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和保险公司合作:《洞庭湖经济史话》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3:50:51

第八章  前景•锦绣洞庭湖经济圈

 

    经济圈或经济区,是现代经济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它是一种以其高密度的城市和一定门槛规模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城市体系区别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城市类型的空间组织。李耀新在其主编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把城市经济圈定义为:“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①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圈的特征,一般是由一个或若干个人口较多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可占到圈内的1/3到一半以上,是整个城市体系的中心与枢纽;环绕中心城市,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基本呈圈层状结构布局,并且等级规模体系相对合理;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非常密切,并且都市圈内的产业结构是综合的、多元的和开放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结构转换能力以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都市圈内具有密集的基础设施网络,且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延伸。构建都市圈是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最切合实际的模式。通过组建都市圈,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多极带动,提高城市化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益;可使都市圈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的作用,使其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市场的建立和地区之间共同发展。


               
    ①徐清梅 张思锋 牛玲 雍岚:《中国城市群几个基本问题的观点述评》,载《城市问题》,2002年第1期。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国内外经济圈

 

    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经济圈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976年,他又在题为《世界上的城市群体系》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世界上存在六大城市群的观点。六大城市群是:第一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第二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第三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第四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第五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第六城市群——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一、国外五大城市群


 

    (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以纽约为中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5个大城市、100多个中小城市,长965公里,宽50公里~160公里,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的1.5%。人口65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二)北美五大湖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城市群

 

    该城市群分布于北美洲中部高原区的五大湖—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的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城市群。五大湖便捷的水运条件和周边丰富的矿藏资源,铸就了它是世界汽车制造业之都、钢铁和能源基地—出产美洲大陆60%的钢铁和北美60%的汽车产量,在北美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日本太平洋沿岸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

 

    它又称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包括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3个城市圈。这个区域的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6%,人口将近70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61%。

 

    (四)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

 

    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人。


    (五)欧洲西北部以巴黎为中心的城市群

 

    其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个,总人口4600万人。

    二、风起云涌的国内经济圈

    在世界性的经济圈潮流引领下,中国的经济圈也多姿多彩,成批涌现。目前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省际经济地域联合(即全国一级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泛珠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部分省区、东北地区、中部五省地区、西北地区。二是毗邻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经济地域联合(即全国二级经济区):如浙闽四地市协作联谊会、川黔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燕北经济区、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经济协作区、苏鲁豫皖淮海经济区、晋陕豫黄河三角协作区、冀鲁经济技术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重庆经济协作区等共约50多个。三是省内毗邻地区之间的经济地域联合(即三级经济区):如江苏省的苏锡常、镇宁扬经济技术协作区,安徽省的皖南、皖中经济区,浙江省的浙东经济合作区,福建省的闽南厦漳泉三角经济开放区,湖南省的长株潭经济区,内蒙古东部5盟市经济协作区,甘肃中部经济区等40多个。目前,最有影响的经济圈有: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之一,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等15座城市,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人。2002年,长三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城市平均GDP为1276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73元,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人均达到4040元。其中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6个,即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和无锡的GDP,分别为5408.76亿元、2080亿元、1780亿元和1601.7亿元,分列全国第1、第5、第8、第10位。另有绍兴、南通、常州、嘉兴、镇江等5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均在500亿元以上。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占了10个;在最新评出的全国综合竞争力10强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4个。长三角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却创造了占全国18.5%的国内生产总值、22%的财政收入和30%的出口贸易。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进驻400多家,共引进外资1500多亿美元,初步形成了世界区域性金融、航运、贸易和制造业中心。

    2003年8月,长三角市长峰会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今后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主要是完善和巩固高层次的双边和多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级政府在长三角联动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企业在长三角联合与协作中的主角地位;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为依托,强化交流与合作,理清工作思路,形成操作机制,协调各方关系,全面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整合长三角的资源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分工与合作,把构筑世界级制造业基地作为全区域的战略任务来抓,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在本区域内的流动和配置;共筑长三角信息交换平台,加强社会信用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在交通、商贸、现代物流、旅游、金融等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力整合旅游资源,联手共建长三角旅游圈,把长三角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强化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协调,联合构筑完善、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环保领域的合作,联合制定各流域、海域环保及相关法规,联合实施环境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联合建立环保监测防范网络,共同建设区域优良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三省市工商部门已达成共识,将在投资准入、市场秩序、信用信息等方面推行一体化,企业异地办厂实行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跨地区投资,在省际间开通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共建三地工商管理部门办案协作机制,共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组建跨省市的运输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向江苏、浙江的一些大企业直接发放贷款。目前,在上海市的内地投资中,来自江浙的投资占50%。杭州湾5万多家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已在或即将在上海设点或建立总部。20多个城市也开始实施人才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从而实现教育、培训和考试资源的互通与共享。无锡、上海两地的公交公司去年还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卡两地刷”业务,目前两市异地刷卡已达到每月万次以上。可以预见,“十一五”计划时期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三小时都市圈”。

    (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

 

    珠江三角洲北依白云山,南濒南海,主要由西江、北江、东江、潭江、高明河及流溪河下游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平原,并缀有低山丘陵台地(占23%),总面积约11281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等9个城市组成,是全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很早以来,勤劳的三角洲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和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桑蚕之乡”、“蔗糖之乡”和“果蔬花木之乡”。2002年,珠三角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占全国GDP的9.3%,区内城市平均GDP1060亿元,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3个,其中广州、深圳,分别以3001.69亿元、2239.41亿元,列全国第2、第3位,佛山市为1000多亿元。

    2003年11月,广东省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率先提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新构想。这一区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个省(区),共有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0.78%和全国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更大的“泛珠三角”,除上述9个省(区)外,还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在不同体制框架下的区域组合,已成为中国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新尝试,也将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突破,所建立起来的共生共赢型经济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极。

    (三)环渤海湾经济圈

    位于太平洋西岸的环渤海湾地区,是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这个经济圈狭义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可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东中部,共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人口的20%,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的25%。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呼应,数千家大中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青岛、秦皇岛等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带动的两侧扇形区域,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自1992年来,京津两地合作不断加强,经济区内的向心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经济圈联席会议共达成1400多个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近300亿元。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互动发展,长期的“诸侯经济”格局被打破,目前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汽车、机械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开始形成。北京有中国最大的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科研、贸易、生产基地,集中了软件开发及信息技术的优秀人才;天津开发区已成为圈内经济活跃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IT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还有全国最大的电子通讯设备、液晶显示器等生产基地;河北省目前已形成一批邻港产业、制药业、生态农业等特色经济发展区域,外商投资地区和领域不断拓宽;而山东半岛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电子生产基地。圈内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已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龙头”之一。

    (四)“大沈阳”经济圈

    2003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将振兴东北列为基本国策,标志着沈阳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为迎接这一历史性机遇,沈阳推出了“沈阳经济区”的概念。这就是沈阳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沈阳”。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通过中心城市沈阳的经济辐射和吸引,与周围经济社会活动联系紧密的地区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按现有的方案,以沈阳为中心的100公里半径内,集聚1座副省级城市(沈阳)、5个地级市(抚顺、本溪、鞍山、辽阳、铁岭市)、5个县级市、200多个小城镇,总面积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0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2630亿元,城市镇化率高达54.2%。沈阳经济区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相互联结,以沈阳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立体交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本地区内铁路线网密度高达4.9千米/平方千米,是全国密度最高的地区;有大小河流200条,主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等,水资源总量约170亿立方米。高速公路也很发达,沈大、沈山、沈丹、沈抚、沈哈高速公路组成了目前国内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沈阳桃仙机场经扩建后,成为东北最大的国际航空港。本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也是老重工业基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电器、医药、食品等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体系。鞍山、本溪是全国闻名的冶金工业基地,抚顺是以石油、冶金、采煤、工程机械为主的综合性工业中心,辽阳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纤基地,铁岭是电力与地方性工业中心。沈阳经济圈的规划思路,是以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中心,以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为基础,以行政协调领导为保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真正将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开放型、一体化和现代化城市组合,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或核心区。

    (五)武汉经济圈

    2003年11月,湖北省决定打造以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由武汉及其周边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城市地域相接、道路相连、商旅相通、习俗相近、人文相融,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征。2003年,该经济圈面积5818.30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3%,人口3049.80万人,占全省的50.5%,国内生产总值3288.52亿元,占全省的58.6%,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全省的60.5%,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59%,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省的66%。其核心城市武汉市,2003年人口为792.3万人,面积为8549平方公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62.40亿元,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全国排名第9位。从这一方面来说,武汉经济圈的形成,其影响力将辐射湖北全省,并成为湖北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六)长株潭经济圈

