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自锁的直线导轨:[西事纪闻]话说英国两千年——从凯尔特人的氏族部落,到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大英帝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9:23
天涯社区欢迎您天涯微博 | 论坛 | 来吧 | 博客 | 游戏 | 相册 | 问答 | 城市 | 品牌 | 购物街 | 分类信息 | 掌中天涯
天涯聚焦 | 社会 | 文学 | 财经 | 汽车 | 女人 | 时尚 | 亲子 | 情感 | 娱乐 | 体育 | 旅游 | IT数码 | 图片 | 视频 | 活动 | 体验登录 | 注册
帮助天涯社区 > 天涯论坛 > 煮酒论史关注此帖

对不起,您选择关注的帖子数量已到达上限,您可以对以关注的帖子进行取消操作,再进行新的帖子关注操作。

已关注的帖子

待处理的帖子

关注此帖

请选择关注类型

关注帖子回复 关注楼主回复

您当前的功能设置

关注帖子功能设置

请选择接收信息的方式:

短信接收通知信息 站内短消息通知信息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请选择接收短信通知信息时间:24小时制

为了避免短信发送对您造成打扰,请设置您方便接收短信的时间,最多可设置三个时间,通知消息将在您指定的时间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您。

如果您选择通过站内消息关注此帖,为了避免过多的关注信息造成对您的打扰,请设置每天通过站内消息接收此帖关注信息的最大量:

  • 限制数量:

短信接收帖子关注信息每月最多为50条短信(全部免费),超出部分以站内消息形式通知。

只看楼主 高亮楼主 只看某人回复 关注此帖 免费试用百宝箱

只看某人回复

    两年免费畅读小说 手机看帖 wap.tianya.cn

    『煮酒论史』 [西事纪闻]话说英国两千年——从凯尔特人的氏族部落,到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大英帝国

    作者:大军冯毅  发表日期:2006-9-6 19:41:00          《话说英国两千年——从凯尔特人的氏族部落,到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大英帝国》

      作者:大军冯毅
        
      几句开场白:
        
      《话说英国两千年》,是一部讲述英国历史的“长篇大贴”,共约三十六篇,自英国人的起源,一直讲到当今的英国。这三十六篇,篇幅不等,各篇短则数千字,长则数万字,基本上是越讲到接近近现代,篇幅越长,视该篇所描写的当时的事件和人物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写完《英国两千年》后,还将陆续贴出有关其他欧亚国家历史的相同篇幅的一系列“长篇大贴”。
          
      笔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爱好者,业余喜爱历史多年,同时对国际关系也一直颇有兴趣,所以,笔者各部历史文章写作的思路来源,是长期阅读各种中英文书籍后,自己的思考和整理总结。
          
      俗话说,讲古论今,讲述古代的历史,又是外国的历史,目的,还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能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对今天纷繁复杂的世界,能有更清醒的认识。今天世界上的很多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如果对相关国家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则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其来龙去脉,从而形成正确的独立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正确的世界观,不是一天得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此贴不敢承担那么大的责任和义务,也没有那么大的功能,不过,在读者工作之余,在读者放松心情的情况下,能和大家一起,多了解一些知识,多探讨一些历史问题和国际问题,此贴也就算起到一点作用了。
          
      此文的写作,是本人在工作之余用业余时间陆陆续续进行的,难免匆忙和疏漏之处,如有错误的地方,非常欢迎朋友们指出,本人一定及时改正。本来,在网上写贴,对于写作者和读者,都是一种交流,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学识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而网上藏龙卧虎,高人众多,所以,非常欢迎大家对本贴进行讨论,相关的讨论也好,那怕是不相关的讨论,只要是有益于提高大家认识的,有益于促进大家交流的,都非常欢迎。
          
      好了,开场白说完了,以下,就开始我们这部“长篇大贴”《话说英国两千年》的正文:
        
          
        
      一,阿尔弗雷德大王,西萨克森王国的伟大君王
        
      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曾有多部精彩的英国电影,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民抗战的情形,比如《喋血鹰堡》,《纳瓦隆大炮》,《纳瓦隆突击队》,《海狼》,《伦敦上空的鹰》,等等,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战英国军民的抗战事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民以其民族性中特有的顽强老辣,力抗强大德国,显示了其英勇不屈的精神气质。
              
      大英帝国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气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其由来有自。
              
      说起这英国人,是经过多个世纪,不断加入新鲜血液而形成的。英国,由位于欧洲西北边远地区的两个岛屿——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组成。不列颠岛上的原住居民,是伊比利亚人,他们自公元前3000年起,就开始居住在那里,他们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石器文化。这些伊比利亚人,来自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他们身材矮小,皮肤较黑。
              
      后来,当历史的脚步进入铁器时代,自公元前六世纪起,来自大陆的凯尔特人开始入侵这两个位于欧洲西北的岛屿——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在这些凯尔特部落中,以不列顿人的人数最多。这些凯尔特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他们逐渐征服和同化了岛上的伊比利亚人,逐步成为岛屿的主要居民。说起这凯尔特人,他们最早是居住在今天的德国南部地区,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金属饰品和使用铁器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颠之前,凯尔特人还征服了今天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区。
          
      关于“不列颠”这个名称来源的一种说法是,大陆人把英伦岛上的人称为“岛民”和“海边之民”(即“布列塔尼”),罗马人称之为“不列颠”。
          
      从大陆来到西北两岛之后,一部分凯尔特人占据了今天英格兰的部分地区,另一部分则占领了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凯尔特人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伊比利亚人进行残酷的杀戳,后来,在盎格鲁萨克森人入侵时,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人一同被盎格鲁萨克森人同化了。
              
      除了不列顿人以外,其他从大陆移居西北两岛的凯尔特部落还包括,高特尔人,皮克特人,比尔盖人。
              
      这些凯尔特人在不列颠组成了早期社会:“部落”和“氏族”。占据今天英格兰地区的凯尔特人,大多住在山寨里,还有一部分更进化一些的凯尔特人,则居住在平地的村落里。在今天的英格兰地区,当时共有大约两三千个凯尔特人的村寨。
        
      凯尔特人的氏族部落,实行军事贵族制。在罗马人到来以前,在凯尔特部落中,“王”是军事首领,“王”以下的凯尔特部落民,分为三等:祭司,武士,还有普通民众。
          
      凯尔特人信奉原始的督伊德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
            
      公元前55年,威震欧洲的罗马军队,在打到大陆的西海岸之后,终于将兵锋指向了海峡对岸的西北两岛,几经攻战,至公元43年,罗马人终于征服了不列颠。罗马人统治了不列颠近四个世纪。不列颠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以保护帝国境内受罗马统治的不列颠百姓。罗马统治时期,是英国在近代以前的各历史时期中最文明的时代。
              
      公元五世纪初,当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蛮族的进攻下渐渐衰落后,罗马人在本土自顾不暇,已无力维持在不列颠的统治,不得不撤回大陆,公元407年,最后一支罗马部队离开不列颠,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宣告结束。
              
      从五世纪初开始,英国历史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文明的罗马帝国衰退了,新崛起的日耳曼蛮族在欧洲大陆纵横驰骋的同时,也开始入侵不列颠。在这些入侵不列颠的日耳曼蛮族中,势头最为凶猛的是萨克森人和盎格鲁人,还有久特人。久特人,来自今天的丹麦一带,身材粗壮,性格粗野,盎格鲁人,也是来自今天的丹麦一带,萨克森人,来自今天的德国地区。这些日耳曼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凶残好战。侵略者的野蛮入侵,激起了不列颠人的强烈反抗,但是,不列颠人的反抗,遭到残酷的镇压。
          
      在传说中,公元500年前后,凯尔特人的亚瑟王曾击退过盎格鲁人和萨克森人的入侵。亚瑟王是传说中的人物,而非历史人物。不过,从亚瑟王的传说中,可以想象当时不列颠人抵抗侵略的激烈程度。
              
      经过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征服和混合,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渐渐混合成了一个民族——英格兰人。英国的称呼也由“不列颠”变成了“英格兰”,意为“盎格鲁人的土地”。
            
      这是黎明到来前的一段黑暗时期。正如邱吉尔所说:“在黑暗中睡去的是不列颠,在黎明时醒来的已是英格兰。”
              
      至公元七世纪中叶,不列颠岛上渐渐形成七个强悍的小国,它们互相征战不休,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当英格兰之主,英格兰进入“七小强国时期”。在公元七世纪时,在英格兰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罗马教廷派来了传教士,使得这些野蛮的日耳曼人的后裔,开始信奉基督教。
        
        这英格兰的七个小型强国,分别是,一个久特人的强悍小国,肯特王国;三个萨克森人的强悍小国,西萨克森王国,东萨克森王国,南萨克森王国;三个盎格鲁人的强悍小国,东英吉利王国,诺森布里亚王国,默斯亚王国。
              
        英格兰七小强国互相争斗,纷争了二百多年,而到了公元九世纪时,不列颠岛又一次面临外敌的入侵,这一次是来自北欧的丹麦海盗。
        
        如同四百年前不列颠人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一样,现在岛上的英格兰人同样奋起抵抗丹麦人的侵略。而以丹麦人为首的维京海盗,格外凶悍,祸害英格兰达二百余年。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用来形容此时的欧洲形势是非常贴切的。来自北方的维京海盗,如同狂暴的寒冷北风,呼啸而至,扫荡一切,在八至十一世纪的三百年间,大举南下,向欧洲发起全面进军,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在东面,他们进入俄罗斯,建立了基辅罗斯,在南面,他们进入法国和意大利,而在西面,他们则侵入了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并进而发现了冰岛乃至格陵兰岛。在北欧海盗狂风暴雨般的凌厉打击下,欧洲各地,一片凋泠,七零八落。大半个欧洲,都在北欧海盗的狂暴进攻下心惊胆战,颤栗不止。此次北欧海盗的大举南下,有些类似于三到六世纪的那次日耳曼蛮族入侵,但是,维京人比当年的日耳曼人更为危险,因为此时的维京人,包括丹麦人和挪威人,其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他们不仅是野蛮的海盗,同时也是精明的商人,并且他们拥有精良的武器。
        
        由于商业的发达,使得维京人对外交流频繁,开阔了眼界,而由于人口的增加,亦使得他们的生存压力增大,于是,很多维京人开始了海盗生涯,对外发动抢劫,最后形成维京人大举南下,四面出击,入侵欧洲许多地区的局面。这些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是天生的战士与航海家,这些战士身材高大,力大无穷,披头散发,相貌恐怖,以劫掠为光荣,以战斗为享受。人们把他们称作“维京人”,而“维京”就是海盗的意思。这些维京战士,在作战中,都有着野兽般的凶猛与坚韧。尤其是,根据北欧的宗教神话,在战争中不顾性命,奋勇杀敌,牺牲之后是会被奥丁神请到亚萨园的英灵殿去,成为神的战士的。在这个信仰的支配下,维京人打起仗来,都是些不要命的疯子,异乎寻常地狂暴,有关维京狂暴战士的一致描述是这样说的,他们在作战时会变得极其疯狂、力大无穷而且刀枪不入。狂暴战士在狂怒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任何活人。
        
        而西欧的日耳曼人现在已成为基督徒,基督徒对疯子,狭路相逢的战斗结果,基本是没有悬念的。
        
        维京海盗的战船,因为船头高高翘起,且装饰着像龙头一样的怪兽,所以号称“龙头战舰”,那令整个欧洲都闻之色变的维京战船,两头尖利翘起,两侧有十六对划桨,船速很快,时速可达十海里,而深阔的船舱内可运载四十至一百名凶悍的维京战士。这种战船能溯流而上,沿河深入各国内地,战斗力十分犀利,是当时海上和内河的进攻利船。而这时,英格兰人不但没有海军,而且也不会驾船造船,他们仍然是大陆民族,英格兰,在萨克森人手里,不是海岛,而只是萨克森大陆的一部分,所以,面对维京人的利船,英格兰人只有望风披靡。
        
        维京人的船就是海上的马,维京人就是海上的蒙古人和突厥人。所不同的是,他们既是海盗,又是商人,他们是欧洲人里凶暴的一伙。
        
        有人这样评价维京人:维京人,既是开拓者又是侵略者,既是伟大的探险家又是无恶不作的强盗,既是勤劳的商人又是嗜血的暴徒,他们在进行开创的同时也在实施着毁灭。欧洲历史上恐怖的“维京海盗”时代,延续了二三百年之久。
              
        九世纪初,英格兰七个小型强国中的西萨克森王国开始崛起,在七小强国中最为强悍,成为英格兰人抵抗丹麦人入侵的中流砥柱。西萨克森王国在埃格伯特国王(803年-839年在位)的率领下,成为七小强国的盟主。
            
        西萨克森王族,祖祖辈辈英雄辈出,埃格伯特老国王是位老英雄,曾奋起击败过北欧海盗与威尔士人的联合侵略军,而他的两个孙子埃塞尔烈德和阿尔弗雷德,也都是抗战志士,英雄好汉,其中,阿尔弗雷德更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被称为大王。
        
        阿尔弗雷德大王生于849年,他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年代,比查理曼帝国的皇帝查理大帝晚几十年,若论起辈份来,查理大帝应该是他的曾祖辈了。814年,威震欧洲的查理大帝去世,大帝去世后,帝国四分五裂,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维京人遂趁机入侵,扰乱西欧达两个世纪之久。
        
        话说自公元865年开始,数万丹麦人大举入侵英格兰,攻势凌厉,全面进攻,打算将英格兰一举吞并。丹麦人的这一次入侵,那可是非同小可,此次大规模侵略,丹麦人是抱着灭国之心而来的,英格兰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狂暴的北欧战士勇不可挡,并且,丹麦人还拥有当时最为精良的武器和甲胄,维京战士个个身穿锁子甲,头戴铁盔,巨斧大盾,骁勇无比。相比之下,英格兰人只有皮甲和短剑,武器装备落后而简陋,实力相差悬殊,英格兰的宽剑在丹麦人的战斧面前难以招架,并且,这种宽剑只对皮甲有效,对锁子甲则力不从心。在武器装备上,双方有天壤之别。
        
        占据如此优势,丹麦人势不可挡,志在必得。发动进攻之后,由于武器装备以及人数的巨大优势,丹麦人连连获胜,英格兰七小强国大多抵敌不住,不是对手,接连战败,纷纷沦为丹麦人的附属国,被迫向侵略军支付大量的贡金,英格兰面临全境沦亡的危险,只有最为强悍的西萨克森王国,依然高昂着高贵的头颅,保持着高贵的独立,独力支撑着英格兰剩下的半壁江山。
              
        丹麦人大兵压境,准备收拾最后剩下的西萨克森,彻底吞并英格兰。老国王的孙子埃塞尔烈德一世继位后,于公元870年,与其弟阿尔弗雷德王子共同率兵迎战丹麦侵略军。双方发生了一连串的交战,国王两兄弟不畏强敌,率兵奋力与丹麦人交战,互有胜负。维京人入侵英格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阿尔弗雷德自少年时代起,就立下大志,决心要把维京人赶出英格兰国土。那阿尔弗雷德王子,少年时就已经是一个出色的猎手,此次率兵出战,他已成长为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将领,智勇双全,在与丹麦人的作战中,勇冠三军。双方以硬碰硬,展开了一连串的激战,互有胜负。
        
        871年1月8日,著名的阿什顿之战爆发。阿尔弗雷德率领的西萨克森军队,在英格兰中部与丹麦军队狭路相逢。维京入侵者数量略少,不过,也是勇士众多,包括来自丹麦本土各小国的一些国王和贵族,个个久经沙场,勇猛善战。两国军队一照面,当即就是一场血战,双方都是死伤惨重。此战,阿尔弗雷德杀死了一个丹麦国王和五个丹麦伯爵,一战成名,维京侵略军被击败。这一仗,大大确立了阿尔弗雷德的威望,使他一下子成为英格兰众所瞩目的英雄。
        
        不过,在一连串的旷日持久空前惨烈的激战中,埃塞尔烈德一世也不幸去世。
        
        埃塞尔烈德国王死后,阿尔弗雷德王子复仇心切,率兵追赶丹麦人,却被丹麦人杀了个回马枪,西萨克森军队被击败。阿尔弗雷德无力再战,只得献金求和,而这一连串的血战下来,丹麦人也是损兵折将,无心再战,得了钱财,遂退回英格兰中部去了。
        
        23岁的阿尔弗雷德王子,被“贤人会议”推举,继位为西萨克森国王(871-899年在位),他做国王近三十年,在位期间建立了显赫的文治武功,所以后世称他为阿尔弗雷德大王。
              
        阿尔弗雷德不仅能打仗,并且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国王。他六岁时被带到基督教的中心罗马朝圣,此后就留在那里接受教育。这使他拥有良好的知识文化背景,受到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教皇列奥四世,对他颇为看重。在那个年代,在英格兰的基督徒中,能读书写字的人都很少,阿尔弗雷德作为一个识文断字的封建主,在当时是很难得的,而更可贵的是,阿尔弗雷德还非常善于学习。
            
        回过头来再说西萨克森人与丹麦人,经过这一场连番大战,双方都大伤元气,此后五年,各自休养生息。876年,战事再起,丹麦人再次兴兵,入侵西萨克森,必要拔除这最后的眼中钉。面对强大的丹麦人,阿尔弗雷德苦苦周旋,想方设法阻击侵略军。
        
        878年1月,丹麦王古斯龙率兵,对阿尔弗雷德的营地发动突袭,西萨克森军民猝不及防,大败亏输,阿尔弗雷德仅以身免,藏身于沼泽牧羊人的茅屋之中。此时的阿尔弗雷德,有些象刘备,虽屡遭失败,却不堕志向。他慢慢收集溃散的余部,重新聚集力量。
        
        阿尔弗雷德的抵抗意志十分坚定,他是当时英格兰唯一的希望。
        
      阿尔弗雷德着手在索默塞沼泽地里建立秘密营地。消息传开后,他的臣民们穿过芦苇丛中的小路来到这个营地,以后更扩大成一个堡垒。
        
        而另一边,丹麦人以为这一下阿尔弗雷德已经被彻底打垮,于是放松了警惕,歌舞升平,马放南山,过起了悠哉游哉的快活日子。不少英格兰的歌手和吟游诗人到丹麦人的军营里演出,为他们表演节目。丹麦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看着表演,心情痛快极了,他们没有想到,在这些英格兰人中,就藏着他们的死敌,那位西萨克森国王阿尔弗雷德。
        
        阿尔弗雷德操着竖琴混在艺人堆里,他是混入丹麦军营前来侦察敌情的。阿尔弗雷德在维京人的营地里一留数日,把营地的情况,维京人的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在当时,浪迹天涯的吟游诗人是到处受欢迎的,他们不是作战人员,而他们的竖琴就是通行证,所以可以进出丹麦人的营地。天资聪颖的阿尔弗雷德在年轻时就学会了许多歌谣,而且能表演杂技和简单的魔术,所以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丹麦人蒙过去。
        
        通过侦察,阿尔弗雷德发现,敌军纪律非常松弛,这些丹麦人具有征服者的盲目自信与狂妄,他们的安全防卫措施马马虎虎。他们依靠对英格兰人的掠夺所得,过着舒适的生活,他们就地搜刮食物和酒,抱着抢来的英格兰妇女寻欢作乐,骄奢淫逸的生活消磨了他们的战斗意志,使得他们萎靡不振。
        
        阿尔弗雷德在敌营呆了一个星期后,摸清了敌人的虚实,这才回到了自己的营地。他调集的军队与丹麦人相比,人数不多。但阿尔弗雷德断定,丹麦人已经无力抵抗英格兰人的攻击了。
             
        渐渐恢复元气之后,878年5月,阿尔弗雷德随即与丹麦人进行了永载英国史册的埃丁顿之战。俗话说,骄兵必败,丹麦人面对的是卧薪尝胆满怀复仇渴望的的英格兰人,两相消长之间,胜负之势倒转,英格兰人大破丹麦王古斯龙,这一仗打得丹麦人闻风丧胆,好几年没敢再来侵犯。这是英国的“赤壁之战”,彻底扭转局面。879年,阿尔弗雷德与丹麦王古斯龙签订和约,在英格兰两分天下,在当时完全赶走丹麦人尚力不能及的情况下,这是个明智的做法。通过这个和约,西萨克森人占据英格兰南部,而丹麦人退守英格兰北部,在那里建立了“丹麦区”。不仅如此,丹麦王古斯龙还皈依了基督教,认阿尔弗雷德为教父。虽然他们暂时还没有完全放弃对奥丁神、索尔神或其他北欧神的尊崇,不过,这仍是维京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历史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维京海盗后来逐渐衰弱,跟放弃了好勇斗狠的北欧宗教很有关系。随着基督教在斯堪的纳亚的传播,到1100年时,狂暴战士已经彻底销声匿迹了。
        
        战败的丹麦人退回不列颠岛的丹麦区,有些还一直退回法兰西。阿尔弗雷德以其惊人的大智大勇,把英格兰从亡国的边缘拯救了过来。
        
        丹麦区非常宽阔,囊括英格兰的北部和东部,从泰晤士河口直到爱尔兰海,横跨英格兰,丹麦人统治了面积为两万五千平方英里的广大区域,这一广大的区域也成为维京人在斯堪的纳维亚本土以外开拓的各个海外领土中最为宽广和富饶的一块地区。
        
        阿尔弗雷德高超的外交策略和宽宏大量,也是他的伟大之处之一,他在谈判中并不固执,手段灵活,谈判的结果,英格兰西部和南部的和平终于得以维持,阿尔弗雷德为国内的发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阿尔弗雷德清楚地认识到,和平的结果,必须要有充足的武力来保证,经此一战,阿尔弗雷德开始建立海军,并建立骑兵部队。新建的骑兵部队,实行封建世袭制,以后形成了骑士阶层。阿尔弗雷德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勇猛善战,深受士兵爱戴。 在此前,英格兰作战,都是步兵,在与丹麦人的作战中,英格兰出现了骑兵。这也是阿尔弗雷德的一大功绩。
        
        北欧海盗是富于作战经验的武士,和西欧人相比,他们战术精,不怕死,作战勇猛,纪律性强,对上级忠贞不二,他们武器精良,他们都是步兵,配备有斧,剑,等兵器,还有头盔,圆盾,不少战士还身披锁子甲,实在是武装到了牙齿。
        
        丹麦人始终以步兵作战,不过,偶尔也骑抢来的马,以临时地有一些机动性。
        
        为了对付如此骁勇的北欧海盗,阿尔弗雷德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对付丹麦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对丹麦人长期作战中,阿尔弗雷德发现,专业化的骑兵和城防设施相结合,是对付北欧海盗的好办法,当然,对付海盗,在海上,还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为了保障英格兰不再受海盗侵扰,阿尔弗雷德下令建造比丹麦战船更大的船,据说造出的船是丹麦战船的两倍,每艘船有60支桨,而且吃水浅,速度比丹麦战船更快,此外,这种新式战船,船舷设计得很高,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海盗登船。
        
        丹麦人的长处是海上机动,他们经常划着长船在敌人后方迂回包抄。而英国民族,包括英格兰,威尔士和原住民不列颠人,却并不会制造战船,也不会操纵战船。英格兰人每次缴获丹麦长船,不是拆毁就是焚烧,因为英军不会使用。直到不世出的军事天才阿尔弗雷德出现,在他的带领下,英国人才建立了海军。不过,此时的英格兰海军只是用来对付丹麦人的,与后世的皇家海军并无直接联系,阿尔弗雷德建立的海军,在打败丹麦人的战争中建立了战功,但是,大王去世后,这早期的英格兰海军也就随风而逝了。无敌于天下的皇家海军,还要等几个世纪以后,才会出现。
        为了和丹麦人作战,阿尔弗雷德加强海军,扩大骑兵,实行把民军分成两部分轮番作战的制度,并且在各地兴建堡垒,作为抵抗丹麦人的据点。
        
        具体一些说,阿尔弗雷德改革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改变了靠征集公社成员打仗的落后方式,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的常备军更加强大,称为“塞恩”,成为职业军人,这些军人被授予土地,并允许世袭,这开了骑士制度的先河。
        
        阿尔弗雷德建立了大量的武装城堡,作为抵抗丹麦人的据点,这些要塞和防御工事以环状链式布置,可以有效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他是一位伟大的城市设计师,他建立起来的武装城镇,以后发展成为英格兰的重要城市。这是他给英格兰子孙留下的永久遗产。
        
        阿尔弗雷德还拉起基督教作为他的大旗,每次作战都以基督教的名义进行,并要求战败者昄依基督教,这也是他获得巨大声望的原因之一。
        
        骑兵,海军,城堡,乡绅武士阶层,这些都是阿尔弗雷德大王的伟大创造,他极大地改进了英国的军事战术和军队建设,经过阿尔弗雷德大王的一番改造,英国军民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英丹交战之逆转,丹麦人再也不能四处横行,而是沦为英格兰人的手下败将。
        
        总之,为了巩固国防,阿尔弗雷德整编军队,积极扩大骑兵,扩充海军,建造更大的战舰,实行军民轮战制度,派兵镇守边关,修建城堡;与邻国默斯亚、威尔士修好。这些有力措施,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战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年以后,885年,丹麦人再度兴兵,进犯肯特。阿尔弗雷德和丹麦人进行了又一次大战。此时已占据绝对优势的英格兰人再次获胜。这一仗,打得丹麦人彻底没了烟火,阿尔弗雷德的军队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了伦敦。
              
        阿尔弗雷德抗击侵略者,解放了伦敦,保卫了英格兰。自886年起,伦敦开始成为英国的首都。
        
        阿尔弗雷德不仅是领导军民抗击外敌的英格兰民族英雄,建立了赫赫武功,而且,他在文治方面也颇有建树。首先,阿尔弗雷德组织编写了《盎格鲁——萨克森编年史》,为英格兰的统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他颁布了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法典》,把基督教原则与日耳曼传统法结合起来。他修改了《圣经新约》中的“已之所欲,施之于人”,将其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告诉大家:“如果法官可以牢记这一点,就可以维护正义,而不需要其他法典了。”后来,《阿尔弗雷德法典》成为英国习惯法的基础。阿尔弗雷德的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阿尔弗雷德还奖掖学术,重建修道院和学校,把拉丁文书籍翻译成英文。由于丹麦人的入侵,英格兰地区的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阿尔弗雷德大王曾经哀叹找不到一个可以把拉丁文翻译为英语的人。为此,他大力发展学术,他的宫廷里聚集了一大批的学者,《盎格鲁萨克逊编年史》就是在此期间被编纂完成。阿尔弗雷德还亲自学习翻译拉丁文著作,他也是亨利八世以前唯一写过著作的英格兰王。 通过学习,他本人也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家,曾将《英格兰人民教会史》、《哲学的安慰》等名著由拉丁文翻译成英文。
        
        他自己发明了一种用蜡烛计时的方法,并严格遵守:每天工作八小时,学习八小时,另外八小时用于休息。他孜孜不倦的工作,建造大型船只,鼓励贸易和工业生产。
              
        由于阿尔弗雷德杰出的文治武功,使他深受英格兰人的爱戴,他被尊称为“大王”。而阿尔弗雷德大王的子孙后代,也都个个出色。
        
        阿尔弗雷德大王是英格兰抵抗维京人入侵战争中的核心英雄人物。由于他是本岛土著,故此后每逢英伦遭到危难之时,英国人便打出他的旗号,感召国人的爱国心和凝聚力,号召国人,不怕牺牲,抵抗侵略,捍卫祖国。
              
        公元899年,阿尔弗雷德大王去世,年五十岁,他传位于其子“长者爱德华”(899-924年在位)。
        
        阿尔弗雷德大王诞生于英格兰民族的生存遭受巨大威胁、民族命运最为低迷的时代。在他的时代,民族命运正值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当时,时代赋予英国人两项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通过战斗驱逐侵略者、并且建立统一文化以团结全民族,而阿尔弗雷德大王正是以出色地完成时代使命而获得了在民族历史上的不朽地位。而《阿尔弗雷德法典》的价值,则更是超出了单一民族的范围。阿尔弗雷德大王,当之无愧,是欧洲中世纪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阿尔弗雷德大王之后,“长者爱德华”即位。公元909年,丹麦人再度来犯。西萨克森国王爱德华,联合其妹,默斯亚王后埃赛芙丽达,两小强国合兵,大破丹麦侵略军。爱德华采用阿尔弗雷德大王修道筑垒之策,步步为营,向丹麦区步步紧逼。918年,埃赛芙丽达去世,爱德华趁机将西萨克森和默斯亚两个强悍的小国合为一国,势力更为强大。
            
        公元925年,爱德华之子埃塞斯坦继位(925-939年在位),继续推进,这又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国王,他施展计谋,使丹麦人的各小国彼此不和,埃塞斯坦趁机收复了约克城,逐步将英格兰北部并入西萨克森的领土。
            
        公元939年,埃塞斯坦去世,其异母弟埃德蒙一世继位(939-946年在位)。埃德蒙一世曾在丹麦人的打击下丧失大片国土,不过,他在公元944年以后,亦能收复失地。
            
        公元946年,埃德蒙一世去世,其弟埃德烈德继位(946-955年在位)。阿尔弗雷德大王的这几个孙子,都很能干,西萨克森小霸的霸业,在他们手里祖孙父子兄弟相传,长盛不衰。不象中国春秋时的郑国,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精明强干,郑国小霸,但郑武公的几个孙子不争气,郑国霸业很快烟消云散。
              
        955年,埃德烈德去世,埃德威(955年到959年在位)和埃德加(959-975年在位)先后继位。国王埃德加在位时,完全吞并了丹麦区。埃德加成为西萨克森和丹麦区两个地区的君主,英格兰初步实现了统一,盎格鲁萨克森王国达到极盛。此时,英格兰开始设置“郡”,政治制度开始发生重要变化。
            
        在这几位国王进行统治的十世纪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一边抵抗丹麦人的侵略,一边致力于英格兰的统一,为英格兰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国家机构开始完善,比较规范的英语开始形成。
              
        在此期间,生活在英国的丹麦人,也渐渐融入英格兰人之中,丹麦的北欧航海词汇,尚武精神,海洋传统,均对英国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975年,埃德加去世,他两个儿子都还未成年,先是他大儿子爱德华继位,没过三年,西萨克森的贵族们便废黜了爱德华,而改立13岁的二王子埃塞列德(979-1016年在位)。此时,败退到本土的丹麦人,消停了半个多世纪,于公元980年,卷土重来。而此时的国王埃塞列德二世,性情懦弱,是盎格鲁萨克森王国少有的一位弱主,外号“没头脑”(待我有空时查一查,看看还有没有国王外号“不高兴”),祖先的英雄基因到他这儿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他畏惧丹麦人的凶猛,企图用金钱换取和平,但金钱也难以挡住凶悍的丹麦人。
              
        公元1016年,强大的丹麦王子克努特,大兵压境,兵临伦敦城下,埃塞列德二世在这个节骨眼上去世,他儿子继位为埃德蒙二世,半年后也去世了。丹麦王子克努特,一举成为英吉利国王。 英国和丹麦,成为一个国家。
              
        又过了整整半个世纪,1066年,来自大陆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跨海西征,发动了著名的“诺曼征服战争”,击败了英格兰人和丹麦人的反抗,一举征服英国,英国历史上的诺曼朝开始,英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英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 奶牛梦工场 来参加金秋大赢家活动:搜门店,赢奶卡
    • 斯翰宾尼 商务时尚精品男装专柜打造网上男装第一品牌
    • 川西燕子沟 贡嘎雪山 乐途无限 神秘红石 万年冰川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6 21:54:50 
        二,克努特的北海大帝国
      
       在写第二篇之前,先纠正一下,外号“没头脑”的威塞克斯国王是埃塞烈德二世,非三世。抱歉。
      
       这位国王虽然软弱,他的大儿子埃德蒙二世也早早跟着他去了,不过,他的儿子还不少,而且有一个还对英国的历史至关重要。
      
       埃塞烈德二世的儿子,除了埃德蒙二世两兄弟以外,埃塞烈德二世还曾与法国的诺曼底公主埃玛结婚,也生有二子,长子,小阿尔弗雷德,次子,小爱德华。
      
       小阿尔弗雷德早死,埃塞烈德四个儿子,只剩下小爱德华,爱德华后来成为英格兰国王。
      
       1066年,英国的诺曼朝建立,在此之前的英国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个历史时期:
      
       1,前三千年--前八百年,伊比里亚人;
      
       2,前八百年到前43年,凯尔特人;
      
       3,前43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时期;
      
       4,五世纪--七世纪,日耳曼人入侵;
      
       5,七世纪--1016年,七小国时期,其中,828年--1016年,威塞克斯王国称霸英格兰,抵抗入侵的丹麦人;
      
       6,1013年--1042年,丹麦朝;
      
       7,1042年--1066年,英吉利朝。
      
       从这个简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丹麦朝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威塞克斯国王,“没头脑”埃塞烈德二世在位期间,维金海盗再度猖獗。埃塞烈德二世每年以高达数万英镑的巨款赎买和平,这笔巨款称为“丹麦金”。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宋帝国也正用“岁币”向辽帝国赎买和平。屈辱自不必说,而威塞克斯王国的“丹麦金”并未起到阻挡北欧海盗的作用。维金海盗比当时远在东方的契丹武士更为生猛,倒很象后来的金兵,他们拿了钱,但看透了埃塞烈德二世的软弱,不肯罢手,继续侵略。
      
       1013年,丹麦海盗的首领斯温,决心夺取整个英格兰。他统率丹麦海盗舰队,进入英格兰。丹麦区立即拥他为王。
      
       英格兰人无力抵挡,只好跟着承认斯温为英格兰王。此为英国的丹麦朝的开始。
      
       埃塞烈德二世只好流亡大陆的诺曼底避难。
      
       1014年,新国王,大海盗斯温,还没把国王的位子坐热,就暴病而死,想来是无福消受吧。
      
       英格兰贵族忙又把埃塞烈德二世接回来,不过,他也没活多久,1016年死于伦敦。
      
       伦敦贵族和市民又立埃塞烈德二世之子埃德蒙,是为埃德蒙二世。
      
       而此时,丹麦朝英王斯温的儿子,丹麦王子克努特,早就杀回来了,要从埃塞烈德父子手中夺回英王之位。他当年跟随父王血战英伦,岂肯把如此尊贵的英国王位让给他人?
      
