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2016分数线:百尝:金庸与苏轼──六脉神剑对醉中草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50:20

   金庸与苏轼──六脉神剑对醉中草书 

                                                                                                                                                                                         ——苏门百尝。

金庸在其《天龙八部》第四十九章曾让苏轼登场: 
   
  ── 
太监送进一封奏章,字迹肥腴挺拔,署名苏轼。 
赵煦道:“苏大胡子倒写得一手好字,却不知胡说些什么。” 
──

金先生以生花妙笔虚构历史一流,而于史实细节却多有不逮,首先东坡并非大胡子,第二赵煦亦不会用如此口吻说东坡。 
不过我在此并非要以历史真实要求武侠小说,只是读苏集有几处总让我不期然的想起金庸小说来,而读金庸小说也偶尔会想到东坡,忍不住想写出来一向喜欢东坡和喜欢金庸的朋友。

喜欢《天龙八部》的朋友必当对第十四章“剧饮千杯男儿事”中段誉初遇乔峰的情节印象深刻。

── 
段誉要了一壶酒,叫跑堂配四色酒菜,倚着楼边栏杆自斟自饮,蓦地里一股凄凉孤寂之意袭上心头,忍不住一声长叹。 
西首座上一条大汉回过头来,两道冷电似的目光霍地在他脸上转了两转。段誉见这人身材甚是魁伟,三十来岁年纪,身穿灰色旧布袍,已微有破烂,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一张四方的国字脸,颇有风霜之色,顾盼之际,极有威势。 
── 
那大汉笑道:“咱两个先来对饮十碗,如何?” 
段誉笑道:“好酒,好酒!” 
呼一口气,又将一碗酒喝干。 
那大汉也喝了一碗,再斟两碗。 
这一大碗便是半斤,段誉一斤烈酒下肚,腹中便如有股烈火在熊熊焚烧,头脑中混混沌沌,但仍然在想:“慕容复又怎么了?好了不起么?我怎可输给他的手下人?”端起第三碗酒来,又喝了下来。 
──


我们读一首诗──

古驿无人雪满庭,有客冒雪来自北。 
纷纷笠上已盈寸,下马登堂面苍黑。 
苦寒有酒不能饮,见之何必问相识。 
我酌徐徐不满觥,看客倒尽不留涩。 
千门书闭行路绝,相与笑语不知夕。 
醉中不复问姓名,上马忽去横短策。

此乃东坡守母丧满与父弟离蜀入京在嘉佑五年(1060)二十五岁正月过开封府尉氏时所留诗,题作: 
大雪独留尉氏有客入驿呼与饮至醉诘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谁。

此诗题亦甚有趣,好像一篇小小说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皆有之,甚至还给读者留下了疑问,回味不已。

每读此诗我总忍不住想:噢,东坡那晚所遇此大汉可就是乔峰么? 
呵呵。

当然说金庸此节构思取材自东坡此诗毕竟勉强,不过接下来的情节却还是让我忍不住将两者联系起来。

六脉神剑:

── 
段誉未喝第三碗酒时,已感烦恶欲呕,待得又是半斤烈酒灌入腹中,五脏六腑似乎都欲翻转。 
他紧紧闭口,不让腹中酒水呕将出来。突然间丹田中一动,一股真气冲将上来,只觉此刻体内的翻搅激荡,便和当日真气无法收纳之时的情景极为相似,当即依着伯父所授的法门,将那股真气纳向大锥穴。 
体内酒气翻涌,竟与真气相混,这酒水是有形有质之物,不似真气内力可在穴道中安居。他却也任其自然,让这真气由天宗穴而肩贞穴,再经左手手臂上的小海、支正、养老诸穴而通至手掌上的阳谷、后豁、前谷诸穴,由小指的少泽穴中倾泻而出。 
他这时所叩恼鏆饩Q路,便是六脉神剑中的“少泽剑”。少泽剑本来是一股有劲无形的剑气,这时他小指之中,却有一道酒水缓缓流出。初时段誉尚未察觉,但过不多时,头脑便感清醒,察觉酒水从小指尖流出,暗叫:“妙之极矣!” 
──

东坡乃书法驰名的宋四家之一,其有一则著名的题跋:

跋草书后── 
仆醉后乘兴辄作草书十数行,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也。

另: 
题大江东去后── 
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也。


──金庸创造的神奇武功“六脉神剑”可是自此得到灵感?