    湖南省长沙、株洲、湘潭3市,均为湖南重要工业城市,交通便捷,城市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是全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长沙市辖芙蓉、开福、天心、岳麓、雨花等5个城区和长沙、望城、浏阳、宁乡等4个县。2003年末,全市土地面积1.18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556平方公里;总人口601.7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28.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00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3.9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1.30亿元;人均GDP 达1550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33元。株洲市辖天元、芦淞、荷塘、石峰等4个城区和炎陵、茶陵、攸县、株洲、醴陵等5个县(市)。土地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42平方公里;2003年全市总人口371.5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8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人均GDP达10500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6元。湘潭市辖雨湖、岳塘2个城区和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全市土地总面积5015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为282.03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6.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8.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亿元;城市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7671元,农村居民人平可支配收入3166元。3市合计人口总数1255.33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578.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3.3%和33.2%。

    改革开放以来,3市由于地缘关系,横向经济联系逐渐密切,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以长沙为代表的长株潭地区是湘鄂赣三省城市中最具发展爆发力的地区。这种爆发力体现在长沙、株洲、湘潭的产业优势十分明显,并且呈互补性发展,如长沙的工程机械、卷烟制造,株洲的冶金、电力机车,湘潭的钢铁、电机等,都具有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技术。目前,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国家的决策视野,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原国家计委已将长株潭城市群列入“十五”规划城市发展专题,作为“十五”期间城市化发展的重点联系区域,世界银行亦将长株潭三市整体纳入CDS(城市发展战略)计划。所有这些,都是为把长株潭建设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现代化、生态化城市群”战略构想的巨大推动力。

    目前,全国较有影响的经济圈或经济协作区还有:大西南经济圈、成渝经济圈、成都经济圈、昆明经济圈、贵阳经济圈、郑州经济圈, 西咸经济圈、乌鲁木齐经济圈、石河子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圈、青岛经济圈、广佛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厦门湾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环鄱阳湖经济圈、环巢湖经济圈等等。

    三、经济圈的功能与效应

    国内外经济圈的发展充分证明,戈特曼关于经济圈的理论,完全符合弗郎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内各城市要实现经济不断增长,必须建立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自身发展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种增长极的经济空间,可以是部门,也可以是城市。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其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决定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在有城市群的经济区域中,由于整个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形成区域增长极,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整个经济圈都得到发展。在城市群内部,多个经济增长极构成网状系统,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各个城市和城市周边地区都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城市群本身也得到发展。具体说来,城市群增长极有如下功能和效应:

    (一)城市群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城市群作为区域最发达的地区,是先进生产力水平的代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从全球看,目前,六大著名城市群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中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较高的。上海、广州和深圳经济之所以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广州、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长三角、珠三角的整体力量,对这些城市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城市群可以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过程。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群内各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的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一个内部经济发展协调的城市群,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各等级的城市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单个城市无法达到的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城市群的内聚力表现为城市群所具有的吸纳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能力……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中,凝结了广大地区范围内的文化、科技、教育力量,强化了城市群的内聚力”、“国际性城市群能够克服单个国际性城市在资源、幅员等方面的不足,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实现共同增长”。事实证明,城市群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行,通过‘发展极’的特殊功能可向周边地区扩散,而在这种传播与扩散中,所有的信息、物质流等都处在一个增值的循环之中。因此,区域经济合作所发挥出来的“集群效应”是十分诱人的。

    (三)城市群具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

    城市群都强调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其辐射力包括两个阶段:在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辐射力表现为单个城市的扩散,即由市区延伸到郊区,核心是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在城市群发展的高级阶段,城市间的各种联系加强(如人、财、物和信息等),形成区域城市群的网状辐射,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增强,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间的联系密度增大。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情况看,城市群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无庸置疑的。这种辐射既包括中心城市对群体内其他城市的辐射,也包括城市群整体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城市群内部的其他城市和区域内部的周边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传导机制、接受能力和回流作用等因素的影响,而接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不同程度的经济辐射,从而带动了城市群内所有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洞庭湖呼唤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包括国家之间的区域一体化和一国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国内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空间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作为空间状态是生产要素流动所形成的经济集聚核心和经济扩散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由彼此孤立与阻隔走向相互联系与依赖,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它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合作和贸易深化。近几年来,不少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到过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问题,其中带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就是要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尽快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以岳阳、常德、益阳3市为依托,以沅江、汨罗、临湘、津市等4个小城市和澧县、石门、桃源、临澧、汉寿、桃江、南县、安化、平江、湘阴、岳阳、华容等12个县城为辅佐,以区域内1584.46万居民为关怀目标,以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旅游服务业为特色,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群,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经济外向度高、综合经济实力强、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中部先进水平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圈(见表8-1)。


2003年洞庭经济圈基本情况

      市  别          所辖县、市、区 (个数)           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
              合计    县   市   区   管理区(开发区)  
      岳  阳   10      4    2    3      3               15019          527.83
      常  德   11      6    1    2      3               18190          600.13
      益  阳    7      3    1    2      2               12144          456.50
      合  计   31     13    4    7      8               45353         1584.46


资料来源:《湖南年鉴—2002》,长沙:湖南年鉴社2002年版,第377~402页、第479页和2003年统计年报


    一、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必然促成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发展中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等几个大的经济圈和众多的小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正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洞庭湖区的常德、益阳、岳阳3市,同处长江南岸的洞庭湖滨,其区位优势和联合发展的基础,在长江中游和湖南省来说是独具特色的,有的条件还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所以,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以行政推动的手段,通过规划协调一致,实现互利互惠发展,是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我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的需要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新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亮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省份的经济也开始实现新的突破。但由于东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和空间距离,要形成中国经济区域总体布局的均衡态势和完整结构,惟有作为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成为坚实的支撑点。如果中部凹陷,东西必然失衡;中部若梗阻,东西必割裂。只有中部崛起,才能为东西互联互动提供坚实的基础。洞庭湖区作为一个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经济区域,面临着加强互动与对接的难得机遇。东部地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均有很大的积累,现有的产业结构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些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一般加工业,由于受到高工资、高水电、高地价及高运输成本等压力,必然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东部地区相比,洞庭湖区在土地、能源、原材料供给、劳动力成本等很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只要抓紧时机,依靠区域整体力量,重点加强农业、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能加快与东部地区,特别是与长江经济带的对接。长江经济带历史上就包含洞庭湖区,积极参与长江流域的经济协作与竞争,是洞庭湖区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如火如荼,经济区、经济圈风起云涌。在长江流域的三大湖系中,已有环太湖经济圈和环鄱阳湖经济圈持续健康运作,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环太湖经济圈,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和浙江省的嘉兴、湖州(见图8-1示意),土地面积27383平方公里,人口1969万人。2003年,经济圈内国内生产总值6948亿元,人均GDP达到35408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现行汇率计算为4278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4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42亿元;实现进出口总值92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481亿美元;协议引进外资231亿美元,到位外资11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120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6045元。


图8-1               环太湖经济圈示意图。

    环鄱阳湖经济圈,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等5个地级市和瑞昌、乐平、贵溪、德兴等4个县级市(见示意图8-2),共有土地面积8.98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全省的53.8%;人口1791万人,占全省的42.6%;2002年实现GDP达1205亿元,占全省的49.2%;财政收入104.7亿元,占全省的52.3%。通过产业基础设施、信息、制度、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互补整合,融入更大范围的城市发展战略,可谓是长江三角洲延伸、渗透到鄱阳湖三角区的战略举措。


图8-1               环鄱阳太湖经济圈示意图


 

 

    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中共十六大确立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在21世纪头20年把中国由目前较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利国利民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对于洞庭湖区而言,经济相对于发达地区还比较落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并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洞庭湖区农村人口高达1079.02万,占3市总人口的68.1%。如果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将直接影响洞庭湖区乃至湖南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3市构建一体化经济圈,有利于按照现代经济发展潮流的要求,重新整合洞庭湖区产业,实现区域分工协作,促进现代工业、农业、贸易、交通、信息和科技的发展,从而形成和发挥聚合效应,带动整个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奔小康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拓展城市空间和提高内在素质的需要

    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是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集约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岳阳、常德、益阳3个城市而言,有利于迅速拉大城市骨架,从而在洞庭湖区的东、西、南部,形成3个密度大、网络全、渗透力强的城镇群,为岳阳、常德、益阳市跨入大城市行列提供外围条件。对湖区的小城市、县城和集镇来说,有利于接受常德、益阳和岳阳城市外溢效应,分散3个城市的部分城市功能,充分利用3市的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优势,扩大其城镇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实力,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提高这些小城市、县城和集镇的城市化水平,从而实现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扶持壮大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推动整个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四)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需要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已基本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中。当前,新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催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社会进入知识智能文明发展的新阶段,以此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高速度遍及全球。经济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经济上全方位地相互沟通和联接,在一定意义上,全球化是以地球为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行为,它超越一切国家和制度限制,而且这种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管是否愿意,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受其影响。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潮流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好全球化浪潮提供的大好机遇,迅速壮大综合经济势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当代世界相互联系相互竞争日益加强的客观趋势下,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我国转移,给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技术、产品、服务以及一些重要的生产要素可以实现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洞庭湖区只有通过实现经济一体化,通过引进高、精、尖生产设备和技术,在本区域营造一批发展后劲足、竞争力强的全新经济增长点,才能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为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参与国际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现一体化已初步具备条件