       埃德蒙二世很快也死了。于是,英勇的丹麦王子克努特,顺理成章地成为统一的英国国王(1016--1035年在位)。英国的英格兰人和丹麦人,都成为他的臣民。
      
       1017年,克努特与埃塞烈德二世的王后,诺曼底的埃玛结婚。这个诺曼底的埃玛,是个对英国历史至关重要的人物,以后我们还会说到。
      
       1019年,克努特继承丹麦王位。
      
       1028年,克努特继承挪威王位。由此,他建成了克努特北海大帝国。
      
       克努特统治初期,采取打击英格兰人,偏袒丹麦人的做法,但他很快改变了做法,改为对英格兰人进行拉拢。收效明显。尤其是,他英格兰教会关系良好,取得了教会的支持。
      
       英格兰人的势力仍然很大,不过,他们没有反抗克努特的统治,而是尽到了臣民的本分。克努特获得丹麦王位和挪威王位,就是英格兰军队帮助他进兵北欧而夺得的。
      
       为了拉拢人心,克努特在英国设立了四个伯国,其中,威塞克斯伯国由丹麦人戈德温统治,四个伯爵,都是一方诸侯,都有很大权势,而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在四个伯国里,势力是最强的。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英国,已经统一,所以,此时的威塞克斯伯国,是英国国王分封给大臣的,与以前的独立的威塞克斯王国,截然不同。
      
       1035年,四十岁的克努特去世,他建立的克努特北海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埃塞烈德二世流亡在诺曼底的两个儿子,小阿尔弗雷德和小爱德华,听到克努特的死讯,不由得蠢蠢欲动。阿尔弗雷德借口来看母亲埃玛,从法国回到英国。埃玛此时已嫁给克努特多年,此时,第二个丈夫又死了。
      
       阿尔弗雷德一踏上英国的土地,就遭到毒手,被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温所害。
      
       因此,英国王位仍在丹麦人的手里。国王克努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他前妻埃格娜所生的哈罗德,二儿子则是续弦的诺曼底的埃玛所生的哈德克努特。你看这埃玛厉害不厉害,她为两个英国国王,生了两个英国国王。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说哈德克努特的母亲另有其人,姑且作为说法之一。
      
       且说那大权臣戈德温,害死了前朝国王埃塞烈德的王子,扶保当朝太子,先王克努特的长子哈罗德为王,倒也一时无事。
      
       不过,这哈罗德却是个短命鬼,在位不到五年,就于1040年去世了。戈德温继续扶保先王的次子,哈德克努特为王。没想到,这位次子命更短,在位不到两年,就于1042年去世了。
      
       哈德克努特是丹麦朝的末代君主,他一死,丹麦朝绝嗣。
      
       这下,丹麦人再也想不出新花样了,朝中的英格兰人,早就想迎立前朝国王埃塞烈德二世的儿子了,大太子被丹麦人所害,这回,他们就将次子爱德华迎了回来。丹麦人也无话可说。
      
       于是,爱德华于1042年,即位为英国国王(1042--1066年在位)。
      
       他也是诺曼底公主埃玛所生,所以说,埃玛很了不起,可称超级国母。
      
       自小生长在法国的爱德华,只是血缘是英国的,心却是法国心,他从法国带来的诺曼人,成为英国新贵。于是,新国王爱德华与大权臣戈德温之间,免不了有一场大动干戈。而生长于法国的爱德华成为英王,也为日后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埋下了伏笔。

    作者:owishannenr 回复日期:2006-9-7 1:44:42 
        坑?
      顶!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7 10:43:23 
        三,英吉利朝
      
       公元八到十一世纪的维金海盗时代,最终造就了英国的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丹麦朝。1042年,丹麦朝亡,威塞克斯流亡王子爱德华被英格兰人从法国迎回,建立了英吉利朝,亦即盎格鲁萨克森朝(1042-1066),这是英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
      
       这位爱德华,性情文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被称为“忏悔者爱德华”。他在法国诺曼底长大,从内心来讲,他更象是一个诺曼人。
      
       爱德华即位不久,为纪念圣彼得,他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修建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译作西敏寺)。爱德华并且将他的王宫迁到这里。
      
       再说那大权臣戈德温,为了权力的稳固,于是将他的女儿伊蒂丝嫁给了新国王爱德华,以图控制新国王。
      
       爱德华虽然文静,但并不傻,心里对这位曾杀害他弟兄的权臣,怎么也无法产生好感。他一方面重用他带来的大批诺曼人,一方面倾向于四伯国中的麦西亚和诺森伯里亚,以牵制戈德温。
      
       1051年,双方矛盾激化,撕破了脸皮。爱德华寻机挑衅,宣布将戈德温一家逐出英国,将他父子的土地没收,分给国王的亲信诺曼人。国王如此偏袒诺曼人,自然引起英国人的反感。
      
       于是,戈德温很快于次年率舰队卷土重来,并受到英国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只好把没收的土地又还给戈德温一家。戈德温一家势力比以前更大。
      
       1053年,戈德温去世,其子哈罗德继位为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勇将,此时,威尔士人发起了对英格兰的入侵。文弱的爱德华国王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哈罗德率兵奋起迎战,不但击败了威尔士人的入侵,并且于1063年彻底击败威尔士,杀死威尔士王格里菲斯。哈罗德的战功,使他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威望如日中天。
      
       1066年,越来越倾向于诺曼人的爱德华国王去世,对此极为不满的英国人松了一口气。不过,英国人高兴得太早了,诺曼化的国王人虽去世了,但他的亲诺曼人的倾向,仍然引起了一场对英国历史造成重大影响的大乱。
      
       爱德华的儿子年幼,所以,贤人会议的大老们,为避免立幼君引起动乱,遂一致推举声望极高的哈罗德为新的英国国王,是为哈罗德二世(哈罗德一世是丹麦朝克努特的儿子)。他是英吉利朝的第二个国王。
      
       本来,哈罗德英武贤明,英国人立了一个好国王,但是,怎奈天不遂人愿望,偏偏就有人出来搅局。
      
       在海对岸的大陆,有一个强悍的小国,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公国是法国的一部分。
      
       诺曼底公国位于塞纳河下游,首府鲁昂。顾名思义,这个公国由诺曼人所建。诺曼人,就是入侵法国的北欧人,以丹麦人为主。维金海盗,不仅入侵英国,而且是向整个辽阔的南方全面出击,东面一直进入俄罗斯。
      
       公元991年,有一支丹麦人开始在法国的鲁昂一带定居下来,逐渐建立了诺曼底公国。法国国王拿这些硬闯进来的北欧海盗没办法,只好捏着鼻子,息事宁人,封丹麦人的首领罗龙为诺曼底公爵。诺曼底公国算是正式成立。罗龙就是第一代诺曼底公爵。
      
       前面说起的超级国母诺曼底公主埃玛,就是第三代诺曼底公爵理查一世的女儿,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的妹子。
      
       1035年,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去世,留下个年仅七岁的私生子威廉。这威廉继位为诺曼底公爵。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私生子成长为叱咤风云的铁血英雄,智勇双全,建立了盖世功业。
      
       这位威廉,埃玛是他的姑母,他和前任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是表兄弟,爱德华就成长于诺曼底宫廷之中,这哥儿俩是打小一起和尿泥长大的。
      
       爱德华到英国任国王后,和诺曼底公国交往甚密。
      
       哈罗德继位为英国国王后,诺曼底公爵威廉立即跳了出来,说某年他访问英国时,国王爱德华曾亲口答应,死后将英国国王传于威廉。
      
       虽然以爱德华的亲诺曼底倾向,此事也许可能发生过,但英国人拥护哈罗德,而且威廉的话没凭没据,英国人是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
      
       威廉见口头提出是不管用了,好在他兵强马壮,讲不通,那就动武好了。
      
       当时的形势,对威廉非常有利。威廉在法国内部的两个主要的敌人,法国国王和安茹伯爵,相继去世。威廉如果远征英国,无后顾之忧。而罗马教皇也支持威廉。
      
       反观哈罗德。其父戈德温死后,戈德温的三个儿子就同室操戈,斗得个你死我活。而外部,挪威国王哈得拉达也对英国王位虎视眈眈。
      
       威廉信心满满,在教皇的支持下,招兵买马,打算以武力夺取英国王位。
      
       不过,以当时的情形看,英王哈罗德文武双全,贤明能干,而英国,又是一个大国,以诺曼底一个小国,去攻打英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一切有利于诺曼底公爵威廉的事情,都奇妙地发生了。胜负强弱,就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发生了转变。强大的英吉利朝,已经接近了它的末日,诺曼人就要来了。
      
       套用一句前几天看男篮世界锦标赛的套话来说: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7 12:04:52 
        更象是家族史啊,,
      
      不过的确写得很清楚
      
      等,

    作者:旧邦新命可乎 回复日期:2006-9-7 12:24:39 
        写得好,等着看这个坑填满了

    作者:无政府主义 回复日期:2006-9-7 12:50:15 
        记号

    作者:彭雷 回复日期:2006-9-7 12:54:31 
        记号

    作者:皖漂一号 回复日期:2006-9-7 14:35:47 
        记号

    作者:我是来学的 回复日期:2006-9-7 15:04:30 
        顶下

    作者:芽天 回复日期:2006-9-7 15:38:40 
        好贴

    作者:Cistiniani 回复日期:2006-9-7 15:57:11 
        楼猪好文章,赶紧努力续完小的好收藏之!!
      只是有一问:楼猪提到不列颠原住民系伊比利亚人,这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想向楼猪详细请教此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7 18:52:27 
        四,诺曼征服战争
      
       说起诺曼底公爵威廉,这是英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
      
       威廉生于1027年。威廉的父亲,是第四代诺曼底公爵罗伯特。这罗伯特外号魔鬼,已经娶妻的他,拐来农家女子阿利特,威廉是他们的私生子。在那个年代,私生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地位。
      
       不过,威廉的命运不错,他虽是私生子,却是罗伯特唯一的儿子,所以,当1035年罗伯特去世时,年仅七岁的威廉,就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第五代诺曼底公爵。
      
       从威廉七岁继位,到他二十岁亲政的十几年间,他经历了多次的阴谋和暴乱。在艰苦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威廉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他的三个监护人先后被杀,他的老师也被杀害。在充满尔虞我诈的宫廷中成长,威廉的性格锻炼得坚强而冷酷。
      
       法国国王亨利一世,对威廉欣赏有加,这使得威廉有了一定的保护。1042年,威廉十五岁时,受封为骑士。1046到1055年间,威廉平定了多起贵族的叛乱。这种环境,造就了威廉既勇敢坚强智勇双全,又冷血残忍多疑猜忌的性格。
      
       不少人背地里称威廉为“私生子威廉”。威廉对自己的出身非常敏感,谁要是敢拿这个话题做文章,那对威廉可不是一般的冒犯,必将受到极严厉的惩罚。威廉在征讨阿朗松城时,阿朗松人知道威廉的母亲家出身低贱,威廉的外祖父曾做过皮匠,于是,他们故意在城墙上挂出一些皮革,并大喊大叫:“这是给皮匠的皮子。”
      
       威廉的回答是,全力攻城,破城后,大开杀戒。该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被处决,而且他们都被活活剥皮或者砍断四肢。
      
       一时间,威廉的恐怖之名震动远近。
      
       威廉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勇敢顽强的性格,还有为达目的而软硬兼施的手段。他的婚姻,也成了他为争取强大而进行的政治婚姻。1053年,威廉娶弗兰德尔公主玛蒂尔达为妻。要说起来,这两人实在不般配,威廉相貌堂堂,身高1米8,而玛蒂尔达身高只有1米3,但是,玛蒂尔达父亲的弗尔德尔国家,势力强大,威廉为得此强援,毫不犹豫地娶了玛蒂尔达。而且夫妻感情还很好。夫妻俩共生了四男五女九个孩子,其中有两个成为后来的英国国王。
      
       有了如此强大的岳父老泰山做后盾,威廉的腰杆更硬了。1063年和1064年,他先后控制了与他同为法国封建诸侯的曼恩伯国和布列塔尼公国。威廉连连获胜,接下来,雄心勃勃的威廉,把目光投向了海岸对面的英格兰。
      
       1066年,英国国王爱德华去世,威廉立即提出要求,声称爱德华曾答应将英国王位传给他,但是,英国人拒绝了威廉的要求,理由是,威廉并无英国贵族或平民的血缘,表兄弟也不足以成为继承王位的理由,英国人推举哈罗德为新的国王。
      
       威廉谴责英国人背信弃义,开始准备兵马粮草,打算用武力夺取英国王位。
      
       在教皇的支持下,威廉在欧洲各地招募武士,很快集结了一支拥有八百艘舰船的舰队。至1066年八月,远征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但是,威廉的诺曼底公国虽然强悍,但毕竟是一个小国,而对岸的英国,则是一个富强的大国。诺曼底只相当于英国的一个郡。以诺曼底一己之力去征服英国,在当时看来近乎天方夜谈,也只有威廉这样意志力超强的人敢想并且敢于付诸实施。
      
       威廉准备进犯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国王哈罗德立即赶到南部的怀特岛,着手防御,随时准备击退来犯之敌。
      
       哈罗德也是一个精明强干文武双全的国王,但是,怎奈天命不在他一边,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本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最终成为了现实。
      
       哈罗德严阵以待,就等着威廉自投罗网,如果是这样,两边强弱分明,哈罗德的精锐部队可以很有把握地击退敌人的侵略。但是,威廉那边却迟迟没有打过来。这可不是威廉的性格,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威廉一直按兵不动呢?原来,威廉早就做好了战斗准备,集结兵力于海岸边,他也急着早一天打到海峡对岸去。但是,这几天,一直刮的是西北风,在那个年代,航行主要靠风力,逆风使得威廉的舰队无法起航,只好耐心地等待。
      
       而哈罗德这边,却发生了突发事件。前文说过,哈罗德是英国大权臣戈德温之子,戈德温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自相争斗,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正当哈罗德在南部严阵以待准备击退入侵者的时候,没想到他后院起火了。他的兄弟托斯提格引来了挪威国王哈得拉达。哈得拉达也对英国王位有野心,他进犯英格兰北部,击败了北方的英军,一举夺占约克城,大有进军全英国,夺取王位之势。
      
       哈罗德得知约克失守,再也没法在南部等下去了,他只好先回师去解决挪威人和他兄弟的进攻。9月25日,哈罗德率领他的精锐部队,在约克的斯坦福桥与挪威军队展开激战。哈罗德的精锐英军力战获胜,杀死了挪威国王哈得拉达,收复了诺森伯里亚。但是,经此一战,英军部队也元气大伤。
      
       就在哈罗德北上迎战挪威人的时候, 英吉利海峡的风向变了,转为西南风,在对岸等待多时的威廉立即下令起航。9月28日,诺曼人在英国海岸登陆,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因为英军这时还在遥远的北方。
      
       威廉一下船,一下没站稳,跌到在地,他急中生智,用夸张的语调兴奋地说:“各位,我的双手抱住了英格兰!”颇有中国曹操的风范。
      
       英王哈罗德这时又匆匆率兵南下,但是,英军以逸待劳的优势已不存在,而且,与挪威人的激战,也损耗了他们的实力。消灭挪威人,也是替以后的威廉除掉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哈罗德只能这么做,一切都别无选择。只有尽快与威廉进行会战,消灭威廉的入侵,就什么问题就没有了。真正是“王国兴废,在此一举”。
      
       等到英军赶到南方海岸时,这时,以逸待劳的一方成了诺曼人。
      
       双方部队在黑斯廷斯山一带对峙。威廉派人给哈罗德传话,说他才是真正的英国国王,哈罗德只有投降一条路。哈罗德自然不听这一套。于是,10月14日,决定英国命运的大战爆发了。
      
       当时双方的兵力是,哈罗德的七千步兵,对阵诺曼人的五千骑兵。哈罗德对他军队威力非常自信,他用阵形严密的“盾墙”来对付诺曼人。诺曼人倾巢出动,诺曼骑士向英国步兵发起潮水般的进攻。英军的严密阵势,粉碎了诺曼人的骑兵攻势。诺曼人的骑兵弓箭,对英军的“盾墙”毫无作用。英军击退了诺曼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诺曼骑兵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步兵。久攻不下,威廉焦急万分,突然,他心生一计,命诺曼人佯败退走。英军由于在北方作战中损失不小,所以在部队中有一些民兵助战。当诺曼人败退之际,哈罗德的老战士不为所动,而一些民兵却按捺不住,冲杀出来。这样,英军的“盾墙”的严密阵形出现了很大的缺口。先使用了“拖刀计”的诺曼人,此时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失去了阵形的英国步兵,再也无法抵挡诺曼铁骑的冲杀。
      
       英国步兵渐渐抵挡不住。哈罗德率英军与凶狠的敌人展开殊死血战。夜幕降临时。英军只剩下哈罗德和他的禁卫军仍在浴血奋战。在激战中,哈罗德眼睛中了一箭。强悍的英国国王,就象中国的夏侯惇一样,怒拔敌箭,但是,他却没有象夏侯惇那样熬过去。哈罗德伤重而亡。他的精锐卫队继续作战,全部战死。哈罗德的王旗,倒下了。
      
       哈罗德战死了,这是英国历史上悲壮的一幕。哈罗德的顽强抵抗,代表了英国人血液中那种顽强的不屈精神。哈罗德和他的禁卫军,成为英国不屈精神的象征。
      
       威廉拒绝了哈罗德母亲赎回哈罗德遗体的请求,他认为,把哈罗德埋葬在他为之战斗并献身的萨克森海岸更为恰当。
      
       诺曼人的胜利,是西欧大陆集中完整的封建军事制度对正在由军事民主制度向君主制度过渡的相对落后分散的军事制度的胜利;在具体战术上,是灵活机动的新式骑兵弓箭手对长矛战斧的旧式步兵的胜利。
      
       1066年诺曼人在英国的成功登陆,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陆人在英国海岸的成功征服。此后,无论是强大如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再也无法做到这一点。
      
       诺曼征服战争从1066年威廉登陆英国开始,一直持续到1070年。
      
       黑斯廷斯之战以后,威廉继续向英国内地挺进。诺曼人向东征服了德文和坎特伯雷,渡过泰晤士河,兵锋直逼伦敦。
      
       伦敦人在得知国王哈罗德战死的消息后,悲痛之余,拥立哈罗德幼小的堂弟埃德加王子。数千诺曼人从西北方向包抄人口一万的伦敦。伦敦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但是,诺曼人的兵力也不足以攻下伦敦。这时,威廉显示了他手腕灵活的一面。他和伦敦人谈判,答应保持盎格鲁萨克森人原有的权利和习惯。于是,外无救兵,已经无力再战的伦敦人,不战而降。
      
       贤人会议在经过几周的挣扎后,不得不同意拥立威廉为英国国王。英吉利朝,二世而终。
      
       1066年圣诞节,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由约克主教主持加冕为英国国王,是为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史称“大征服者威廉”。英国历史上的诺曼朝开始。
      
       威廉同意作为哈罗德的继承者。但是,实际上,诺曼征服战争并未结束。大片英国国土还没有被征服。
      
       就在加冕仪式上,正当教堂里面的人发出呼喊庆贺威廉即位时,外面警卫的诺曼士兵却以为是英国人作乱,加害他们的威廉公爵,于是闹将起来,杀了不少英国人,烧了不少房子。
      
       威廉一世即位,立即封许多诺曼人为高官,并将法语作为英国宫廷的官方语言,一直延续了三百年之久。
      
       威廉一世巡视各地,把大片的英国土地封给诺曼男爵们。诺曼男爵们纷纷到自己的封地去上任,并在封地上修建城堡。后来很著名的伦敦塔,就是在那时修建的。
      
       英国人并不甘心屈服于诺曼人的统治,纷纷起兵反抗。威廉四处征讨,继续他的征服战争。
      
       在英国南部,大批英国人跟随哈罗德国王的儿子起兵反抗法国人的统治;英国中部和西北部,也是到处发生反抗法国人的起义。
      
       1068年,丹麦国王出手帮助英国人,丹麦人和威尔士人联手,也加入了英格兰人反抗诺曼人的的阵线。
      
       对待反抗他的人,威廉从来就是残酷无情的。怒不可遏的威廉一世,率兵四处征战。1069年,威廉率军北伐,他击败了反对法国人的联军。威廉军队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其烧杀之惨烈,以至于十几年后,有些地方仍然没有人烟。
      
       1070年,威廉攻克了英国人反抗的最后一个据点,伊利岛。历经四年的诺曼征服战争终于结束了。

    作者:冬瓜城 回复日期:2006-9-7 19:43:03 
        支持

    作者:西瓜8006 回复日期:2006-9-8 10:01:32 
        写得好,我正想知道这方面的历史

    作者:话说当年 回复日期:2006-9-8 10:49:16 
        太简单了,两句话七百年过去了。
      期待爱德华们和黑太子,期待伊丽莎白,期待工业革命。

    作者:中华传统 回复日期:2006-9-8 11:03:08 
        凯尔特人并不是金发,金发是日耳曼人的标志。看看英超曼联和热刺的基恩兄弟,还有曼联的基格斯,凯尔特人的头发应该是黑色稍微带点红,凯尔特人眼睛和日尔曼人一样,都是蓝色。

    作者:jackal1225 回复日期:2006-9-8 11:06:54 
        继续啊 楼主
      

    作者:winter699 回复日期:2006-9-8 11:23:14 
        好大题目,等着看

    作者:哑巴也想叫喊 回复日期:2006-9-8 12:22:35 
        看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8 13:12:17 
        五,诺曼朝的统治
      
       且说严厉的威廉一世,经过四年的战争,征服了英格兰全境,开始了诺曼朝的统治。
      
       诺曼朝的建立,对英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诺曼人将西欧大陆的封建制度引进了英国。封建制度,产生于法兰克墨洛温朝末期,简单来说,是指国王将领地分封给部下,产生封臣和采邑,各级封臣都效忠于上一级的封主。
      
       经过诺曼征服战争,原来的大批盎格鲁萨克森军事贵族们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地位,威廉将在征服战争中夺来的大片英国土地,分封给诺曼将士。不过,他的采邑制比西欧大陆的又有所变化。在西欧大陆的封建采邑制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威廉在英国推行的是,所有各级封臣,全部是国王的附庸。骑士们对封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086年,威廉强迫英国的各级领主接受“索耳兹伯里盟誓”,其内容的实质是,英国的各级封臣,无论是哪一级,除了宣誓效忠上一级领主之外,首先要向国王效忠。就这样,威廉大大加强了对王国的直接管理,加强了王权。
      
       同一年,威廉下令对全英国的土地人口财产等情况进行“搜山检海”般的详细调查。其详细和严厉程度令英国人感到窒息,仿佛末日来临,于是调查记录被称为《末日审判书》。其正式名称在十二世纪后称为《土地赋役调查书》。这是英国中世纪最早的经济档案。
      
       不管英国人愿意不愿意,这次赋役调查,明确告诉英国人,他们所生活的所有土地,都是属于国王的,不是他们个人的。同时,调查还显示了当时英国的社会情况。其中的一些数据是,当时英国人口为一百五十余万,其中95%为乡村人口。贵族的人口一万多,其中绝大部分是诺曼人,他们占据了英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原先的盎格鲁萨克森军事贵族们消失殆尽。城市有80个,最大城市伦敦,人口一万,第二大城约克。人口在六千到八千的城镇有约克,诺里奇,林肯。
      
       调查显示,1086年英国地租总收入为73000英镑,其中一半属于170家诺曼贵族,四分之一归威廉王族,其余的属于五十个高级教士。原来的盎格鲁萨克森人,平民就不用说了,连原来的贵族,他们的土地也统统被诺曼人夺去,占为己有。
      
       调查也显示了诺曼征服战争对英国的破坏情况。《末日审判书》显示,有一千个多个地方成为荒地。
      
       调查也显示出,诺曼征服战争使英国出现了农奴化的自由租佃农,这也大大不同于英吉利朝时代。
      
       随着威廉在英国统治的逐渐巩固,眼看已经坐稳了英国的江山,威廉又回到诺曼底,打理他的另半壁江山。因为此时,他需要对付的是对他的诺曼底虎视眈眈的法国国王斐利一世。
      
       斐利一世挑拨威廉的长子罗伯特,唆使他反对父亲,导致他们父子不和。这使得威廉非常恼火。
      
       1087年,法军入侵诺曼底。忍无可忍的威廉,向法国国王发动进攻。在向法军发动反攻时,威廉受伤而死,一代豪杰与世长辞。在临终前,威廉一世将英国王位传给了在他身边的二儿子小威廉,是为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英国诺曼朝的第二个国王。
      
       当时,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正躲在法王斐利一世的宫廷里。按照以前早已经确定的安排,威廉的诺曼底公爵之位还是传给了他。
      
       当时在威廉身边的还有三儿子亨利,他得到了父亲给他的大量钱财珠宝。
      
       此后,英国国王威廉二世与诺曼底公爵罗泊特,兄弟两人展开激烈的斗争。罗伯特多次唆使英国的诺曼人反对威廉二世,都被威廉二世镇压。
      
       威廉二世,人称“红脸威廉”。他在残酷镇压贵族们的反抗之后,于1089-1096年,连续七年进行对诺曼底的战争。后来,罗伯特因为要参加十字军东征,却缺乏军费,将诺曼底抵押给威廉二世,换了一万马克,威廉二世对诺曼底的战争才告结束。诺曼朝在海峡两岸的两部分又重新统一。
      
       1100年,罗伯特返回法国,正想用钱赎回诺曼底,威廉二世当然不干,他积极准备武力,打算将罗伯特拒之门外。正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天,威廉二世率人到森林里打猎,被随行侍从射箭误杀。当时,威廉二世的三弟亨利也在队伍之中。出事后,亨利顾不上二哥的尸体,却带着侍从飞马赶往温彻斯特,先控制住国库,然后赶往伦敦威斯敏斯特,宣布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
      
       总的来说,威廉二世是个暴君,对待人民十分严厉,而且与教会关系紧张,亨利一世即位后,却采取了和解政策,他着力缓和与教会的关系,在加冕典礼上,颁布“自由宪章”,宣布停止前朝国王的横征暴敛。在他的统治下,英国得到了空前的和平和发展。英国人称亨利一世为“贤明者亨利”。
      
       对于三兄弟中的老大罗伯特,亨利一世也不敢怠慢,他让罗伯特继续为诺曼底公爵,统治诺曼底。但是,英国的一些诺曼贵族仍对罗伯特抱有好感。于是,1106年,亨利一世率兵渡过海峡,生擒罗伯特,将他关押在英国,后来这位老公爵活到八十岁,死在狱中。
      
       紧接着,亨利一世连续击败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和安茹伯爵对诺曼底的进攻,法王与亨利一世讲和;安茹伯爵表示臣服。亨利一世稳定了在诺曼底的统治,最终统一英格兰和诺曼底。
      
       亨利一世作为一代明君,在他的统治下,统一的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和平稳定地发展,国泰民安。
      
       国家大事看着是很称心了,不过,亨利一世也有他的烦恼。这就是他的继承人问题。
      
       亨利一世只有一子一女,他儿子小威廉,在渡海时落水身亡,亨利一世只剩下一个女儿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先是嫁给德国皇帝亨利五世为后。1125年,德皇亨利五世死,亨利一世将玛蒂尔达召回英国,强迫贵族们同意立她为继承人,贵族们却因她是女人而极力反对。1128年,亨利一世将玛蒂尔达再嫁给法国安茹伯爵杰弗里,遂为后来的江山变色埋下了隐患。
      
       安茹伯国是诺曼底公国的宿敌,这使得诺曼贵族们更加反对玛蒂尔达为接班人。
      
       1135年,一代明君亨利一世去世,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就是接班人问题,但他也只好眼睁睁就这么去了。唉,接班人问题,多少强人都无法解决的千古难题。
      
       亨利一世死后,他的外甥史迪文,立即从法国赶到英国,在诺曼贵族们的拥护下,成为新一任英国国王。
      
       玛蒂尔达岂肯善罢甘休,于是,在亨利一世治理下享受了几十年和平的英国,又一次陷入内战之中。

    作者:casanovaloveall 回复日期:2006-9-8 14:30:41 
        好贴,但还请让我指出楼主的白璧微瑕。
      征服不列颠的罗马统帅不是凯撒,而是著名的白痴皇帝克劳狄乌斯手下的大将波拉蒂乌斯。凯撒渡过了海峡,但没有去征服这个岛。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8 18:28:27 
        六,金雀花朝建立之前的混乱
      
       “大征服者”威廉一世建立的诺曼朝(1066-1154),使得英国的面貌改换一新。英国自此建立了封建制度,后世的人们也往往将英国历史的正统从这里开始算起。
      
       威廉在英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王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将盎格鲁萨克森旧贵族几乎全部镇压了。英国的统治阶层换成了清一色说法语的法国人。原来的五个英国主教全部被免职,都由大陆人取而代之。
      
       诺曼人的征服,也是英国城市和工商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诺曼朝开始,英国工商业城市开始逐渐兴起。
      
       总之,诺曼人的到来,给英国历史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进步。
      
       历经诺曼朝三个国王的统治之后,1135年,亨利一世去世,经过一段时间的短暂混乱,新王朝建立,英国的历史在诺曼朝开创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这段混乱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十九年。
      
       继承亨利一世王位的,是大征服者威廉一世的外孙史迪文。史迪文英勇善战,同时又性情温和,是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国王。不过,也正是由于他缺乏那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狠劲,也决定了王国终究不能在他手里延续下去,而最后只能落到别人手里。
      
       史迪文是先王亨利一世的外甥,是亨利一世的妹妹阿黛拉和法国布鲁诺伯爵的儿子。亨利一世生前,对他非常宠爱,把他当儿子一般待。不过,关于王位的继承,亨利一世当然只想传给他自己的女儿玛蒂尔达。
      
       亨利一世死时,史迪文抢在玛蒂尔达之前,从法国赶到英国。英国的诺曼贵族们本来就反对玛蒂尔达,对史迪文的到来是双手欢迎。史迪文正式被拥立为英国国王(1135-1154年在位)。
      
       玛蒂尔达不肯罢休,遂求教皇主持公道,但教皇则支持史迪文做英国国王。
      
       玛蒂尔达于是在她舅舅苏格兰国王和她的异母弟罗伯特(亨利一世的私生子之一)的支持下,起兵杀入英格兰,和史迪文争夺英国王位。
      
       文武双全的史迪文起兵迎战,苏格兰人被击败,退回本国。史迪文连连获胜,控制了英格兰的西南部。
      
       不过,由于史迪文拘捕了索尔兹伯里主教罗杰及其亲属,失去了教会的支持,势力有所减弱。玛蒂尔达趁机率领她的安茹军队于1139年进攻英国。
      
       1141年,史迪文被安茹军队击败,并被俘获。玛蒂尔达进入伦敦,实际统治英国将近一年时间。伦敦人并不接受她,所以她一直未能加冕。
      
       这年的十一月,支持史迪文的部队抓住了玛蒂尔达的兄弟罗伯特,换回了被俘的史迪文。史迪文于十二月重登王位,和玛蒂尔达重新开战。国王的军队占了上风。1148年,渐渐不支的玛蒂尔达逃离牛津,一口气跑回诺曼底,从此,她再也没有踏上英国的土地。
      
       此后,原先统一的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又分裂成两部分:史迪文占据英格兰,玛蒂尔达占据诺曼底,双方隔海对峙。
      
       玛蒂尔达虽然失去了英格兰,但是在诺曼底站住了脚,而且由于史迪文得罪了教会,大主教西奥博德拒绝承认他的长子尤斯塔斯为王位继承人,并且逃到了诺曼底。更重要的是,玛蒂尔达的儿子,安茹小伯爵小亨利已经成长起来。1153年,亨利已经是个十九岁的青年。玛蒂尔达派他率领安茹军队,再次攻入英国。
      
       此时的史迪文,虽然夺回了王位,但是,随着连年战争,亨利一世建立的中央政权早已分崩离析。贵族们纷纷割据独立,国王的权威荡然无存,而且由于多年的战乱,城镇被毁,田地荒芜,生灵涂炭。史迪文焦头烂额。此时他也无暇多顾了,只求他以后能把王位传给长子尤斯塔斯,但是,由于他此前得罪了教会,教皇尤金三世明确下令不得为尤斯塔斯加冕。更有甚者,就在小亨利打进英国不久,史迪文的妻子和长子尤斯塔斯相继去世,史迪文的次子威廉目睹父王的艰难处境,对王位避之惟恐不及,绝无继位的念头,再加上小亨利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史迪文万念俱灰,只得于1153年11月同意由亨利继承王位。
      
       1154年,苦命国王史迪文死于多佛。他在位十九年,没享过一天的福,几乎都是在战乱中渡过。早知今日,当初还不如老老实实在他的布鲁诺伯国安享荣华富贵。
      
       诺曼朝结束了,它给英国留下了一个有效的政府框架。
      
       英国王位最终还是落到了玛蒂尔达一系的手里。这符合老国王亨利一世把王位传给女儿的心愿,但是,对整个诺曼人来说,这个结果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因为玛蒂尔达是安茹伯国的太后,所以,英国王位实际上落到了安茹伯国的手里。
      
       1154年12月19日,玛蒂尔达之子,安茹伯爵亨利,正式登上英国王位,是为英王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英国历史上的安茹朝建立。
      
       安茹朝在英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以后的各个朝代,直至今天的温莎朝,都是安茹朝的延续。

    作者:费正清 回复日期:2006-9-8 20:27:45 
        顶! 继续!

