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礼盒:中国文化裂变现象透视之——婆媳地位的颠覆性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48:51

       中国人,曾经为自己是一个“礼仪”之邦的民族,而自豪了千百年。
       但是,现在,真正懂得“礼仪”内涵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们会说:“懂不懂他有啥用?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钱花!”——这就是文化裂变后,一些人的价值理念——能吃!能花!
       恰恰正是围绕人们对“物质,金钱”的认知,在婆媳地位问题上,才演绎出“颠覆性的改变”。
       中国人,历来就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说法。大意是说,做媳妇的艰难和“受气”,而“熬成”婆婆以后,那种受压迫的地位才会改变。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边,在家庭结构和分工上,向来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定势。在柴米油盐,针头线脑,鸡毛蒜皮等等日常事物上,这个主事的人就是婆婆。即便你熬成了“婆婆”,只要丈夫的母亲还在,你就永远改变并不了做媳妇的地位和命运。还得继续“熬”。
       一个“熬”字,活生生的道出了做媳妇的不容易啊!
     旧中国的媳妇,在家庭中,永远是第一个起床劳作的人,永远是最后一个上床休息的人。他们永远没有家庭地位,更没有经济地位。甚至吃的,用的也和其他家庭成员不一样。有的连上桌子吃饭的权利都没有。她们的职责就是生孩子,带孩子,伺候老小,听候婆婆的数落,“挑字眼”,而不能“狡辩”,逆来顺受,听说服指,漫漫的“熬”着,是她们唯一的选择,直到熬成婆婆。
     旧中国的这种婆媳关系和地位的维系和认同,一般不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更多的是受世代相传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而彼此不越雷池一步。媳妇,受婆婆的气,婆婆觉得应该,媳妇觉得正常。而一旦媳妇熬成婆婆后,再去压迫自己的媳妇,似乎也感觉天经地义。故事,也便如此的重复,一直单调的循环了千百 年。
     使婆媳地位开始变化的源头,还得算是“五四运动”,但新文化运动也充其量只是发出了“呐喊”,真正 有所变化,还要从新中国建立开始。
     说到底,阶级也好,地位也好,关系也好,“经济”的制衡性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影响和改变着,也改变了 人们的“文化观念”和地位关系。旧中国,包括现在的很多地方,还管自己的丈夫叫“当家的”,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当家的媳妇》,从字意本身就说明了媳妇当家的“与众不同”。新中国,给了媳妇们参与社会的机会和权利,因此也就有了获取劳动报酬的可能,也才为媳妇本身地位的改变创造了可能   。这无疑是人类的伟大进步!尽管如此,新中国初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的改变还是缓慢和渐进的。“文化大革命”的10年,可以说是个“飞跃‘性的突变。他不但在经济上实现了媳妇们的自食其力和男女平等,更在文化上(当时叫政治上)为婆媳地位的“革命”性改变制造了依据和支撑。那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统统都是“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时代,婆媳关系同样也不例外。但是,这个时期的关系,也还保持在“革命”上,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改变。但是,实事求是的讲,“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等思想,已经为这种“颠覆”开了头,并制造了理论根据。
     “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婆媳地位“颠覆性”改变的进程得到加速度的发展。一致于形成今天的现状。
       这种状况并不具有全面性。在城市,由于婆婆大多有经济来源,即便没有,也有公公的来源支撑。也就是说,完全靠儿子媳妇赡养的问题不突出,因此,“平等”或略带些婆婆“优势”的情况也很常见。但是,如果婆婆的儿子是“穷光蛋”,那就得另当别论。而在农村,这种“颠覆”现象则属主流。只有少数儿子财大气粗,或公婆财大气粗的   除外。
       一句话,是婆婆和老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媳妇实现这种“颠覆”的可能与否。金钱的拥有量,决定了这种文化裂变的“当量”。
     在农村,一般婆媳关系的现象是,有劳动力的婆婆哄着媳妇过日子。当家的自然也是媳妇。分家过日子的,不要说“孝敬”,不欺负婆婆的,算是好媳妇。在一起过的,婆婆要看媳妇的脸色过日子。媳妇住好房子,大房子,正房子,婆婆住破房子,小房子,偏房子。更有没房子住的婆婆也不少见。更有甚者,媳妇定婚的前提条件就是“活不养,死不葬”。我们已经知道了历史上的婆媳地位情况,今天全部“颠覆”过来,再加上一万个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了。
     不管你今天生活在哪个城市,三代以上的祖宗都是农民,所以都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关心这个问题。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不能等啊!
     全社会的道德文化教育和监督,惩戒,不能缺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