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农村房有用吗:校本教研实施策略综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9:08:2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研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认真学习江泽民在北师大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为了发挥教研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引导教研员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以适应时代要求、适应本区教育实际、适应学校及广大教师发展的教研新途径,我区教研室开展了“校本教研”工作模式的研究,从而为传统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两年来在各级领导指导下,通过教研员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校本教研”方法,提高了学校办学整体水平,促进了我区教育的发展。为了及时交流工作经验,反馈实验工作信息,我们愿将在实验中的收获与困惑毫无保留地汇报给大家,衷心盼望能给即将参加“校本教研”实验的学校和老师以启示和借鉴。本文用“走好一、二、三、四”来粗浅总结如何做好“校本教研”工作。
     一、明确一项任务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新一轮课程方案的试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教师专业化的提出等,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相应地对教研工作的目标要求更高了,教研员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这些都需要教研员去研究、去解决,它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内容的依据。因此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明确一项任务是:以学校发展为本,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切入点,研究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课程评价、研究开发教育资源、探索教学规律、组织指导课题实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以及专题性研修活动。从而帮助学校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协助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将学校办成一个“保证基础、发展个性、不断创新、科研兴校”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学校。“校本教研”的落脚点是要改进学校的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它与以往教研最大的不同是教研的出发点不同。“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教研过程中注重教师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重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自我教育,以此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和教育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学校的需要必然是反映了教师的需要,教师的提高也必然带来学校整体质量的提高。这样,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提高间构成的良性循环,也正是“校本教研”全部努力的目标所在。
     二、突出两个特点
     (一)突出“校本性”
     什么是“校本教研”?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校本”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同;二是研究的重点不同。然而,人们也对“校本”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依据这一共识,我认为,所谓“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的特色为本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教研。“校本教研”的要义在于其“校本的观点”。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新课改”,教研员要明确自己在“校本教研”的角色。即教研员是先进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者;也是教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研究的合作者;是教学过程的部分管理者。在“校本教研”中教研员要实现教研工作观念上的三大转变。即从侧重组织转到侧重研究;从侧重管理转到侧重参与;从侧重指导转到侧重引导。具体来说就是教研员要弱化事务性工作,突破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教研模式。在“校本教研”工作中一是增强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二是树立大教研观,加大研究的“含金量”,研究的问题应尽量满足教师的需要;三是把培训和研究、教研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教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要改进,务求实效,加强与教师的对话。从下列案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校本教研”题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校本教研”形式:互动式教研
     首先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诊断。选择不同层次教师的3节随堂课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全程录像;其次组织3个研究小组从学生活动、提问层次、语言交流、时间分配等各个层面对教学实况进行观察;然后对教学录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评价,整理出课堂教学实录及分析。即学生学习时间占46.2%分钟,个别学习和小组学习次数占36.8%,学生主动提问(8人次)学生参与的形式有朗读、阅读、表演、回答问题、讨论、编故事。
 教研员对此结果不是居高临下的分析,而是设计问题请授课教师做以解释说明。然后就一些共性的问题采用录象带回放形式引导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如:请考虑这个环节设计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度、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讲解、演示、巡回、指问、板书)是否超过1/2。老师们通过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漫无边际的调动那些无用的问题,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教学设计应重点放在目标定位、动力激发、学生活动、问题设计、引导办法、材料的选用和处理等多个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核心是“精神介入”而不只表现的“肢体介入”———发言呀、讨论呀、表演呀等等。请一位教师就《将相和》“渑池会”一段学习时,提出研究性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通过研究大家明白了今后教师不仅要激疑、而且在学生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析、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录象带回放为研究分析材料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准确度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教学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显然可见,分析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首先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其次“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二)突出“科研性”
