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发激励方案:中国文字、预言与神传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02:23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前二千多年现代人用神话传说来理解,从黄帝到夏、商是我们现代人是“不清楚”的,所谓的“不清楚”也许同时意味着我们知道,却不相信。

 

在现代,科学改善物质生活,也把人的认知局限在有形的空间,道德渐沦为形式与说教。然而物质发展到了顶峰,道德也落到谷底,脱序的社会又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化与道德。

 

中国的文字一直许多神奇现象,出土的甲骨文,殷商帝王以文字与神沟通,文字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与特质。这种非人造的特性,充足而成熟,丰富而充满着神奇,特别是长远的一段历史时期只用来记载神事,令现代人百思不解。

 

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入信史时代,文字才用来记述人事,而信史时代伴随着许多的谶语、预言出现,文字又以另一种神奇、升华形式展现,自西周起历朝历代都有,著名的预言将其后中国朝代兴替,千百年时空人事变化尽藏其中,过去、现代、未来只在一线间!这宛如一场安排妥的戏码,警示现代人终场大戏在即,站在转捩点上,前瞻等于回顾,真实的就是原本的。回到文字的原始,这个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处处充满了神迹……

 

◇◇◇ ◇◇◇ ◇◇◇

被遗忘的神州中国

 

几千年来“中国”这个名为神州─神的故乡,居世之中的中土国度,那一段遥远的过去岁月,曾经经历一段记载神的岁月……随着时光流逝,神州大地上的子民,离开神的岁月已经很久了,人们只知道她叫“中国”,却遗忘了为什么叫“中国”!

 

一.文字远早于记史

 

我们常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中国的历史,人们都发现了一些很奇特的现象:中间彷佛有个区隔,显示了二个历史时期。距今约2800年前,中国在西周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史事,史学家称为“信史时代”,从此以后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详细的被纪录下来。一直到今天,这后半段记史的篇幅却占了五千年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已足够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资产,同时代的其它文明古国,或者无记载,或已湮没,残存也只是片断,唯一连贯迄今只有中华文化。然而令人百思难解的是西周以前,商、夏以至黄帝时代的这二千多年历史,为什么“有史无载”?现代人称之为“传说时代”!这还不包括在此之前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神农等所谓的“神话时代”,难道是当时没有文字或文字过于简略无法记述吗?

 

从清末民初出土的甲骨文让史学家震惊了,这个连孔子都不知道的文字,到今天为止,出土的十万多片龟甲与兽骨共计约五千多个字,这些文字早已是六书具备,是一种非常成熟文字,拥有丰富内涵,具足所有表达情感、记述事物、传递抽象概念的能力。五千个字代表什么意义呢?清朝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只用了四千二百个单字(现代科学家研究,只要七千个字就足以应付复杂现代社会),换句话说,商代的文人可以写《红楼梦》、《西游记》种种巨著。五千个字对当时的社会是超过“绰绰有余”,甚至都能面对现代社会。我们得重新思考当时怎么会有这多文字?需要这么多文字吗?又为什么没有把当时的社会记载下来?

 

商代中期出现在铜器的上金文(又称钟鼎文)字体有铸有刻,铸多于刻,而铸字体必须先造出镜像的反体字,这也显示当时文字使用成熟与普遍。到了西周文字已经发生转变,篆体字出现,这代表着历经了相当久远稳定发展年代了,所以不仅整个五帝、夏商时代都应该有文字记载,西周的历史绝对能被完整纪录下来,但是事实上西周史料却超乎预期,出奇的简略,甚至好几位周王在位的年数无法考证,这种种异常的现象不该以“忽略”的态度面对,我们有必要把问题的焦点转到中国的“文字”上,重新思索这段“传说”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原始的象形文字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虽然现今难以考证,现代的史学家基本上是不相信“仓颉造字”的传说!用现代人的观点认为:文字不太可能由单一个人智慧创造,是演进过程,是历代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所以从这种文字演进的观点,现有考古证据显示:中国文字的出现必然早于黄帝时代,也就是说超过五千年。所以以现代观点看:黄帝以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前半叶,只有传说却没有文字记载,这更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奇特、诡谲的现象!

 

今天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看来,许多现象确实是令现代人费解:

 

一、这些刻在龟甲、兽骨、铜器、陶器、玉石上的大量文字都是祭祀、占卜的纪录,为何只用来记载“神”事,不记“人”事?为什么不刻在竹简、木册上或书写于皮革、布料上呢?

 

二、文字拥有神秘的力量,出土文物显示殷帝王能以象形文字与天神、祖灵沟通。几千年来中国文字蕴藏着形符、音韵、意象一直与易理、阴阳、五行、谶纬、命理、预测、堪舆都息息相通,即使几经转变,仍不失其贯通着更大宇宙时空、更高级生命讯息的特性。

 

三、这些现代出土的卜辞刻载的历代殷商帝王,竟然与西汉时史家对商王系统的记录差异甚少,显示“传说”绝非凭空而起,古代史家对历史态度非常严谨,“传说”隐藏着许多真实事迹。

 

中国文字是逐步演进的吗?为什么原始的文字就有神奇能力?现代人有这种能力吗?我们祖先怎么有这种能力呢?为什么所有传说却没有“演进”传说呢?或则传说比仓颉更久远的人物,像制八卦的伏羲、尝百草的神农,让文字演进合理些呢?怎么解开这些谜呢?

 

二.传神文字藏玄机

 

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之初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黄帝征伐蚩尤。《国语·楚语》记载着“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指的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说,蚩尤因为“乱德”后导致整个社会出现难以收拾的严重后果。关键语在“乱德”,何谓乱德?如此严重呢?“德”指的是什么呢?