    (一)西部大开发给洞庭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历史性机

    中央为支持西部大开发,在财税、金融、科技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尽管其中部分是西部独享的,但也有一部分政策直接惠及洞庭湖区。洞庭湖区是全国衔接东西、连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地理重心,贯穿区内的京广、枝柳、洛湛、长石等4条铁路,和106、107、207、319等国道和众多省道,将其与西部地区紧紧地连为一体。振兴西部地区,国家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和拓展西部与中部、东部的联接通道,将极大地增强洞庭湖区承东联西的地位和作用,在客观上将促进洞庭湖区城市要素市场聚散功能的提升。随着西部地区一大批交通、电网、通信、广电、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也为作为地处长江中游平原腹地的洞庭湖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其优势产业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必将给洞庭湖区的制造企业提供新的商机。

    (二)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洞庭湖区经济优势初步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五大以来,洞庭湖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以石油化工、卷烟造纸、轻工纺织、生物制药、食品饲料为重点的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商贸、旅游、房地产业异军突起,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迅速成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一批交通枢纽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铁、水、公、空”有机结合的大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洞庭湖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在湖南省已名列前茅,在中国中部地区也开始显露蓬勃生机(见表8-2)。

 



    从表8-2中可以看出,洞庭湖区3市的经济总量在湖南省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3年,湖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为 4758.81亿元,洞庭湖区3市为1218.51亿元,占全省的25.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7.95亿元,占全省925.04亿元的30.04%;第二产业增加值476.10亿元,占全省1815.63亿元的26.22%;第三产业增加值464.46亿元,占全省2018.15亿元的23.01%。如果除去省会长沙市,洞庭湖区3市则分别为全省的31.80%、33.00%、33.48%、29.64%。也就是说,三分天下,洞庭占其一。在湖南省14个市州中,除长沙的综合经济势力排名第1外,岳阳、常德分别位居第2、第3名。《2003年湖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势力评价报告》中公布的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势力20强中,洞庭湖区有汨罗(6)、澧县(14)、桃源(15)、华容(17)、临湘(19)、湘阴、(20)等6县、市。   

    洞庭湖区3市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最具潜质和活力的地区。2001~2003年,湖南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75.81亿元,增长率为19.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04亿元,增长率为12%;第二产业增加值242.63亿元,增长率为15.42%;第三产业增加434.15亿元,增长率为27.40%。洞庭湖区3市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03.07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2.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8.61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0%、5.14%、24.03%、26.76%,除第一、三产业因各种因素影响造成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略高于全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洞庭湖区过去是我国比较单一的商品粮、棉和其他农副产品基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但近几年来,开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突出抓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工业化上大做文章,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1个百分点,增加的工业绝对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7.67%;三次产业的比例也发生了新的可喜的变化,由2001年的26.04:37.87:36.02,转变为22.81:39.07:38.11。

    (三)洞庭湖区三市之间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协作机制开始形成

    洞庭湖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行政设置在历史上就曾互为隶属,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十分相近,具有实现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从古至今,洞庭湖区3市在农业、水利、交通、商贸、金融、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十分密切。1987年成立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洞庭湖区3市都曾参与其中。近10多年来,3市与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其他25个城市联手,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实现了由单一物资协作向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协作的转变,由零星分散的自发性协作向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长期协作的转变,由各市注重本地区发展向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由主要是政府行为向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企业行为的转变,由单纯内联协作、引进内资向对内对外开放并举的转变。最近列入国家研究课题的一份专家报告表明,武汉经济协作区的规模、综合实力和经济成效,紧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已成为我国第4个快速增长的经济区。依托武汉经济协作区和长株潭经济圈,加快洞庭经济圈建设,为在更大空间推进区域经济的联合和协作奠定了基础。

    三、实现一体化的“瓶颈”问题

    (一)从综合实力看,洞庭湖区经济总量有所提高,但平均水平偏低
2003年,洞庭湖区国内生产总值1218.51亿元,约占全国GDP 总量的116694亿元的1%,占湖南省GDP总量4758.81亿元的25.60%。若按土地面积平均,洞庭湖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为268.67万元,比湖南省平均水平(224.68万元)高出19.57%,比全国平均水平(106.66万元)高出1.52倍,但仅占长江三角洲(1914.16万元)的14.03%,占珠江三角洲(2297.87万元)的11.69%。若按年末人口平均,洞庭湖区每人创造的GDP为7690元,比湖南省平均水平(7142元)高出7.6%,为全国平均水平(7972元)的96.46%,仅为长江三角洲(25283元)的30.4%和珠江三角洲(40322元)的19.07%。

    (二)从经济结构看,洞庭湖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2003年,洞庭湖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8.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76.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64.46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为22.8:39.07:38.11。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同年湖南省平均水平(19.1%)3.7个百分点,高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14.5%)8.3个百分点,比长江三角洲(5.8%)和珠江三角洲(5.6%)分别高出17和1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同年湖南省平均水平(38.7%)0.37个百分点,低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51.8%)12.73个百分点,也低于长江三角洲(51.9%)和珠江三角洲(49.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同年湖南省平均水平(42.2%)4.09个百分点,高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33.7%)4.41个百分点,但低于长江三角洲(42.3%)和珠江三角洲(45.1%)4.19和6.99个百分点。

    (三)从财政实力看,洞庭湖区财力总量和人均财力很弱

    2003年,洞庭湖区三市地方财政收入47.18亿元,仅占湖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7.6%。若按土地面积平均,洞庭湖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10.40万元,是湖南省同年平均水平(12.65万元)的82.21%,是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8.88万元)的117%,但仅占长江三角洲(164万元)的6.34%和珠江三角洲(186.27万元)的5.58%。若按年末人口平均,洞庭湖区三市每人创造的地方财政收入为298元,是湖南省平均水平(402元)的74.13%,是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664元)的44.9%,仅占长江三角洲(2166元)的13.76%和珠江三角洲(3268元)的9.1%。

    (四)从开放程度看,洞庭湖区海关出口量偏小,利用外资不够多

    2003年,洞庭湖区3市海关出口总额29126万美元,只占同年湖南省(21.46亿元)的13.57%,比长株潭经济圈、环太湖经济圈和环鄱阳湖经济圈要少得多。从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看,洞庭湖区仅为0.24%,低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26.3%),更低于长江三角洲(39.9%)和珠江三角洲(97.7%)。洞庭湖区3市实际利用外资额24061万美元,占同年湖南省的13.44%;从利用外资占GDP比重看,洞庭湖区为1.60%,低于2002年我国中部六省平均水平(2.2%),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更远远低于长江三角洲(7.9%)和珠江三角洲(12.9%)。

    (五)从人民生活水平看,洞庭湖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明显偏低

    2003年,洞庭湖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208元,比湖南省平均水平(7674元)高出534元,比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7702元)高出506元,但比长江三角洲(10361元)和珠江三角洲(14285元)分别低2153、6077元。3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15元,比湖南省平均水平(2472元)高出143元,比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2475元)高出140元,但比长江三角洲(5081元)低2466元,更比珠江三角洲(6004元)低3389元。从城乡收入的差距看,洞庭湖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4:1,与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3.1:1大体相当,但高于长江三角洲2.0:1和珠江三角洲2.4:1①。

 

第三节   实现经济一体化构思


    在世界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洞庭湖区各级党政领导和许多有识之士为实现洞庭经济一体化,曾在各种会议陈词和著书立说宣传,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提出过不少议案和提案。综合这些意见,主要是八个方面的构思:

