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画桃花的画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教务处常规教学管理策略 浅议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有效选题的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2:29:27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同学的学习权利和学习需求能够得到保障和满足,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逐步建立,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高同学们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可持续发展。学习型课堂的创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会做人,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创建学习型课堂呢?
    第一,树立终身教育的学习理念。所谓终身教育,是指社会为了自身的进步和每一社会成员个性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发挥,而设计和提供的涉及各个年龄段的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教育的总和,它包括每个人生命始终,是一种贯穿于一生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应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强调个人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身体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终身教育使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局面被打破,使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成为历史,形成了一个贯穿于人一生的连续不断的教育学习链,学习型课堂应使学习成为每个成员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使学习成为学生活动的核心内容,使学习成为一个种消费,成为学生生活、生存的一个基本状态。
    第二,开展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俗话说,只有终生的学生,没有终生的职业。如何学习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固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但是知识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因此,要给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曾开展过一学习方法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初中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很多人的学习依赖性强,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因此,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常规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制订学习计划、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等几个环节。我们应该根据以上几个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怎样制定学习计划、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笔记、怎样复习小结、怎样练习、怎样做作业等。途径有:
    渗透式。这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既知道学习结果,又掌握学习过程;既懂得学习步骤,又学会学习技巧。
    诊断式。就是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针对学生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并加以纠正,学生在学习中会领悟到许多学习方法,但不可能很科学、很系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有针对性。