     “校本教研”的研究历程中教研员扮演的是行动研究的主持、参与、执行、学习、观察、分享、批判与挑战者的多重角色。在参与教研的过程中召集规划、教学引导、搜集资料与记录,在研究对话时间分享资料,并与研究成员共同分析诠释资料,以求教研朝更符合教帅所需,确实协助教帅专业成长之方向规划。校本教研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工作中我们深知要完成好实验任务,必须抓住教科研这一核心环节,加大“校本教研”力度,改进“校本教研”方法。过去以教研体系为主导的教研制度任务是以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为主,工作的主体是教学研究人员,关注点是部分骨干教师的成长,而“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群体,工作的思路是行动研究,是通过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研员的帮助下深入反思分析问题———与教研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它关注的是学校整体发展,每一个教师个性化的发展。(见研究流程图所示)
 
        从上图所示,我们还发现“校本教研”力求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平的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教研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以“问题”为中心,将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编成小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研员对此结果不是居高临下的分析,而是设计问题请授课教师做以解释说明。然后就一些共性的问题采用录象带回放形式引导大家进行“头脑风暴”。如:请考虑这个环节设计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学生参与的广度、效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讲解、演示、巡回、指问、板书)是否超过1/2。老师们通过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漫无边际的调动那些无用的问题,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教学设计应重点放在目标定位、动力激发、学生活动、问题设计、引导办法、材料的选用和处理等多个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核心是“精神介入”而不只表现的“肢体介入”———发言呀、讨论呀、表演呀等等。请一位教师就《将相和》“渑池会”一段学习时,提出研究性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结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发挥。通过研究大家明白了今后教师不仅要激疑、而且在学生生疑后,要注意设置辨析、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引导学生谈看法,摆见解。教师千万不能因赶进度而丧失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常常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火花是思维进入最佳状态的结晶。录象带回放为研究分析材料的真实性、深刻性和准确度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便利,教学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显然可见,分析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说是拨亮一盏灯,照得通屋明。
     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首先教师要形成读书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其次“校本教研”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三、强化三项措施
     “校本教研”要适应新形势,取得新成效,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我们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了由教科研部门人员“单打一”的教研模式,健全和完善了“校本教研”机制,这种机制就是区教研室统一领导,各科具体负责,学校齐抓共管,使各科教研人员和实验教师都把“教科研”工作当作重点,选准切入点,抓准着力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具体就是强化三项措施:
     (1)完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明确教研人员进行“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制定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策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例会、包校蹲点、学科研究组等工作制度。同时在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领导机构,并吸纳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校本教研”考核组。一是开展听课、评课,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二是定期对各级教研组织的活动情况、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三是定期对学生质量进行测评,检查“校本教研”实验效果。只有指导者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在理论的层面懂得如何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教研”工作,才可能积极的去寻找到一条适合于本校和本校教师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积极的去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并取得实效。
     (2)建立“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由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区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的实验滚动发展。参与层面:教师→教研组→学校→校际“校本教研”网络片。坚持教研组每周活动两次,集体备课,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校际网络片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校际交流。打破常规,通过不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会、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座谈会等形式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起到了覆盖面广、收效率高的效果。一是信息交流,通过定期召开几校间的领导或教师座谈会,谈各自新的发现、创造、问题、困惑、感受,进而取长补短。二是教师交流,通过定期组织合作学校的教师互换教学环境,参加一日活动,讲研究课,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活动交流,定期邀请协议学校参加本校的各种活动,既可促进组织者,也可提高观摩者。校际之间比教育看教学;比管理看制度;比学习看效果;比成果看风格,不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而且形成了浓郁的教研风气。
