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邦雪花石膏后悔:《民 主是个好东西》入选2007最具影响力文章(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49:16
尽管进入了网络时代的多元与喧嚣,进入了读图时代的率直与浅白,但是以文章“定调”或者“吹风”,依然是中国官方和思想界特有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社会的群言式发声,反而衬出了这些文章的重要性。

  细读一年来的重要文章,就是细品时局发展的节点,最能抓住一年来中国思想界的精要。翻开厚厚的2007档案,《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民主是个好东西》等文章显得特别耀眼,而这些文字背后是更深遂的思想谱系和更宏大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历经百年沧海巨变的民族身上,每天都有令人或振奋或痛惜的事情发生。

  2006年12月26日,在这一天,沪指首次站上2500点高位,人们开始发出欢呼,称这是中国股市不是里程碑的里程碑;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了当天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反响的《劳动合同法(草案)》;

  而到了晚上,由我国台湾地区地震引发的太平洋海底光缆大范围断裂,则造成了一场互联网迄今为止最大的通信灾难……

  这些被视为重大的新闻,几乎毫无例外地在次日报纸版面上占据了显着位置,被电视、电台播音员“塞”进每一个人的耳朵。

  或许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一天,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的一篇题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文章,在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上发表了。

  日后,人们则将看到,这篇2000字不到的短文,将如何影响2007年的中国政治言论走向。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也许有没有料到,《民主是个好东西》会在发表之后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一个“好东西”的诞生

  “民主是个好东西!难道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吗?这真像幼儿园里的一声叫喊,荒废了90年!”

  这篇文章原本是俞可平为一本书所作的序言,通篇充满了排比句,读来朗朗上口。俞可平此文,阐述着民主的实质和内涵,谈论民主的“好”,也谈了民主的“不好”,更点出一些人对民主认识的盲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其实,早在2006年9月15日,该文首先在“中国政府创新网”上发表,一周后被光明网转载,一个月后在《北京日报》理论版上以《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辨正》为题发表。在《学习时报》再次发表后的一天,俞可平的文章即被新华网全文转载;次日,又被人民网跟进转载。这引起了嗅觉灵敏的海外人士的广泛关注,随后国内媒体“幡然醒悟”,幷在2007年元旦之后开始转载。

  自此之后,“民主是个好东西”开始夹杂在许多报纸大大小小的评论文章之中。“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现在大家终于齐声说了一句大白话:民主是个好东西!难道民主不是个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吗?”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对此认为,“这真像幼儿园里的一声叫喊,荒废了90年!”

  在写下那篇序言时,不知道身为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俞可平有没有料到,这篇文章会在几个月之后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尽管《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的编辑刘立志2007年底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表示,当时是先看到这本书,然后联系俞的秘书,得到了书的序言,改成适合报纸的文体发表,这期间幷未联系俞可平本人。

  《学习时报》的二编室主任蒋一兵也表示,刊登俞可平此文是一次“正常的流程”,而人民网理论频道的编辑也说,人民网与《学习时报》签有转载协议,便进行了转载,“幷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复杂”。

  然而这些迟到的解释幷不能就把人们一年来的猜想和讨论一笔勾销,或许只不过再次印证了表达与解读之间的微妙而已。人们已经习惯了在中央媒体的字里行间,寻找一些自我期盼的印证,想象一个美好的故事,展望一下充满希望的未来。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不正是这样,首先在由《光明日报》掀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奠定的吗?在历经了2006年初的改革争论之后,突然看到这样一篇大谈民主的文章在中国政治心脏的媒体上频频出现,期待中国政治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人们没有理由不浮想联翩。

  有记者想要联系采访,俞可平的秘书也帮着他推辞,而他的电话则在文章引起关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打不通。

  什么“东西”

  俞可平的沉默进一步加剧了民间的想象。同时,关于“民主是个好东西”的理论讨论也在网络等途径进行着。坊间一直有俞可平是顶级“文胆”的传说,虽然早在2005年接受《大公报》采访时,他就否认了这种说法。

  俞可平是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政治学博士。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央编译局,现为副局长。尽管媒体曝光率不高,但是外界一直把中央编译局解读为我国重要的智囊机构之一。而俞可平和中央编译局团队开始大量接受官方委托进行课题研究,有些来自党的最核心机构。

  外界的逻辑是,深处如此位置的俞可平为何如此“敢言”?是不是某种信号?

  而对于写此文的初衷,俞可平在去年末的一次讲演中,这样轻描淡写地解释:“我的初衷非常简单,在民主问题上有很多争议,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心的错误观点,我觉得作为政治学学者有责任纠正这些错误的认识。”

  至于“错误的认识”,《民主是个好东西》本身这样论述: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不是说民主可以为所欲为、不是说民主就没有痛苦的代价、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不是说民主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

  而这正是其他辩者的反驳点之一。有人说这篇充满了“不是”字眼的文章,说的其实是“民主不是那么好的东西”,至少不过是“民主是一个不那么坏的东西”。

  俞可平的朋友说,“一些政治学者也在网上匿名跟帖表达意见。”

  激进者嫌它不彻底,保守者因为它的直白而感到不安。

  以这样的争论开局的2007,我们看到了深刻的理论探索图景:关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关于“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幷称与排序,以及中国学术视野对北欧国家瑞典的一次强烈注视……

  而由于此事过于敏感,中国的大众媒体幷未对这些探讨有太深的介入。聚集在媒体内部和周围的一个规模已极为可观的时评队伍,这一年一头扎进众多公共事件,操演着对民众的启蒙和对价值争辩。

