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朗逸油耗高原因: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5:33:53
益母草

处方名:益母草。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yllus  Sweet)的干燥全草。

别名:坤草、四楞草、四*蒿、风葫芦草。

识别特征:体态:一或二年生草本。茎四*形,不分枝或有分枝,高二至三尺,微有毛。

叶:叶对生,基出叶开花时已枯萎,近圆形,缘有浅裂,裂片有2—3钝齿;中部茎生叶3全裂,裂片近披针形,中央裂片常再3裂,侧片1—2裂;上部叶不裂,线形。

花果:花多数,在叶腋中集成轮#;花冠唇形,淡红或紫红。长三至四分,上下唇近等长。小坚果熟时黑褐色,三棱形。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河滩草丛中与湿润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和果实。

益母草:夏秋间半花半子时,离地一尺高割下全草,阴干。成品青绿色,无老梗。

茺蔚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晒干,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成品粒饱满,灰褐色。

炮制:益母草: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辛、苦。能活血,调经。

主要成分:含益母草硷甲(C20H32O10N6) 、益母草硷乙

(C14H24O7N4)。另含水苏硷、氯化钾、月桂酸、油酸等。

药理作用:活血调经、行血散瘀,为子宫兴奋药。

(1)收缩子宫:能显著增强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性,作用与藏红花和脑垂体后叶激素相似,但力较弱。有效部分为叶部。煎剂效力优于酊剂。

(2)利尿:作用明显。

临床应用:为妇科常用药。

(1)治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出血量少、色黑、夹杂血块、腹痛拒按),取其有收缩子宫作用,止血除恶露效果比较确实。可单服益母草流浸膏,或入煎剂,配山楂炭、当归、川芎、艾叶等,虚寒较甚者配生化汤。

(2)治痛以,由气血瘀滞引起者,配当归、白芍、香附等,方如调经汤。

(3)治腹有症瘕(包块,如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或妇女因气血虚弱、生殖功能低下而致的久不受孕,可用益母草1~2两,加红糖适量,或加蜜枣5~6枚,水煎代茶,或煮鸡蛋,随时可服。又可用益母草1~2两,5碗水煎成2碗,去渣,以水炖鸡,连汤服。以上方药长期服用有一定效果。

(4)治肾炎浮肿和血尿,取其有利尿去瘀作用,服后水肿消退较迅速,食欲增加,对止血尿也有一定帮助,但去尿蛋白的效果不明显。总的来说,治急性肾炎效果较好,而治慢性肾炎则价值较小。宜用干品或鲜品水煎服。

肾结石的血尿也可用益母草,配黄精、石苇、冬葵子等。

用量:本品生药有效成分含呈比例较低,故水煎剂用量宜大,一般每次5钱~2两。治肾炎用量更大,干品一日用3~4两,鲜品用6~8两,水煎一日分2~3次温服。治妇产科病最好用浓缩流浸膏,每日3~6毫升,分三次服。

处方举例:(1)调经汤:益母草5钱、香附4钱、当归4钱、白芍4钱、炙甘草1.5钱、水煎服。

(2)月经不调,痛经:益母草四钱,当归、川芎、赤芍各三钱,水煎服。

(3)产后恶露不净,小肚子痛:益母草一两,水煎服。

制剂:

(1)益母草流浸膏:用于月经不调、产后出血过多,每次服2~5毫升,一日3次。

(2)益母草片:每片0.5,相当于益母草1.67。用于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人工流产和产后出血过多等,每次服5片,一日2~3次。

(3)益母草针:用煎煮法制成(蒸溜法制得者无收缩子宫作用),每支2毫升,相当于益母草12.0。用于月经过多、产后出血过多、术后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等,肌肉注射或宫颈、宫壁注射,每次2毫升,妇产科大出血时可一次注射8~12毫升(4~6支)。注射次数及剂量,根据病情决定

                               充蔚子

茺蔚子:为益母草的干燥果实。

味甘,性微寒。含三种生物硷,名茺蔚子硷Ι、ΙΙ            、 ΙΙΙ            ,又含茺蔚子油(主成分为油酸)和维生素A类物质。

功用与益母草基本相同,但在破瘀之中又兼有一定收敛作用,在行血的同时又兼有一定补益作用,适宜汉月经过多或血崩不止,常与止血药如血余炭、当归炭等同用。此外,又能除风热、去翳膜、明目(可能与所含维生素A类物质有关)。

常用量3~5钱。

代表方为茺蔚子丸。处方(《审视瑶函》方):茺蔚子、泽泻各1.5两,川连、杞子、枳壳、青葙子、生地各1两,煅石决明、麦冬、细辛、车前子各2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钱,食后米汤水送下,治患传染病后体弱眼花目暗和有翳膜。

注意:茺蔚子不宜多服,过量易中毒。有报道谓服茺蔚子粉1两左右,能引起中毒症状,全身无力,酸麻疼痛,甚或出汗虚脱,要服赤豆、绿豆、甘草汤解毒。

附注:大花益母草(Leonurus  sibiricus  L.)亦作益母草入药,其区别特征在:茎上部的叶亦3全裂或深裂,花显著较大,长五至七分许,花的下唇较上唇短三分之一。常手于较贫瘠和干燥的地方。

                              莲     

藕(Lotus  root),又称莲藕,属睡莲科植物。

识别特征 : 体态:多年生水生草本。

叶:叶2型,一种浮于水面,一种直立挺出水面,叶片圆形,盾状,径一至三尺,叶柄有刺毛。

花果:花单生较叶为高的花葶上,六至八月开放,直径三寸至七寸,萼片4—5;花瓣多数,淡红色、红色或白色;雄蕊(莲须)多数,花丝黄色,细长;花托倒圆锥形,顶端平,有15—30小孔,每孔内有一雌蕊,花后逐渐膨大成为莲房;种子(莲子)长椭圆形,种皮红色或白色;胚芽(莲心)绿色。

根茎:根茎(藕)横走,长而肥厚,有明显的节,中多纵孔,折断有丝。

生境分布:生于池塘、湖泊中,多为栽培。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叶、梗(叶柄)。七至九月连梗带叶采下,晒至七成干时剪下荷梗(叶柄),将荷时对折叠成半圆形,再分别晒干。成品荷叶绿色;荷梗棕黄色;完整。浮萍

