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被机的功效:怀念周旺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46:37

怀念周旺成
2011-05-23 11:14:23   来源:   评论:0 点击:5

    转眼间周旺成同志已经去世两年了。两年来,我很多次都想写点东西,以表示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和对他高尚为人、勤奋工作、不求名利的种种敬意。但是,也许是和他多年几乎天天在一起的缘故吧,一拿起笔,心里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往往刚开了头,就沉浸在和他交往的情境里,心里隐隐作痛,泪眼迷离,不能自拔,不得不停下笔来,抚额长思,久久不得平静。
    我和周旺成同志最早的相识,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他在县教育局工作,我刚从邵阳师专毕业,分配在金石中学教书,因为个人的一些事情,我到县教育局去过几次。作为一名二十多岁的普通教师,我无缘和他有很多的交往,只是接触过几次,互相之间问答过几句话而已,但是却对他说话和气、好打交道的为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7年,我从金石中学借调到了县委组织部。记得那天是7月31日,我第一次来到县委组织部,一名领导要我先到组织组找点党建方面的报刊杂志看看,熟悉一下工作内容。当我走进组织组大办公室,一眼就看到了有点熟悉的他,我很惊喜的叫了他一声“周老师”。他也认出了我,很热情的给我倒了热茶,拿出十来本早就准备好了的杂志,一一向我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事后我才知道,他那时是组织组组长,组织部部务会成员,知道那天我要去报到,所以早就给我精心准备好了要看的那些杂志书籍。到新单位第一天就碰上了原来就比较熟悉而且心里对他有好感的人,让我心里踏实和欣慰了许多。
    我在组织部工作近八年,一直是在调研室从事调研材料的写作。组织部要出经验,当然离不开组织组,所以无论是下乡走访调查,还是在办公室撰写调研文章,一般都是调研组和组织组一起行动。这样一来,我虽然一直没和他在一个组室,但是和他打交道的时间是很多的。无论上班下乡,还是周末加班赶写材料或者休息娱乐,几乎天天在一起,我执笔的很多文章就是在他的直接指导下写成的。那几年,不仅是我一个人得到了他的关照和帮助,组织部所有的年轻人都得到过他无私的关怀。他不仅是我们的同事,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更是我们工作上的良师。慢慢地,大家对他的称呼也变了,开始喊他“周组长”,后来就变得很随便,随口喊他“旺哥”,我们都觉得这样叫他自然,亲切。
    周旺成同志另一个更加广为人知的称呼叫“旺总”。1995年全县撤区并乡以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基层工作者也因此陷入了迷茫。作为县委组织部组织组组长的他,虽然没有在乡镇直接从事过党务工作,但他却凭借自己敏锐的分析综合和过人的领会感悟能力,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想出了不少好点子、好路子,使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色鲜明,精新纷呈,一跃进入全市乃至全省先进行列。他亲自参与指导和总结的典型经验如崀山镇的“三上三下”、丰田乡的“四送四到”、高桥镇的“三个第一”、全县性的“举旗奔小康”活动和农村工作“村为主”等等,先后被全市全省推介,并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设计师”,从那时起,无论是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还是比他年长的领导,都习惯于喊他叫“旺总”。
    作为“设计师”的周旺成同志,他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水平是人人皆知的。1999年,新宁县委组织部整理编印出了一本《处理农村矛盾36策》的小册子,曾经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良好反响。这本小册子来之不易,周旺成同志更是付出了无数心血。记得是这年5月初的时候,湖南省委组织部党员管理指导处余景涛处长来新宁调研,听担任过高桥镇党委书记、时任副县长的伍备战同志谈起,高桥镇的领导干部曾经把当时农村常见的矛盾归纳为36个问题,通过摸索和实践,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提高乡镇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工作水平很有帮助。余处长对此很感兴趣,离开新宁时就交代县委组织部要好好提炼总结。工作上很有敏锐性的周旺成同志很快就拿出了具体的方案,迅速开展工作。但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年多两年了,在高桥镇却并没有找到关于那36个问题的具体记录。于是,从5月18日起,他就亲自带队到有关乡镇村组调查研究,结果收集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常见的问题50多个,处理农村矛盾的成功案例100多例。他立即对这些问题和案例进行了筛选、整理、归纳和提炼。9月17日,当中组部党建研究所调研组在省、市委组织部领导陪同下到新宁来开展“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专题调研时,他亲自撰写、修改、校对、装订成册的一本近一万字的《新宁县处理农村矛盾36策》摆在了各级领导面前,当场得到了中组部调研组的高度评价。接着,在省委组织部直接指导下,他又带领县委组织部的几个同志,再度深入调查研究,对小册子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特别是 12月12日至17日,他又赶到省委组织部,当面接受指导,对《36策》进行最后一次修改。同行的我,至今还记得那几天他忘我工作的情景:下班了,他还在《当代党建》杂志社的资料室里为某一策的理论阐释查找依据;饭桌上,他还在为某一策的事例取舍反复斟酌;夜深了,他还在为某一策的用词遣句仔细推敲。记得是14日的下午,《当代党建》杂志社一名老编辑就“36策”的标题提出了建议,觉得有的标题还难以体现出“策”的含义。周旺成同志听后,草草吃过晚饭,就关起门来,字斟句酌地对标题进行修改,直到第二天凌晨4点多,终于把36个标题全部精心修改了一遍,每个标题两句话、八个字,前四个字摆问题,后四个字提对策,通俗明白,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方便易记。