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意识培训试题:阿Q的“革命”:鲁迅说那是“历史大倒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5:53:06

阿Q的“革命”:鲁迅说那是“历史大倒退”

姜弘

2012年01月12日11:21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辛亥革命中的"墙头草"][鲁迅为相思树与猪决斗][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
[《文史参考》在线订阅]  官方网店  淘宝店  邮政订阅  更多方式 【字号 大 中 小】        微博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推荐至人民微博:用户名: 密码:  看看微博

    这就是阿Q的“革命”,鲁迅说这就是“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显然,他想要的就是改变身份以攫取财物,掳人妻女,复仇泄愤;这一切均来自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丛林法则,既无理性思维也无道德约束,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鲁迅作品《阿Q正传》插图(资料图)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1年第11期,原标题为“辛亥百年,重识阿Q”。《同舟共进》授权发布,请未获得授权的媒体直接与同舟共进杂志社联系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是鲁迅诞生130周年,同时还有《阿Q正传》问世和中共建党90周年。这样一些互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碰到了一起,当然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深思,想到一些很有意味的话题。

  这里,我要说的是《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因为多年来有一种颇为权威的说法,说《阿Q正传》就是写辛亥革命的失败的。真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既涉及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也涉及对鲁迅及其思想的认识,同时也关系到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和未来走向问题,很值得探讨。

  【鲁迅否定辛亥革命了吗

  这要从鲁迅本人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说起。事情本来是清楚的,已有的传记和史料都已证明:鲁迅就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而且终其一生没有否定过那场革命,一直充分肯定那场革命所追求的目标和当时的精神。

  早在留日时期的1908年,鲁迅就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成为章太炎、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邹容、陶成章等人的同志和战友。同一时期,鲁迅还结识了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一位支持并参与中国革命的日本人,孙中山的好友,也是唯一加入同盟会的外籍人士)。从鲁迅与他的交好可以看出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之深。另外,还有一个方面被人忽略了,就是鲁迅在东京时期撰写的那些文言论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都写于1907至1908年间,那正是戊戌变法失败,酝酿辛亥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口。当时,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正在进行激烈的论战。身为章门弟子和孙中山追随者的鲁迅,从思想文化角度介入这场论战,指出改良派观点的浅陋荒谬,并把问题追溯到本源,提出“立人”的主张。从这里可以看出辛亥与“五四”一脉相承的关系——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的第一条“自立的而非奴隶的”,不就是“立人”吗?还应补充的是,这些文章都发表在《河南》杂志上,《河南》是留日中国学生中革命派所办的最激进的刊物。当时的周树人撰写这些文章,也就是在参与辛亥以前的反清革命活动。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时,已是一个剪去了辫子,身着洋装,积极传播“西学”的精神界战士。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时,就有人称他为“假洋鬼子”。武昌首义成功后不久,1911年11月4日,革命军占领杭州,绍兴随即宣布光复。当时身为绍兴府中学堂学监的周树人,立即组织学生成立“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第二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他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进入教育部任职。总之,辛亥前后,鲁迅均在革命行列中。

  那么,在以后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有无“思想转变”?这只能看他本人留下的文字,别人的传言和分析全都不足为据。鲁迅在不少地方提及那场革命,而最集中也最明确的表述,是写于1926年的两段文字,一段见于公开发表的文章,一段是私人书信。1926年3月12日,鲁迅写了《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明确表达了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看法。文章开篇就说:“中山先生逝世后无论几周年,本用不着什么纪念文章。只要这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接着进一步指出:“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鲁迅一生傲视权贵,从不颂扬大人物,对孙中山如此推崇,实属罕见。

