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机械表误差:青海传统小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27:13

青海传统小吃

2011-12-04 00:04
  1、拉条 

  “拉条”也叫“拉面”、“扯面”,接近兰州拉面,也是一种带汤面食。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拉条由于佐料的不同,其味道也各有千秋。除调以炸酱外,也有灌卤汁杂拌蘑菇片、水木耳、牛羊肉片的大卤拉面、拌牛杂冷肉的牛杂拉面。如在夏天,还可以加菜油拌为凉面,最经济实惠。
  拉条是青海地方食谱中特别是面食中的佼佼者。来过青海高原的客人,一提起青海,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拉条和面片,自然而然也就公认为代表青海风味的名吃了。
  2、尕面片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这种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品种繁多,滋味独特的面食了。按尕面片的形状,配料和烹饪方法不同,有做工细致纤小玲珑的“指甲面片”、“雀儿舌头”;有和蘑菇混煮的“蘑菇面片”;有不带汤而用炸酱拌吃?quot;烩面片”。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还有和牛羊肉、粉丝、辣椒混炒的“炒面片”。农村里还有常吃的“菜瓜面片”等。
  3、羊肉炒面片 

   制法:
  (1)将面粉加水合成软硬适中的在面团,然后将面团搓成一根根的粗面条,用手指沾少许清油把粗面条压扁,一层层放在盘内,用湿布盖好,醒一会儿,即可揪面片了。
  (2)揪面片是个“技术”,一般人揪的大小薄厚不一。要揪出的面片如同指甲,俗称“指甲面”。将揪好的面片煮熟捞出备用。
  (3)在煮面片之前,另锅炒菜。一般是爆炒的细羊肉(或牛肉)丝,内加蒜苗、粉条、花椒粉等佐料;也可加点菜瓜、茄子、白菜等青菜丝。
  (4)将煮好的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同炒片刻,加上酱油,即可食用。食时可根据各人口味,加点辣椒酱或醋等调味品,则更味美可口。
  特点:味道鲜美,爽滑适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幼皆宜。    4、夹沙牛肉 


  用鸡蛋把牛肉先裹后炸,做成不似牛肉通体金黄的夹沙牛肉。 制法:
    1、皮是用豆腐皮或者鸡蛋摊的鸡蛋饼做的。
    2、肉馅一般用牛肉或者羊肉,然后放一层豆腐皮或者鸡蛋摊的皮,把肉馅铺上,再放一层皮,夹沙就是肉放在中间,外面两层皮。
    3、弄好了之后切成小块,切什么形状随便了,不过一般是菱形的。
    4、然后要烧油,烧热以后把这些切好的夹沙小块放进去炸,炸成金黄色,然后就可以出锅了。
    5、吃的时候还要烧制以下的,一般是放木耳和黄花。
    6、用葱爆锅之后放木耳和黄花,放一点点酱油,然后把炸好的夹沙放进去,翻炒一下就可以出锅了。
    5、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6、炒面片 

  炒面片是青海传统家常面食之一。  特点:味道鲜美、爽滑适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老幼皆宜。
  制法:
    (1)将面粉加水合成软硬适中的在面团,然后将面团搓成一根根的粗面条,用手指沾少许清油把粗面条压扁,一层层放在盘内,用湿布盖好,醒一会儿,即可揪面片了。
    (2)揪面片是个“技术”,一般人揪的大小薄厚不一。要揪出的面片如同指甲,俗称“指甲面”。将揪好的面片煮熟捞出备用。
    (3)在煮面片之前,另锅炒菜。一般是爆炒的细羊肉(或牛肉)丝,内加蒜苗、粉条、花椒粉等佐料;也可加点菜瓜、茄子、白菜等青菜丝。
    (4)将煮好的面片放到炒好的菜中,同炒片刻,加上酱油,即可食用。食时可根据各人口味,加点辣椒酱或醋等调味品,则更味美可口。
   7、焜锅馍馍 