处方名:浮萍、紫背浮萍。

来源: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  Schleid.)的全草。

别名:水萍草。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浮水小草本。叶状体卵形、椭圆形至长圆形,长一至二分,两面均平滑无毛,绿色。

花果:花单性,雌雄同株,生于叶状体边缘的缺刻内,佛焰苞2唇形,花小。果圆形,近陀螺状。

根:根一条,纤细。

生境分布:生于池塘。夏末秋初捞采,去净杂质晒干。成品绿色,无泥土。

性味:味辛,性寒。

主要成分:含醋酸钾、氯化钾、碘化物和溴化物等。

药理作用:发汗、祛风、行水,其原理为:

(1)解热:动物实验证实其煎剂和浸剂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2)利尿:有效成分为醋酸钾和氯化钾。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透疹。麻疹隐隐不出,或疹出不透,发热而无汗,无其他合并症者可用。内服、外洗均可。有汗而体虚者不宜用。亦可用于荨麻疹止痒。

用量:内服:干品1~2钱,鲜品3~6钱;外用:适量。

主治应用:

(1)感冒,发烧,无汗:浮萍、薄荷、牛蒡子各二钱,水煎服。

(2)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浮萍四两,做蜜丸,每服二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

(3)灭蚊:浮萍适量,烧烟熏蚊。

                   芦 

处方名:芦根、苇茎、苇根。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L .)  Trin.]的干燥根茎或鲜根。古方有用其茎者称苇茎,但现代多以根代之。在处方中,芦根与苇茎二名都通用,都是指芦根。

别名:芦苇(植物名)、芦草根、苇子根。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高大草本。杆高五尺至一丈五尺,中空,圆柱形,光滑无毛,节下常有白粉。

叶:叶互生,宽披针形,排成二列,长半尺至二尺,质地坚硬,粗糙。

花果:圆锥花序顶生,大而稠密,成毛帚状;小穗轴密生长丝状毛。颖果长圆形。

根茎:根茎匍匐,长而粗壮,节间中空,节上生少数须根。

生境分布:生于池边、沟旁及沼泽地区。广布于全国各地。

采集加工:药用根茎。春秋两季刨采,去掉鳞片及须根,晒干。成品黄白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寒、味甘。能清热,生津止渴。

主要成分:含天冬硷、醣类等。

药理作用:清热、生津,主要为清肺热、胃热。体外试验对β-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1)用于清肺热(咳吐稠痰、咽疼,身热烦躁或有鼻衄)。在治疗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的方剂中,芦根很常用。桑菊饮、银翘散都用芦根,取其清热、甘润作用。至于苇茎汤,更是治疗肺痈(肺脓疡)的常用方剂,如再加鱼腥草、桔梗、川贝等,效力更显著。

(2)用于清胃热。热病极期或后期,只要有身热烦渴、舌燥少津、心烦、大便干结等,就可在清热方剂内加入芦根(鲜芦根更好)。至于治疗由胃热而致的呕吐、反胃、呃逆、口臭口渴、舌红而干等证候(大概相当于急性胃炎)。可用芦根配竹茹、生姜等,方如芦根清胃饮。

(3)用于解河豚毒。鲜芦根1斤,捣汁服,或水煎频服。

使用注意:有胃寒或便溏者不宜用。

用量:5钱~2两。

处方举例:

(1)苇茎汤(《千金方》):苇茎1.5两、生苡仁1两、冬瓜仁8钱、桃仁2钱、水煎服。

(2)芦根清胃饮:芦根1两、茅根1两、竹茹2钱、半夏2钱、生姜2钱、枇杷叶3钱、水煎服。

(3)单板机疹初起,咳嗽,发烧,心烦,口渴:鲜芦根一两,水煎服。

(4)急性传染病退烧后,口干,恶心:鲜芦根、鲜白茅根各一两,水煎,当茶喝。

(5)肺脓肿(肺痈),支气管扩张,咳嗽,痰多或带脓血:芦根五钱,薏苡仁、冬瓜子各四钱,桃仁三钱,水煎服。

                                          

                       苣荬菜

来源: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s.)为菊科,苦苣菜属植物。野生。

别名:苣菜、取麻菜、野苦菜、屈屈菜。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全株有乳汁。茎直立,高二至三尺。

叶:叶互生,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三至六寸,基部呈耳状抱茎,边缘有疏缺刻或浅裂,缺刻与裂片都有尖齿。

花果:头状花序生于茎枝顶端,直径六分至一寸二分,总苞钟形;花全为舌状花,黄色,夏末秋初开放。瘦果长椭圆形,边缘狭窄,有纵纹数条。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田野。我国除华南地区处,各地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及花。

苣荬菜:春季开花前,连根拔下,去掉泥土,晒干。成品绿色,无老根、无花。

苣荬菜花:夏秋季花将开放时采摘,晒干。

炮制:苣荬菜:洗净,稍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能清热解毒。

主治应用:
(1)急性细菌性痢疾:苣荬菜一两,水煎服。
(2)急性咽炎:鲜苣荬菜一两(切碎),灯心草一钱,水煎服。
(3)内痔脱出,发炎:苣荬菜二两,煎汤,熏洗患处,每天一至二次。
常用量:三至五钱,鲜品一两。
                     苣荬菜花
苣荬菜花性平,味甘。可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苣荬菜花四钱,水煎服。 败酱草
处方名:败酱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  .)或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riosaefolia  Fisch .)的干燥带根全草。
别名:败酱(植物名)、龙芽败酱、黄花败酱。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三至四尺半,节间很长,上部分枝,有臭酱味。
叶:基生叶成丛,有长柄,叶片长卵形,边缘有齿;茎生叶对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呆片羽状全裂或深裂;裂片3—11,披针形,边缘有齿。
花果:复繖房花序顶生;花小,黄色。瘦果椭圆形,有3稜,无翅状小苞。
根茎:根茎粗壮,横卧或斜生,须根较粗。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干草地、林缘草地或半湿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贵州、四川等省区。
采集加工:药用根茎和根。春秋两季刨采,去掉秧苗,洗净泥土,杂质,晒干即为成品。
炮制:洗净,闷透,切片,晒干。自用可趁鲜切片,晒干。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辛、苦。能清热解毒。
  • 老六月雪2007-01-27 13:36:03 [举报]