陈墨在其“金学作品集之五”《技艺金庸》第五章“书”中如此说: 
“金庸本人的书法,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但他的书法艺术修养及其兴趣,却无庸置疑。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书法艺术的精采叙述。” 
并列举了《书剑恩仇记》中有清代诗书画三绝之称的郑板桥出场。 
《碧血剑》中袁承志一边写字,一边与洪胜海比武。 
《依天屠龙记》武当七侠之一张翠山外号“银钩铁划”,原是因他左手使烂银虎头钩、右手使梃F判官笔而起,他自得了这外号后,深恐名不副实,为文士所笑,于是潜心学书,真草隶篆,一一遍习。其和金毛狮王在王盘山岛比划内功书法时,写出“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情节,让人印象深刻。而通过张翠山的眼武当真人张三丰亦曾空临王羲之的“丧乱帖”。 
《神鵰侠侣》中也有朱子柳以其独特的“书法功夫”与蒙古王子霍都决战的经典场面。 
《笑傲江湖》梅庄四友老三更叫秃笔翁。 
而《鹿鼎记》中韦小宝也曾论书、写字让人绝倒。

   
  由此可知金庸的确对书法有很深的造诣,见过他的一些题字,也确实自有其风格、侠气。 
   
金庸演讲录曾有如下问答:

问:请问对苏东坡先生的看法。 
答:苏东坡什么都会,书法、画画、诗、词、文章、为人品格都是第一流的,本身才能又好,更令人羡慕的是,连父亲、弟弟都是一流的文学家,这种事机缘难求。

而其“最喜欢的诗词作者”的答案亦谓:苏东坡。

倪匡在其《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文中曰:

  ──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宁县人。 
公元一九二五年生,那一年是乙丑,属牛。海宁查家,是声势渲赫的大族,历代人才辈出,全是极其出色的人物。 
在有清一代,海宁查家做过大官的人甚多,以书、诗、文名著于天下的,也不知凡几。 
雍正年间,出了一个考题,「维民所止」,被诬成文字狱的主角,查嗣庭先生,就是查家的人,也是金庸的远祖。 
而查慎行先生,更是诗文幷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 
──

   
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其因东坡《龟山》诗中“僧卧一庵初白头”句而名其室曰“初白庵”,并号“初白”。 
清初诗人多学唐,查兼学唐、宋,推崇苏轼、陆游,受苏轼影响尤深,更历时三十年注有《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50卷。

金庸曾确切地提到过他的先祖为查慎行: 
“当代读书人知道查慎行是清代一位重要诗人,但他的诗作到底怎样,恐怕很少人读过,毕竟,他不能和真正的大诗人相比。” 
并在其修订版《鹿鼎记》第一回之后,讲解了他选用老祖宗诗集中联句做回目的过程,这里不赘述了。 
金庸说这样做“也有替自己祖先宣扬一下的私意”,这种私意当是《论语》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那一套了。


由此家世渊源应该有理由相信金庸对苏轼的诗词文书必当十分熟悉,对东坡自作草书后的题跋也必当印象深刻,所以,我总觉得他创造的神奇武功“六脉神剑”便可能真的自此得到灵感。

东坡文诗词书画皆精通,有“诗画同一律”之论,也有以诗为词、以文为诗的特点,论书更曾有“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以剑器,容有是理。”等言语。 
其这些打破各种文艺界限的言语、理论给后世很多影响,也引起过很多争论,熟悉传统文化的金庸先生亦当深知并有所启发吧,之不过金庸先生取其“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 非仅限文艺,而更援入了武功。


《笑傲江湖》第十九章──打赌: 
── 
他走近一看,突然双目直瞪,呼呼喘气,颤声道:“这……这是真迹!真是……真是唐朝……唐朝张旭的《率意帖》,假……假……假不了!” 
帖上的草书大开大阖,便如一位武林高手展开轻功,窜高伏低,虽然行动迅捷,却不失高雅的风致。 
令狐冲在十个字中还识不到一个,但见帖尾写满了题跋,盖了不少图章,料想此帖的是非同小可。 
丹青生道:“这位是我三哥秃笔翁,他取此外号,是因他性爱书法,写秃了千百枝笔,却不是因他头顶光秃秃地。这一节千万不可弄错。” 
令狐冲微笑应道:“是。” 
那秃笔翁伸出右手食指,顺着率意帖中的笔路一笔一划的临空钩勒,神情如醉如痴,对向问天和令狐冲二人固是一眼不瞧,连丹青生的说话也显然浑没听在耳中。 
──

