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的爱廖有梁:楚辞”专题教学辅导(gczjzxdd的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2:54
楚辞”专题教学辅导(一)

                         第一章“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一)“楚辞”的文体来源(p161_168)

     1、其艺术形式特色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及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据有关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自原始时代起,楚地人便信神好巫,直到屈原时代流传下来不少的神话作品和巫术,它们虽然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神话产生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幼稚解释和幻想,表达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巫术则产生于人类某些超自然的幻想,企图依靠某种神秘的手段和仪式来驱鬼降神,以达到祁福消灾的目的,但两者同是原始幼稚思想的产物,都是把自然意识化、人格化。从现存的屈原作品看,除《九章》外,其他作品均充满着楚地的原始神话及宗教活动色彩。具体体现为:

   《九歌》:内容上吸取楚地民间地神话故事,艺术形式上运用楚地祭歌的形式

   《招魂》:直接效仿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

   《离骚》:诗的构思和结构十分奇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神性、带有神话色彩。

    《天问》:问句形式与古代“卜问”形式有关。

    需要强调说明的是,如果没有古代楚地的神话和巫术,楚辞的艺术形式的某些重要特点可能就不复存在,但却不能依此而认定屈原是神巫和宗教的信仰者。如《九歌》中虽然写了一系列神的形象,但强调的却是神的挫折和哀怨,而并非它们的神通广大,《离骚》中写自己三次上天入地叩见诸神,但它们却表现出对正义者的冷落,《天问》虽然采取了某种卜问形式,但表现出来的却是理性的批判精神。显然,屈原只是将神话和宗教活动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和表现手法而已,屈原以独创的精神吸取巫俗文学并加以改造,使它完全摆脱了宗教性,成为一种体裁宏伟并带有强烈个性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新体诗。

     2、其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音”或“南风”,到了楚汉之际则被称为“楚声”或“楚歌”。“楚歌”以其固有的特色而受人喜爱并得以流行,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所谓“项王军壁垓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这样一句:“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楚歌作品如《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从以上两首楚歌中,我们就可以对楚歌特色窥见一斑了。大家知道,古代诗乐本为一家,屈原的楚辞是否入乐,已难考究,但它的产生和体制形式受到当时楚歌的影响,则是肯定的。如“乱”是音乐的专名,《离骚》《招魂》《涉江》《哀郢》等诗的结尾均有“乱词”部分,这与与楚地乐曲的尾声部分一致;屈原作品中大量“兮”字的使用与当时楚歌中的“兮”字一致等。

    3、受到《诗经》及战国散文的影响。

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以及一种新文体的形成,因素往往是复杂的,是受到多方面影响和启发的结果,屈原的楚辞还或多或少受到了《诗经》及战国散文的影响。如《诗经》的四字句形式对《橘颂》及《天问》的影响;战国散文宏伟的结构、汪洋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及口语化的虚词对楚辞的影响等。

(二)鲁迅先生对楚辞的产生与“时与地”关系的阐述(p167下)

鲁迅先生指出:“(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这就是说,楚辞的形式文采之所以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原因在于其产生的时代与地域。从产生的时代看,楚辞产生于战国时代,战国纵横家铺陈辞采的言辞和记载这些辞令的“繁辞华句”的散文,其宏阔的结构、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及接近口语的虚词的运用等,必然对楚辞形式文采的形成产生相当的影响。从产生的地域看,楚辞体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式问采不可不免地受到楚地独特文化地影响,楚地地原始神话、宗教巫术活动、楚地乐曲和民歌都对楚辞体的形式文采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三)“楚辞”与《诗经》的几点区别(p165_168)

1、句式不同:

2、结构及篇幅不同

3、风格不同:

     4、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5、语言及感情色彩不同:

     总体来说,《诗经》属于群众性集体创作的作品,呈现出现实主义文学风格,是中原文化的载体;“楚辞”属于个人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是南方文化的载体。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一)  屈原所处的时代概况

     屈原生活的时代的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相继进行。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但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朝政大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以致楚王朝日趋衰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二) 屈原的生平概况

屈原生平的大事主要有: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2、受楚怀王的拔擢担任左徒一职,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3、蒙冤被疏汉北,创作了震烁古今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4、再次遭谗言陷害,被疏于江南;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6、其流传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章》、《九歌》等。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一)《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p184_190)

