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权重外推:薄熙来:共产党不是和事佬?要坚决铲除黑恶势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17:24

19日,中共重庆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专题研究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市委书记薄熙来作了主题报告。

  重庆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果,民主法治是重要的动力和保障

  薄熙来在报告中说,重庆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绩,民主法治是重要的动力和保障。将这些成果制度化、规范化,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不断加以完善,对重庆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研究部署这项工作,一要坚持以中央加强民主法治的精神为指导;二要紧密结合重庆的实践,立足于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我们党正是依靠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薄熙来说,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民主法治就是一面思想、理论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毛主席在谈到旧中国状况时曾经讲,“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是独立,二是民主。”缺少独立就是殖民地,缺少民主就是封建主义。我们党一成立,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旗帜。上世纪30年代初,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而且制定了宪法大纲、劳动法、土地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抗战时期,我们党在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区进行民主法治实践,老百姓当家作主。抗战胜利后,毛主席与黄炎培先生有一段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对话。黄炎培先生说,中国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跳出这个“周期律”。毛主席坚定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薄熙来说,民主是一种巨大的政治力量。我们党正是依靠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加强民主法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端的重要性

  薄熙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得益于民主法治的有力保障。1954年制定宪法,4亿国民中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建议。奠定了共和国的基础。

  薄熙来说,改革开放后,人大代表普遍实行差额选举,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完全实行直接选举,人民民主得到广泛体现。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被写入宪法。30多年来,制定了240部法律,706部行政法规,8600多部地方性法规,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薄熙来说,小平同志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体现和保障人民利益。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

  薄熙来说,在民主法治的实践中,要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对西方的“民主”和竞选,西方媒体自己评论说,“与其说是不同施政纲领的对决,不如说是钱袋的对决,谁筹集的竞选资金多,谁就多一份胜算”。邦国委员长在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五个不搞”:“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就是我们党庄严的政治宣言!二是突出中国特色。世界上没有抽象的、普遍适用的民主,只有具体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民主,不能脱离本国国情。三是要有序推进。一定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一步一步地走稳走好。

  联系群众就是发扬民主,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薄熙来说,直辖以来,历任市委、市政府都十分注重民主法治建设,为我们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德邻、海清同志强调依法治市,制订了一批新法规,确保了直辖之初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国强、叙定同志推进决策民主和基层民主,还规定了律师事务所每年免费为群众办案的件数,降低老百姓打官司的成本;镇东、鸿举同志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建立行政首长问责、政务信息公开、决策听证等制度模式;汪洋、鸿举同志建立市委常委会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工作制度,并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近些年,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民主法治继续落实到办好民生事业、维护公平正义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是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意愿。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家宝总理说过,“需要从上到下建立一套完整的联系群众的制度,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叫做真正发扬民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发扬民主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基础性的工作。

  薄熙来说,这些年来,我们落实书记接访、成员走访和群众意见定期反馈的“三项制度”,接待群众470多万人次,走访5000多万户次,帮助解决350多万件问题,群众满意度达到96%。开展“大下访”、“三进三同”、“结穷亲”等“三项活动”,让群众感觉党员、干部就在身边,是实实在在为他们谋利益的。群众反映,“干部下去了,民心回来了”。如果干部高高在上,整天待在大城市,就会脱离群众,民主也会渐渐消退。“人大代表在行动”,“800政协委员助推40区县”,都为区县发展、民生改善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民生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就是发展民主

  薄熙来说,民生是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就是发展民主。反过来,发展民主可以促进民生的改善。小平同志讲,“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而改善民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如果民生解决不好,出现两极分化,“三个差距”拉大,老百姓整日为生计发愁,那还谈何当家作主?谈何公平正义?

  薄熙来说,这几年,我们坚持走民生导向的发展路子,出台“民生10条”、“共富12条”,就是抓老百姓想得多、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民主法治。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保障群众的居住权;推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保障农民的发展权;发展微型企业,保障群众的就业权;加强收入分配调节,保障分配公平;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工享受公平待遇。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动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用制度减轻劳动者的税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些举措,让老百姓在经济上得到好处,在政治上享有尊严。

  薄熙来说,民主法治的“根”在基层,根深才能叶茂。一定要落实基层民主。2010年以来,全市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百姓自我管理基层事务,自主决定本村事项,对基层事务有了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打黑除恶”,我们坚持依法办案,打击面上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上不降低、也不拔高,不枉、不纵、不漏

  薄熙来说,安全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让老百姓过上平安生活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加强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和司法公正,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过去3年,我们打掉了500多个涉黑涉恶团伙和77个“保护伞”,有效净化了社会环境,群众安全感达到96%。“打黑除恶”始终坚持依靠群众、依法办案,既是民主建设,又是法治建设。一个社会、一座城市,不能让黑恶势力为非作歹,必须坚决打击。“打黑除恶”走的是群众路线,5万多条违法犯罪线索中,80%是实名举报。这充分说明群众是有勇气、有正义感的,面对黑恶势力无所畏惧!我们坚持依法办案,打击面上不缩小、也不扩大,定性上不降低、也不拔高,不枉、不纵、不漏,确保审判的公正。

  薄熙来说,“交巡警合一”改革已见成效。政府下决心建成了500个交巡警平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见警率”和警察与犯罪分子的“碰撞率”,实现了“打击犯罪更彻底、服务群众更直接”。探索建立的校园安保体系,解除了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用基层民主的办法选“官”,让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话,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薄熙来说,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必须加强民主监督,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近3年,全市公选干部达到1016名,竞争上岗选拔干部13474人,体现了民主、公开、择优的原则,提高了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建立实绩核算、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三维考核”机制,引入群众监督,在干部考评中增加民意权重,实现了由“官评官”向“民评官”转变。