 

这问题让我们回归到这个“德”字本身说起!德从“ㄔ”字旁,“ㄔ”在原始文字里三笔划分别是大腿(股)、小腿(胫)、足脚,是一只完整人的腿脚的形象,象征人的步伐、行为,所以从“ㄔ”字旁的字,诸如:征、往、从、循等等都与步伐、行为有关,这左半部是象征有形空间。右半部“十目一心”就体现出似乎是无形空间的景象。我们不难发现中间“一”区分上半部的“十目”与下面的“心”,这看似简单的“一划”仔细考究一下,却发现寓意深远了!

 

  

《说文解字》开宗的第一个字就是“一”,这个字包含的中国人的宇宙观,原始意思:“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以从对应的原始无极,这“一”字一划宛如开天辟地,立刻就显太极、生阴阳、分天地、化万物。“德”字的右半部俨然在细说天体,首先“一”之上的“十目”是指天上,之下的“心”意指地上的人心,而人心肉眼是看不见的,显然指的是诸多神的眼睛。其次“十”字的原始含意是由“一”分东西,“│”分南北,四面八方再加立体的上下,完整的“十方世界概念”体现在这简单横竖二划之中,所以“十”字就有具足、完整、全方位的意思,“十”代表完美圆满之数,我们常说“十全十美”其来有自。回归到字的根源上我们不难知其所以,更能知所以然。因此“十目”十方之眼是全体众神的眼睛,就是“天”在看,这是不是中国人所谓“天”的概念呢!真是一幕宏大壮观的景象:众神在观察人心。

 

所以“德”的意思是:人的心念符合“神的旨意”、遵循“道的特性”下的行为就叫“德”,体现在世间就是人的真诚品性与善良的行为,这样行为会为自己积下德份,将来会以福报体现,像当官、发财、长寿等等。所以“德”也意含着是指上天给人的福分,在我们的语言里还有“积德”、“缺德”的说法,积了德将来就有福报,损德就会把福报给别人,自己遭殃报。“德”积多的人叫大德之士,或称人某某高德、某某大德,“德”高大之人自然声望重就受众人尊敬。这些一直到今天都存在我们语言中,存在我们日常生活里。

一个“德”字从有形的善良行为到真诚之心,无形的精神层面构成的人间,再加形而上神秘、高层生命的世界,阴阳纵横贯穿着多层的复杂空间;同时使用了五种内涵深远复杂的意符组合,这种文字内涵博大精深可以想像了。概念上很显然这不是人造,即使人造绝非也不是普通人,没有这种思维境界,一万个现代科学家发展一百年也造不出来。这可以充分解释中国的文字经过历史演进到今,诸如测字、卦卜术逾数千年而未尝湮灭于岁月的尘沙里,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否认中国文字内含神奇的讯息,跨越时空的预知能力。

 

所以仓颉造字可能不仅是传说,事情也许很简单,被形容四只眼睛的仓颉是不是带有特异功能,他看到了天上神的文字,依样在人间造字,人们就很自然说仓颉造字。当然一下就出现完整的文字,这种不是来源人类的空间,当然内涵诸多神奇特性。所以传说中仓颉造字后“天雨粟、夜鬼哭”,这不就是描述仓颉顺应上天的意旨造了这种带有神性的文字,开启文化神传的序幕,神降“德”给世人,天赋这一批批神的子民在神的土地上用神传的字开创神传文化,这个地方当然称“神州”。当时众鬼一见这种神的文字当场嚎啕大哭,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历史时期根本没机会转世为人,这是让鬼哭号唯一原因。

我们都知道,怎么说不清楚呢?不是不清楚,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什么呢?关键在这个“神”概念逐渐在我们的认知中消逝、淡化、遗忘了……

 

三.道字通天、文字神传

 

从“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述,文明之初显然经过一段人神共处的时间,“民神杂糅”透漏那个时代很多人保有先天神性,象黄帝、蚩尤、仓颉都是具有神性的人物。我们知道文明之始这场的战役,蚩尤张口可以发出滚滚浓雾,困住有熊族的大军,迫使黄帝临阵造出指南车才突破重围,请天神相助才化险为夷打败蚩尤。所以“杂糅”、“乱德”就指蚩尤利用自己的神通法力,不按天命人为地自我安排人们的福分。用现代的话表述:蚩尤很可能用了特异功能,甚至让许多具特异功能人士干预了民间一般人的生活,扮演起造物者─神的角色,导致“不可方物”,违背天理、人伦大乱,破坏了神给人安排的社会秩序,这是黄帝讨伐蚩尤的原由─替天行道。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用十二个字就叙述完了,中国文字的神奇在于背后深厚的内涵,这是中国文字独有的特性,全世界其它各民族的文字所没有的!

 

所以顺应天意的轩辕成为中国首位“天子”,受各族万民拥戴,尊他为“黄帝”,开启了华夏文明。《史记》上说黄帝获“宝鼎与神策”,治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形容黄帝懂得顺天而治,知阴阳、生死变化之理。他在位百年,治理国事同时求道炼丹、静心修炼。纪元前2598年,黄帝在桥山山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当铸成那瞬间,天门忽然开了,降下一黄龙迎接他。这时候,万民百姓亲眼仰望这“飞升归天”神圣壮观的一幕!这就是为什么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典故,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对生命圆满的结束就是归天成神的原由,“天人合一”的观念根植在炎黄子孙内心深处。

 

我们从“德”字挖掘出玄机,谈到德就要谈到这个“道”字,谈到“道”,这个千百年人们说不清的“道”,字里有没有玄机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何为“道”呢?

