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网vip账号:郑浩:中美缅上演“三国演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53:29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对缅甸展开历史性访问,这是50年来首次由美国国务卿踏足缅甸国土。因此,希拉里缅甸之行不仅对美、缅两国关系具有指标意义,而且也对中、缅关系及未来中、美、缅三国关系发展,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通过希拉里这次短暂但充实的访问,美、缅关系开始“融冰”,过去两国意识形态敌对状态也正逐渐朝向“对话与合作”方向发展。


  缅甸政改有进展结束国际孤立


  应指出,希拉里之所以成行,离不开缅甸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这个大背景。自去年11月缅甸成功举行多党派民主选举后,军政权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主张温和开放的“改革派”政权。登盛就任总统后,缅甸国内政治气候发生显著变化,尤其在履行“民主改革七点路线图”方面,确实有所举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在政治生活中开始引入和接受民主价值观,加快了国内民主改革的步伐。缅甸政府更加注重、尊重民意,对其他政治势力、特别是传统的反政府政党、组织,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态度。例如,新政府解除了对昂山素季(翁山淑枝)的长期软禁令并与其对话,还三次释放政治犯等。与此同时,新政府还同国内地方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展开对话,采取务实、积极的“争取、联合、妥协和合作”政策,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和解。这些举动都得到了包括中国、美国等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二是由于缅甸人权纪录不佳,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打压和制裁,缅甸经济民生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新政府成立后,大力倡导改善民生之时,更急需西方的经济支持。为了迎合西方,缅甸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民主改革,尽量化解国内各种敌对矛盾,以便争取西方解除制裁。显然,缅甸的做法既务实、又明智。


  三是缅甸国内反对派势力,一直得到美国等西方的大力支持,因此在民选之后更不断向民选政府施压,敦促履行改革承诺,并展现出了愿意与政府合作的弹性态度,也表达过愿意帮助政府开拓国际空间、结束缅甸长期被国际社会孤立的状态。


  美缅关系“解冻”步伐谨慎


  尽管美国愿意在缅甸国内政治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时,顺势“解冻”两国长期紧张关系,但美国也无意走得过快,以避免在“赌局”最终以美国败北而收场。希拉里在会见总统登盛和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时,一方面积极肯定当下缅甸政府在推动民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另一方面也敦促缅甸继续推进民主改革。特别是希拉里还对未来缅甸全面改革开出了“清单”,包括:断绝与朝鲜的军事合作关系;推动包括允许所有政党参与选举在内的政治改革;停止打压少数民族人权,尽快实现民族和解;释放全部政治犯及实施允许自由集会、结社、舆论自由等司法体制改革等。


  美国这样做,无疑是试图再次扮演引领一个国家实现普世民主价值观的关键角色。但可以肯定,美、缅关系升温,并不代表美、缅关系立即发生实质性变化,美国既不会撤销对缅甸的全部制裁、不会提供大规模经援,更不会急于联合缅甸搞军事同盟。


  对缅甸来说,最主要的是希望通过希拉里的这次访问,结束两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敌对状态,并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援助。缅甸要想重返国际社会,必须首先得到美国的认可。应该说,缅甸为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对待美国提出的继续推动民主进程建议上,一定会做出政治承诺,甚至不排除对美国的要求“全盘接受”的可能性。其中,美国的要求中是否包含把缅甸纳入到美国新布局的亚太政治与安全战略框架内,就值得特别关注。


  美缅关系改善对中国冲击不大


  对中国来说,美、缅走到一起,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无意、也无力阻止美、缅两国改善双边关系。但令中国担忧的是,美、缅关系的改善与发展,会不会以牺牲中、缅关系为代价?中国在缅甸的利益会不会受到打压?而恰恰在希拉里访问缅甸之前,缅甸政府单方面叫停两国重大能源合作项目——密松坝水电工程,让中国确实感受到了某种威胁正在降临。