  鲁迅这样评价孙中山和中华民国,可知他决不会否定辛亥革命。不过,不否定辛亥革命不等于全盘肯定辛亥革命,所以他特别引述了孙中山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在写此文后不久,他在1926年3月31日致许广平的信里,写下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说起民元(指民国元年——引者注)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今日无论是谁,读了这段文字都不能不有所触动,叹服鲁迅这段预言谶语的准确深刻。他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看法,他写《阿Q正传》的动机和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一面照见国人灵魂的镜子】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底到1922年初,在当时和以后的许多年里,没有谁把这部小说与辛亥革命扯在一起。全文近3万字,“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中华民国”、“孙中山”这样一些关键词根本没有出现过,怎能说是写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呢?不错,第七章的标题就是“革命”二字,开头第一句就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不正是1911年11月4日吗?那是武昌首义成功后的第25天,绍兴光复的那一天。鲁迅在这里不提“辛亥”,也不用公元纪年,偏要奉大清正朔,称“宣统三年”,是因为当时那里的人们就是这样计算时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不懂得那场革命。那里的社会生活一如既往,在缓慢地淌流着。鲁迅这样写,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又符合那里当时的历史真实——与辛亥革命相距甚远。

  正因为如此,第七章的“革命”和第八章的“不准革命”,是当时城市里正在发生的革命在乡村的反映,是扭曲的回响。乡民头脑里的“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阿Q所向往的“革命——造反”,全都是他们的幻觉,是埋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积淀。到了最后一章的“大团圆”,才有了一点辛亥革命的影子,不过不是在阿Q身上,是在那些“咸与维新”的官员与执法人员的身上——他们都剪去了辫子,脱下了官服和号衣,而且废除了下跪和打板子。这一切种种,从开头的“序”到最后的“大团圆”,写的全都是阿Q个人的“行状”——他的经历和形象,里面只有一点辛亥革命的影子,说不上是成功还是失败。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在标明“宣统三年”的同时真实地描写这些乡间庸人琐事,除了让人们认识“阿Q相”普遍存在之外,可还另有深意?

【1】 【2】 【3】 

(责任编辑:张淑燕)

相关新闻

  • 鲁迅与梁实秋的八年“论战”:从学术争论上升到人身攻击
  • 近代名人的败笔:孙中山搞个人崇拜,章太炎攀附权贵
  • 鲁迅参加民国祭孔典礼,归途磕掉俩门牙
  • “老孩子”鲁迅:曾为相思树与猪决斗
  • 一将功成万骨枯:辛亥志士的不同命运
  •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袁世凯动向被追踪报道
  • 辛亥革命中的"墙头草":章太炎是最匪夷所思的那一根
  • 一张被误读的历史照片(图)
  • 揭开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
  • 余英时:辛亥后许多人还在等真命天子
  • 辛亥逸闻:孙中山为募集革命资金谎称自己出生夏威夷
  • 还原孙中山辛亥历程:武昌起义后向美求援被拒
  • 纪念辛亥,莫忘小人物

相关专题

  • 同舟共进

  毛泽东最后一次约谈彭德怀

杨尚昆"文革"前调离中央,田家英称"主席要骂你就好了" 

  • 揭密:金日成一开始并不打算让中共参与朝鲜战争
  • 80年代台湾民主改革的契机:国民党指使竹联帮暗杀名记者
  • 梁漱溟1953年当众顶撞毛泽东后是如何自省的?
  • 南非百年前遭"日本威胁":廉价日货涌入市场引发白人恐慌
  • 努尔哈赤立嗣之谜: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被选中?
  周恩来为何甘居“宰相”位27年?

1967年毛泽东盛怒:“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办不到!”

  • 史学家:慈禧不太可能有“英伦之恋”
  • 毛泽东1974年推出邓小平,给江青组阁梦当头一棒!
  • 王光美回忆:刘少奇与邓小平最后一次对话
  • 淞沪抗战失败是因陆小曼前夫王赓向日军“泄密”?
  • 康生庐山评彭德怀万言书:他是想要换掉主席!

最惊险的阅兵】1964年的台湾“双十节”阅兵堪称最惊险。当时在进行飞机分列式的校阅时,一架F104战机因为飞行高度过低,油箱撞上了“中广”的发射台…更多

邓小平:你是不是一直都在监视我啊?】1975年,老布什接到华盛顿的电报,回国接受中央情报局局长的任命。就在布什夫妇离开北京之前,邓小平特地举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