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推送微信好友:文学的归文学,历史的归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5:10:55

文学的归文学,历史的归历史

21世纪网 思郁 2012-01-10 10:00:35  评论(0)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文学的归文学,历史的归历史,虚构与真实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疆域和界限。

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是2011年图书出版界的一枚重磅炸弹,重新引爆了学界众多的争论,尤其那句“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再次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之所以说“再次”,是因为岳南早在《陈寅恪与傅斯年》一书中,提及到了这个话题。此次《南渡北归》甚至可以看作对那本书的一个扩充和续写。当然,作者的野心也可窥得一斑,从陈寅恪与傅斯年,到现在书中的知识分子众生万象,此种书写的大格局,令我辈惊叹不已。

惊叹归惊叹,这套书在引得学界众多好评的背后,同样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套书的语言实在乏善可陈,堆砌的辞藻令人眼花缭乱,抒情性的词汇削弱了还原历史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很多粗鄙的语言因为无法融合进历史写作的氛围,书的观赏性也大打折扣。

书中涉及众多学术大师,但是撑起这些大师人生的不是他们的学问与风骨,尽是一些八卦传闻,臆断之词,风流掌故,多少有避重就轻之嫌——话说,这不是岳南一个人的毛病,近年来流行的“民国热”的写作中,无一能逃脱这种模式,究其原因,我们的时代精神中,对大师的敬畏感丧失殆尽,存留的唯有流风余韵的八卦而已。有评论者称岳南为“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我不知道这个伪造的概念具体指什么,我的阅读经验还是把其归为非虚构性写作,或者我们常说的纪实文学比较靠谱,毕竟文学是虚构成分居多,处处有典又如何,此典乃八卦之典,非历史之典也。

既然说到了历史,《南渡北归》是否可以作为史学写作的一个新方向呢。我看难。据我的观感,这套书每章后的注解比正文更值得关注。然而仔细审视这些注解,你会看出其中有些注解本身就值得“再注解”和校勘,有些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注解,而是对原文的丰富。

而原文中的某些需要注解的地方则暂付阙如,例如:书中提及1938年1月中旬,据国民政府指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另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时,“徐特立等人来到长沙临时大学讲演,坚决反对西迁,鼓动学生抵制国民政府与学校当局的号令”一事,应该在备注中详述资料来源和完整内容,供读者判别。否则结论即显得草率。注解中这样的草率结论也有很多,值得我们详加甄别,否则就会误认为注解就是史实。

余英时先生曾在谈论史学家与历史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史学家本身就是史学上的一个重要因素,史学家写史本来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史学家的修养和学识,对历史的崇敬和忠诚,对人生的热爱与重视,都于他的史学研究和写作紧密相关。戏说历史绝对不提倡,用文学的笔法写历史可以理解,但一个严谨的历史写作者绝不会止步于文学的方式叙说历史。毕竟,文学的只能归文学,历史的只有归历史,虚构与真实之间,还有着截然不同的疆域和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