                        
    主要成分:苣荬菜含蒲公英固醇、lifulifloren、脂肪油。黄花败酱含多种皂甙。
    药理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古方早已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疗肠痈。现代在此方基础上加减,配用清热凉血药等,加强消炎作用,治疗阑尾周围炎和阑尾脓肿,效果较好,方如肠痈方。
    此外,也治痈肿(配紫花地丁)、热泻(配金银花、黄芩等)。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败酱草有时会引起头昏、恶心和白细胞数暂时性减少等反应。
    用量:3钱~1两。
    处方举例:肠痈方:败酱草5钱、生苡仁5钱、冬瓜仁5钱、桃仁2钱、丹皮3钱、银花5钱、连翘3钱、秦皮2钱、紫花地丁5钱、延胡索2钱、水煎,每天一剂,分二次服。
    制剂:败酱针:为败酱草(Patrinia)经水蒸气蒸溜制得的针剂,每毫升相当于败酱草2.0。治急性化脓性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一日2~4次,肌注2~4毫升,疗程一周左右。用药期间,偶见白细胞减少,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 老六月雪2007-01-27 13:36:45 [举报]

    紫花地丁
    处方名:紫花地丁、地丁、紫地丁。
    来源:为堇菜科植物辽堇菜(地丁草)(Viola  yedoensis  Makino)或犁头草(Viola  japonica  Lanfsd.)的干燥带根全草。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茎高半尺至一尺,自基部分枝,无毛。
    叶:基生叶成丛,茎生叶互生,粉绿色;叶片2—3回羽状全裂至深裂,裂片线形。
    花果:花序总状,疏松,下部苞片与叶相似,上部苞片羽状深裂,裂片线形。
    花果:花序总状,疏松,下部苞片与叶相似,上部苞片羽状深裂;花不整齐,长约三分五厘,紫色或紫红,花瓣4,成2轮,外轮后方1枚向后延伸成距。蒴果扁椭圆形,长约三分。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溪旁、杂草中及砾石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省区。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小满前后半花半子时割取,晒干。成品青绿色,无杂草。
    炮制:略洗,稍闷,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 老六月雪2007-01-27 13:37:17 [举报]

    性味功能:性寒,味苦、辛。能清热解毒。种植方法:本品适于肥沃土地,不能连作。立秋前后播种,多套种在谷子(小米)或玉米地里,用锄在垄沟内锄半寸深,将种子稀疏撒入沟内,覆土,推平,埋严,随即浇水。每亩用种子1斤。出苗前应保持地面湿润。割取间作物后,地丁已出苗或长至二寸左右,应及时浇水一次,越冬前再浇水一次,来年春暖返青后,及时追肥、浇水。
    性味:味苦、辛,性寒。
    主要成分:含虫蜡酸、甙类、黄酮类等。
    药理作用:清热、消肿、消炎。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为治疗疮疖、痈肿常用药,尤其适用于头面部和背部的疖肿,配蒲公英、菊花、银花等,方如五味消毒饮。
    用量:复方中用3~5钱;单味用1~2两。

  • 处方举例:
    (1)五味流水线饮(《医宗金鉴》):紫花地丁5钱、蒲公英5钱、银花5钱、野菊花3钱、紫背天葵3钱、水煎服,如能加一匙姜白酒冲服更好。
    (2)疮疖:鲜地丁二两,洗净,捣烂,绞汁分二次服。
    (3)指头感染初起,未成脓或淋巴管炎(红丝疔),红肿热痛:地丁、野菊花各一两,水煎服。
    (4)急性传染性肝炎:地丁一两,水煎服。
    制剂:
    (1)地丁针:每毫升相当于地丁1.0。用于肺炎、痢疾、尿路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肌注,一日2次,每次2~4毫升。
    (2)紫消膏:妈25%地丁糊。取鲜紫花地丁细粉,水浴上加热消毒,加等量甘油,2倍量水,调成糊状,加0.05%冬绿油及败0.3%苯甲酸防腐。用于皮肤及表浅软组织早期化脓性炎症,涂敷患部,每天或隔天换药一次。敷药数次即见效。
    (3)紫花地丁软膏:为含地丁稠膏约83%的软膏,有抗菌、消炎作用,主治一切疖肿及乳腺炎等,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
     薤      
    处方名:薤白。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Allium  macrcostemon  Bge.)或薤(Allium  bakeri  Regel .)的地下鳞茎。
    别名:小根蒜(植物名)、小蒜、山择蒜、野蒜、薤白头、薤子。
  •  薤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草本,高一至二尺。
    叶:叶互生,半筒状狭线形,下部鞘状包茎,长七寸至一尺。
    花果:花葶单一,顶端生繖形花序;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满生珠芽,常从珠芽间长出少数有细梗的花;花玫瑰红色或粉红色。蒴果倒卵形。
    鳞茎:鳞茎卵圆形,有2—3个凸起。
    生境分布:生于湿润地带。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及山东、陕西、甘肃等省区。
    采集加工:药用鳞茎。春季采挖,去净秧苗、须根,洗净泥土,大小个分开用开水稍煮,至内无生心为度,晒干,簸去杂质。成品质坚实,半透明,黄白色。用时打碎。
    性味:味苦、辛,性温。
  • 主要成分:含大蒜糖。
    药理作用:行气止痛。
    临床应用:为治疗胸痹的常用药。
    治疗胸痹常以薤白配栝萎、半夏为基本药,再随证加减。
    如属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心绞痛,可用栝萎薤白半夏汤配其他理气活血药治疗。据现代初步观察,按此法治疗数月,多数病例症状显著改善。
    如属胸膜炎,则用枳实栝萎薤白散,再加川连或黄芩,加强行气宽胸和清热作用。
    如属肋间神经痛,可用栝萎薤白白酒汤加络石藤、宽筋藤等。
    对于由内伤气闭,例如由肩挑或搬运重物过度憋气用力引起的前胸翳闷,也可用栝萎薤白半夏汤行气而舒解胸闷。
    此外,薤白还可以治胃肠湿滞、泻痢,有醒脾助消化和止泻作用。
    使用注意:服用过多对胃粘膜有刺激,溃疡病者不宜长用。又平素胃气虚寒者,服本品后往往发生噫气,也不宜多用。
    用量:3~6钱。
  • 处方举例:
    (1)栝萎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萎1两、薤白4钱、制半夏2钱、丹参6钱、郁金3钱、红花2钱、水煎服。
    (2)枳实栝萎薤白散加减:枳实2钱、栝萎5钱、薤白3钱、制半夏2钱、川连1钱、陈皮1钱,水煎服。
    (3)心绞痛,胃口不好:薤白三钱,栝楼五钱,枳壳、制半夏各二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4)慢性痢疾:薤白五钱,加小米适量,熬粥吃。