  初来青海的人,异口同声称赞“青海人的馒头花样多”。青海人不叫馒头,而称馍馍。“馍馍”又只是一个总称。青海农业区和半农业区各族人民常吃的馍馍千姿百态,品种繁多,如花卷、油包、油饼、曲连、油香、炉馍馍、馒头(祭祖用的大馍馍)、焜锅馍馍等等。它们是逢年过节,串亲访友经常携带的传统礼品,也是每饭难离的主食。其中最受人欢迎也最普遍的,是焜锅馍馍。
  焜锅馍馍是在金属的焜锅模具中烤制而成,故群众习称“焜锅”。焜锅是在普通发面里卷进菜油,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粉等民间食用色素,再层层叠叠地卷成红、黄、绿各色交织的面团(藏、回族同胞在和面时,有时掺进鸡蛋和牛奶),揉成和焜锅形状大小相同的圆柱状,放入焜锅内,埋在用麦草为燃料的灶膛或炕洞内的火灰里。焜锅壁较厚,传热缓慢,麦草燃料火力均匀,热度适中,半个小时后即可出锅。烙出的焜锅馍馍,外脆内软,绽开如花,色彩鲜丽,异香扑鼻。它的特点是省时,省事,制作单间,松脆好吃,携带方便,经久耐贮。   8、清蒸牛蹄筋 


  清蒸牛蹄筋是青海回族人民筵席中常见的地方特色菜肴之一,在清真饭馆里被列为地方风味菜。此菜淡嫩不腻,质地犹如海参,颇有高原乡土味,在内地很难吃到它。
  俗话说:“牛蹄筋,味道赛过鲜海参。”回族人民对加工牛蹄筋十分考究,有高超、熟练的烹饪加工技术。牛蹄筋加工比较费时间,先将牛蹄筋留皮煺毛,烧烤洗净,削除焦黑外皮,用碱水略泡,反复刮洗,使皮为金黄色,先入锅煮烂,再上笼蒸,剥去骨骼,蒸到筋质烂透,皮亦熟绽,即可配料烹饪菜肴。切筋为条,加胡椒、花椒、精盐、酱油、辣椒粉拌匀,装碗成形再蒸,待料味渗进筋内,扣碗上桌前浇鲜牛肉汤,并撒香菜、蒜未等。蹄筋淡黄柔软。如与海参同烩,另配笋片、蘑菇、水木耳等,俗称“十锦海参”或“十样锦”色味俱全,鲜美异常。
  9、酸奶 


  西宁的酸奶是固体,和豆腐或豆腐脑差不多样子。上面一层黄色的清油。用勺子轻轻一碰,皮便利索的破开,露出白嫩的酸奶。西宁的酸奶嫩白,味道酸淡不腻,吃了之后令人胃口大开。    10、麻食儿 


  麻食儿,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面食。有的是将面擀得薄薄的,再切成小方块。对角揪搓之后,再滚一滚,然后,把这些面下到放了各种佐料和牛羊肉、土豆等蔬菜的锅里煮熟,即可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原来是在早上吃,现在水井巷里晚上卖得多.很受欢迎。   11、干板鱼 


   青海有句顺口溜:“贵德的梨儿享堂的瓜,湟源的干板鱼天下夸。”这话一点儿不假。青海省盛产湟鱼,因其体肥肉嫩味鲜而远近驰名。将湟鱼剖去内脏,洗净杂质,按大小摆列在滚烫的石板上或沙滩上晒干,即为干板鱼。干板鱼经水泡软后,肉质柔韧,可烹制出风味别具的佳肴。   12、牛羊杂碎 


  青海是我国盛产牛羊肉的地区之一。每到冬季要宰杀大量的牛羊,除供应本地肉食外,还要供应各大城市,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牛羊肉出口,换取外汇。这样,就有数量庞大的牛羊下水供人们食用。美食杂碎就应时而生了。
  从古以来,各城镇街坊、集市及交通要道,普遍有经营杂碎生意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回族商人,他们善于清理,善于加工,烹调技术熟练,五味调和有方,清洁卫生,待人谦和,为广大食户所乐尝。人们把"杂碎泡馍"看作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滋补身体,又能耐饥,为身体增加热量,有利于抵抗严寒。吃杂碎者有个诀窍,所谓"若要吃好,必须起早"愈早汤愈肥,香味也愈浓。
  杂碎有两种:用牛下水为料的叫"牛肉杂碎",用羊下水为料的叫"羊肉杂碎"。   13、狗浇尿油饼 


  本地较流行的一种面食。用青油煎的薄饼。有加酵子的“半死面”和不加酵子的“死面”两种。50年代以前,当地居民厨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壶盛放青油,烙饼时,用小油壶沿锅边浇油的动作,犹如狗在墙根撒尿的姿势,故称“狗浇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