  薄熙来说,选“官”的办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民主法治,决定着我们党的未来。如果官官相护,选拔干部靠领导拍脑袋,看着谁顺眼就提拔谁,久而久之,干部队伍就会弱化、退化,出大问题。为什么有人请客送礼、跑官要官呢?就是因为一些干部认为,某某人说话管用,只要把他“摆平”了,就能升官。如果这种思想和行为蔓延,党风和社会风气就会败坏。用基层民主的办法选“官”,让广大干部群众来说话,在没有私情的情况下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就会择优而用,令人信服。

  “15条”来源于重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实践

  薄熙来说,只有加强民主法治,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集思广益,才能科学决策。这次全会推出的“民主法治15条”,前后历时一年开展了大量调研,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经过了十几次修改。最后形成的《决定》,上符中央精神,下合重庆实际,顺应百姓期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15条”结合重庆实际,来源于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实践。这些工作实践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路、是探索的路、积累经验的路、也是联系群众、取信于民的过程。要总结提炼,长期坚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我们不仅要搞好,还要发展完善,让老百姓更满意

  薄熙来说,“民主法治15条”顺应百姓期待,主要内容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比如,交巡警体制改革,老百姓说:“交巡警是平安和畅通的守护神”,“有了交巡警平台,感觉安全、放心,半夜三更出门也不怕了。”大下访开展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收到感谢信几千封,锦旗几百面。不少市民感叹,“党的干部下去了,民意上来了,问题解决了。”对“三进三同”、“结穷亲”,不少市民给市委写信,表扬咱们下去的干部。“三项制度”也拉近了基层组织与群众的距离,融洽了党群关系。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我们不仅要搞好,还要发展完善,让老百姓更满意。

  民意表达是民主的起点,要让百姓有讲话的地方,让党和政府有了解群众意愿的渠道

  薄熙来说,“15条”不是搞官样文章、理论读本,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内容实打实,用老百姓的话讲,条条都是“干货”。

  薄熙来说,民意表达是民主的起点。要把四大机关联系群众的办法制度化,让老百姓有讲话的地方,让党和政府有了解群众意愿的渠道。我们这些做法,就是要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用制度保障百姓的意见有地方诉说,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维护。“15条”将“大下访”、“三项制度”、“三进三同”、“结穷亲”等进行了制度化,就是要长期坚持。推动经济发展不容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经验同样珍贵。把这些经验制度化,用制度来管束、推动干部,就会使联系群众逐步成为干部的自觉。

  当领导的再聪明,也会有失误的地方;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会有合理的意见

  薄熙来说,老百姓当家作主,一要改善生活,二要有发言权。现在有些干部认为,在县里就要听县委书记、县长的;在市里就要听市委书记、市长的。讲到“服从上级”,概念很明确,但如何发扬民主、听取民意,意识就不强了。如何让广大干部群众畅所欲言,这不容易,但一定要做。俗话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当领导的再聪明,也会有失误的地方;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会有合理的意见。一个地方要兴旺,就是要善于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思想、办法集中起来,这就必须发扬民主。

  群众是明眼人,干部德才好不好,实绩怎么样,群众清楚,也最有发言权

  薄熙来说,选好人、用好人关乎人心向背,而选好、监督好干部,关键是发扬民主,实施群众监督。群众是明眼人,干部德才好不好,实绩怎么样,群众清楚,也最有发言权。仅靠领导“点将”是不行的,一定要发挥民主的力量。“15条”中把建立健全民意测评的机制,全面实行村“两委”公推直选等制度确定下来,把选人用人的方法亮给群众,这样才能选出好干部,百姓才能信服。

  薄熙来说,“15条”对市和区县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公开透明,多方听取意见,使党委政府的决策能准确地反映民意、体现民情、符合民愿。同时,对召开听证会、风险评估、网络信箱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分必要。

  要使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有理就能打得赢官司

  薄熙来说,司法是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防线,办案一定要依法公正。“15条”中对公检法依法办案,公正司法提出了要求,强调在办案中,性质上不压低、不拔高;范围上不扩大、不缩小;要不枉、不纵,依法办案。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民性和公正性。

  薄熙来说,旧社会百姓遇到官司,“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新社会不仅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还要公正。群众有了冤情,要有地方说理,党和政府、司法机关要为他们主持公道。“15条”还对实行“阳光政法”做出了具体规定,要对农民工、残疾人、下岗人员、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众应援尽援、应助尽助,使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有理就能打得赢官司,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政法队伍就是要“镇得住坏人、帮得了百姓、管得住自己”

  薄熙来说,近几年,我市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开展大练兵,建设雷锋式警队,出现了很多警民一家亲的感人事例。80后交巡警王静徒手勇接跳桥少女,被誉为“最帅警察”;交巡警张阳帮助卖凉面酸辣粉的大妈挑担上坡,被誉为“最美背影”。

  薄熙来说,社会主义的政法队伍,一要对坏人“狠”,共产党不是和事佬,就是要主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对黑恶势力绝不容情,要坚决铲除。二要对人民“亲”,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必须亲民爱民,就是要学雷锋、做好事。三要对自己“严”,一定要把我市的政法队伍建设成有理想信念、亲民爱民、勤政廉洁的坚强队伍。我们的队伍,就是要“镇得住坏人、帮得了百姓、管得住自己”。2010年,重庆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中名列前茅,还被评为中国10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是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

  薄熙来说,加强民主法治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地方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推进重庆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记者 肖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