    从结构上看,全诗大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余下的为后半部分。

     前半部分思想内涵:基本采用实写手法勾勒了诗人的现实遭遇,描述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达诗人人格、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大约分为五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八句)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先祖、家世、奇异的生辰与美名的描述,说明自己出身高贵,本质内美,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楚国兴亡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情肃穆,意蕴深刻,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奠定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奠定了框架。

     第二层:(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写诗人的外美,即才能、品德与理想。

     知识点:献身君国的理想;江离、秋兰、木兰、宿莽等花草的象征意义;两个“恐”字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而忧虑的眷眷之心和建功立业的迫切之情)。

     第三层:(从“昔三王之纯粹兮”至“伤灵修之数讹”)列举历代兴亡的事例并对照楚国的现实,表达决不向艰难险阻屈服,要帮助楚王成就大业的宏伟志向。

     知识点:对比手法,即“三王”的英明与现实的黑暗、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心与奸党的陷害及楚王的见疑对比。

     第四层:(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固前圣之所厚”)抒写自己的报国心招来的重重迫害和打击。

     知识点:以花草暗喻自己的品质和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思想内涵。

     第五层: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及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知识点:“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思想内涵。

     概括: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诗人感到苦闷、彷徨、愤懑、孤独和失望,不得不转入幻境寻求出路,诗篇由此转入了后半部分。

     后半部分思想内涵:运用虚写手法抒写诗人遭谗被疏之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历程,表达诗人内心的冲突及最后的抉择。大约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从“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先借女媭的规劝重述自己的节操品德,后写自己对舜帝(即重华)陈述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史实及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女媭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妥协态度);对舜帝陈词的内涵(进行历史的反思以作出正确抉择,即坚持信仰,不随波逐流);“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政治主张的内涵。

     第二层:(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写诗人在得到舜帝(重华)的肯定后,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了第一次神游,即上扣天门,求见天帝,但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求见天帝的内涵(暗喻对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神话世界的无比神奇。

     第三层:(从“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第二次神游,即“求女”,但同样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三次求女(宓妃、有娀的美女和有虞的二桃)的内涵(同样暗喻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

     第四层:(从“索琼茅以莛篿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去找灵氛和巫咸指路,灵氛及巫咸都规劝他出走故国。

     知识点:灵氛及巫咸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态度及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

     第五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卜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假设听从灵氛及巫咸的规劝而进行了第三次神游,即出走故国(也即放弃和妥协),但中途爱国感情占了上风而留了下来。

     第六层:(从“乱曰”到结束)写诗人在三次神游失败后回到现实世界并坚持操守。

     知识点:“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内涵(以死殉志)。

全诗概括:通过以上对全诗的简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求索”的诗篇,即追求自己的高尚节操,追求能被君主赏识而共创为业,追求自己美政理想的实现。

   (二)《离骚》的美学内涵(p190-191)

     1、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

     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和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在诗中,诗人高尚的追求、洁白的人格、坚贞的操守,使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贪婪、偏私、庸俗以至邪恶的人群,显得是那么渺小而卑琐,诗人虽然是孤独的,甚至是寂寞的,但却是圣洁的、高贵的、傲岸的。

     2、慷慨激昂的悲壮美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最为感人的是,他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即明知结局肯定是悲惨的,却矢志不移)。洋溢在诗中的整个感情不是悲观,甚至也不单纯是悲哀,而是正义压倒邪恶、庄严压倒恐怖、美压倒丑。诗中所表现的是诗人刚毅不屈的精神,是探索、是对黑暗的抨击和对光明的苦苦追求。

(三)《离骚》的艺术特色(p192-198)

     1、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描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1)诗人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而又有所改造。

   (2)神话的撷取与运用,是屈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楚辞”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体现。

     2、屈原在《离骚》中咏史抒情,描述了一个意蕴深长的“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出场,正面的如“三后”即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反面的如夏代几世君王的败国身亡)

   (1)“往古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象: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

   (2)“往古世界”给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及理性光辉。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作为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中写对诗人刺激最大的便是现实的黑暗与众人的随波逐流,在诗人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人不知自尊自爱,不修道德的缘故,因此,诗人在诗中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炼与高洁的品行,洁与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

     香草的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内美、修能、高洁、洁白的道德本质

     爱情的比喻意义:表达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以及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妒,苦恋与追求。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长篇咏史诗——《天问》

