《陆川本草》:“解毒消炎,利尿,止血生肌。治腹水,小儿惊风,双单乳蛾,漆疮,外伤出血,皮肤疥癣,蛇蜂蝎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全草含生物碱、黄酮苷、皂苷、氨基酸、延胡索酸、琥珀酸、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和果糖等成分。生物碱中主要有山梗菜碱或半边莲碱,山梗菜酮碱或去氢半边莲碱、山梗菜醇碱或氧化半边莲碱和异山梗菜酮碱,去甲山梗菜酮碱等。还含有治疗毒蛇咬伤的有效成分,如延胡索酸钠、琥珀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钠等。根茎含半边莲果聚糖。

2.药理作用:半边莲总生物碱及粉剂和浸剂,口服均有显著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尿量、氯化物和钠排出量均显著增加;其浸剂静脉注射,对麻醉犬有显著而持久的降血压作用;其煎剂及其生物碱制剂,对麻醉犬有显著的呼吸兴奋作用,同时伴有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大剂量时则心率加快,血压明显下降;半边莲碱吸入有扩张支气管作用、肌注有催吐作用、对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本品煎剂有抗蛇毒作用,口服有轻泻作用,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腹腔注射对小鼠剪尾之出血有止血作用;其水煮醇沉制剂有利胆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半边莲及其制剂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鲜半边莲捣烂如泥,涂敷患处,或将鲜品绞汁,不时外搽患处,治疗带状疱疹23例,全部治愈,效果显著(中医杂志1983,3:214);用半边莲30g配伍青木香、大黄、法夏、白芷、菊花等药,在患者被毒蛇咬伤后急煎1~2剂内服,治疗蝮蛇咬伤31例,结果全部治愈(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2:97);用半边莲单味鲜品150~250g(12岁前为50~150g)水煎,加白糖适量,不拘时服,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50例,总有效率83%(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总39:211)。此外,半边莲尚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痢疾、急性蜂窝组织炎、百日咳等。

4.不良反应:本品煎剂口服,正常应用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其针剂肌内注射时,少数病人有头晕汗出等反应。注射给药过量时可出现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初起流涎,恶心呕吐,头痛,腹泻,血压增高,脉搏先缓后快,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继而肌肉颤搐,呼吸困难;重者昏迷、瞳孔散大,血压下降,终则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中毒主要原因是由于半边莲有小毒,过量使用可致中毒,尤其是半边莲碱注射给药过量时,极易导致中毒,因而应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确保安全。中毒救治的一般疗法为:先催吐,洗胃,后肌内注射苯巴比妥或静注戊巴比妥钠,有心力衰竭时,应用毛花苷C或毒毛旋花子苷K。呼吸衰竭时,给予中枢兴奋药,必要时给氧或行人工呼吸。

白花蛇舌草  Baihuasheshecao

《广西中药志》

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  (willd.)  Roxb.的全草。产于福建、广西、广东、云南、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夏、秋二季采收,洗净。或晒干,切段,生用。

【性能】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应用】

    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本品苦寒,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用治热毒所致诸证,内服外用均可。如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疗痈肿疮毒,也可以本品与金银花、连翘、野菊花等药同用;用治肠痈腹痛,常与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等药同用;若治咽喉肿痛,多与黄芩、玄参、板蓝根等药同用;若用治毒蛇咬伤,可单用鲜品捣烂绞汁内服或水煎服,渣敷伤口,疗效较好,亦可与半枝莲、紫花地丁、蚤休等药配伍应用。

    近年利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之功,已广泛用于各种癌证的治疗。

2.热淋涩痛。本品甘寒,有清热利湿通淋之效,单用本品治疗膀胱湿热,小便淋沥涩痛,亦常与白茅根、车前草、石韦等同用。

    此外,本品既能清热又兼利湿,尚可用于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全草含三十一烷、豆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对香豆酸等。