  •                  马      
    来源:马蔺(Ir is  Pallasii  Var.  Chinensis  Fisch)为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野生。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草本,有多数坚韧的须根。
    叶:叶基生,成丛,外有棕褐色纤维状残存叶鞘,叶片线形,革质,坚韧。
    花果:花芭高半尺至一尺半,生花1—3朵,四、五月间开放;苞片线状披针形。蒴果纺锤形,有三稜;种子形状不规则,有稜,暗棕色,光滑。
    根:根颈短,粗壮,有多数较细而坚韧的不定根。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道旁。也有栽培。长江以北各省均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种子及根。
    马蔺子:秋季果实成熟后采下,晒干,搓下种子,除去杂质。成品粒饱满,褐色。]
    马蔺根:秋季采挖,去掉须根,洗净泥土,切段,晒干即可。

  •                 马蔺子、根
    性味功能:性平,味甘。能清热解毒。
    主治应用:
    (1)急性咽炎:马蔺子(或根)、升麻、牛蒡子各二钱,水煎服。
    (2)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小便少而色黄:马蔺子三钱,水煎服。
    常用量:一至二钱。

  •                  玉   
    别名:棒子。
    药物来源:本品为玉蜀黍的宿存柱(须毛)和根、叶。
    采集加工:玉米须:秋季收割玉米时采收,晒干。成品黄白色,须端紫红或棕黄色。用时煎碎。
    玉米根、叶:玉米成熟收割时,采取鲜叶、鲜根,洗净即可。
    玉米须
    处方名:玉米须。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  mays  .)的柱头。
    性味:味甘,性平。
    主要成分:含有维生素类、糖类、β-固甾醇、苹果酸、柠檬酸、无机盐(钾盐较多)。
    药理作用:利水通淋,降血压。其原理为:
    (1)利尿:实验证明,有降低血压作用,可能是通过利尿,减少血容量而致降压。
    临床应用:
    (1)治泌尿系结石。如小便淋沥,痛不可忍者,常与利水渗湿药同用,方如肾石二方。
    (2)治疗慢性肾炎,初步观察有一定效果,主要表现在利尿,肾功能改善,浮肿消退或减轻,尿蛋白消失或减轻等。配牛车肾气丸,效果更好。
    用量:3~4钱。

    处方举例:
    (1)肾石二方:玉米须4钱、金钱草1两,通草2钱、木香3钱(后下)、枳壳3钱、琥珠末1钱(冲)冬葵子1两、甘草梢2钱、水煎服。
    (2)急、慢性肾炎水肿,小便少:玉米须一两,水煎服。
    (3)胆囊炎,胆道结石,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玉米须、茵陈各一两,水煎服。
    (4)高血压病:玉米须一两,水煎服。
                           玉米根、叶
    鲜玉米根、叶可治尿路结石:每用二两,水煎服。

  • 糠谷老

    药物来源:本品为被小米白发病菌寄生而形成糠粃的谷穗。
    采集加工:秋季收割小米时采收,晒干即为成品。用时剪段。
    性味功能:性微寒,味咸。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应用:
    (1)尿道炎,小便   痛:糠谷老二或五钱,水煎服。
    (2)体虚浮肿,心烦,口渴,小便少:糠谷老二或五钱,水煎服。
    常用量:二至五钱。
    黑  
    处方名:黑豆、乌豆、大黑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乌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的种子。取色黑光润、圆而粒大者入药较好,黑皮青豆(皮黑但豆身青色)质地更佳。
    性味:味甘,性平。
    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淀粉、钙、磷、铁和甲、乙种维生素。营养成分比白扁豆或赤小豆丰富。
    药理作用:养血补虚,主要为滋养作用。
    临床应用:可治病后体虚或慢性病者一般虚弱引起的浮肿、晕眩、自汗或盗汗等。主要用作滋养强壮,但单用力薄,需配浮小麦或黄芪,方如乌豆汤。日常也可用食盐、花椒、生油等炒黑豆,佐粥服食,有一定滋补作用。
    用量:3钱~1两。大剂可用至2两。
    处方举例:乌豆1两、浮小麦1两、水煎服。
                         黑豆皮
    处方名:乌豆衣。
    乌豆衣,为乌豆的干燥皮衣,性味功用与乌豆相同。
  •  
                         糠溜油
    性状:本品以及黑豆溜油、椰溜油、松溜油、煤焦油、等都是干溜制得的黑褐色或灰褐色浓稠液,有特异臭。
    作用与用途:本品及其他干溜油均有促使角质新生及止痒、消炎、收敛等作用。多制成糊剂,用于皮炎、湿疹等。
    制剂:
    (1)糠溜油:由氧化锌糊加入糠溜油3%、樟脑及苯酚各1%而得。用于有少量渗液、糜烂的皮炎及湿疹,涂敷患处。
    (2)黑豆溜油糊:由氧化锌糊加入黑豆溜油2%,5%或10%而得。2%糊剂用于亚急性皮炎、湿疹。5%及10%糊剂用于慢性皮炎、湿疹及神经性皮炎。其5%及10%软膏亦供用。
    (3)雷琐辛煤焦油糊:煤焦油溶液2或5毫升,雷琐辛2.0或
    5.0,樟脑、苯酚各1.0,氧化锌糊加至100.0。有消炎、止痛、止痒等作用,用于有少量渗液、糜烂的皮炎及湿疹。
    (4)复方溜油酊:黑豆溜油或松溜油5.0,蓖麻油5毫升,水杨酸、薄荷脑、雷琐辛各1.0,95%乙醇加至100毫升。作用为止痒、促使角质复原及浸润消散。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皮炎。
  •                        谷  
    药物来源:本品为农作物谷子(未去壳的小米)经加工而成。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生产。将谷子洗净,捞去浮起的空壳,加水浸至七成透。捞出装缸或箩筐内,上盖湿布,每天洒水保持湿润,至谷子发芽1—2分长时,取出晒干。成品黄色,芽完整。
    炮制:炒谷芽:将谷芽炒至发响,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性味功能:性平,味甘。能消食,开胃。