浅议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有效选题的行为

一、开发利用教材。确定课题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其选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语文教师应致力于合理开发利用现有教材,尽可能地挖掘课文中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选题。让学生既能关注教材,从教材中学习知识,又能兼顾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1.从单篇课文角度出发。
    (1)从标题人手。
    “题”的本义是“额头”,而“目”则是眼睛,题目对于文章来讲就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整篇文章的“窗户”,它往往寥寥几个字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挈领,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这就有利于教师从文本的标题人手,引导学生选题。如《变色龙》这篇课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变色龙”一词,但这一标题正是对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下飞扬跋扈、横加欺凌,对上趋炎附势、献媚讨好的丑恶面目的形象比喻。教师完全可以从这一标题人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变色龙”作为文章的标题?动物界的“变色龙”变色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那么文本中的“变色龙”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通过主动研读课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对l9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变色龙”的深刻含义。在读懂文本、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变色龙”为选题,结合现实社会生活和个人经历,进一步探究生活中的“变色龙”。
    (2)从作者人手。
    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都会在注释中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籍贯、事迹、作品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作者介绍,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对学生正确理解文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包含着沉甸甸的社会人生内涵和富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但由于年代久远、背景特殊,学生要充分理解、把握文章的内涵会有不少困难。好在课文下的注释中有一个是对作者郁达夫的简介,教师可以从这里人手,引导学生探究郁达夫,进而延伸到他的作品。如张悦老师执教《故都的秋》一文时,就是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进郁达夫”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和学生一起通过聆听作品、感悟作品,在《故都韵秋》中寻找郁达夫先生看待世界与人生的那双智慧、忧郁的眼睛的。学生通过围绕核心问题“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展开研究性学习,积极探讨,合作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从文章本身人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组成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构成文章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师也可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选择课题。
    文章的内容一般包括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事件等要素,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要素作为立足点,选择研究课题。例如,教师可以把探究分析人物形象作为研究课题。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就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如以玛蒂尔德的形象研究为课题,学生通过探究,最终可能会得出“虚荣心的殉葬品”“对美的不懈追求者”“在挫折中获得再生者”“值得同情的小人物”“勇敢的信用天使”“诚实的不幸者”“可怜的淳朴者”等等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结论。文章的形式包括文章的语言、结构等。以语言表达为例,教师完全可以由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入手进行选题。如张建斌老师在教学《离骚》一文时,就以《离骚》的语体研究作为课题,列出了“试论‘兮’字在楚辞中的多种作用”“象征和赋、比、兴之关系”“试论骚体诗的朗读规律”“骚体诗的几种常见句型解析”等选题供学生参考。
    (4)从课后练习人手。
    在教科书中,每篇选文之后的思考与练习题都经过了编者的精心编撰,既是教材的要旨所在。又集中了训练重点和编辑意图。更值得一提的是,现行的新教材改变了以往一题一答案的固定模式,拓宽了课后练习的研究空间,在习题设置上变得更有弹性。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将过去的“练习”改为现在的“探究与练习”,大大减少了题量;苏教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的过程,引导他们自己去探求问题的答案;语文版教材则设计了一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进行多角度思维的开放或半开放题。
    课后练习题中往往蕴涵着大量的可研究内容,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中的《胡同文化》一文后的三道练习题就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特别是第二题,列出课文中的三句话,要求学生品味课文语言,说说其丰富的内涵。我们都知道,《胡同文化》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作品,而且作者汪曾祺是一位典型的京派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有着浓郁的北京味。这就提醒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把北京话或者汪曾祺作品语言的特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5)从课文插图、导语入手。语文教材一般由三大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课后练习。其中图像系统即课文插图,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更有益于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抽象的文字和形象的生活图景互相映照,相得益彰。这就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方便。
    在每篇课文前,编者还写有一段简明的导语,用以提示学生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由此人手,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从多篇课文角度出发。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但仅仅一篇课文,毕竟容量有限,可供研究的问题不多;而且把目光只锁定在一篇课文上,某种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为了拓宽学生研究的视野,使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可以把一篇课文放到更大的参照系中,通过比较多篇课文,形成专题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1)教材内比较组合,确立课题。
    教师可以在教材中为学生寻找与课文相匹配的内容,形成研究专题,确立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在不少版本的语文教材都以某一人文主题为中心,将若干篇课文组成一个专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向学生推荐课题。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其中第一单元就是一个诗歌专题单元,选取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等多首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并在单元设计中介绍了新诗的特点、读诗的好处和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的一个单元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研究专题。教师以此可以向学生推荐“毛泽东诗歌艺术手法研究”“中国新诗特点研究”“中外诗歌比较”等研究课题。此外,教师还可以把不同单元的课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内在联系组合成研究专题。
    (2)教材内外比较组合,确立课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可以去开其他的书库。”这句话对语文教材的作用作了科学的说明,它启示我们,编人课本的知识和训练内容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把语文教材当作一把钥匙,用它开启课本以外的无限宝藏,那么,就会从“有限”走向“无限”。这也提醒我们,不仅可以把教材内部的课文组成研究专题,还可以从课文拓展到课外的相关文章,对它们进行比较组合,形成研究专题。如在教学课文《荷花淀》时,可以将其与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重新组合,通过比较研究,让学生了解同一时代两位女性的人格美和形象美;还可以从体裁角度理解诗意小说的特点,研究课题可以定为“《荷花淀》和《百合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或者“诗意的小说”等。
    二、开发利用自身优势,选择课题
    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意志品德、情感类型、兴趣爱好、文体特长的教师个体,本身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资源。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其自主权之一就是以个人学术专长为依托,独立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依托自身专长和优势开发研究性学习资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选题,而且还可以指导学生更“游刃有余”地开展学习,从而大大提高效率。
    三、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确立课题
    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可以超越教材,突破教材的限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由教材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状况、自然及人文地理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等情况的千差万别,决定了研究性课题的多样性、丰富性。地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为研究性选题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选题。

