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我知道手抄报内容: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33:25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 虞建安 臧秀娟

    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同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无锡,在《无锡市志?序》中便记有:“自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开发江南起,无锡的文明史已有3000多年”。那么常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呢?《常州市志?总述》的描述是否矛盾或者错误呢?要解释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常州是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是否应该以泰伯奔吴为常州历史的起源。其次,“泰伯奔吴”与“延陵封邑”的标准是否存在矛盾。
    一、吴文化与常州
    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一般认为,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
    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证据证明,常州历来便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泰伯属地。
    早期吴地文化的考古遗存。吴文化源远流长。考古发掘证实,约1万年前,太湖东山的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太湖流域吴地文化核心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吴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范围大致分布在苏皖浙丘陵山区及长江两岸。
    距今1万年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由丘陵山区转向河谷、湖地等低地平原、沼泽地区,开始稳定的聚落定居生活。常州圩墩、武进青龙的潘家塘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6000年,大概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墓葬地点以武进最多,出土的琮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数目以寺墩为最突出,且琢磨精致。说明在4000多年前的常州地区,已出现从农业生产中分化出来的掌握熟练技巧的玉工,也体现了常州地区古代文明发达的程度。常州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所独有的兽面纹饰玉琮表明,长江下游地区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而常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应该是其中心地带。
    泰伯奔吴的事迹及路线。泰伯奔吴带来的先周人,是吴国建立的主要政治力量。相传,黄帝的玄孙后稷(弃)为周族的始祖,十二世传到古公亶父为周太王,迁岐山。古公亶父欲传位三子季历。为隧父亲愿望,长子泰伯、次子仲雍避位南奔,从陕西岐山来到长江中下游,建立政权,自称“句吴”。“吴”字作为地名、国号,首见于《春秋左传》“宣公八年”条。最为详细的记载,可见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从此“吴”字一直为后人所认同、使用,相沿至今。
    泰伯南下的路线已经不可考,徐仲舒先生认为先到荆楚,再辗转到达太湖流域,目的是战略包围殷商。可备一说。
    2005年,考古人员在金坛发现了一个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大量的珍贵陶器和石器。说明到商代前期商文化已经到达茅山一线,接近吴地核心地区。当时宁镇地区广泛分布湖熟文化和商文化居民,泰伯可能无法久留,只能从北至南奔向荆蛮聚居的太湖流域,与荆蛮融合。他们在无锡梅里定居,入乡随俗,将先进的中原文化融入吴地,以化荆蛮,有千余家荆蛮拥戴“吴太伯”,奠定了吴国的政治基业。
    常州在地理上处于宁镇与无锡之间,泰伯从宁镇地区进入太湖流域,应该是其迁徙的必经之路。
    春秋吴文化的遗存。众多研究成果都将常州与无锡、苏州一样作为泰伯所创立的吴国属地。常州更是保留了诸多春秋吴文化遗迹,如位于无锡与常州交界的阖闾城遗址以及淹城遗址等便是典型。
    关于“阖闾城”,唐代陆广微撰《吴地记》记载(佚文):“阖闾城,周敬王六年(前514)伍员伐楚还,运润州利湖土筑之,不足,又取黄渎土,为大小二城。阖闾伐楚还,取以为号。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大城在阳湖界十六都八图。”
  20世纪80年代,常州与无锡交界处因发掘大量春秋时期文物,在1982年就被列入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认为此处便是史籍所载的“阖闾城”。常州和无锡均竖立“阖闾城”文物保护碑。2004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武进区淹城博物馆、江阴佘城遗址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调查钻探。城墙中出土的陶片和遗物均不晚于春秋时期,局部地层还出土有更早的马桥文化时期的陶片。遗址与史籍记载的阖闾城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吴地记》称,阖闾时“吴都”的北门可以“北通毗陵”,吴都“不开东门者为绝越之故也”。而今阖闾城往北正好抵毗陵(常州),且根本没有东门,以直湖港为天然门户,这恰恰是吴都阖闾城的显著特征。又据《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城中有小城”。今阖闾城遗址在雪堰至马山公路以北有东西向城墙,至闾江以西绕向北行,说明阖闾城中确有小城存在。此外,武进雪堰历来便有诸多与春秋时期吴国历史相关的地名及传说,如《越绝书》谓吴王阖闾“徙治胥山”,在雪堰东北有一山名为胥山;又如《吴越春秋》载:吴王在伍子胥自刎后,以皮革裹其尸投之于闾江之上。雪堰城东也有一条古河名闾江,直通太湖。