     主要成分:含淀粉分解酶、蛋白质、脂肪。
    药理作用:开胃、消滞,其原理为健胃、助消化,所含的淀粉分解酶能把淀粉分解为单糖。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食滞胀满、食欲不振,一般多与麦芽同用,也可单用。小儿外感风滞有呕吐、发热者,配解表药和清热化湿药,方如外感风滞方。
    谷芽入煎剂后,其效力大有减损,故以研成细粉直接冲服较好。又谷芽的有效成分,炒焦后其效力降低很多,而微炒则并不影响。
    用量:2~5钱。

                   处方举例:
    (1)外感风滞方:谷芽5钱、藿香2钱、蝉蜕1.5钱、防风1.5钱、云苓3钱、苏梗5钱、薄荷1钱(后下)、川连7分、水煎服。
    (2)食积不化,口臭,肚子胀:炒谷芽、炒麦芽、焦山楂、焦六曲各三钱,炒莱菔子二钱,水煎服。
    (3)消化不良,胃口不好:炒谷芽三钱,苍术、鸡内金、炙甘草各二钱,水煎服。
    常用量:二至五钱。

     蒲公英

    处方名:蒲公英、公英。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folicum  Hand.-Mazz.)干燥的带根全草。

    别名:蒲蒲丁、婆婆英、姑姑丁。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高约半尺,有白色乳汁。

    叶:叶全部基生,边缘成不规则的倒向羽裂,基部渐窄成柄。

    花果:头状花序顶生,总苞片多层,密生白毛,外层苞片先端背部有小凸起;花黄色。瘦果暗褐色,有条稜,有刺状凸起,先端有鸟嘴状凸尖,冠毛羽状白色。

    根:直根肥厚。

    生境分布:生于原野、道旁等地。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东北部、东部、中部各省,在西南部也可见到。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间在花初开放时铲取,除净泥土、杂草,晒干。成品灰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味苦、甘,性寒。

    主要成分:根含结晶性苦味质蒲公英苦素(taraxacin,C40H40O5)、蒲公英固醇(C30H50O)、天门冬素等。

    药理作用:

    (1)抗菌: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

    (2)健胃;

    (3)轻泻。

    临床应用:为治疗痈(急性乳房炎)、肠痈(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药物。

    (1)治乳痈,适宜于早期局部红肿坚实,脓肿尚未形成,配银花、连翘、炒山甲等,方如乳痈汤。外用以鲜蒲公英捣烂,加入少许片糖后局部外敷。

    (2)治肠痈,适用于气滞血瘀,热毒较盛的急性阑尾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不动手术),以薄公英配大黄、丹皮、银花等,方如阑尾清化汤。

    (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转氨酶高,可配茵陈、土茯苓、白茅根等,方如蒲茵汤,初步观察对降低转氨酶有一定作用。

    (4)作为一般消炎解毒药,蒲公英可用于疖疮、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轻度化脓性感染,可单味用1~2两煎水,临服时加一匙姜白酒冲服,消肿去毒更速;或配紫花地丁等。

    (5)治急性结膜炎、睑缘炎等,可用单味蒲公英煎汤熏眼(配菊花、夏枯草更好)。

    用量:常用5钱~1两,大剂可用到2两。

    处方举例:

    (1)乳痈汤:蒲公英1两、银花1两、炒山甲3钱、连翘4钱、天花粉4钱、青皮2钱、柴胡3钱、生甘草2钱、水煎服。

    (2)阑尾清化汤(天津市南开医院):蒲公英1两、银花1两、大黄5钱、丹皮5钱、川楝子3钱、赤芍4钱、桃仁3钱、生甘草3钱、水煎服。

    (3)蒲茵汤:蒲公英5钱、茵陈5钱、土茯苓5钱、白茅根5钱、田基黄5钱、水煎服。

    (4)流行性腮腺炎:蒲公英五钱,水煎服。

    (5)争性扁桃体炎(喉蛾),引起颈淋巴结肿大压痛:蒲公英五钱,牛蒡子三钱,马勃,生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6)乳腺炎(乳痈)初起:蒲公英一两,水煎服。

    制剂:

    (1)蒲公英片(清热解毒片):将蒲公英研末制片,每片面性0.5。用于感冒、咽炎、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一日服3次,每次4片。

    (2)锦红片:蒲公英水提物(水渗漉液以石灰水沉淀)细粉9斤,大黄水提物(处理同蒲公英)细粉9斤,红藤水提物(2%碳酸钠渗漉液加盐酸沉淀)细粉6斤,厚朴流浸膏(95%乙酸渗漉后浓缩)10两,制片。每片0.31~0.32。因含红藤及大黄(又称锦纹大黄)故称“锦红片)”。治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及蜂窝织炎性),有效率90%以上。日服3次,每次4片,一般服5~7日。大便次数增多者,剂量可减半服。

    (3)清热消炎冲剂:蒲公英、地丁、板蓝根、连翘(或败酱草)各等量,水煎后,浓缩,制颗粒,分袋,每袋相当于徨药总量1两。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用于上感、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气管炎等。每袋为一日量,分2~3次服。

    (4)蒲公英针:每支2毫升,相当于蒲公英10.0。用于耐药金葡萄、溶血性链球菌及其他革兰氏阳性菌所致感染如咽炎、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蜂窝织炎、骨髓炎、丹毒、肺炎、疖肿、外科感染等。每次肌注2毫升,一日2次。病情危重者可加用抗菌素。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0

    阅读(1352) 评论 (21) 收藏(2) 转载(2) 打印举报

    转载列表:

      转载 前一篇: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十五后一篇:了解你身边物美价廉的药物之十三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2011吃货们的幸福生活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老六月雪2007-01-28 18:30:12 [举报]