 

“道”字从“辵”部,辵部的上半部“彡”同“彳”同样是人的腿脚,下面多个“止”表示有阻力的行径、行为,字本身就有攀阶而上、乍行乍止的意思,象走阶梯向上、走走停停叫做“辵阶而走”;同时“止”又有根基的意含,象草木生根茁壮。所以综观而言,从“辵”部的字都有:人的行为有阻力,经过锻练、付出努力、不断成长的意含,象“進”步、“返”乡、启“迪”、“迢迢”等。右半部是个“首”字,和“页”都是“头”的象形字,首上半部“丷”(巛)有强调头上部位,有优先、首要的意思。如果强调是脸部,加口就是“面”字;如果“八”在下,突显头部就是“页”字。

 

  

“道”跟“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样表达就很清楚了,头的上部就是脑的所在,所以用了四种形符组成的“道”字很明显与人思想的升华、锻练有关,“道”和“路”不一样,无形的“道”这是生命最重要的路程,意寓着生命宇宙存在、运行的真理,孔子才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珍贵难得。在今天中文的口语里,我们常说的“知道,知道”,只剩下表面的意思:懂、明白、了解,甚至与这些语辞共用,其实深究一下,深远博大的内涵已经被湮没遗忘了。“知其道”和表面的“懂”中间还差十万八千里,否则老子就不会说“道可道,非常道”,升华后的境界、思维认知很难用言语表达,这是为什么过去各行各业都称其“道”,经商之道、剑道、茶道、棋道……等等,都有难言之隐,都是修炼者经过修炼、升华后认知上的变化,只可意会无法言表,层次差一点还只能称“术”不能称“道”,术类可以透过学习,“道”需要思想升华悟性,讲究的是心性。可见今天的炎黄子孙我们使用一个博大精深、功能复杂的语言文字而不自知,打个现代比喻就象拿超级电脑当电玩般,更多更强的功能被荒废了……

 

单独谈“道”字很抽象、玄奥,历史名人各有其“道”,但是把“道德”合在一起意思就清晰、完整了。“德”是神给人的福分,“道”显然就是神的理,是人走回神的路,是宇宙的真实。这不就显现“道”的珍贵!不就合理解释为什么“道德”一直贯穿在我们文化里,一直是个人生命守则、整体社会价值的核心。现代人难能体会,只是感受道德败坏了,社会出现混乱的表面现象。

 

关于“道”,我们共同的祖先黄帝为了后世子孙做了典范,伐蚩尤顺天意积巨德,百年修道炼丹。“丹”对现代人来讲,只能用是一种精神能量这个表面意思表达,炼丹是意念的锻炼,象意守丹田,把意念集中在丹田。为什么要集中意念?当然就是集中能量,现代科学也认为意念是种波动,也就是种能量。只要尝试过的人都知道,一般人根本无法稍长时间集中意念,这还只是入门,道家進一步要求意念精纯,用这股能量清理、打通人体自身经脉,到一灵独存百脉具开的境地。所以一般人的思念纷乱代表能量很低,意念单一就象雷射光,乱度去除就展现巨大能量。因此道家修真人,意含着一般人是“假人”,不完整模拟的人,必须锻炼返出真实本性,从能量的观点看一般人能量太低,未能将生命自身隐藏更高能量状态展现出来。“道”字内含思想意念层次变化也非常科学。

 

中国文化里教人“生命轮回”、“天人合一”、“善恶有报”,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都为了破除一般人的时间、空间观念,使人的思想能朝这方向不断升华、超越,而不会受限、迷失在这个空间里。这就说明“道”字本身就强调了思想升华锻练,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及至无为,无为无不为”修道要舍弃一般思维观念,不停地舍弃,不断地超越。从这个空间看彷佛只是思想变化,其中同时包含了认知变化与能量变化。“认知变化”用现代科学的概念可以说是高维空间的意识,用四维、五维空间概念来面对人间的三维空间问题,会象人解决蚂蚁的(二维认知)问题般容易,表现出来是“高度的智慧”,不同于聪明。“能量变化”体现出人体会成为一个巨大能量场,有防护与同化作用。人体外充斥着众多复杂纷扰的信息,川流不息穿越人体,干扰控制着人,所以一般人根本集中不了意念,这点就体现出小从个人命运、大到人类历史都能被安排,这是“道”的另一层涵义。

当能量场能阻隔这些干预时,生命才能渐渐自我主宰;同时这种场能同化四周事物,这种升华后思想是带有慈善意识的能量,是均匀定向能感化他人,使人无形受益。这就是为什么《史记》上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就是形容老子修道德,他的学识特色就是让自己能默默无闻地隐身在当时社会。现在人一定感到不解,当一个无名小卒,连学都不用学,这怎么能算门功夫呢?真正记述就是老子一身象个超强能量体,即使刻意隐匿,仍然雄浑难藏。连孔子都得专程去拜访、求教这位隐士,形式上“问礼”,出门惊叹象“见了天上的龙”,形容那种无以言表、莫名祥和的感受。成语“紫气东来”典故就是来自老子临出函谷关前,镇关司令尹喜眼见到这股雄伟能量的景象。在尹喜苦苦央求下,老子写下短短的五千字,以道德为名觉者的真言,这五千个字对后世中国却起了钜大深远的影响!“道德”二字内涵寓意深远!

 

孔子在论语说“士志于道”、“道一以贯之”。“士”字原始的意思“推十合一为士”,“十”我们说天地间全方位的认识,整合回“一”,道立于一。所以士农工商,“士”摆第一,受人尊敬,引导风俗,真正的“士”不是指读书人,而是知天命、明天机、重德修道的人才能称“士”。所以中国古代的社会是以道德为核心,“道德”从表层按着天理做好人能守住、积蓄自己的德份,深入就涉及思想境界提升,体验更高级的生命状态,认识就不同于一般人。所以世界其他民族没有中国“道德”的概念,只有“宗教”,宗教的作用也是劝人向善,回归神的世界。所以基督教维系西方国家千年稳定社会,那道德建构的中国文化显然更博大精深、玄妙神奇、悠远绵长,这股强大力量才让中华民族能维系了五千年!

