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适合在室内养吗:五角场多男人徐家汇多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4:56

    五角场,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因大上海计划建设需要,才陆续筑成淞沪路(后拓通环岛并将南段改名为黄兴路),翔殷路(西段现为邯郸路),其美路(今四平路)等,而正是因这几条道路在这里交汇才产生了五角场这个名字。那个时候的五角场虽地处偏远,但却显然是上海市郊的繁华小镇。并且,因其繁华和热闹,还被人称作“小上海”,而环绕中心那片草地形成的几个路口也就变成了这里的“南京路”。

  五角场之所以被称为“小上海”,那就一定得有一点时髦的东西,或曰比较“上海”的东西。因为上海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除了繁华热闹,就是有一种“洋气”。当然,“洋气”这不能是东洋的,得是来自西洋的“洋气”才是真正的“洋”。所以,在穆时英的笔下,戴春林也会卖丝袜,而小小的五角场就不仅有人力车,还有通往上海的电车和公共汽车, “偷空”甚至 还会出现两辆当时非常高级的小汽车和还是“奢侈品”的脚踏车。这些“玩意”足可证明五角场比较“上海”“现代化”和的一面。此外, “芥克还有番菜馆”。“芥克”虽然是五角场唯一的一家西菜馆,但是也可显示出五角场的“层次”不低。如小说的主人公汪大哥和女朋友小玉儿谈恋爱的主要节目,就是先去那里吃顿西餐,然后再到对面的影戏院看一场电影。这种非常西化的恋爱方式自然也是很“上海” 所以让汪大的,哥的小马仔“黑旋风”等羡慕得直流口水。当然,五角场的繁华是无法和真正的上海或真正的南京路相比的,可在当时,有这些“玩意”已经足够了。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好玩的“玩意”,从穆时英的小说里也可看出,五角场早已经不是一个什么乡村小镇了,因为只要对在这里活动的人群稍稍做个“阶级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只可能出现在都市而非乡村。除了那些拉人力车的,开店的,和摆摊的小商贩外,使五角场人气旺盛的主要是在附近工厂做工的工人。作为上海的工业摇篮,时名“杨树浦”的这个地区工厂云集,而且,因为大多是纺织业,如毛纺、丝织、纱厂等,所以有很多女工。《黑旋风》中汪大哥的梦中情人小玉儿就不仅是牛奶棚老板的女儿,同时还是丝厂里的摇车工。而汪大哥也好,他的那帮兄弟也好,也都是不折不扣的工人。由此可见,当时的五角场实际上是个工业小镇,是围绕工人的需求而兴起的小型的服务区。

  不过,除了苦大仇深的工人阶级外,经常在五角场活动的人口中,还有另外一个群体,他们才是真正的原版的“小资产阶级”,即那些一到周末就来五角场胡乱晃悠的大学生们。到底是小资产阶级,他们多少都是有点钱的,因此,穆时英特地指出,和工人阶级不同,这些大学生不管身上穿中装还是西装,脚上都一律穿着黑皮鞋,这很是让身为工人阶级的“黑旋风”们艳羡。

  一般来说,作家都是些敏感的人,正是因为敏感,才使他能够看到或者发现那些常常被人忽视和习以为常的人和事。我觉得,穆时英在《黑旋风》中对五角场的大学生的刻画不仅表现了他的敏锐的观察力,还显现了他对未来的惊人的预测能力,因为时至今日,大学生也依然是五角场的人口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有特色的地方。相信若是一个外地的朋友第一次来五角场,十有八九都会惊诧于在这里走动的人的面孔的年轻,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附近大学的学生。因为,现在的五角场周围的大学数目已远非穆时英时代可比,复旦还在,沪江也已演变为上海理工大学,而同济、财大、上外、体院、二军大等也都在这里。可以说,上海的大学几乎有一半都积聚在五角场。而且,这些大学不仅在上海有名,在全国也都是很不错的大学。所以,说五角场是个大学城一点都不为过。

  可能正是有鉴于此,才使五角场在上海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多年前,我曾在长海医院的病房里邂逅了一名警察。或许和作家相似,警察因为工作关系也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的原因,在和我聊到五角场的特点时,他信口说了一句:“徐家汇外国人多,五角场外地人多”。就是这句话,让我一下子记住了他。因为他对这两个地方的特点的概括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准确。徐家汇和五角场恰好是上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而因上海的市区和原来的租界都在西南部,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以及外国人都以住在西南部居多,而五角场不仅大学生们大多是外地人,教他们的大学老师也大都是外地人,这里还有很多驻军,不管是空军的还是海军,大院里的人也多为外地人。比如,我原来住在空军的一个大院里,里面的人很多都是东北人和山东人,而大院的“院话”,自然也是北方口音的普通话了。

  很多年前,我在位于徐家汇的交通大学工作,可我的家却是在五角场。那时候还上海还没有通地铁,我只能乘公交车上下班,而所经过的那条漫长的线路恰好是从上海的西南角延伸到东北角,几乎穿越了整个城市。有时候,我从徐家汇一路乘过来,感觉沿路的人不仅穿着打扮不一样,就是说话,也有差别。在徐家汇、淮海路,时常能听到背着旅行包的外国人说外语和打扮时髦的本地女孩说上海话,可公交车一旦过了外滩,到了四平路之后,车上讲普通话的人就明显多了起来,而他们的穿着也似乎一下子黯淡了许多,不断有穿着工作服的工人、穿着制服的军人和穿着廉价的流行服饰的学生模样的人挤上车来。所以,我觉得还可以把那个警察的话再发挥一下,徐家汇说外语的多,五角场说国语(普通话)的多。还有,比如,这句话我不知道说得对不对,那就是,五角场的男人多,而徐家汇的女人多。不谦虚地说,上海像样的男人,比如我这样的人,就都住在五角场。

  但如今的徐家汇也和五角场一样,说普通话的人或者说外地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因为随着这些年来上海的开放,几乎每一个地方都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前来工作和定居,而上海也因此重新成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恢复了往日曾有的活力。而五角场也早已非昔日穆时英所描述的那个有“小上海”之称的郊区小镇了,林立的高楼,巨大的购物中心,奢华的酒店,几乎让人以为来到了徐家汇。甚至,我觉得,在繁华热闹的程度上,五角场还超过徐家汇。

  当然,罗马也并非一日造就。记得我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次来五角场,宛如走进了穆时英的小说里。因为五角场的五个角除了两个角有两幢高大的四五层楼的建筑外,其余的与穆时英在《黑旋风》里的描述似乎并无二致。更让我的奇怪的是,这里的人说到市区不是说到市区,而是说“去上海”。很明显,在本地人看来,五角场还和过去一样,只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小镇,而不是上海。可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五角场更新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直至变成今天这个模样,而今,它已经不仅是杨浦区的DOWNTOWN,还是东上海的,乃至上海的“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