教务处常规教学管理策略

1. 坚持“五有”、“六抓”,规范教学常规。
    五有:层层有计划,层层有规章制度,定期有教学工作检查,期中有教学工作小结,期末有教学经验总结。
    六抓:抓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抓教学计划实施,抓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抓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抓作业量和批改作业质量,抓教学评价与分析。
    2.备课要求“六备”、“五清”、五吃透”。
    六备:备教材和大纲,备学生,备学法指导,备提问和习题,备媒体和实验,备资料和新信息。
    五清:知识底数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
    五吃透: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整体结构主要线索及纵横联系;吃透教材及育人因素;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及知识体系;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吃透让学生参与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
    3.课堂教学设计倡导“三优归一”、“三个空间”推动课改。
    三优归一:优化师生活动,优化信息传递,优化时间分配,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三个空间:设计教学要设计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表现的空间。
    4.课堂教学五突出
    突出重点难点,突出能力培养,突出思维训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
    5.高三教学“四精”、“四有”
    四精:精研、精讲、精炼、精考。
    四有: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差必补。
    5.注重“五个反思”、“五记”,提高教学水平。
    五个反思:反思教学设计,制定最佳教案;反思教学过程,寻求改善和调控方法;反思学生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反思阶段成绩,指导学生修改学习计划;反思学生的进步,挖掘发展的潜力。
    五记:一记教学中的闪光点,二记教学中的不足,三记教学中的创新点,四记学生的最新感受,五级反思后的再教思路。

好教师教育能力的浅议

   中外教育理论公认观察、思维、板书、语言表达、分析教材、组织发挥等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能力。但笔者认为,上述能力仅仅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事实上,成为一名好教师仅有这些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下述各种能力。
    一、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世界能否强盛与后人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有莫大的关系。科学需创造发明,技术需革新进步,人们的观念也需随经济发展而创新等等。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作为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性思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创造性、独特性、新颖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发展他们独立的个性,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探求欲,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要让学生在以往已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就要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立体思维、多路思维、逆向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更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未能引起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往往是知识传授重于能力培养,这种陈旧的教学思想严重地影响了开拓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急需更新。托尔斯泰说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直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可见不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低能儿。
    二、要有高超的教育影响力
    教师是培养人的人,教师的一切活动不仅以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影响学生,而且也以自己全部的个性心理品质刻划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高超的教育影响力是好教师的重要标志。教育影响力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心理行为的能力。从其性质来看,有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之分,强制性影响力,是由教师职业、职务外界赋予的。在这种影响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激励是有限的。而真正体现教师教育效果的,则是自然影响力。自然影响力是由教师个人的内在因素与行为决定的,它是以教师个人的知识、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为基础的,这些本质性的因素也是教师形成个人威信的主观因素。教师威信是教育影响力的主要成份。教师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对受教育者具有内聚力和持久性,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爱感、敬佩感和信赖感、亲切感。因此,提高自然影响力对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具有高超的自然影响力,必须注意自己品格、能力、知识、情感四个因素的影响力。品格因素影响是个人内在的本质的因素之一,包括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高贵品质的师表能使学生产生敬爱感、诱使其模仿,人们通常称之为“导之以行”。能力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关键。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等。能力因素能诱使学生产生敬佩感,起着心理磁力作用,吸引学生加倍学习。知识因素影响是教师个人自然影响力的能源。知识因素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可使学生产生信赖感,没有较高层次的学识和不具有渊博知识的教师是很难具备好教师才能的。情感因素影响是精神性的,对个人的影响力起催化作用,主要由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师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相互吸引力、影响力也较高。据调查资料显示:当今受欢迎的教师内在因素是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态度、创新精神等,可见这与好教师高超的影响力构成因素是一致的。
    三、要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升学校品位、强本固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理念下办学的方向。把学校构建成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引导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是学校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
    第一,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有的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的。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第二,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问题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教师的论文东拼西凑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常看到,一些教师也很重视教育研究,但没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是盲目地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研究和学校教育变成两张皮。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把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之得失进行分析、总结和研究,从中吸取教训,把这些事实和看法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也是研究。
    第三,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教育科研要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经验来工作和研究,许多教师的论文往往是“经验式论文”,但经验又往往是局部的、片面的,这就要求研究中将经验和理论、实践结合起来。在课题研究中应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并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上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可以推广的理论知识。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讲“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或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激发教师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因为这样能够使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实质。”这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在提高中
    总结,总结中提高和充实完善。一个好教师的特殊工作能力,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潜心钻研教育理论、熟练掌握教育技巧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