(一)《天问》的思想内容

     1、《天问》的前半部分(p202)

     对于自然界的发问,分四层:

     第一层:关于天地开辟,宇宙本源问题的发问

     第二层:关于天体和日月星辰等诸天象的发问。

     第三层:关于鲧禹治水的发问。

     第四层:关于大地及四方灵异的发问。

     总之,诗人以提问的形式,把众多瑰丽的神话故事和传说组织在一起,既构成了一幅远古人类所描绘的宇宙大自然的形成史的长篇画卷,又有着自己的深沉思考,既有文学性,又有哲理性。。

     2、《天问》的后半部分(P206)

     对于人间历史的发问,分四层:

     第一层:关于夏王朝历史的发问。

     第二层:关于殷商王朝历史的发问。

     第三层:关于周王朝历史的发问。

     第四层:关于楚国现状的发问及诗人的忧心。

   (二)《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p211)

     1、通篇问句的独特的整体结构模式:这在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特之作,它与长诗《离骚》一样,是一首充分表达诗人理想、蕴含炽热感情的优异诗作。

     2、深沉的理性思考与热烈的感情相结合:全诗从宇宙之事问起,继而又问人事,最后联系楚国现实作结,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深思熟虑后的质疑、见解和抒怀。同时,诗人在回顾历史的时候,对于一些有贡献而遭遇不幸的人物,对于那些除暴安良的明主以及辅助明主建功立业的贤臣,是充满了同情和赞美之情的。对于自己遭遇的自阅,也充满了无限感叹之情。正是由于作品中饱含了诗人丰富、炽热的感情,才使全诗既有理性的思考,给人以智慧,启人以深思,又能摇人心魄,激发人的爱和恨,忧与愁,以及愤懑不平的诸多感情。

     3、巧妙的艺术构思: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诗句显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     

“楚辞”专题教学辅导(二)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一)《九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特点

    《九章》作品写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各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橘颂》是写于诗人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为咏物言志之作,思想风格比较乐观;《惜诵》、《抽思》及《悲回风》为诗人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去职时所写,虽然语意悲怨,但仍有眷恋不舍之情;《哀郢》、《涉江》为诗人于楚顷襄王时期再次遭谗被流放江南时所写,感情特别悲愤,语言比较激越;《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写于诗人晚年,其时诗人虽然壮志未减,但已濒临绝望,因此内容显得特别忧伤凄苦。通过阅读《九章》组诗,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二)《九章》作品的艺术特色

     1、采用纪实手法为主。

     2、语言十分生动微妙,工于抒情。

     3、篇章结构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

(三)《橘颂》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澜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达。

全诗大约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六句,主要是通过描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及本性,表达自己的宗国之情及乡土之恋。第二层从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过描写橘树的结构、形态及颜色等,表达自己对内美外修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第三层从“嗟尔幼志”到结束,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讴歌橘树的志向及高洁品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诗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诗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为人所感动的思乡恋土的爱国精神、廓其无求的无私品德、横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闭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也几乎渗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大约如下:

   (1)把写物的赋和寄托的比兴巧妙结为一体

     作为咏物诗,必须不即不离,贵有寄托,本诗虽然是用赋法来写,但有寄托,固全诗又是比兴。

   (2)状物细致,不仅得其形且得其神。

     诗中对橘的树、枝、叶、果、皮、肉的刻画具体入微。

   (3)风格明快、情感乐观、语言优美、句式整齐。

(四)《哀郢》

     此诗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王仓皇将都城东迁,老百姓则四处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楚国郢都沦亡,诗人及百姓逃亡的经过与情景,表达诗人对故都的系念及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国统治阶级误国的罪行。大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孰两东门之可芜”)完全以追忆的笔调回顾诗人九年前被流放出郢都向东迁徙时路上的所见所闻,诗人徘徊留恋故都的痛苦和茫然以及对人民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其中诗人针对郢都陷落,百姓流亡的现实,悲愤地向天问罪,实际上是向当时昏庸的楚国统治者问罪。

     第二层:(从“心不怡之长久兮”至“美超远而逾迈”)揭示造成郢都沦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乱曰部分)照应前文,写出流亡中思念故土的迫切之情。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紧扣“哀”字,词悲情烈;多用呼告句与感叹句等;用词恰切生动。