2.药理作用: 本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痢疾杆菌有微弱抑制作用;在体内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促进抗体形成,使网状细胞、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抗菌、抗炎的目的;本品对兔实验性阑尾炎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使体温及白细胞下降,炎症吸收;其粗制剂体外实验,在高浓度下对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和多种白血病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但实验性治疗无明显抗癌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白花蛇舌草液可以出现镇痛、镇静及催眠作用;尚有抑制生精能力和保肝利胆的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白花蛇舌草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以本品与西洋参、菌灵芝、黄芪、蛇莓等药组方,治疗慢性乙肝132例,均获良效;另用本品与虎杖、板蓝根、黄精、黄芪并配合西药,治疗慢性乙肝98例,总有效率94.9%(时珍国医国药2000,12:1140) ;如用本品提取物(主要成份为黄酮类化合物)制成针剂静滴,配合化疗治疗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有效率为94.7%,(河南中医药学刊2001,4:38);以本品为主随临床症状辨证用药,水煎,在上午9~10时、下午3~4时之间服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86例,总有效率达85.88%,也可用本品当茶水饮用,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福建中医药2001,3:37);用本品注射液4ml肌注,1日2次,治疗肺炎、胆囊炎、单纯性阑尾炎、盆腔炎等感染性疾病304例,总有效率92.22%(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2:19);近代以本品解毒消肿之功,单用或制成各种制剂广泛用于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肝癌、宫颈癌、绒毛膜癌、膀胱癌、鼻咽癌、肺癌、淋巴肉瘤以及白血病等多种癌症,均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基本消失(抗癌治验本草1994:265)。此外据记载,本品尚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复发性口腔炎、副睾郁积症以及痤疮等。

4.不良反应:本品用量在30~60g时,未见明显毒性和副作用,个别病例连续服药后有口干现象;其注射液大剂量静注,可使白细胞数轻度下降,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偶见红色丘疹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停药后缓解。

 

 

山  慈  菇  Shancigu

《本草拾遗》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  (Franch.)  Rolfe或云南独蒜兰P. yunnanen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分开大小,置沸水锅中蒸煮至透心,干燥。 切片或捣碎用。

【性能】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应用】

1.痈疽疔毒,瘰疬痰核。本品味辛能散,寒能清热,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效。常与雄黄、朱砂、麝香等解毒疗疮药合用,治疗痈疽发背,疔疮肿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如紫金锭(《百一选方》),内服外用均可。

  2.癥瘕痞块。本品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和多种肿瘤。如以本品配伍土鳖虫、穿山甲、蝼蛄等同用,治疗肝硬化,对软化肝脾,恢复肝功,有明显效果;若与蚤休、丹参、栀子、浙贝母、柴胡、夏枯草等制成复方,对甲状腺瘤有较好疗效。

   此外,本品尚有很好的化痰作用,如《奇效良方》中以山慈菇与茶同研调服,治疗由风痰所致的癫痫等证。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用。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

2.《本草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3.《本草新编》:“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山慈菇杜鹃兰根茎含粘液质、葡配甘露聚糖及甘露糖等。

2.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鲜山慈姑25g洗净捣烂,米醋调敷,可治疗化脓性指头炎;用山慈姑、大戟、朱砂、麝香、千金子霜共研细末,外敷阴道中,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疗效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另有用山慈姑与猫抓草、海藻、黄药子、木蝴蝶同用,治疗甲状腺囊肿(实用临床中药手册 2001:116)。此外还多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淋巴结核及蛇虫咬伤等。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定为山慈姑的正品。有的地区将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  edulis(Mig)Bak.和丽江山慈菇Iphigenia  indica Kunth et Benth的鳞茎亦作山慈菇用,此二种药材商品通称“光慈菇”。光慈菇甘、寒,有毒,功能散结化瘀消肿,临床应用当予鉴别。光慈菇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是抗癌有效物质,近年研究表明,秋水仙碱的衍生物秋水仙酰胺,其抗癌活性更强,故广泛用治乳腺癌、宫颈癌、食道癌、肺癌、胃癌、皮肤癌等多种癌症。秋水仙碱有镇静、催眠的协同作用,尚有止咳、平喘及止痛作用。光慈菇还可用于治疗痛风证、白塞氏症及肝硬化等。光慈菇毒性较强,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过量可引起中毒(丽江山慈菇每次0.6~0.9克),久服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多发性神经炎、白细胞减少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等,大剂量可引起死亡。

 

 

