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税务师论坛:我校校企合作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6:38
日期:2010-12-23 13:01 阅读次数:352 [关闭窗口]
12月22日,《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全文转载了12月9日《教育信息报》3版倒头条刊登的《情感联络利益共享价值共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的文章,并入选人民日报《时政专辑》,报道我校校企合作经验。
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的《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www.pppod.net)是专门为各级党政领导、各级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转载已公开发表的有关创新思想、理论研究、工作探索等方面的文章,在全国具有较大权威性和宣传影响力。
全文转载如下:
情感联络  利益共享  价值共建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前几天,在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会上,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台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据了解,目前学院已经与包括医药、机械、汽车等行业在内的15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良性互动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带着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采访。
多方联动 深化校企合作关系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潘璋德说:“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进社会服务,关键在于发挥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找准需求结合点和利益共生点。学院与企业的合作经历了情感联络、利益互享和价值共建等3个阶段,逐步形成了集聚实力、搭建平台、有的放矢、多方联动的合作思路。”
早在2007年8月,学院就大力推进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联动互动,成立了由台州市主管副市长高敏牵头、教育局局长林晓敏等有关部局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学院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了台州市“5+1”主导产业协会的秘书长等作为产学合作委员会的特邀委员,建立了“校、企、政”三位一体合作关系,形成了校地、校政、校企、校校、校协、校银、校村等多元合作格局。
据院长金则新介绍,学院与各级政府合作的项目包括实用人才培训、共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等,涉及科技、经济、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校地合作,使院校和地方达到良性互动。”至今,学院与椒江区人民政府、温岭市人民政府、台州经济开发区等5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与20个政府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如与台州市经委合作订单式培养主导产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台州市外经贸局合作建立“国家汽车零配件出口基地培训中心”,与台州市总工会合作建立“台州市职工技能培训与就业援助基地”等。这些校政合作项目的深入开展,成为学院密切联系企业、政府的桥梁和纽带。
搞好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是校企合作,现在,学院平均每个专业有合作企业约5家,因“校”制宜、因“企”制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向培训、共同组建职教集团等方式,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基本满足了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各教育教学各方面的需要。全省第一批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台州校园工作站等在学院的设立又从另一角度给校企合作开拓了渠道。
搭建平台 拓宽校企合作途径
10月13日,机电工程学院李金国老师发明的一种“安全车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发明专利。该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车灯在开远光灯时会使直接被照射者眼花目眩而难以辨认路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自李金国老师承担的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以来,有5项专利技术转让给浙江赛豪实业有限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像李金国老师那样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做好服务工作的教师,企业极为欢迎。这紧紧地拉近了校企的距离。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学院搭建了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学院党委副书记林增明介绍。
学院建立台州校企合作信息港,设立人才培养和需求、科技推广和服务、技能培训和鉴定、教学改革动态、高级人才资源库、实训基地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园、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等八大模块,实现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打造台州市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沙龙等活动品牌,提升信息集成能力。
为加强对学院产学合作的领导,学院还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和院系产学研领导小组。
学院以区域为依托积极建设4个市级重点学科,与台州市社科院联合成立了台州经济研究所等14个专业研究所,承担台州本地企业委托横向课题120余项。学校还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承担市经委委托科研项目,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已公开出版了《三个台州战略研究》等书。
引企入教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近日,学院生化系与东港集团合作成立了东港医化学院,校企将互为依托,开展包括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实现“学生实习在哪里,教师就指导到哪里,课堂就建在哪里,考评就进行到哪里,经费就支撑到哪里”,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这些都来自学院持续几年的“引企入教”的战略决策。
学院依托台州民营经济,探索、形成并推广了以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与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等。
聘请了200多名行业企业领导专家,成立了30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围绕行业企业的价值增长链构筑专业的成长机制,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形成了“对接主导产业,强化关键要素,依托三方联动”的专业建设模式,开设的30个专业和台州市“5+1”主导产业完全对接,培养出的人才适销对路,就业率达99%以上,称职率达90%以上。
根据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发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开发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的校本教材,积极承担省级重点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调研、课程标准制订、教学情境(课业)设计、学生工作页制作等环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核心课程44门。这些课程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体系的统筹建设和融通,兼顾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技能提高;同时结合了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了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课程。
学院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组建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目前,学校建成省级教学团队2个,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3名,186名教师具备了双师素质,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到58.2%。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已建立,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有了明显优化。
探究规律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情感联络、政策推动、资源共享、实力驱动、价值观取向一致的过程中,建立完善了情感交流机制、政策激励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文化融合机制,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级领导要交2个以上企业家朋友,中层要交1个以上企业家朋友,教师要交1-2个企业内师傅朋友,这是我们不成文的规定,也从情感上保证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院长助理倪忠颖这样告诉记者。学院领导和相关人员动用朋友关系、校友资源,以人脉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促进合作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开展“与企业家交朋友”活动,院领导与中层干部结交近百位企业家朋友。深入企业调查走访,及时捕捉合作信息,吸引企业主动合作。
学院制订了校企合作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为校企合作的规范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设立了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分层次设立、跟踪、监督、考核一般合作项目、紧密型合作项目、重点合作项目,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涉及范围大小、社会效益或影响等给予必要额度的经费支持。出台了一系列奖惩措施,鼓励引导系部和教师全员全面全程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根据自身能力与对方需求,确定具体的合作项目。发挥学院的优势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员工培训、订单培养、技能鉴定等优质服务;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
从优秀企业文化中汲取精华,融合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园道路以15家台州代表性民营企业命名,教学大楼楼道展示了100多家台州优秀民营企业商标、主要产品和价值理念,7个订单班以企业冠名,将企业理念、生产方式和“5S”管理融入到一体化教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以创业创新为主导思想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将职业道德、职业文化等纳入教学内容的整个体系之中,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传播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企业文化的认同。加强校企文化交流,增进共识,形成共同的发展愿景,成为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共同促进区域、行业繁荣的价值观共同体。
在采访中,台州市副市长高敏认为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吸纳30家企业、13所学校、7个政府部门及行业,跨地域、跨行业的浙江台州湾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必定会给台州的校企合作带来新空间。她希望台职院认真总结校企合作经验,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以校友总会为纽带,凝聚各方智慧,充分发挥自身在职教集团中的龙头和引领作用。
启示: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探索中,坚持以区域民营经济为依托,主动服务区域民营企业,遵循“集聚能力、搭建平台、有的放矢、多方联动”的原则;通过情感联络、利益共享、价值共建等方式,学校、企业、政府三方联动,形成了与企业、产业、行业互相依存、紧密结合、互利双赢的多元合作格局;创新了以民营经济为依托、以“五个共建”为重点的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台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高等技术应用研发和推广基地,在推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为企业的服务中赢得了自身的地位。这可以给有关院校以借鉴。
(原载《教育信息报》 记者: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