“传说”确实是传说──口耳相传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反观、反思,中国历史的前半叶二千多年有史无载的现象,可能就不感到奇怪了。如果文字是神传的,一开始就会像婴孩般五脏俱全,接着只是成长的过程。如果文字是神传的,文字本身充满神的讯息、神奇的力量,当然拿来通神、纪神,记载神的指示、一切神的讯息,又唯恐子孙遗忘这个生命最重要的事,会选择刻在龟甲、兽骨上,铸在钟鼎上当然期望能代代相传。

这是极其简单的自然演进过程,我们今天后世子孙难能理解,确实也显示我们的思维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表象化了。离“道”更远了,代表着愈来愈不相信神了……

文字用来纪神,一来显现当时道行天下,人们循天理而行,人世间就无所谓的大事。二来这些“人事”,对我们敬神的祖先而言,从观念上当然认为,根本不配用这种神圣无比、带着神的讯息文字来记述,用口耳相传即可,很自然就以“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这不就很合理的解释:后世的子孙,现代人认为的传说,其实确实是“传说”,所以当然“有史无载”。

[注:文字内有神的讯息,这个观念在历史一直保存至近代,在民间有“敬字亭”设立,纸上一旦写上文字,不能任意弃置,不用字纸、书册就送到敬字亭内焚化,在台湾还有这类现代人认为的“民俗”遗迹。]

孔子在易经系辞里形容当时的社会是“垂衣裳而天下治”,真是太平社会,从黄帝到夏桀,超过十个世纪,再加上殷商近六个世纪,二千年间,中国社会乏善可陈,不够今天的一份报纸内容。如果现代社会能一天没新闻出不了报纸,那一天绝对是个太平盛日。

或许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宛如一个人的一生,古代的中国社会恰似人的童年,在父母(神)的呵护下,在纯真的喜怒哀乐中成长度过。如果简单以“原始野蛮”来认定当时的社会,这样的思维可能会显得非常粗糙偏颇。除了神奇文字以外,中国医学上的中药、经络理论,物理学上的阴阳五行理论,历法、舟车、房屋、服饰、兵器、井田、官制、音乐等样样具足,同时出现在中国古代社会了,甚至包括现代人还在研究的易经─天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宇宙变化之理、预知未来的能力。

我们再仔细想想没有父母看护的野蛮孩子能自然成长成为文明的成人吗?忽略这个事实,神州历史只有后半段,是一段段红尘中追寻,艰辛苦难、繁华混乱交织中的成长岁月。

纯真不再,迷失自我的过程其实更野蛮、贪婪,这已经展现在历史、展现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

信史时代伴随预言流传

象形文字从三代后期的周朝出现演变,便于书写的篆体出现,显示人的自我意识渐增,这似乎是必然的过程,离“道”渐远了,敬畏之心已趋式微。

当年司马迁读《春秋·历谱》看到周厉王叹了一口气,佩服太师师挚的远见,已经预见乱象。确实这是个关键的年代,暴虐的厉王被放逐之后,由二位大臣执政的共和时代,共和元年(西元前841年)此后的中国历史才开始史事有年代可凭,正当此时人们开始以文字记人事、记史的时候,“预言”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预言出现在厉王之后的周宣王,《史记·周本纪》记载:宣王都城镐京流传:“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大惊,以为卖“弧箕服”(放箭的袋子)的人要造反,开始大捕杀。一对卖弧箕服的老夫妇在逃避追捕时,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她就是日后“烽火戏诸侯”的褒姒,预言应验了,西周灭亡。中国也进入孔子说“道之不行久矣”的春秋战国时代,王侯争权、人伦沦丧开启大战乱时代。

现代人应该感到奇怪,首先为什么信史时代开端不久中国即进入思想鼎盛颠峰时期呢?诸子百家学说同起并兴爆炸似地澎湃到极点,迄今我们仍然莫名究竟、百思不解,甚至还在研究学习,对当时人的智慧感到不可思议。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个说法只见人心(人的想法)不见道性,从人性的观点看确实愈多元愈丰富多姿,但是从另个角度看,这是思想乱度增加的情况,体现是整个社会能量下滑后愈二极化的现象,道理很简单:有所谓“好的现象”就相对出现“坏的作用”!这就是老子讲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个现象2500年后的现今又再现一次!一个更混乱的社会却让人更迷惑……

第二疑惑是:为什么秦汉以后,中国舞台出现以儒道为主流思想,而非延续百花齐放?儒道二家的学说在当时社会并不具有很强的竞争条件,诸子百家的思想按理说应该能人才辈出,绵延不绝,甚至在往后的二千多年中争鸣齐放才合理。结果正好相反,百家只是象昙花一现般便后继乏人。儒道反而成为主流,即使如此,二家也只能说是有继承者,却没有超越开创者,二千多年来智慧如老子、孔子不曾再现,为什么呢?

答案对现代人其实不难!历史发展显然不是按我们人能认识的理路演进,“道”在其中。如果中国社会持续的多元化发展,很快的会出现社会价值观模糊,是非善恶难分,类似当今社会的现况会提前出现在神州舞台,这种情况恐怕维持不了中华文化往后的二千多年完整稳定的发展。所以老子才说:“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根本不鼓励这种思想复杂的社会,直接会混乱人心,致使社会道德下滑。所以儒家思想对往后中国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提供了一套做人处世的标准,一种避免二极化的中庸哲学。这有效地稳定了在大乱世中的民间社会,也就是这股道德力量让博大精深的神州文化经历一朝一代地稳定、细致的发展到今天!

