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几个汽车配件厂:[人文]柯领:中国教育的出路何在?(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43:25
中国教育的出路何在?
  美国旧金山 柯领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领域里,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地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运动。这是一场发生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伟大的运动,是一次人的革命——是中华民族告别20世纪与迎接21世纪挑战的最为深刻的革命。
  
  在这场众望所归与激动人心的素质教育运动中,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教育专家、教师与家长们希望从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里,寻找到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为素质教育建立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并把它有效地用于指导教育实践。这是时代与教育变革的迫切需要。我认为,新的一轮教育变革,需要我们再一次从追问教育本质开始。教育本质是教育思想的根基,对教育改革与教育实践具有统领全局的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返本开新,立足于教育本质,才能全面打开素质教育的新视域。这里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以及为教育立心的探索,就是朝向为素质教育寻找突破口并建立理论基础的一种努力。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都自卑地向西方学习。因为我们没有创新,被主流文化主导的“以德为本”的教育怪圈锁住了我们中国人的手脚,使我们没法突破这个瓶颈。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音乐、文学、美术、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滋养,片面的重视了数、理、化的学习,内在的精神世界严重的失衡,穷的时候可怜吧吧自卑不已,富的时候就霸气十足、匪气十足、官气十足、江湖气十足;男人要征服女人,女人也要征服男人;读大学也要读最好的大学要有最好的文凭才有征服世界的实力;才来美国留学了几年、工作了几年,回到中国去探亲,就这儿看不惯,那儿看不惯,自以为是有一种优越感;看到美国的唐人街,就评价“脏、乱、差”。可是我们忽视了,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最突出的品格,我们在全世界是最有“人情味”的民族,就凭这一点,就足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一辈子了。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才能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金钱崇拜主义、人欲横流主义、征服主义、匪气主义、官气主义、江湖气主义的纠缠,而迈向一个超越功利的境界,以一种审美的心态、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欣赏的心态、一种爱的心态来对待人生:读大学不是去混一张文凭以好征服世界,而是怀着追求真理的精神,去发现一种爱好、享受一种文化、享受人类的一种文明、享受掌握专业技术的充实;爱情不是去征服,而是去发现、去分享、去欣赏、去鼓励、去赞美、去体会;工作不是去拼搏,而是一种享受,享受工作的过程,享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进而走向享受工作的乐趣、享受文化的乐趣、享受家庭的乐趣的美妙的人生境界。
  
  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的大师、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去德国、法国留学的时候,受西方人的启发,他认为近代中国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审美精神,因为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只有美才能让中国人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人欲横流主义的纠缠。于是回国后,就倡导“教育救国”,“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提出了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一直想写一本《美育与教育》的书,可是由于公务太忙,一直没有时间写,只写了几篇小文章,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遗憾。于是中国就开始教育改革,先后经历了向日本学习、向德国学习、向美国学习、向苏联学习,再回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向美国学习,我们派了无数个教育代表团考察美国,可学回去的多为糟泊,精华学不到,因为精华是无形的,他们看不懂美国的教育。事实上,美国的教育,欧洲的教育都是从古希腊演变而来的,他们有重视运动,重视艺术,重视玩耍中学习的传统,不太重视书本知识,而中国刚好相反,我们有重视书本知识,轻视运动,轻视艺术,轻视玩耍的教育传统。而根据我的教育理论,西方人的教育模式是以“情感为本”的教育模式,中国人的教育模式是以“认知为本”的教育模式,西方人对了,中国人错了。在美国,我去参观与访问过一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事实上,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学校环境、教学计划、教师风格、学生学习,他们已经是按“美的 规律” 来办教育了,只不过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是根据经验和局部的规律办起来的教育,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少胸有成竹的教育信念,缺少点·面·体的展开结构,全 世界的教育都是如此。当前,中国的教育改革越改越差,越改越混乱,现在中国的中小学厌学率达90%以上,大学生想的就是如何学实用的,如何去发财致富,毕业后又找不到工作。就拿我所在的美国高科技的心脏“硅谷”来看,这儿有几万中国人,大多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博士而留下来发展的,可他们又怎么样呢?基本上都是在公司里默默无语忍受工作压迫的打工仔,还有多少人有学习的爱好?有朝气蓬勃的理想?有生命的激情?有创造性的冲动?我的好几个朋友告诉我,在他们的大公司里,上层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西方人或印度人,中国人知识面单一、不善社交、缺少创造性和管理才能,主要就是中间的执行层,工作很忙又非常的累,只有默默无语的忍受、忍受、再忍受,缺少激情、缺少创造的冲动、缺少想像力、缺少生命的色彩。这些都是中国十多亿人口中选拔出来的精英们,都成了这个样子,难道 我们还不应该反思中国的教育吗?不应该反思我们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吗?不应该反思我们有生活的质量吗?
  
