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r调研通登陆:道德经养生理念浅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31:13
道德经养生理念浅悟 [ 卫央 ] 于2011-03-02 15:05:57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道德经养生理念浅悟
道德经微妙玄通,讲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则和道理。古人阶级分化明显,统治阶级甚或条件优越,因此延长寿命时他们的最大需求。常年累月对养生经验的发展和验证,使我们的先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养生经验,有些养生经验认识甚至是我们现代都 想不到的。道德经为阐明“道”理,有很多的章节是依据古人容易理解的养生经验来说明的。故而道德经中存在着很多的养生经验和正确观念。
古代已有很多的人对道德经的养生理念进行阐释。如魏伯阳的《参同契》、葛洪的《抱朴子》、陈抟的《指玄篇》、元朝黄元吉对《道德经》的气功修炼解释等等都是古人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但是由于古代领悟较深的人都有“害怕泄露天机”的顾虑,故而对于道德经的注解多晦涩古奥,难以完全理解。魏伯阳、葛洪理解道德经和易理用之于炼丹、练气;陈抟主要在于讲述道理以修炼达到物我玄同;黄元吉总结前辈的经验,认准命之关键为气,因此他将《道德经》解释为气功修炼的指导书。本人反复研读《道德经》,对于其中的一些养生观念有浅薄的领悟,也就是说认识到道德经养生的一些方法论。故而在此作出论述,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请方家不吝指教。不为私利,乃为大众之健康。亦即为“道”的传播尽力。
道德经中讲述养生观念的章节详细罗列如下:
第一章
给出“有”和“无”的定义,并指出这两个概念不是那么好理解,“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这个意思。在随后的第十一章中又对“有”和“无”的概念在此进行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无为”的方法论乃是注重开始和实用,而不是什么都不作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指导方法,世界上不管什么事,只要贯彻从开始出发研究问题的关键点,就可以有效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养生上,统合整篇道德经的精神,就是注重初始状态。人生的初始状态就是婴儿,因此婴儿得天赋之充足的“柔软、气足、无欲、无思、交融天地”等很好的状态就是后来人养生必须依据的理念。只要可以做到其中的部分对于延续生命是有很多的好处。道家修炼术中就有柔软延寿的说法;而练气功与天地交通则是道家修炼的基本方法。清净、无欲、不愤怒、不纠结,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心平则气和。深刻研读第一章,理解道德经的方法论,那么养生延寿不在话下。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即包容、谦虚的心态。人要象山谷那样容纳,就可以获取天地的各种能量。将人之躯体想象成为大的山谷接纳天地的精气、正气,那么身体状态就会出奇的好。其中“玄牝”的意思就是难以察觉的雌性,雌性的特征是静待灌输。男性如果有这样的意识,在两性的做爱中不一味的考虑输出,而多考虑如雌性般接纳、容留外部精气,那么可以很好的保持雄风。此方法行之有效,注意修炼可长期保持雄风。我有一位七十几岁的老师信从我的观念,现在雄风依旧。而且那个比他年轻近三十岁的老婆,在与同事交谈中得知,老公的功能比四五十岁的人还强健。不管他们两是否夸大,但依照谷神原理修炼,成效是肯定有的。阳之刚猛如果可以糅合阴之容纳,那么性功能之强健是不存在问题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因此养生的关键并不是依靠什么补药、食品,或者是那些 “取阴补阳”的歪斜的理论。衍生的关键是平和不自生。人保持与天地的性质相近则会长寿。天地之性质是利万物而不自夸。例如我们帮助人使人向上或得利,我们不用去考究回报于结果,自然的我们的气息就会与天地协同。而那些得到帮助的人就会在整个大的生存系统发散出有利我们的信息,这对于养生液是很重要的。而且在帮助人的过程中,帮助人的人可以获得身心的极大愉悦,这种愉悦的心情很有利吸收天地的精气。故此“行善得寿”。很多不明所以的江湖人士在奉劝富人延寿时多劝导行善。但他们不明白人延寿的机制,只是目的性很强为延寿而行善,那么其效果是很有限的。因为人只有在行善中获得那种愉悦的心情才可以和好的感受天地的精气,才可延寿。总之,利万人、利社会的人肯定比其正常的寿命更加绵长。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周围的需要帮助的人是延寿的要诀。相反的害人、淫邪之事会令人的心神不定,故而败坏与天地的交通,则会折寿。
第十章
这一章完全是对养生观念的论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讲的是心态的稳定。人只有心态稳定才可以符合天地交融之界定状态(道家观念是人是天地交合的产物)。因此不要受惊吓,不做非分之事,就不会有神智不清,就可以保持体魄合一。
“博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本句要求人养生必须要使人的筋骨柔软。筋骨柔软的关键是气。因此所有的筋骨僵硬之处都可以想象我们所呼吸之气充斥其中,以此到达筋骨柔软的状态。此一方法也屡试不爽。很多年岁大的腰弯不了的人,在我的诱导下都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候内达到腿站直手指触地。最好的状态时能够像婴儿一样不想那么多,自然的达到柔软的程度。
“天门开阖,能如雌乎?”天门乃百会穴。我们要想象天门的开阖可以像女人一样,可以容纳、进入,这样可以有利于吸收天地精气。
“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也就是我们道家修炼的常用方法。那就是想象有白光从百会入贯穿全身各学位和经脉。但其中的要点是“能无以为乎”,也就是不要意识太强,最好可以达到自然的引导,反正字面解释难尽其意。最好的方法是背诵本章节,每个人在适当的时候都会有所体悟。
第十一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讲的是一个道理,什么器官与物件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和功能,多用则耗损大。因此极端的使用五官和四肢的事情要少做。多用则多费,难长期维续。很多耽于酒色的人容易得病、长期带耳机大分贝听音乐的会失聪就是例证。
第十六章