其实大乱世之中,老子和孔子各看见问题,孔子的“道德复原工程”企图想把当时思想混乱社会状态复原到周朝初期,工程从复原角度看是失败了,却成功地维系稳定道德的下滑。老子则认为:人的思想就像河水源头,一经污染整个混杂,要还原实在太难了,要将整个社会净化简直不可能!匆匆写了《道德经》就消失于神州舞台,五千字的对象只有二种,为政者与思想纯净的人。

思想个人还原还有可能,整体净化不在他的能力范围;至于为政者,真言在此敦请好自为之,遵循者玄德自积。“道”之理尽在五千言,不用推销,明白者心自有灵犀,一点就通,所谓“上士闻道,勤行之……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思想混杂的人,也就难能明白。

所以儒道二家在往后的神州舞台起到“宗教”的作用,真正的宗教有两个作用:一是使思维纯净的人能得道,走回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能够维持社会的道德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西方文化就是建立基督教的基础上,这两种作用让欧洲各民族能走过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从道德败坏罗马文明走出,开创出现代西方文明。其中这些清修道士扮演了中国“士”的角色,这些走回神世界的人,生命展现出超然的智慧与坚毅,给欧洲社会开创另一个神传的文化。

所以这些下世传道的觉者以偶然形式出现却不是偶然,他们讲出的高层次的理历久弥坚,让往后历史上众多的感悟者展现出生命的智慧、勇气。人类文明表面上看由原始进入文明,实质上是由高级生命的引领而开创出,这才是使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真正因素!漠视、否定这个真实,人类会走向野蛮,成为一种更可怕的动物……

在论语中有一段悬案,孔子的学生颜回去世时,他哀逾丧子,流着泪说:天丧予(老天要亡我啊)!象天塌般似地恸悲,没人真正明白他的心思。孔子晚年,有次当众学生面前告诉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位“吾日三省吾身”以着孝经闻名的曾子回答:“是!我懂”。显然孔子有意考验他能否继承道统,问完,孔子就走了。

大家莫明夫子玄妙,纷纷围问曾参,于是曾参说:“夫子的道,忠恕而已”。这显示孔子之道后继乏人,曾参只能继承儒家仁学,明眼的人一看就明白,用忠、怒二个概念来认识“一以贯之”,已经离道甚远了。不要忘了孔子告诉学生:“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想想早上听到为人的忠、恕之道,晚上就让人甘心死而瞑目,这样的人恐怕找不到,根本没切中要点!如果是成神之道,早上听了“道”,晚上死也不后悔,这才算物超所值。

孔子在《易经·系辞传》说:“无思也,无为也,感而不动,遂通天下”,舍尽人的思维,不须任何做为就能直觉而全感全知,一览真貌而非盲人摸象,这才是道贯之学。所以孔子问礼于老子,表面问礼内藏高层次道学的承传,这就不难感受颜回过世时,他“天丧予”的感受,其实预知感叹后继乏人的发展。果然孔子之后,出世的道学隐没,入世的仁学却被发扬光大。后继者象孟子讲浩然正气、讲义、性善,这都缺少“道”的论述,无形中斩断道学,然而乱世中儒家以仁为本,修身处事的价值观深植社会民心。

儒道分家,道家思想同样广泽民间,无为的政治理念在往后的历史中,次次安抚历经动荡的社会,代代都有修道隐士,处处都有尝尽生命无奈苦汁、识破凡尘的觉悟者入道修行。大混*乱的同时,在印度释迦牟尼讲的佛法,汉朝后逐渐消失于印度却光耀于神州舞台,让秦汉之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再一次稳定住中国社会的架构,更重要的是孕育出的文化蕴藏着强大融合力量,像丹鼎般熔炼所有出现在这个舞台的各民族!

信史之初字体的转变

中国的文字演进也隐含这些历史的玄机,大动荡后的演变从篆籀、隶书到楷书,文字愈来愈便于书写,文字的神奇性也随之潜隐,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神的色彩变的隐淡,强化以人为主体的多元、多姿彩的传奇文化。

篆籀体属于古体字,演变成隶书其实是一个大转变,但是这一大变化却不是缓慢的自然演进,更不是集众人之智慧而成。据史载一说秦朝因罪入狱的程邈,狱中覃思十年,造隶书三千字,上奏始皇帝获用而升为御史。另一说战国时居夏山的神人王次仲,“笔扎所先”预见用笔书写的时代将临,于是变篆籀为隶书为新时代预做准备。

始皇定天下后,认为造书者有大功劳,遣史征召却遭到谢拒。始皇大怒命使者复往,再不从命就杀掉他。于是王次仲当者使者面前化成一只大鸟飞上天,留了三根羽毛让使者覆命。这二说,明眼人都看到神奇处,王次仲直接就是神仙说,而程邈也相当离奇。当时是竹简书,文字并不普及,在牢狱里研究文字、参考文献、篆刻成就,几乎不可能。玄奇的十年是否隐含着一段奇遇、点化、悟道、超常成就呢?

当然后世的史学家采用程邈之说是必然,玄异部分隐晦些。历史应该是真实的纪录,但是受时空推移、记史者的认知程度产生的偏差似乎又是不可避免。回归到原点就容易窥见真实,稍微研究汉字的人都知道深奥、严谨。

如前言,中国文字内藏的音韵、形符、意象,贯穿着高层高间,一般人根本无法随意变动。现代仍流传的文字命理,连笔划都有玄妙在其中,像草字头不能用“艸”必须以“艸”,用错了,天地人格跟着错位就失去准度了。从这角度看,王次仲之说可能更接近真实。

德行天下─天下有德者居之

文字并非持续地演进,隶书体后文字非常稳定使用二千年,之后出现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外形变化,本体没有变化。表现出的是人文、艺术的变化与成就,其实体现道德稳定在一个水平。字体变动直接反应社会道德观的变动,最明显莫过于现代文之革后的简体字,那是后话。

基本上这段丰富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德行天下”的时代,天下有德者居之,最明显就是一朝天人一朝文化的特色。民间社会重德行善,特别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气中庸的待人处世原则深植民心,即使历经动荡,充分展现出中国人乐天知命的价值观。

文字的神奇在这个时期却有另一种形式展现──预言!一种奇特的文字记述却隐含着未来,寓意历史的另一层的真实,这种现象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但是中国最特别,不仅多历朝历代都有,而且形式多样多变。这被视为上天的警示,在过去人类社会是高度的被重视。

