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吸两用风机图片:凝聚共识 积极谋划 着力运作 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11:04
凝聚共识 积极谋划 着力运作
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关于对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稿件来源:南阳日报

  南阳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

  今年9月以来,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考察学习了新乡、鹤壁、济源三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赴西峡、邓州、卧龙、宛城、方城、南召六县市区20个新型农村社区,实地察看、入户访问、听取汇报、组织座谈,而后市农办、国土、规划等部门汇报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阐释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的政策法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议。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端良好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市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至目前,全市已建和在建新型农村社区45个(不含移民新村),入住规模在2500人至5000人之间,涌现出了方城县广阳镇袁庄社区、南召县皇路店镇郑岗社区、邓州市张村镇朱营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典型。新型农村社区所产生的五大经济社会效果及其深远历史影响令人振奋不已。一是节约了土地。调查结果证明,通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可节约土地50万亩,占当前农村建设用地的49.9%。方城县将全县557个行政村、3338个自然村整合为242个中心社区,节余土地18万亩。邓州市将邓州3066个村庄合并为1267个,节余土地9.18万亩。我市当前农村住宅建设占地255.1万亩,以节地30%的保守匡算,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可节地76.53万亩。二是整合了资源。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推动了自然村落合并,扩大了人口聚集规模,有利于支农资金集中使用,实现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据市规划部门介绍,我市40131个自然村、4643个行政村将规划为997个中心村(大中型社区)和3500多个基层村(小型社区),这为我们集约高效使用各类资源提供了条件。三是改善了环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气、通路、通电话电视网络)、“五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状况。四是完善了功能。新型农村社区集幼儿园学校、文化图书、体育、卫生医疗、超市等各种服务设施和功能于一体,为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五是变革了农村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农民到当地专业合作组织和二、三产业就业创收,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改革创新步伐,将对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当前制约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开端良好,但总体上讲,存在着认识迟、起步晚、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标准低等问题,与我省先进市相比有相当差距。

  (一)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问题。部分干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要建新型农村社区,如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缺乏基本的认识;有的甚至认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脱离了南阳农村实际,思想上疑虑重重;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没有钱,用地难,片面强调稳妥,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二)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加之规划编制经费不能及时拨付,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都不配套、不完善使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还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建设用地难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 “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市多数农民还不富裕,不少人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

  (四)建设资金匮乏是当前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据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社区6000人规模,人均1600元)测算,一个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投入960万元,每户建筑面积以180-250平方米计,建房资金需要10-15万元。从资金需求上看,我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民增收困难。二是我市各级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支持引导很有限。三是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难。四是金融贷款难。五是社会资金参与不多。六是土地置换补助金不能适时支用。而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土地补偿资金利用困难。

  三、对我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几点建议

  市委书记李文慧同志在市五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此,我们一定要凝聚共识,强化领导,超前谋划,积极运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解决好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把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政府主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促进人口集聚、土地集约、公共资源共享,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 “三农”工作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里程碑。这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农民群众的自发积极性不行,指靠相关职能部门和政府以外的任何社会组织也不行,必须由政府牵头主导,组织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切实提高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切实发挥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议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加强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力量。应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制定出台15-20年基本完成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同时应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使广大群众认识社区、认同社区,形成农民群众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氛围。

  (二)城乡统筹,统一规划。规划也是生产力。没有科学规划的引领,就不可能建成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型农村社区,甚至会成为劳民伤财的瞎折腾,犯历史性的错误。当前,我市农村正迎来改革开放后的第三到第四轮建房高潮,如不及时规划引导,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滥占耕地、功能缺失、环境恶化、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将重复发生。因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必须坚持城乡一体、规划先行的原则。要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建议加快制定出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详细规划(社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已有规划不够合理、不够完善的,应及时修订、调整、补充。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地域风貌特色的营造、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维护好山体、水域、河滩、山林风貌等自然景观。应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违规建设行为。县乡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三)政策配套,利益驱动。建议进一步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应充分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逐步扩大挂钩范围和规模。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市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按一定比例将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应加大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资金在推动社区建设上的杠杆作用。一是利用好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各级都要列出社区建设专项预算,并与各类支农资金一道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捆绑使用好涉农项目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市级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农村“五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的扶持资金,集中整合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引导使用好社会资金。可以采用补助、贴息、奖励、收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投入机制。应设立拆旧补偿安置基金,制定农村拆旧补偿补助评估办法和弱势群体的住房扶助政策,对老宅拆迁户予以补助,以利益驱动提高拆旧复垦效率。应研究制定纳入城区规划的村民住宅建设的特别政策,在照顾农民利益和不破坏城市规划整体功能布局的前提下,使农民的居住条件也能得到改善。应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应配套跟进农民的土地流转、农地征收、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出台贷款优惠政策。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开展农村住房贷款业务,对迁建农户提供三年以上政府贴息贷款。应尝试建立宅基地退出的政策机制。对村里那些已经进城工作的农民,老家宅基地常年闲置的,建议制定政策,采取补贴、优惠等形式,在其退交老宅基地后,可在城镇以优惠价格购买(置换)商品住宅。

