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倒数观后感:精品推荐:《研经品典 启智取道》(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4:04:01

注:本文是财政部副部长王军2008年11月22日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班上的讲话。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因此,我们要从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何为优秀人才?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以为关键一点在于:他(她)必须是具有才智的人。人们常说:道生于安静,德生于谦和,慈生于博爱,善生于感恩,福生于快乐,乐生于健康。那么,才智又生于何处呢?我以为,智生于“多闻”。“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要做到“多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靠多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用好书,通过读书,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启智取道。一本好书,无论新旧、厚薄、所论何事,里面都浓缩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何况经典呢?

 

    一、什么是经典

 

   “经”与“典”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对于“经”字,最早与“径”、“泾”等同。我国第一部大字典,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经,织从丝也。”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对此阐释说:“经,凡织纵曰经,横曰纬。经长竞而纬可接续,必先经而后纬也。”由此可见,无论织物与“纬”相对之“经”,还是河流与“渭”相对之“泾”,抑或道路与“曲”相对之“径”,“经”的原初之意是与“纵”相关联的。若引申到时间,“经”便被赋予了在历史之中贯通绵延之意。后来,“经”之义由“纵”延伸至“常”,由经验延伸至超验。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典艺》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东汉的《白虎通义》释“经”为“常”,认为儒家经典含有超越时间的“常道”。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宗经》亦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意思是说,“经”是永恒的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基本规律。“典”是个会意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西汉的《尔雅·释诂》说:“典,常也。”从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册”字,下面是“大”字,合在一起就是大本大册的书,意指重要的文献、卷籍。由此不难推出,“经”与“典”合用,具有“常道、法则”的意思,可引申为“典范、典籍”。“经典”这个概念后来逐渐被引申到文化、艺术等领域,又和典范的概念相匹配,成为一种创作范式和标准。再往后,这个概念又被引申到自然科学等领域,泛指权威性的科学巨著。概言之,那些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异峰突起、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常读常新的传世之作或科学巨著,通常统称为“经典”。我以为,经典具有以下特征:

(一)原创性。原创性通常是指“作品”主旨具有首创而非模仿或稍有扩展的特性。经典具有原创性,意即经典的创造者往往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思想灵动和行为实践,开辟出一个或多个全新的领域,并因此而承载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意识、人文境界、时代内涵、科学水平和技术标准等。例如,希罗多德所著《希腊波斯战争史》,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开创了历史叙事体写作的先河;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被称作历史上第一部理论严密、系统完整的数学专著,对数学发展所起的作用至今仍少有著作与其匹敌;盖尤斯所著《法学阶梯》被视为惟一一部完整传世的古代罗马法学文献,成为世界上所有民法典结构的基础和范本;威廉·配第所著《赋税论》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亚当·斯密所著《国富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描述,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即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相同,等等。在我国,能够被称作经典的著作也都具有原创性。例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见于《诗经》、第一部散文总集见于《尚书》、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见于《论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见于《国语》、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见于《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见于《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见于《汉书》,等等。由此可见,古今中外,但凡经典,其必是拓荒之作,前所未有,并在长期的历史熔铸和社会淘漉中经过反复实践与严格选择,方才形成的文化粹质与文艺精品,具有历史原创性和时代开拓性,它不仅集中了时代的菁华、社会的理智和天才的创造,更以一种辩证、崭新的而非一贯、定势的思维与眼光去分析问题和观察事物,超越了传统的理论、固有的知识、陈旧的方法体系,即使并非总是“剑强于人”,往往也能做到“剑法高于人”。

(二)文化性。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经典具有文化性,体现在它不仅超越自身专业,而且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又反过来传承和弘扬了文化。经典寓于文化之中,文化又孕育出经典。没有经典的文化不成其为文化,没有文化的经典也不成其为经典。经典随着文化的繁荣而不断涌现,文化因经典的传播而流传久远。人类文明的精髓栖身于经典的深处。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有无“颜如玉”且不论它,但人类文脉的流淌的确在经典中聚成“江河”,汇为“交响曲”。法国人曾说过,如果各个领域内的前五人缺失,法兰西将成为行尸走肉的一群。也许我们可以说,如果各个领域丧失了最出色的五十本经典,那么人类精神世界将随之黯淡无光。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但丁、荷马,没有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没有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没有了莎士比亚、歌德,没有了贝多芬、莫扎特,没有了凡·高、毕加索……没有了这许许多多的经典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西方文明还剩下什么?我们也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了《易经》、《诗经》,没有了《史记》、《汉书》,没有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没有了孔孟、老庄,没有了李白、杜甫,没有了韩愈、苏轼,没有了王羲之、顾恺之、吴道子……会是怎样的华夏文明呢?我们再试想,科学领域如果没有伽利略的《论重力》,人类也许不会那么早了解地心引力和重力的实质;如果没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经典的自由落体实验,人类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地从实验和理论上否定当时已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落体运动法则”,并确立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即在忽略空气阻力条件下,重量不同的球在下落时同时落地,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假如这一切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近代科学或许不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整个人类文明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灿烂!