最著名莫过于秦朝“亡秦者胡”的预言石,秦始皇为了这四个字,命蒙恬北伐胡人匈奴,建造万里长城。这位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确实上天赋厚德予他,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条件让他从七雄中胜出,终结了大混乱;关键时刻让他统一文字、度量衡为往后的中国舞台完整统一奠下基石,“始皇帝”不能说不是时势造出的历史人物!但是人性中的好功自大、骄奢权私,只好神道,放纵人心妄念、图能胜天的习性,似乎注定他成为一位暴君。

事实上,励精刻苦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勤于政事的帝王,我们不难看出,他的一切自认为主宰命运的作为却不知不觉在加速着“亡秦者胡”的兑现。“胡”不是指匈奴胡人,正是他的二世子胡亥。预言应验了,也就是说秦始皇根本走在他既定的命运上,人似乎逃脱不了命运,如果这是历史的真实,恐怕我们很多人很难接受的!无情的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正是这群凡夫俗子们面对命运的搏斗史,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

有情的世界里命运却是无情,文豪苏东坡感叹说“人生识字忧患始”,人的忧患始于弄不清命的运行之理,积极奋斗掌握不了,随波消极也幸免不了……,或许我们该说“人不识字始患忧”,人看不清历史真貌,主宰不了命运,正因为我们根本不算真的识“字”!

字中玄奇尽付预言中

到了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预言谶纬”成为儒家学说中经学(四书五经)之外的纬学,当然很多儒家学者包括后世是反对,甚至极力批判,认为混杂正统。这种情况正是信史时代最典型、最普遍的特色,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的道废现象。人世中善恶同在、真假并存,相生相克这就让社会变得陆离多姿却珠目相混,越偏离越加剧这种现象。

以秦始皇为例,屠虐百姓所以是暴君,但以他统一中国为功,史上多暴君,无功如秦皇者,暴虐是行统一的代价,这般就说成“英雄”都出现在现代社会,这是反差大的例子。像“预言”成为纬学,显示的是儒家代有人才,因为谶纬与易理息息相关,孔子因材施教,易理当时确实不见承继者。

易经为五经之一,问题不在道统,而是历史上许多藉假谶语来正名、夺敛权财,后世儒者无能辨别,这才是问题所在。把“预言谶纬”归入怪力乱神,等于说孔子注易经是怪力乱神。诸如此类,失去源头,让问题解释不清,掩盖住真相,这就是信史时代的最大特色:有善就有恶,有真就有假,有矛就有盾,矛因盾而生,盾为矛而出,相生相克充满矛盾。

矛盾的时代,世事让人为之而忧、为之而喜,迷惑在矛盾中。既然如此,那么“不在矛盾中,走出生克外”,不就能看见真实?!细细思量,简单的一句“亡秦者胡”,似乎超越矛盾,走过历史却又道尽一切。而中国历朝历代流传的著名预言,对现代人来说绝大部分都成历史了,我们回顾这一切,能不能窥见什么真实呢?!

著名的预言有:汉末诸葛亮的《马前课》,隋朝的步虚大师预言,唐朝的《推背图》,宋儒邵雍的《梅花诗》,明朝刘伯温的《烧饼歌》等等。我们以简洁易懂的《马前课》来反顾后汉末迄今,横跨一千八百多年中国历史,作者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代表,正史记载他“未出茅庐,先定天下三分”,充分地展现孔明远见与智慧,三国时代不仅史无前例,而是空前绝后,所谓的“远见”客观地说内含着特殊的预知能力。

这位家喻户晓的道家人物,身着八卦袍手执羽扇纶巾的儒生,《三国演义》写尽传奇一生。征战中,有一次战马前,起卦占卜几课,预测未来大事,这十四卦起名为《马前课》。这《马前课》反而被其锋芒的才华掩盖了,知名度显然不及《推背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演,愈见其惊震世人之处。

谱好的史诗─预言中的历史

第一课“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 阴居阳拂 八千女鬼”

这个语法跟“亡秦者胡”其实没什么两样,文字空间紧紧扣着时间,时代巨轮没到就显不出字义。“无力回天 鞠躬尽瘁”写的是诸葛亮自己的命运,也是蜀汉的命运。在著名的《出师表》里就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没有诸葛亮,我们不知道何谓“鞠躬尽瘁”,他演活了这四个字,赋予语意丰富的内涵,这是后二千五百年信史时代中国文化的特色。“无力回天”说明诸葛亮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他改变不了历史的定数。

现代人一定感到奇特了,睿智过人的诸葛亮既然知道这一切付出只是徒劳一场,怎么还兢兢业业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更不可思议他扶佐的后主是无能至极的阿斗,刘备让他名正言顺取而称帝,诸葛亮仍然素其位而行。这种集智者与愚夫于一身,究竟所为何事呢?

不可思议的事还在后头,“阴居阳拂”讲的是诸葛亮逝世后之事,宦官黄皓在后主刘禅身边掌握大权,专擅朝纲,国事日乱,“阴居”指着小人当道。大将姜维只能维持残局。公元263年,曹魏大将钟会大举南征,姜维据守剑门关(四川剑阁北),战事胶着。

曹魏的另一位大将邓艾却从阴平郡(甘肃文县),深入万山,单兵直取蜀汉重镇江油(四川江油),直驱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听说敌军已距成都不远,根本没有想到抵抗,他儿子北地王刘谌主战,苦劝不听,恸哭于昭烈庙(刘备的谥号为昭烈帝)前,唯恐愧对祖业,只好杀妻儿后自杀以死劝谏。刘禅竟然不为所动,下诏令姜维完整大军投降钟会,蜀汉至此灭亡,一刻不可多容,这就是“阴居阳拂”的天象。

“八千女鬼”合起来就是一个“魏”字,也象征三国时代结束,中国历史唯一的一次三股力量相互折冲的大时代里,人性中的忠、义、奸、智、谋、勇特质充分展现在一一登场的历史人物身上,深刻在中国文化里。