  (四)整合资源,完善功能。应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做好农村教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推动农村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优质化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社会“乡风文明”。要抓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机遇,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建好幼儿园,农村小学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要把文化阵地建设向新型农村社区延伸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型农村社区要建立综合文化站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书报刊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服务室等,配备娱乐、体育健身和学习设施,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要发挥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鼓励支持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大院、农民业余剧团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新型农村社区功能配套,服务完善。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饮水、用电、燃气、通讯等方面的困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首先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其次是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三是建立社区物业管理体系,负责社区路水电气管护和垃圾处理等日常性服务。四是建立社区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开展邻里互助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

  (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既要积极引导,着力推动,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以点带面,梯次推进,不急于求成,不盲目攀比,不搞“政绩工程”。一定要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既要站在群众前头,积极组织推进,不等不靠,不做群众尾巴,又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农民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有自我选择的空间,切实体现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不能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同时,要充分运用已建社区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备的服务功能、优美的环境、别墅型住宅吸引群众,调动群众建设社区的积极性。应坚持分类指导,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上要因村制宜,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合则合、宜搬则搬的原则,不搞“一刀切”。

  (六)健全管理组织,创新管理机制。一是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应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委员会、综合服务中心和各类社会组织建设,科学定位社区管理工作职责,实现组织间的互补、互联、互动,统筹推进社区管理工作。要本着交叉兼职、精干高效的原则,做好社区干部的选拔、配备和使用,建成一支具有一定素质的社区管理队伍。二是积极摸索建立社区民意表达、民主决策、监督评价、事务公开、表彰激励等社区管理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套运行顺畅、行之有效的社区管理新机制。

  (七)讲究方法,注重运作。应创造性地利用好现行土地政策,努力克服土地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一是利用现有土地挖潜。主要是利用村庄坑塘、废弃地、荒坡地进行整治复垦,置换社区建设用地指标。二是要利用好“挂钩”周转指标实现滚动发展。先利用“挂钩”周转指标,鼓励部分富裕户在规划社区内先建先住。对于腾出的质量较好的房屋,可让经济条件较差的户以少量资金,租住或买住,再将腾出的那些较差的房屋一次性拆迁到位,对腾出的土地进行复耕。这样,按照成熟一户建设一户的方法,逐步向社区转移,既搭建起新型住宅社区的框架,又可使农民负担得起,在短期内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应区分不同住户情况,可分别实施“先建后拆”、“先拆后建”、“安置拆迁”等办法促使拆旧复耕。对主动进社区的可签订“先建后拆”协议,并交纳拆旧保证金,建成后依协议限期拆迁;对主动拆迁、愿意“先拆后建”的,可免费提供周转房给予鼓励;对确无经济实力的农民,凡主动交出老宅基的,可入住社区廉租房,并由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应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积极实施产业带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就地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将要失地的农民,应借鉴外地土地入股等做法,实现土地收益的长期化,为他们提供长远的生活保障。①5

  编者按

  市五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结合点,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今年9月以来,市政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组,通过对新乡、鹤壁、济源三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学习,对西峡、邓州、卧龙、宛城、方城、南召六县市区2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入调查,形成调研报告《凝聚共识 积极谋划 着力运作 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市委书记李文慧对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市政协调研组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调研很及时,指导性很强。党委、政府要认真研究,结合调研报告,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工作专题研究,适时召开工作会议,在全市形成新型社区建设的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