    作者:92层口罩 回复日期:2006-9-8 21:19:09 
        写得好啊,请继续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8 22:20:38 
        诺曼底威廉的登陆才真正结束了大不列颠总是被入侵的受伤的历史!知道原因吗?因为威廉建立起了一个很合理的政治体制格局,这是在吸取了法国的封建体制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正是这个政治格局使得以后的英格兰逐步强大,甚至产生了现代议会制这样的历史性突破,所以我一向认为诺曼底威廉有相当的政治智慧!!就同满清的创始人努尔哈赤一样。

    作者:raycar 回复日期:2006-9-9 19:57:39 
        有点儿累了,作个记号先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9 20:22:06 
        七,金雀花朝,七倍于法国的跨海大帝国
      
      
      
       1154年,英国的安茹朝建立,亨利二世即位。就在安茹朝建立前二十余年,1125年,远在东方的北宋帝国灭亡,1127年,南宋帝国建立。
      
       在小说《水浒传》中,北宋梁山好汉中,有一位浪子燕青,他喜欢“耳旁常戴一枝花”。无独有偶,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也喜欢在帽上戴一枝金雀花,所以,英国的新王朝,安茹王朝,又称为“金雀花朝”。
      
       金雀花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二世,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安茹,曼恩,布列塔尼等诸侯国,从母亲玛蒂尔达那里继承了诺曼底公国,后来又从妻子爱琳娜那里获得了阿奎丹,伯瓦图,加斯科尼等诸侯国,他自己又夺得英格兰,从而建立了疆域广大的金雀花朝。这个大帝国的疆土,从苏格兰一直延伸到西班牙边境,疆域之广,七倍于法兰西。
      
       这个地跨海峡两岸的大帝国,实力雄厚。亨利二世即位时,只是一个年仅二十出头的青年,但是,他是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来自大陆的英国国王,凭借他的大帝国的雄厚实力,他很快镇压了在前王史迪文时期割据独立的贵族们,摧毁了他们私自建立的城堡,更换大批郡守,利用英国已有的行政机构,迅速恢复了秩序,结束了史迪文以来英国的混乱局面。
      
       亨利二世不会说英语,但是他工作勤奋,精力充沛,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亨利二世在英国历史上最显著的功绩是,他进行了重要的司法改革。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中,有两方面最为重要,其一是,他扩大了王室法庭的管辖权,这就大大减少了各封建领主的法律管辖权,极有利于英国的司法统一,英国习惯法由此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民事法庭的雏形;其二,亨利二世司法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实行陪审团制度。在英吉利时代,实行的是“神命裁判法”,即,将男性当事人投入水中,如果他在规定时间里不浮出水面的话,即宣布无罪,对女性当事人,则命其手执烧红的铁,被烧伤者,即判有罪。亨利二世的改革废除了“神裁法”,实行了陪审团制度,其意义影响深远。
      
       亨利二世是个不折不扣的法国人,他生于法国,死于法国,葬于法国,英格兰相对于他的故乡安茹来说,有些偏远地区穷乡僻壤的味道,大陆上还有其他的部分也需要他的照看,所以他在位的三十四年中,有二十年在法国大陆渡过。但是,他非常勤奋,不停地在海峡两岸奔忙操劳,把西欧大陆的先进文化带给落后的英国。
      
       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他和教会的冲突,也非常激烈,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的冲突,这是欧洲各国的普遍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冲突使得欧洲国家的王权,始终有所牵制,无法发展到象中国皇权那样登峰造极的程度。
      
       英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柏克特,原出身于富商,是亨利二世最信任的国务大臣。亨利二世把他当成铁哥们儿,遂支持他成为英国两大主教之一的坎特伯雷大主教。
      
       亨利二世原以为柏克特会对自己言听计从,不料,上帝的仆人终究是上帝的仆人,不是国王的仆人。1162年5月,柏克特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后,完全站在教会的立场上,再三强调,教会独立于国家权力之上,世俗国王无权干涉宗教事务。
      
       亨利二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逐渐地,他和柏克特由朋友变成了死敌。
      
       在教士犯罪由谁处理的问题上,双方矛盾激化,柏克特只好逃到大陆,寻求教皇的保护。
      
       亨利二世则乘机在自己有生之年,为自己的儿子小亨利加冕,他乘柏克特出走之际,命英国另一大主教,约克大主教,主持了加冕仪式。这更激起了坎特伯雷大主教柏克特的极大不满。
      
       1170年,柏克特返回英国,受到英国民众的欢迎。他表面上与亨利二世和解,实际上则是“走资派,还在走”,死不改悔。他继续与亨利二世做对。他还决定惩罚为小亨利加冕的约克大主教等人。
      
       正在诺曼底的亨利二世听到这些消息,气愤得大喊大叫。国王麾下的骑士见柏克特把国王气成这样子,遂立即渡海,来到英国,找柏克特理论,言语冲突之下,国王的骑士就在坎特伯雷教堂里杀死了柏克特。
      
       这被当时的人们视为逆天大罪,英国人都认为这是亵渎神圣,教会自然大动肝火,宣布柏克特为圣徒,并威胁要开除亨利二世的教籍。
      
       那年头,得罪了教会可不得了,在压力之下,亨利二世不得不让坎特伯雷的教士来鞭打自己,以示悔过。但是,他骨子里并未改变与教会争夺统治权的信念。
      
       在亨利二世的年代,还有一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1162年,来自巴黎的教授们,创建了牛津大学。后来,到了1209年,牛津大学的教授们又创建了剑桥大学。
      
       杰出的改革家亨利二世,象许多伟人一样,处理国事非常出色,但是,家事却一塌糊涂。
      
       亨利二世的妻子爱琳娜,原为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王后。那路易七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白天礼拜,晚上忏悔,冷落了娇妻爱琳娜。那爱琳娜,身为法国阿奎丹公国的女公爵,拥有大片疆土,热情似火,岂肯跟着路易七世守一辈子活寡?1152年,她以同宗不宜结婚为由,与路易七世离婚。两个月后,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安茹青年伯爵亨利结婚。她的陪嫁是,阿奎丹公国等大片领土。虽说19岁的亨利娶了30岁的大媳妇,亨利的老娘玛蒂尔达,还是乐得合不上嘴,亨利势力大增,两年后,一举夺取英国王位。此次二人的婚姻,使得法国失去了一半的疆土。
      
       爱琳娜和亨利二世的儿子们是,小亨利,理查,杰弗里,幼子约翰。
      
       威武一生的亨利二世,最后却栽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当爱琳娜年过五旬之时,四十二岁的亨利二世爱上了一位绝色少女,“美丽的罗莎蒙德”。爱琳娜采取深挖猛追的做法,找到了美少女,并逼其自杀。
      
       亨利二世怒不可遏,当年夫妻的情份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立即与王后分居。
      
       爱琳娜与几个儿子的关系,却是相当地好。
      
       1173年,在爱琳娜的唆使下,在法王路易七世的支持下,亨利二世的儿子们在诺曼底起兵,反抗老子。
      
       说起这亨利二世的儿子,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尤其是其中的理查,他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狮心王理查,后来十字军东征时大战萨拉丁的英雄国王,他的事迹,在下一篇我们将重点讲述。
      
       幼子约翰,与理查相比虽然是龙兄鼠弟,但他却是此后英国历代君主的开山老祖,也是非同寻常。
      
       却说1173年,亨利二世遭到诸子起兵叛乱,一时间形势危急,英国和诺曼底大乱,佛来芒人和苏格兰人也趁火打劫。眼看亨利二世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但是,亨利二世不愧是一代英主,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指挥忠于他的军队,迅速将各方叛乱平定。
      
       亨利二世赦免了他的儿子们,爱琳娜却不可饶恕,从此以后被长期关押,直到十五年后亨利二世去世,才被儿子理查救出。
      
       此后,1175-1182年,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进入全盛期。
      
       1180年,法王路易七世去世,他的儿子斐利继位,是为斐利二世,此人是金雀花朝亨利父子们的克星。他成为法国国王,金雀花朝从此不得安宁了。
      
       1183年,亨利二世的长子小亨利去世,理查理应成为英国王位的继承人,但是,年老昏聩的亨利二世却想传位于他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理查气不过,“父不正,臣投外国”,他与法王斐利二世结盟,反抗父王亨利二世。
      
       1188年,法王斐利二世要求亨利二世将王位传给理查,遭到拒绝。理查在法王斐利二世的支持下,再度起兵攻击打父王亨利二世。此时已经年老体衰的亨利二世,重病在身,在勒芒之战中一战败北。退到诺曼底。因为亨利二世要传位于幼子约翰,因而理查起兵反对他,而老国王却在谋反者的名单上发现了幼子约翰的名字。老国王亨利二世万念俱灰,于1189年7月,死于法国希农。一代英雄,就此了结一生。
      
       这一年的九月,理查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威震欧洲和中东的狮心王理查,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作者:zschust 回复日期:2006-9-9 23:24:31 
        以前对英国历史只能说个大概,这下明确多了,谢谢作者的精彩文笔和渊博知识!

    作者:bjsz528 回复日期:2006-9-10 00:23:26 
        亚瑟王的故事发生在哪朝?威廉华莱士的故事又发生在哪朝?

    作者:ltm6656 回复日期:2006-9-10 00:30:00 
        亚瑟王的故事发生在哪朝?应该是罗马统治和即将结束在英伦统治时,电影亚瑟王里有讲到罗马士兵。威廉华莱士的故事又发生在哪朝?。。。这个偶不知道。。。嘿嘿。。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0 8:50:01 
        关于英国传说中的英雄,早期的亚瑟王,还有后面的罗宾汉,将在下一篇有所交待。
      
      威廉华来士的故事就发生在金雀花朝,但是还没轮到他出场,等待一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0 8:58:34 
        另,关于罗马征服不列颠的事迹。多谢casanovaloveall的指正。
      
      凯撒于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两次出征不列颠,虽然获胜,但并未能征服,随即撤兵。不列颠是公元43年,由罗马将军阿鲁斯·普劳提乌斯率兵征服的。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0 9:08:59 
        1066年,英国的诺曼朝建立之前的英国历史的七个历史时期中相关的时期应为:
        
         2,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43年,凯尔特人;
        
         3,公元43年--公元407年,罗马统治时期;
        
        

    作者:话说当年 回复日期:2006-9-10 10:02:30 
        威廉华莱士和捅屁眼国王什么时候出场?

    作者:大幕遮天 回复日期:2006-9-10 10:07:42 
        英语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英国人最tm爱做秀,标榜自己历史悠久。现在美国人谈美国历史,也喜欢搞到几千年前印第安人那会,好像那些跟他们很有关系一样。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0 10:14:11 
        英语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
      可能是在十四世纪左右。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0 10:30:20 
         亚瑟王的故事发生在哪朝?应该是罗马统治和即将结束在英伦统治时,电影亚瑟王里有讲到罗马士兵。威廉华莱士的故事又发生在哪朝?。。。这个偶不知道。。。嘿嘿。。
      ================================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主要源自传说,可能是七世纪,是土著的大不列颠人抵御yang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代表,而英格兰的本意即“撒克逊人的国家”,看来亚瑟王与后来的英国人并不是传承关系,不过可能有一定的血缘的融合,所以就搞成了他们的老祖先似的。那个因为电影而出名的华莱士,不过是个造反的苏格兰土著地主,是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时期,历史上的真实爱德华三世是个出色的君主,而不是什么“残暴”,电影艺术就是这样,随编剧的个人想象尽情渲染,黑的也会颠倒成白的,不过娱乐不必当真。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0 10:49:38 
        关于英语的形成,本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确。较规范的英语,形成于威塞克斯王国时代的十世纪。

    作者:yanwuhuan 回复日期:2006-9-10 12:26:13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主要源自传说,可能是七世纪,是土著的大不列颠人抵御yang格鲁撒克逊人入侵的代表,而英格兰的本意即“撒克逊人的国家”,看来亚瑟王与后来的英国人并不是传承关系,不过可能有一定的血缘的融合,所以就搞成了他们的老祖先似的。那个因为电影而出名的华莱士,不过是个造反的苏格兰土著地主,是金雀花王朝的爱德华三世时期,历史上的真实爱德华三世是个出色的君主,而不是什么“残暴”,电影艺术就是这样,随编剧的个人想象尽情渲染,黑的也会颠倒成白的,不过娱乐不必当真。
      ------------------
      汗~~受教了。很多朋友可是拿这个东东很当回事的说
      尤其是那一声freedom,对照咱们国家历史上的造反的草寇,那个境界差别更是让某些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人劣等的一个实例

    作者:没事谈谈贵族精神 回复日期:2006-9-10 13:04:55 
        33333等啊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0 13:16:38 
        八,狮心王理查
      
      
       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1154-1399),统治了英国两个半世纪,而其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是金雀花朝的延续。
      
       1189年,狮心王理查即位为英国国王,一个英雄时代开始了。在这个历史时期,真可谓是群英荟萃,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除了狮心王理查,还有德国的红胡子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还有智谋出众的智多星,法国国王斐利二世,这些都是十字军英雄。而就在敌对的穆斯林军中,也有著名的英雄萨拉丁。
      
       同时,还有传说中的英雄,罗宾汉。罗宾汉是这一时期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他在理查一世参加十字军东征时,对抗暂时统治英国的昏主约翰。
      
       英国传说中的英雄还有早期的亚瑟王,那要追溯到五世纪到六世纪初了。那是罗马统治的末期,传说中的亚瑟王,是威尔士一带的凯尔特人的国王。传说在他的城堡里,有一大圆桌,围坐着亚瑟王和他的武士们。有资格坐在圆桌旁的,必须是屡建战功的战士。
      
       不列颠的亚瑟王和他的圆桌武士们,力抗罗马人和后来的盎格鲁萨克森人的入侵,被视为扶弱抗暴的英雄。亚瑟王的故事,千古流传。
      
       不列颠人后来和盎格鲁萨克森人融合为同一个英格兰民族,亚瑟王的事迹,被认为代表着勇敢和正义,被后世的英国人传颂至今。
      
       再回到理查王时代。
      
       理查于1157年出生于英国。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他母亲的故乡,法国的阿奎丹公国成长的。他成长于法国,并且积极参加十字军征战,所以,他在位十年,在英国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他的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大陆。
      
       理查一世,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以坚韧,勇猛,顽强著称,是当时著名的勇将,人称“狮心王”。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武夫,对建立武功的兴趣,远远大于治理国家。但是,理查国王的那种英雄主义气概,和骑士风范,则深为英国人所敬佩。
      
       因为狮心王理查的事迹大多与他的远征有关,所以,现在要说说当时的世界格局了。
      
       当时的世界,在东方,是宋帝国和金帝国的对峙;在中亚,兴起了新的霸主喀拉契丹,亦即西辽帝国。
      
       在中东,突厥人的塞尔柱帝国曾威风一时,此时,当年的塞尔柱帝国已经分裂,而统治埃及的阿拉伯法迪玛朝也已经衰落。1171年,库尔德人萨拉丁推翻法迪玛朝,自立为速丹,在埃及建立阿尤布朝,统治整个埃及、今伊拉克北部、叙利亚大部和也门。萨拉丁对十字军进行“圣战”,1187年收复耶路撒冷。统一汉志、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
      
       而基督教的欧洲的前沿,则是东南欧的拜占廷帝国,与穆斯林直接面对。公元1095年,在拜占廷皇帝阿历克修斯一世的请求下,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西欧各国派出十字军进行东征以收复在穆斯林占领下的圣地耶路撒冷,从此拉开了西欧国家与穆斯林国家之间长达200年之久的中世纪宗教战争的序幕。
      
        公元1099年,四万来自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的十字军战士经过连续一个月的围攻,终于攻下了由一千名穆斯林守军防守的圣城耶路撒冷,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王国等一系列十字军国家。88年后,公元1187年,萨拉丁在统一了埃及、两河流域上游以及叙利亚以后,正式向十字军宣战,并在哈丁一战中全歼了十字军主力,接着乘胜追击攻占了耶路撒冷。
      
       一代英雄萨拉丁,并没有采取对十字军报复的手段,他释放了耶路撒冷国王和大多数战俘。但是,欧洲人不会容忍圣城耶路撒冷的失陷。
      
       公元1190年,亦即狮心王理查即位次年,在罗马教皇的号召下,西欧各国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这是历次十字军东征中最为著名的一次,可称得上是一次群雄会,十字军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一世、法国国王斐利二世和英国国王理查一世,还有他们的对手,埃及和叙利亚的速丹萨拉丁,都是著名的英雄人物。
      
       狮心王理查是十字军东征的急先锋,为了筹备军费,他不惜卖官鬻爵,提空国库,增加税收。他甚至说,如果价钱合适,他要卖掉整个伦敦。
      
       终于,狮心王理查筹集到了足够的军费,招募了一支在当时来说非常强大的陆海军队伍,包括,四千骑兵,四千步兵,一百艘运输船。
      
       出征前,理查选择鲁昂大主教,后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主持监国摄政的国事。事后证明,他选择了非常正确的人选。
      
       老太后爱琳娜已年近七十,仍然精力充沛,她也积极参与扩大他们家族势力的活动。
      
       1190年夏,狮心王理查的大队人马踏上了出征中东的道路,圣战开始了。
      
       不过,十字军刚刚出发,就先折了一员主将。德国红胡子巴巴罗萨皇帝斐特烈,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渡过小亚细亚的一条河流时,溺水身亡。德军遂撤回本国。
      
       联军出师不利,预示着此次出征将充满艰辛。
      
       法国国王斐利二世,以前曾支持理查和老国王亨利二世作对,但他并非理查的朋友,对于疆土广大的金雀花朝,他始终没忘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法国带走的,收复失去的疆土,破坏金雀花朝,始终是斐理二世从不动摇的信念。
      
       所以,虽然此次斐利二世和理查并肩作战,却是各怀心腹事,一直别别扭扭的。
      
       在经过西西里时,狮心王首先和西西里国王唐克里德发生冲突。这也与法王有关。
      
       原来,理查原来与法王斐利二世之妹定婚,但是,却一直不履行婚约,他担心法国国王的野心。这令斐利二世非常恼火。于是,他挑唆西西里国王唐克里德与理查作对。这对狮心王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理查一动手,西西里王国就被他控制了。他索取了两万盎司的黄金,吃得盆满钵满。
      
       出征时,斐利二世与理查商量好,平分战利品,此时,他见理查独吞两万盎司黄金,气得发疯。但是,他也不想想,是他挑动西西里国王反对理查,理查又凭什么把从西西里得到的黄金分给他呢?
      
       1191年,开到中东的十字军与穆斯林军队正式开战。十字军真正的主力是狮心王率领的英军。英勇的狮心王,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与最凶猛的敌人作战。七月,英军攻克了奥地利十字军两年未克的阿卡要塞。
      
       奥地利军队将他们的旗帜插上阿卡城头,但被浴血奋战的英军拔下。奥军忿忿离去。从此,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就和理查结下了梁子。
      
       九月,狮心王理查率英军与萨拉丁决战于阿尔速夫,十字军大胜,就此终结了萨拉丁的不败神话。理查的军队曾两次进逼到离圣城耶路撒冷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法王斐利二世因为战利品之事,与理查发生争吵,与理查分道扬镳,率法军回国。狮心王理查率英军独力支撑战事。他提出与萨拉丁谈判,当谈判破裂后,狮心王一怒之下,杀死两千余名穆斯林俘虏。
      
       1192年7月,萨拉丁攻克雅法城,狮心王理查很快对雅法发动进攻。当理查发动进攻时,正处于劣势的萨拉丁发现理查没有马匹,竟赠送良马两匹给他,狮心王理查没有拒绝,真是英雄相惜,令交战双方的士兵大为震惊。不久,狮心王理查染上重病,萨拉丁下令停止交战,还送去礼物表示慰问,理查深深地被感动了。
      
       此时,从欧洲传来消息,法兰西国王斐利二世已经回到了欧洲,目前正在进攻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的领土,理查的幼弟约翰,也趁机在国内兴风作浪,企图篡位。于是狮心王理查与萨拉丁签订了停战协定。停战协定规定,十字军控制除圣城以外的巴勒斯坦狭长地区;圣城耶路撒冷则归穆斯林所有,非武装的基督徒获准可以前往朝圣。英国人以顽强的战斗,赢得了敌人的尊重。
      
       公元1192年9月底,狮心王理查离开巴勒斯坦返回欧洲,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就这样结束了。
        
        此次十字军东征,可以说是狮心王理查和埃及速丹萨拉丁的双雄会。萨拉丁和理查表现出来的骑士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人格魅力,深受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敬佩。
      
       1193年,理查启程回国。但在海上遇到大风浪,他的船只与大队失散,被迫弃舟登岸,取陆路回国。
      
       理查为人骄傲,在欧洲树敌甚多,他深知想从陆路回国,势必一路困难。所以,他化装成商人,企图化装回国。但是,冤家路窄,在经过奥地利的时候,理查还是被发现了,落到了仇人,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手里。利奥波德将他引渡给德皇亨利六世。
      
       此时,理查的幼弟约翰,大肆进行篡权活动,他宣布理查已死,准备立即即位为英国国王。
        
       传说中的绿林好汉罗宾汉,正是出现在此时。罗宾汉象梁山好汉一样,以舍伍德森林为根据地,率领绿林好汉,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反抗昏君约翰王子的暴政。
        
       而在实际的英国历史上,英国人也是非常敬佩他们的英雄国王理查,他们在理查不在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支持理查。理查留在国内的亲信,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全力维护国内的稳定。老太后爱琳娜,也全力支持理查。
      
       忠诚的行吟诗人布朗德尔,不辞艰辛,弹着理查最喜爱的和弦,游走于德国各地,终于发现了关押国王的城堡,找到了国王的下落,从而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德国皇帝亨利六世于是向英国索要十五万马克的赎金,这相当于英国王室两年的全部收入。为了尽快赎回国王,全英国上下齐动手,于1194年,先凑齐了十万马克,终于将国王赎出。
      
       此时,与约翰勾结在一起的法王斐利二世,给约翰发去了著名的短信:小心——魔鬼就要出来了!
      
       1194年三月,理查终于回到了伦敦。尽管他的冒险使得英国人囊空如洗,但他还是受到了伦敦人的热烈欢迎,因为人们崇拜英雄,崇尚武勇,狮心王理查,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狮心王理查,以他的行动为英国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君主。
      
       理查在英国只待了两个月,就于五月前往他在大陆的领土,去和法王斐利二世作战,他把英国的政务仍然交给忠心耿耿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全力以赴去和法军作战,从此在也没有回到英国。
      
       此后,理查以其军事才能,和法军作战五年,连连获胜。正当英军节节胜利之际,理查却在攻打一个小城堡的时候,中了冷箭,就此与世长辞。临死前,理查宣布,将王位传给幼弟约翰,将财产分给朋友和慈善机构,并宽恕了那个射中他的法国兵。
      
       狮心王理查,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骑士,虽然他有武夫的残忍急躁的缺点,但是,他的勇敢顽强的精神,他的英雄业绩,他的宽宏大度的风度,都使英国人把他作为千古传颂的英雄。

    作者:没事谈谈贵族精神 回复日期:2006-9-10 13:29:34 
        不错!!!!!!!!!!!
      
      还有吗

    作者:杨少凡 回复日期:2006-9-10 16:13:37 
        嗯嗯,什么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维京人、诺曼底人、法国人,最后不全成了英国人?而且建立了曾经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现在有谁追究他们的祖宗是谁?血统纯不纯?
      呀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还要争什么汉满蒙回,甚至汉族还要争什么明粉宋蜜,河南广东?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明时的叛乱地方政权满洲最后发展成了敌国,和现在满族人和汉族人同是中国人有什么关联吗?

    作者:bluehistory 回复日期:2006-9-10 16:54:36 
        满人,蒙古人,现在全是中国人
      蒙古人有蒙古国,所以蒙元是蒙古国的
      满人没有了满洲国,努尔哈赤还是明朝户口本上的人。所以满清是中国的。
      
      蒙古人,满洲人杀戮太重,不管是不是中国的,用现在的话说都犯了反人类罪。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6-9-10 17:09:00 
        红.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2:02 
        英国古代史
      
      云台峰上的123
      
      英国在近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纵观其历史,小小岛国怎一个乱字了得!
      
      英格兰的主岛—不列颠岛上很早便有人类活动,岛上的居民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以英格兰南部沙里斯布里平原上的巨石圈为代表的灿烂文化。
      
      按一些史学家的说法,约在1万年前就生活在中亚的一个游牧父系氏族集团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汉代的楼兰;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便是日尔曼人的祖先。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3:51 
        因欧洲人在近现代科学研究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以欧洲地理和欧洲人的历史为中心来创造历史名词,所以大量的历史名词带上了欧洲人的感情色彩,如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周围、东亚就被按离欧洲的距离远近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因蒙古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发现远古时期中亚民族迁移过程后就将这个氏族集团称为“古印欧人”,之所以有这个“印”是因印度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他们对其是有感情的,他们希望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都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平时对印度提携有加。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公元前55年与54年,恺撒率罗马军队远征不列颠岛,在凯尔特人表示一定的屈服后就撤退了。公元43年,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他们时常起兵反抗罗马人的统治,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四至五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了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凯尔特人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建立了一批小的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战不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6:15 
        在不列颠岛对面大陆上的日德兰半岛南部居住着盎格鲁人,半岛北部是朱提人,撒克逊人居住在易北河与威悉河下游一带,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与撒克逊人的关系密切,语言与风俗很难区分,历史上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目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公元三世纪起他们就对不列颠进行了海盗骚扰。为了防备他们,罗马人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了要塞和了望台,配备军队对付他们,这一带被称为“撒克逊海岸”。由于他们与强大的法兰克人毗邻,无法向高卢发展,再加上罗马人已从不列颠撤军,因此当五世纪中期匈奴人西迁时他们就渡海迁入不列颠。
      
      这时不列颠岛的肯特地区的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首领屋提吉伦也请朱提人帮助他们抵御皮克特人和斯克特人海盗式的袭击,朱提人的军事首领海恩吉斯和豪沙兄弟率兵于449年从泰唔士河上岸,进入肯特。六年后双方因薪饷问题起了争执,朱提人以武力占领了肯特地区,正式在当地定居下来,这是不列颠在罗马人撤走后的第一次外族入侵。与此同时,撒克逊人开始从北海东南岸出发在达沃什湾登陆,进入泰唔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进入英格兰中部。凯尔特人对这些外来的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罗马人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公元500年时,入侵因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而暂停,一位名叫阿鲁狄尔的勇士领导凯尔特人坚壁清野,连获大胜,特别是巴顿山大捷更是遏止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达几十年之久。在巴顿山之战前后,凯尔特人的一支为避战乱迁到了阿尔摩利克半岛,这个半岛因此得名布列塔尼亚(小不列颠)。550年,新一轮的入侵又开始了,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凯尔特人推进到了布里斯托尔湾。613年,盎格鲁人在诺丁汉郡的切斯特大胜,推进到了爱尔兰海岸,这三个民族就此在岛上定居下来。凯尔特人退到了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现在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大都属于凯尔特人后裔,在后世这三个地方的人大举移民北美,成为开发北美洲的主力,现在美国南方的凯尔特人后裔占比较高。
      
      作者: 海盗009 2005-9-19 10:20 回复此发言
      
      2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与凯尔特人的征战中陆续建立了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的七国时代,这时先是北方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是中部的麦西亚王国,最后是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都曾称雄英格兰,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就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几百年的苦战终于在不列颠安定下来后不久,又要面临其他民族的入侵了,这次的入侵者是诺曼人。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是目耳曼人的一支,也称维京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目德兰半岛的挪威人,瑞典人与丹麦人。诺曼人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他们善于造船、航海,是一个勇于进取、具有冒险精神的民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当地的出产已不能养活他们了,诺曼人只好于8至9世纪时开始扩张。他们的扩张在9至11世纪形成一个高潮,在13与14世纪还有影响。在这期间,诺曼人扩张的方式也从劫夺转变为殖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7:23 
        民。
      
      诺曼人的扩张分为三条路线,中线主要为丹麦人。公元789年,丹麦人第一次入侵不列颠,丰富的收获使诺曼人记住了这个地方,以后不断前来袭扰。851年,他们第一次在英格兰过冬,进而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9世纪初,威塞克斯国王兼并六国,统一全英格兰,但对丹麦人却无可奈何。879年,英格兰国王的阿尔弗雷德(871——899年在位)打败了丹麦人,与他们订立和约。和约规定以伦敦向西北延伸到彻斯一线为界,北部,东北部为丹麦人统治,丹麦统治者向当地收取“丹麦金”,南部仍属英格兰。在抢掠英格兰的同时,诺曼人还于9世纪初入侵法兰西,845年攻占巴黎,抢劫了亚眠,波尔多,马赛,卢昂,波尔多等城市。911年,诺曼人罗洛率军占据了法兰西西北部一大片地区,称其为“诺曼底”(北方人的土地),他自称“诺曼底公爵”。一部分丹麦人还入侵了意大利,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了战争。在西线的扩张的主要为挪威人,他们占领了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北美洲,据后世考证他们还曾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在东线扩张的主要是瑞典人,他们被俄国人称为“瓦良格人”(意为北欧漂泊者)。7至8世纪时他们就在波罗的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9世纪初他们通过芬兰湾进入斯拉夫人的土地。在扩张过程中他们亦商亦盗,商队向南一直到达君士坦丁堡,与希腊人、拜占庭人进行贸易,加速了文化在东欧的传播。862年,瑞典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政权,882年,他们又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后来他们被东斯拉夫人所同化,成为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
      
      十世纪末丹麦人大举入侵英格兰,1016年时丹麦人卡纽特占领了全英格兰,一直到1035年卡纽特战死后英格兰才得以复国。1042年,威塞克斯国王的后裔“笃信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登上英格兰王位,他娶英格兰大贵族哥德温之女为妻。他的父亲是威塞克斯国王伊塞尔雷德,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的女儿埃玛,后来改嫁卡纽特,丹麦人占领英格兰时期他流亡诺曼底,住在他外祖父的宫廷里。落难时期的经历使他对诺曼人心存好感,任命了大量诺曼人担任要职,外来的诺曼人势力同以哥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哥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威廉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由他继承英国王位的问题,因爱德华无子,他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次年,哥德温与其子哈罗德率军发起反攻,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爱德华只好恢复了哥德温家族的地位,驱逐了朝中的诺曼人。1066年,爱德华去世,由于他无子嗣继承王位,临终前他指定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贤人会(咨议会)也选举哈罗德继任英格兰国王。
      
      当时诺曼底公国已是法国境内最强大的诸候。威廉一世(1027——1087年,1066——1087年在位)1035年登位,由于他当时年仅8岁,公国内乱不断。他于1047年得到法国国王享利一世帮助平定了叛乱,树立起自己的权威。1053年,他同佛兰德尔伯爵鲍德温五世的女儿马提尔达结婚,从而使诺曼底公国与这一欧洲最富地区结成联盟,1063年,他征服缅因,后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势力大为增长,野心也恢复到他祖先的水平。据他声称,爱德华曾许诺将王位传与他。1064年,哈罗德乘船在英吉利海峡失事,为朋蒂乌伯爵所获,送到诺曼底,哈罗德为了能返回英国被迫向他宣誓,支持他对英国王位的要求。自认为已在封建习惯法与舆论上占了上风的威廉公爵开始大肆幕集军队,并取得了教皇与法国、德国、丹麦诸王的支持。1066年夏,一切都准备就绪,只待出发了。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8:20 
        哈罗德得到消息后急忙也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他的军队是民军性质的,装备十分简陋,军中还有使石斧的。这时,他的兄弟陶斯提格在挪威国王的支持哈拉德•哈德拉达的支持下率军在约克郡登陆,目的是与他争夺王位。1066年9月25日,两军在斯坦福桥激战,哈罗德军大胜,挪威国王与陶斯提格被杀。正当哈罗德欢庆胜利时,威廉于9月28日率军在伯文西登陆,哈罗德急忙率军南返。这时哈罗德军队才进行了一次大战,已十分疲惫,北方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出于个人自私的理由不肯支援,按理说哈罗德是不能立即与威廉正面作战的,他只要利用英格兰南部对他有利的民心疲惫威廉军队就可稳操胜算,可哈罗德的急性子却让他不甘等待。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决战。威廉大军分三路,左翼为布列塔尼伯爵阿南指挥的不列颠人,右翼是勃罗根的欧斯特斯指挥的雇拥兵,中路是威廉率领的诺曼人,打着教皇的“神旗”,总兵力12000人,哈罗德兵力为6300人。战斗中哈罗德勇猛有余,计谋不足,他本来已在战役初期数次挫败威廉军队的进攻,占足上风,但他在威廉军队佯退的引诱下离开了有利地形,遭到威廉部队骑兵的突击,战役的结果是威廉大胜,哈罗德战死。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登上王位,称威廉一世,这就是“诺曼征服”。这以后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反抗诺曼人的统治,但均未成功,当初不顾大局的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也被消灭了。1072年威廉征服了全英国。他在全国建立封建庄园,变自由农民为农奴,使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很快完成。威廉一世除了保留盎格鲁•撒克逊人骑士的领地外,其他贵族的领地都被剥夺了。他大肆分封与他打江山的臣下,因土地的分封是随战事进行的,所以相当分散,各诸候不能形成统一的地方势力来与国王作对,无意中加强了王权。威廉一世本人占有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还占有了绝大部分的森林,构成了王权的强大物质基础,他还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下。1086年,他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调查,编成了《土地赋役调查簿》,因调查的方式类似审判,所以这也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他的此举是为了了解全国的人口与土地状况,以使国民承担封建义务和纳税义务时不得取巧。大批的自由农民在这次调查中转为了农奴,因为在调查时很多自由农民被登记为农奴了。
      
      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的仍拥有诺曼底公国,虽然他在封建义务中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但实际上诺曼底地区已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了,法国王室为挽回这个重大损失几代人费尽了苦功。当时法国王室的势力尚小,领地是一个长条,大城市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王。法国国王与威廉一世相争时主要通过外交与封建习惯法赋予他的宗主裁判权。他先挑拔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父子俩展开了大战。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他的次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罗伯特也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英格兰与诺曼底分而治之了。英国许多大贵族在两地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点大肆挑拨,使威廉二世统治的13年间内乱不止。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猎时被箭射死,他的弟弟亨利一世登位(1100——1135年在位)。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49:30 
        亨利一世深知国家内乱的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再加上有法国国王的挑拔。他在巩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地位后,于1105年进攻罗伯特公爵。1106年9月,双方在邓奇勃莱展开激战,罗伯特公爵被俘。1109年,与享利一世作对的大主教安瑟伦也去世,享利一世彻底控制了诺曼底,同年,享利一世的女儿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国国王享利五世订婚。
      
      这一切都给法国国王以强烈震动,英格兰与诺曼底的统一使英国的势力深入到法国的心腹地区,英国与德国的联姻又使法国两面受敌,法国不得不予以反击,英法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便这样开始了。因势力尚弱,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只好先以小规模战争与外交活动相结合,他以帮助罗伯特公爵的儿子威廉•克莱托恢复领地为由与英国开战。英国则通过巧妙的继承与外交联姻为手段来削弱法国。1119年,法军被打败,经教皇调停,两国议和。1124年,两国再度开战,享利一世联合女婿德皇享利五世,企图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夹击法国。法国举国震惊,路易六世以“黄金焰神旗”为号召集合起了20万人,挫败了这次进攻。
      