(五)《涉江》

     本诗写于诗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时,它记叙了诗人渡江南下的路线、途中情景及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俗的愤慨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全诗大约分为五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与明月兮齐光”)写诗人被放逐的原因和绝不屈服于流俗的坚贞态度。

     知识点:大胆的想象,象征的手法。

     第二层:(从“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至“虽僻远之何伤”)写诗人渡江南下的情景和依恋故都的悲伤心情。

     知识点:

     渡江路线:渡江(长江和湘江)——鄂渚(今湖北武昌)——洞庭湖地区——沅水——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

     第三层:(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描写被放逐地荒凉而恶劣的环境,表现诗人愿终生承受苦难的决心。

     知识点:景物描写及坚持操守的决心(“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

     第四层:(从“接舆髡(kun剃发刑)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引述古代忠臣贤士的不幸遭遇,重申自己矢志不渝的态度。

     知识点:“接舆髡首”“桑扈裸行”“伍子遭殃”“比干菹醢(zuhai肉酱刑)”等典故的内涵。

     第五层:(从“乱曰”至结束)总结全诗,再次表明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和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在艺术手法方面,本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1)借记游抒发政治激情。

   (2)山水描写的情感化。

   (3)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

   (4)大胆的想象与纪实结合,虚实相生。

附:参考译文

    我从小九喜欢民族的服装,年龄虽老却未松懈。带着光彩斑澜的宝剑,冠帽高耸入云。披挂着明珠又佩带着宝玉,世界浑浊而没人理解我,我将高高飞驰而不回头。驾驭着青虬和白蠣,我与重华游玩于玉园。登上昆仑山咀嚼着美玉,与天地一样不老,也将与日月争辉。

悲哀南蛮不理解我,清晨我将渡过长江湘江。登上鄂渚回望故乡,叹空中还拂着秋冬余风。让我的马儿漫步山皋,将我的车停歇在森林。乘船儿上溯沅水,大浆一齐激起波浪。船儿却徘徊不前,停留于回水而不前。早上从枉渚出发。傍晚停宿在辰阳,假如我的心端直,虽身处僻远又有何妨。

来到溆浦我徘徊不定,迷惑不知该去哪儿。树林深深而幽暗,正是猿候居住的地方。高耸的山峰挡住了太阳,山下却是阴暗多雨。霰雪纷纷下个不停,云霏霏涌起与屋宇相接。悲哀我终身都没有欢乐,孤独处于山中。我不能变心去追随世俗,本来就该愁苦一辈子。

接舆剃光了头,桑扈裸身前行。忠心的人不一定被信用,贤能的人不一定被任用。伍子胥遭了殃,比干被剁成了肉酱。整个前世都是如此,我又何必怨恨今人。我正道直行毫不犹豫,那必然会忧患终身。

啊!鸾鸟凤凰,一天天被疏远了。燕雀乌鸦,却在朝庭上筑起了窝。露申和辛夷,枯死在丛林中。腥臊一并得到重用,芳香不能靠近宫中。阴阳颠倒,是非不分,生不逢时。满怀诚信长久伫立,竟忘记我即将远行。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 ——《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

《九歌》的名称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五首写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写的是地神;《国殇》、《礼魂》两首写的则是人魂。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三)《九歌》的艺术特色

     1、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情味悠深。

(四)《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为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古代祭礼的隆重场面。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师的繁饰盛装。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摆在祭坛上的供物,表现出祭拜者的虔诚之意及典礼的规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则写出了在祭礼上奏乐唱歌的三个过程,展现了祭礼的热烈气氛。最后四句写祭礼达到了高潮。全诗仅十五句,但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极为成功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气息的宗教祭典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图通过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五)《东君》

   “东君”为日的别称,亦为尊称。这是一首对太阳神的颂歌。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神(日神)光明、正义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对这一自然现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1)人物刻画细腻(如东君出场及下山时的神情及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及场面描写生动逼真

(六)《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die单衣)害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主灾祥的神。这首诗各节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节:以迎神灵巫的口吻描写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场的情景及对少司命的温慰。