“夫物芸芸,个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养生的关键是归根,也就是遵循“无为”原则,归根的方法最好是静,入静是佛家和道家的修炼法门。静曰复命,讲的是人在静的状态下可以保持身心的协调,最好的可以达到婴儿般的初始状态,也即“复命”。因此那些懂得养生的人都会弃离都市而隐居山林。那些终日忙碌的人很少有好的健康状态。静养也是医生常常教导的恢复方法。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食物适量不要太多,剩余粮食而废弃在古代人来说有违天德,因此他们认为会损害寿命。赘行则是身体有悖于正常的形态,开始偏离健康路径,因此当身体发虚变胖时要注意防止其他病变。防微杜渐,一切防治在于初始。不管蓝非粮食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寿命,但我们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毕竟是符合天德的,因此我认为不“余食”也是养生的好习惯。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天地的运行法则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的规律我们很难察觉到。但我们可以从周围的一切食物中发现道的运行规则,那就是自然的运行规律。因为自然的运行是遵照道的原理,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遵从之行事。这也是方法论的另外阐释。
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白指的是精液,黑指的是肾水。白由黑来,肾好则精足。养肾可以保精。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关的。老子利用这样的原理来解释“道”理。因此为了不多耗费减损就要珍惜自己的精液和肾脏。古代《道德经》已传扬世界,西方谚语“出行越多,知的越少”气最初来源就是道德经。伊朗古国有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那也是出自《道德经》。这说明道德经在一千多年前就早已被世界人民认可。这里道德经挑明养生状态看性功能,而性功能则要看肾脏,知道它们的辩证关系后,就要珍惜精液,保护肾脏,才能做好养生。这是养生的基本套路。
第四十二章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个观念非常的重要,一切顺其自然。很多以为平时没事吃补药,那是益之而损的事。因为这样破坏了人的机体平衡能力,对于以后的病菌入侵和阴阳平衡能力的下降则会破坏健康或折寿。损之而益的事,例如偶尔的饥饿,适当的饥饿感可以消化多余的脂肪,排除体内毒素。伊斯兰教就是认识到这样的道理才会在教义中规定每星期蜜月都必须有一定的禁食时间。所以养生必须一切依照自然规则,而要提防那些益之而损的事发生。
第四十五章
“燥胜寒,静胜热,清净可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的观念认为人的治病机理是寒与热,受寒或过热都会令人致病。治疗寒气的机制是燥,燥的特点很简单,那就是消耗津液,使人感到口渴,因此身有寒气的人不可过多的喝水。现在那些养生书讲一天必须喝很多水,可是对于有寒气的人则会加剧寒气的作用。蒸汽浴、泡足、吃姜蒜等燥热之物是去除寒气的方法。而身有热气除去的方法就是入静或静养。一切都是利用自然之法。例如有些热感就有多喝水来解热的方法。“清净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说清和静两种方法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清是根据身体症状确定是寒气侵袭还是热气侵袭,在确定清除的方法。而静养、入静则是身体保健的最好方法。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十有三”,十有三是古代的一种数学表达方法,也就是我们的十三。这十三师指人体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人体的九窍四肢是养生的关键(五官七窍加上肛门和生殖器就是九窍,四肢容易理解,两者相加就是十三)。人的衰老都是从这些器官的病变开始的,因此养生必须非常注意这些器官的保养。为了生存而动用这十三个器官,为了享受而过分动用这些器官都是导致这些器官衰竭病变的原因。这与前面第十一章的论述是前后呼应的。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知道到的原理就是一切都有开始,人的生存从婴儿开始,那么我们养身就是要回归婴儿的状态,如柔弱、无欲、气和等。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是气功修炼方法,闭口闭目,静以养气。可以终身不用劳累。(另外的解释,兑为肾,塞其兑意思是控制两性的交合,以保存精气。这样的意思与后来的开其兑济其事相对应)。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与前一句相对应。也即表示如果为了享乐或者多生育后代而多交合,那么身体状态则还会很不乐观的。
第五十五章
“心使气曰强”。命的关键在气,气是由意识控制影响的。很多的道家和佛家的修炼方法都有意气联动的阐述。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经脉阻塞就会治病。经脉则是血气运行的脉络。因此那里不舒服就可以按照道德经的指引,想象自己身上的全部经脉畅通。如果可以修习中医经络则最好,可以有针对性的用意识指令阻塞之经脉畅通。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才会好。但是在实际中那个相信我的黄老师在手扭伤之后,用意念就在三天之内恢复。要重视“心使气曰强”这样的观念。
第五十六章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里讲的是修炼的养身方法。对于第五十二章类似语句的解释,我为什么采用闭目闭口为主要解释,那是为了对应下面这个修炼方法。“挫其锐”是去除杂念。第九章“揣而锐之不可常保”意即为揣摩别人的意思,加以利用难以有好结果。对应理解知道这个意思。“解其纷”则是要求放弃尘世杂事。“和其光”则是前面讲到的“明白四达”。“同其尘”则是要求做到与世界融合以获得探底精气。这是一种很深奥的融合,因此叫玄同。这样的修炼方法只能意会。
第七十六章
“人生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草木是生也柔脆,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本章节要求柔弱以养生。争强好胜是养生的敌人,联系筋骨柔软是养生的具体方法。
结语:《道德经》微妙玄通,难以将其深奥意思一一讲清。因此个人在研读《道德经》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感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