    关于淹城的来历和淹城的主人,史学界和考古界众说纷纭,至今仍无定论。淹城最早见于《越绝书》:“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越绝书》作者为东汉人,当时毗陵还没有筑县城,县南城当即指淹城,说明淹城是筑在古“淹君地”的原址上。古代“奄”、“淹”相通。奄国为商殷属国,今山东曲阜县东有奄里,即淹里,也是奄国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约前1042),奄人随同纣子武康和蒲姑人、东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杀武庚、定奄,灭蒲姑。奄和蒲姑的遗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间,后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称为古淹君地可能便是在此时。
    考古测定,淹城的城墙为春秋晚期所筑,且是一次堆土筑成,此时淹国早已灭亡。因此,现在看到的淹城应该是吴人所建。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陆建芳认为:“淹城是吴国的一个军事城堡,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春秋时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墙形制的军事设施。”此可备一说。又据载,淹城外围约1公里范围内,原有百余座合乎吴葬俗的土墩墓,说明本地区曾是吴国的活动中心地区。土墩墓葬制是句吴初期地域文化特征,是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制。土墩墓与越国习俗不同,不用棺椁,不挖墓穴,堆土掩埋,起墩为墓。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大致反映出吴国疆域的范围,主要在苏南、皖南和浙江、上海等长江下游一带。淹城土墩墓和淹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均符合春秋吴文化的形制。由此可知,不管淹城的营建者为谁,也不管其营造目的为何,淹城是典型的吴文化遗址,应该是确凿无疑的。
    综上所述,常州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无锡、苏州一样,属于句吴古国。常州的远古史应从泰伯奔吴算起,有3200多年。
    二、延陵封邑与常州人类文明史
    我们把常州的文明史起源设定在3000多年前的泰伯奔吴,那么《常州市志?总述》中称常州已有2500年的历史是否错误呢?
    《常州市志?总述》中记载:“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常州古名延陵,系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的封邑”。
    仔细分析这一记述,称常州有“2500多年历史”的前提是“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因此,从逻辑和历史看,这一记述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这一记述没有指出常州文明史的上限。如果根据这一记述确定常州文明史上限,那么就会存在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地方。首先,延陵季子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他的封邑在常州,本身证明常州是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证明常州是吴国的领地,并已经开发,且具有一定的文明程度,否则不可能成为封邑。其次,即便我们假设,常州直到成为季子的封邑之前并不是吴国的一部分,也不能证明常州在延陵季子之前不存在文明史。
  首先,根据古老的传说,常州的木梳发明者赫连,被蚩尤抓去当兵,为黄帝所误杀,黄帝悔而封赫连为木梳始祖。如果以此传说为依据,常州的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
    其次,位于大运河南岸的圩墩遗址,是常州城乡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当时的人们以农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并有原始的纺织活动,使用石制的斧、铲、锄、刀,以及蚌镰和骨制的镞、镖等为生产或捕猎工具,生活中已使用粗糙的炊盛陶器(《常州市志?总述》)。有专家称他们是一支句吴土著的远祖。因此6000年是可以估算的常州最早的历史。
    同在吴文化中心地带的无锡、苏州有着相似的记载。《无锡市志?总述》载:“距今6000多年前,无锡先民已开始在这里劳动、生息和繁衍。当时,太湖周围平原低洼潮湿,沼泽纵横,先民选择地势高爽的土墩定居。如今无锡县新渎庙墩、葛埭桥庵基墩和玉祁芦花荡等地,是无锡最早的原始氏族居住点。从出土众多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生产工具、各种类型陶器表明,先民从事着以原始农业为主,渔猎和采集为辅的物质生产,其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特点,属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而《苏州市志?总述》亦有“考古证明,江南太湖流域,是古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早在6000年前,苏州地方的先民即已种植水稻,已制成纺织品(葛布)和精美的玉器等”记载。
    无论常州、无锡、苏州,所出现的文化和历史都不是孤立的,都属于更广泛区域即吴地或者太湖流域的文化和历史。如果将某一地方的文化和历史与所在区域的文化和历史割裂开来,得出的结论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常州的历史,应该作如下表述:常州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在6500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泰伯奔吴算起,有3200年左右。由于史书对泰伯奔吴的记载没有准确纪年,因此常州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从季子封邑延陵开始,即2500多年。首轮《常州市志》中“常州有文字记载2500年”的记述与常州有3200年的历史之间并不矛盾,只是前提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