    一、增强打造经济圈的紧迫感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完善,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洞庭湖区经济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若错失良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切实增强履行“第一要务”的紧迫感,高度认识实现洞庭湖区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意义,冲破传统保守思想、本位思想、小集团利益思想的束缚,树立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把推进洞庭经济圈经济一体化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在洞庭湖区,传统的封建政治观念残存,表现在宁左勿右,相信本本、教条,崇奉权力,尤其是受浓厚的保守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意识严重,轻视经济,容易从政治层面去思考经济问题。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最深层次的标准,就是一个人到世界上来走一遭,最后到底活得好与不好,成功还是不成功,就看你有没有做官,官做得大小如何。现在不少地方总以家族中有人当官为荣,家族中有人当大官,众人都觉得扬眉吐气。还有些人只要说起自己的亲戚是什么官,同学、朋友又是什么官,都流露出一种羡慕之情和得意之态。受这种官本位意识的影响,洞庭湖区的优秀分子和社会精英,历来不像沿海地区的人那样去谋求经济发展,给自己创造出一份事业,成为工商企业家,成为经济强人,而是一门心思想做官,做了官又一门心思想升大官,致使社会上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现象严重,而经济氛围不浓,经济发展不快,与走向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市场经济是以工商企业家为中心、唱主角的社会。政府官员应处于仆从地位,要忠诚为工商企业家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本质性的要求。而传统官本位文化却与此格格不入。在一些地方,大专以上毕业的人除了当医师、教师,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县乡党政机关。虽然有的县、乡现在没有多少工业企业,商业也不景气,机关干部一天到晚没多少事可干,空耗着自己的生命,但一想到自己今后可能官运亨通,会提拔做大官,也就心安理得。洞庭湖区这种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对走向市场经济、工商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要从其藩篱中脱离出来,每走一步都显得格外痛苦、格外艰难,因而步履蹒跚,多次贻误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①数据出自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03年统计年报和江西省统计局课题组负责人王建农和执笔人张捷、李光东关于中部经济崛起论文

    从湖南省教育厅长调任益阳市委书记的蒋作斌,到益阳以后,在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益阳经济的落后,最根本的在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落后。2004年6月8日,他在全市党员负责干部会议上作了一个《切实肩负起加快益阳发展的领导责任》的报告,在全市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说,“十五”期间,益阳市GDP年均增长8.2%,2002年全市GDP总量为230亿元,比1993年翻了一番。2004年1~4月全市GDP增长1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财政收入增长32.9%,出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发展势头。但是,跳出益阳看益阳,就会发现益阳与其他地区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2001年,益阳市人均GDP为466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和同处环洞庭湖区的常德、岳阳分别低1393元、2031元和3116元;2003年,这种差距拉大到1978元、2801元和4115元。2004年一季度,益阳市GDP增长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低7.1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造成这种差距,有客观原因,但主要是主观因素。益阳“一五”、“二五”期间国家投资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缺少大工业企业,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连年水患,使益阳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孤立地依靠自我积累式的发展,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要素的汇聚,实现超常规发展。他在列举“桃源电解铝和金光纸业”两个项目本来首选益阳,最后却落户常德的例子后,深有体会地说:“同样是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之下,同样的政策环境,其他地方可以做的事,在益阳不能做;在其他地方能办成的事,在益阳办不成;同样一个项目,在其他地方报批只要一个月,甚至更短,在益阳则要拖上半年甚至一年。不少同志讲,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作风,如果不改变,还奢谈什么发展,这是很有道理的。数字的差距并不可怕,更令人担忧的是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因为思想和工作上的差距,拉大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差距。他还谈到当前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僵化。突出表现在惟上惟书、保守短视。二是工作不实。三是政令不通。四是体制不顺。为此,蒋作斌认为益阳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的问题。其实,他指出的这些情况,在常德、岳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打造洞庭经济圈,发展洞庭湖区经济,至关重要的是要按照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官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和宁左忽右、轻视经济的思想牢笼,紧紧抓住第一要务,真正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大城市群、经济圈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大力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洞庭湖区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交通区位、旅游资源、农业产业、城市和政策优势。特别是洞庭湖曾作为我国内陆第一大淡水湖,名贯古今,誉满中外,自古以来孕育了无数仁人志士,形成了名垂千古的荆楚、湖湘文化,用洞庭之名来冠区域经济圈之名,用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任弼时的“骆驼”精神来铸造洞庭经济圈之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无疑将在全省、全国产生极大的品牌效应。

    二、制定和实行正确的产业政策

    目前,洞庭湖区3市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推进时期。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建设,是建设洞庭经济圈的必然选择。其所以要把“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放到突出的战略地位,是源于洞庭湖区工业的切肤之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洞庭湖区片面强调发展农业,忽视了工业主导地位的形成,尤其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仍然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未能及时实行战略转移。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洞庭湖区提出的工业发展思路也仍然定位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由于洞庭湖区农业资源环境的优越,干部普遍感到抓农业比抓工业更为得心应手。所以,不少官员一直沉缅于“洞庭鱼米乡”的自我陶醉,吟唱“画好洞庭山水画”、“念好洞庭农业经”、“把洞庭经济大厦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农业兴市、兴县、兴乡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自然难逃落后的劫数。由于工业的落后,农业产业化经营缺乏主导力量,农产品难以转化,农业产业链难以拉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难以解决,洞庭湖区经济就难以实行新的突破。而要走出这一怪圈,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快发展步伐,洞庭经济圈就必须抛弃过来那些不适时宜的条条框框,真正走“工业兴圈之路”,选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轻纺食品、机械、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遵循"支柱产业配套发展、一般产业互补发展、新兴产业共建发展"的总体思路, 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产业竞争。各个城市都要从整个经济圈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并主动协调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形成合理分工、合作竞争的区域发展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在产业布局上,岳阳可以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轻工纺织、能源和口岸经济;常德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卷烟食品、纺织建材和机电工业;益阳重点发展麻纺、造纸、锑冶、食品和机械工业。总之,要坚持合理布局,防止和杜绝产业结构同城化现象。

    (一)对传统产业实行改造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进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所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工业化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如果认为以中小企业为中心,以劳动成本为武器出口电子零部件是珠江三角洲的典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话,那么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以大型企业为中心,谋求通过技术和资本集约型产业全方位的生产多种产品,在对外出口从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同时,也瞄准了国内销售市场。也就是说,长江三角洲的崛起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扩大内需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过渡。在珠江三角洲,由于工资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因而产业升级的速度放慢。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很早就有众多有实力的国有企业,而且该地区的教育水平也高,劳动力还积累了技术和知识,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当前,中国基础产业的产品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合理开发优势突出的资源,是洞庭经济圈加快发展的首选目标。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特色轻工工业,尤其在纺织、食品、制药、饲料等传统行业,通过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这些行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沿海仅仅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现象。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正在退出竞争性行业;缺乏核心技术的资本扩张性投入正在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新一代中国高新技术支柱产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新技术带动的新技术革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中国国有企业垄断支柱产业的态势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产业中,轻工、家电等少数产业,民营企业已渐占主导地位。在高技术产业中,除航空、航天、核能外,电子、信息、通信、生物等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中,民营企业也渐占主导地位。国家863计划、“十五”攻关计划等都设立了一些重大项目,科技部还设立了12个重大专项,国家为促进重大项目的发展,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国家规定科研项目成果归执行单位所有;国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高技术研究,要求一定比例的企业参与;加大投入力度,支持重大项目的产业化。洞庭经济圈要瞄准这些重大项目,不断形成高附加值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要支持民营高新企业的发展,吸引民营企业利用国家、研究院所合作的机制,最终形成一批民族支柱产业。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投入,存在着风险。这就需要建立企业、政府风险共担机制,否则,在当前国有企业退出一部分高新技术垄断产业、资金出现瓶颈的情况下,高新技术很难发展,更难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洞庭经济圈要充分发挥常德、益阳、岳阳等城市科研实力的优势,选择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3市的几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发挥集聚作用,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示范区。

    (三)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控制、测量、加工以及产品的设计等都无不采用信息技术,始终伴随生产过程的生产信息不断地被收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使整个生产过程达到自动化。企业信息化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生产过程信息化,二是管理自动化,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以及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等。洞庭湖区当前的信息化情况,总的是企业基础差,财政投入少,技术人才缺,发展速度不快,实现信息化的任务极其艰巨。同时,传统产业信息化程度低,产品能耗大,成本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也远远没有达到进入信息社会的水平。在管理自动化方面,虽然一些企业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但总体上是硬件设备安装多,软件应用少;简单的单项应用多,能支持管理和决策的应用少,MIS的建设难尽人意。今后,应重点搞好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使之在各个方面达到节能、节电、节水,降低消耗,节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特别是少数重点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首先实行信息化,并带动其它企业开发信息系统。

    关于农业的产业政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国家制定了不少新政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他要求“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洞庭经济圈农业的实际,当前要特别强调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农民占洞庭湖区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不富裕,整个洞庭湖区就不可能富裕;农民不稳定,整个洞庭湖区就难以稳定。因此,解决好洞庭湖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不断地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洞庭经济圈农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机制以及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的利益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具体来说,洞庭经济圈农业产业化要立足实现五个方向性的目标:一是在经济圈范围内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并使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二是农业主导产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新格局,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使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通过各类产业经济组织的带动,使绝大多数农户进入市场,形成稳定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促进农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四是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城市郊区、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使每个县、市、区具有鲜明的农村经济特色;五是在稳定完善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加快实现城市化步伐