      作者: 海盗009 2005-9-19 10:20 回复此发言
      
      4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1120年享利一世的独生子因海难去世,享利一世选择其嫁给了德皇的女儿莫德为继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享利五世去世,享利一世又将莫德嫁给了法国北部最强大的安茹伯爵,1135年12月,享利一世去世,威廉一世的外孙斯特凡捷足先登宣布继位,他的父亲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莫德不肯罢休,双方在后来的10余年里不断交战,英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混乱状态。1150年,莫德与安茹伯爵所生的儿子亨利成长起来,他被母亲授予了诺曼底公爵称号。1151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曼恩的伯爵封号。他常去法国国王宫中拜谒法王路易七世,与当时的王后阿奎丹的埃利娜相爱。埃利娜对于虔诚而不热衷于家庭生活的路易七世早就不满,这时就顺势与其离婚了,两个月后她投入亨利怀中,加上她带去的领地,亨利手中有法国领土的一半。路易七世只好先放过斯特凡,进攻诺曼底,但被打败,1153年1月,亨利率军渡海进攻斯特凡,迫使其签约,同意享利为继承人,1154年斯特凡去世,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51:50 
        当时亨利二世不仅拥有英格兰,还在法国据有安茹、诺曼底、曼恩、屠棱、普瓦都、阿奎丹等地,占有法国大片土地,相当于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形势对法王相当不利。但享利二世并未真正控制这些领土,只是由婚姻、继承等各种方式接着起来的大杂烩,从封建原则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
      
      亨利二世继位后,着手整顿封建秩序,严历镇压内乱期间骚动的大封建主,拆除了他们建造的300多座城堡,又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地的郡守。他还改革了军制,当时的传统是封建附庸每年向国王服军役四十天,这不利于长期作战,造成王权对于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所以他提出领主缴纳盾牌钱,以金钱的形式代替军役,他再用这笔钱去幕集军队。同时他还恢复民军,所有的自由民自选配备武器,随时准备出战。在司法方面,他规定自由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越过领主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骑士、市民、及所有自由民均可由此摆脱领主司法权力的束缚,因而更加支持王权。他还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即国王的巡回法官在地方审理案件时让当地居民参加陪审,出庭作证,陪审员一般为12名,从骑士与富裕平民中选出,这扩大了国王法庭的权限,削弱了地方领主法庭的权力,为王权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在当时是进步的。
      
      与此同时,法国的路易七世励精图治,王权越来越巩固。英法两国间战争不断,为积蓄力量以利再战,享利二世与路易七世讲和,享利二世的长子享利与路易七世的女儿订婚,路易七世趁机挑拔父子关系,享利王子果然上当,与其父闹翻,其他王子也纷纷效法,起兵反叛。
      
      1179年,腓力二世登位,他在位期间为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王权的加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奥古斯都”之称。1187年,腓力二世打败享利二世取得伊苏曼与弗雷特伐尔,1189年7月,腓力二世联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攻打亨利二世,迫使他投降并把格拉塞让与腓力二世,当亨利二世看到名单上有他最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时气绝身亡。由于这时长子已死,次子理查便即位,称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他就是狮心王,被称为“中世纪骑士之花”,有关罗宾汉的传说里与《艾文荷》里就有他的身影。腓力二世认为他对法国的危害比亨利二世更大,二者的矛盾渐起。1190年,他们结伴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理查在征战中功勋显赫,引起了腓力二世的忌恨。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为借口返回法国,与理查的幼弟约翰(他就是罗宾汉传说和《艾文荷》里长期与查理作对的那位亲王)串通,准备向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进攻,理查得知消息后火速往回赶。查理在途中被与他结怨很深的奥地利公爵扣留,在付出大笔赎金后才获得自由。理查二世回到英国后搜集军队开进法国与打算与腓力二世决一雌雄,他们在法国的战争是很有节奏的,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当天气和基本条件允许时两军重新开战。后来理查在昂德利附近塞纳河转弯处的峭壁处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城堡,他称其为“漂亮的城堡”,这激怒了腓力二世。两军重开激战,理查节节胜利,可常胜不败的他却于1199年在里亚赞与一个叛乱的诸候作战时意外阵亡,腓力二世绝路逢生。理查一世时因连年征战,财政紧张,引起国内普遍不满,封建贵族势力再度抬头。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54:17 
        1199年,约翰继位。约翰登上王位后,利用得以加强的王权,大肆剥夺各阶层,引起国内各阶层对王权的背离,腓力二世也帮助约翰的下一辈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对约翰。1200年,约翰与法国讲和,法国得到了诺曼底的韦克森、埃弗勒、奥弗涅和贝里的几处地方,约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尔嫁给了法国王储路易。
      
      此后不久,由于约翰强娶阿奎丹的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萨贝拉,与该家族发生冲突。腓力二世没有放过这一机会,摆出宗主调节附庸关系的姿态,命令英王约翰到法国出庭,约翰当然拒绝了。1204年4月,腓力二世对约翰进行缺席审判,剥夺了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1204年夏,双方进行了托——加耶之战,法王占领了诺曼底。1204——1206年,约翰在与法国的作战中失败,“漂亮的城堡”也丢了,接着又失去安茹,曼恩,都兰,布列塔尼。英国在海外的领土只剩下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海峡中的一些岛屿。1213年,约翰与教会因选举大主教问题而发生分裂,教皇英诺森三世早就想插手西欧事务以求控制西欧,1212年教皇宣布废黜约翰的王位,转授腓力二世,约翰也以没收教会财产回击,但由于得不到国内支持,最后他不得不向教皇屈服,英诺森三世立即转向又充当起他的保护人来,利用他来牵制腓力二世。由于腓力二世新近兼并了英国在法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声威大振,大陆上的其他势力不愿看到均势被打破,所以约翰很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托一世、佛兰德尔伯爵、布洛涅伯爵结成同盟。1214年,他们从东南和西北两路进攻法国。腓力二世利用英国贵族对于约翰的不满先打败了约翰,并派出太子路易攻入英国本土,拿下伦敦城,国家存亡之际,许多以前投靠腓力二世的英国贵族转而支持约翰,法军最后在教皇的干预下,退出英国。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55:21 
        从法国战场败回的约翰受到了国内贵族的逼迫,他与贵族们于1215年6月15日在泰唔士河较的兰尼米德召开会议讨论《大宪章》,6月19日《大宪章》得以通过。这是一场主张地方分权自治的封建领主与统一王权的斗争,在当时英国加强王权的潮流中是一种退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却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工具,因为里面有一些当年的贵族们为拉拢平民上层而设立的保民条款,这就成了第三等级与王权进行斗争的法律依据,为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成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但约翰签署《大宪章》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想真正遵守,他利用教皇对宪章中限制教权内容的不满与贵族开战,贵族们便干脆拥护法国太子路易为英国国王,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约翰长期无法取得主动。1216年约翰在征战时患病去世,其子亨利三世(1207-1272,1216——1272年在位)继位,时年九岁。由于辅佐他的大臣很贤良,国内政局开始安定下来。
      
      1223年,腓力二世去世,在他的统治下法国一度成为全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其子路易八世继位,但很快就于1226年去世,其子路易九世又继位。法国国内许多大贵族对他不满,这便引发了内战,亨利三世趁机参与,他曾两度率军侵入法国,但法国大贵族各有打算,亨利三世与英国贵族矛盾重重,能动用的兵力有限,桑特战役中路易九世击败亨利三世,双方签订和约。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其长子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1239-1307)即位。他参加过十字军,在位期间征服了威尔士,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以后英国的王储都要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大宪章》在他统治时得以完善,他创建了“模范议会”。为征战的需要,他改革了英国的军制,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使长弓兵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高,得名“长腿”,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国国王。1282年,爱德华一世占领爱尔兰。这以后,爱尔兰人起义就没断过,直到1536年和1542年颁布的联合法令才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当苏格兰国王法比西斯二世打猎时意外死亡后,苏格兰陷入一场继承人危机,当时有继承权的是一位远在北欧、被称作“挪威少女”的十四岁少女,这位小姑娘在归国途中因海难而亡。与“挪威少女”血缘较近的罗伯特•布鲁斯和与法比西斯二世血缘较近的另外一位贵族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爱德华一世采取了与法国国王类似的策略,他支持势力相对弱小的另外一位贵族去打击势力强大的罗伯特•布鲁斯,开始侵入苏格兰。苏格兰贵族与平民的起义此起彼伏,爱德华一世对此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1 12:56:55 
        1293年,英法两国的水手在英吉利海峡发生冲突,导致马赫海战。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迫使英王爱德华一世作出了象征性的让步,1294年,爱德华一世对法国宣战,英军开始时作战十分顺利,胜利不断。
      
      这时苏格兰出现了威廉•华莱士,在他的率领下苏格兰人屡挫英格兰军队,走访队伍随之越来越壮大,他还攻占了英格兰的约克郡。1295年腓力四世与苏格兰缔结和约,法王每年资助苏格兰50000英镑,苏格兰每年用4个月时间从事反英战争。苏格兰人与英国的战争时起时落,牵扯了英军大量的兵力,法军在战场上开始取得胜利。爱德华一世没办法,只得于1297年与法国休战全力对付苏格兰,腓力四世由于与佛兰德尔作战时失利,再加上与教皇的斗争,他也只好停战。爱德华一世回到英格兰后全力对付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在1299年战败。1303年时英法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伊莎贝拉嫁给英国王太子,这一条约的签订,标着近两具世纪的战争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战争使双方均感到疲惫不堪。威廉•华莱士经过几年的游击战后在1305年英格兰军队抓住,后被处死.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前面提到的那位罗伯特•布鲁斯之子)在苏格兰传统的加冕地斯康宫举行加冕仪式,登上苏格兰国王王位。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远征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时病死,其长子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1284-1329)继位,他是个没出息的同性恋。靠着他的无能,罗伯特•布鲁斯在1314年赢得班洛克帕战役,终于为苏格兰争得了独立,爱丁堡现在屹立着罗伯特•布鲁斯与威廉•华莱士的塑像。
      
      爱德华二世的王后--就是后来被称为“法国母狼”的伊莎贝拉--投入了蒙地莫伯爵的怀抱。她于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回到法国,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当时腓力四世已去世,由其子查理四世继位——策划推翻爱德华二世。1326年,她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大权,1327年,她又操纵国会将爱德华二世废黜,放逐到南威尔士。两年后在巴克利城堡中将其杀害。其子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1312-1377)于1327年继位。1330年他处死了莫地默伯爵后亲政,并囚禁了其母亲。爱德华三世于1328年承认苏格兰的独立,但是苏格兰人与英国人的战争一直持续数个世纪之久。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11 22:59:47 
        
      楼主还没来啊

    作者:raycar 回复日期:2006-9-12 00:42:40 
        巨轮兄越俎代庖啊,楼主何在?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2 11:41:39 
        1328年,法国加贝王朝的查理四世死后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继位,开始华洛瓦王朝的统治,他是查理四世的侄子。由于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爱德华三世便想以外甥的身份争夺王位,这遭到法国贵族的反对,他们以《沙立克法典》禁止女子继承土地为由宣称王位不得传与腓力四世的女儿所生的儿子爱德华三世,爱德华三世对此十分不满,决意用战争来解决问题。
      
      当时佛兰德尔地区的归属也引起了两国间的争斗,佛兰德尔位于今天法国西北及比利时西南部地区,是十四世纪欧洲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心之一,羊毛纺织业尤为兴盛。它的羊毛原料主要来自英国,但佛兰德尔伯爵又是法王的附庸,政治与经济关系不协调导致了英法两国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和冲突激化。十四世纪二十年代,佛兰德尔发生了下层市民和农民起义,佛兰德尔伯爵路易出逃,向法王求援,1328年腓力六世镇压了起义,1336年路易将所有与英国关系密切的商人逮捕,英王爱德华三世立即停止了羊毛的出口,佛兰德尔各城失去了原料,人们对路易大为不满,英国趁机将这些城市拉到了英王一边。战争似乎是不可避免了。
      
      大战在即,英法两国进行了复杂的外交活动,欧洲所有的力量都卷了进去。1337年,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基恩,作为报复,爱德华三世宣布腓力六世为篡位者,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两国终于打了起来。英国军队以配备优良长弓的步兵为主,配以骑士。1337年11月,英国向法国发起进攻,1338年两国正式开战。1340年英国海军控制了英吉利海峡,1346年英法军队在克勒西进行了第一次大会战,长弓兵的威力使法军的骑士死伤惨重,最后法军大败。1347年,英军夺得加莱港。1356年两军又在普瓦提埃城发生了第二次大战役,英军由爱德华三世的太子黑太子率领,法王约翰亲自上阵,约翰命骑兵下马作战,结果大败,约翰本人被俘,英国乘机大肆索取赎金。英国人趁机占领了法国西部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巴黎受到英军的严重威胁。1358年法国爆发了“扎克雷”起义。1360年5月30日,法国被迫与英国缔结了《布勒丁尼和约》,把加莱港与西部的大片领地割让给英国,爱德华三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2 11:43:36 
        约翰被俘后,政权落到了王子查理和顾问们手中,1364年约翰在伦敦去世,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他整军备武,加强力量,1369年两国战事重起,他避免打阵地战,采用小股机动部队突袭作战,取得重大战果。1377年爱德华三世去世,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位,称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 1367-1400)。但是实权被叔父、爱德华三世的第三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他由此忌恨兰开斯特家族。他亲政后开始打击兰开斯特家族。1380年,查理五世去世,他年仅十二岁的儿子继位,称查理六世(1380——1422年在位),由几个叔父摄政。这时的战局对英国相当不利,在法国只有几个沿海城市还在英国手中,英国国内又发生了瓦特•泰勒起义。1388年查理六世亲政。1396年,英法双方缔结了一个为期二十八年的停战协议,理查二世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国内。1399年,亨利趁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时将他拘捕,并使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称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1367-1412),兰开斯特王朝开始。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长子继位,称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1387-1422)。
      
      1392年,查理六世得了精神病,宫廷中以奥尔良公爵和勃艮第公爵为首开始了内斗,英王亨利五世趁机恢复了对法国的进攻。1415年8月,亨利五世率六万大军在诺曼底登陆,10月下旬,两军在阿舍库尔会战,法军又一次败在弓箭手下,战死6000人,英军占领了整个法国北部。勃艮第大公投向英国,占领了巴黎。
      
      1420年5月,亨利五世在勃艮第公爵的协助下,迫使查理六世签订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亨利五世在查理六世活着时是法国的统治者,查理六世去世后由亨利五世继承王位。查理六世的儿子被剥夺了继承权,逃到法国南方的封建主那里去了。1422年8月末,才36岁的亨利五世因赤痢去世,才满十个月的亨利六世继位,并兼法国国王。同年十月,查理六世死去,他的儿子在南方封建主的支持下也登上了王位,法国出现了两王并存的局面。查理七世实际控制的地方是卢瓦尔河以南的地区,在河北部只有奥尔良,是通往南方的门户,英军全力进攻,在各地烧杀抢掠。法国处于危急中,战争已由封建主之间的混战转变为法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428年10月,英军包围了奥尔良,法国出现了贞德,她率法军取得奥尔良大捷。奥尔良战役后,贞德率军收复了许多北方城市,并拥戴查理七世正式登位。1431年5月,贞德被法国贵族出卖,英军烧死了贞德。但法国人民的抗英斗争规模一日大于一日,勃艮第也于1435年与查理七世缔结和约。1436年法王收复巴黎,1453年双方在波尔多发生决战,英军全军覆灭,英国在法国的领地除加莱外全部被收复,法国得以统一,百年战争以法国的获胜而结束。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2 11:45:23 
        1455年,以爱德华三世第二子后嗣约克公爵为首的约克家族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贵族支持下与得到西北部旧贵族支持的以亨利六世的兰开斯特家族为争夺王位发生了战争,因约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红玫瑰,所以这场战争被称为“玫瑰战争”。1461年2月26日,理查之子爱德华进入伦敦即位,称爱德华四世(1461-1483年在位,1442-1483)。1469年,有项羽之勇的沃里克伯爵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他手中同时掌握着爱德华四世与亨利六世的命运。1471年,沃里克伯爵战死。就在这一年,亨利六世被处死,兰开斯特家族除了亨利•都铎外均被消灭,兰开斯特王朝结束。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其长子继位,称爱德华五世,后被其叔父格洛斯特公爵处死。爱德华四世的兄弟格洛斯特公爵篡位后称理查三世。兰开斯特家族的最后一个远亲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取得了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的贵族与部分约克家族贵族的支持,他是亨利六世同母异父兄弟里士满伯爵爱德华•都铎和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孙女玛格丽特之子,他于1485年在博斯沃思打败理查三世后登上王位,称亨利七世,英国玫瑰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是英国贵族的一次集体自杀行动,只有约克家族留了一点后嗣,其他所有的大贵族与大多数的中小贵族都被消灭了,这为英国资产阶级的堀起扫清了障碍。1486年,亨利七世与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
      
      作者: 海盗009 2005-9-19 10:20 回复此发言
      
      8 我以前收集的文章:英国古代史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致力于恢复生产,并以联姻的方式为英国争得了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他的长子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英国的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因亨利七世的长子已去世,便由次子继位,
      

    作者:巨轮借砖 回复日期:2006-9-12 11:46:48 
        称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1491-1547),后因离婚问题与罗马教庭决裂。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其独子继位,称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1537-1553),他便是《王子与贫儿》中的那位王子的原型。因其继位年龄尚小,由他的舅舅萨姆塞特公爵摄政。1549年,萨默塞特公爵的摄政位置被诺森伯兰公爵取代。1553年,爱德华六世去世。诺森伯兰公爵趁机让亨利八世的妹妹的外孙女简•格雷继承王位。但简•格雷上台九天后就被废,1554年被斩首,诺森伯兰公爵也被斩首。1553年,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1516-1558)继位。她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结婚,因镇压新教徒被称做“血腥的玛丽”。1558年玛丽病死,亨利八世的另一位女儿继位称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1533-1603)。她宣布自己“同国家结婚”,把终身献给英格兰,被称做“处女女王”。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她的领导下英国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辟了美洲殖民地,改良货币,成立西班牙公司、利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和东印度公司等特许公司。还实施矿山、煤炭、玻璃、盐、铁的垄断。颁布工匠法、救济法、流浪乞丐处罚法以促进就业。她在位时期也是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文学伟人辈出的时代,被称做英格兰的文艺复兴。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因无嗣,便由具有英王室血统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斯图尔特继位,称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1566-1625),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国正式统一,他在位时期英国开始在北美大规模殖民。1625年,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继位。查理一世在位时期君权高度集中,1629年他解散了议会。他的严酷统治激发了起义,1637年至1639年的苏格兰起义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1639年,苏格兰军攻入英国北部。为了筹措军费,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重开曾被他解散的议会,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英国由此进入近代。1649年,查理一世被斩首,英国建立了共和体制,虽然以后封建王朝也曾复辟,但资本主义终究占据了英国的主流,借着这个契机英国在以后二百多年中称霸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2 16:27:08 
        
      
      
      
      TO:巨轮借砖
      
      如果是转载别人的长篇,请另开新贴。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12 16:46:34 
        楼主继续贴啊,,,,,,,,,,,,,,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2 19:10:45 
        九,失地王约翰与大宪章
      
      
       约翰是理查的幼弟,此人生得五短身材,性好猜忌,心胸狭窄,其性格之复杂多变,实在难以一言以蔽之。奇妙的是,正是约翰这五短之君,却成就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199年,勇武善战的英雄国王理查,英年早逝。他一死,他的大帝国立刻面临分裂的危险。英格兰和诺曼底的贵族们,支持约翰;而安茹,曼恩,和图林的贵族们,则支持理查和约翰的侄子,小亚瑟。老太后爱琳娜,则占据着阿奎丹,观望形势。
      
       至于那金雀花朝的克星,法国国王斐利二世,惟恐那金雀花朝天下不乱,趁机挑事。他反对约翰,却支持亚瑟。他封亚瑟为骑士,并将女儿许配给他。
      
       约翰抢在亚瑟前面,先于四月宣布为诺曼底公爵,复于五月加冕为英国国王(1199-1216年在位)
      
       斐利和约翰,曾勾结在一起共同反对狮心王理查,此时,二人却为各自的利益翻了脸,很快就发展为大打出手。1202年,法王斐利二世宣布,没收英王约翰在大陆的一切领地。约翰立即出兵与法军交战。不过,约翰力气没有脾气大,他脾气不小,但是却没有乃兄理查的本事,形势渐渐不利。
      
       历史上,但凡外战外行的家伙,内战似乎就很内行,这似乎是一条规律。约翰打不过法军,就拿侄子出气。他率军向小亚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小亚瑟和追随他的二百多贵族擒获。
      
       不过,内战的胜利,不但没有帮约翰保住他的领土,反而加速了帝国的分崩离析。
      
       约翰虐待被俘的贵族,饿死了其中二十多人。更令人发指的是,约翰在酒后,杀了小亚瑟,沉尸塞恩河。
      
       约翰的倒行逆施,激怒了支持小亚瑟的安茹,曼恩,和布列塔尼的贵族们,他们愤而投靠法王,全力支持法军对约翰作战。
      
       约翰四面楚歌,节节败退。至1203年底,约翰在大陆立脚不住,狼狈逃往英格兰。斐利二世趁机占领诺曼底,安茹,曼恩,图林等地。约翰除了保有阿奎丹一隅之地,金雀花朝在大陆的大部分领土,都被他丢光了。约翰也因而得了个“失地王”的绰号。
      
       至1206年,连最后的阿奎丹也丢失了。金雀花朝的领土,只剩下英格兰。此后,约翰只好做了个真正的英国国王。自英吉利朝史迪文以来,尚无一个英王如此长时间地呆在英国。约翰是第一个。
      
       但是,约翰并不甘心失败,他横征收暴敛,扩充军备。但是,他并无理查的勇武,所以,理查征集军费,英国人全力支持,而约翰则招来怨声一片。
      
       与此同时,约翰与教会的关系也日渐紧张。1205年,理查的老忠臣,坎特伯雷大主教华尔特去世。他是维持英国政局稳定的关键人物。华尔特一死,围绕继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选,约翰与教皇英诺森三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也是约翰倒霉,他遇到的英诺森三世,是个铁腕人物,以维护教权为至高无上的责任。他极其反对世俗国王对主教任命的干涉。约翰拒不接受英诺森三世提名的新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致使其无法到任。
      
       这还不算,约翰还趁机挪用了坎特伯雷教堂高达1500英镑的收入,还把约克大主教等一些教会人员赶出英国,致使英国南北两大教堂都没了大主教。
      
       英诺森三世坚决回击,于1208年三月下令停止英国教会的活动。约翰更加疯狂,宣布没收那些违抗他命令的教会的财产。英诺森三世针锋相对,于1209年十月宣布开除约翰的教籍。这在中世纪,算得上是一场塌天大祸。被开除教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死后一定会下地狱。于是,大部分英国主教逃到国外,远离约翰这个疯子。有长达五年的时间,英国听不到教堂的钟声,很多教堂被迫关闭。英国被上帝抛弃了。
      
       1212年,政治上短视的约翰尝到了苦果,陷于内外交困的困境。英国内部,一些贵族密谋废黜约翰;在国外,斐利二世则全力准备跨海征讨约翰。
      
       到了最危险境地的约翰,终于悬崖勒马,停止了他的疯狂游戏。他不得不向教皇低头,接受兰顿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复被驱逐教士的职位,赔偿教会的损失,他以前没收教会的财产,这时又都吐了出来,这还不算,他还承认英格兰是教皇的采邑,自认是教皇的臣属,每年向罗马教廷缴纳700英镑的贡金。见约翰前倨后恭如此,英诺森三世才算出了这口恶气,饶恕了他。
      
       约翰好不容易平息了和教皇的冲突,他还不消停,又打算起兵。收复诺曼底。但是,此时的英国贵族骑士们,并不支持约翰,如果是理查要收复失地,必定一呼百应,但是,约翰,显然不是斐利二世的对手,贵族骑士们对他没有信心。
      
       约翰执意进攻法国,但是,军无斗志,1214年二月,英军在法国登陆,七月,英军在布汶战役中遭到惨败。十月,英军败回。约翰收复欧洲大陆失地的梦想,最终化为泡影。
      
       英军的失利,激化了约翰和贵族们的矛盾。为了弥补战场上的损失,约翰更加疯狂地横征暴敛,这激起了贵族们的反抗。贵族们发动了暴动。1215年五月,暴动愈演愈烈。贵族们的军队,开始向伦敦进军。
      
       约翰成了孤家寡人,没人帮他与暴动的军队作战,约翰走投无路,只好于六月15日,被迫接受了贵族们提出的“自由大宪章”。
      
       《大宪章》共有六十一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没有咨议会的许可,不得征税;没有法律的允许,不得逮捕自由人;如果国王破坏宪章,贵族执行委员会可以发动战争来反对国王。
      
       《大宪章》向人们宣布,国王的权力不是绝对权力,它必须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四百年后,英国人根据《大宪章》的精神,将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也闪耀着《大宪章》的光辉。
      
       当然,约翰并不甘心签署《大宪章》,当贵族们散去后,约翰立即进行反攻倒算。围绕着《大宪章》,英国爆发了内战。1216年五月,起义军进入伦敦。法王斐利二世也趁机来轧上一脚。约翰穷途末路,被迫退到温彻斯特,于1216年十月病死。
      
       约翰既死,持续了一年的英国内战也宣告结束。
      
       约翰在英国历史上,是仅有的两个负面形象的国王之一(另一个是后来的约克朝的理查三世),自此再无英王名叫约翰。
      
       不过,就是这么一位国王,却是子孙满堂,后来的各朝各代英国国王,要论起来,都是约翰王的后代。不过,约翰的子孙,可比他这位开山老祖,有出息得多了。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12 22:18:46 
        那失地王还是有点贡献的,,,,,,《大宪章》
      
      

    作者:zschust 回复日期:2006-9-12 22:57:10 
        巨轮借砖,你可以另开一帖啊,这么搅和可不好。你的资料可没楼主的好看,太流水帐了。拜托你不要再发了,咱等着看楼主的。

    作者:和谐社会好2 回复日期:2006-9-12 23:43:25 
        作者:杨少凡 回复日期:2006-9-10 16:13:37 
        嗯嗯,什么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维京人、诺曼底人、法国人,最后不全成了英国人?而且建立了曾经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现在有谁追究他们的祖宗是谁?血统纯不纯?
        呀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还要争什么汉满蒙回,甚至汉族还要争什么明粉宋蜜,河南广东?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明时的叛乱地方政权满洲最后发展成了敌国,和现在满族人和汉族人同是中国人有什么关联吗
      ==========================================================
      英国是英国,中国是中国,欧洲在近代以前是没有民族概念,也没有国家概念,甚至没有政府概念的。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什么叫做“一脉相承”?就是绝对不是英国那种血统换了一波又一波的样子,更不是美国那种移民文明。

    作者:阿猫阿狗阿猪 回复日期:2006-9-13 00:28:52 
         作者:杨少凡 回复日期:2006-9-10 16:13:37 
          嗯嗯,什么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维京人、诺曼底人、法国人,最后不全成了英国人?而且建立了曾经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现在有谁追究他们的祖宗是谁?血统纯不纯?
          呀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还要争什么汉满蒙回,甚至汉族还要争什么明粉宋蜜,河南广东?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明时的叛乱地方政权满洲最后发展成了敌国,和现在满族人和汉族人同是中国人有什么关联吗
      ===================================================
      
      1、古代中国人的认定,或者说,汉人的认定,或者说,是根据文化而非血统。你看看南北朝时有很多血统上是胡人的,自称汉人,也把自己当成汉人,为汉人利益做事,也有很多血统上是汉人的,自称胡人,听别人骂胡人,他们觉得在骂自己。孔子也说,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孟子更说,文王是西夷之人,虞舜是东夷之人。
      
      2、越是文明的种族,越重视文化的维系,而越是野蛮的种族,越重视血统的继续。现代西方人,考其祖先,不过是罗马时期的蛮族,但他们不会歌颂他们的祖先蛮族,而是歌颂希腊,罗马,更以希腊罗马继承人自居,为什么?
      
      3、我确定正统,或是不是中国人,什么祖先的归顺不归顺,倒在其次,甚至得天下的手段,也不是最主要,最主要的,是如何治天下。所以共苻坚的秦,孝文帝的北魏,以及慕容鲜卑,皆不妨称之为正统,或中国。因为他们潜心文明,用文明人的方式做事,并且没有民族压迫。这一点,蒙元是万及不上的。
      
      4、以血统论民族,恰是蒙满的功劳,别忘了“满汉不通婚”。
      
      5、其实以文化论,现在汉满蒙回都可以认为汉人。许多争论,一是意气之争,而是民族政策的产物,中国执行的不是美国的民族融合,(有点象“改土归流”),民族差异缩小化,而是苏联的民族自治,民族差异增加化。而且,你见过哪个美国人,不停被强调自己是什么民族,在很多的表格中反复填写?

    作者:期待大牛市 回复日期:2006-9-13 00:43:08 
        收藏了,谢谢!

    作者:raycar 回复日期:2006-9-13 01:28:04 
        读完,再做个记号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3 16:55:23 
        十,亨利三世与英国议会的诞生
      
      
      
       金雀花朝前期,疆土广大,统治中心在大陆的安茹,英格兰只是金雀花朝的一个行省而已。但是,到了约翰王时期,金雀花朝在大陆的疆土大部分都丢失了,约翰基本上只做了英格兰王,祖先的领土在他手里丢失,所以他被人称为“失地王”。
      
       不过,约翰虽然治国无能,倒颇有儿孙福,他子孙满堂,后代子孙,英杰辈出。他的孙子爱德华一世,就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
      
       要说爱德华,得先从他父亲亨利三世说起。
      
       亨利三世是约翰的儿子,1216年约翰死时,亨利才九岁。在贵族们的要求下,亨利先向教皇的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表示效忠,然后,贵族们才向亨利表示效忠。如此,亨利才得以正式即位,是为英王亨利三世(1216-1272年在位)。
      
       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他在位时,最重要的事是,英国产生了议会。
      
       亨利初登位时,只是个九岁的幼童,当时英国一片混乱,斐利二世派来的法军占据了英国南部。
      
       当初,贵族们反对约翰,得到了法军的支持,现在,新王登基,法军却仍赖着不走。英国人随即又面临着将法军赶出英国的任务。
      
       亨利年幼,于是,于是,大臣威廉·马歇尔成为摄政,并成立了一个由马歇尔主持的御前会议,来处理国务。御前会议的成员包括,首席政法官,王宫总监,财政大臣,大法官,大主教等。
      
       英国人政局初定,内战停止,开始同仇敌忾,驱逐法军。英军与法军之间,不断爆发战斗。
      
       1217年,斐利二世派他的儿子,法国王子路易,亲征英伦。但是,路易王子的到来,也仍敌不住一心要驱逐侵略军的英国军民,法军遭到失败。九月,经过激战,路易王子不得不承认失败,与英国人签订和平协议,在取得一万马克的补偿金后,法军撤离了英国。
      
       1227年,二十岁的亨利开始亲政,正式统治英国。亨利三世做了五十几年的国王,但是,他并无治国的才能。说起来,亨利三世性格和善,虔信宗教,热爱艺术,为人不错,但是,从治理国家来说,他又缺乏判断力,容易冲动,既怯懦无能,又野心勃勃,不切实际。在他统治时期,总的说来,英国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亨利三世亲政后,一改以前向御前会议咨询国事的习惯,抛开御前会议,越来越独断专行。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
      
       此外,亨利三世在对外作战中,也是屡战屡败。为了夺回诺曼底等地,亨利三世于1230年和1242年,两次进攻大陆,但是,寸土未得,以失败告终。
      
       亨利三世最为英国人所垢病的是,教皇对英国事务横加干涉,亨利三世却没有任何的反抗,一味唯唯诺诺,成为罗马教皇所利用的工具。当时,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九世,为了打败神圣罗马皇帝斐特烈二世,需要大量金钱,于是,亨利三世不断以大批钱财,供给教皇,以填充其在大陆战争的无底洞,而且,教皇经常派其他国家的教士来英国领取教禄,这更使英国人不堪重负。
      
       到了1236年,英国已是民怨沸腾,暗流涌动。英国的大小贵族们,普遍担心亨利三世会否认《大宪章》中国王应承担的义务。亨利三世并未觉察到危机,仍于1242年发动对法国的远征,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亨利三世两次失败的远征的最后一次。自1252年起,英国年景不好,连续三年粮食歉收,民生更加艰难。但是,亨利三世不管这些,他打算进行更大的不切实际的冒险,从而激起一场剧变。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254年,亨利三世与教皇英诺森四世达成一项协议,教皇允诺将西西里王位授予亨利三世的次子埃德蒙,同时,亨利三世则需向教皇提供西西里战争的军费。当时,埃德蒙只是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而西西里,则在德国皇帝的控制之下,亨利三世必须通过战争,才能得到西西里王位。于是,亨利三世一再向贵族们征收军费,但是,贵族们则认为,西西里距离英国太过遥远,发动战争太过冒险,但是,亨利固执己见,他不顾英国农业连续三年遭灾,仍强行摊派,要求贵族们缴纳他们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亨利三世的无理要求,最终激起了贵族们的武力反抗。
      
       1258年四月,以蒙特福特为首的男爵们,全副武装去见国王,要求实行广泛的改革。
      
       要说起来,这蒙特福特还是亨利三世的妹夫,因和亨利三世的矛盾,从而成为反对派的领袖。
      
       武装贵族们要求,亨利三世放弃征税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以更好地遵守《大宪章》的要求。
      
       1258年六月,亨利三世被迫在牛津召开了被称为“狂暴议会”的会议,会议上,贵族们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牛津条例》。《牛津条例》更进一步地限制王权,条约规定,议会定期召开,每年三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任意没收土地及分配土地,国王亦不得擅自决定对外战争。
      
       会议后,亨利三世被迫遣散了他的外国顾问,而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议会,从此,“议会”这个词,就广泛出现在英国的社会生活中。
      
       但是,亨利三世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只是勉强地遵守了三年《牛津条例》,到了1261年,亨利三世就把条例抛到脑后,他罢免了贵族们提名的最高法官,并将蒙特福特驱逐出国。
      
       那蒙特福特也不是省油的灯。1263年,他在一些贵族的支持下,重返英国,打算和亨利三世在战场上见个高低。内战在即,法王路易九世进行“调解”。但是,路易九世一味偏袒亨利三世,蒙特福特宣布不接受法王的调解,内战终于爆发。
      