(3)建立“校本教研”档案,搞好档案工作。
     为确保“校本教研”实验科学进行,要加强对实验档案的管埋。实验伊始,我们对各区、学校教师的师资和学生基础进行了摸底调查,以此作为实验工作的某础材料。实验学校教师都建立了“校本教研”实验档案夹,要求档案积累做到“全、细、勤”,学习的文献、论文、教案、实验记录、阶段小结、检测等原始材料及时归档整理。要周周有教学随笔,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经验与困惑及时反馈教研室。
     四、做好四件事
     “校本教研”是一种工作模式的研究。“模式”是指系统的整体运动形式和方式,是一项活动的基本特征。称为模式至少有以下属性:①它是一种过程、有目标、有指向;②它反映着各种因素的关系;③它是原型的抽象和简化。因此,其应有理论基础,但是其本质有很强的操作性;④它具有开放性,与周围的环境相关互动,因而可建构一种现实需要的融合与联动。实际上一个较完整的模式通常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依据、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程序、策略、评价体系等。“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有了明确均观念,“校本教研”的具体教研过程即主要探讨“校本教研”的可行性,希望透过“校本教研”模式的持续运作,促使学校成立不同组合的学习型组织,带动学校教师主动追求教师专业成长之终身学习风气。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了几点认识:
     1、建立实验基地校,抓点带面
     为了使“校本教研”能真正达到预期目的,我区在教科研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采取了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逐步推开、滚动发展、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同时为了确保实验能尽快出经验、出成果,针对我区学校多,而教科研人员较少的实际,我们采用了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的策略,建立了5所实验基地校。由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区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区的实验滚动发展。
     2、以课堂教学的诊断与评价为切入点,探索新途径,构建新模式
     “校本教研”的核心环节是教学改革,这次课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教与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所以,抓好教学改革是落实好教科研改革,完成好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我们的措施是:深入指导课堂教学,对实验基地校采取蹲点、跟踪指导的方式,与教师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和老师共同探讨新的教法与学法。及时发现问题,汇编案例、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如:语文科汇编了“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改动向专辑”将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推广交流,使实验教师受益匪浅。其次开展了各学科的阶段性的研讨课。由各学科指导组、基地校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探索出新型授课方式,面向全区观摩、示范,以引导教师进行创造性发展。语文科针对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行为作为研讨专题,分别组织了多次专题研讨课、教师座谈等活动,真正起到了典型课例引路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各学科的研讨活动都将听课、评课(自评、点评)交流、讨论、质疑、总结、指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多项互动、合作参与的优势。
     3、深入开展课题牵动战略,积极推进“校本教研”进程
     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模式的关键,它对整个“校本教研”起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要参与、校校有专题、全区成体系”的科研格局。教师学习与教育专家指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等。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教研方式之一。
     4、组织参与式主题教研,积极探索“反思型教师”的开发与研究。
     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教师是教研的主体,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活动方式就是看观摩课,因为这是教学中最实用的。然而,以往的集体教研活动主要是以教研员分析教材、点评研究课为主的“一言堂”。这种教研方式使教师只管照搬不用思考,更谈不上创新。久而久之,观摩课成为一种模式。这样的教研活动只能培养教师的惰性,不能起到教研活动的真正作用。为了激活教师的创造力,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室一改教研旧模式,组织开展参与式教研活动。我们首先利用教研时间推出有创新思路和实用价值的课,组织教师观摩、讨论,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观摩课以后,教师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联系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看法,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次集体教研或根据教学进度,或针对教师在校本教研实验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列出一个研讨主题。围绕主题设计典型课例或观摩研究课。教师先在小组讨论,再在大组交流,教研员也走下讲台,来到教师中间,与教师一起交流,共同探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
     “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促选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诸多教研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因为反思更能促进教师改变;让教师较有“参与感”;着重教师的自我教学,加重教师的“成就感”;较能适应教师的个别差异;教师处于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获得立即的回馈;教师可互相协助,分享经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反思中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必须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可以说,任何外在的培训若是离开了教师自我反思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校本教研”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教师本人的反思作用。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是我区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两年来“校本教研”这一切合实际的举措,得到教师的赞许,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同时也增强了校长管理的效能感。如今,在“校本教研”学校,一种新型的教研模式正在形成,“自下而上”的教研、“互动式”教研、“参与式”教研、“实战式”教研受到教师们的热烈欢迎,“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