    当今世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21世纪有“城市世纪”或“城市时代”之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界。2000年7月,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说道:“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①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中国成为世界城市化的重要推进器。中国实施城市化战略的行动,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一般而言,某一区域的城市化都是以中心城市为先导和重点,通过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形成一个集群和辐射功能均较强的城市经济圈,才能成为区域经济的重心区和增长极,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洞庭经济圈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加速实现工业化;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增强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社会学家普遍认为,城市化达到20%以后,城市的吸引力和幅射力普遍增强;城市化达到30%以后,城市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据测算,城市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2个百分点。可见,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城市化,必然会带来人口的集中和生活的新需求,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洞庭湖区目前加快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体制环境已渐形成,各项条件基本成熟。因此,要积极顺应城市化的潮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以常德、益阳和岳阳等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小城市,积极拓展小集镇。这既借鉴了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趋势,又充分考虑了洞庭湖区农村人口多、城市吸纳能力不足的矛盾,是有洞庭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①解悦、宋北辰:《专家纵论“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载2002年12月25日《南京日报》。

    要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从20世纪末开始,区域城市化已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趋势。对于洞庭经济圈这样与全国中心城市距离较远,难以接受其辐射带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来说,在资金和资源极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搞好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带动经济起飞的火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常德、益阳、岳阳3个城市客观上具备了形成区域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三市均有着较为发达的工业基础,是全省石油化工、能源电力、轻纺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相互之间空间距离较近,属于1~2小时经济圈的范围,整个城市群落具有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一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水、电、气、通讯等良好的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明显,处于全国的交通枢纽上,在东部沿海地区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上升、投资回报递减的情况下,外商投资呈现出“北上西进”势头。洞庭湖区广阔的市场空间、充裕的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配套能力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关注。因此,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经济整体发展走势看,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洞庭经济圈的城市、集镇都面临着起飞的契机。只有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做出打造洞庭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决策,通过深化中心城市之间深层次的内在经济联系,在发展中逐步走向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形成一个共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城市群,这对于促进湖南省城市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省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抢占中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制高点,迎接世界城市格局变化的挑战,加入国际国内城市分工体系新一轮重组的竞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洞庭经济圈中心城市的目标,就是要在空间布局上实现行政区划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转变,在城市功能上要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由生产型向服务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过渡,不断增强城市的引力与张力,充分发挥其信息、货物、资金的流转功能。

    同时,要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集镇协调发展的路子,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洞庭湖区作为我国重要农业基地,其城镇化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城镇自身的问题,更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洞庭经济圈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计算,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又控制在4‰之内,共需向城镇转移人口552.5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34.5万人。如此庞大的乡村人口转移与城镇吸纳能力之严重不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洞庭经济圈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着力点,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城镇吸纳乡村人口的能力。从这一实情出发,洞庭经济圈在协调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小城市、小集镇的发展,原因在于: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靠打工收入很难支撑其家庭到大、中城市定居生活,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的数量和速度;同时,大多数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大中城市现代工业和新兴服务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增加了农民向大、中城市转移的难度。相比之下,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和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城乡的技术、信息、人才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兼顾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分散化、小型化的民间投资,在利用市场机制、依托民间力量加快自身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加上生活费用低,农民既“进得来”,又“留得住”,是农村人口大量转移最便捷的通道。小城镇内部也存在着向大、中城市过渡的强烈冲动和愿望,客观上也为大、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总之,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集镇的协调发展,将构筑洞庭经济圈相对完整的城市化网络,使龙头与腹地、城市与农村紧密衔接,相得益彰,大大加快洞庭经济圈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四、加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洞庭湖区是我国的一块宝地,但同时也是一块险地。它的优势在水,劣势也在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发生历史上少有的特大洪涝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拨出巨额资金,加大了对长江、洞庭湖整治的力度,大大改善了湖区人民生存、生产的条件。但是,要彻底治理长江、洞庭湖水患,任重而道远。现在的主要问题是,长江大堤筑高了,达标了,但洞庭湖堤仍有一部分标准不高;“确保垸”加强了,但蓄洪垸仍很薄弱;大堤土方任务完成了,但穿堤建筑和排灌设施老化现象严重。特别是面对当代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接踵而来,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建设那么多大型水库,一旦出现自然和人为调控的失常,洞庭湖区随时可能遭受灭顶之灾。所以,洞庭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要解决生存安全问题,加强江湖堤防建设。因此,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筹措水利建设资金,包括国家和省投入更多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河湖疏浚拓卡,加强薄弱蓄洪垸建设,加强排灌设施的改造更新,真正实现“洞庭安澜,人民乐业”的宏伟目标。这是洞庭经济圈要紧紧抓住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要大力加强洞庭经济圈的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要奔小康,交通先行”。根据目前洞庭湖区交通运输的现状,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机场、公路、铁路、航道、港口、信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区域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的经营机制和投融资体制。

    (一)公路交通网建设

    这主要是整合城际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目前环洞庭湖高速公路,已完成东、南、西部的连接,北部的常岳高速,是洞庭湖交通规划和抗洪抢险重要通道,已开始招商引资,要争取近年内开工建设;岳阳至隋州、常德至荆州、常德至怀化、常德至吉首、常德至张家界、常德至邵阳的高速公路是连接沪渝(上海至重庆)、宜黄(宜昌至黄石)、上瑞(上海至瑞丽)高速公路的重要连接线,对拓展洞庭经济圈外部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争取国家尽早批准开工建设,加快工程进度;要在减轻城市道路交通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常岳之间、益常之间和岳益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形成“半小时经济圈”或“一小时经济圈”,从而极大地改善洞庭经济圈的公路运输条件。

    (二)水运交通网建设

    这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取向。要继续实施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加快规划和建设主枢纽港和专业码头的建设,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加大运输船舶的更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重塑长江“黄金水道”形象。要加强岳阳城陵矶港以及常德、益阳等内河港口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完善的水运港口体系。

    (三)铁路交通网建设

    主要是配合做好境内京广、焦柳、洛湛和长石铁路的扩能改技,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和荆(荆州)岳(岳阳)铁路的开工建设。

    (四)航空机场建设

    主要是加快常德机场的配套建设,增加省内及全国航线航班的密度,进一步发挥常德航空港的作用。

    (五)信息网络建设

    主要是按照统一规划、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制定洞庭经济圈电子资源共享方案,以公用通信网建设为重点,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常德、益阳、岳阳为中心的经济圈信息高速公路,构建城际间多网互联互通,加速区域信息化进程。一是加大经济圈内金卡工程的推广力度,在金融、商业、交通、医疗、社保等行业广泛使用IC卡,并在圈内率先联网,向一卡多用方向发展;二是实现经济圈电话区号,移动网络的统一,固定电话号码升位,IP宽带接入,筑建统一信息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圈内城市化的发展;三是大力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利用GPS技术的支持,组建广域差分范网,带动GPS接收通信一体化。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传统运输系统及管理体制进行改造,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的新型交通系统;四是继续推进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加速建立完整、统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提高中、小城镇信息化水平。

    (六)能源网建设

    对于已列入或正在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岳阳华能、石门、益阳电厂二期和常德新电厂工程,应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立项和开工建设。对湖南核电厂的选址和立项建设,要上下同心,步调一致,争取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要完善农网与城市网改造,实现圈内同网同价,提高电能保障能力。还要以西气入湘为契机,力争天然气管道贯穿经济圈内所有城市和有条件的集镇,实现供气网络化,解决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问题。