第二课“火上有火 光烛中土 称名不正 江东有虎”

继魏之后就是晋朝。司马家族在曹魏长期掌握大权,到了司马昭已成为实质上的统治者,俗语“司马昭之心”已成了“众人皆知”的代词。蜀灭之后三国鼎立格局已被打破,公元265年宰相司马昭逝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立即登台祭天,下令让曹魏最后一任皇帝魏元帝曹奂“禅让”。“火上有火”就是“炎”字,指的就是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首都设在洛阳,代表着新朝代的降临。

公元280年,晋朝出兵攻打东吴直抵建业(江苏南京),末代皇帝孙皓出降,东吴灭亡,分裂近一世纪后复归统一,可谓“光烛中土”。玄机在“烛”字上,以火烛之光照耀中土,注定光度不足,为时不长。而武帝司马炎实质上是假禅让之名,行篡夺曹魏之实而称帝,故言“称名不正”。

果然公元290年,武帝死后,太子司马衷继位,就是惠帝,次年就爆发八王之乱,又为下一个历史时期─五胡乱华揭开序幕,短暂的统一又进入混乱分裂,中原被少数民族占据。公元317年镇守建康(江苏南京)的亲王司马睿,宣布继位称帝,建都建康(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建康地处江东,故曰“江东有虎”。

第三课“扰扰中原 山河无主 二三其位 羊终马始”

从东晋、五胡十九国与接下来史称的南北朝,一直到隋朝中国恢复统一,这其中近三百年间,中原纷纷扰扰,各朝、各国忽兴乍亡,错综复杂,国祚都很短,长的几十年,短的才几年(二三其位)。北魏国运稍长一点,也就只有一百四十八年。这正合了“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二三其位”的卦象。“马始”指天下大乱起于司马家族的晋朝,“羊终”指大乱结束于杨坚建立的隋朝。

马羊之间,意谓这是个整体的年代,这段混乱期不能说不是天定民族融合时期,族群迁徙,造成胡族汉化,文化南移也使丰沃的土地充分开垦,大分裂像一个大熔炉,一个崭新的汉民族活耀在更广阔的神州舞台。这段长期分裂后的统一,隐藏着汉字的神的力量!我们知道一个帝国分裂过久都会因为文字、语言、风俗习惯不同分裂成不同国家,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灭亡分裂就是比照。

而中国四分五裂面对的复杂程度远比罗马帝国高出太多,光语言就有多少种。可是汉字却在幅员辽阔的中土境内,成为一股无形的力量,把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血统的人民的心灵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自觉的中国人。像这样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合并之后,人际间能迅速交融,我们感受不到有什么困难。

但是在欧洲、其它地区要想合并国家或民族,极度困难,各种冲突立刻爆发,根本解决不了。这让中国在历史上以“改朝换代”的形式出现象一幕一幕大剧在神州舞台连贯地上映着,这不是偶然,宏观地看不难窥见玄机!这关乎中土之所以称为“中国”,如果欧洲也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也这般一朝一代演进着,中土国度的就失去中央、中心的意义。

三国以后印度的佛法大量的传播中原,这段时期更是日趋鼎盛,整个南北朝弥漫着敦佛风气,很多君主成为了佛门弟子。而道家思想在士大夫中更是蔚为风潮,也有诸多帝王笃信道教,“清谈”之风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的特色。知识分子不再是纯儒士,多成为儒佛、儒道。整体而言,佛道二家的思想从上层社会贯穿而下,深入民间。

这股出世之道、入世之德在这个熔炉中熔炼着每一个神州的子民,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俨然成型。这个文化承继着上古神传文化的特质,有着半人半神的特性,我们称之为“半神文化”。人本部分三家都重视人性中的仁、义、礼、智、信种种善性,强调行善、积德、淑世。

神本的部分,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觉者、儒家的圣人都强调人存在更高级的生命状态,都有升华为高级生命之道法在其中,所以修炼、修行、修身的概念溶贯在我们文化里。经过淬炼的人生,恰似一江东逝水,当是非成败转头空,佛家的空、道家的无,都提供在生命舞台上一番驰骋的英雄豪杰们思索:生命为何而来,这场戏为何而演!

第四课“十八男儿 起于太原 动则得解 日月丽天”

中原扰扰的时期一过,不是烛光亮中土,而是日月光耀,天地明丽,这天定是个黄金盛世!

属于“二三其位”历史末期的隋朝,国祚当然也短。弑父篡位(公元604年)的二世子炀帝荒淫暴虐,不消几年就民怨沸腾,公元611年“知世郎”王薄率众抗暴,民变开始,群雄四起,这最后一波动荡持续了十八年。“十八男儿”一语关键新朝代,因为扣了“李”字(十八合起来是木字,男儿就是子,木子就是“李”字),群雄中李密、李轨、李弘芝多位李姓,“起于太原,动则得解”直接点名群雄中起兵于太原的留守李渊、李世民父子。

李渊因与炀帝杨广是表亲,所以不愿起兵。当时已有谶谣说姓“李”的将代替姓“杨”的君临天下,炀帝对他很忌讳,太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李渊当时如不起兵则又有被李密、杜伏威等反王势力消灭。形势逼人唯“动则得解”,所以李渊在次子世民的劝说下冒险起兵,这一动解为中国历史开创出一个文治、武功都到达颠峰的“李唐盛世”。

“日月丽天”的光辉灿烂中,包含着柔丽的月光,果然唐代出现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玄奇的是,她看似无端地造了一个新字“曌”(音意同“照”),作为自己的名字。这字上半截是明字,即日月,下半截是空字,即天,义为日月当空。

这又为“日月丽天”掀出另一伏笔,盛世中已然带着女性登基的天象。此外,“天可汗”象征大唐武功外,文学、艺术、建筑、服饰、雕塑等等,恰似千古唱绝的唐诗般意境悠远,又如最峰顶颠观日月盛况空前,总之四个字写尽盛唐。这是人类文明在文物、道德、民风、生活各方面的典范时期。

