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臣:张松年:“在我心里一直是穿草鞋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41:43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纪委副书记、区监察局局长张松年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1年7月14日
晒过盐、扛过枪,他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即使现在担任一定级别的领导职务,他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受过气、挨过拳,连情同手足的同学都“栽”在他手里,但他始终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即便为此遭受亲朋好友的误解。
“老张啊,你图啥?你一年查几十个案子起码要得罪几十个党员干部,这么多年了,有多少人在背后怨你咒你?”
这样貌似“忠告”的劝诫,多少年前就开始回荡在张松年的耳际。是啊,为啥不给自己一份清静,为啥不给家人一份安宁?
然而,张松年似乎铁了心,他只认一个“理”:党性不能拿来交易,党组织的纯洁更不容许有半点玷污。
无私才能无畏
张某是张松年多年的同窗好友,长期以来,两家人相互走动,交情甚笃。
2003年,张松年走马上任,担任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纪委副书记一职。此时,一封反映张某存在贪污受贿问题的信访件摆上了他的案头。
这封信,字字句句有凭有据,张松年看了三遍,越看眉头越紧、心越急。他知道张某心思活、有闯劲,只是没想到,张某的聪明才智却用偏了。
一查到底!张松年知道这道命令一下去,就意味着两家人的感情从此决裂。
张某被立案调查后,正如张松年预料的那样,前来探听案情的、打电话来说情的,让自己应接不暇。张某的妻子得知案件是张松年一手查办的,于是跑到他办公室哭诉,说不相信丈夫有经济问题而是有人故意栽赃。面对这样一个心碎的女人、一个同窗好友的妻子,张松年只能安慰她:“请相信组织会弄清楚事实。”
张某最终被开除党籍,并被判刑。张某的妻子难掩对张松年的愤恨,一有机会就在同学熟人中间说张松年这个人不讲情义。
2010年春天,双方都认识的一个朋友告诉张松年,张某的女儿要举行婚礼了。张松年很想参加这个婚礼,但又担心张某的妻子对自己耿耿于怀,于是向这个朋友提议,希望他居中调停,使自己可以出席婚礼。然而,很长时间过去了,张松年迟迟没有等到这位朋友的回复,他知道,张某的妻子还是心存芥蒂。
普陀区纪委常委项安达说,因为张松年长年累月分管办案工作,在案件查处过程中,难免会牵涉一些熟人,甚至是亲戚。
2008年,张松年的连襟因为违纪被区纪委立案调查,张松年主动提出回避,在向主要领导汇报的同时,协助做好家属情绪安抚工作。后来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其连襟受到留党察看两年、行政撤职的严肃处理。张松年的妻子郑奋女说,当时很心疼妹夫一家,但又必须站在丈夫一边,只好让大姐出面共同做妹妹、妹夫的思想工作。尽管如此,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双方见面仍很尴尬。
尽管很得罪人,尽管心有不忍,可张松年还是说:“既然组织上叫我干纪检监察工作,我就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纪依法受到惩处。”
在张松年分管办案工作的四年间,普陀区纪委共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00余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
铁肩勇担道义
2001年,沙雕故乡——普陀区朱家尖街道迎来了大开发的热潮,地处朱家尖黄金地段的寺岙村因开发建设沙雕广场及周边配套设施而身价倍增。征地拆迁过程中,一封联名反映该村两名村干部贪污受贿的信访件引起了普陀区纪委的高度关注。签名下的血色手印让人触目惊心,而且众多村民还一度聚集在区政府门口上访。
举报内容是否属实?当时分管信访工作的张松年从信访件中没能获取答案,只能从村民中一个个进行了解。考虑到实际情况,张松年跟信访室一名干部住进了朱家尖街道的招待所。白天,村民都外出忙农活,只有晚上是开展信访调查的合适时机。
一天晚上,时任朱家尖街道纪委书记的朱红儿陪着张松年走进一户村民家中,没等坐定,闻讯而来的村民便将张松年等人团团围住,并高声谩骂“官官相护”。“你们写信到区纪委,我们是下来了解情况的……”张松年想解释清楚来意,然而他的声音却被村民激动的声浪盖过,几个抵制情绪激烈的村民甚至开始推搡张松年等人。
无奈离开的那一刻,张松年深深体会到信访工作的棘手,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付出加倍的努力,展现更多的真诚,尽快查清事实真相,才能让群众信任自己、信任组织。
他和同志们连夜调整工作方案,采取逐一突破、个别交流的方法,耐心细致地做群众思想工作。一天又一天的上门走访,一次又一次的促膝交谈,张松年凭借执著的精神、真诚的态度消弭了群众的抵触情绪。
张松年根据村民的要求,帮助他们聘请专业会计师,对寺岙村的账目进行清查。同时,让村民推选几名代表,将大家反映的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在调查核实之后逐条予以反馈。
整整一个月,张松年带领调查组将有关情况查了个水落石出。随后,调查组召开了全体签名村民参加的村民座谈会,将调查核实情况进行集体反馈,并为群众释疑解惑。在确凿的事实面前,不明真相的村民疑云顿消,对调查结果深表满意。这起信访事件的成功处理,既为村干部澄清了是非,缓和了干群矛盾,维护了一方稳定,也使群众受到了教育,增强了法制意识。
朱红儿说,张松年当时整理的文字材料足足有5厘米厚,字字句句倾注了他的心血,调查情况之详实、原因分析之到位令人信服不已。