第二天早上8点钟,时任省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当代党建》杂志社总编辑的李志民同志看后,连声说好。就这样,六天六夜,《处理农村矛盾36策》最后定稿了,但周旺成没有时间去逛哪怕是最近的商场,没有时间见一个在长沙工作的同学,也没有时间去为读中学的女儿买一样纪念品。他甚至连一个好觉都没有睡成啊!只有从长沙回家的时候,他才在车里睡得那么香甜。“36策”成书后,《当代党建》、《湖南日报》、《党建研究》、《人民日报》都先后予以刊载推介。2000年5月,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印制了20万册,发放到全省乡镇干部手中用以指导工作实践。2000年5月20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自作出批示,要求就此展开深入调查研究。省委调查组通过深入了解后,一致认为“36策”取材真实可信,提炼准确精到,表述简明扼要,是一把解决当时农村矛盾的“金钥匙”和“指南书”。这,无疑也是对周旺成同志那种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当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说他是“36策”出台的真正功臣时,他却总是非常诚恳地说:不是的,不是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而已。
    很多人都说,周旺成生就操心的命,他那种对工作极其负责的态度,注定他一辈子都要劳累。这是事实,也是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信任。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只要过了他的手,大家就觉得放了心。2006年6月,在筹备县第十次党代会期间,他要负责70多个累计20多万字的文件材料的审阅、 20多项会议的会场布置、400多个代表的座位安排,还有很多临时性的事物处理。前前后后,他吃了10多天的盒饭,加了20多个夜班,光通宵就熬了五六个。当时,担任县委政研室主任的我,是第一次负责党代会报告的撰写,对报告的写作思路、结构内容和文字修改等等,都没有一点把握,所以老是找他请教。本来就很忙碌的他,却总是从百忙中抽时间毫无保留地向我提出他的意见建议。6月30日晚上,主题报告要最后定稿了,我又请他参加审阅。尽管他因为连续加班加点,导致腰椎病和哮喘病复发,不停地咳嗽,腰也直不起来,但他仍然认认真真地逐字逐句修改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实在是太劳累了,他才停了下来,说:“不知怎么的,我的眼睛一下子看不清楚字了,我们还是由一个人念,大家边听边改吧!”就这样,他和我们一起,一直熬到凌晨两点多钟才得休息。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痛悔不已!我当时怎么就那么粗心,那么不懂事理,那么忍心不体谅他的辛苦和劳累啊……
    周旺成同志工作上眼光独到,思路绵密,头绪清晰,视野广阔,可以说,每一项工作他都设计得那么细致周到,精彩完美。然而,他对自己的个人得失、功名利禄、荣辱升迁,却从来都很少去“设计”,甚至连想都没有去想过。他的工作岗位从县教育局到县史志办,到县委组织部,再到县委办,都是单位向组织要求他调入的;他的职务从教育局的副股长、股长,到县委组织部的副科级组织员、正科级组织员,再到县委办的副主任,他没有向组织和领导提过任何要求。去世前几个月,县委主要领导找他谈话,准备要他去一个大局担任局长,他也非常谦虚的谢绝了,说要把机会留给那些比他年轻有为的人。然而,为了一些与他素昧平生的同志能调到适于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为了一些与他纯粹只是工作关系的普通干部能得到适时的提拔重用,他却总是热心作筏,不惜找领导积极进言,真正是勤作嫁衣,甘为人梯。2006年8月,我能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就是他主动找县委领导推荐的。
    能够又和周旺成同志在一起工作,我从内心里感到多么的高兴。他告诉我,他向领导推荐我时,还说了一个很光明正大的理由,就是觉得我有点文字功底,今后可以接手他负责的文件办理工作,帮他减轻一点工作任务。他对我是如此的信任,我在高兴的同时也决心好好跟他学学,尽快帮他分担一些工作,让他也轻松一下。然而,上天不遂人愿。我才到县委办公室一个月时间,还没来得及从他手里接过他想交给我的任务,他就于9月5号匆匆地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走得那么毫无声息,走得那么让大家毫无思想准备。他的离去,路人同悲!他的离去,我痛尤甚!我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好领导、好同事,而且是一位好朋友、好兄长。当我听说他发急病在人民医院抢救的时候,我几乎是跑着赶到抢救室的,看着医护人员用尽了种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我的心也在向无底的深渊坠落,坠落。我为他守灵,直到掩棺的那一刻,当看着他的遗容在我眼前慢慢消失,想起他和我从此阴阳两隔,永不相聚,我痛哭失声,心如刀绞。我最痛悔的是自己到办公室工作也有一个月了,看着他管理办公室内务,整天忙于办文办会,还要联系全县文教卫、计划生育、城建、国土工作,成天忙于接待干部群众,协调基层问题,为什么就没有主动为他分担一些任务,为什么就没有主动为他接听一个电话,为什么就没有主动为他发一个通知,为什么就没有主动为他布置一次会场,为什么就没有主动为他接待一次群众,甚至连应有的问候和关心也太少啊。回想起这些,就有一种锥心的痛,叫我一辈子都难得安宁。唯一能让我稍许宽慰的是,我亲自为他拟就的一副挽联—“半百年华堪典范,一生奉献留英名”,悬挂在他灵堂的两侧,而且被那些自发为他送葬的干部群众高高的擎起,伴着他走过了县城解放街,走过了白公渡大桥,走过了长长的沿河路,一直到覆盖在他的坟头,留在了许多人的心里……
    周旺成同志,大家的好“旺总”,我的好“旺哥”,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后记:写作本文主要是想表达对旺哥的深切怀念,以及我于他的愧疚之情。应该以表现旺哥为人处事的品行为主,但是总觉得斯人虽去,事迹应该长存,所以也记录了一些他的工作情况,有些地方难免拖沓冗长,匆忙之间,不及修改,敬请读者谅解。
                                                     作者于2008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