(三)辐射性。辐射性通常是指从某个中心向各个方向伸展出去的特性。这个物理学概念引申到社会科学中来,可以理解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具有穿越时空的特质。经典的辐射性首先表现在其对自身领域或直接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孙子兵法》既是一部讲大战略的军事哲学著作,又是传授“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战术指导经典读本。其军事思想不仅穿透历史对中国历代军事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穿越国界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29种文字,广泛地流传到其他国家。1961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著名指挥官、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我国,向毛泽东主席盛赞《孙子兵法》,并建议将这部兵家经典作为全世界军事院校的教材。事实上,今天已有不少国家的军事院校将它列为指定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又比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无论从科学史还是整个人类文明史来看,都无可辩驳地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力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从科学研究内部来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是现代科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样板,涉及理论体系结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爱因斯坦评价说:“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的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要是没有牛顿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讨论的问题及其处理问题的方法,仍是大学数理专业教授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长,推动着人类科学和社会不断向前。再如,《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佩顿、利特尔顿)、《现代会计手册》(西德尼.戴维森)、《会计理论》(埃尔登·亨德里克森)、《实证会计理论》(罗斯·瓦茨)、《蒙哥马利审计学》(蒙哥马利)等会计审计经典,对当代世界会计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我国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和会计教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了这些经典的精华,我国的现代会计审计理论研究与教育才得以较快地从“文革”断层和迷惘中走出来,“搭”上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开放和国际会计审计改革与发展的“时代班车”!经典的辐射性还表现在对相关专业领域甚至相距较远的其他非相关领域也能产生重大影响上。它能让外行人学习后茅塞顿开,获益匪浅。比如,前面提到的《孙子兵法》,除了在军事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外,还被政治家、思想家、企业家等奉为经典。又如,《易经》,它是我国一部古老的经典哲学著作,研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指点人生,辅佐事业。然而,人们对《易经》的研究和运用,大大超出了纯哲学的范畴。它在我国古代历史、政治、军事、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曾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史前文化和先秦史料大都来自当时人们用八卦占卜所作的记录。孙膑、诸葛亮就曾运用八卦治军,成效斐然。常言道:“医易相通”;《易经》还指导和推动中医诊断和疾病预测的发展。有人曾这样归纳《易经》的作用,它在中国政治军事领域具有权威性的作用;在经济领域具有主宰性的作用;在理论领域具有时空性的作用;在实践领域具有创造性的作用;在文化科学领域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作用;在生活领域具有指导性、决策性的作用。事实上,类似《易经》这样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现代科学先驱、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曾运用《易经》中伏羲八卦原理,发明了今天计算机所用的2进制。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高津总结得好,他说:“现代新科学的发展,近十年物理和数学的研究,如托姆的突变理论、重正化群、分支点理论等,都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思想对于西方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四)深邃性。深邃性通常是指作品等具有深刻、触及事物或问题本质的特性。经典是智慧的结晶、知识的提炼、外化的感悟;同时,也是智者的精神情感、认知世界、逻辑推理、科学验证的浓缩与升华。可以说,经典是书中之书、艺中之艺,呈现的是思想中的思想、规律中的规律,因而具有深邃性。它不仅还原、认知、描述事物的真相,而且能还原、认知和描述事物与事物、事物与自然和社会、事物与相关人及非相关人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比如《论语》,它作为儒家学派思想的经典,“集”中国上古以来文化之“大成”,既涉及中国古代政治,又广泛地论及文化、教育、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其中所隐含的深邃哲理和智慧,直到今天仍为世人折服。《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往往有“一语道破天机”的魅力。其中,对《诗经》的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对学习方法的概括,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经典描述;对做事积极程度的评价,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耳熟能详、常被引用的经典语句,实际上是对事物深邃洞察之后的人生感悟和智慧。这些感悟或智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为人类所共有和认同。1988年初于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做出的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又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历时19年编辑而成,时空跨越了1326年。其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深刻阐述了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又兼顾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文字简朴,却入木三分,被后世尊为经世致用的宝典。再如《国富论》,它之所以被称之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社会尤其是英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围绕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深刻地阐述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商品价值与价格理论、工资与利润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以及国家理论,从而系统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他(亚当·斯密)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对经济观点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位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英国人用它来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全球市场,最终成就了大国之梦。被《国富论》的光芒“遮盖”,但地位不在其下的《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另一部思想深邃的经典著作,被视为至今惟一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在这部伦理学巨著中,亚当·斯密告诉人们,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感应永远地根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乃至一个民族的强盛都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多么深刻、多么有见地的思想啊!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精辟地评论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在会计学领域,那些能够科学揭示和深刻总结会计理论体系的构成和内在规律的著作,例如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莫茨和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等,都成为饶有影响的会计经典。