  于是我们看到,厦门PX事件中,“散步”的市民终于和政府坐到了一起,我们看到“政府和市民一起成长”,在那里,民主是个好东西。

  我们也看到,网络如何对一张老虎照片穷追猛打,在陕西镇坪某些窘迫的官员心里,或许有那么一刻,他们觉得网络民主是个坏透了的东西。在喧闹的公共事件之外 思想探索脚步幷没有停止

  “总理以个人名义发表这种‘个性化文章’,在改革开放后相当少见,尤其选择在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揭幕前发表这些言论,有特别意义。”

  在喧闹的公共事件之外,坚实的思想探索脚步幷没有停止。

  2007年2月5日,2006年初重出江湖,以“改革不可动摇”掀起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再次走上前台回应争论,称中国只有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解决当前社会出现的主要问题,他还提到了越南的经验。

  2007年2月26日,另一篇耀眼的文章发表了。

  温家宝总理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回答了必须推动政治改革的种种疑问,幷阐述国力急增后,中国应如何在内政及外交上进行改革,以回应外界的“中国威胁论”,而翌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在第二版加以刊载。

  眼光敏锐的凤凰网发文表示,近30年来,中共高层以个人名义发表政策性宣示文章极为罕见。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主任毛寿龙也说,“总理以个人名义发表这种‘个性化文章’,在改革开放后相当少见,尤其选择在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揭幕前发表这些言论,有特别意义。”

  其实这幷非近期温家宝第一次发表署名文章。2006年《求是》杂志18期就发过一篇他的《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此后的2007年3月1日,《求是》又发表温家宝的文章《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相信股民对此还记忆犹新。

  外界印象最深的是温总理好诗,常引经据典。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引用的艾青诗句“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被很多论者用来总结2007,展望新时期的中国愿景欢迎浏览ddhw.cn。

  有人说,和《民主是个好东西》一样,温家宝的这篇文章“幷没有什么新东西”,但这不妨碍这篇文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之作。

  在回顾2007年理论热点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俊峰给我们展示了一年来更广阔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谱系:对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之哲学基础的研究趋于深入,是否要从“斗争哲学”“革命哲学”到“和谐哲学”“建设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和文献研究成为新热点,在何种程度上“回到马克思”;对全球化等问题的哲学反思也构成了热点,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一种什么关系……

  温家宝的文章到底写了什么?

  文章开篇即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同时要“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两方面要结合起来,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稳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此外,“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幷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它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模式。”

  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社会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纵观全文,温家宝以“理论”及“现实需要”两个方面,解释中国为什么必须尽快推行政治改革,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既回答了国内近年有关改革开放、姓“社”姓“资”的争论,也解释了中国的发展战略。

  这不又是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上的一个常识吗?然而,1978年真理大讨论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些曾经令人振聋发聩的言论,难道不是常识吗?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中国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即是,对科学、民主、自由、法治、平等、正义、公平、效率等基本概念建立了最为起码的常识。这是社会更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周瑞金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称,以前我们只是讲“体制”不完善、不成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很多弊端,而没有提到“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层面,这应该是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这是一个新高度。

  3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再次表示,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民主的道路”。

  仰望星空

  2007年是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朦胧之中,人们或许将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俞可平再次在大众媒体露脸,谈的正是温家宝的这篇文章。

  在2007年3月30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一篇独家专访中,俞可平说:“读了温总理的文章后,我想说的还是这句话:民主肯定是个好东西!”

  面对《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质疑,俞可平说:“我是一名政治学研究者,从获得政治学博士至今已近20年。我幷不比别人聪明,当然也不觉得比常人愚笨多少。”幷说:“对拙文的少数质疑,我在从前的文章多有论及。”

  熟悉内情的编辑透露,俞可平审稿时,将记者富有个性的导语删了很多,幷定了一个四平八稳的题目:《维护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但俞可平更广为人知的“复出”,是此后中新网刊登的报道,称他面对国内的争议,在华盛顿对美国《侨报》记者反问:“民主怎么不是好东西?中国就是要建设文明、民主、富强、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嘛。欢迎浏览ddhw.cn”

  又约摸一个半月之后,俞可平终于再次走上前台,在《北京日报》上发表《论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一文强调,在现代社会,“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公平正义必须推行民主法治”。

  “跟一年前相比,俞可平这篇畅谈‘中国增量民主’的文章长了,从四分之一版扩至一个整版。字里行间,更显底气。”中新社的报道说。

  党内理论专家吴树青则在《求是》杂志上声称,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至此,长达半年的思想“潜流”,正式奔涌到河床之上。

  两个月后,人们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温家宝总理那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诗作《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4个月后,人们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庄严地承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极具创造性地提出要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

  “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这一“建议”格外引人注目。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全国“两会”时,记者提到俞可平都要非常审慎地权衡,而十七大的报道中,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已经大量引用俞可平的观点,尤其是其“增量民主”的观点。

  比如在一片展望文章中,中新社就起了《民主政治“增量”的中共十七大》的标题,幷在文章开头就提及俞可平和他的文章,报道说“民主在中国内地不再‘羞羞答答’,不再是禁忌,不再是‘洪水猛兽’。”

  更加不“羞羞答答”的俞可平2007年11月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应当’的事,而是一件‘必须’做的事。”

  同月,他又在《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论坛》发文《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就连新华网都打出这样的标题:《高层智囊俞可平解读十七大:民主是共和国的生命》。

  2007年底,俞可平则再一次在《财经·2008:预测与战略(年刊)》上撰文,称未来的中国将走增量改革推进民主的道路,以疏为主的动态政治稳定将取代以堵为主的静态政治稳定。

  到此,2007年的日历翻过了最后一页。

  很多年前。鲁迅在《野草·好的故事》里写道:“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2007年是一个新的历史关节点,朦胧之中,人们或许将看到一个好的故事欢迎浏览ddhw.cn。

  就在2007年的最后一天,新华社报道,2008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文章,题目为《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