熊  胆  Xiongdan

《新修本草》

    为脊椎动物熊科棕熊Ursus  arctos  Linnae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的干燥胆汁。棕熊胆主产于东北、华北地区,陕西、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甘肃等省亦有分布;产于云南者称“云胆”,品质最优;产于黑龙江、吉林者称“东胆”,产量最大。黑熊胆主产于东北及华北地区。夏秋季猎取为宜,迅速取出胆囊,干燥。去净胆囊皮膜,研细用。现多以活熊导管引流的熊胆汁干燥后入药,称为“熊胆粉”,用法相同。

【性能】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应用】

    1.热极生风,惊痫抽搐。本品苦寒清热,能凉心清肝,息风止痉。主治肝火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风、癫痫、子痫,手足抽搐。如《食疗本草》单用本品和乳汁及竹沥化服,治疗小儿痰热惊痫;若用治子痫,可单用本品温开水化服。

    2.热毒疮痈。本品苦寒,清热解毒之效颇佳,又能消散痈肿。故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之疮疡痈疽、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如《千金方》外涂熊胆,治疗久痔不瘥;也可用水调化或加入少许冰片,涂于患部,治疗热毒疮痈等。

3.目赤翳障。本品主入肝经,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及目生障翳等症,如(《全幼心鉴》)以本品少许,蒸水外洗,用治新生儿胎热目闭多眵;或常以本品与冰片化水,外用点眼,如熊胆丸(《本草纲目》)。

此外,还可用于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等。

【用法用量】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

【古籍摘要】

    1.《本草蒙筌》:“治男、女时气热蒸,变为黄疸;疗小儿风痰壅塞,发为惊痫;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病久发不愈,涂之立见奇功。”

    2.《本草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

    3.《本草从新》:”凉心,平肝,明目,杀虫,治惊痫五痔。实热则宜,虚家当戒。”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含熊去氧胆酸、次为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牛黄熊脱氧胆酸、牛黄鹅脱氧胆酸、牛黄胆酸、胆固醇、胆红素、无机盐、脂肪、磷质及4到12 种氨基酸等。引流熊胆化学成分与天然熊胆基本一致。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胆汁酸盐有利胆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对总胆管、括约肌有松弛作用;鹅去氧胆酸有溶解胆结石作用。其所含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还可明显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无论单独使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均有效。本品所含的鹅去氧胆酸、胆酸及去氧胆酸有解毒、抑菌、抗炎的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降血压等作用。所含的胆汁酸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故有助消化作用。此外,本品尚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具有一定的抗心率失常作用;其复方制剂又有促进角膜翳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其更新的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熊胆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熊胆、牛黄各2g,配伍茵陈、栀子等药,水煎服,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44例,存活率为63.6%(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37);用熊胆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和牛黄酸,口服,治疗胆结石56例,显著缓解症状,总有效率90%(内蒙医学杂志1995,2;108); 现用熊胆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全部有效,使纤维蛋白原下降,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0,6:27);用熊胆粉组成复方熊胆开明片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60例,治愈25例,总有效率9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57);用熊胆液(熊胆1g加生理盐水50ml)外涂患处,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22例,全部达到临床治愈(广西中医药1999,1:32)。此外,熊胆还可用于治疗百日咳、化脓性中耳炎、胆道炎、黄疸以及烧伤等。

4.不良反应:熊胆毒副作用轻微。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肾损害。其注射液有刺激性,眼结膜下注射可致疼痛,宜先麻醉后再注射。近有因服用熊胆丸致过敏反应者,可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用扑尔敏可缓解。

 

 

千  里  光  Qianliguang

《本草图经》

为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的全草。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西等地。夏、秋二季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生用。

【性能】苦,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应用】 

1.痈肿疮毒。本品苦寒,具有较强清热解毒作用。用于热毒壅聚之痈肿疮毒,可单用鲜品,水煎内服并外洗,再将其捣烂外敷患处,或与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若与白及配伍,水煎浓汁外搽,又常用治水火烫伤,此法也可用于褥疮及下肢溃疡。

    2.目赤肿痛。本品苦寒入肝,清肝明目之力甚佳,《江西民间草药》单用本品煎汤熏洗眼部,治疗风热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或与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等配伍使用。

3.湿热泻痢。本品味苦性寒,又入大肠经,具有清利大肠湿热之功。用于大肠湿热,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可单用本品制成片剂服用。