  
  显然,中国的教育已经成了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的瓶颈,所以,中国教育部新课程改革的负责人,撰写文章承认中国教育改革的失败,声情并茂地向全社会呼吁:“我劝天公重抖首,不居一格降人才。我们要呼唤教育大师的出现,因为只有教育大师主导的教育改革,才能克服象钟摆一样的摇摆振荡,而趋向规律、趋于平衡”。在我看来,大师就是那种“拔云雾见天日的人”。生活的 哲理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苦难的中华民族应该是出现大思想家的时候了。就在这时,我经过十二年的探索,我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 ”,为人类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础,再经过二十一年吸收东西方文化与教育经验而撰写了一本20几万字的《为教育立心》的学术著作。对真理的热爱以及对精神力量的信仰让我敢于说出我真实的感觉,我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引导到跳出“以德为本”的教育怪圈而走向“以美为本”的良性循环。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创立的是“以德为本”的教育体系,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直到现在都是如此,这套体系适合“集权的农业社会”,与压抑人性 的低下的生产力相对应;而我发现了“美是教育的本质”,创立的是“以美为本”的教育体系,提出了要培养“美、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套体系适 合“民主的工商业社会”,与人性的解放和高效的生产力相对应。中国会渐渐接受这套教育体系,全世界也会渐渐接受这套教育体系,因为这是规律,就像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和大家一道分享罢了。这对中华民族就是教育文化的第二次转型,只有我们的教育文化整体的转型,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改革,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全面的获得新生,才能与全世界接轨,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持久和平。
  
  如果说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让中国人渐渐富起来了,那么中国第三期的发展就应该是全面改革教育,让人们理解与明白:“美是一种感觉;美是内在的道德;美是埋在社会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发酵力;美就是幸福;美就是精神;美就是生产力;美就是创造;美就是生活。”从而以审美教育为中心,让中国人渐渐美起来,只有美起来的民族才是内涵丰富的真正强大的民族,才能真正的自信并在全世界赢得做人的尊严。为了孩子们的欢乐,为了中国的教育,为了人类的美好,我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现在就下定了决心,一辈子就写一本书《为教育立心》。事实上,这本书我已经写完了,可以达到出版的水平了,不过我觉得还不够饱满,水已经烧到了80度,再烧20度就开了。我还要再一次消化德国文化,因为德国文化的思想家们,如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对“美与感觉、美与精神、美与教育、美与人生、美与社会、美与创造、美与拯救人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全面消化这些后,再来修改我的著作,直到成为一本世界名著。这就是我一生的使命。
  
  我们应该看到,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美国哈佛大学“八大智能教育理论”为中心,正在引领整个世界发生一场“朝向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的教育运动”。这是一场通过“艺术与美”来解放人与解放社会的运动。“艺术与美”将引领人类执著地追求着自己情感生活的和谐发展、追求天地人我的整体和谐,为我们时代日益增强的潮流带来了新的世界观、新的思维方式与新的生活理想。事实上,作为“艺术本体论与审美解放论”的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正在渗透到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之中,使我们的建筑、电影、音乐、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正在朝向唯美性与实用性方面发展。我们的言语、精神气质、行为、服装、风度由于渗透了古典与现代的审美精神而别具一格,更加美好。让我们把个体纳入整体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去吧!
  
  2009年2月8日于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