风波终于平息,但这场风波中暴露出的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在调查组给当地政府的反馈报告中,张松年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村级财务透明度不够,民主理财有待规范,应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此后,朱家尖街道在寺岙村率先实施村务公开,通过完善公开制度、推行民主管理等,使寺岙村一跃成为全市村务公开工作的先进典型。
长期的信访和办案工作实践使张松年意识到,惩治腐败和预防腐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这一手,必须毫不动摇地抓下去。但是,如果不注意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腐败问题往往会查不胜查、纠而复生。在他的有力推动和积极参与下,普陀区纪委监察局在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上年年都有亮点:
2007年,在舟山市率先开通网上投诉平台;2008年,建立“化解中间梗阻、争创群众满意科室”考评机制,开展纪检干部与受党纪处分对象结对帮教活动;2009年,建立重点岗位廉政风险排查制度;2010年,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为重点,对普陀区进驻办证中心的各单位行政审批提速情况实行月通报制度。
为民赢得美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张松年的人生信条,他深知,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更要站得直、行得正,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方能坦然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张松年分管信访工作时,有人多次到普陀区纪委反映一起借款纠纷。尽管其反映的是法律问题,且并无确凿证据,但张松年每次都认真接待、耐心倾听,还诚恳地建议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一个寒冷的下午,该信访者称其有新线索,要求与张松年见面约谈。张松年带着一名同事准时赴约,谈话一直持续到晚上6点多。该信访者深受感动,坚持要求共进晚餐。张松年考虑到是涉台信访,事关重大,也为了更好地做她的思想工作,与同事商量后决定一起就餐。饭后,张松年抢着付了餐费。
事后,借款纠纷的另一方当事人知道了就餐的事,开始举报纪检监察干部违反规定接受宴请。在向组织说明情况时,张松年从口袋里掏出了那张自己支付的消费凭据,自证了清白。事情虽小,但他坚持原则、公私分明、细心处事的工作作风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松年的正直与无私名声在外,有“专家门诊”的美誉,因此有的上访群众指名要挂“专家号”。
当地泗湾村有个姓方的老人,过去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尽管其举报的对象早已过世,但他坚持要普陀区纪委介入处理。有一天,老人说自己又整理了重要情况,但行走不便,要张松年到他家来。然而,当张松年到了他家,老人还是没说出什么新内容,只是自顾自地讲当年如何受到不公正待遇。张松年不厌其烦地听取老人的倾诉,明白老人只是想讨个说法,在晚年能过得踏实。此后,张松年一直帮助老人向有关单位说明情况、澄清原委。最终,此事的处理结果让方老汉结束了多年的上访。
张松年认为,每次群众把上访件送到纪委,那就是群众对纪委干部的信任。“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虽然现在穿着皮鞋,但在我心里一直是穿草鞋的。”在担任信访干部和分管信访工作的10年间,张松年共接待受理群众信访超过800件次,并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
忘我成就大我
张松年的身体并不好,但在工作需要时,他总是挺身而出。身边人都知道,他夜以继日的付出,需要借助不断的吃药、输液来支撑。
同事项安达记得,2003年为了某个案件,他与张松年多次往返福建与舟山之间,在调查的4个月间,张松年的颈椎病发作,疼痛难忍,但依然坚持在办案第一线。项安达也记得,为了案件的突破,张松年多次熬夜与同志们一起研究案情。有一次,在大家劝说下夜里12点才回家的张松年,又在凌晨2点钟返回了单位。
2009年下半年,张松年肺部出现问题,整晚咳嗽得睡不着。他到本地医院拍片检查,连打了9天的抗生素,但咳嗽却一直不见好转。医院将张松年肺部X光片送到上海的一家大医院,一查原来是因疲劳过度,细菌侵入肺部。
在家人和同事的一再劝说下,2010年5月中旬,张松年住进了上海的医院,没想到几天后,张松年又出现在普陀区纪委办公室里。但细心的同事发现,老张每天上午照常上班,下午却改在4点钟左右到单位了。一打听,原来上海的医生坚持要张松年住院治疗,但他却放不下工作,于是就把上海医院开具的治疗方案带回普陀,让本地的医生照单抓药。下午4点之前的“失踪”,正是张松年在医院输液。
普陀区纪委常委张云素有一次去医院看望张松年,没想到撞见老张一只手扎着输液的针头,另一只手却翻着公文。
张松年的妻子记得,1991年,张松年到普陀区纪委工作后,屡屡因晚下班错过公交车,就骑1个小时自行车,一路翻山越岭颠簸回家,也就从那时候落下胃病,以至于后来接连出现3次胃出血。
现在,看着张松年瘦弱的身板,已经完全没法跟当年那个雄赳赳、气昂昂的英武小伙联系在一起了。每当妻子又看到张松年满脸疲惫回到家,还继续翻看公文,总不免心疼地唠叨几句:“身体又不好,压力又那么大,是不是该考虑换个轻松点的工作?”张松年总是笑笑:“纪检监察工作总得有人干,让我干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种信任,要干就得干好。”
是什么让张松年对纪检监察工作充满了激情?他说,党的干部就要忠于自己的职守,要对得起自己身上挑的担子,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