    (七)现代物流网建设

    主要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运作、智力支持”的原则,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促进传统运输方式向现代物流转变,促进经济圈内现代物流向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公路主枢纽建设为依托,以货运信息网络为纽带,健全货运站网络系统,构筑物流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发展集装厢运输、大型厢式货车、汽车滚装运输、江海联运等低耗高效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企业的效益。促进运输企业由承运人向物流经营人方向的转变,培养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形成圈内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方位、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是打造洞庭经济圈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首要条件。为此,要全面放开水利、交通建设融资市场,按照“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扩大转让经营权成果。通过盘活存量资产、资产重组、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等形式,拓宽多元融资渠道。要健全和完善引资激励机制,调动各层次和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将效益好、社会投资热情高的项目拿出来,供社会各界选择,做到“靓女先嫁”。经济圈内高速公路、对接路和客货运枢纽的建设,应按市场化运作,对社会公开招商,出售一部分交通基础设施的冠名权、广告发布权和设施使用权等,多方面拓宽主枢纽建设融资渠道。同时,要实行公路建设分级管理,将省级干线改扩建,一级公路建设下放到各县、市、区负责,充分发挥各级发展交通的积极性,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减免与农村公路建设相关的税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在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面前,一个地方发展空间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水平。珠江三角洲经济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改革开放力度大、招商引资措施硬。从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面向海外中小企业,发展“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企业,到现在的依靠技术含量、资本实力和市场份额寻求竞争优势,使对外开放的空间和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优势越来越大。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出口的政策措施,探索利用跨国公司国际销售渠道促进出口的新途径,IBM、英特尔、索尼、希捷等高科技企业大幅增加了在深圳的采购和生产,沃尔玛、家乐福等在深圳设立了采购中心。他们还实施“请进来”的战略,共组织28个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带动设备、原材料出口1.8亿美元。东莞市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加速外资企业升级转型,增创开放新优势;改进招商方式,利用网上招商、国外设点招商、博览会招商等形式,去年新签利用外资协议1362宗,协议利用外资14.72亿美元;突出引资重点,着重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全市六成新签项目为高科技项目,投资过500万美元的项目达47个。2003年以68.6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登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首位的江苏省江阴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逾1800家,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6亿美元,杜邦、联合钢铁、贝卡尔特等50多个知名跨国公司已在此投资兴业。江阴钢厂与中信泰富合资兴建的兴澄钢铁公司,现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优特钢基地,所产“钢中之王”轴承钢的产销量已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

    洞庭经济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示范区,就必须认真学习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的经验,紧跟新形势,坚定不移地走进一步开放的道路,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一是要积极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合作的方式,包括依托重点产业、产品和企业,引进和利用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及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产业改组。合作的领域,包括机电、轻工、纺织、化工、建材、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二是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的合作。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租赁、参股等形式,参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抓住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的机会,引导过剩劳动力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扩大适应这些地区市场需求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其产品在这些地区市场的占有份额。三是要培育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工业要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要加大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积极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农业要重点开发一批深加工、精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项目。四是要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尤其要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承包工程业务,扩大劳务输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五是要积极做好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引进大公司、大财团资金的同时,重视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开展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国际交往,既包括经济、政治的交流,也包括文化、学术的交往;既包括政府间的合作,也包括民间的友好往来,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引进与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使技术引进成为洞庭经济圈加快工业化的助推器。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根据WTTC的研究,旅游及旅行业在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现代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相对缓和,文化不断繁荣,现代旅游消费总量将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个性化、高附加价值时代即将来临,旅游业将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一种全新发展的格局。WTTC认为,中国未来10年旅游及旅行业前景十分乐观。到2013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年增长率将达到10.9%,对GDP的直接贡献为8446亿元,可直接吸纳1610万人就业,并可间接提供6580 万个工作岗位。洞庭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厚的旅游资源,有着健全的旅游网络和工作基础,发展旅游事业大有可为。为了充分发挥旅游及旅行业的潜力,洞庭经济圈应抓紧制定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快捷方便的旅游圈规划;设立相应的协调部门,专门负责处理旅游圈内与旅游发展相关的问题;建立规章制度,促进旨在保护消费者和鼓励合法开发商业务发展的分时度假市场;促进酒店宾馆产品多元化,提供包括高质量的小型酒店宾馆、真正意义的度假酒店宾馆和平民酒店宾馆等创新产品,引导国有酒店宾馆重组成为酒店集团和管理公司;实施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学生的旅游政策,制定具体的行动促销计划;建立健全多元投入体制,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旅游交通,开放航空运输市场,取消对旅游及旅行从业人员永久居民资格的规定,促进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

    当前,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产品的供给日益丰富,旅游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旅游目的地争夺客源的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洞庭湖经济圈要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大力发展旅游企业集群战略。一是要重视产业集群理论的学习应用,突破狭隘的旅游产业观,按照产业集群的基本思想,将旅游产业融入地方经济的统一发展,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农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搞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改变传统的发展思路,充分认识到产业集群在新型的工业化时代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有意识地详尽规划旅游产业集群。三是专业人力资源开发,通过正式、非正式教育和当地媒体,培养本地居民的好客和环保意识,建立技术开发基金,提供适应不同层次旅游人才的培训项目。四是鼓励集群内包括政府、旅游链上各行业为主体创新。五是引入工业生态学思想,建立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群众组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委员会,定期向外公布环境保护信息,加强环境管理知识和技巧的开发,并及时将这些知识和技巧传递到社区当中。六是本地结网战略,刺激企业和产业间的合作。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

    六、加快体制和制度整合

    体制和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现代化的过程是新的制度体系代替旧的制度体系的过程,也是社会全面制度化的过程。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实现新旧制度的替代,而且要实现新制度对新社会的塑造,从而使新制度作为一种价值、原则和规范渗透到社会机体内部,成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和制度规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这两个过程都基于共同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决定着现代化过程中经济与社会成长的方式与过程,同样,市场经济也决定着现代制度成长的内在原则和结构体系。所以,现代制度成长的基础与动力,都在市场经济中确立与发展。市场经济是以明晰个人对财产的所有关系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为基础的,即以自由的个人与自由的资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个人的自由与资本的自由,对活动的空间大小和一体化程度提出要求,核心在于一体化;对保障这种自由及其活动空间的制度体系提出要求。前者要求的核心在于一体化,后者要求的核心在于制度化。一体化是制度化的基础,制度化是一体化的保证,一体化的发展是现代制度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打造洞庭经济圈,对体制和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和制度化。目前,阻挠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行政壁垒。洞庭湖区行政壁垒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行政区划,二是行政行为。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行政区划,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强的计划管理性。这两大特点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行政区划,在整体上不是从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则出发的。虽然改革开放后,通过实际上并不成功的“市管县”和发展城市型行政区,使行政区划体制有某些变革,但这些变革并没有涉及多少经济内涵,更没有冲击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即省级行政区划。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省级区域内的一体化在增强,但省域内经济圈或跨省经济圈的一体化没有实质性进展。就行政行为而言,过去,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洞庭湖区各地、市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执行上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因而,各级政府都成为各地区经济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在这种情况下,各地、市政府所辖区域,既是一个行政区域,也是一个经济区域,行政中心也是这个区域的经济中心。刘君德在《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我国省级行政区基本上是一级完整的经济区,各省都有一个较大的经济中心(一般也都是行政中心),工、农、商业通过交通运输与流通渠道组成一个自成体系的经济网络,构成为省级行政—经济区”。这样的行政区划一旦有了自主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发展的“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闭合型区域经济,并随着通勤圈、通学圈、购物圈、产业分工圈的扩大,行政区经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城市圈以及城市群形成的阻碍将越来越大。显然,地方的这种行政行为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形成常见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各霸一方”的地方割据。事实上,这种行政壁垒所形成的地方分割是多层次的,不仅存在于省与省之间,而且存在于省内的地与地、市与市之间,是阻碍中国城市群经济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推动洞庭经济圈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突破行政区划的封闭。具体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实行经济圈内中心城市与小城市、小集镇的重新整合。对常德、益阳和岳阳等中心城市要放开城门,降低门槛,尽快吸纳农村人口,加快城市扩张;在澧水流域,目前没有一个中等城市,可以考虑将津市和澧县合并,组成厅级澧州市,管辖安乡县;还可选择2~3个有条件的县,如石门、华容等,进行撤县建市;同时,加大县城和农村集镇的扩容,增加城镇密度,构建和壮大洞庭经济圈组合城市群。