         车前草
        处方名:车前草,车前子。
        来源:为车前草科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的全草及干燥成熟种子。
        别名:平力前(植物名)、车轮菜、车轱辘菜、猪耳朵棵、牛舌头棵、荷包菜、鞋底片。
        识别特征:体态:多年生草本,高三寸至一尺。
        叶:叶全部基生,平铺地面,叶片长椭圆形,长寸半至五寸,基部狭窄成柄,边有不规则疏齿。
        花果:花葶直立,有疏毛,穗状花序为花葶之半或三分之一;花淡绿色。蒴果七至十月成熟,盖裂;种子棕黑色。
        根:主根明显,常不分枝。
        生境分布:耐旱,多生于原野及路旁等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河南、湖北等省也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种子和全草。
        车前子:秋季果实成熟采取果穗,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杂质。成品黑褐色。
        车前草:夏季未开花前采割茎叶,晒干。成品青绿色。
        炮制:盐炒车前子:取净车前子炒至微鼓起,有香气时,喷洒盐水,炒微干,放凉。每车前子10斤,用盐3两,加适量开水化开。
      • 老六月雪2007-01-28 18:30:51 [举报]

         
                             车前草
        为车前的干燥全草。
        味甘,性寒。含车前草素和甙类物质    C15H24O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其功用与车前子基本相同,利尿作用不及车前子,但清热解毒、消炎止血、止泻作用则较强,还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
        主要用途:
        (1)治血淋;
        (2)治湿热下痢;
        (3)治慢性气管炎。
        用量:干品3钱~1两;鲜品2~4两。
        处方举例:
        (1)鲜车前草3~4两,水煎,调蜜糖1两冲服,治湿热下痢(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
        (2)鲜车前草,捣汁口服一小杯(约30毫升),可治鼻出血,尿血,小便痛等症。
        制剂:(1)车前草冲剂:车前草浸膏加白糖,制成冲剂,每包相当于车前草20.0,用于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每日1~2次,每次1包,开水冲服。
        (2)车前片:每片含车前的全提取物0.02,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日服3次,每次1片。
      •  
                                  车前子
        性味:味甘,性寒。
        主要成分:含车前子酸(C5H8O3)、琥珀酸,粘液质。并含少量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
        (1)利尿:能增加水分的排泄,同时,尿素、氯化钠和尿酸等的排泄也增多。但也有些实验未能证实此项作用。
        (2)滋补:略有补性,可利可补,即所谓“利小便而不走气”,能益阴明目,可能与其所含的维生素A类物质的作用有关。
        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热淋(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取其利尿和清热作用,常与萹蓄、石苇等配伍。八正散和石苇散都用车前子。
        (2)用于治疗肾炎水肿。如小便不利并有肾虚症状者,须配牛膝、熟地、萸肉、肉桂等,方如牛车肾气丸。
        (3)用于眼科疾患。入滋补药可以补虚,入解表清热药可以泻实。例如 ,配当归、熟地、杞子、菟丝子等右补益气血而治圆翳内障(老年性白内障),方如加减驻景丸。配黄芩、龙胆草、羌活、菊花等可清肝经积热而治眼中生翳、血灌瞳神、羞明多眵(相当于疱性角膜炎),方如车前子散。
        用量:1~5钱。作汤剂要布包入煎,又利水宜炒用,补虚宜酒制。
      • 处方举例:
        (1)牛车肾气丸(《济生方》)(旧称“济生肾气丸”):成药,每服3~4钱,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如能以黄芪、党参煎汤送服更佳。如作汤剂可按下方:怀牛膝3钱、车前子4钱(包煎)、淮山药4钱、云苓4钱、熟地8钱、山萸肉3钱、丹皮2钱、泽泻3钱、附子3钱、肉桂1钱(焗)、水煎服。
        (2)加减驻景丸(《局方》):车前子2两、当归、熟地各5钱、五味子、杞子、楮实子、川椒各1两、菟丝子半斤、共为细末,蜜水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盐汤送下。
        (3)车前子散(《审视瑶函》):车前子、密蒙花、羌活、白蒺藜、黄芩、菊花、龙胆草、草决明、甘草、各等分为末,每服2钱,食后饭汤送下。
        (4)急性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车前子五钱,水煎服;或研末每服二钱,开水送服,每天二次。
        (5)热天受暑,水泻:车前子五钱,水煎服。
        附:另一种车前(Plantago  asiatica  .)的种子也作车前子入药。它与上述平车前的主要区别在根为须根,叶宽椭圆形,直立或斜伸。生于沟渠旁、河滩及潮湿地带。分布几遍全国。

      •                      小      
        处方名:小蓟。
        来源:为菊科植物刺儿菜[Ceohalanoplos  segetum  (Bge.)  Kitam .]的干燥全草。
        别名:刺儿菜、茨菜、青其菜。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无毛或有蛛丝状毛,高约一至二尺,少分枝。
        叶:基生叶在花期枯萎,茎生叶互生,长一寸半,边缘有不规则的小针刺。
        花果:雌雄异株,头状花序顶生;雌头状花序长约八分;花全为管状,紫红色。瘦果熟时羽状冠毛较花冠长。
        生境分布:生于田间、山野、路旁。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北部、西部至东部各省。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两季当花开放前采割,去净根及杂草,晒干。成品灰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凉,味甘。能凉血,止血。
        成份与作用:
        性凉。含生物硷。有止血作用,能收缩血管,并能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元时间缩短。用鲜品较好,炒炭后止血作用反比生品差。此外,又能降低麻醉动物的血压。
        临床应用:
        常用于治疗热证出血,尤其血淋和月经过多,但咳血、吐血、鼻衄、便血亦可用,常配生地、蒲黄等。
        处方举例:
        (1)小蓟饮子;小蓟根、生地、炒蒲黄、藕节、淡竹叶、木通、滑石、黑山栀、当归、甘草各等分,研成粗末,每次4钱,水煎温服,治血淋。
        (2)传染性肝炎:小蓟一两,水煎服。
        常用量:三至六钱,鲜品1~2两。
        注意:入煎剂不宜久煎。

