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studio 补全:[名家访谈]郝印卿:博采医学古训 勤究伤寒精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46:01

[名家访谈]郝印卿:博采医学古训 勤究伤寒精要



  当笔者提及教授的学术思想时,教授连忙摇头,谦逊的说:“学术思想岂可是一个治学者所能枉言的!清章学诚曾云:‘功力与学问实相似而不同。记诵名教,搜剔遗逸,排纂门类,考订异同,途辙多端,实皆学者求知之功力尔。即于数者之中能得其所以然,因而上阐古人精微,下启后人迷津,其中隐微可以独喻,而难为他人言者,乃学问也。’我本人醉心于《伤寒论》虽然已经三四十年,但所知较少。若以章氏语予以衡量,充其量可谓积累了些功力,有点滴浅理而已。若妄称学术思想,则不免有欺世盗名之嫌。”
  教授谦逊若此,笔者汗颜。故话题即从教授对《伤寒论》这部经典开始。

  (一)

  《伤寒论》作为“四大经典”之一,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为医家必读之书。教授认为这并非虚荣,而是名至实归。纵观中医药这株参天大树,就是以“四大经典”为根干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叶茂枝荣、独树一帜的医学体系。放眼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中医著作,少有不渗透《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医籍。学好了《伤寒论》,读其它中医书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撇开《伤寒论》去读其它中医书籍则是舍本逐末,难以领会中医药学的精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伤寒论》和中医药学命运与共,只要中医药学仍以现阶段的形势和内容存在,《伤寒论》就不可能废弃,而且更要加强。可惜,目前高等中医院校虽然把《伤寒论》列为必修课,但课时分配偏少,以致广大同学无法从中领略六经辩证论治体系的旨趣,毕业后在短时期内不能把《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思维模式和临床实践相接轨,做到学以致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伤寒论》的研究进展。

  (二)
  
  纵观近现代文学,无一不是面向未来,以探求新学术、新方法为着眼点。然而唯有中医学是面向几千年来老祖宗留下的“四大经典”(注:其中“温病学”成熟较晚,仅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对此,不仅是使人难以理解,甚至连某些中医学家也难以给出恰如其分的解释。教授究心《伤寒论》几十载,也略有所得,以下是教授对此问题的剖析。
  就《伤寒论》而言,该书是一部系统总结中医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内容朴实无华。“列条文而不谈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理。”(岳美中语)此种言其然而未详言其所以然,仅仅是汇集了许多有关外感病证治的理论和临床学术命题的医著,有待于历代医学家去进一步阐明,纵贯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书中或侧重援据《内》《难》的理论,对于理论方药予以阐释;或侧重临床实践,验证其理法方药的功效,并正其谬误,补其缺略;或从上述二者兼而有之。历代医家的新理论、新经验都超越了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使得中医外感病学不断发展。
  然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其研究思维模式和发展形式均受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规律所支配。儒家对《十三经》始终奉行“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传统。医家受此影响,亦奉行此信条,将本属于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说成是《伤寒论》中的微言大义,以注解的形式归属与张仲景的名下。其结果,一个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丰富的《伤寒论》学,却因注解的形式为张仲景及其《伤寒论》所掩盖。而现在提倡学习《伤寒论》,严格地讲学术概念并不确切,应该是学习《伤寒论》学才符合实际。

  (三)

  “《伤寒论》学”发展到今天,却仍然和《伤寒论》混为一谈,这给研究《伤寒论》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为了使以后的《伤寒论》研究工作有所进展,则必须对其正本清源,将《伤寒论》学与《伤寒论》区别开来。
  《伤寒论》是一部优秀的中医外感病学专著,在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成之后,学术内容和水平都以固定,不再有任何变化发展,而“《伤寒论》学”则是成书于众多医家之手,蕴含在众多医著中。从东汉末年至今,其学术内容和水平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并将继续发展下去。所以,研究“《伤寒论》学”也是相当重要的,但其内容相当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文献研究和义理研究两大方面。
  文献研究方面主要包括:A、张仲景生平及其考证;B、《伤寒论》成书的年代,编纂体例,内容考证;C、《伤寒论》不同版本流传端绪及辩伪;D、《伤寒论》散落原文辑佚;E、编纂《伤寒论》研究的著作和论文的目录。义理研究方面主要包括:A、探讨“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的构造基础、内涵外延、理论渊源、作用意义、正名;B、解读书中原文内容、义理;C、阐明书中113方证的因机证治及其类证鉴别;D、分析113方(缺一)药物及其加减规律、配伍规律(君、臣、佐、使);E、研究113方(缺一)药物和溶媒的药理(四气、五味、归经);F、探究113方(缺一)体现的治则和治法;G、验证113方(缺一)的临床疗效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伤寒论》学”的研究思维必须摒弃传统儒家注经,寻章摘句,探求微言大义的模式,将《伤寒论》和历代医家注释分开,把蕴涵在他们著作中的学术内容与观点以成(戊己)还成,以方(有执)还方,以喻(昌)还喻,以柯(琴)还柯,以张(志聪)还张,以陈(修园)还陈……从而还诸医家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独立学术品格和地位,也还张仲景及其《伤寒论》一个确切的学术内容与地位,为今后中医外感病学的发展铺平道路。

  (四)

  教授研究《伤寒论》几十余载,但最令其挂怀的是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这不仅关乎《伤寒论》的前途命运,也事关整个中医学的发展问题。
  从事《伤寒论》研究需要较为深厚的文史功底,至少能自如的阅读明清以前诸医家的原著;同时具备相应的训诂、考证、辩伪、校勘及有关版本目录知识等。然而就目前中医院校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而言,这方面有些不足。
  教授虽然念过花甲,进入暮年,但依然壮心不已,孜孜不倦的耕耘于“《伤寒论》学”中,不断地对“《伤寒论》学”进行探讨,并准备写一部《〈伤寒论〉学略论稿》,为以后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提供方便。
笔者衷心祝愿教授的心愿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