       1264年五月,蒙特福特在英国南部击败了亨利三世的军队,生擒爱德华王子。蒙特福特遂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英国的权柄。他建立了一个九人委员会,并于1264年召开“西门会议”(西门为蒙特福特之名)。
      
       1265年,蒙特福特召开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蒙特福特的议会,参加者除了男爵,高级教士,和每郡两位骑士外,还增加各自由市每市两位市民代表。这表明,贵族与市民阶层开始联合对付国王,市民阶层开始登上英国的政治舞台。蒙特福特召开议会会议的目的,是想使他的革命取得合法的地位。
      
       之前的议会,由国王召开,而此次议会,则意味着没有国王,也可以召开议会,而且讨论的是国家各项事务。蒙特福特议会,控制了所有国家机构和法官系统。换句话说,蒙特福特控制了英国的政局,时间长达一年之久。亨利三世大权旁落,成为权臣手中的傀儡。
      
       英国各界,大都支持蒙特福特的改革。但是,蒙特福特并未借此机会废黜亨利三世,因为英国国王在一些人心目中还很有市场。蒙特福特纵然大权在握,也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在革命者阵营里,因为权力的腐蚀,也出现了争权夺利的现象。蒙特福特政权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蒙特福特的战友吉尔伯特伯爵离他而去,转投国王阵营,在他的帮助下,爱德华王子趁机逃脱。
      
       王子逃离了伦敦,很快集合起一支军队,和蒙特福特的军队开战。1265年八月,两军对决,发生埃夫舍会战。蒙特福特在战斗中被杀,王军获得大胜。亨利三世在他英勇的儿子爱德华的支持下,夺回了权力。
      
       教会人士掩埋了蒙特福特的尸体,掩埋处成为圣地。蒙特福特作为英国议会政治的重要改革人物,长期受到英国人的尊崇。
      
       1266年,英国王室夺回所有权力,之后,爱德华王子渐渐成为实权人物。1270年后,亨利三世身体日渐衰落。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爱德华王子即位为英王,是为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金雀花朝在历经约翰和亨利两朝混乱之后,终于又有一位勇武的君主登上了王位。
      
       关于《牛津条例》,还要多说两句,它的命运与《大宪章》不同,随着蒙特福特战死,英国王室重掌大权,《牛津条例》被废除了。但是,牛津改革运动并未完全失败,国家大事应交议会讨论,国王和贵族应该合作解决问题,这在英国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牛津改革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作者:zlf_22_2004 回复日期:2006-9-13 17:59:29 
        记号……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13 18:29:16 
        记号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4 15:56:52 
        十一,杰出的爱德华一世与勇敢的心
      
      
      
       在英国历史上,爱德华一世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杰出国王。
      
       爱德华一世,生于1239年,他于1272年即位为英王,那时,他已经是久经锻炼的三十余岁的人到中年的年龄了。
      
       爱德华王子,自小就喜欢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是个天生的战士。长大成人后,爱德华身材高大魁梧,勇武善战,他两腿很长,人称“长腿”爱德华。他意志坚定,富于领导才能,又是个优秀的领导者。
      
       爱德华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有一条著名的格言:“各得其所”,所以他的政策,“强硬而不残酷”。他用铁腕进行统治,却又不乏灵活的谈判手段。
      
       1263年,爱德华的父亲亨利三世与坚持改革的大贵族蒙特福特冲突,双方交战,爱德华作为王子参加战斗,战败被俘,成为人质。后来,爱德华寻机逃脱,并率军杀死蒙特福特,使得权力又回到英国王室手中,是英国王室复兴的大功臣。
      
       1270年,爱德华王子率英军,参加了法王路易九世发动的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在战争中,他被敌军用毒剑刺伤。军医为他“刮骨疗毒”,悍勇的爱德华王子不出一声,其刚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关云长。
      
       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亦即第八次十字军东征,已呈强弩之末之势,这最后一次出征,再一次无功而返。但是,勇武善战的爱德华王子却并非一无所获,他以他在战斗中的勇猛,获得了“世界长矛”之称。
      
       关于法王路易九世,此处可以多说两句。他因为不懈地坚持与异教徒做斗争,而被封为“圣路易”。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争取蒙古成为基督教国家的盟邦,从穆斯林身后对穆斯林进行打击,实现对穆斯林的两面夹击,路易九世还派使者不远万里来到蒙古帝国的首都,位于漠北草原的和林,联络蒙古帝国,得到了大汗蒙哥的接见。
      
       路易九世就死于这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军中,死后被教皇追认为“圣路易”。
      
       再说爱德华,就在爱德华回国途中,听说了老爹亨利三世去世的消息,当年,1172年,全体英国贵族向爱德华宣誓效忠。1174年,爱德华回到英国,加冕为英王,是为爱德华一世。
      
       说爱德华一世是杰出的国王,是因为他在文治武功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先说文治。
      
       在文治方面,爱德华一世至少有三大成就:
      
       一, 在爱德华统治时期,议会制度最后定型;
      
       二, 颁布一系列法令,使得以往的法律传统制度化;
      
       三, 解决了地方政府的各种改革问题。
      
       关于议会制度。爱德华一世经常与骑士和市民代表讨论征税问题,他吸收骑士和市民代表进入议会,力争使议会成为一个伸冤沟通,反映民意的机构。1295年召开的议会,除了贵族以外,还有各郡和各自由市的骑士,市民,下层教士参加,被称为“模范议会”,这为后来“下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自此之后,议会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永远存在的部分。
      
       关于第二点,1275-1290年,重视立法的爱德华一世,颁布各项法规,意义深远,开创了英国的法律新时代,因而被称为“英国的查士丁尼”。
      
       武功方面,爱德华一世的主要成就是征服威尔士,这是他对现代英国的形成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他还发动了对苏格兰的战争。由于他的武功,所以被称为“威尔士征服者”和“苏格兰大锤”。
      
       有人说,诺曼人只靠黑斯廷斯一战,就征服了英格兰,但征服威尔士,却用了两个世纪。实际上,不要说诺曼人,连以前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也从未能征服威尔士。这是因为,威尔士是山区地形,地势险峻。
      
       威尔士山区,以其地形险要,力抗盎格鲁萨克森人与诺曼人的入侵。
      
       诺曼征服战争时期,威尔士分为四个小国。威廉一世在征服英格兰之后,曾经想一并征服威尔士,但是,威尔士险峻的山区,使得威廉一世知难而退。威廉一世只好在英格兰的边区,封了一些边区贵族。自威廉一世到爱德华一世的漫长时期内,这些诺曼边区贵族不断侵扰威尔士,但是,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
      
       在1200年前后,威尔士人在卢埃林领导下,开展了威尔士复兴运动。当时正是失地王约翰在位期间,卢埃林利用英格兰内部不和,团结英国贵族,反对约翰王。
      
       转眼之间,时间到了1267年,此时是爱德华一世即位前七年。老卢埃林之孙小卢埃林,宣布为威尔士亲王(1267-1283年在位)。在小卢埃林的领导下,威尔士复兴运动开展更加如火如荼。
      
       卢埃林控制了威尔士的各路土王,利用亨利三世统治的混乱时期,进一步开展分离运动,阻止英格兰人对威尔士的蚕食,并且逐步统一各个威尔士小国,以图实现威尔士的统一。1267年,英王亨利三世被迫签定《蒙哥马利条约》,承认小卢埃林为威尔士亲王,承认他对威尔士的统治。
      
       爱德华一世即位后,一改其父的软弱,加强对威尔士的干预。此时的金雀花朝,统治重心从大陆转到了英国,所以,英王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英伦岛屿的疆土上。
      
       小卢埃林当然意识到了爱德华一世的威胁,他拒绝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拒绝向英国王室缴纳协助金,于是,1277年一月,爱德华一世征集了一支近一万六千人的军队,向威尔士大举进攻。
      
       爱德华一世采用步步为营的清剿战略,四月,即收复所有被卢埃林占据的原诺曼边区贵族的领地。至这年八月间,英军推进到威尔士中部。此时,教皇开除了卢布林的教籍,威尔士人心涣散,再也打不下去了,卢埃林只好求和。双方于十一月签定《康威条约》,卢埃林只保有威尔士北部一小块地区,爱德华一世则承认他“威尔士亲王”的称号。1287年,卢埃林被迫在威斯敏斯特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
      
       但是,威尔士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围绕着威尔士贵族究竟应效忠于卢埃林还是效忠于爱德华一世,在威尔士究竟是实行英格兰法律还是实行威尔士法律,还有诺曼边区贵族和卢埃林之间的财产纠纷,双方纠纷不断。终于,1282年三月,双方再起战端。卢布林的兄弟大卫,率领威尔士军队向英格兰发动进攻。
      
       战争初期,爱德华一世正身陷苏格兰,因而英格兰无力反击。直到七月份,爱德华一世才腾出手来。他集结了一支包括步兵,弓箭手和重骑兵的一万八千余人的大部队,向威尔士发动了进攻。
      
       卢布林和大卫兄弟性格刚烈,他们拒绝了爱德华提出的苛刻的休战条件,拒绝了威尔士主教的调解,奋起迎战占有绝对优势的英军,决心誓死保卫威尔士的自由和独立,真应了那句话,“不自由,毋宁死。”威尔士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令人景仰。
      
       不过,虽然卢埃林兄弟不屈抗英,但是,这次他们遇到的不是软弱无能的亨利三世,而是勇武善战的爱德华一世。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英军以优势兵力,连连获胜。十二月,卢埃林被英军俘虏,他拒绝投降,被英军杀害。大卫继续坚持抗英斗争。第二年六月,大卫又被英军俘杀。英国人终于征服了威尔士。
      
       1284年,英国颁布《威尔士条例》,宣布将威尔士划分为几个郡,由英国王室直接统治。为了防止威尔士人的反抗,英国人还在威尔士修建了不少城堡。
      
       在商讨威尔士的统治问题时,不屈的威尔士人提出四个条件,即,他们所效忠的威尔士统治者,必须是:一,出生在威尔士;二,出身贵族;三,不说英语和法语;四,道德上纯洁无瑕。
      
       威尔士贵族们的意图当然是要选一位威尔士人做他们的王。没想到爱德华一世满口答应。之后,他将待产的英国王后接到威尔士,他们的独生子小爱德华,就出生在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堡。爱德华一世召集威尔士的部落首领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儿子,出生在威尔士,不会说一句英语和法语,从未冤枉过谁,道德上绝对纯洁无瑕。他就是你们的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人目瞪口呆,无话可说,只好接受了这个新的统治者。自此以后,历任英国王太子都封为威尔士亲王。
      
       威尔士从此并入英国,成为英国的一部分。
      
       爱德华一世虽然征服了威尔士,以将威尔士并入英国的业绩彪炳史册,但是,最后,他却栽在了苏格兰问题上。
      
       十三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苏格兰处于当地的坎莫尔王朝统治之下,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虽然苏格兰王亚历山大三世幼年即位时曾向英王行效忠礼,名义上英格兰是苏格兰的宗主国,但是,实际上,两大王国各自独立发展,苏格兰一时间还有与英格兰并驾齐驱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大王国和平共处,各自发展。
      
       1286年,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三世去世。1290年,他的继承人,侄女玛格丽特也去世了。坎莫尔朝绝嗣。英苏两国关系的平衡被打破了。
      
       当时,最有可能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有两人,一是八十高龄的布鲁斯,他曾任英国的法官,阅历深厚,老谋深算,另一个是毛头小伙巴里奥,他只有十六岁,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贵族。
      
       就在双方争夺苏格兰王位之际,英王爱德华一世以宗主身份发话了。出于英格兰利益,他以为巴里奥年轻好控制,于是倾向于巴里奥即位。得到爱德华一世这样重量级人物的支持,巴里奥遂成为苏格兰王。
      
       但是,爱德华一世很快就发现,他失算了。在对待英国人的态度上,苏格兰人无论是老翁还是毛头小伙,没有区别,都是反英的。
      
       巴里奥被迫向爱德华一世行效忠礼,爱德华一世的傲慢无礼使得他非常不满。爱德华一世根本没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任意驱使。因为爱德华的这个错误,此后两个世纪,英苏双方都处于敌对状态。
      
       爱德华一世企图控制苏格兰的法律事务,还要求苏格兰为他提供战争费用。
      
       巴里奥无法忍受英国人的压迫,决定终止对英国的依附关系,改为与法国结盟。
      
       1293年,法王斐利四世出兵占领了金雀花朝在大陆仅剩的一块领地加斯孔尼。1294年,英法战争爆发。爱德华一世随即于1294年六月宣布封锁法国大陆,命令所有英国船只不得出海。他也给苏格兰王巴里奥下了同样的命令。但是,巴里奥不但置之不理,反而认为这是反击英格兰的大好机会,他立即派使赴法,与法国结盟反英。法苏两国正式成为盟邦。
      
       爱德华一世这下可气得不轻,他立即下令军队出兵进攻苏格兰。英军攻克了特文河畔的贝里科,进行了屠城。英军深入苏格兰腹地,巴里奥被迫退位。
      
       巴里奥退位,一支英军常驻苏格兰,爱德华一世以为苏格兰从此归顺,从此他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英军的入侵不但没有平定苏格兰,却激起了刚烈的高地人1296-1357年长达半个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
      
       巴里奥退位还不到一年,苏格兰就爆发了由苏格兰乡绅威廉·华来士领导的反英大起义。起义军由农民和市民组成。他们四处出击,到处打击英国占领军。1298年,苏格兰起义军在斯特林桥一战,重创英军。爱德华一世大怒,他在次年的法尔克战役中,打败苏格兰起义军。但是,华来士却逃脱了,他继续领导反英斗争。
      
       爱德华一世为将苏格兰起义彻底镇压下去,于1300年,1301年,1303年和1305年数度出兵,终于将华来士俘虏。华来士从容就义。
      
       华来士牺牲了,但是,苏格兰人前赴后继,反英大旗不倒。1306年,老布鲁斯的孙子小布鲁斯自立为苏格兰国王,是为罗伯特一世(1306-1329年在位),继续举起反英大旗。在这位阿尔弗雷德大王的英雄后代的的领导下,苏格兰人的反英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爱德华一世只得又亲自出马,率军入侵苏格兰。
      
       爱德华一世击败布鲁斯。布鲁斯战败,躲进一个山洞。想到爱德华一世的强大英军,布鲁斯不由得有些气馁。就在此时,他看到一只蜘蛛在风雨中结网,七次失败,七次结网,终于成功。布鲁斯从中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精神,重新鼓起战斗的勇气。
      
       布鲁斯继续进行抗英斗争。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进讨苏格兰人的途中,患痢疾而死。一代豪杰,最终倒在了苏格兰。
      
       1314年,继位的英王爱德华二世,调集英格兰全部军队攻打苏格兰。布鲁斯率领一万长矛兵,在班诺克本河之战中,粉碎了英军的攻势。英国人武力合并苏格兰的梦想彻底破灭。
      
       1329年,布鲁斯亦即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去世,一直跟随他的忠臣詹姆斯,将国王的心脏装进银匣子里,后世的人们称之为“勇敢的心”。罗伯特一世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而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英王爱德华一世,是十三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国王,其业绩超过了他的祖先亨利二世和狮心王理查一世,其文治武功,震烁古今。爱德华一世的王后爱琳娜和忠臣伯内尔,是他的左膀右臂。当十三世纪末,这二人相继去世后,失去家庭温暖和良臣辅佐的爱德华一世性情大变,日益独断专行,渐渐走下坡路了。
      
       纵观整个十三世纪,正当东方的宋朝,在蒙古人的凶猛攻势面前节节败退,终至亡国之时,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大宪章》和议会政治,是十三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其意义在于,这两大成就被后人视为国民自由的起源。而自由原则,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原则之一。英国人在观念上,不经意间,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是后来英国成为世界进入现代社会的时代先锋的重要原因。有不少网友,喜欢讨论如果没有蒙古的侵略,宋朝将如何如何“发展”。对比英国在十三世纪,在政治观念上的两大成就,相信对于宋朝的评价,将会更客观一些。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6-9-14 16:52:10 
         还是想让楼主能讲一讲从公元前55年凯撒登陆不列颠到公元61年,在不列颠鲍狄卡女王反罗马起义之间的不列颠历史。

    作者:yalegodman 回复日期:2006-9-14 17:52:27 
        要是有本英国版的资治通鉴就好了。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4 18:42:32 
        补充:罗马对不列颠的征服
      
      
      
       凯撒生于公元前100年,死于公元前44年,他是罗马共和国著名的领袖人物。公元前59年,凯撒出任高卢总督。高卢人与不列颠岛上的不列颠人同属凯尔特人。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高卢人,当时正处于部落社会时期,被称为山北高卢,非常落后。凯撒花了三年时间,才征服这一野蛮地区。
      
       在征服山北高卢的过程中,凯撒渐渐了解了不列颠的讯息,得知那里出产珍珠,金银和谷物;同时,一些抵抗罗马遭到失败的高卢首领,在战败后逃往不列颠,为了彻底铲除这些心腹之患,巩固罗马在山北高卢的统治,巩固自己的胜利果实,并为共和国开拓新的疆土,为国家增加税收,凯撒决定进攻不列颠。
      
       公元前55年八月,凯撒率领两个军团一万将士,乘坐八十艘船从大陆进军不列颠。次日,罗马军队在不列颠登陆。不列颠人冲到海滩上迎战罗马人。罗马人虽然占了上风,但是,由于风浪,罗马人的后援不能及时赶来。罗马军队只好带着人质和俘虏,匆匆离去。第一次对不列颠的远征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年,凯撒率领二万五千战士和八百艘船,再次登陆不列颠。这次,罗马人所向披靡,一直打过泰晤士河,一举击败不列颠南部最强大的王国,卡图维拉尼王国。但是该国的国王卡西维拉努斯并不甘心屈服,率领不列颠人不断袭击罗马人。此时,高卢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凯撒后院起火,不得不匆匆撤回大陆。
      
       此后一个世纪,再无罗马军队踏上不列颠的土地。
      
       在这段时期,不列颠最强大的卡图维拉尼王国的国王辛白林,与罗马人保持着良好关系。就在辛白林时代,伦敦作为一个小城镇,出现在泰晤士河畔。
      
       公元42年,辛白林去世,卡图维拉尼王国与罗马人的友好关系也宣告结束。
      
       公元43年,此时已经是罗马帝国。新登基的罗马皇帝克劳狄,希望通过征服不列颠以提高威望,同时,莱茵军团过分强大,对帝位有些威胁,于是,克劳狄从中抽调两个军团,准备出征不列颠。
      
       罗马人以普劳提乌斯为统帅,率领四万将士共四个军团出征不列颠。当时,不列颠人正忙于收割庄稼,所以,罗马人顺利登陆。不列颠人躲进森林和沼泽,对罗马人展开游击战。但是,他们不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人的对手。此后,克劳狄又亲御驾亲征。十一个不列颠小国纷纷向罗马人投降。罗马人直捣卡图维拉尼王国的首府科尔切斯特。
      
       公元47年,罗马人已经征服了不列颠的低地地区。这一年,斯卡普拉出任不列颠总督,他遭到不列颠人的攻击,于是罗马人展开还击。斯卡普拉的反击不分青红皂白,连没有反抗罗马人的不列颠人也遭到他的打击。
      
       公元58年,波里努斯出任罗马总督,他对不列颠的血腥统治,激起了不列颠人的起义。罗马人的统治,带来了沉重的赋税和兵役负担,带了罗马官吏的压榨。公元60年,趁波里努斯出征威尔士之际,埃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的王后波迪卡发动了反抗罗马人的大起义。埃西尼王国本来是服从罗马统治的,但是,当国王普拉苏塔古斯去世后,罗马的不列颠总督波里努斯将其财产全部没收,并且鞭打王后波迪卡,侮辱王子和公主,最终激起剧变。
      
       埃西尼人和特里诺文特人联合发动起义,起义军一举攻占科尔切斯特,沉重打击了罗马人的统治。
      
       波迪卡王后的起义,一直坚持到公元61年的冬天。波里努斯从威尔士回师镇压,数万埃西尼人被杀,波迪卡王后不甘落入罗马人之手,服毒自尽,真是个不屈的烈女子。就这样,自公元43年克劳狄派兵登陆不列颠,前后历经十八年,罗马人最终征服了不列颠。
      
       波迪卡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并未完全失败,起义带来的效果是,罗马人从此改用怀柔政策在不列颠进行统治。公元78年到84年,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岳父阿格里古拉出任不列颠总督。他采用一系列贤明措施,减轻赋税,革除贪官污吏,维护教育,鼓励建筑,推广拉丁语,等等,不列颠人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从心理上接受了罗马的生活方式。此后,罗马统治不列颠约三个世纪。

    作者:shitongling 回复日期:2006-9-14 20:57:26 
        终于看完了

    作者:雪色的风 回复日期:2006-9-14 21:16:47 
         好帖子,今天刚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英国史,晚上就看到了这个帖子,有缘阿!!!
       呵呵!

    作者:ltm6656 回复日期:2006-9-14 21:31:28 
        :“这是我的儿子,出生在威尔士,不会说一句英语和法语,从未冤枉过谁,道德上绝对纯洁无瑕。他就是你们的威尔士亲王。”
      ------------------------------------------------------
      经典,幽默智慧。。。哈哈。。

    作者:trevis15 回复日期:2006-9-15 15:12:44 
        好文,通俗易懂

    作者:畅游四大洋 回复日期:2006-9-15 16:36:30 
        终于弄明白了很多对英国历史的问题,像十字军,还有亚瑟王,华莱士等等,楼主加油,继续继续

    作者:zxd68 回复日期:2006-9-15 16:43:20 
        好文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15 17:09:33 
        能不能顺便讲一下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历史故事?

    作者:okzyy 回复日期:2006-9-15 18:26:49 
        武汉中意源科技有限公司 http://www.okzyy.com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5 19:10:01 
        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
      ===================================
      这种提法过于抬高了《大宪章》的地位,那时的所谓“议会”不过是贵族集团对国王过分行为的一个象征性约束,基本上是束之高阁,与后来的议会是根本的两回事。相信在欧洲君主制历史上有许多国家有类似的东西,但议会制最终在英国产生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也就是英国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特点。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5 19:11:17 
        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
      ===================================
      这种提法过于抬高了《大宪章》的地位,那时的所谓“议会”不过是贵族集团对国王过分行为的一个象征性约束,基本上是束之高阁,与后来的议会是根本的两回事。相信在欧洲君主制历史上有许多国家有类似的东西,但议会制最终在英国产生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也就是英国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特点。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5 19:14:35 
        西方边远地区的岛国英国,却完成了英国宪政史的两大基础:《大宪章》和议会。《大宪章》将法律置于国王之上,并且体现了英国政治的谈判和契约特征,这是后来英国社会各阶级谈判妥协政治合作的渊源所在
      ===================================
      这种提法过于抬高了《大宪章》的地位,那时的所谓“议会”不过是贵族集团对国王过分行为的一个象征性约束,基本上是束之高阁,与后来的议会是根本的两回事。相信在欧洲君主制历史上有许多国家有类似的东西,但议会制最终在英国产生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也就是英国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特点。

    作者:枫小园 回复日期:2006-9-15 20:25:12 
        写地好,顶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5 21:38:10 
        本人也是十分喜欢英国历史。
      
      对楼主所述有几点不同意见:
      1、亨利2世传位给约翰。这是很大的误解。传什么位?英国国王?诺曼底公爵?阿基坦伯爵?等等............
      
       英国对传位的观念和中国的不一样。
      
      亨利2世疼爱他的小儿子,为他争取和其他儿子同等的遗产份额,但决不是传位。
      
      2、对“约翰打不过法军,就拿侄子出气。他率军向小亚瑟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将小亚瑟和追随他的二百多贵族擒获。”
      
       这一论述和真正的历史有很大偏差。小亚瑟发现祖母爱琳娜住在一个防守薄弱的城堡里后,突然带兵包围城堡要抓拿有重要政治地位的老祖母。爱琳娜在危难之中派人突围捎信给她的小儿子约翰。约翰收到信后马上带领大部队连昼夜行军营救他的老母。终于在城破之前赶到,打败了亚瑟的军队和俘虏了亚瑟。
        
       约翰不是无故的袭击亚瑟的,亚瑟是在围攻他祖母的战斗中被俘的。亚瑟的围攻也不是无故的。
      
       当狮心王理查死后,对英格兰的王位也有过争论,到底是传到国王的弟弟约翰还是亨利2世的长孙亚瑟?在一番争论后,贵族们支持约翰,认为约翰继位的权利更大。其中爱琳娜的作用很大,他支持她的小儿子约翰,她对亚瑟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好感。
        
       另外,我觉得楼主的讲述过于平淡,特别在国王的性格方面。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5 22:35:48 
        觉得对狮心王理查的描述过于平淡。
      
       英格兰国王理查被称为狮心王是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性格中带有英雄主义的色彩。
      
       理查爱好战争就如画家爱好画画,歌手爱好唱歌一样是一种本质上的爱好,在战争中他精于计谋、慎于执行。在战场上勇猛过人常常不穿盔甲冲在部下的前面。他嗜血但不是残暴成性,不会无故杀人。但在政治方面他却象白痴,随意又不关心常常无故地招惹、冒犯别人招来无故的斗争。他既容易得罪别人又容易宽恕别人。他战争天赋得到的权利和利益由于政治的无知而丢失殆尽。他的人生就如一场阅兵,过后只剩下一片空旷。
      
       理查爱好战争,性格冷酷。但在性格上却有很重的英雄主义色彩。有几件事情可看出来:
      
       1、在反对他老爸的战斗中把他老爸打的落荒而逃时,理查紧追他老爸亨利2世的败兵。为亨利2世殿后的是著名的勇士马歇尔,在交锋中理查的命就在勇士马歇尔的手中,理查在被杀前喊:“请饶恕了我这条命吧!”马歇尔饶了他并轻藐地说:不是我来杀你,魔鬼会收拾你(令人讽刺的是理查以后说出了他的名言:我们都是魔鬼的后代,终究也要去见魔鬼的。)。说完就一枪刺死了理查的马。受了这么大的侮辱就算是普通人也会记恨一世何况是国王。在理查即位后马歇尔和他的朋友忐忑不安害怕新国王的报复。但是结果却大出意外,新国王不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大给赏赐,马歇尔给授与更高的职位和权力。在谈到那次不愉快的经历,理查含糊其词,不动声色。中国的古话:重英雄识英雄。
      
       2、在理查被俘期间,约翰不但起兵叛乱、而且和法王密谋杀害或引渡他的国王大哥。奇怪的是约翰没有一意到底。理查出来后面对他那反复无常的弟弟,他用兄长的宽广胸怀原谅了他,这和约翰杀死和他同等地位的亚瑟成反比。
      
       3、狮心王理查在一次围攻他下属贵族城堡骑马巡视时被一名弓箭手射中,受伤很重。在死前,他把那名弓箭手叫到面前宽恕了他并赏赐他一些财物。
       不过狮心王的手下没有遵从他的意思。那名弓箭手被活剥了皮。
      

    作者:zschust 回复日期:2006-9-15 22:55:33 
        很小的时候在家里偷看侠盗罗宾汉的书,可惜那时候一点都搞不清楚约翰和理查的关系。记得狮心王从国外回来的那一次,罗宾汉还和理查打了一架,输了,狮心王猛人啊。狮心王赦免了罗宾汉,可惜狮心王后来死了,罗宾汉也被害死了。书里开始一个英格鲁萨克森的农民哭诉诺曼人的欺负,现在想起来觉得好好笑,因为开始他们也是入侵者,欺负别人的时候忘记了,自己被欺负了就觉得特委屈。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5 23:36:38 
        1,关于亨利二世企图传位于约翰的事,文中的叙述并无错误。
      
      亨利二世长子小亨利死后,理查成为亨利二世的继承人。后来亨利二世想废除理查二世的继承人资格,改立约翰为继承人。理查遂于1189年与法王斐利二世联手攻打亨利二世。
      
      2,关于约翰袭击亚瑟的事,文中叙述不够详细。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6 01:26:06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5 23:36:38 
        1,关于亨利二世企图传位于约翰的事,文中的叙述并无错误。
        
        亨利二世长子小亨利死后,理查成为亨利二世的继承人。后来亨利二世想废除理查二世的继承人资格,改立约翰为继承人。理查遂于1189年与法王斐利二世联手攻打亨利二世
      
      +++++++++++++++++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1、首先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废除理查二世的继承人资格是指的是什么继承人资格。是英格兰王位吗?
       在亨利2世没有死之前,理查已经拥有了法国的阿基坦伯爵爵位.这个爵位不是亨利的,是理查他老母的.亨利无权废除.
      
       至于其他的地方如诺曼底,已经给了他的大儿子小亨利.其他的大地方都给了别的儿子.
      
       亨利2世能给约翰就只有是英格兰的王位了.但亨利2世不死的话就不能传王位给约翰。
      
       2、你不明白西欧的惯例。亨利2世有权废除理查的继承权吗?除了能证明理查是私生子,其他的我就没听说过。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杀死理查。
      
       西欧的国王不象中国的皇帝,什么事情一纸圣旨就能办到的。国王不能凌驾在社会惯例上。如征服者威廉就不能废除他的大儿子罗伯特的诺曼底公爵的爵位,以至不和要打仗。征服者威廉最喜爱的儿子亨利什么爵位得不到,征服者威廉最多是给他5000镑白银。
      
       理查和他老爸开战的原因是亨利和他老婆关系破裂,理查站在他老母这边。同样约翰也站在他老母这边,而亨利又最疼爱他所以在这种背叛下灰心致死。
      
      
       综观英国历史,国王没有合法的理由无权废除一个王子的继承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理查2世废除了亨利的兰开斯特爵位的继承权,这个法令威胁到所有有产者的地位,结果亨利打回英格兰受到国民的欢迎,打败了理查2世。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6 01:31:31 
        还有狮心王理查是理查一世,不是理查2世。
      
      理查2世是爱德华3世的长孙,而爱德华3世有是狮心王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的孙子的孙子。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6 04:12:18 
        亨利二世长子小亨利死后,理查成为亨利二世的继承人。后来亨利二世想废除理查二世的继承人资格,改立约翰为继承人。理查遂于1189年与法王斐利二世联手攻打亨利。
      =====================
      
      
      应为理查一世,笔误。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6 4:16:10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6 01:31:31 
        还有狮心王理查是理查一世,不是理查2世。
        
        理查2世是爱德华3世的长孙,而爱德华3世有是狮心王理查一世的弟弟约翰的孙子的孙子。
      ===================================
      
      
      
      这一点无须你重复,我的文章中说得很清楚。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6 4:27:36 
        
      
      
      
      关于亨利二世企图废除理查继承权的问题,恐怕是你自己不明白西欧的惯例。麻烦你自己先去把那一段历史搞清楚再来辩论。
      
      
      正因为亨利二世企图把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给约翰,所以理查才联合法王反对亨利二世。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6 4:31:18 
        
      
      以上内容回复给“冰冷之光”。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6 15:52:59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6 4:27:36 
        
        
        
        
        关于亨利二世企图废除理查继承权的问题,恐怕是你自己不明白西欧的惯例。麻烦你自己先去把那一段历史搞清楚再来辩论。
        
        
        正因为亨利二世企图把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给约翰,所以理查才联合法王反对亨利二世。
      +++++++++++++++++++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1、西欧国王把他所管辖的领地分给他的儿子是很正常的,不象中国只有一个皇帝来管辖所有的土地(西欧的继承权就如父亲把篮子里的苹果一个个地分给他的儿子,中国的皇位继承权就是把一篮苹果给所有的儿子中的一个)。约翰有权继承亨利2世的一块领地。就算把英格兰的王位给他的小儿子约翰也很正常。征服者威廉不是把英格兰的王位给了他的第2个儿子亨利吗?
      
      2、前几代的英格兰国王向来的政治重心是置诺曼底等的法国领地在英格兰王位之上。所以只要理查得到的法国的领地就算得到了最大份额的继承了。小约翰得到英格兰的王位也无可厚非。
      
      3、国王的继承权也不是那么好拿的。他必须做的一点是要召集领地的贵族对继承人宣誓效忠。誓言和军事实力是约束贵族的两个手段。亨利2世年纪不是很大,所以他不可能把英格兰的位子马上给约翰,在他死的时候,约翰又背叛了他。所以他没有采取措施来确立约翰的继承权。因此也就自然而然传到了理查的头上。理查也不注重英格兰,除了把她当成一只奶牛来挤钱、士兵外也就她这个国王的名号了。在理查当国王的十来年时间内呆在英格兰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
      
       为什么我反对把亨利剥夺理查英格兰王位作为理查反对他父亲的原因。因为就算亨利把英格兰的王位传给约翰也是很正常、合理的,就象父亲把大苹果给了兄长把小苹果给了弟弟,难道兄长有权反对父亲把小苹果给弟弟吗?
      
       亨利没有必要废除理查的继承权,因为他把英格兰给约翰是很合法的,和理查没有什么关系,而且他的废除理查的继承权也是多余的。
       所以不存在剥夺理查继承权的问题。
      
      理查和他老爸翻脸主要是他要为他老妈出口恶气。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6-9-16 17:36:54 
        楼主,请问是原创吗? 很详细,写的不容易,没仔细看.
      
      但有些段落好象似曾象识, 有些看来不象标准中文,是翻译的吧.
      还有你这英国是指现在的英国, 还是指英格兰? 范围可不一样啊.
      在威尔士和苏格兰上下笔少了些, 而且爱尔兰和不列颠的互相攻击也很重要吧.
      
      开篇处有两个问题吧.
      
      凯尔特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是日尔曼人吧. 凯尔特人的身材从来不算高大的, 即使现在英国人的身材和欧洲大陆的GERMANIC比也不算高的.--现在的WELSH和SCOTTISH是和CELTIC比较血缘和语言很近的, 是你说的毛发金黄吗?
      
      CELTIC和ANGLO-SAXON之间也算民族是壁垒森严的,南北小国分列.谈不上血统融合. 即使今天, 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他们是凯尔特人的后代,而且WELSH的语言和IRISH人的语言还是保留了很多CELTIC的特点). 英格兰人(主要是日尔曼人,很难说到你谈的混血产生而来的)
      
      蛮族入侵是大概从三世纪开始的, 包括ANGLO-SAXION, PICS(皮克特人), IRISH(爱尔兰人).
      