      •                    大       
        处方名:大蓟。
        来源:为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干燥全草。
        别名:扎扎嘴,大刺儿菜。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草本,高约三尺。茎直立,密生白毛。
        叶:基生叶有柄,开花时通常不凋落;叶片长四寸至一尺,羽状深裂,裂片有不规则的缺齿及尖刺;中部叶无柄,抱茎;上部叶渐小。
        花果:头状花序单生枝顶,直立,径约一寸;苞片多层;花全为管状,紫色或玫瑰色。瘦果有羽状冠毛。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田野等处。在我国北部、东北部至南部和西南部有广泛的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间当花开放时采割,去净根杂草,晒干。成品灰绿色。
        炮制:洗净,闷润,切段,晒干。自用可趁鲜切段,晒干。
        性味功能:性凉,味甘、苦。能凉血,止血。
        主要成分:含生物硷、挥发油、苦味质等。
      •  
        药理作用:
        (1)凉血而破瘀止血,炒炭后确能缩短出血时间;
        (2)消炎、利尿而散痈肿。
        临床应用:
        主治热证出血。鼻衄、牙龈出血、咯血、便血,均可应用,有凉血破瘀作用,常与小蓟及其他止血药用同,方如十灰散。
        用量:3~5钱,鲜品1~2两。
        处方举例:
        (1)十灰散(《十药神书》):大蓟5钱、小蓟5钱、荷叶1张、侧柏叶5钱、茜草根5钱、棕皮5钱、丹皮3钱、栀子3钱、生大黄3钱、茅根5钱、以上十味药烧黑存性,研极细末,每服3~5钱,用鲜萝卜汁或鲜藕汁调服。
        (2)咳嗽痰中带血,鼻出血:大蓟五钱水煎服。
        (3)慢性阑尾炎:鲜大蓟四两,洗净,捣烂挤汁,每服一汤匙,每天二次。
        (4)痈肿初起(未破):鲜大蓟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天二次。
        附注:有一种垂头蓟(Cirsium  pendulum  fisch .)的头状花序在开花后弯垂,花冠管部细长,与大蓟容易区别,不供药用。分布于东北及华北地区。

      • 制剂:
        (1)三号止血药:由大蓟、 木、白及提取制成的颗粒,每袋约相当于生药4钱。对食道静脉破裂出血、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肺结核咯血以及其他内出血,疗效显著,一日2~3次,每次服1袋,平均止血时间为4~5日。
        (2)十灰散:将大蓟、小蓟、侧柏叶、荷叶、茜草、白茅根、栀子、大黄、牡丹皮各1两,分别炒炭,棕橺1两煅炭,共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治吐血、衄血、血崩等,每服1~3钱,一日1~2次,温开水冲服。
        (3)大蓟降压片:为大蓟根制得的浸膏片,每片0.65。治高血压,一日3次,每次4片。与双氢氯噻嗪合用可提高疗效。

      •                            艾      
        处方名:祈艾、艾叶、五月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的叶片。
        别名:艾、艾蒿(植物名)、艾蒿叶、家艾、大叶艾。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二至四尺。茎粗壮,有沟稜,密生灰白色绵毛。
        叶:基生叶3出羽状深裂或浅裂,茎生叶不规则3—5裂,上面均散生白色小腺点,背面有灰白色绒毛。
        花果:头状花序钟形,下垂,在茎端排成圆锥状;总苞密生灰白色毛;花小,全为管状,褐色。瘦果长圆形。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原野。我国北部、东北部、东部及中部各省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叶。夏季未开花前采下叶子,晒干。成品背面有白色绒毛。
        炮制:艾叶炭:将净艾叶10斤放锅内炒至黑色,用醋2斤喷洒均匀,晾干。注意防止艾叶炭再燃烧起来。

      •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辛。能止血。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水芹烯、侧柏醇、杜松油萜。
        药理作用:温经而止血,散寒除湿镇痛。现证实其原理为:
        (1)止血: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炒炭后作用较显著。
        (2)抗真菌:艾叶煎剂对皮肤癣有微弱的对抗作用。艾熏法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抗菌作用。
        (3)健胃: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但大量反会引起恶心、呕吐。
      •  
        临床应用:常用于妇产科止血安胎。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汤(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如胶艾四物汤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汤温经止痛(寒甚可再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用生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1两,雄黄2分,硫黄2分,制成艾卷灸患部,或煎水熏洗,效果较好。
        (5)艾绒可作为温灸的材料用。
        用量:1~5钱。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
        (1)胶艾四物汤加减:阿胶4钱(溶化)、艾叶2钱、当归3钱、白芍1.5钱、熟地4钱、桑寄生6钱、川断3钱、菟丝子4钱、白术4钱、黄芪4钱、水煎服。
        (2)功能性子宫出血:艾叶炭二两,研末,每服二钱,米汤(大米、小米均可)调服,每天二次。
        (3)痛经:艾叶、干姜、香附各二钱,水煎服。
        (4)皮肤湿疮,疥,癣:艾叶适量,煎汤外洗,每天一至二次。
        注意:本品内服不宜过量。

      •                     地      
        处方名:生地、生地黄、干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  Libosch .]的干燥块根(未经蒸煮)。其鲜者则为鲜地黄。
        别名:甜酒根、狗奶棵子,打酒花。
        识别特征:
        体态:多年生草本,高三寸至一尺,全株生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茎直立,单一或由根颈发出数条。
        叶:基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一至三寸许,基部渐狭下延成长柄,叶面多皱。
        花果:花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花冠筒状,微扁稍弯,先端5浅裂,略成2唇形,外面间紫色,内面杂以黄色并有紫纹。蒴果卵形,外为宿存的花萼所包。
        根茎:根茎肥厚肉质,先直下,然后横走。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脚下及路边等处。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及湖南、浙江等省。本区有野生及人工栽培。
        采集加工:药用根茎。野生地黄春秋两季刨采。种植地黄秋分至霜降刨采。去净秧苗、须根及泥土,大小分开,晒干或烘干。成品灰褐色,断而黄褐色,质油润。
        炮制:洗净泥沙,浸至稍软,闷透,切片,晒干,即成干地黄;将干地黄水洗,蒸至内外均成黑色为度,晒至半干,切片,即成熟地黄。
        种植方法:本品适于沙质土地栽培,不宜在盐、碱、粘土及低洼地和前茬棉花、芝麻、豆类等地种植。施肥后浅翻,整地垄背形,清明至人谷雨将种芽掰成一寸长的块,按行距一尺三寸、株距一尺挖坑,每坑放一块种芽,覆土一寸厚,压实。每亩用种芽70—100斤。20天后陆续出苗,每坑除留一株健壮苗外,其余除掉。发现花蕾及时摘除,注意在地旱、追肥、暴雨后浇水。叶上出现虫害,用1%乐果或滴滴涕乳剂喷杀。