  但笔者认为,中国的焦虑恐怕更多的是来自民间,中国政府对中、缅关系基本面的稳定,不仅态度乐观,而且在稳住两国关系问题上,中国也仍掌握着主动权。例如,密松大坝叫停后,缅甸派出副总统急忙北上向温家宝作解释,温家宝也语带强硬地指出,希望缅方切实履行承诺,加强协调沟通,确保双方合作项目顺利实施。就在前不久,缅甸又派出陆军司令到访北京,宣示缅甸愿意维护与中国的传统友谊,加强两军合作。坦白地说,中缅建交61年来,总体上看两国关系发展平稳,缅甸也不会、不该忘记,在缅甸遭受国际社会制裁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这一点,连昂山素季也曾多次表示感谢。


  中缅关系可能发生的演变


  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必须考虑的是,在缅甸意识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后,是否应该对未来中、缅两国关系持续发展做出必要调整?因为缅甸对民主价值观及民意的认识,将会是持续而深入的,但中国在相当时间内却基本不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两者意识形态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会随缅甸民主价值观转变而上升到涉及两国双边关系层面,缅甸或可能重新审视传统的缅、中友情。道理很简单,过去的中、缅“胞波”情谊是两国特定时代的产物,而非以普世认同的民主价值观的确立为基础的。


  在中、缅关系上,缅甸面临的压力远大于中国,这主要体现在缅甸将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是全面倒向西方呢,还是仍旧依靠中国?或是实施“平衡策略”、两面讨好呢?笔者认为,缅甸选择后者的可能性较大。原因是:


  第一,缅甸并不满足于依靠中国。而且,中国又有什么能力可以让一些小国、弱国、穷国觉得可以依靠?中国从未对外殖民过,当前更没有“殖民”的可能。因此也不可能指望别国长期依靠中国。而且,对一些小、穷、弱国来说,依赖大国历来如此,两边、三边下注也不稀奇。缅甸要获得最大利益,多方讨好在所难免。当然,绝对“平衡”是没有的,操弄“平衡策略”也有很大风险。对此,但愿缅甸能有所认知。


  第二,缅甸是中国邻邦,地理位置决定缅甸不可能与中国决裂。更何况,缅甸既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支持缅甸,又需要来自中国的经济帮助。


  第三,在区域合作框架内,中、缅早已展开各种合作,如果缅甸同中国闹翻,很难说它在区域合作框架内能捞到任何好处。例如,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10+1)“零关税”已经启动,缅甸获益匪浅。仅举中缅两国今年上半年双边边境贸易为例。据缅甸官方统计,今年上半年缅中双边边境贸易额为12.74亿美元,占缅方全部边贸额的88.3%,缅方获顺差1.51亿美元,占缅方边贸顺差总额的103.4%,显示缅甸与中国经贸联系程度远胜于其他邻国。另外,本月中,中、缅、泰、老四国湄公河联合执法行动的展开,也把中、缅纳入地区安全领域合作机制内,而这些具体的多边、双边合作,缅甸与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远未开始,缅甸必须审慎对待。


  第四,如与中国决裂,缅甸将面临国内的强烈阻力,特别是来自军方的阻力。实际上,在处理缅、美关系上,缅甸国内已经浮出不同声音,政界、军界也素有牵制。因此,登盛政府不可能在处理缅、中关系问题上想当然地做出决定。


  第五,假定未来缅甸反对派或可夺取执政权,昂山素季上台,她也一定会慎重考虑维护缅、中关系。加上美国政府也不反对缅、中发展合作关系,也曾公开表示美国无意借缅甸反中国(至少口头上是这么说的),因此,搞砸与中国的关系恐怕也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例如,在阻止朝鲜与缅甸的核武技术合作上,美国还是有赖中国的支持的。


  显而易见,未来中、美、缅之间暂且不会出现“三国鼎立”局面,但一定会有“三国演义”。关键是,中国如何理性、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新的形势,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应对新的挑战,而不是一味地杞人忧天,或太过焦虑别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