      

    作者:wemco 回复日期:2006-9-17 02:43:53 
        请各位不要打扰楼主的努力,希望有意见待文章完成后再争论。
      非常希望能够看到楼主完成这个题目,谢谢!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15:25:58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虽然平时工作繁忙,周末还要处理家务和会友,时间不多,但我还是尽可能抽时间尽快将这个大贴子写完。
      
       至于说是“说别人说过的话”,也不尽然。每个人看历史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至于叙述的角度和重点,历史材料的取舍剪裁,想要阐述的问题,行文的目的和立场,更是千变万化,各有不同。
      
       难道说某一人写了某段历史,别人就不能写了?如果写了,就是“说别人说过的话”?
      
       非也。
      
       看问题不能那么简单化。
      
       不过,还是很感谢大家的关注以及大家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我将在写完此一大贴后,再进一步与对英国史有兴趣的朋友展开详细讨论。
      
      
      
      十二,同性恋国王爱德华二世与法国母狼
      
      
      
       1307年,一代英雄国王,老英雄爱德华一世,死于征讨苏格兰的途中,终年六十八岁。他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小爱德华,就是那位威尔士亲王,继承了他的英国王位,是为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
      
       如果说狮心王理查一世和约翰是龙兄鼠弟的话,那么,爱德华一世与爱德华二世就是虎父犬子,这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以后还会在英国历史上出现。
      
       爱德华一世给他的儿子留下了富足的遗产,一个包括了威尔士在内的扩大了疆土的英国,但是,同时也给爱德华二世留下了一堆麻烦。历史上,凡是有些雄才大略特点的君主,多半是好大喜功,喜欢建立武功,自然,打仗就需要花钱,而且是大量花钱。爱德华一世多年与威尔士和苏格兰开战,所耗费的军费自然数量不菲,所以到他去世时,已经是债台高筑。此外,英格兰人在苏格兰深陷泥潭,这个大问题,爱德华一世并未解决就撒手西归,把烂摊子留给了爱德华二世。还有,英国贵族们一直企图扩大他们的权利,爱德华一世在时,还可以压得住,等到他死了,爱德华二世上台,就有些压不住阵脚了。
      
       不过,压不住阵脚,这与爱德华二世这个人的种种缺点有关,如果仍然是爱德华一世那样的铁腕人物即位,事情也许会好办得多。
      
       爱德华二世,1284年出生在威尔士的卡那封城堡,一出生,就被他精明强干的老爹用来对付威尔士人。1307年他即位时,已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爱德华二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一头浓密的金发,非常具有君王的仪表。可惜,他只是一个绣花枕头,外面光鲜耀眼,里面却是一肚子草包。
      
       这位爱德华,外面上看来似乎是堂堂男子汉,实际上是个脂粉气十足的同性恋。在他即位前,他就和宠臣加维斯顿搞在一起。他的英雄老爹对此事怒不可遏,将加维斯顿驱逐出境。
      
       英雄老爹爱德华一世觉得他这个儿子迟钝,软弱,外加他还有断袖之癖,实在对他这个儿子喜欢不起来,对他的同性恋朋友更是深恶痛绝。
      
       但是,爱德华一世活下来的儿子只有这么一位,所以,王位还是无可避免地落到这位小爱德华手里。
      
       爱德华二世刚一即位,立马把他的同性恋朋友加维斯顿找了回来,还给他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爱德华二世不怎么喜欢和那些大臣贵族们打交道,和这些大臣贵族们打交道,他觉得压力太大,他只喜欢和他的同性恋伙伴腻在一起,那才是他的欢乐时光。
      
       但是,虽然爱德华二世是个同性恋,但是,作为国王,他必须结婚。1308年,爱德华二世和法国公主伊莎贝尔结婚。她是法王斐利四世之女。
      
       虽然娶了个高贵的法国公主,但是,爱德华二世对女人实在没兴趣,他的兴趣是男人,其结果,自然是冷落了法国公主。爱德华二世实在小瞧了这位新王后,这位法国公主可不是好惹的,她外号“法国母狼”,爱德华二世没想到,正是他对他这位王后的冷落,日后才酿成了杀身大祸。
      
       伊莎贝尔遭到丈夫的冷遇,后来又知道了丈夫的秘密(其实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自然愤懑不已。而爱德华二世赐给加维斯顿以伯爵领地,更是激起了伊莎贝尔和大贵族们的强烈愤怒。伊莎贝尔自不必说,贵族们对寸功未立的暴发户加维斯顿,只凭和国王上床就得到如此重赏,也是愤愤不平。
      
       以沃里克伯爵和兰开斯特伯爵为首的贵族们本来就想获取更大的权利,见这位新国王行事如此怪异,于是,毫不客气地于1310年强迫国王爱德华二世成立二十一人委员会,进一步扩大贵族的权利。
      
       1312年,贵族们干脆处死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加维斯顿。爱德华二世虽然痛心,但也没有办法。
      
       国内不平静,国外的形势也不顺利,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在老英雄爱德华一世死后,利用爱德华二世的软弱无能,大举收复失地,到1313—1314年间,苏军已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不久,苏军乘夜爬上悬崖,攻克了固若金汤的爱丁堡。
      
       苏格兰军队进而围攻斯特林堡,就是当年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来士大破英军之地。爱德华二世想派兵去救,但是,沃里克伯爵和兰开斯特伯爵都不愿带兵出征。爱德华二世自恃英军兵力强大,决定御驾亲征。
      
       1314年夏,爱德华二世召集了英格兰全国的兵力,出兵来救斯特林。这支规模很大的英军,有四万之众,其中包括:2500名重骑兵、500轻骑兵和2000名令人生畏的威尔士大弓手,浩浩荡荡,杀奔苏格兰而来。
      
       虽然英军比苏军强大数倍,但是,当年与老爱德华长期周旋的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却
      没把爱德华二世放在眼里,他知道,英格兰内部矛盾尖锐,英军士气低落。小爱德华与老爱德华,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他没有象当年对付老爱德华那样避敌锋芒,而是选择了堂堂正正地正面迎击。
      
       威廉·华来士斯特林桥大捷十七年之后,苏格兰人又一次在斯特林迎战英军。班诺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的一个村子,得名于从村边流过的班诺克本河。罗伯特一世率领苏格兰军队,占据了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1314年6月24日,前来援救的英军在斯特林城外向苏军发起进攻。英军在通过班诺
      克本河边的峡谷时,罗伯特一世手提战斧,率上万苏军向受制于峡谷地形的英军发起猛攻。英军无法展开攻势,在排山倒海的苏格兰步兵的长矛的压迫下步步后退,终于败退。连当时威震天下的英国大弓兵也还没来得及发挥威力,就被埋伏已久的苏格兰骑兵收拾了。
      
       峡谷的另一侧,急于赶来参战的英军步兵仍不断涌入峡谷,与前面被逼退下来的骑兵挤作一团,自相践踏,而苏格兰的长矛步兵的冷酷攻势仍以不可阻挡之势步步紧逼而来,英军最终不可避免地崩溃了,溃不成军。英军败兵四散逃窜,很多人慌不择路淹死在河里。
      
       爱德华二世见势不好,回马便走,带头一路狂奔,总算没被抓了俘虏。一直逃到英国管辖境内的贝里克。
      
       斯特林堡见援军已经完了,遂向罗伯特一世投降。
      
       班诺克本一战,罗伯特一世象十七年前的威廉·华来士一样,成为苏格兰的民族英雄。
      此战彻底粉碎了英国人企图吞并苏格兰的的妄想。从此以后,英格兰人彻底断了对苏格兰的念想,再也不敢干涉苏格兰的独立,直到近三个世纪后,1603年,苏格兰王国斯图亚特朝国王詹姆斯入主英国,开创了英国的斯图亚特朝,两国才归于一统。
      
       爱德华二世亲征失败,更加威信扫地。屋漏偏遭连阴雨,1315-1322年,英国的农业,
      粮食连年歉收,还爆发了畜疫,社会骚乱不止。
      
       但是,昏庸的爱德华二世不管国计民生到了怎样危险的地步,继续他的花天酒地。在加维斯顿死后,他又宠信了两个新伙伴,这新伙伴是父子俩,得斯彭瑟父子。这父子俩都是爱德华二世的爱人同志,小得斯彭瑟势头更厉害,爱德华爱他爱得不得了,封给他以威尔士的领地。这再次激起了贵族们的强烈不满。1321年,兰开斯特伯爵一不做二不休,领导议会作出决定,驱逐小得斯彭瑟出境。
      
       爱德华二世龙颜大怒,决心动用武力,保护宠臣。英国再一次爆发内战。
      
       爱德华二世虽然外战外行,但是,爱情的力量使得爱德华二世变得内战内行,1322年,他利用反对派内讧,一举击败贵族军队,俘杀了兰开斯特伯爵。
      
       爱德华二世获胜,立即宣布废除贵族委员会的法令,王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爱德华二世忍了多年,今日方得一吐恶气。但是,他掌握了权力,干的却是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事。他继续宠信得斯彭瑟父子,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与法国和苏格兰的关系日益恶化。
      
       爱德华二世对得斯彭瑟父子的宠信,也惹得王后伊莎贝尔与他反目成仇。伊莎贝尔在内战期间就与反对派有联系。1324年,爱德华二世没收了王后的财产,每天只给她一个英镑。1325年,伊莎贝尔趁着出使法国之机,逃回了法国,与流亡在法国的英国贵族莫地默搞在一起,成了莫地默的情妇。两人勾结在一起,反对爱德华二世。
      
       1326年九月,这俩人率领法国士兵,回到伦敦。此时,国王爱德华二世与贵族们的关系早就崩溃了。伊莎贝尔回来,受到伦敦人的热烈欢迎。爱德华二世众叛亲离,连他的家臣也离他而去。
      
       伊莎贝尔处死了得斯彭瑟父子。1327年,爱德华二世在议会的胁迫下,被迫逊位,他和伊莎贝尔的儿子小爱德华即位为英国国王,是为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
      
       伊莎贝尔将爱德华二世囚禁在伯克利城堡中,让他在阴暗的城堡里挨冻受饿。这一年的九月,在法国母狼的命令下,杀手降临爱德华二世的面前,将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爱德华二世的惨叫声传出数里之外,一代昏君就此完结。
      
       十五岁的小国王爱德华三世初登王位。爱德华三世统治英国五十年,又一位英雄的英国国王登上了历史舞台。

    作者:arminius 回复日期:2006-9-18 15:27:36 
        入侵者一般来说,都比土著生猛

    作者:没事谈谈贵族精神 回复日期:2006-9-18 16:35:50 
        果然是母狼. 哈哈
      牛

    作者:没事谈谈贵族精神 回复日期:2006-9-18 16:44:44 
        伊莎贝尔将爱德华二世囚禁在伯克利城堡中,让他在阴暗的城堡里挨冻受饿。这一年的九月,在法国母狼的命令下,杀手降临爱德华二世的面前,将烧红的铁条插入爱德华二世的肛门,爱德华二世的惨叫声传出数里之外,一代昏君就此完结。
      
      
      哈哈,,,,,,,,看来爱德华二世 是GAY里被插的一方,,,
      
      难怪他老婆要这样做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16:56:46 
         呵呵,FDA朋友的回复很认真,很欢迎认真的讨论。
      
       同意您所说的得到何种启示很重要的观点;而与此同时,我还觉得,不同的人对于历史的感受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感受写出具有独特观点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如果能提出新观点或者能得出较为深刻的结论,当然就更好了。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17:02:33 
        同意FDA朋友的一点:“重要的是历史观如何,是从你所写看出你得到了何种启示”。
      
      至于文笔等其他方面,可能还有待于以后讨论。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17:51:14 
         写作文章的文笔是否精彩,应该也是很重要的的方面。
      
       文章写来,是否有趣味,是否使人读来津津乐道,我觉得这是写手或者说是写作者的一大课题。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17:53:01 
        “津津乐道”,打错。
      
      应改为,“是否使人读来津津有味”。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18 18:03:00 
        对于爱德华2世被颠覆,补充一个重要的情节1。
      
      就是伊莎贝尔去法国的时候是带着她和爱德华2世的儿子爱德华3世,打回英格兰是以爱德华3世的名义来进行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伊莎贝尔很聪明也很有计谋,没有爱德华3世的政治作用,伊莎贝尔可能连登陆都成问题。
      
      爱德华成年后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母亲和其情夫。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18 18:23:18 
        作者:FDA 回复日期:2006-9-18 14:42:09 
         我觉得讲英国史最见水平的,应该是清教革命之后。从这一点来讲,钱乘旦的<英国通史>虽然是三部已经完成的通史中水平最高的(大家有兴趣可读<法国通史>、<德国通史>比较一下,优劣立分),
      =============================
      三部通史本人都细读过,钱的英国通史一般般,德国通史次之,法国通史更差一些,我倒觉得历史书籍最好少掺入个人主观倾向,尽量以客观的记述,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得出结论。但记述水平的高低是作者能否真正把握历史的重要的有代表意义的历史特征,也就是作者个人的历史解读和判断能力,所以说是既有主观的构思,又不能对客观历史事件不能主观的结论。在这点上当吕一民在他的前言里大谈他是如何对法国文化的一个崇拜者,如何对法国的人权自由“每每心存感激”时,我就知道这部通史可能没什么戏了,因为他不可能再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客观理性看待法国历史了!他也就更不可能是一个理性的思想者来给我们解读法国的历史,尤其是它大革命以后的历史。

    作者:地狱之门招手 回复日期:2006-9-18 20:11:15 
        我补充一下,大家还可读河南大学阎照祥教授编纂的<英国史>.及其他如<英国贵族史>等系列.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20:17:45 
        不同的文笔,可使文章呈现不同的风格。

    作者:shuaicao 回复日期:2006-9-18 20:51:50 
        记号
      留着慢慢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18 22:17:08 
         纠正一个表述上的错误。爱德华二世不是爱德华一世唯一存活的儿子,而是爱德华一世与其第一个妻子唯一存活的儿子。后来爱德华一世又与其第二个妻子生有二子,根据长子继承制,由爱德华二世继承王位。
      
      

    作者:Josephgong 回复日期:2006-9-19 00:39:20 
        这么好的帖子是一定要顶的,楼主加油啊!

    作者:暗夜的cici 回复日期:2006-9-19 01:11:46 
        拜读!

    作者:cal25 回复日期:2006-9-19 1:27:31 
        
      mark
      

    作者:天涯蛀虫 回复日期:2006-9-19 1:43:44 
        坑
      --------------
      发自UCWEB手机浏览器

    作者:尼尔夫海姆 回复日期:2006-9-19 12:27:10 
        不列颠人之后不是还有皮克特人和爱尔兰人登陆吗

    作者:cj62 回复日期:2006-9-19 12:30:14 
        做个极好

    作者:韩赵魏楚燕齐秦 回复日期:2006-9-19 12:43:22 
        不错
      如果再有一个英王世系表就好了

    作者:Su27侧卫 回复日期:2006-9-19 12:46:47 
        3

    作者:霍亨索伦王朝 回复日期:2006-9-19 14:21:11 
        发现伦敦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即最久没被外国攻陷过的首都。从诺曼征服后开始算,时间超过了当年的罗马城。其它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首都诸如北京东京巴黎柏林莫斯科华盛顿维也纳马德里这些城市过去一千年中都曾经沦陷于外敌之手。而且这个记录很有可能保持更长时间。

    作者:走网观沙 回复日期:2006-9-19 15:01:53 
        留个记号★★★★★★★

    作者:zsdelphi 回复日期:2006-9-19 15:38:26 
        good
      

    作者:slskxyd 回复日期:2006-9-19 16:04:51 
        顶!期待看~

    作者:种树天涯 回复日期:2006-9-19 16:27:14 
        好

    作者:独狼儿 回复日期:2006-9-19 17:56:22 
        看了半天,终于明白了,现在英国人原来是大杂种

    作者:西康 回复日期:2006-9-19 18:09:40 
        了解别人的历史,对比我们落后的原因,楼主是有心人。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17:30 
          作者:杨少凡 回复日期:2006-9-10 16:13:37 
          嗯嗯,什么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维京人、诺曼底人、法国人,最后不全成了英国人?而且建立了曾经雄霸天下的大英帝国,现在有谁追究他们的祖宗是谁?血统纯不纯?
          呀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还要争什么汉满蒙回,甚至汉族还要争什么明粉宋蜜,河南广东?有什么意义吗?
          
          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明时的叛乱地方政权满洲最后发展成了敌国,和现在满族人和汉族人同是中国人有什么关联吗
        ==========================================================
      
      你的英国人是什么概念?
      
      
      你把日耳曼人、维京人、诺曼底人、法国人并列本身就是非常不妥当的
      
      维京人、诺曼底人都属于日尔曼人,而我想你之所以列出法国人,应该是因为诺曼底人的缘故,而非是后来那些胡格诺教徒的缘故吧,因此把诺曼底人和法国人并列是不合适的
      
      
      组成英格兰民族的主要是: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丹(麦)人、诺曼底人、弗里斯人 这些无一列外都是属于日尔曼民族的
      
      而伊比利亚人应该是在凯尔特人到来后相当部分退入了威尔士,并和后来被英格兰人赶到那里的凯尔特人融合,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发现相当部分威尔士人肤色较黑,长相不象是凯尔特人
      
      
      在联合王国,直到今天,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对他们的民族苦难仍然有着深刻的记忆,他们并没有忘记祖先是如何被英格兰人杀戮和驱赶的,现在还有多少苏格兰人对英格兰怀有深刻的仇恨,你知道吗?
      
      别在这里胡说什么人家都不追究了
      
      

    作者:Cat_Linda 回复日期:2006-9-19 23:25:11 
        jihao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26:23 
        作者:独狼儿 回复日期:2006-9-19 17:56:22 
        看了半天,终于明白了,现在英国人原来是大杂种
      *******************************************************
      
      嘿嘿,这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是杂种的,英格兰虽然比不了冰岛、挪威(冰岛、挪威照样是混血的,看看挪威西海岸多少深色皮肤的人就知道了,冰岛虽然号称很纯的了,但是他们在迁入冰岛前,应该就混合了凯尔特的血了)等国家,但是比绝大多数民族国家,例如德国、法国(都不包含移民)等等,血统要纯多了^_^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31:26 
        作者:地狱之门招手 回复日期:2006-9-18 20:11:15 
        我补充一下,大家还可读河南大学阎照祥教授编纂的<英国史>.及其他如<英国贵族史>等系列.
      ********************************************************
      
      我开始读他的《英国贵族史》觉得很多地方太主观了,就没有读他的《英国史》了
      
      我建议不如看 邱吉尔的《英语民族史》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49:02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6-9-16 17:36:54 
        
        凯尔特人,身材高大,毛发金黄,???是日尔曼人吧. 凯尔特人的身材从来不算高大的, 即使现在英国人的身材和欧洲大陆的GERMANIC比也不算高的.--现在的WELSH和SCOTTISH是和CELTIC比较血缘和语言很近的, 是你说的毛发金黄吗?
      
      **********************************************
      
      凯尔特人据记载确实是身材高大,毛发金黄的。当然,一般认为凯尔特是红头发,呵呵,所以你看苏格兰人看足球很多人戴红色假发^_^
      
      平均身高那个,我一直很想知道仅仅英格兰人的平均身高,而不是混合了整个不列颠的身高,想做一下比较
      
      
      此外,我一直很困惑的一个问题就是凯尔特人的发色的问题。今天爱尔兰和苏格兰的浅色头发并不算多,如果说凯尔特人本身就是浅色头发的话,那么后来苏格兰和爱尔兰都主要融入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和英格兰的血,这不会改变他们浅色的头发颜色,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今天的发色?
      
      
      威尔士的问题比较好解释,应该是混入的伊比利亚的血。难道凯尔特人在进入不列颠后都和当时的伊比利亚人大量混血了吗?
      
      或者是凯尔特人登陆岛上后,也把伊比利亚人赶到了苏格兰人和威尔士(当然,应该逃入威尔士的比较多,看今天相当部分威尔士人的肤色可以知道)?然后当凯尔特人被英格兰人驱逐到苏格兰和威尔士山区的时候,他们进行了混血?
      
      呵呵,一直比较困惑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57:07 
        
      呵呵,我一直对英格兰两个国王临死前的话记忆深刻
      
      一个是忏悔者爱德华,他临死前说的:一个罪恶的时代即将来临。听起来真是有些预言的感觉
      
      一个是亨利二世,临死前说的:耻辱,一个神权国王的耻辱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0 0:14:13 
        大军冯毅:
      
      1603年,苏格兰王国斯图亚特朝国王詹姆斯入主英国,开创了英国的斯图亚特朝,两国才归于一统。
      
      *****************************************************
      
      楼主辛苦了,写的很好,希望可以完成这个主题:)
      
      调楼主一个小小的不严密之处:
      
      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成为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只是说他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国王,但这两个国家还是独立的。
      
      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是在1707年的安妮女王时期,合并法案的提出,两国议会的合并正式完成了两个国家的合并
      
      当然,楼主说归于一统,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为归于同一个国王之下了。但是可能会使不太了解不列颠历史的人产生歧义———认为这两个国家在这个时候就正式统一了
      
      
      请楼主一定继续写完!
      
      
      
      

    作者:冰冷之光 回复日期:2006-9-20 00:43:27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31:26 
        作者:地狱之门招手 回复日期:2006-9-18 20:11:15 
          我补充一下,大家还可读河南大学阎照祥教授编纂的<英国史>.及其他如<英国贵族史>等系列.
        ********************************************************
        
        我开始读他的《英国贵族史》觉得很多地方太主观了,就没有读他的《英国史》了
        
        我建议不如看 邱吉尔的《英语民族史》
      
      +++++++++++++
      强烈支持邱吉尔的《英语民族史》,特别是中世纪英格兰国王的性格描述、历史价值观方面。

    作者:EAGLE-1979 回复日期:2006-9-20 3:04:51 
        正好我的世界史水平不行啊
      谢谢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0 05:00:25 
        多谢姬水客的鼓励,也谢谢您的提醒。关于英苏合并,我的叙述确有不妥之处,容易引起误解。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定《联合法》,规定两国合并。新国名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新国旗为“杰克联合旗”。

    作者:猴他舅舅 回复日期:2006-9-20 17:55:55 
        请继续写吧!

    作者:秋知落叶 回复日期:2006-9-20 19:01:47 
        爱德华三世到底是谁的孩子呀? 怪不得美国人会想象到那里去~~~

    作者:Siguma 回复日期:2006-9-20 19:47:09 
        作者:秋知落叶 回复日期:2006-9-20 19:01:47 
        爱德华三世到底是谁的孩子呀? 怪不得美国人会想象到那里去~~~
      ===========================================================
      反正肯定不是华莱士的孩子,爱德华二世娶法国公主的时候爱德华一世和华莱士都死了。其实挺烦美国好莱坞的。

    作者:daxiongjingzi 回复日期:2006-9-20 19:52:49 
        顶楼主,
      好长啊,先拷下来再慢慢看。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6-9-20 20:19:15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57:07 
      ---------------------------------------------
      可以注意一下,CELTIC的发色描述有红褐色之说. 还有PICTS皮克特人的发色据说是褐色的, 所以苏人和威人, 他们的发色不是金黄而偏黑褐也正常.
      
      关于英苏矛盾, 看过勇敢的心,就知道了. 而且英苏边境小镇的历史记述都是讲对方民族如何曾经野蛮凶残?
      
      不过就见过的英国人, 好象身材魁梧的金发GERMANIC人口实在不多,感觉明显比欧洲大陆人矮,当然法国和西南欧不算. 当然现在也是混血的越加厉害了.
      
      
      
      

    作者:正义的来福零 回复日期:2006-9-20 20:33:34 
        好大的题目~~~在下决心看完之前,先记号一个

    作者:巴力西卜 回复日期:2006-9-20 21:58:43 
        英国人也是应该属于日尔曼人的,再往上追溯就是雅利安人了,就是和波斯人印度人同种了,中亚人好象也是

    作者:玩伴 回复日期:2006-9-20 23:20:40 
        历史观第一,文笔其次;逻辑第一,修辞更其次。楼主的文字是很好的流水账,犹如鞋厂流水线上的半成品,不熟。
      你应该制作框架,兀现出历史进程中的“节点”,给出结论。我们可以根据你的框架、你的“节点”选择和结论,进行辩难。
      有网友跟帖提出不同观点,是看得起你,不要紧张。

    作者:白音宝力格 回复日期:2006-9-21 10:44:39 
        这个帖子不错,内容文笔俱佳,楼主辛苦了!
      历史本来就充满争议,何况是跨越千年的英国史,有不同的见解在跟帖说出来,会让这个帖子更加充实,让看帖的人对英国历史的了解得更加深入,本来是好事情,可是要注意语气,不要动不动就对楼主进行攻击,这是很没素质的表现,不过是讲故事而已,何必搞得剑拔弩张?
      我想跟帖的人大多是学文史的,道德礼仪总该知道一些,起码应该学会怎样做人。

    作者:sammylou 回复日期:2006-9-21 15:33:13 
        做个记号

    作者:eastime 回复日期:2006-9-21 17:07:28 
        note

    作者:索尔斯克亚 回复日期:2006-9-22 13:31:36 
        医生的心思你不能不懂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2 16:49:34 
        其实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所谓汉化,也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而最终形成的,这点和清朝是差不多,都是征服王朝的产物,如同英国的威廉王朝.
      
      所谓满汉不通婚,说穿了是旗民不通婚,在民间从来没有严格执行过,而且有些清帝也是有汉族血统.北魏拓跋氏汉化,是五胡乱华后多少年的事情?而且其汉化运动,不久就导致鲜卑贵族的反对,最终导致北魏朝廷的分裂.其后的北方高欢等把汉族当成奴种来看待,不知道又哪来啥平等融合政策了,从这点上看,清朝的汉化政策进行的更彻底,到了乾时代,有很多满人连满语都不会说了,满人融合于华夏历史是客观的事实.
      
      中国古代没有正确的民族主义观点,所谓民族主义无非就是华夏文化认同,现代民族主义国家和思想的形成是欧洲16世纪初期的事情,在中国形成更是清末民初的事情,而现在一帮无脑民族主义愤青把民族国家的概念去套用古代,只能说是无脑又无知.清朝被汉族知识分子认同,也正是其汉化汉制沿用明制,被汉族知识分子文化认同观念认同为华夏王朝的结果.
      
      至于民族歧视政策,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哪个王朝不存在?少数民族在古代被汉族都称为猪啊狗啊的,当汉族扩张土地的时候,能用现在的侵略等词去形容吗?能用一国国人观念视之吗?
      
      所以如果连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国家是什么概念,什么时候形成都搞不懂,而去妄谈什么民族主义,那只能说无知而又无脑了

    作者:wlcoffee 回复日期:2006-9-22 16:55:23 
        NOTE

    作者:第一国际 回复日期:2006-9-22 17:10:15 
        写的太好了
      
      不得不做个记号

    作者:赛伯顿 回复日期:2006-9-22 17:18:30 
        建酋造反,民国才平。

    作者:赛伯顿 回复日期:2006-9-22 17:24:27 
        满蒙祸中华,贻害至今。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2 21:22:32 
        十二,拉开英法百年战争宏大序幕的爱德华三世
      (以上十一与十二合并,所以本节仍编序为十二)
      
      另,关于本贴的叙述方式,是采用我喜欢的编年体,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当时的历史发展的全貌有很清晰的了解。不过,因为爱德华三世事迹的特点,本节与其他各节稍有不同,本节在大体上仍行编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类似“纪事本末”的写法,以事件作为一个个的重点加以阐述。这是很多文章通常的写法,优点显而易见,可以使读者重点了解事件的全过程,缺点是,容易使读者对当时整个历史进程的时间顺序,产生不清楚的感觉,因为不同事件的叙述,时间上会有交叉,不如编年体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来得那么清楚。所以,本文基本上还是按编年体的时间进行。另外,以编年形式写作,我个人觉得,语言上可以更加流畅。
      
      
      
      
      
      
      
       当今世界,反腐败成为世界潮流,反腐运动风起云涌,台湾人民反腐败,泰国人民也在反腐败,这两天,军队也出了手,推翻了利用权力为家族谋私的腐败总理他信,他信别的地方不去,连最先进的美国都不呆着,而是直奔英国。抛开他信的腐败不论,单说选择英国作为流亡之地,他信倒还是很有眼光(事先他就在英国置办了不少产业,看来是早就准备把英国作为后半辈子的归宿了,所有的贪官都预作了有朝一日在国内呆不下去逃亡国外的准备,他们的选择,或是天涯海角无人所知的所在,或是各方面条件都极其完备优越的国家),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在各方面的稳固可靠,这种稳固可靠绝非一朝一夕得来,而是英国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话说1327年,论起世界大势,仍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各自统治各自的领域,不过,西方仍为日耳曼罗马帝国,在东方,则是元帝国取代了南宋。而中间的穆斯林世界,则为元帝国的兄弟国家,蒙古的四大汗国所取代。日耳曼罗马帝国也有不少兄弟国家,法国和英国,都是帝国的基督教兄弟。元帝国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刚刚谢幕,在西方,则是又一位英雄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了他有声有色极其精彩的人生演出。
      
       爱德华三世,生于1312年11月13日,死于1377年6月21日,活了65岁,做了整整半个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事迹,实在可以写一部宏篇巨制的大书,想用本贴中的一个段落来写爱德华三世,只能是简单勾勒个大概。不过,由于爱德华三世的事迹实在太精彩,所以,无论是长篇叙述,还是择其要者勾勒,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
      
      
      
      
      
      1,初露锋芒
      
       1327年2月,英国议会废黜了昏君爱德华二世,爱德华三世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沃尔特·雷诺兹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数月后,法国母狼伊莎贝尔和情夫莫地末,派出杀手干掉了爱德华二世。
      
       在母亲与父亲的斗争中,小爱德华是坚决站在母后的一边,反对那个老不正经的父亲的。在他即位初期,统治英国的实权被摄政的太后伊莎贝尔和她的情夫,后来被封为第一代马奇伯爵的罗杰·摩地末所掌握。太后摄政,少年国王只是个摆设。
      
       见国王年幼无知,见太后和情夫大权独揽,各级大小贵族上行下效,也纷纷大肆争权夺利,根本不把小国王放在眼里。说起来,这也与昏君爱德华二世有关,在他统治末期,早把英国国王的权威丢尽了。
      
       而最为嚣张的贵族,莫过于莫地末了。在太后的支持下,这小子无法无天。1328年,他率领卫队,直闯议会,要求获得边区伯爵的称号,以便他能统治威尔士。但是,遭到当时的兰开斯特伯爵亨利(爱德华二世的主要反对者兰开斯特伯爵托马斯之弟,这兄弟俩与昏君爱德华二世是堂兄弟,他们的爹是老英雄爱德华一世的兄弟。托马斯被爱德华二世擒杀,亨利继为兰开斯特伯爵)坚决反对。仗着有太后撑腰,莫地末竟挟小国王爱德华三世,以“平叛”之名,进剿兰开斯特伯爵的封地,大施淫威。
      
       贵族们恨透了莫地末,但他有太后撑腰,权势太大,一时间,还没人敢贸然下手。
      
       英格兰主少国疑,太后专权。隔壁的苏格兰,在英雄国王罗伯特一世的领导下,却是日益强盛,竟大有入侵英格兰之势。就在小国王爱德华三世即位第二年,即1328年,在太后的促使下,爱德华三世与苏格兰人签定《北安普顿条约》,承认苏格兰的独立。
      
       看起来,慈禧老佛爷和悲情君主光绪的悲剧要在英格兰提前上演,但事情的发展却是,爱德华三世不是“英国光绪”,这位小英雄,却原来是一位“英国康熙”,或者说,他又有些象当年中国的秦王政。
      
       1330年,胆大包天的莫地末,杀了王叔肯特伯爵,这下子,贵族们人人自危。国王的亲叔死了,国王的堂叔下了决心。兰开斯特伯爵亨利决定与爱德华三世联手对付莫地末。
      
       这一年,爱德华三世已经成长为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了,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也不再甘心屈居于母后的专权之下了。
      
       这年的十月,太后伊莎贝尔和莫地末一同出席在诺丁汉召开的议会。他们入住戒备森严的城堡,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谁知道却有一条秘密通道直通城堡内部。爱德华三世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夜袭城堡,出其不意,将伊莎贝尔和莫地末一举擒获。
      
       爱德华三世,以谋害国王的罪名,将莫地末处以绞刑,另外,将太后伊莎贝尔终身囚禁在诺福克的一个城堡里,一关三十年,直至她离开人世,法国母狼就这样了结了一生。
      
       少年国王初露锋芒。出手不凡。爱德华三世就此夺回大权,从此,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主角。开始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2,初战告捷
      
       爱德华三世亲政后,采取宽容和睦的政策,以怀柔手段平息贵族们的纷争,很快,人心归附,纷纷团结在以爱德华三世为核心的“岛中央”周围。沦丧已久的君主的权威重新树立起来。
      
       在对外方面,爱德华三世也逐步恢复了其祖父爱德华一世的对外扩张政策。
      
       自诺曼朝以来,历代英王,因为身兼法国大陆上的公爵伯爵,因其在法国大陆上的贵族身份,而不得不向法王表示效忠。爱德华三世的母亲,法国的伊莎贝尔,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于1322年继承其兄斐利五世为法王,所以爱德华是查理的外甥。
      
        爱德华三世即位差不多一年以后,法王查理四世逝世,他没有儿子。此时,查理四世的堂弟斐利,被法国贵族议会以继承人只应限于男性为由,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就是斐利六世。法国加佩朝结束,瓦卢瓦朝开始。
      
        查理四世的姐姐伊莎贝尔对此大为不悦,因为她的儿子实际上更有理由获得法王的继承权,他和查理四世的血缘更近。法国贵族们硬是想出了“非男性后裔不能继承王位”的理由,非常勉强地剥夺了伊莎贝尔一系的继承权。为了争夺这个权力,英国派了一个使团从伦敦前往巴黎为爱德华提出继承权要求,并对斐利六世的篡位表示抗议。但英人没有贯彻这项要求的实力,所以抗议也只是一纸空文。
      
       不久,斐利六世威胁说,说如果爱德华不向法王宣誓效忠,那么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将被没收。这个威胁使爱德华三世不能不就范,因为这时他并没有用武力保卫他的公国的能力。1329年6月6日,他如约入朝,在亚眠大教堂宣誓效忠斐利六世。
      