      •                      生地黄
        性味:味甘、苦,性寒。
        主要成分:含地黄素、木蜜醇、甲各维生素类物质。
        药理作用:
        (1)止血:动物实验证实,生地的提取物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2)强心、利尿: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较显著,主要作用于心肌。由于有强心、利尿作用,故有助于解热。
        (3)降血糖:作用显著,能抑制实验性高血糖,也能使正常家兔的血糖量下降。
      • 老六月雪2007-01-28 18:37:42 [举报]

         
        临床应用
        (1)用于温热性痢疾。有舌绛、口渴、便秘、睡眠不安证候的,可用生地配玄参、麦冬等清热,方如增液汤。
        (2)用于治疗血热而致的出血。治吐血、衄血,可配茅根、芦根;治尿血,则配木通、车前子;治痔疮出血,可配槐角、地榆,方如凉血地黄汤。但如血证因阳虚、气虚引起,或因出血而致阳虚,则不宜用生地。
        (3)用于治疗阴虚内热。在养阴清热方剂内,生地常不可少。一般配鳖甲、地骨皮、知母等。治疗阴虚所致喉痛(慢性咽炎),可用生地配甘草、薄荷、山豆根等。治疗阴虚火旺所致的大便干结、习惯性便秘,可用生地2两煎水饮,或加瘦猪肉2~4两同煮汤服。
        (4)用于治疗“血热”所致的皮肤病(荨麻疹、湿疹、皮癣等)。配蒺藜、白藓皮、防风等,方如生地消风饮;或单用生地,每日3两,煎成300毫升,分1~2次服完。如为“血热”所致的疮疖,则用生地1两,夏枯草5钱,水煎服。
        (5)用于治疗糖尿病。以生地配天冬、杞子等为基本药,再随证加减。
        (6)用于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用于生地每日3两,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约1小时,滤出药液约300毫升,分1~2次服完。可使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   
        使用注意:
        (1)生地多服会影响消化功能,为防其腻滞,可酌加枳壳或砂仁。对少数有胃肠虚弱、大便稀烂者,不要用生地。
        用量:3钱~1两。
        处方举例:
        (1)增液汤(《温病条辨》):生地8钱、玄参1两、麦冬8钱、水煎服。
        (2)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生地6钱、当归3钱、赤芍3钱、黄连1钱、枳壳1钱、黄芩1.5钱、槐角3钱、地榆4钱、荆芥2钱、升麻1钱、天花粉4钱、生甘草1钱、水煎服。
        (3)生地消风饮:生地6钱、川芎1钱、大风艾3钱、白藓皮4钱、蒺藜4钱、防风3钱、水煎服。
        (4)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生地3钱、熟地3钱、玄参5钱、麦冬3钱、当归3钱、白芍3钱、川贝3钱、桔梗2钱、百合8钱、甘草2钱、水煎服。
        (5)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生地5钱、熟地5钱、黄连2钱、黄芩3钱、黄柏2钱、黄芪6钱、当归2钱、水煎服。

      •  
                                    
                         
                                            熟地黄
        处方名:熟地、熟地黄。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hueichingensis  (Chao  et  Schih)  Hsiao]的干燥根茎经加酒杯反复蒸晒后而成。
        性味:味甘,性微温。
        主要成分:滋阴、补血。其药理作用研究得还不多,除滋养、强壮、降血糖外,还可能具有与生地相似的一些作用,台强心、利尿、抗过敏等。

      • 临床应用:为补血滋阴的常用药。
        (1)用于血虚,治疗贫血和其他以血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与当归、白芍等配伍,方如四物汤。
        (2)用于阴虚,治疗多种慢性亏损以阴虚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凡因体弱精血不足,有内热、腰膝  软、咽燥口渴、舌尖红、脉细数的患者,都常用熟地,并配山萸肉补益肝肾,茯苓、淮山药健脾渗湿,丹皮凉血清热,泽泻利水,而成六味地黄丸,为治疗阴虚基本方,对多种有阴虚表现的慢性病有效。现代实践对阴虚型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的治疗,常在六味地黄汤对肾性高血压,不仅能降压,还可有效地改善肾功能。
        (3)用于治疗虚喘。有虚喘患者平日可用熟地煎汤代茶,配牛膝、肉桂更能使肺气通顺下降,平逆而止喘,或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方如都气丸;肺肾阴虚痰多而喘咳者,配陈皮、半夏、茯苓,方如熟地二陈汤(旧名金水六君煎)。
        此外,熟地还可治阴虚肠燥而致的习惯性便秘(虚秘),可用熟地2两煮瘦猪肉汤服。

      • 使用注意:
        (1)熟地味甘而腻,久服有碍消化,可能有腹胀、腹泻、胃纳欠佳等反应,与砂仁同用,可减少这些副作用,间歇用药了可免除此弊。
        (2)凡外感未清、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大便泄泻,不宜用熟地;肝阳上亢而无肝肾阴虚的高血压病者不用或慎用。急性气管炎,临床表现咳血而带痰火者也不宜用。
        (3)熟地浸酒,在补血的同时,又兼有一定的活血作用。
        用量:4钱~1两。大剂可用至每日1.5~2两,甚至3两。
      •  
        处方举例:
        (1)四物汤(《局方》):熟地4钱、当归4钱、白芍3钱、川芎1.5钱、水煎服。如要加强补血作用,可加重熟地、当归用量;加强活血作用时,可加重当归、川芎用量。
        (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成药,含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每次3钱,每日1~2次。
        (3)都气丸(《医宗已任编》):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每次2~3钱,可单用或配其他汤药送下。
        (4)熟地二陈汤(旧名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3钱、熟地4钱、陈皮1.5钱、半夏2钱、茯苓3钱、炙甘草1钱、水煎服。
        (5)八珍汤(《正体类要》):党参4钱、白术2钱、茯苓3钱、炙甘草1钱、熟地4钱、当归3钱、川芎2钱、白芍3钱、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