此外,本品尚能清热利湿,杀虫止痒,用治湿热虫毒所致之头癣湿疮、阴囊湿痒、鹅掌风等,可煎汁浓缩成膏,涂搽患处。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蛊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

2.《本草图经》:“与甘草煮作饮服,退热明目。”

3.《本草纲目拾遗》:“明目,去星障。煎汤浴疮疡。狗咬以千里膏掺粉霜贴之。治蛇伤。”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千里光全草含毛茛黄素,菊黄质,β-胡萝卜素。亦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苷,对羟基苯乙酸,水杨酸,香荚兰酸,焦粘酸,氢醌以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本品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对福氏痢疾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及卡他奈氏球菌尤为敏感;其各种提取物都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钩端螺旋体作用;其煎剂对人的阴道滴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定镇咳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灌服千里光水煎剂,可致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并可引起部分动物死亡,小剂量实验者,在病检时可见肝脏有轻度脂肪性变。据国外报道,千里光属植物含有多种肝毒性生物碱,对肝脏有明显毒性,可致动物和人肝损害,甚至死亡。

3.临床研究:据报道,千里光对于多种急性传染或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急性阑尾炎、丹毒、蜂窝组织炎以及烧伤、下肢溃疡等,均有较好的疗效(中药药理与应用 2000:120)。本品还可用于其他疾病,如:千里光与金银花同用,治疗钩端螺旋体病109例,治愈105例,且经4000例预防服药,效果显著(流行病防治研究1975,2:114);另用千里光合剂(千里光、重楼、艾叶、苦参等),洗浴阴部及阴道用药,治疗阴道炎82例,总治愈率87%,效果良好(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0,总42:27);用鲜千里光(全草)或干品,水煎取汁口服,并用余汁坐浴泡洗,治疗包皮炎25例,总有效率为100%(湖南中医杂志2001,6:43)。此外,千里光还可用于急性结膜炎、老年慢性气管炎、稻田皮炎及宫颈炎等。

4.不良反应:本品口服时,个别患者可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也有出现过敏性药疹者。

 

白  蔹  Bailian

   《神农本草经》

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干燥块根。产于华北、华东及中南个省区,广西、广东也有生产。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洗净,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

【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

1.疮痈肿毒,瘰疬痰核。本品苦寒清泄,辛散消肿,故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消肿止痛之效。内服、外用皆可。用治热毒壅聚,痈疮初起,红肿硬痛者,可单用为末水调涂敷患处,或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煎内服,以消肿散结;若疮痈脓成不溃者,亦可与苦参、天南星、皂角等制作膏药外贴,可促使其溃破排脓;若疮疡溃后不敛,可与白及、络石藤共研细末,干撒疮口,以生肌敛疮,如白蔹散(《鸡峰普济方》)。若用治痰火郁结,痰核瘰疬,常与玄参、赤芍、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患处,如白蔹散(《圣惠方》);或与黄连、胡粉研末,油脂调敷患处,如白蔹膏(《刘涓子鬼遗方》)。

2.水火烫伤,手足皲裂。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故常用治水火烫伤,可单用本品研末外敷(《备急方》);亦可与地榆等份为末外用。若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还可用于手足皲裂。

    此外,本品尚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作用,常与生地黄或阿胶同用,治疗血热之咯血、吐血;单用捣烂外敷还可用于扭挫伤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服。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2.《本草经疏》:“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含有粘液质和淀粉,酒石酸,龙脑酸,24-乙基甾醇及其糖苷,脂肪酸和酚性化合物。

        2.药理作用:白蔹有很强的抑菌作用,并有很强的抗真菌效果。所含多种多酚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肝毒素作用及很强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白蔹研末装入胶囊,每粒0.3g,每次服6粒,每日3次,治疗急、慢性菌痢140例,有效率分别为96.55%、91.66%(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8:500);用白蔹、白及各30g、大黄50g,焙黄研粉加入冰片3g,蜂蜜调匀,外用,治疗手足皮肤皲裂55例,总有效率94.5%(中药现代临床应用手册 1993:420)。此外,白蔹外用,对扭挫伤和皮肤化脓性感染,效果均较好。

 

 

四  季  青  Sijiqing

《本草拾遗》

为冬青科植物冬青Ilex  chinensis  Sims的叶。主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和西南各省。秋、冬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苦、涩,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应用】

