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的图片头像:古城的另一份柔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8:38:01

古城的另一份柔软

丁薇《 人民日报 》( 2010年08月02日   24 版)

  这是我想象中的丽江吗,交通之便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也让气候物华有南辕北辙之感。早上北京的秋意阑珊,到了这大西南,踏上这方土地,高原的秋色与强光让人无法逃离。丽江好像早已准备好了,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接待众人。

  而我初到此地,有点怅然若失。古镇中酒吧随处可见,老旧的房子和新修的商铺纠缠一处。晚间的大排档和商贩的叫卖声,夹杂着淘碟小屋民歌小曲的喧响,成为古镇的和声,还有那标志性的广场上,偌大的水车、雕塑等。在四方街头,喧闹的声响,扑面而来。一位老翁,头插花翎毛,一身民族服饰,胸前各类徽章,同游人合影收费十分娴熟,成为一景。

  杂驳而喧哗,人文与商业化,这也是多少名城古镇在旅游开发之后,带来的共性。不免幽幽的感怀:这丽江之美未能免俗。

  当然,有大研镇的厚实周正、木府的古老,以及更为古雅的束河。还有拉市海的平阔、黑龙潭的幽深、玉龙雪山的神奇,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那是在离开丽江的前两天,晌午时分,商贩们少有开张,夜生活的内容也在准备中,夹空中的一两小时我领略了丽江的另一面: 在两排古建筑中,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旁小溪流水声声入耳,虽是人工挖凿却别有一番景致。在一家闭门的小院子前驻足,像是个四合院。古城丽江宅前有水本不稀奇,曾有一条街家家近水、户户接柳之说。但门前摆了四把藤椅,旁边一排垂柳,几许花木,煞是幽静。滚滚商潮,嚣嚣红尘,居然有人家闲置这块宝地,为游人留一份难得的清凉。此时若与人小酌一番,岂不快哉。俯身而坐,除却路边三两行人的脚步声,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和自然的清唱。还有,打扫卫生的师傅,亲和的笑意,让你感受到这宁静中的温暖。

  陈旧的门楣上有一副古诗意的对联,想到这家主人或许也是个性情之人。如此时空,再有烦恼也会烟消云散吧。小镇的清幽和闲适正是人们在喧闹都市中苦求而不得的,曾几何时,“草色入帘青”、惟吾之德馨的陋室,恐怕是人人心中皆有一间,现如今,“调素琴、阅金经”,与鸿儒高谈阔论的情景,似乎与时光一起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令人吃惊地快以分秒计,幸福指数低得可怜。欢笑少了,倾诉少了,时间预支给了那些名缰利锁,而情感多被牢牢地阻隔在了钢筋水泥之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只是一种期待和奢望。那些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宁静,亲和自然,一把竹椅一壶茶,谈天说地,喝茶饮酒的“乡下人”,一定在笑话时时刻刻把保护个人隐私挂在嘴边,结识朋友要靠网络的“城里人”吧。诗意地居住是人们的目标,“城里人”爱把自己的家打造成田园风格,有院子,种花草,于是花园别墅为不少人青睐,可是,诗意成了幽闭,一两年过去了他们连邻居都不晓得是哪一个。或许“城里人”应该去学学“乡下人”的热心和真诚。古镇上安静和宽容为何让人如此迷恋,给出了答案。

  想让这种静静的温和多停留些时光,我们这些个匆匆的不速之客,竟随意地坐下,无声无息地听着天籁,一任周围各个名头响亮的旧街老屋,阻隔在人声鼎沸中。

  沿着这条不名的小路和那清澈的细流,径直向前,体味着盛名之下的古城的又一面。高原的日光,将这初秋气候综合成一个温柔。还有那静寂安适的小院,以及那宽和的小院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