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太10号葡萄种植视频:生态沙湾建设的对策措施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15:08

生态沙湾建设的对策措施

作者:张贵友、卢大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这是党中央高瞻远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目标,沙湾区结合区情,提出了把沙湾建设成“经济活力强、人居环境好、文化品位高”的工业强区和文化旅游区目标。要建成“人居环境好”的新沙湾之根本和切入点在哪里?在于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沙湾。本文拟在分析研究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绩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沙湾建设的发展思路、目标,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主要业绩: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沙湾区的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今后生态沙湾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通过实施“天保”及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沙湾区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0.76万亩,使森林面积由上个世纪末的38.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8万亩,增长24%;森林覆盖率由42%增加到57.3%,净增15.3个百分点;森林活立木蓄积由96万m3增加到140万m3,增长40%。林竹支柱产业基本建设,商品林竹基地面积27万亩,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了4亿元,农民年均林业收入达到了375元。

   2、资源管理得到加强。通过实施土地用途管现,乱占耕地的势头得到控制,新增耕地1753.5亩,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2万亩。水资源的管理已逐步走向市场化。森林资源保护有较大进展,对天然林实施了禁伐,实现了40年无森林火灾,加强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创建了国家级美女峰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和铜街子库区工业旅游区,有效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物种资源四增长。通过矿业秩序整顿,矿业开采的无序状态得到了根本扭转。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综合利用得到提高。

   3、环境污染防治取得进展。2000年以来,关闭取缔了“十五小”企业25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Ⅱ类水域标准,空气环境质量没有继续恶化,噪声环境稳定在Ⅲ类标准。城区园林绿地面积31.4万平方米,人均绿地7.8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26.9%。建成了沫若广场、滨河路休闲长廊等绿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沙湾区的形象。

4、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以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全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上个世纪末的43.777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2.277万亩。

5、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区完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3.2亿元,在“九五”的基础上增长3倍。

(二)存在问题

总结起来,我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还有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脆弱,产业基础不牢固。主要表现在树种和层次结构单一、纯林多、混交林少,难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幼林多、成熟林少,可采资源缺乏.林区交通条件差,资源优势难以变成经济优势。

2、水土流失依然存在,土地质量趋于下降。全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2.27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8%,年均土地流失97.08万吨,使土层变薄,养份流失,耕种土地投入不断增加,效益不断降低。

3、环境污染较重,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大气环境中颗粒状污染物超标,工业企业三废排放量较大,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几乎是空白,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村“白色”污染较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均对人居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危及生态和环境安全,危及人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究其存在的原因既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一是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了先破坏,后建设,先污染,后治理的现实;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三是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律的认识不足;四是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五是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力度不够。

(三)、有利条件

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三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四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了条件;五是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退耕还林再续周期的政策机遇;六是公众意识的提高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思路和目标

根据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按照“抓生态、重环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建成“人居环境好,环境污染少,生活质量高,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沙湾目标。具体讲就是要以“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出发点,保持现有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环境空气、水、噪声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实现人与自然的持续和谐发展,创建山川秀美的新沙湾。

要实现上述目标,“十一五”期间,主要应抓好以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任务:

——继续推进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使森林面积稳定在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8%。

——抓好林竹基地建设,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要抓住退耕还林再续周期的政策机遇,重点搞好林竹商品基地、中药材基地、蚕桑基地、干果基地和基本口粮基地建设,使全区商品林竹基地面积达到31万亩。

——抓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要全力开展以水源保护与降污、环境空气综合整治、声环境综合整治、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和城市绿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厂。使各项环境质量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开展农村能源和农村环境保护建设。

——全力治理工业污染,实现污染企业达到排放标准。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

——加强以土地为重点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加快美女峰国家森林公园的开发利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

——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治理率达到25%以上。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按照生态沙湾的建设目标,修订《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将《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的行动纲领,通过建立层层目标责任制,将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发改、林业、环保、财政、水利等职能部门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各尽其职。

2、贯彻法规,加强执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要认真贯彻《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依法开展生态建设和污染物的防治。要从严治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犯罪活动。

3、运用价格、收费和税收手段,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坚持运用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引导各类要素资源按市场规则进行配置。统筹考虑,逐步提高水、燃气、电等资源产品的价格,提高环境污染型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按“标准化”的要求,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可按“BOT”的融资方式,开展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建设,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政策,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水平。逐步提高SO2污染收费标准,调动企业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按税费改革的总体部署,适时开征污染税和环境税,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能力,改变企业现在缴费买“排污权”的现象。

4、拓宽资金渠道,保证生态环境投入的增长。按照环保投资应占GDP总量3%的标准,十一五期间,我区的生态和环保投资应达到7亿元左右。为保证这一部分投资落到实处,应建立“投资社会化、治污集约化、运行市场化、机制股份化、管理企业化”的机制,以切实增加沙湾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

一要增加财政收入中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的比例,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二要按“三同时”制度,提高基建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我区应在4-6%为宜;三要提高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企业负责解决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该项比例不应低于7%;四是排污费应主要用于污染治理项目补助,标准可提高到80%;五是提高城市维护建设基金中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投资;六是可按“BOT”的融资方式,开展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工程建设;七是主动争取国家向西部地区倾斜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项目;八是通过资源流转积累开发资金。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鼓励各种经营主体投资开发,不断培育壮大民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龙头企业。

6、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长效机制。全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广大林农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应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模式,把生态环境发展与保护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同生态产业基地的建设相结合、同扶持发展龙头企业相结合、同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按公司+农户的模式,建立标准化工业原料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科学合理区划商品林业和公益林业,对两大类林种实行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政策。商品林业实行市场经济运作;公益林业以政府投入为主,对林农和业主实施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收取的育林基金逐步返还给开发经营者。从而调动全区人民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

7、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清洁节约循环生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要大力宣传普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知识,重视人才培养,大力引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人才,以优惠条件让他们安心工作,大力引进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政府要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企业把推行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

8、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绿色环保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公民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教育,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思想,坚持提高环保意识“从娃娃抓起”,各中小学校要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设环保选修课和科普讲座。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饭店活动。加强消费引导,推进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遵守环境法规、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妥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增加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决策透明度,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9、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自身能力建设,构建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要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自身能力建设,加强队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成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监测体系,为区委、政府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全社会的参与和监督提供丰富翔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