        这些都是发生在爱德华三世亲政以前的事,爱德华三世纪亲政以后,他决心恢复英国的对外攻势,他首先将矛头指向了法国的盟邦,苏格兰。
      
        当苏格兰国王罗伯特·布鲁斯于1329年6月7日逝世之后,苏格兰的王位就传给他的儿子大卫,大卫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依照1328年5月英苏两国订立的北安普敦条约,爱德华承认大卫为苏格兰国王。
      
        1331年11月,大卫在斯科尼加冕,爱德华三世的宠臣巴利奥就出发去收复他丧失的领地。他是昙花一现的苏格兰前国王约翰·巴利奥之子。1332年,巴里奥率领一小队士兵和弓箭手侵入苏格兰。当爱德华三世得知大卫正在接受法王斐利六世的资助时,于是废除了北安普敦条约,御驾亲征,率兵北上包围贝里克,并于1333年在哈里登丘陵与苏格兰人展开会战。
      
       战斗发生在1333年四月,爱德华三世先是从容不迫地在纽卡斯尔集结大部队,然后,于五月同巴利奥的先头部队会合,围攻贝里克。这个曾被爱德华一世血洗的城堡,又一次面临英国人的重兵攻击。英军用舰队封锁了海面,从陆路大举攻击,并绕过城池袭击腹地。苏军在萨顿爵士的率领下据城坚守。
        
       苏格兰新摄政道格拉斯伯爵集结人马前来解围。
        
       英军不但拥有兵力优势,兵种齐全,有水师、重骑兵、长矛步兵、威震天下的大弓兵,而且连年征战,作战经验丰富。爱德华三世虽然年轻,此时却如同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事家,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华。他有条不紊地部署战事,颇有乃祖之风,与他的混帐老爹则有天壤之别。可能这是一种隔代遗传现象在起作用。爱德华三世留下少数人马继续围困贝里克,而将1万主力部队部署在哈里敦山上,迎战道格拉斯。英军居高临下,把山下的沼泽留给了苏格兰人。
      
       1333年7月19日,英军主力与苏军的援兵会战开始。苏军人数略占优势,遂不顾地形的不利,仰攻哈里敦山。英军的大弓大显神威,深陷泥沼的苏军成了活靶子,死伤惨重,血肉横飞。见苏军已经完全失去抵抗能力,英军骑兵趁势发起冲锋,将苏格兰人彻底歼灭。苏军主帅道格拉斯以及6位伯爵、70位男爵、500名骑士以及4000多士兵战死。贝里克城当然也落到了英国人的手里。罗伯特一世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积攒的军事家底输得干干净净,苏格兰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无力抵抗英格兰的入侵。
      
       二十岁的爱德华三世英姿勃发,初战告捷。哈里敦山之战,向世人宣告他一生中无数次胜仗的开始。
      
       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一败涂千里,一口气逃到法国。爱德华三世、遂扶持巴利奥为苏格兰国王。法王斐利六世收留了大卫,他继续给苏格兰人的反英活动撑腰打气,并且威胁英国,要求爱德华的部队撤出苏格兰。
      
       爱德华三世早已不是当年母后专权时忍气吞声被迫向法王行效忠礼的那个小孩子了,一代英雄,如何能受如此唵臢气?英法两国的冲突,看来势在难免。
      
        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二世的调解也无济于事。法王斐利六世命令集中在马赛准备输送十字军发动东征的舰队开往诺曼底,作出威胁英国的态势。英国议会认为英国有受到入侵的威胁,便于1336年9月投票表决筹募战费,同时命令舰队集中在英吉利海峡。斐利六世则把部队开到英国人在大陆的领地吉耶拿边界,一举收复。
      
        爱德华受到誓约束缚,他不能反对斐利六世,但是,他想出一招,可以解脱誓约的束缚,他宣布斐利是篡位者,这样他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反对斐利六世。于是,爱德华三世再次提起他的继承权的这个话题。
      
        事实上,要想征服法兰西,在当时对英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十四世纪,法兰西王国是一个巨大而繁荣的国家,差不多有两千万左右的人口。相比之下,英国的规模要小一些,人口只有数百万。
      
       但是,英国虽然比法国小一些,却是一个强国。法国仍然保持着封建骑士的战争观念,法军以精选人员为基础,而不是依赖广大的人力。虽然法国的骑士在数量上也多于英国,但纪律却较差,而且他们很注重所谓“骑士风度”,不会不择手段地获取胜利,他们认为那样是有辱尊严的。法国人的封建战术仍然是设法将敌人挑下马来加以生擒以便勒索赎金,而爱德华三世的英军却比较注重“杀伤”。在观念上,他的战术要比封建战法更为先进。弓兵和步兵,都是被封建骑士所看不起的。英国人的大弓不符合封建骑士的规范,为法国人所不取,但是却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与疆土广大而封建诸侯林立的法兰西相比,英国虽然不是版图很大的国家,但却是一个比较统一的王国。
      
       把这些因素加起来,在战术上法国人是处于劣势的。但是由于法国面积巨大,英国人想长期占领法国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英国人想彻底征服法国,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获得法国的王位,再辅之以军事行动。
      
      
      
      
      3,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四:
      
       其一,王王位继承问题;其二,法国对苏格兰的支持;其三,对与英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弗兰德尔的争夺;其四,对英王在法国的残余领地的争夺。
      
       第一点和第二点,前面已经说过。
      
       第三点,弗兰德尔伯国是法王的附属,但是,该国大量加工从英国进口的羊毛,加工成呢绒,再返销英国,所以与英国的联系十分密切。法王一直想彻底占领弗兰德尔,掐断英国人的经济命脉,而弗兰德尔伯爵也倒向法王,但是,伯国内的根特等有自治权利的城市,却向英国人求助。
      
       第四点,自英国相继失去诺曼底和安茹之后,英国在大陆仅存的一些领地,成为英法双方争夺的焦点。
      
       总之,年轻有为的爱德华三世亲政后,一直寻找机会,想同法国开战,一举解决英法间的上述种种问题。
      
       1337年五月,法王宣布没收英王在大陆的领地吉约拿。十月,爱德华三世正式宣布他是法国国王,百年战争爆发。此后,一直到1801年,历代英王都自称身兼法王。
      
       此时,弗兰德尔伯爵,法国人路易,为了表示他对法王的效忠,在坎德萨岛上设置了一支守军,阻挡英国与尼德兰之间的海上交通。爱德华三世以此借口,派出英军去攻占该岛。1337年11月11日,在箭雨掩护之下,英军在该岛登陆并毁灭防御工事。英法百年战争自此开始,一直延续了116年之久。
      
        同时,为了使弗兰德内部发生混乱,爱德华禁止英国羊毛输出。由于这个原因,以根特为首的弗兰德尔各城市推翻了路易伯爵,并与英格兰缔结了一个商业同盟。爱德华三世还争取到了皇帝路易四世的支持。德国皇帝命令法王将法兰西王国交还给其合法主人,英格兰的爱德华。德国皇帝还任命爱德华为帝国总督,统治莱茵河以西各省,并要各省都向他效忠。
      
       但是,法王又岂肯俯首贴耳,甘心交出权力?于是,双方首先在海上交手。1338年夏,爱德华三世来到弗兰德尔,与那里的盟友会师,爱德华三世于1339年正式宣布解除与法王的臣属关系,英军一路杀进法国,烧杀抢劫,给法国的各城市造成重创,但是,法国的海军却活跃于海上,随时准备切断英军的退路。深谙用兵之道的爱德华三世,颇有腹背受敌之感,他意识到,只有先解决制海权问题,才能放手对法国展开进攻。于是,他回到英国,组织并训练了一支强有力的海军。
      
       1340年,英法两国的海军爆发了斯勒伊斯海战。英军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大弓的威力,一举击败强大的法国舰队。从此,英军掌握制海权达数十年之久。爱德华三世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在陆上大举进攻法国了。
      
      
      
      
      
      3,克雷西大捷
      
       斯勒伊斯海战之后,爱德华三世底气十足,遂正式向斐利六世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斐利六世当然予以拒绝。于是,爱德华三世率英军大举进攻法国。
      
       1341年,经教皇克来门特六世调解,英法之间曾有短暂的停战。1346年,战事再起,爱德华三世携长子黑太子爱德华卷土重来,在诺曼底登陆。
      
       这是黑太子爱德华第一次在战争中亮相。这位黑太子,黑盔黑甲,是英军中著名的勇将,出道那年,是一位十六岁的小英雄,敢说是不亚于《说岳》中的金禅子银禅子。而这支英军部队,也很有战斗力,包括训练良好的家臣部队和训练有素的由自耕农组成的大弓队。英国自从被诺曼底征服之后,就以射箭作为“国技”,所有自由农民均有弓箭,所谓自由农民实际上是一支常备民兵。大弓兵作战,在十四世纪前后的一个多世纪,一直是英军的基本取胜模式。
      
       爱德华三世的这支精兵,人数不是很多。这是一支有纪律有组织的精兵,由国王发饷。在战术方面,他们较优于法军。因为在英军方面,杀伤力和冲击力已经结合在一起,而法军却完全只靠冲击力。
      
       英军在法国登陆后,一路烧杀抢劫,直逼鲁昂和巴黎。法王斐利六世,率重兵一路追杀。英军转而北上。1346年八月24日,爱德华三世的部队到达克雷西,抢占有利地形,修筑工事,准备迎战法军。八月26日,法军赶到,会战爆发。斐利六世率领的法军数量多于英军,包括,重甲骑士8000人,支援步兵4000人。波希米亚国王约翰和他的儿子查理,弗兰德尔伯爵路易,洛林公爵鲁道夫,苏格兰国王大卫等,都参加法军作战。在中世纪,从来没有在一个战场上集中过这样多的骑士。步兵中还包括一批热那亚雇佣军十字弩手
      
       法军在还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依仗人多,仓促对英军发动进攻。已经以逸待劳两天的英军沉着应战。法军的热那亚弩手每分钟仅能放四箭,而英国的大弓手则每分钟发射十二箭。战至下午,阳光直射仰攻的法军,而英军则视野开阔,居高临下,箭如雨下。法军抵挡不住,全线溃退。法王下令砍杀败退的热那亚弩手,但是已无济于事,法军兵败如山倒,约四千人战死,英军仅损失五十人。 斐利六世只带了几十号残兵败将,连夜逃到亚眠,才算捡了一条命。
      
       到8月27日上午,当最后一批法军都已被击退之后,爱德华三世才允许他的部下解散行列,去搜劫死人身上的财物。这时发现被杀的人中有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和弗兰德尔伯爵等十位伯爵,以及1,542名骑士,普通士兵更多。苏格兰国王大卫也在此战中被俘获。
      
        克雷西之战后,爱德华三世乘胜前进,围攻法国重镇加来。经过十一个月的围攻,加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得投降,终于落入英国人之手。它是一个重要收获,爱德华三世一方面使它变成了一个坚强堡垒,另一方面也使它成了一个高度运转的商业中心,此地成为英国羊毛的集散地,不仅如此,爱德华三世还命令所有英国输入欧洲大陆的货物,必须经过加来。这个要塞不仅使他和他的后代在法国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在蒸汽船尚未发明之前,只要能坚守加来,就可以使英格兰永远免除被入侵的危险。这个要塞保留在英国人手中达两百年以上,直到1558年被法国人攻陷,英国才再次面临一连串的入侵威胁
      。
        
       克雷西一战使英国变成了一个军事强国。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还动摇了西欧大陆的传统封建制度,在火药出现以前,大弓横扫天下,使纵横西欧几百年的封建骑士黯然失色。
      
       克雷西之战后,由于财政匮乏,还由于突然爆发的黑死病席卷欧洲,爱德华三世不得签订停战协定,返回英国。
      
      
      
      
      
      4,普瓦捷大捷
      
       1350年,法王斐利六世死于黑死病,“好人若望”即位,是为若望二世。此时,法国江山支离破碎,风雨飘摇。
      
       1355年,从黑死病中缓过劲来的爱德华三世,重启战端。爱德华三世计划兵分两路,他自己亲率北路军从法国北部的加来登陆;25岁的“黑太子”率南路军从法国南部的波尔多登陆,实施南北夹击,企图一举灭亡法国。
      
       眼看法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正在此时,法国的亲密盟邦苏格兰,又出来捣乱了。北路军刚登陆不久,国内就传来苏格兰人发兵犯境的消息,爱德华三世仓促班师回国。于是,黑太子一开始就陷入孤军作战的被动境地。
      
       黑太子所率军队计有重骑兵1000,大弓手2000,加上长枪手,共8000人马。想仅靠这支军队战胜兵多将广的法王若望二世,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黑太子在波尔多登陆后,并未急于向法国腹地发动进攻,而是发动政治攻势,争取当地居民的信任及支持,积蓄力量。法王若望二世则用兵无方,傲慢轻敌。英军主力主动撤兵后,他认为南路英军兵少将寡,不足为惧。因此未趁黑太子立足未稳将其赶入大海,从而坐失击败英军的良机。
      
       1356年8月,黑太子认为进攻法国腹地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英军北上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直逼法国中西部重镇图尔。若望二世急率四万兵马南下迎战,准备抄英军的后路。黑太子见势不好,赶紧南撤。若望二世率法军在普瓦捷一带的高地,以逸待劳,准备
      一举全歼入侵的英军。
      
       那黑太子见法军人多势众,英军人数太少,还严重缺乏供应,遂提出休战七年,以换取法军让英军通过波尔多回国。若望二世自认胜券在握,哪里肯应?
      
       普瓦捷位置险要,六百年前,法兰克王国的铁锤查理,曾在这里成功阻击阿拉伯人的侵略,保住欧洲半壁江山没有落到穆斯林手里。难道,若望二世也能成功阻截英国人么?
      
       黑太子见求和不成,遂下决心破釜沉舟,与敌展开死战,杀开一条血路。9月19日拂晓,黑太子集合全体官兵,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号召大家奋勇杀敌。他指挥部队迅速抢占普瓦捷附近的高地,将全军沿道路和山丘分左中右三个部分配置,在道路两侧的葡萄园和杂木丛中埋伏大弓兵,他本人率预备队坐镇中央,严阵以待。
      
       法军分四个轮次向英军发起轮番进攻。但是,英军人数虽少,却极大地利用了地形之利。在丘陵荆棘中,法军重骑兵难以发动攻势,只得下马作战,结果,笨重的重骑兵,成了藏身篱笆墙后的英军大弓手的活靶子。法国骑士遭到埋伏在杂木丛中的英军弓手的猛烈射击,后面跟进的步兵前进受阻,无数人死于英军的箭雨下。法军前三个梯队接连向英军阵地冲击,皆被击退。若望二世急了,亲率法军发起冲锋。黑太子见法军势大,也亲自披挂上阵,迎击法军。与此同时,他派出一支分队,迂回到法军身后。
      
       双方主帅亲自上阵,两军将士奋勇拼杀。那黑太子勇冠三军,力敌人多势众的法军。双方正在酣战,突然,法军左侧杀出一彪人马,正是那支迂回到法军身后的英军。法军再也支持不住,顿时崩溃。若望二世喝止不住,法军兵败如山倒,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若望二世战败,和他儿子一起做了黑太子的俘虏。
      
       普瓦捷一战,黑太子因地制宜出奇制胜,大败法军,以8000人马战胜40000之众,以一比五的兵力,竟然大获全胜,真是虎父无犬子啊!英军先进的大弓战法,使得西欧重装骑士那种个人对决的旧战法以及风行西欧五百年的封建骑士军事制度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此时,返回英国的爱德华三世也洗劫了苏格兰。1359年,爱德华三世再次入侵法国,围攻兰斯,准备在此加冕为法国国王,但是遭到法国人的反对,英军转而推进到巴黎。1360年五月8日,爱德华三世与法国摄政王太子查理(后为国王查理五世)及法国贵族们签订了“布勒丁尼和约”,法国被迫割让大片领土,并且法国人还须交付五十万英镑的巨款(相当于英国国王五年的收入)赎回他们的国王。爱德华三世同意不再称法王。
      
       英属阿奎丹公国的疆土大大扩充。同一年,威尔士亲王,黑太子爱德华,在法国被封为为阿奎丹公爵。
      
       此时,黑死病再次袭来,获胜的英军遂停战。
      
       1360年,还未履约的若望二世获释,他留下儿子查理为人质。但是,后来那孩子跑了,若望认为这是不守信用的行为,于是自己返回英国监狱,直到老死。真不愧“好人若望”之称。
      
      
      
      
      
      5,壮志未酬
      
       1364年,若望二世死于英国,那个没信用的坏小孩查理即位为法王,是为法王查理五世,此人还真是一贯不守信用,他正式即位后,拒绝承认布勒丁尼条约,爱德华就又开始使用法国国王的称号。1369年和1373年,英军再度两次登陆法国,但是,但查理五世是一个难以对付的对手,他采取了不少有力度的改革措施。同时,在法国出现了迪·盖克兰这样的优秀将领。英国人靠抢劫来以战养战的办法,已无法支持如此长期的战争,所以,这两次登陆法国,英军都是无功而返。总之,爱德华三世的扩张活动到此为止。而查理五世则通过外交手段和向各地领主行贿,逐步收复了失地。1375年,爱德华三世最终停止对法作战。
      
       1360-1361年的黑死病瘟疫之后,好象爱德华三世的精力也被瘟疫给耗尽了。他感到十分疲倦,将军事交给黑太子,将国事交给四儿子,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黑太子擅长打仗,治理国家却非所长,他在阿奎丹的统治一塌糊涂,只得于1371年返回英国,次年交还封地。
      
       爱德华三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他在晚年却变得昏庸,并受到情妇佩雷斯夫人的控制。黑太子与冈特的约翰也形成对峙之势。
      
       1376年,黑太子积劳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大权落到冈特的约翰之手。
      
       黑太子的去世给了爱德华三世沉重的打击。次年,爱德华三世也在孤独中离开了这个的世界,他一生的功业,就此划上句号。
      
      
      
      
      
      6,趣闻轶事
      
       爱德华三世子孙满堂,以后的历代英国君主,从广义上说都是他的后代。他与王后菲丽帕,生有七子五女,其中九人长大成人。其中两个儿子分别是兰开斯特朝和约克朝的祖先,其后代上演了玫瑰战争。
      
       1362年,爱德华三世第一次在议会用英语发表演说,从而改变了英国议会一直使用法语的传统。
      
       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第一个足球是一个丹麦匪徒的脑袋。爱德华三世时,军营里盛行足球,为了使军人们保持体力和充分的军事训练,1365年,爱德华三世曾下令禁止足球运动,但是收效不大。
      
       爱德华三世后代中名人甚多,举例说,他后代中的明星有:奥黛丽·赫本、波姬小丝;他后代中的政要,包括:美国总统华盛顿、托马斯·杰佛逊、罗斯福等等。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2 21:39:16 
        
      
      纠正一个错误,与若望二世一起被英军关押后来又逃掉的法国王子,并非后来的法王查理五世。记错。汗!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6-9-22 21:41:58 
        这是最漫长的战争。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2 22:07:35 
        中国古代没有正确的民族主义观点,所谓民族主义无非就是华夏文化认同,现代民族主义国家和思想的形成是欧洲16世纪初期的事情,在中国形成更是清末民初的事情,而现在一帮无脑民族主义愤青把民族国家的概念去套用古代,只能说是无脑又无知.清朝被汉族知识分子认同,也正是其汉化汉制沿用明制,被汉族知识分子文化认同观念认同为华夏王朝的结果.
      ============================
      你的错误就是以为西方的那种划分“现代民主”的概念才是最标准的,而其他的尤其是中国人自己理解的民族就是异端,是错误答案,区别就是书呆和不书呆而已。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2 23:50:17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2 22:07:35 
          ============================
        你的错误就是以为西方的那种划分“现代民主”的概念才是最标准的,而其他的尤其是中国人自己理解的民族就是异端,是错误答案,区别就是书呆和不书呆而已。
      ------------------------------------------------------------
      坦白的告诉你,这不是什么西方标准不西方标准的问题,客观的事实正如上面有个人自己所说,中国古代华夏王朝的认同是文化认同,也就是华夷之辩,而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名词看待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是在近代从西方引进的结果,是梁启超和孙文等一批人努力的结果
      
      
      其实大脑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明白,为什么反对满人入关的顾炎武先生在清朝采取了汉化汉制后,会认为天下没有亡,同意自己后代做清朝官员了,而后代的汉族知识分子基本都认同清朝为华夏王朝,无非就是古代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民族主义导致的结果.
      
      而后来到清末,孙文一批人宣扬反满狭隘民族主义为啥又大有市场,本来习惯文化认同的汉族人不能忍受满族人的统治了呢?因为西化引进的近代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取代了古代中国人的华夷文化认同观念.这才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意思的出现,而古代的中国代表的中原等地名而已,而根本不是作为一个国家
      
      
      有脑子的读书人都会分辨出书中的缘由,而不会无脑的去用现代观念去判断历史,按照无脑狭隘民族主义观点,用现在观念去套古人,威廉王朝那帮人都操法语,都把英岛当成后勤殖民部看待,那简直不就是奴隶国家吗?甚至还有无脑书呆愤青,把清朝去和日本同比,把北洋将士和林则徐当做汉奸走狗来看待.不能不说他们连历史的基本概念都没有,要不就是读书读傻了.
      
      征服王朝,弱后者征服先进者,随后被同化,这无论中外历史都一样,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有一定的概念和产物,所谓主权国家民族主义都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近代文明产物,而和在古代王朝私天下体制下的概念涵义完全不同.那种无脑愤青,就如同要用人权啊民主啊标准去评判古人一样,那不是蠢又是什么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2 23:52:31 
        英国历史的入门教材,老丘的英语民族史不错,里面对长腿和华来士的描写详细多了,不过他主观性太强,到处充满英吉利民族优越感,有很多东西就不够客观了,同他的二战回忆录一样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3 00:02:35 
        如果要说英美国家是血统混合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何尝不是,所谓华夏文化华夷之辩的文化认同,汉族本来就是一个以文化认同为基础,血统不断融合的民族.简单的说是文化认同为标准之种族.本来是野蛮人的,只要你认同了华夏文化,就是华夏人,也就是所谓的入华.
      
      
      经历了五胡乱华后的汉族还有多少是所谓纯种的汉族?连隋唐王朝皇帝都充满了胡族血统缘由,在几千年的相互融合中才产生了现在意义上的汉族和中国.去搞什么血统纯正论,简直脑子在抽风.
      
      民族国家和主权等近代国家概念的形成,都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是尼德兰,在东亚产生民族国家观念的更是19世纪晚期的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和清末民初的中国,才作为民族国家的确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用现在民族国家主权等概念去评判古人,就如同要用人权民主去评判奴隶社会制度一样,只有愤青书呆才会那么做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3 09:50:12 
        欧洲的学者们会认为民族的概念是个现代的概念,那是站在欧洲的历史发展特点上可以这么说,客观说欧洲的近代史很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或更早些的历史阶段,虽然他们的技术发展状况完全不同。
      那么我们又来看看欧洲的民族概念是怎样出台的,近代以前的欧洲各国的领土概念很模糊,尤其是它的领主和君主的继承方式,当然这些又同它的基督教一夫一妻制以及各王室贵族相互通婚有关,这使得它的民众的国土概念几乎没有,今天英国国王可以继承法王的下属领地,明天西班牙的国王可以继承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和尼德兰的土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区域间的交流的进一步增多,各区域间的一些固有差别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如语言习俗以及最重要的利益共同体的差别,这就被后来的学者称之为“民族”的差别,才使得民族这个概念在近代欧洲日渐突出,甚至冲破了原有的领地基层“传统”,从而成为改变欧洲历史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民族国家在欧洲学者的近代历史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的来定义民族的概念,他就是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间的固有的一些差别,如习俗语言等有人也说“文化”则产生心理上的认同,以及更重要的经济共同利益的的差别,一个区域的共同利益成为现实的民族国家的真正基石,而产生这个局面的基础就是区域间的更多交流使得他们更明白相互间的这个差别,才会使得他们更珍惜和形成这个共同利益的“民族”。
      所以欧洲学者的这个民族概念实在称不上什么神圣不可怀疑,不过是欧洲特定历史的特定定义而已,把它推广到复杂得多的世界其他地区和历史阶段不仅仅是太过,而且根本谬误,当然这也是“五四”以来我们极力崇洋的一个延伸而已。
      同时民族的这个共同利益体从来就是不断变化的,古代的中国就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这个世界的中心,四夷就是我们的民族的非我族类的对象,满人入关是我们这个当时的汉族的敌人,是我们民族利益的大敌,也确实是我族经历巨大浩劫,但清王朝的建立以及随时间的推移,大清子民本身就形成共同利益体,尤其是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同西方各国包括日本的交流和冲突时!还有太多,这会有事就到此为止。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3 10:09:46 
        
      
      
      
      与若望二世一起被俘,后来又逃掉的法国王子是若望的幼子斐利,不是王太子查理。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07:55 
        作者:TUBOSENG 回复日期:2006-9-20 20:19:15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19 23:57:07 
        ---------------------------------------------
        可以注意一下,CELTIC的发色描述有红褐色之说. 还有PICTS皮克特人的发色据说是褐色的, 所以苏人和威人, 他们的发色不是金黄而偏黑褐也正常.
        
        关于英苏矛盾, 看过勇敢的心,就知道了. 而且英苏边境小镇的历史记述都是讲对方民族如何曾经野蛮凶残?
        
        不过就见过的英国人, 好象身材魁梧的金发GERMANIC人口实在不多,感觉明显比欧洲大陆人矮,当然法国和西南欧不算. 当然现在也是混血的越加厉害了.
      *********************************************************************
      
      1、就记载,凯尔特人是皮肤白皙,金色头发。今天,在人种学的人种划分上,也是把他们(不列颠的)和北欧人种一起分入大西洋-波罗的海人种的。而南德国和奥地利反而被划分为中欧类型了:阿尔卑斯人种。
      
      2、勇敢的心纯粹胡说八道,提起这影片我就烦。纯粹就是吉布森这个苏格兰后裔面对英格兰的强势毫无办法,所以总是拍一些片子中伤英格兰。感觉就是躲藏在阴暗的角落里发泄。
      
      3、不列颠的平均身高比斯堪的纳维亚和德国要低,但是还是比其他欧洲国家要高。所以,我想知道的是英格兰的平均身高,做一个比较。
      
      呵呵,英国人这个词太容易引起混淆,有时候感觉应该区分开来翻译。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17:58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2 23:52:31 
        英国历史的入门教材,老丘的英语民族史不错,里面对长腿和华来士的描写详细多了,不过他主观性太强,到处充满英吉利民族优越感,有很多东西就不够客观了,同他的二战回忆录一样
      
      *************************************************
      
      我觉得邱吉尔的客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他很实事求是的写出了英格兰的野蛮,承认英格兰早期的文明比罗马、凯尔特,后来的诺曼底差远了。
      
      嘿嘿,这书我是一直放在手边的,现摘录一段描写盎格鲁萨克森入侵后的情形的:
      
      在黑暗中入睡的是不列颠,黎明醒来的却是英格兰。它贫穷落后,野蛮愚昧,四分五裂,但还活着。不列颠曾经是一个世界大帝国的活跃地区,而英格兰却再度成为野蛮愚昧的孤岛。它曾经是基督徒的王国。而现在却是异教徒的场所了。它的居民曾经在规划合理的城市中欢度时光,这些城市有庙宇、市场和学校,养育了工匠、商人以及精于文学和修辞学的教授。在400年的过程中,那里秩序井然,法律严明,财产受到尊重,文化不断发展。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复存在了。秃头房屋代替了昔日的石头建筑,写作的技巧完全丧失了,盎格鲁萨克森人所用的一些粗鄙的文字,成为他们向远方的人表达思想和愿望的唯一手段…………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21:10 
        
      呵呵,中国那些研究明清交替和蒙古入侵的人如果能够有这样1/2的客观来描写当时中国的变化,我就非常满意了。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29:24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2 16:49:34 
        其实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所谓汉化,也是经过历史的长期发展而最终形成的,这点和清朝是差不多,都是征服王朝的产物,如同英国的威廉王朝.
      *************************************************************************
      
      我觉得中国的被征服和英格兰的诺曼征服有个非常本质的区别就是:
      
      中国是被落后者征服,因此导致的是倒退;
      
      而已经接受了先进文化的诺曼人对英格兰的征服,成功的把英格兰从一个北欧国家变成了一个西欧国家。使英格兰接触到那些先进的文化。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40:17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2 21:22:32 
         
         当今世界,反腐败成为世界潮流,反腐运动风起云涌,台湾人民反腐败,泰国人民也在反腐败,这两天,军队也出了手,推翻了利用权力为家族谋私的腐败总理他信,他信别的地方不去,连最先进的美国都不呆着,而是直奔英国。抛开他信的腐败不论,单说选择英国作为流亡之地,他信倒还是很有眼光(事先他就在英国置办了不少产业,看来是早就准备把英国作为后半辈子的归宿了,所有的贪官都预作了有朝一日在国内呆不下去逃亡国外的准备,他们的选择,或是天涯海角无人所知的所在,或是各方面条件都极其完备优越的国家),由此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在各方面的稳固可靠,这种稳固可靠绝非一朝一夕得来,而是英国在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
      
      嘻嘻,楼主说到反腐了:)
      
      除了楼主说的原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泰国和英国传统的关系。呵呵,当年尼泊尔王室血案,也是第一时间通知英国的;约旦上个国王临死时,中国媒体还在那里猜测谁是新国王呢,国外很多媒体都已经把镜头对准了这个国王了,没有别的,因为他母亲是英国人,而约旦有很多有权势的大家族都是亲英的:)
      
      英国和英国曾经统治过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_^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4 14:53:30 
         而已经接受了先进文化的诺曼人对英格兰的征服,成功的把英格兰从一个北欧国家变成了一个西欧国家。使英格兰接触到那些先进的文化。
      =========================
      什么叫“先进文化”?!这个“先进文化”正如一个烟雾弹,使得一些清楚的事实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7:48:02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4 14:53:30 
         而已经接受了先进文化的诺曼人对英格兰的征服,成功的把英格兰从一个北欧国家变成了一个西欧国家。使英格兰接触到那些先进的文化。
        =========================
        什么叫“先进文化”?!这个“先进文化”正如一个烟雾弹,使得一些清楚的事实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
      
      什么是先进文化是有公论的
      
      这个没有什么好讨论的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7:57:31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0 05:00:25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签定《联合法》,规定两国合并。新国名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新国旗为“杰克联合旗”。
      
      ********************************************************
      
      我一直不太确定union jack 这个词是在1801年爱尔兰加入联合王国后,米字旗正式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后被称为union jack 的,还是和苏格兰合并后就被称为union jack了,我个人倾向认为是前者^_^,毕竟三个国家的旗帜联合更可能被称为union,而1801年前不过是两个国家旗帜的联合^_^
      
      另外,这个国家真是有趣,很多东西都是传统上认为就是那样就好了,没有明确的界定。union jack 严格的说是王室的旗帜,作为国旗并没有得到法律正式认可。
      
      

    作者:姬水客 回复日期:2006-9-24 18:15:26 
        
      刚才去查了一下,发现《英国通史》说是在英苏合并后
      
      用 history of union jack搜索了一下,在英国大使馆网站上发现:
      
      The Union Flag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King James I in 1606, shortly after he became ruler of both England and Scotland.
      
      我觉得使馆网站上应该不会弄错
      
      

    作者:红鸟殷勤 回复日期:2006-9-24 19:51:18 
        为什么德国的叫皇帝 英.法的叫国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4 20:13:06 
        
      
       欧洲基本上就是一个帝国,在古代为古罗马帝国,在中世纪时,即为神圣罗马帝国。当然,欧洲一直没有达到中国那样的高度统一,所以,帝国以下还有英国法国等各个王国乃至公国伯国等,另外,还有东南一隅的拜占廷帝国。
      
       完成欧洲的统一一直是各个历史时期欧洲的仁人志士的理想,他们不断为此奋斗,直到今天才有欧盟的出现。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4 20:18:32 
        
      
      
      
      英法相当于诸侯,德皇则是皇帝,诸侯的盟主。不过,那时的德国不是现在的德国,两码事。现在的德国是后来兴起的一路诸侯普鲁士发展而来。

    作者:挽之 回复日期:2006-9-24 20:41:46 
        jihao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4 20:55:17 
        
      
       再多说两句,与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一样,也有德国国王。不过德国国王是由德国各路诸侯选出来的,大部分德国国王都可以在明确其在意大利的统治后,加冕为德国皇帝。
      
       而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有时也有机会成为德国皇帝,但是都没有成为现实。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4 21:32:39 
        
      
      
       关于英国国王法国国王等诸侯与德国皇帝的关系,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
      
       1519年,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还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以及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一起竞争德国国王之位,结果卡洛斯一世当选为德国国王,并于次年加冕为德国皇帝,是为名震天下的德皇查理五世。查理五世的大帝国,包括西班牙,奥地利,尼德兰,那不勒斯,以及北美的广大领土,号称“日不落帝国”,这是世界历史上两个“日不落帝国”中的第一个。

    作者:蝴蝶的弥撒 回复日期:2006-9-24 22:04:09 
        我觉得 英国人要是 有中国人这么深的民族宗法观念 那英国真是无敌加无敌了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4 22:12:31 
        
      
      一不留神就写错,纠正一下:
      
      查理五世1520年获得德国皇帝的称号,1530年加冕为德国皇帝。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4 22:31:37 
         欧洲基本上就是一个帝国,在古代为古罗马帝国,在中世纪时,即为神圣罗马帝国。当然,欧洲一直没有达到中国那样的高度统一,所以,帝国以下还有英国法国等各个王国乃至公国伯国等,另外,还有东南一隅的拜占廷帝国。
      而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有时也有机会成为德国皇帝,但是都没有成为现实。
      ==========================
      感觉楼主的这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理解有明显问题,但一时也找不到具体资料来证明,相信这网上会有人来证明这点的。
      欧洲人因为基督教一夫一妻制,而私生子也大多无法名正言顺的继承其领地,加上各王室贵族相互通婚基本是惯例,所以这个国王是那个领地领主或国王的舅舅或外公都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所谓女王也是在这种缺后嗣的情况下出现,而不是欧洲人先天都更尊重女人,因此欧洲历史上领地和国土通过这种血缘的继承很普遍,这也是欧洲不同于其他地区历史的一个很大的特色。
      哈布斯堡的那个神圣罗马帝国应该是个欧洲区域性帝国,同西欧包括西南欧的国家和领主们都没有从属关系,而只曾经有过由国王血缘产生的这种继承关系。在此之前几百年法国的那个查里(曼)大帝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后来一分为三),可能才是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最大的一个帝国,不过也主要是今天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而已。记忆中是这样,相信有人会说得更清楚。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4 22:35:59 
        cup1:
      对于你关于欧洲民族主义的观点不敢苟同
      
      你说在欧洲,关于民族的观念非常模糊,事实上华夏历史又何尝不是,在古代中国,讲究的只是文化认同,而不是一种血统族群的排斥.所谓夷夏之辩而已,华夏的范围和历史形成,也正是在这种文化认同中不断扩大发展,直到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出现和近代民族主义从西方的引进代替了古代华夷之辩.原本南方的蛮夷和非华夏的少数民族最终被汉化被并如华夏认同之中,这正是古代华夏没有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
      
      同样欧洲也是如此,在欧洲中古时期,正如你所说,皇帝别的民族的婚姻结盟,血统混乱的很,这也正体现了在古代历史上,世界上谈不上存在有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更谈不上近代意义上的主权民族国家了.
      但是古代的那种朴素的民族主义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中国体现的是岳飞抗金,明末抗清,虽然他们凭借的只是古代文化认同上那种文化认同基准上的夷夏之辩,是对那种尚未融入华夏文化体系的少数民族的抗争,和近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民族主义情节认同完全不同,但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也符合当时标准的民族认同.
      