(五)常青性。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耐得住咀嚼,常被人想起,不为人忘记,总能用于总结过去、指导现在、昭示未来。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是因为其根植沃土,是由于它以独特而无与伦比的方式触摸、思考和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和自然等领域的本原性问题,超越了当时具体实践的范畴和约束,具有理性的超越意义,其深度、广度、拓展性和精神生长点,对后世具有持久的魅力。它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经得起一遍一遍地印证和挖掘,特别是总能在新的环境条件下不断地结合时代精神而释放出新的能量、激发新的思考、催生出新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且对当今的生物起源研究、物种分类研究以及遗传学研究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又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并被广泛运用到当今的核物理研究、纳米技术研究、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至今仍无人可以断言这一理论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仅让人百读不厌,而且常读常新。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用叙述的语气,写游子思乡的情怀,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读者,堪称“妙绝古今之经典”。记得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感到朗朗上口,由于不曾离开故乡,加上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只能仅从字面上去感触别人的思念之情;读大学时,我第一次离开故乡,再读它,才渐渐领悟到诗中隐含的浓郁乡愁,故乡有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月亮也因离愁因思念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一首首动人的曲,化作夜阑人静、孤独寂寞时对父亲母亲清晰而真切的思念及依恋之情,我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溶化到这首诗里去了;来到北京工作后重读它,不仅可以想见父母两鬓的霜白,还可以想见爷爷家里虽已砍伐但仍然长在我心中的两棵高大硕壮的榆树;不仅可以想见下乡插队时熟悉的、永远在田里忙忙碌碌的父老乡亲的面孔,还可以想见每天早晨冒着热气的胡辣汤,我把这首诗的意境大大拓展了;如今年近半百,父亲已离我远去,再读它时,我时常陷入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是浓郁的乡愁在心底就像扎了根发了芽长成了参天大树,无遮无拦,势不可挡,另一方面又觉得爷爷、父亲不在了,离我远了,不敢回去了。我的这种矛盾情感把这首诗也分裂开了,有时读它抒发情感,有时读它无限伤愁,有一种亦幻亦真、如梦如烟的感觉。但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根无形而又坚韧的丝线植根在我的心底,牢牢扯住我这个离乡的“风筝”,不论我身处何处,不论我是喜悦还是忧伤,每当遥望天边的明月,对故乡的思念就会绕满心房。无论怎样,故乡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离乡的年岁越是久远,在外乡的奋斗越是艰辛或坎坷,读这首诗的滋味则愈加醇厚。在会计领域,像《狄克西审计学》、《蒙哥马利审计学》、《柯氏会计词典》等,尽管不断有后来者进行修改、增订,而仍然坚持首创者确立的思路和品牌,已经被公认为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常青之作。这些常青之作,每次读来都能读出新知识、新启发。正如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所评价的那样,“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读经典,初读如逢故友,重读似遇新人。经典的每一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而每一次初读又好像是重温。

上述对经典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的讨论,使我们对经典有了总体的把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上所讨论的经典都是有“字”的经典,实际上有些经典是无“字”的。它们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曲、一张照片、一段影像;它们也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过的重大战争,或者是已经或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经济事件,抑或还可能是人类曾经遭遇或正在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等等。无字经典和有字经典同等重要,它是经典宝库中重要的、不可分割的另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