    2.建立切实可行的区域协调与合作机制。根据我国国情和现行体制,增强洞庭经济圈一体化、制度化的协调力度,最佳选择是在洞庭建省。我在2002年由长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县域经济发展走势》一书中,曾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建言:缩小省区、撤销地市,精简乡镇。如果洞庭湖区有幸建省,或者大而扩至古荆州,新建云梦省,则对千古荆楚和南、北洞庭湖区的建设,无疑是十分有利的。如弃之这一方案,可在洞庭经济圈建立高层次的政府协调机构,建立必要的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各方信息网络平台,履行跨市的经济协调职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流动、产业扩散、商品流通等领域进行协调,促进重点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共同谋划洞庭经济圈的发展。在这方面,国内外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如成立于1983年的北美五大湖州长委员会,是协调五大湖地区各州或省之间利益关系的最主要机构之一。委员会的宗旨是:“在环保前提下鼓励和促进经济发展”。最初的成员包括美国的伊利诺斯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以及威斯康辛州,1989年美国的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参加。此外,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以准会员身份加入。该委员会董事会由8个州的州长组成,董事会主席一般每两年通过选举产生,无党派之争。州长们大致每年开两次大会,其余则围绕特定协议或项目由各方代表展开定期或不定期会晤。五大湖州长委员会尽管是一个非官方的非盈利机构,但由于其成员的特殊性而带有官方色彩,同时还由于与地方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建立起最直接的信息通道,从而在运行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管理效能。洞庭湖区完全可以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坚持用开放的观念来创造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环境,以市场化取向建立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资金要素市场和土地市场,制定符合要素流动需要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要素按市场半径来进行区域组合。只有这样,自由资本与市场机制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才会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显示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3.大力提倡和弘扬区域合作的妥协精神。现代政治的精髓是妥协,亦即常说的双赢。妥协是建立在共同长远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世贸组织的一个行为准则。由于洞庭湖区各市过来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历史发展、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决定了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的差异。这种差异为妥协创造了可行性,将促使各地放弃比较劣势,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形成整体协调、稳健发展的格局。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在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形成一种“帕累托最优”格局。据新华网江苏频道记者陈琪、徐寿松报道,十多年前,苏州、昆山人有一个梦:成为“大上海后花园”。当时,苏州的制造业还远不成气候,能令人目眩神迷的只有吴越的山水园林。苏州、昆山要做上海后花园、休闲地,乃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作之合。但事易时移,苏州、昆山没有沉醉在“后花园”的迷梦里,而是千方百计地招商引资,将各自打造成长三角乃至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每逢周末,一些境外大公司老板总要去上海溜达、购物、喝茶、打高尔夫球;公司还安排大巴送员工到上海度假过节,大小车队摩肩接踵地驶上沪宁高速公路,人们前往上海消费娱乐,洗涤一周工作的疲惫。相反,紧张了一周的苏州、昆山,要比平常冷清很多。10多年来,苏州、昆山依托与上海相连的地缘优势创造了奇迹,但它们崛起的关键并非是当了“上海后花园”,而是在于借助上海传统制造业优势来承接转移,终于成为台商云集的制造业基地。实力决定身份。“后花园”的淡出,是长三角城市发展的历史进步。对于洞庭经济圈来说,在区域联动中需要认真学习苏州、昆山,确立这样一个共识,即一个强大的兄弟城市,对于彼此都是有利的,从而具有宽厚的气度、博大的胸怀。与其在“争”中丧失时间和机遇,还不如善于妥协,勇于妥协,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做好自己的文章,创造自已的奇迹。 

    七、坚持科学发展战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党在新世纪的科学发展观。早在100多年前,革命导师恩格斯曾警示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深刻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对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提出了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问世,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仅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更意味着生态文明的进步。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就需要摒弃传统观念,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305页。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洞庭经济圈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洞庭经济圈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推进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继续搞好环境综合整治


洞庭经济圈在城市污水、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治理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国家有关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要继续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设一批新的工程项目,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在工业污染防治上,要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已有的清洁生产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和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到2010年,力争经济圈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城市和集镇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2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明显改善。同时,在国家重点加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同时,洞庭湖区要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划安排,加强“四水”下游和环湖地区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搞好加快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工作,加快湖区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在现有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基础上,扩大生态农业推广面积,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施“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洞庭经济圈要继续保持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此,要全面普及、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得到必需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广大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得到普遍提高;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广大农村、中小企业 以及乡镇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加大科技兴农、兴工力度,促进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将农业引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洞庭经济圈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修改和制定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研究、制定、改进和完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进入有关决策程序的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和项目进行可持续评价的制度等,以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五)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洞庭经济圈现有人口负载已经过大,要继续执行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加强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的技术咨询和优质服务,健全网络,增加投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要提高避孕节育的有效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把计划生育和发展经济、扶贫开发、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普及教育、妇幼保健、完善社会保障、增进家庭福利、提高妇女地位等结合起来,广泛开展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对人口问题实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六)保护和节约利用好自然资源

    洞庭经济圈虽然从总体上讲资源比较丰富,但有的资源却很贫乏,有的资源后续支持力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项活动中,努力做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有与消耗,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洁净煤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总量控制前提下,支持利用余热、余压、城市垃圾和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及煤层气生产电力、热力。研究开发和引进消化煤炭液化技术,逐步做到煤炭的清洁利用。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洞庭经济圈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标志。与之相应的是,人类逐渐意识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① 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的原则,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洞庭湖区在历史上人才辈出,代领风骚。现在的杰出人才也不少,但往“东南飞”、“往北飞”的人太多。这是比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问题。100多年前山西最富的时候,雍正皇帝让山西巡抚刘与义分析,山西地瘠人贫,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最富的地方?刘与义在经过一番思索后,上奏折说道:“山右(古代对山西的称谓)积习,重利之念,胜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雍正皇帝看到奏章后,批注了这样一段话:“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①这意思就是,山西当时的人才结构里,一流的人才做金融贸易,二流的人才务农,三流的人才做政府小公务员,最下者才去读书做官,所以山西成为海内最富。现在,一个“惟楚有才”的湖南,为什么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一跌再跌?大概与当今时尚一流的人才当官,二流的人才做公务员,三流的人才实在没办法才去做买卖的人才趋向不无关系。不少地方官场“买卖兴隆”,热热闹闹;而商场寂寂寞寞,波澜不惊。这怎么能够使经济发展起来呢?洞庭经济圈要实现经济腾飞,就必须造就千千万万优秀人才,既需要科技领域的专家,也需要经营性人才;既需要优秀的社会管理者,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既需要为社会进步而工作的思想工作者,也需要为社会带来滚滚财源的产业精英。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洞庭经济圈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深化人才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那些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要进一步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要建立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要改革和完善人才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优秀人才,促进洞庭经济圈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胡锦涛:2003年12月20日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江南都市报》2003·6·2谢斌《犀利的目光,可能充盈更多的柔情—三晋大地行之二》。

   

    八、国家和省要给予重点支持

    洞庭湖区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历代就是封建帝王的“漕粮”基地。全国解放以后,是国家重要的粮食、棉花、牲猪、油料和水产基地,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洞庭湖区人民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双刃剑”下,承受过世界上少有的沉重的赋税和劳役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沿海的优惠政策,很少惠及洞庭湖区;国家开发大西部的政策,也基本上不能直接分享;加上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洞庭湖区经济,特别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洞庭湖区农业,实际上还是弱质产业、低效经济。因此,国家在继续加大对东部的开放和西部开发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对我国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开发,特别是对洞庭湖区,要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

    一)放宽土地使用制度

    洞庭经济圈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大量土地。现在国家对土地实行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但对像洞庭湖区这样土地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要实行适当宽松的照顾政策,给予较多的用地指标。经济圈内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尽可能保证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之后,通过整理复垦、提高利用效率等措施获得更多的用地指标,优落石出先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二)改进和完善财税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在财税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不例外。洞庭湖区在1994年分税制后,税制、税种和税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财政基础较差的县、乡,出现了“财政实力弱,可用财力少;寅吃卯粮多,发展后颈小;抗灾任务重,支出刚性强;债务包袱大,财政运转难”的状况,有的乡镇财政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国家和省应及时完善分税制后的财政税收体制,适当调减洞庭湖区的财政基数,增加上划“两税”返还比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三)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以财政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资金供给体制,银行是名符其实的“第二财政”,企业基本上不存在融资问题。改革开放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由财政集中的资金,相当部分以各种形式流入银行系统。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也需要国家利用银行的力量,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保障社会经济联系有条不紊地进行。近几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形成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承担了改革的成本,支撑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运行。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积累下来的诸多矛盾逐步激化,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呈一路下滑态势。国有商业银行出现大面积的不良债权,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运行风险加剧。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分支机构,由于体制原因,营业网点剧减,“惜贷”现象普遍,甚至受市场引导和利益驱使,通过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将资金投向东部,致使像洞庭湖区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地区融资难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了诸如贷款占有量小,贷款满足率低,融资渠道单一,贷款增幅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若在中部设立区域性的中部开发银行或中部发展银行,由于其分支机构和总行在同一区域内,对解决本地企业急需的资金必定会优于一般银行的分支机构,从而,能够有效地支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变“资金东南飞”的状况。因此,国家在实施宏观调控的同时,应考虑为中部地区网开一面,成立中部开发银行或中部发展银行。中部开发银行或中部发展银行可由中部省份有实力的企业发起成立,较大的城市圈或大企业可参股设立分支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管理,以促进中部地区的金融信贷工作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重要参考文献