    1.水火烫伤,湿疹,疮疡。本品苦涩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敛疮之功。尤长于治疗水火烫伤。主治水火烫伤,下肢溃疡,皮肤湿疹,热毒疮疖初起等,可单用制成搽剂外涂患处;亦可用本品干叶研粉,麻油调敷,或用鲜叶捣烂,外敷患处。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泻痢。本品苦寒,善于清泻肺火而解热毒。用于肺火上壅,咳嗽、咽痛以及风热感冒;或热毒下侵,小便淋沥涩痛,泄泻痢疾者,单用本品即效。

3.外伤出血。本品有收敛止血之效。用于外伤出血,可单用鲜叶捣敷伤口;也可用干叶研细,撒敷在伤口,外加包扎。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

【古籍摘要】

   《本草图经》:“烧灰,面膏涂之,治皲瘃殊效,兼灭瘢疵。”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四季青主要含原儿茶酸,原儿茶醛,马索酸,缩合型鞣质,黄酮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四季青煎剂、注射液、四季青钠及分离出的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等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对控制烧伤创面感染有一定作用,对实验性烫伤用四季青涂布后形成的痂膜较为牢固,有一定抗感染能力和吸附能力,且有一定的通透性和不会增加创面深度等优点,明显减少创面渗出及水肿,并促进肿胀的消退。本品还能降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冠脉流量;所含原儿茶酸能在轻度改善心脏功能的情况下增强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本品尚具有显著的抗炎及抗肿瘤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本品尚可用于其他疾病,如:四季青所含原儿茶醛静脉滴注,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27例,改善症状显著,总有效率为88.2%;以四季青配伍土大黄、紫草、金银花、冰片制成凡士林药纱,治疗烧伤184例,治愈率为87.5%。此外还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肤粘膜溃疡和多种感染性疾病(中药药理与应用 2000:308)。

4.不良反应:四季青煎剂内服可引起轻度恶心和食欲减退,注射液肌注局部可致疼痛,静滴可致疼痛乃至发生静脉炎,四季青涂布于早期烧伤创面也可有持续5~10分钟的一过性疼痛,上述不良反应都可能系四季青含的多量鞣质所致。据报道,其注射液静滴能引起黄疸,也系鞣质损伤肝脏所致。此外,内服或静滴四季青还可致过敏、皮疹等,临床用药应引起注意。

 

 

绿  豆  Lüdou

《日华子本草》

为豆科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的干燥种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簸净杂质,洗净,晒干。打碎入药或研粉用。

【性能】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应用】

    1.痈肿疮毒。本品甘寒,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可广泛用于热毒疮痈肿痛,单用煎服有效,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普济方》以本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蜂蜜调敷患处以解毒消肿。若与赤小豆、黑豆、甘草同用,又可预防痘疮及麻疹,如三豆饮(《世医得效方》)。

    2.暑热烦渴。本品甘寒,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以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如绿豆饮(《景岳全书》);亦可与西瓜翠衣、荷叶、青蒿等同用,以增强疗效。

3.药食中毒。本品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证治准绳》)。

4.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圣惠方》以本品与陈皮、冬麻子同用煮食,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淋沥不畅,水肿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用。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2.《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3.《随息居饮食谱》:“绿豆甘凉,煮食清胆养胃,解暑止渴,利小便,已泻痢。”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B、尼克酸和磷脂以及钙、磷、铁等。

2.药理作用:本品提取液能降低正常及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防治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3.临床研究:据报道,绿豆100g与鲤鱼煮汤,吃肉豆喝汤,连服3~5天,治疗顽固性疖疮20例,痊愈18例(广西中医药1984,3:41);绿豆适量浸泡后煮沸,以汤冲鸡蛋,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复发性口疮70例,全部治愈(新中医1989,7:17);用绿豆100~300g、生甘草10~20g加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半小时,取汁代茶频饮,治疗蕈中毒致幻88例,显效68例,有效18例,消除幻觉、谵妄症状,总有效率为97.73%(新中医1999,3:37)。

附药    绿豆衣

为绿豆的种皮。将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皮晒干即成。性味甘,寒。归心、胃经。功同绿豆,但解暑之力不及绿豆,其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并能退目翳,治疗斑痘目翳。煎服,6~12g。

(天津中医学院  于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