第二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她被少司命独视的亦惊亦喜的感受。

第三节:写被爱灵巫对少司命庄重行为的感慨。

     第四、五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与少司命离别后的无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节:对少司命的热烈礼赞。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色。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兰花和麋芜,罗列生长在堂下。绿叶啊白花,香气馥郁向我袭来。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发愁。秋兰啊青青,绿叶啊紫茎。满堂坐满灵巫,司命独与我相视心通,来不说话走不辞行,乘坐回风车车上插云旗。悲伤之最是生离死别,快乐之最是初识相爱。荷花衣蕙叶带,忽而来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国郊外,你在云边等着谁?谁与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风冲来水起大波浪。与你在咸池洗头,又帮你在阳谷晒干头发。盼望着美人却没来,迎风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车盖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举长剑拥少女,司命神最宜为民做评判。

(七)《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这首诗写一对水神情侣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断。全诗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相约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写其与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这一层开篇气势非凡,不仅描绘了一幅浩大的场面,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对爱侣出游中欢快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水殿幽会。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殿幽会的情景。这一层中水殿描写神奇而美丽。

     第三层:送别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写送别洛水女神的情景。这一层把恋人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动情,令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古诗词名句。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诗的“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八)《湘君》与《湘夫人》

      本教材认为,《湘君》和《湘夫人》实为一首诗的前后两章,诗中出现的主人公,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这是一首表达赤诚的情思、执着的追求、深长的怨望并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恋歌。全诗两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写成,写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诗成功地勾勒出一个苦恋者的感情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凄楚的爱情悲剧。诗中各层意思大致如下:

    1、《湘君》

     第一层:(开头八句)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层:(从“驾飞龙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寻及追寻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极端失望中的决心。

    2、《湘夫人》

     第一层:(从开头至“将腾驾兮偕逝”)写湘夫人对湘君的企盼。

     第二层:(从“筑室于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写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产生的幻觉。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失望中的决绝。

     在艺术方面,前后两章均有以下特点: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附:《湘君》参考译文

     湘神啊你不前来而犹豫,是谁将你留在了洲中?美丽无比打扮漂亮,去寻找驾起我的桂木舟。让沅水湘江安定无波,使长江水静静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来,我吹着排萧苦苦思念谁。驾着龙舟向北进发,我的道路转过洞庭。薜荔装饰船舱蕙做帏帐,荪做浆兰草做旗帜。望涔阳直到水边。往来大江抒发我的精诚。抒发精诚未尽,侍女心痛为我深深叹息。涕泪横流潺湲而下,忧伤思君缠绵悱恻。桂木浆兰木舵,划动江水如砍冰击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树梢寻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费力,情感不深随便就断绝关系。水流迅急,龙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约却说没空闲。早晨我驰骋于江边,黄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见到鸟儿停留屋顶,水儿环绕堂下。抛弃我的珏于江中,遗弃我的佩于澧水边。到芳香的洲去采来杜若,准备把它送给一位美女。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暂且徘徊而等待时机。

    (九)《山鬼》评析

     本诗写的是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全诗通过描写山鬼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自信及爱情受挫时的心理波折及苦恼,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苦恋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路险难兮独后来”)写山鬼的出场情景、穿着、神韵及心理活动。

     第二层:(从“表独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写山鬼来到幽会地点而未见爱人的焦虑情景。

     第三层:写山鬼的极度哀伤与忧愤之情。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景物描写均十分出色。

     附:参考译文

     好像有人在山角,披着薜荔带女萝。既斜眼流波又笑脸美好,你爱慕我美丽漂亮。乘着赤豹带着文狸,辛夷车上插桂旗。披着石兰以杜衡为带,折下芳香给思念的人。我在幽深竹林中不见天,道路险阻独独来得晚,风姿特异独立于山顶上,云海奔涌在脚下。幽晦昏暗白天如黑夜,东风飘来神灵又下雨。留下灵修沉浸在此忘回家,年岁老去谁还赞美我。挖野草在山间,乱石堆积葛藤缠。怨恨公子我惆怅忘归,君主想念我又说没空。山中之人芳香如杜若,喝着石间泉水松枝遮荫,君主思念我又突然疑惑。雷声轰鸣大雨倾盆,猿声啾啾夜晚猴鸣,风飒飒吹动摇落树叶,思念公子我白白遭忧虑。

(十)《国殇》评析

     这是一首颂悼为国捐躯将士的诗。全诗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艺术上,本诗具有感情激昂,场面描写悲壮等特点。

                      

评论(0)引用阅读(2)圈子打印有奖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