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口臭:探秘最后的穴居部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0:32:39

探秘最后的穴居部落

作者:大鹏飞翔0431  许多年前就听说在贵州山区,隐匿着一个至今还穴居在山洞中的苗族部落。但是几次都因为路途艰险没能成行。这次再去贵州,在占平弟尽心安排下终于走进大山深处,来到这个神秘的洞穴里。

 

  我们的两台越野车一早驶出安顺城,便向南部山区进发,在一望无际的盘山路行驶100余公里,来到紫云县水塘镇至格凸河岔路口的尽头。向导小钟说,前方已经没有路了,我们只能从这里登山一个多小时,翻越前面那座大山才能进到洞里。于是我备好最轻便的行囊,带上像机和饮用水登山上路了。

  11月的贵州山区依然闷热难耐,爬上去不远我们都已经大汗淋漓。这段6公路多的山路十分陡峭,有的地段甚至要四肢爬行才能通过。约半小时我们爬上第一座山垭口处,便遥遥望见对面山坡上的洞口了。原来在对面的山上,上下共有三个大溶洞,上下两个溶洞已洞穿山峦,犹如巨大的天桥,只有中间的洞是有人居住的,因此这个穴居的山洞叫中洞。中洞的洞口被密匝匝的竹林半遮半掩着,洞口若隐若现,要是没有隐隐约约的畜禽鸣叫声和山间弥漫的炊烟,人们无法想象到这里会有人烟。

  

  当我们来到中洞的山脚下,看到这里已经建起一幢幢崭新的砖瓦房。小钟介绍说,2000年紫云县政府曾经拨款数十万元,在这里为洞中的村民修建了这些平房,不料村民们搬进去住了一段时后感到不习愦,甚至身体经常生病,又都陆续搬回了山洞。

  说话间我们已经爬到半山腰来到了洞口处,原来这是一个宛若苍穹的大洞穴,它位于海拔1800米处,洞宽100多米、高50多米、深200多米,住在中洞里的人被称为高山苗,是苗族的分支。据洞口处的一位老人讲,洞中共居住着吴、王、罗、梁四个姓氏,听上辈人说祖先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刚来时,只有3户人家,解放前后又集居到现在的18户人家,共有73人。巨大的洞穴遮风避雨,冬暖夏凉,每户人家的“房子”只是用竹条编织的帘子围成,没有屋顶甚至门窗,“房子”的后面则是用木条钉成的牛棚和猪圈、鸡舍。室内的生活设施极其简单,地中央是一个架起的小炉灶,边沿摆放着床铺,简单的餐具随手挂在竹编墙壁上。洞里民风古朴而淳厚,相互团结友爱,哪家作了好吃的饭菜人们可以寻着香味过来品尝,早晨谁家的一声鸡鸣可以唤醒全洞的人。洞内居民自己纺纱织布,推磨碾谷,偶尔也出山到15公里外的集市买些油、盐,其余的日子在家种田、放牛或养猪。农闲时,男人们围着篝火喝着自酿的土酒,女人们则聚在一起一边针织一边谈论着的各自的生活琐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从来与世无争。

   在洞中央有一排竹编房,是这里的一所学校,学校有小操场、篮球架、升起的国旗,教室的墙上悬挂标语:“严教勤学,面向未来”。这所蓍名的洞中小学曾经有4个班级,50多名学生,除了洞中的孩子还有临近山区的20余名住宿生,来过8名支教的老师。2007年政府将撤销了这所学校,将学生安排到水塘镇寄宿读书。我们走进一户王姓人家,看到刚从学校回来度周末的王艳、王进小姐妹正在写作业,聊起洞外的生活,她们说外面很好,但是还是不愿意离开这里。

  现在政府虽然已经给他们修了水窖,接通了电源,安装了卫星电视,但是由于他们只能在山上石缝中少见的土壤里种植些玉米解决温饱,生活水准依然处于贫困壮态中。

  洞中苗寨是一个传奇的世界,是一个人类落后生存方式的活化石。然而今天要想改变他们的贫困和落后,却很艰难。

  

   
▼  洞下的山坡上是一排没有人去居住的新房。


洞中孩子们很快乐、安静地学习着。

 

  ▼

听多了外面来的人讲述,这些老人和孩子们也渴望着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于是孩子们离开了这个洞中学校,每天爬十几公里山路,到山角下的一个小镇去上学了。

 洞中已经废弃的小学校舍和操场。

 

分不清楚哪里是堂屋、卧室和仓库。


很原始和天然的环境,方便生活、学习和休息就好。

 


洞中的水窖里常年储存着取之不竭的山泉水。

 


每一家的“房子”后面,都有这样一个饲养猪和鸡的地方。

 

   
  博主与洞中小姐妹王艳、王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