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台湾旅游:中国消费者为何记不住巨头之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4:22:57

蒙牛有毒:中国消费者为何记不住巨头之恶?

竞报评论    发表于 2011年12月28日 21:50 阅读(22271) 评论(164) 分类: 重磅观点 举报相关搜索词: 中国 企业 蒙牛 三聚氰胺 伊利 2》竞报观察   特约评论员/信海光
        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全国液体乳产品进行抽检结果公告,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蒙牛随后表示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在这次丑闻中,蒙牛的道歉行为可谓迅速,但至少对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平息怒火的作用。因为这两年来,围绕蒙牛爆出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实在是太频繁了,先有2009年特仑苏被怀疑添加OMP(造骨牛奶蛋白)致癌物质,再有三聚氰胺丑闻,陕西两次大规模学生中毒等等。每次蒙牛都成为人们愤怒的焦点,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出一个新的丑闻。
       蒙牛屡犯而不改,令人恼怒,但这恼怒背后,我还怀有几丝好奇:按一般逻辑,一个食品制造企业,在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后,往往会陷入生存困境,继而被市场淘汰,而蒙牛有何绝技,居然能在历次风波中屹立不倒,并长期占据市场龙头地位?
       追根究底,原因有四,其一,蒙牛作为乳业巨头,连带其牵涉到的利益集团一起,对中国社会有惊人的影响力,它们甚至连新乳品国标的制定都能操纵在手,对食品安全危机这类黑天鹅事件的抗击能力则可想而知;其二,蒙牛的市场公关部门业务水平高,善于引导舆论,化险为夷;其三,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还不够严厉,没有惩罚性赔偿这类威慑力巨大的法律约束;其四,中国的消费者有近乎无底线的宽容,给了蒙牛太多的机会。
       可以想见,如果中国消费者对于蒙牛这种实力强大、公关水平高超又缺乏足够法律约束的屡错企业仍旧保持纵容的态度,它们绝不吝于继续犯下更多的错误。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的企业之所以长不大、不健康,都是消费者过于宽容溺爱所致。
    论食品安全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影响,近几年没有比“三聚氰胺”事件更大者,但中国的消费者是怎么“溺爱”乳业巨头们的呢?据调查,“三聚氰胺”事件除了使主要当事者三鹿倒闭之外,其它几个卷入乳业巨头只有2008年四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大幅下降并出现巨亏,但转过来2009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已恢复至事件前的水平。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至少从市场上,中国消费者已经忘记了巨头之恶。
       如果对于乳业巨头来说,“三聚氰胺”这种天大的事件,所导致的也仅仅是一个季度的“悲伤”,那么之后,它们是该记吃呢,还是该记打?
       俗话说事不过三,在道歉已不值得相信,在所有手段都无效的情况下,大概只有消费者用脚投票、集体拒绝消费,才是给蒙牛们上的最好的食品安全课。这可能会使个别企业在短期内陷入困境,但从长远讲,却极大地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中国需要一代挑剔的消费者,也需要一代敬畏消费者的企业。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整体国家竞争力。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名著《国家竞争力》中曾提到,一国的产品是否有竞争力,消费者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越挑剔的消费者,其产品质量越高,越容易在全世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比如,德国的消费者一看到报纸油墨沾手,马上就打电话投诉,因此反过来促成德国的印刷机全球质量最好。德国人、瑞士人、日本人、美国人都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所以他们的产品也驰誉全球,而中国的消费者则过于宽容健忘,能忍则忍、司空见惯是大多数人对产品缺陷的普遍心态。所以,中国就更容易生长出蒙牛这种善于屡屡犯错的企业。
       当然,如果中国消费者都有割肉饲虎的勇气,都喜欢关起门来溺爱自己的民族企业,这种条件下企业也一样能在国内壮大成巨头,但这些巨头未来就永远不走出国门?到时候它们一样要接受国际消费者的挑剔,比如最近中国概念股的被做空,不就是中国企业为国内养成的那些坏毛病在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