  黄庭坚曾有诗“翰林若要真学士,唤取儋州秃髯翁”,称东坡为“秃髯翁”。

  而东坡之诗:

题王逸少帖──

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 
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 
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 
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 
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 
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题二王书──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

  ──虽知道有所牵强,但仍不期然的想:不知可对金庸小说有所影响?

   
还是回到《天龙八部》之六脉神剑,仍是东坡书法: 
   
   
  东坡执笔法用单勾,且握笔处在笔杆近笔毫处,书写时每每容易出现卧笔,时人并后人论其字体有“左秀右枯”之病。

山谷在“跋东坡水陆赞中”曰:

东坡此书圆劲成就,所谓“努猊抉石、渴骥奔泉”,恐不在会稽之笔、而在东坡之手矣。此数十行又兼《董孝子碣》、《禹庙诗》之妙处。 
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杜周云:“三尺安出哉?前王所是以为律,后王所是以为令。”予尝以此论书,而东坡绝倒也。往时柳子厚、刘禹锡讥评韩退之《平淮西碑》,当时道听涂说者亦多以为然,今日观之,果何如邪? 
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又腕着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此又见其管中窥豹,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 
今人未解爱敬此书,远付百年,公论自出,但恨封德彝辈无如许寿及见之耳。余书自不工,而喜论书,虽不能如经生辈左规右矩,形容王氏独得其义味,旷百世而与之友,故作决定论耳。

  在此我不想多谈东坡书法,定论乃是苏轼为宋代自由创作的风气下、以无法为法、“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于此我只想提东坡书中特别是楷书“左秀右枯”的这一特点。

如其最知名的《寒食诗》帖中明显可见“左秀右枯”的现象,也就是字的左右两边重量不等,例如“寒食”的“寒”、“破灶”的“破”、“小屋”的“屋”等等。

左秀右枯──想起了点什么?

呵呵,正是正是:

── 
段誉瞧瞧少冲剑,瞧瞧关冲剑,又瞧瞧商阳剑,东看一招,西看一招,对照图谱之后虽能明白,终究是凌乱无章。 
正自凝神瞧着“少衡剑”的图谱时,忽见一根枯唐的手指伸到图上,写道:“只学一图,学完再换。” 
段誉心念一动,知是枯荣大师指点,回过头来,向他微微一笑,示意致谢。 
这一看之下,他笑容登时僵住,原来眼前所出现的那张面容奇特之极,左边的一半脸色红润,皮光肉滑,有如婴儿,右边的一半却如枯骨,除了一张焦黄的面皮之外全无肌肉,骨头突了出来,宛然便是半个骷髅骨头。 
他一惊之下,立时转过了头,一颗心怦怦乱跳,明知这是枯荣大师修习枯荣禅功所致,但这张半枯半荣的脸孔,实在太过吓人,一时无论如何不能定下心来。 
──


左秀右枯──枯荣大师。


── 
大轮明王道:“得罪!”举步进了堂中,向枯荣大师合什为礼,说道: 
“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段誉寻思:“四句偈言是什么意思?” 
枯荣大师却心中一惊:“大轮明王博学精深,果然名不虚传。他一见在面便道破了我所参枯禅的来历。” 
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据佛经中言道:东方双树意为“常与无常”,南方双树意为“乐与无乐”,西方双树意为“我与无我”,北方双树意为“净与无净”。茂盛荣华之树意示涅般本相:常、乐、我、净;枯萎雕残之树显示世相: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如来佛在这八境界之间入灭,意为非枯非荣,非假非空。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还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是以一听到大轮明王的话,便即凛然,说道:“明王远来,老衲未克远迎。明王慈悲。”


虽然小说中以佛法为解,但我还是忍不住觉得“枯荣大师”此一精采绝伦的形象的创造,东坡书法的这一特别的特点也应该对金庸先生有所启发吧。

可有识者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