    1. 常德市志编委会:《常德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 益阳地方志编委会:《益阳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3. 岳阳市志办:《岳阳市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 澧县档案馆整理翻印:《直隶澧州志》,湘澧新准字2002年版。
    5. 平江县志编委会:《平江县志》,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华容县志编委会:《华容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7. 临湘市志编委会:《临湘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 汨罗市志编委会:《汨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9. 湘阴县志编委会:《湘阴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岳阳县志编委会:《岳阳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桃源县志编委会:《桃源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安乡县志编委会:《安乡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13.临澧县志编委会:《临澧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版。
    14.石门县志编委会:《石门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15.汉寿县志编委会:《汉寿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6.澧县县志编委会:《澧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津市市志编委会:《津市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8.沅江县志编委会:《沅江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桃江县志编委会:《桃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版。
    20.益阳市志编委会:《益阳市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1.安化县志编委会:《安化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益阳县志编委会:《益阳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南县志编委会:《南县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4.钱粮湖场志编委会:《钱粮湖农场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5.君山农场志编委会:《君山农场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6.大通湖农场志编委会:《大通湖农场志》,岳麓书社1994年版。
    27.西洞庭农场志编委会:《西洞庭农场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
    28.屈原农场志编委会:《屈原农场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9.清陶澍、万年淳修纂:《洞庭湖志》,岳麓书社2004年版。
    30.岳阳市志办重印:明弘治元年《岳州府志》,2004年印。
    31.岳阳市志办重印:清康熙二十四年《岳州府志》,2004年印。
    32.宋范致明:《岳州风土记》,岳阳市志办2004年整订。
    33.刘正主编:《当代中国的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湖南省党史委:《三湘之最》,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35.湖南省政协经科委编:《三峡工程与洞庭湖关系研究》,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36.傅筑夫、王毓瑚著:《中国经济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7.傅筑夫著:《中国经济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38.胡平编著:《爱并恨着的土地——江西及中部的解读》,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凌耀伦、熊甫、裴倜编著:《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41.杨作龙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42.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
    43.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44.董玉梅、方明著:《壮怀激越古荆州》,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
    45.中共常德市委党史办编:《常德五十年回顾》,1999年版。
    46.邓建龙著:《千年古城话岳阳》,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47.何林福著:《岳阳楼史话》,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48.杨敬东著:《当代人才问题的新视角》,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49、郭庠林著:《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上海财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何梓林、夏远生等主编:《二十世纪湖南人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澧县政协文史委、县文物管理处编:《城头山古文化遗址》,1999年版。
    52.湖南省民政厅编:《湖南省行政区划册》,湖南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
    53.岳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著:《岳阳百年大事记1840—1949》,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年版。
    54.岳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著:《岳阳籍原国民党军政人物录》,1999年版。
    55.常德市政协文史委:《沅澧遗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56.胡孝生、李国良主编:《岳阳大辞典》,黄山书社2004年版。
    57.樊明雪主编:《安乡之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8.邓企华、肖皓夫著:《沅江风情画》,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59.徐镇元主编:《岳阳史记名人》,华文出版社2004年版。
    60.朱培高主编:《岳阳小城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
    61.朱培高、刘永红主编:《岳阳自然灾害史》,1999年内部发行。

 

 

后   记


   《洞庭湖经济史话》的封笔付印,我欣喜而又惊恐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我出生于洞庭南部一个农民家庭,参加工作后,在洞庭东部工作了40年,而对洞庭西部,鉴于现任常德市委书记程海波、原任市政协主席刘昌进都是我的同事和知己,因而去那里参观学习的机会最多。曾记得孩提时代,听爷爷和父亲讲述洞庭湖的故事,只觉得它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而现在,当我的足迹几乎踏遍洞庭湖区山麓平川的时候,我才感觉它是那么博大,那么精深,那么令人魂牵梦萦。洞庭湖,洞庭儿女的母亲,祖国的明珠,我心中的圣殿!

    我爱洞庭湖,还在于它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曾哺育出一代又一代历史风云人物,演绎出一串串脍炙人口的传奇。可以说,凡中国远古、古代、近代和现代史上的重大考究,几乎无不与荆楚、湖湘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不留着洞庭湖的痕迹。史料表明,荆楚、湖湘文化毫不逊色于黄河文化,洞庭湖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又一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洞庭湖几千年的曲折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投影。洞庭湖区的经济史,是中华民族经济史的浓缩。可以说,一部洞庭湖经济史,是一部治水安邦史,一部兴农富民史,一部工业成长史,一部商贸变化史,一部旅游开放史,一部城市发展史。要知我洞庭,爱我洞庭,就必须通晓洞庭湖的历史,尤其是它的经济史。古人云:“以鉴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要“知古”,就必须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取得真知灼见,并从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真正成为驾驭历史的主人。

    长此以来,我对洞庭湖经济的探寻和研究,实可谓情有独钟。尤其是担任领导工作以后,更深刻体会到北宋政治家、革新派人物滕子京在向其挚友范仲淹的“求记”书中所言“切以天下郡国……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的深刻含义,自思作为一名州府之官,在力争勤勤恳恳办事,清清白白做人,为社会留点业绩的同时,也应该给后人留些思考和启迪。因此,我将“淡泊名利、不烦政事、不习烟酒、生活简朴、坚持笔耕、知足常乐”作为生活信条,开始千方百计搜集有关洞庭湖的史料,孜孜不倦地捧读洞庭湖区的府、州、市、县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严肃思考洞庭湖经济发展中曾经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并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探寻与解读跃然纸上,继2000年我的第一部2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论文集《春天的呼唤》、2002年30多万字的经济专著《县域经济发展走势》出版发行之后,近年来,我又把目光集中到了对洞庭湖经济的研究,并以此消磨时光,聊以自慰,同时也为后人堆集一点资料,以供查考。

    对洞庭湖的研究,前人之述备矣!但对洞庭湖经济的研究,则可谓凤毛麟角。洞庭湖经济,不但具有中国经济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洞庭湖区从远古时代起,就稻花飘香,果瓜羸蛤,水通舟楫,集市繁荣,俗称“鱼米之乡”。经过历史的洗礼,经过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人民大众不懈耕耘,洞庭湖区已是“旧貌换新颜”。那齐齐整整的田园阡陌,那高耸入云的排排烟囱,那幢幢别开生面的农家居室,那繁华似锦的城区街巷,无不说明“换了人间”。然而,与它昔日的荆楚雄风相比,与它丰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相比,与它曾引领风骚数千年的洞庭儿女的雄才大略相比,明显地减缓了历史车轮前进的步伐,拉大了与发达地区的距离。缘何?这是历史留待我们思考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要悟出它的真谛,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千变万化的经济现象中,探寻几千年发展变化的脉络,确实绝非易事!按照当今时尚的作法,或许应该设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配备班子,安排车子,预算经费,然后才可以拿出成果。而我一退休老夫,一无专用经费、二无专门车辆、三无专业助手,要在短时间内拿出长篇著述,真有如“上天揽月”,“下洋捉鳖”,其中的艰辛,绝不是那些“游玩型”的人所能想像到的。

    我是一个自己认定的路非要走到底的人。几年来,我执着地追求洞庭湖经济史料的收集,追求对洞庭湖发生的重大经济现象的调查和思考,在参加工作42年来跑遍了东洞庭湖区170多个乡镇的基础上,近两年又8次深入常德、益阳市的各县、市、区的生产典型单位和风景名胜古迹,收集上自明代,下至今朝的各种史料超1亿字,综合统计数据上万个,历时近千天。我深感资料搜集、整理的艰难。一方面,历史上的府、县志对经济的记述本来不多,加上我们过来对地方史料的收集、保存不够重视,特别是经济史的资料收集更是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各种史载事例和数据前后不照应,互相不统一,或者缘由历代排版、印刷时的疏忽,以致以讹传讹,真假难辨的不少。有的记载又不是明显的正面描写,而为记述他事时所偶尔涉及,有的则隐约于字里行间,不反复揣测,难辨真义;虽经揣测,淘汰取舍,也不一定完全能够抛弃岐义。所以,将洞庭湖区三个互不隶属的地、市,上下几千年的资料、数据汇集起来,特别是要把上万个数据基本弄准确、弄统一,并用来佐证说明问题,也确实是件难事!加上本人思想素养不高,经济理论根底浅显,时间也很仓促,所以,本书的缺点、错误和遗漏肯定难以避免,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各级领导、各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湖南省政协主席王克英,中国历史学家、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亲自为其作序,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常德、益阳、岳阳3市和各县(市、区)的党政领导对我的调查采访作了热情安排;三市档案、统计和有关部门为我提供了大量资料,有的还多次赴省核对;白尊贤、张木森、何林福、高峰等同志在百忙中为我审稿,提出修改意见;袁世雄同志为本书的版式、封面设计付出了很多心血;段志旭、吴为亮、周和平同志为采编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帮助;方志出版社、岳阳晚报出版印刷公司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印刷提供了很大支持。此外,我还曾学习参考不少专家学者的论著和文献,有的已在前面专门提及,还有的应列而未列。我对所有单位和同志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高 碧 云
                                                        
   2005年春节于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