      同样欧洲也是如此,在古时代的欧洲,各国林林,联姻不断,但在中世界如英法百年战争中,朴素的民族主义还是在欧洲体现了出来,并不象你所说的在欧洲古代,根本没有形成一点民族观念和民族主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欧洲在近代文艺复兴后走到了世界的前头,王国王权的私天下被后来的社会契约论,国民论思想所替代,在人们思想中,国家再不是国王私天下的产物(所谓国家私天下,国王血统混乱,外国君主做本国国王自然可以认同,但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后,则不再可能,在中国人们对满清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如此,是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取代传统华夷文化认同的结果).国家主权和民族国家观念最终取代了王天下,这不是什么欧亚不同的问题,而是世界都是如此,近代民族主义和主权国家观念都是近代才形成的事情
      
      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民族主义和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严格的说都是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和日本,是于19世纪晚期形成,而在东亚其他地区,如印度之类国家,更是二战后民族独立思想复兴的结果,无一不受着西方文化思想冲击的结果
      
      古代的世界是一个相互独立的世界,而在近世欧洲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后,世界融为一体,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民族主义,主权等观念,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都是不存在的,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同民主啊人权啊一样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4 22:46:21 
        再来谈新文化运动,中国在近代发展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受到西方侵扰冲击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到拳匪之乱,根深蒂固的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明的冲击下被冲击的不堪一击,物极必反,原本阻碍国家民族发展的传统势力被人所抛弃鄙视,在新文化运动中达到了顶点,就是到今天,崇洋之风也是如此,关键就在于现在还是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
      
      在近代巨变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非欧洲世界在近代都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和体系影响,在中国百年来所关于国家主权政治之争,从器物之争到中学为用西学为体到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西化,从君宪还是革命,从共产主义还是国民主义(三民主义),无一不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如同今天物理,化学,生物,政治之类的分科也是西化的产物.而不是传统的四书无经.这是客观的事实,欧洲在近世的价值观思想观技术科技,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5 04:56:35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4 22:31:37 
      
        感觉楼主的这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理解有明显问题,但一时也找不到具体资料来证明,相信这网上会有人来证明这点的。
      
      ========================================
      
      
      
       呵呵,我只能说,希望你能对欧洲历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25 05:11:33 
        
      TO:cup1  
        
      希望你能进一步了解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各国的历史,然后再下结论,而不是轻率地下结论。

    作者:zsdelphi 回复日期:2006-9-25 17:06:30 
        good

    作者:嫩草吃老羊他爹 回复日期:2006-9-25 17:50:08 
        西欧在19世纪之前只有一个皇帝:“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他都只是国王。拿破仑居然敢自称皇帝,不愧是我的偶像。

    作者:茶篮薯 回复日期:2006-9-26 14:04:21 
        好文章,关注中

    作者:砖拍一大片 回复日期:2006-9-26 21:38:59 
        亚瑟王呢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6-9-26 22:25:29 
        皇帝这个词的确在欧洲不是轻易能得到的,英国自诩为日不落帝国,但它的历史上称为皇帝的却鲜有其人(有人称阿尔弗雷德为大帝,这显然是有点夸张。),它的近邻法国历史上,号称法国之父查理大帝是神圣罗马皇帝(得到了教皇的承认), 还有他儿子和孙子拥有这个称号,不过直到近代才又出了个拿破仑一世和三世。除了德国外,恐怕只有东罗马帝国有世袭的皇帝称号,帝国灭亡之后,俄罗斯自称是它的合法继承人,称沙皇(凯撒)。如塞尔维亚皇帝斯特凡·杜尚,保加利亚的西蒙大帝。

    作者:haishanchuan 回复日期:2006-9-26 22:27:37 
        如塞尔维亚皇帝斯特凡·杜尚,保加利亚的西蒙大帝。
      应该是
      不过也有例外,塞尔维亚皇帝斯特凡·杜尚,保加利亚的西蒙大帝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6 23:37:41 
        命运如沙
      =======================
      你的这种对民族的理解很符合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但未必更符合历史的原貌,这就像我们照搬来的那个人类发展阶段的所谓奴棣社会一样,根本不符合中国的历史。
      民族同部族都是组成人类社会的群体,所谓现代民族之间的利益之争同部族的利益之争有何区别?而不同区域利益之争正是形成不同民族的重要基本条件。古代欧洲的民族观念较为模糊是因为它的领主和国王复杂的交错继承关系,使得很难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区域的稳定的区域共同利益,因而它的民族概念较为模糊。在英法百年战争后期,在英法两个区域的长达百年的军事冲突和交流中,法国人越来越意识道他们同海峡对岸的那些英国人的区别,尤其是区域共同利益的区别,因而民族概念逐步强化,也才有那个被法国人称之为圣女贞德的爱国主义行为,她所以成为英雄,也因为她的行为代表了当时法国人普遍的心声。
      所以民族同部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以共同体利益为纽带的集团
      自古从来就存在,但要在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和冲突中才会进一步强化!使民族区别格外显眼条件就是相当程度的交流和区域间的利益冲突!!欧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使民族概念越来越强烈,也从而大大的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成为一个在欧洲社会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欧洲人这样来定义民族国家并没有太大的不妥,因为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历史发展特点!而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历史的发展和特点完全是两回事,你还认为他们的那种现代民族国家的定义可以推广到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
      感觉你对这个民族国家的理解角度同我不一样,现代民族国家在一个现代社会里肯定会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些涵义肯定是古代社会所末有的,正是这个区别使你认为民族国家是现代的产物与古代无关,是欧洲人的标准定义才是最正确的,毕竟是他们先进入现代社会。但我认为这些现代含义不过是附属产物是次要的,这正如现代时装不仅种类极为繁多,质地原料同样是古代社会望尘莫及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认为同样保暖遮羞的古代衣裤就不是了吧?同样不应因为他们的很大区别就否认他们的本质作用都是一样的。
      另外,我们都不否认西方在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这也是无法回避的,但一个理智的中国人应当客观和理性看待欧洲现象,尤其是对她的价值观和理论学说,一句通俗的话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关键是客观思考得出结论,事实上这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真正思想精髓所在,客观和理性的精神!而不是“五四”精英们所解读的那个极易走向误区的“科学民主”,以这个客观和理性的精神来看待现代西方的学说理论和价值观,实际上他们偏离这个精神的地方实在太多了!谁叫他们现在的地位是取代了中世纪最高理论权威的理论学说?此一时彼一时,他们现在是不会鼓励我们去同他们强调这个“客观和理性的精神”的。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7 00:03:48 
        cup1: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主权意识的形成,这和西方东方无关,更谈不上你一大堆的所谓欧洲现象,而是世界一种共有的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比如说科学,物理,化学,政治,经济学等词汇和释意都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如今在世界范围内被适用,你总不见的去把经济学再去解释成当年的经世济学吧.
      
      再者说了,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取代古代那种朴素的民族意识,正是在国民公天下取代王朝私天下观念的前提下诞生的,这无论在西方也好,还是在东方也好,都是一个共有现象.
      
      另外,本人并没有用什么西方价值观理论学说看问题,我说的很清楚,中国在古代讲究的是以文化认同为标准的华夷之辩,这和西方古代体现的朴素民族主义形式上有不同的地方,但在近代以后的,主权观念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确确实实是引进西方观点的结果,你可以去看看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被引用,是在何处.是清末民初革命党人和维新派人士引用形成的结果,这和中国这词在古汉语中作为地名意思的引用完全不同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7 00:10:46 
        cup1:
      
      再者,你说现代时装是衣裤,古代衣服也是衣裤,那我问一下,你难道能把现在牛仔裤,夹克,超短裙去称呼当年的马甲衣杉?
      
      有很多东西只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会出现,民族国家也好主权也好,都是国民国家意识形成后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怎么能古今不分,用后来形成的观念去随意评判古人呢?
      
      说的简单点,野蛮时代里,什么凌迟啊,宫刑啊都是正常的,那个时代的认识标准,道德水准就是这样,难道这些酷刑放到今天来用,你还能习以为常?你用现世的人权啊民主啊去评野蛮时代的历史,难道不可笑吗?评论历史一定要客观,不能超越时代标准和局限,去随意评判.否则难免牛头不对马嘴,难以客观了

    作者:cup1 回复日期:2006-9-27 11:24:26 
        命运如沙
      ====================
      我们的区别在于对这种族群在古代和今天的共性与区别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就是谁的分量居主要位置的认识不同而已!我认为共性是主要的,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而你则是认为区别是主要的,两者因而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对很多事物的判定都是这样,每个人的判断力和标准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观点也可能有很大的出入,这也很正常,保留意见吧!还是让楼主继续他的这个很有意义的历史知识的普及题材,本人也认为对英国历史的客观认识很有助于今天的中国人权发烧友们,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更多的欧州历史知识肯定有助于他们退烧!

    作者:郝运华 回复日期:2006-9-27 22:37:56 
        
      
      
      好贴留名

    作者:ghf1980 回复日期:2006-9-28 0:11:41 
        jihao

    作者:命运如沙 回复日期:2006-9-28 3:05:42 
        To cup1:
      我的见解上面说的够清楚了,下面我只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的观点,古人经济是经世济学的意思,而现在世界上通用经济一词的含义,我想不说大家都知道.这和民族主义的古今之分是一样的类型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30 15:25:24 
        
      
      
      
      
      出差多日,各位的回复待兄弟慢慢看来,并续写新的章节。

    作者:地卢 回复日期:2006-9-30 17:56:00 
        国庆愉快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30 21:13:50 
        作者:FDA 回复日期:2006-9-25 10:02:54 
      
      
      这个说法很有问题,还是楼主自己看书比较好。
         首先:欧洲一说有误,如果说西欧可能比欧洲更切合一点儿,但也不完全。
         其次:神圣罗马帝国的边界没那么大,主要包括:德意志(现德国及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的部分及低地国家。与法国的大部分及英国完全没有关系。
         第三:神圣罗马帝国其实对罗马的控制并不可靠,其对教皇的战争,从一个侧面促成了格利高里七世的宗教及法律改革。而因为皇帝太过于注重对意大利的争夺,对诸候让步过大,反而使各路诸候势大,所以其统治一直是松散的。在空位时期过后,形成“选帝候”,由七路诸候来选帝,其中继承英国王位的汉诺威就是选帝候中的一个。
      =============================
      
      
      
      TO:FDA
      
       也许是我没有说得更清楚而使你造成误解,我并未说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包括英法。我说的是,德国皇帝的地位高于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
      
       其次,关于“选帝侯”,你的概念是错误的,从来就没有什么“选帝侯”,七大选侯选举的是德国国王,而不是选举德国皇帝。而大部分德国国王可以加冕为德国皇帝。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30 21:30:49 
        关于七大选侯(而非“选帝侯”)选举的是德国国王这一点,从德国皇帝们被选为德国国王和他们加冕为德国皇帝的日期不同,可以明确说明之。
      
      
      例如,德皇斐特烈二世,1212年选为德国国王,1220年加冕为德国皇帝;
      
      又例如,汉诺威选侯(1692年成为选侯,1714年成为英国国王,1814年成为汉诺威国王)的祖先,威尔夫朝的德皇奥托四世,1198年选为德国国王,1209年加冕为德国皇帝。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9-30 21:33:48 
        
      
      还有些德国国王终生未能加冕为德国皇帝。

    作者:shihaolian 回复日期:2006-10-1 17:13:35 
        3

    作者:文疯子 回复日期:2006-10-1 17:19:06 
        一口气看完,顶。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10-1 23:55:17 
        
      十三,失败的理查二世
      
      
      
       历代英国国王中,叫爱德华和亨利的最多,各有八个,无疑各位爱德华国王和亨利国王中有为明君居多,所以后代们愿意叫他们的名字。而叫约翰的只有失地王老哥一个,孤独一枝,叫理查的只比约翰好一点,也只有三个。三个理查国王中,只有一位英雄,就是狮心王理查一世,而后来的理查三世则和约翰一样,是英国国王中的两个最负面的国王,而中间的理查二世,也是一位失败的国王,所以,自理查三世以后,再也没有英国国王愿意叫理查这个名字了。
      
       理查二世是继承老英雄爱德华三世的王位的,他是黑太子爱德华的儿子。
      
       1377年,东方的帝国——明帝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又一个巨大的中华帝国形成了;而西方的帝国——日耳曼罗马帝国,则正处在卢森堡朝的德皇查理四世统治的末期,建都布拉格。
      
       而西欧的两大诸侯法国和英国,也是一喜一忧。
      
       与德皇查理四世一样,英雄了一辈子的英王爱德华三世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而此时,他的法国对手则是精明的法王查理五世。在爱德华三世的晚年,他已年老昏聩,不复当年之勇。法王查理五世利用收买和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手法,逐步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大陆领土。而在英国国内,爱德华三世已经不再管事,形成黑太子爱德华与四王子冈特的约翰对峙的局面。
      
       当黑太子去世后,爱德华三世很快也于1377年与世长辞,大权落入冈特的约翰之手。
      
       依照长子继承原则,黑太子爱德华的儿子,十一岁的理查,于老国王去世的同一天继承王位,成为新的英王,是为理查二世(1377-1399年在位)。
      
       小小少年理查二世初登王位,面对的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大权掌握在“英国多尔衮”,王叔,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手里,对外,他面对的是极富统帅才能正值壮年的法王查理五世。在查理五世和他的名将盖斯兰克的指挥下,法军对英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在理查二世当政的二十二年中,英军对法作战连遭失败。显然,理查二世并无乃父乃祖的英雄才能。直至1396年,也就是理查二世当政的最后几年,英法签订二十年停战协定,英法百年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此阶段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结束。
      
       英军连遭失败,大权臣冈特的约翰不断加征税收,以应付对法国的战争。当时,英国经历了数次黑死病,经济每况愈下,社会矛盾严重。就在这种情况下,1380年,英国决定征收第三次人头税,并将税额不断提高。这下,英国的老百姓实在受不了,终于爆发了1381年农民暴动。1381年五月,暴动首先在埃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爆发。这两个郡被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的农民拒绝交税,揭竿而起,冲入城市,烧毁税吏房屋,烧毁税务记录,砸开监狱,释放犯人。暴动很快遍及英国很多地区。农民们在瓦特·泰勒的领导下,向伦敦进军。
      
       六月13日,农民们进入伦敦,处死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理查二世和群臣躲进伦敦塔。次日,瓦特·泰勒率众冲入伦敦塔,又处死了首相萨得伯里。此后,一部分农民认为怨气已出,便离开伦敦回乡。瓦特·泰勒率领留下的农民与国王展开谈判。六月15日,躲在伦敦塔里的理查二世被迫出来与农民们谈判。他不得不答应农民们的要求。正在此时,瓦特·泰勒与国王的卫兵起了冲突,发生争吵,伦敦市长华尔华斯突然手起一剑,趁瓦特·泰勒不备,将其刺杀。农民们一阵骚动。这时,年仅十四岁的少年国王理查二世,倒是表现出了超出他年龄的沉稳。他走上前去,以国王的身份要求农民们“安静下来”。农民们反对“奸臣”,但是他们尊敬国王,于是很快安静下来,然后散去。一场暴动就这样化于无形。这次农民暴动虽然失败了,但是,英国的农奴制也走向了灭亡。
      
       理查二世的这次神来之笔,并非是他一贯的水准,他少年时的这种超人的能力,到他长大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才能,有些象《天龙八部》里段誉的功夫,时有时无。他有些浪漫,个人也有些才能,但是缺乏铁的手腕和坚强的意志,有时失于急躁,从治理国家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国王。
      
       从1382年开始,理查二世的主要活动,就是向议会和贵族开战。他开始培植自己的亲信,以对抗议会。国王此举,遭到以他的叔叔格罗斯特公爵为首的大贵族的反对。1386年,国王的另一个叔叔,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离开英国,前往西班牙。这位王叔,是有野心的,比格罗斯特公爵更危险。这位四王叔,一直想把王位从黑太子一系的手中夺来,交给自己的儿子亨利。冈特的约翰走后,格罗斯特公爵更为嚣张,他们成立了十一人委员会,意图是限制国王的权力。理查二世企图推翻这个委员会,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格罗斯特公爵,英王室的世代姻亲沃里克伯爵等,联兵进军伦敦,理查二世敌不过这些大贵族的联合部队,只得投降。大贵族们控制了政局,理查二世落到他们手里。他们曾考虑废黜或杀掉理查二世,但最终还是决定保持现状。理查二世才得以继续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1389年,离开英国三年的冈特的约翰回到英国,格罗斯特被这位四哥给压了下去。理查二世遂于这一年宣布亲政。此后几年,表面上平安无事,但是当年受到的屈辱。理查二世一直没忘。一直到了1397年,觉得自己已经羽翼丰满的理查二世向反对派举起了屠刀。在1377年,年幼的理查加冕为王时,贵族们决定以御前会议来“辅佐”国王,而御前会议则由议会控制。理查于1389年亲政后,一直想摆脱议会和大贵族们的控制。熬来熬去,到了1397年,理查二世向那些当年反对他的大贵族们发动突然袭击,当年反对国王的首要分子格罗斯特公爵被囚禁,沃里克伯爵被放逐,后来,格罗斯特公爵还被暗杀。议会被迫交出部分权力。理查二世觉得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他的举动,使得贵族们和议会与他渐行渐远,离心离德。这还不算,1398年,理查二世又将他的堂兄,冈特的约翰之子,亨利,放逐到国外。
      
       1399年,年事已高的老王叔,当年与黑太子分庭抗礼的四王子,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去世。理查二世宣布没收冈特的约翰遗留下的大片土地,剥夺了流亡海外的亨利对兰开斯特公爵的财产的继承权。这是个没有先例的危险举动,理查二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贸然采取行动,引起了贵族们的普遍恐慌。因为国王可以随意没收兰开斯特公爵的土地,那么所有贵族的土地都有可能被国王没收。理查二世这个冒失的举动,使得贵族们彻底下决心抛弃他。理查二世急不可待地处理了这些事,就带兵出征爱尔兰去了。七月,流亡海外的亨利趁机带兵回到英国,并得到了贵族们和议会的支持。理查二世闻讯大惊,立即回师。但是,此时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亨利,还有全部贵族,还有议会。理查二世和他的曾祖父爱德华二世一样,众叛亲离,连他的部下也出卖他,回到英国的理查二世,面对人多势众的亨利,势穷力孤,无力对抗,只得向亨利投降,立即被亨利监禁。
      
       九月29日,亨利通过议会,逼迫理查二世退位,亨利自己则得到议会认可,成为新的英国国王,是为亨利四世(1399-1413年在位)。亨利虽然有军队支持,但是,由于篡位的压力,为了名正言顺,他不得不选择由议会来完成国王的废立,此举打破了英国王位自然世袭的惯例,牺牲了世袭王权的绝对权威。
      
       1400年,理查二世死于他被囚禁的城堡内,据说是被亨利四世谋杀。
      
       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即位为英国国王,英国历史上的兰开斯特朝的统治开始了。
      
       本节结束前,再多说两句,被称为莎士比亚之前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乔叟,就生活在爱德华三世和理查二世时期。他为国王服务,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当时,英语刚刚取代法语,成为官方语言。伦敦方言开始成为现代英语的起源,而乔叟,则对英语的发展,功不可没。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10-2 0:01:10 
        
      
      纠正,有一处打错,法王查理五世的名将应为“盖斯克兰”。

    作者:紫钗恨2005 回复日期:2006-10-2 01:15:07 
        好文
      

    作者:vx969 回复日期:2006-10-3 12:19:16 
        顶

    作者:yishiyiyi 回复日期:2006-10-3 15:12:54 
         关于cup1和“命运如沙”之间的讨论我更加倾向于cup1。
       “华夏文化认同”这个说法是可以自成一说的,也仅仅是“一说”。
       个人认为在一千多年前,“利益共同体”的提法比什么“文化认同”更加有说服力。
       而且,在利益冲突的时候正是凸显民族差异的时候。
       我感觉“命运如沙”是拿现在的马去拉古代的车,而且是欧洲马。
      

    作者:yy19 回复日期:2006-10-3 15:59:26 
        有人称阿尔弗雷德为大帝,这显然是有点夸张。
      ---
      阿尔弗雷德只是the Great,不是Emperor,应该翻成大王滴。

    作者:大军冯毅 回复日期:2006-10-4 20:20:32 
        
      
      
      十四,兰开斯特朝的开国君主,亨利四世
      
      
       公元1400年前后,与两百多年前狮心王理查一世的时代相仿佛,东西方世界精彩纷呈,各路英雄纷纷登场,而悲剧也与精彩相伴而至。1399年,明帝国强悍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气势汹汹地要对他侄子建文帝下手,无独有偶,这一年,英国的王叔冈特的约翰也经过多年的经营,使他的侄子理查二世也走到了政治生命的终点。虽然冈特的约翰在这一年老死,而他的儿子亨利,最终在这一年把理查二世赶下台,夺得英王之位。古今中外的篡权者,都毫无例外地心狠手辣,建文帝的结局是不知所终,他的忠臣们惨遭荼毒;而英国逊王理查二世,也很快被篡位的亨利四世杀害。
      
       朱棣手段毒辣,不过客观地说,朱棣应该算是一路英雄,除此而外,当时,世界其它地方也是群雄并起。当时,中亚的瘸狼铁木尔的帝国势不可挡,东征西讨,战无不胜。而小亚的奥斯曼帝国,则在霹雳速丹巴耶塞特的率领下,横扫东欧,他于1396年,击败由后来的德国皇帝,当时的德国摄政王,兼强大的匈牙利王国的国王西吉斯蒙统帅的欧洲各国联合组成的十字军,然后夺取了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把千年帝国拜占廷逼得只剩下首都那么一块地盘。
      
       1402年,朱棣终于打进南京,成为后来著名的永乐大帝。也就是在这同一年,铁木尔和巴耶塞特两雄相争于小亚半岛,爆发了中世纪规模最大的安卡拉战役。八十万铁木尔军队会战二十余万奥斯曼军队,蒙古骑兵大获全胜。强中自有强中手,两位英雄的碰撞,终于分出了胜负,一代枭雄巴耶塞特终于碰到了更厉害的克星,只得沦为阶下囚。奥斯曼帝国的重新崛起,要等到杀星铁木尔死后,拜占廷帝国也得以再苟活半个世纪。
      
       铁木尔大帝环顾四周,几无对手,顿时萌发了“问世间谁是英雄”的豪情,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也只有朱棣还够格与他交手,于是,他遂萌发了会一会朱棣的念头,于是大举兴兵东犯,只可惜他征战了几十年,此时年事已高,大兵还未到中国境内,他就重病不起,最终以七十岁高龄死于中亚锡尔河畔,东方的双雄会最未能上演。
      
       而在英国,统治了两个多世纪的金雀花朝结束了,亨利四世开创了英国历史上的兰开斯特朝,他殚精竭虑,用他的勤奋,决心,魄力,和审慎,使得新王朝渡过了最初建立时的难关,得以顺利前行。
      
       金雀花朝虽然结束了,但说起来,和明帝国的篡权一样,王位虽然换了主人了,但姓氏并没有改变。亨利四世和理查二世,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子孙,而且以后英国的各朝各代,尽管不断改朝换代,但从广义上说,也都是爱德华三世的后代。,
      
       兰开斯特朝前后一共统治英国七十年,共有三个国王,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这三位亨利国王虽然是祖孙三代,但其性格相差何止天上地下,其事迹真是各有各的故事,且容我一一道来。
      
       如前所述,亨利四世之父是爱德华三世的四子,冈特的约翰,其母则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女,冈特的约翰继承了岳父的爵位,因而成为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只是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大哥黑太子一系被亨利四世废掉,但是亨利四世通过篡位坐上了国王的宝座,虽然他大量招兵买马,使理查二世寡不敌众,败在他手下,但是,最终他还是得让议会来立他为王。
      
       作为大权臣冈特的约翰之子,亨利很有才干。在1386年冈特的约翰远征西班牙之时,时年二十岁的亨利就成为英国五大最高法官之一。1390年,亨利曾参加十字军,远征立陶宛。1392年,亨利又参加了十字军对普鲁士的征讨。因为他骁勇善战,故获得勇士之名。1399年,流亡海外的亨利趁理查二世远征爱尔兰之际,杀回英国,招兵买马,一举推翻理查二世,夺得英王之位。
      
       亨利四世的篡位,名不正言不顺,他爹冈特的约翰只是四王子,即使大哥黑太子一系被推翻,冈特的约翰前面还有二王子克拉伦斯公爵,三王子约克公爵,按照长子继承原则的顺序,他们两家更有资格成为英国国王。与四王子冈特的约翰相比,明帝国的四皇子燕王朱棣就幸运多了,他大哥太子朱标死在他前面不说,他的二哥三哥秦王晋王也都死在他前头。
      
       饶是如此,朱棣篡位后,因为君位是篡夺而来,他就比一般的君主更勤奋,更操心,活得要累得多。亨利四世亦是如此。他即位的头几年,众人不服,反对他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使得他疲于应付,整日里焦虑不安,才三十多岁,已经是形容枯槁如同老头一般,可见其心理压力之大。
      
       这种压力绝非亨利四世草木皆兵,而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威胁,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后来,正是约克公爵一族,通过“玫瑰战争”,推翻了兰开斯特朝,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的约克朝。不过,那是几十年后的事了,在亨利四世当政的时期,他全力对付大贵族,总算使兰开斯特朝度过了建国初期的难关。
      
       反对声浪不但来自克拉伦斯公爵家族和约克公爵家族,还来自被推翻的理查二世的支持者,亨利四世被认为是篡位者。在这种情况下,亨利四世别无选择,只有全力对付国内的政治斗争,对外只好放一放了。英法百年战争在亨利四世一朝,偃旗息鼓。
      
       全力镇压贵族的反抗,确立兰开斯特朝的统治,亨利四世一共用了八年时间。可怜亨利四世一共做了十四年英王,其中八年惨淡经营,用来平息贵族们的反抗。亨利四世初即位时,对他最有威胁的大贵族是莫地末家族和珀西家族。这两个家族都和爱德华三世的二王子克拉伦斯公爵家族有亲缘关系。1400年,一些威尔士人和莫地末家族及珀西家族联合起来,反对亨利四世。这一年,亨利四世出征苏格兰,遭到败绩,反抗的英国贵族们进一步又与苏格兰人结成统一战线反对亨利四世。1403年,珀西家族公开叛乱,一时间兰开斯特朝的统治看起来风雨飘摇。亨利四世临危不惧,全力镇压,于这一年夏天,将珀西家族的反叛镇压下去,杀死为首分子,珀西家族的诺森伯兰伯爵被废黜。这一年,威尔士人的叛乱也被亨利四世镇压。诺森伯兰伯爵逃往苏格兰,1408年被杀。
      
       1405年,约克大主教斯科洛普发动反对亨利四世的叛乱,失败被杀。
      
       通过数次镇压国内大贵族的反抗,亨利四世终于巩固了兰开斯特朝的统治,并且通过与德国,布列塔尼和弗兰德尔等国的交好,获得了国际上对兰开斯特朝的认可。初登历史舞台的兰开斯特朝,终于站稳了脚跟。
      
       1408年,随着诺森伯兰伯爵被杀,亨利四世终于铲除了一切隐患,镇压贵族反抗的斗争,以亨利四世的胜利而告终。不过这时,亨利四世的统治,也剩下没有几年了。
      
       趁英国内部纷扰,法国和苏格兰不断侵犯英国边界。而亨利四世忙于应付国内,无力对付外敌,而且,大权在握的议会,也因为不愿意将英国民众的钱抛进对外战争的无底洞,一再拒绝亨利四世要钱打仗的要求,使得这位当年的远征军勇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对外关系中,毫无战绩可言。
      
       1406年,亨利四世之子,十九岁的王子亨利登上英国政治舞台,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王子亨利的实力逐年增强,到后来,竟可与亨利四世分庭抗礼。1411年,亨利四世因病,将政事交亨利王子处理。此时,法国的两大贵族奥尔良家族和勃根第家族因争权夺利而发生内战,亨利王子参加了法国的内战。
      
       而实力日益增大的亨利王子,与贵族们,乃至与亨利四世都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到后来,父子俩竟兵戎相见。天生劳碌命的亨利四世,好不容易平定了贵族们的反抗之后,接着又要同儿子打仗。亨利四世先胜后败,亨利王子一度被赶出伦敦。但是,身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的亨利王子,终于于1412年九月,率军回师伦敦。此时亨利四世已经是重病不起了。
      
       第二年,亦即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亨利四世的功绩是,竭尽全力保持了英国的稳定,为兰开斯特朝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但是,也正是由于为篡位付出的代价,使得他未老先衰,英年早逝。
      
       亨利四世去世,亨利王子即位,是为亨利五世(1413-1422年在位),一位英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出现在十五世纪的历史舞台上,英法百年战争的战火,重新点燃了。

    作者:可道人 回复日期:2006-10-5 13:45:10 
        看来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也是个移民国家,没自己的原住民

    作者:路加 回复日期:2006-10-6 09:30:39 
        感谢楼主好帖。我原来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尤其是玫瑰战争时,经常被其复杂的家族背景搞得七荤八素,现在看了这个帖子,线索开始慢慢清晰起来了。
      请教一个小问题,也许是我看得不够仔细,英国这些国王爱德华、亨利、理查等等的共同姓氏是什么?好像楼主没有提到。包括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查尔斯王储,好像在新闻中也没有被提到过其姓氏,这一点我一直很纳闷。诚请赐教,谢谢。
    • 加入收藏夹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腾讯微博 嘀咕 新浪微博 豆瓣 搜狐微博 开心网 QQ书签 人人网 百度搜藏 白社会 雅虎收藏 MSN空间

    快速注册


    同时转发到天涯微博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个     

    关于天涯 | 广告服务 | 天涯客服 | 隐私和版权 | 联系我们 | 加入天涯 | 手机版

    © 1999 - 2010 天涯社区

    .farea { width:500px; margin:10px } #pop_supwin {background-color:#fff; border: 1px solid #3d5f80;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 height:30px; background: #518ac4; border-bottom: 1px solid #3d5f80;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h2 { float:left; color: white; font:bold 14px 宋体; width:70%; padding: 6px 8px 0px; margin:0px; } #pop_supwin .pop-supwin-hd span { float:right; padding: 6px 10px 7px 10px; } #pop_supwin .pop-supwin-bd { padding:22px 16px 23px 56px;font-size:14px; } #pop_supwin .pop-supwin-bd h4 {font:bold 14px 宋体;color:#36F} #pop_supwin .pop-supwin-bd p { vertical-align:top} #pop_supwin .pop-supwin-bd table {width:380px;background-color:#fff;} #pop_supwin .pop-supwin-bd table th{padding:0px;text-align:left;background-color:#fff;color:#000;font-size:14px;height:30px;font:normal 14px 宋体;} #pop_supwin #report_info {width:300px} #pop_supwin .pop-supwin-bd .inpm {padding: 0px 5em} #pop_supwin .pop-supwin-bd span{float:left;margin-left:-7.2em;text-align:right;width:7em;margin-right:9px} #pop_supwin .pop-supwin-bd .pop-supwin-wcen {text-align:center} #pop_supwin .pop-supwin-ft { background: #f0f0f0; text-align:center; border-top: 1px solid #ddd; padding: 8px; } #pop_supwin .pop-supwin-load { display:none; background: #f0f0f0; text-align:center; border-top: 1px solid #ddd; padding: 8px; color: red; } #pop_supwin .pop-supwin-ft input {background:url(http://global.tianyaui.com/global/gnav/images_v2/button.gif) no-repeat 0 0;color:#fff;font:normal 14px 宋体;border:0px;width:55px;line-height:20px;padding-top:2px;height:26px; vertical-align:top} #pop_supwin .jbred {color:#30659b;font:bold 14px 宋体;} #pop_supwin .inptd input { vertical-align:-3px} #pop_supwin .popgray {color:#999} #jb_note {display:none; z-index:801; position: absolute;width:500px;} #jb_note .jb_m {float:left;width:98%;text-align:center;color:#fff;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repeat-x 0 -54px;height:48px;margin:0px ;} #jb_note h2 {font:noral 黑体; font-size:16px; padding:14px 20px 0px} #jb_note .jb_note_f {float:right;width:1%;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no-repeat right 0;height:48px;} #jb_note .jb_note_h {float:left;width:1%;background:url(http://static.tianyaui.com/js/bbs/image/notebg.png) no-repeat 0 0;height:48px} .post { position:relative; } .post-jb { display:none; position:absolute; right:0px; bottom:0px; _bottom:auto; z-index:1; color:#999; font-size:12px; text-align:right; padding:0px 5px;background-color:#ddd; border:1px solid #ccc; } .post-jb a {margin:0px;padding:0px;line-height:22px;_line-height:18px}

    举报

    请选择举报类型

    举报对象: 在sdfas 举报原因: 广告 谩骂 色情 违法 其他 举报内容: 载入中...

    0您如果想要使用举报功能,必须先登录哦~~

    关注作者发短消息他的帖子他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