唐初贞观年间(西元627-649年)由司天监李淳风和隐士袁天罡共同撰著的图谶《推背图》问世。《推背图》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共有六十幅图卦,每幅图卦附有谶语和一首“颂曰”律诗,预言了从唐朝起至今,以至最后的未来,历朝历代发生在中国重大事件,像一首首史诗般被“预录”下来。

由于《马前课》的时间轮轴是按着朝代转,大时代被浓缩在十六字的谶语中,重卦象内涵。而《推背图》的时光轴按着时势转,除朝代更替、国祚外,时代大事象武后登基、安史之乱、黄巢之祸等皆在其中,干枝叶具足,加上卦、图、谶、颂各藏玄妙,就显得丰豪多姿。随着时间流转真实不断展现,读者无不惊艳,在民间一直流传甚广,名气远远大过其它预言。一生一克,越准确越遭灾。宋朝以后,几乎历朝都将《推背图》列为禁书,历代书目题跋类的书都无此书的记载,后世就难以考证。

然而禁不胜禁,后来索性“紊其次第而杂书之”,打乱卦序同时造出上百种不同版本,并行流传。这就致命了,打碎了时间轴,卦图字语齐断根,所以清以后许多卦象很难译解了。但“预言”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无庸置疑,而《推背图》掀起的波澜之深广久远也可谓之顶峰,而归诸于大唐!

第五课“五十年中 其数有八 小人道长 生灵荼毒”

唐末年藩镇割据延续、发展而成的过渡时期─五代大乱。从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间约“五十年中”,先后有朱温篡唐建立的后梁(907~923年);李存勖建后唐(923~936年);石敬瑭建后晋(936~946年);刘知远建后汉(946~979年);郭威建后周(951~960年)这五个短命王朝,史称“五代”。

五代却有八个族姓当了皇帝,其中后唐三任的皇帝李存勖、李嗣源、李从珂虽然都姓李,可实质上毫无血缘关系;后周就是郭、柴(荣)二姓。这就应了“其数有八”。僭窃交兴曰“小人道长”;兵连祸结使“生灵荼毒”。

短暂的动荡,书法、绘画却在中国历史占有一席,继唐诗之后的“词”崛起。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往长江,海上贸易兴盛,中原舞台重心逐渐南移。

汗青只书纷乱,文化柔敛内藏!真正运作的却是这股柔敛力量……

第六课“惟天生水 顺天应人 刚中柔外 土乃生金”

“惟天生水”水性柔、善、文、弱,这是新朝代的先天特性。大宋开朝就上演中国历史上一场无血革命,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赵匡胤被拥立为帝。不是披上黄袍就是真命天子,历史证明他的登基是顺应天命。

太祖在“杯酒释兵权”展现高度政治智慧,根绝了兵变之源,对前朝各国的皇帝、大臣均未大加杀戮,同时树立宋朝不杀大臣、言官的家法,为中国政治史写下新的一页。俭约自持,仁政爱民,知人善任,修生养息,怀柔以安天下,顺天命也应人心!

宋朝“强干弱枝”的政策,军事中央集权,造成对外积弱,这就是“刚中柔外”特色。刚“中”在五行属土,“地”成土中,此后天卦象(惟“天”生水是先天象),“土乃生金”指金朝是宋朝的最大外患,其实“金”泛指外患,这是必然,也是整个卦象的重点!整个宋朝外患不止,辽、金、元一个比一个强,没有强大的外患就彰显不出宋的“水”性。

后天表面的人事,我们看到的是积弱的宋朝,称臣纳贡、割地赔款、苟安江南,武功弱到极点,军事几乎一败涂地。即使南北二宋各出现一撼锐劲旅砥“杨家将”与“岳家军”,却只能卫国不能复国,徒留“壮志情悲耻未雪”的感慨。历史的印象往往遮蔽真相,不要忘了继唐诗后,宋词隽永再创高峰,宋真正的兴盛在于不是凭藉武力向外扩张,而是向精神、思想、艺术、文学建树,为中国文明做了恒久的贡献。

这个时代光芒四射的人物不是将才,而是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甚至是百姓工匠,他们共同缔造光辉灿烂的宋代文化!

在唐文治武功达到顶峰之后,天意安排一段文治鼎盛武功不足的对比时代,让神州文化内藏这股似水般的力量、特质展现出来。老子曰“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从这个角度看,二宋与辽、金长期的对峙,辽金极力入主中原建朝称帝,导致却是契丹、女真族汉化。

过程中辽人敦佛、金人崇儒,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着发酵性的影响,就是这股力量超越种族、语言等凡间隔阂,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成为其中,为神州文化增添更多的色彩。当蒙古人入主中原时,反而将北方汉、金、辽人视为汉人,南宋人称为南人,整体都视为汉人,显示汉化的程度。

就宋与外患辽金元而言,辽的国祚210年,金朝120年,强大的元帝国只有89年,而积弱的宋朝却维持了320年,何谓强弱,耐人深思。史学家一直大惑不解,二宋腐败的军队,毫无作战能力,何以屡屡展现出坚强的防御力量?蒙古铁骑东征西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宋却成一个艰苦的长期战争。

显而易见的因素就是文治维系着民心不失,是全民意志弥补军事缺陷。毕竟天意不循人情,至于有史以来首次整个汉民族沦落到异族统治,亡国哀恸情何以堪,这是下一段历史另有天意安排,其实宋、元各代表一段对比时期,就说用“刚中柔外”代表二宋确实深具意义!

北宋初另一个暗泄天机巨著悄然临世,邵雍以《梅花诗》将“未来”化成“史诗”十首。说宋“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外患天定;“三百年来终一日”国祚三百早命定。历史与未来只在一线间,与其说造化弄人,不如说人迷失在岁月时光中!